论科学精神的缺失与现代教育的反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引文
[1][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44页。
    [2][美]杜威著,孙有中等译:《杜威文选·新旧个人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3][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1页。
    [4][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2页。
    [5]任鸿隽:《科学精神论》,《科学》1915(1)。
    [6]黄昌谷:《科学与知行》,《科学》1920(10)。
    [7]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1922年在南通中国科学社年会的讲演。
    [8]毛子水:《国故学和科学精神》,《新潮》第1卷第5号,1919年5月。
    [9]瞿菊农:《人格与教育》,载张君劢等著:《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第228-229页。
    [10]刘德华:《论自然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华东师大2000届博士论文,第56页。
    [11][美]杜威著,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12][美]杜威著,孙有中等译:《新旧个人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13]王善博著:《追求科学精神——中西科学比较与融通的哲学透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14]肖峰:《科学精神的三种形态》,《新华文摘》1998(4)。
    [15]江涛:《科学的价值合理性》,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16]希拉里·普特南著,童世骏等译:《理性、真理与历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17]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9-180页。
    [18][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
    [19][美]巴伯著,顾昕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6页。
    [20]何亚平、张钢著:《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页。
    [21][美]巴格莱著,袁桂林译:《教育与新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22]何亚平、张钢著:《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23][美]巴伯著,顾昕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76页。
    [24][美]杜威著,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29页。
    [25]《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编辑组编:《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85页。
    [26][法]彭加勒:《伦理与科学》,《科学学译丛》1988(2)。
    [27][法]彭加勒著,李醒民译:《科学的价值》,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28]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29]王善博著:《追求科学精神——中西科学比较与融通的哲学透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30]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5)。
    [3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32]弗罗姆:《作为一种心理学和道德学问题的不从》,载《人的呼唤——弗罗姆人道主义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85页。
    [33][美]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34]李正风:《“科学主义”辨析》,《哲学研究》1993(1)。
    [35]沈铭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哲学研究》1992(6)。
    [36]杜时忠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37][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页。
    [38][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66页。
    [3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40][加]威廉·莱斯,岳长龄等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41][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页。
    [42]转引自乔治·奈特著,陈臣译:《教育哲学》,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印行1981年版,第120页。
    [43][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页。
    [44]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比较教育研究》1997(6)。
    [45][美]乔治·萨顿著,陈恒六等译:《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46][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上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1页。
    
    
    一、专著:
    1、[美]巴伯著,顾昕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年版.
    2、包世秋主编:《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英]J.D.贝尔纳著,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杜时忠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6、[美]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何亚平、张钢著:《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0、[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英]赫胥黎著,单中惠等译:《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扈中平、刘朝晖著:《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英]罗素著,靳建国译:《教育论》,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16、孟建伟著:《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7、盛宁著:《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批判》,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9、[英]C.P.斯诺著,纪树立译:《两种文化》,三联书店1994年版。
    20、王善博著:《追求西方科学精神——中西科学比较与融通的哲学透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肖峰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23、杨国荣著:《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25、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6、[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7、张君劢等著:《科技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郑祥福、洪伟著:《科学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30、周昌忠著:《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周川著:《科学的教育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2、朱红文著:《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方法论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二、论文
    1、方国平:《论科学精神》,《贵州社会科学》1996(1)。
    2、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7(1)。
    3、何亚平:《科技文化——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科学学研究》1997(4)。
    4、李正风:《“科学主义”辨析》,《哲学研究》1993(1)。
    5、刘朝晖:《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6、刘明:《从追逐功利到回归自然——科学价值观反思》,《浙江社会科学》1997(2)。
    7、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哲学研究》1996(8)。
    8、孟建伟:《科学: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关于科学合理性的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1)。
    9、孟建伟:《探寻科学与人文文化的汇合点》,《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2)。
    10、孟建伟:《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张力——关于科学的动力、目的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哲学研究》1998(7)。
    11、彭炳忠:《论文化视野中的科学精神》,《湖南社会科学》2001(3)。
    12、沈铭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哲学研究》1992(6)。
    13、孙伟平、齐友:《略论科学的价值》,《哲学研究》1996(3)。
    14、唐斌、尹艳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价值》,《教育研究》1997(11)。
    15、王国政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新华文摘》1998(4)。
    16、吴黛舒、宋广文:《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1)。
    
    
    17、肖峰:《科学精神的语义问题》,《哲学研究》1998(7)。
    18、徐雁等:《科学精神与东西方文化》,《新华文摘》1999(2)。
    19、徐玉珍:《科技教育与人文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4)。
    20,朱红文:《论科学精神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
    21、D. Pomeroy, Implications of Teacher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Comparison of the Beliefs of Scientists,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and Elementary Teachers, Science Education, 1993.3.
    22、Glen S. Aikenhead, Student views o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science, Inter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97.4.
    23、Olugbemiro J. Jegede, School sc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ulture: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education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97.1.
    24、P.D.Hurd, Scientific Literacy: New Minds for a Changing World,Science Education, 1998.3.
    25、P. S. Hlebowitsh and S. E. Huds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Reawakening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Ideal, Science Education,199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