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各国竞争的焦点。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此,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制定促进高新区发展的各项措施。
     本文从创新理论的研究入手,指出高新区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而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文章第二章探讨了制度的内涵、功能及对高新区发展的作用。论文第三部分根据不同的制度安排对高新区发展的激励程度不同,对高新区的制度结构进行层次性分析,其意义在于有利于对高新区制度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和动态分析。以上述理论为基础,论文分析了西安高新区的现状,阐述了问题的症结在于制度缺失。最后根据制度结构分析的理论,横向比较上海、北京、深圳和西安高新区的制度结构。
     本文创新之处包括:首先,分析并指出高新区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并指出制度创新是促进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其次,对高新区制度结构进行层次性分析。第三,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西安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21 century is the times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Hi-tech estate is prop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Developing energetically Hi-tech estate is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each country. The carrier of Hi-tech industry is Hi-tech Industrial Zone. So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ixed strategy goal , we must choose the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Hi-tech Industrial Zone, which is suited to the condition of China.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theory, points out that the Region Innovation Network is the intrinsic trait of Hi-tech Industrial Zon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the key of the Region Innovation Network .So in chapter 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ntion and function of institu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stitu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Hi-tech Industrial Zone. In chapter 3,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erarchies of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Hi-tech Industrial Zone,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degree of various institutions. Analyzing the hierarchies will do some help to the transverse comparison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Hi-tech Industrial Zon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bov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that exits in Xi' an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nd suggests that the lack of institution is the main cause. At last, the author studies and compares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n Beijing, Shanghai, Shenzhen and Xi'
    an Hi-tech Industrial Zone.
    This paper'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cludes: firstly,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tech Industrial Zone and making this as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Secondly, analyzing the hierarchies of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Hi-tech Industrial Zone. And thirdl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that exits in Xi'an Hi-tech Industrial Zone from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gle.
引文
[1]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
    [2]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
    [3]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4]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年
    [5]钱颖一、肖梦:《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
    [6]梅耶:《创新增长——硅谷的启示》,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7]蔡齐祥、邓树增:《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年
    [8]陈昭锋、黄巍东:《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政府行为创新》,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年
    [9]西安高新区“二次创业”研究课题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研究报告》,2002年
    [10]顾朝林、赵令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园区》,中信出版社 1998年
    [11]吕薇:《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年
    [12]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13]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14]威廉·米勒 玛格丽特·韩柯克 亨利·罗文:《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人民出版社 2002年
    [15]辜胜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6]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7]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年
    [18]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2002年
    [19]辜胜阻:《政府与风险投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1
    [20]魏心镇、王辑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21]路甬祥:《知识经济干部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2]王春法:《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
    [23]李经文:《人类文明的原动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
    [24]谭希培、高帆:《超越现存——制度创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5]唐更华、黄荣斌、江博天《硅谷高科技产业化的十大借鉴》,海天出版社,1999年
    
    
    [2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2001/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27]中国科技发展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年
    [28]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9]钱水土、李晓华:《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软科学》6/2000
    [30]肖广岭、柳卸林:《我国技术创新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载《中国软科学》1/2001
    [31]周正祥、李金宝《技术创新的创新政策集成》载《中国软科学》2/2001
    [32]吴友军、田笑丰:《新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探讨》载《科技与管理》1/2003
    [33]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重的功能及其体系结构》载《中国软科学》1/2004
    [34]周亚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基于环境的研究》载《中国软科学》7/2000
    [35]宋东林、侯青:《硅谷是大学城与高技术产业区的融合体》载《科学管理研究》8/2003
    [36]谭成文、杨开忠:《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问题剖析》载《中国软科学》4/2001
    [37]张欣、宋化民:《我国东西部科技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载《软科学》2/2001
    [38]邓楠:《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载《中国软科学》8/2000
    [39]邱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载《中国软科学》9/2001
    [40]徐晓黎:《论制度变迁的成本约束》载《经济问题》5/2003
    [41]王万山:《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制度环境》载《科学学研究》4/2003
    [42]陈移民;《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冷静思考》载《软科学》2/2001
    [43]陈本良、陈万灵:《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经济分析》载《中国软科学》12/2000
    [44]王宏起、胡运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界定和使用规范化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管理》4/2002
    [45]李羚:《制度主义与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载《经济体制改革》3/2003
    [46]申俊喜:《区域网络整合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载《商业经济与管理》
    [47]唐更华:《硅谷——高技术与新制度的完美结合》载《软科学》2/2001
    [48]顾凤琦:《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匹配机制的探讨》载《中国科技产业》
    [49]吴沧澜、陈奎峰:《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美、日风险投资制度变迁的比较》载《科技管理研究》2/2001
    [50]卢新波、金雪军:《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继承与融合》载《经济学动态》12/2001
    [51]何平、蒋玉珉:《新制度学派的“国家悖论”学说及其现实意义》载《经济学动
    
    态》8/2003
    [52]焦燕:《区域创新系统重的创新思维及启示》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8/2002
    [53]辜胜阻:《发展我国科技园区的战略思考》载《中国软科学》7/2000
    [54]P. Cooke, et al.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s Dimensions. Research Policy 26 (1997)
    [55]OECD, Innovation Policy (D) ,Paris:OECD,1982
    [56]OECD, Benchmarking:" forstering firms cre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 ,Paris:OECD,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