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愈强烈,我国进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来保障,但我国历史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弊端,如条块分割,农科教分离、科技经济脱节、缺乏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从历史的视角来研究探索农业科技体制形成与改革创新方略,为农业科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组织运行机制等的总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科技界讨论关注的热点。围绕农业科技体制人们在讨论中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体制的弊端、运行障碍及其克服的办法,至于当前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特点如何、体制问题的根源如何产生、国家在构建科技体制过程中有那些经历、受哪些因素影响、产生了哪些启示等,探讨不够全面系统,历史性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也比较零散。农业科技体制一般涉及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内容,本论文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这一百年为经度,以各时期科技体制的主要内容为纬度,面对前人较少涉及制度层面的科技体制形成及发展本因研究的缺憾,基于历史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一百年来的变化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体制百年变迁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并对各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了不同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并阐述了国情、政府政策等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一些特点、历史启示,最后提出了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发展的战略对策。
     第一,分析中国农业科技体制萌芽初创时期(1897--1937年)体制化过程与创立情况,得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近代社会力兴改革变法的政治环境、振兴实业改良传统农业的经济环境、开始重视科技引进西方农学的科学文化氛围下创建产生。来自政府和社会两方面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动力量,以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以设农政,建机构,开展农事试验研究,奠定体制化的组织基础;以组社团,促交流,颁布《中央及地方农事试验场联合办法》等规章,构建了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农科组织基本框架,在组织管理上逐渐将农业科研管理逐渐从农业生产行政管理中独立出来,组织机构日渐发展,形成我国农业科技体制雏形。
     第二,重点描画了1937年以后国统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日占区不同区域农科体制形成及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曲折发展。国统区为了适应战时经济需要,原中央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建立了以工作站为代表的一套农业推广制度,以及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开展科技奖励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初步构建了注重技术试验推广应用的边区农业科技体制,为解放后创建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奠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建设经验。日占区日伪从强化殖民统治出发,优先开展见效快生产上急需的应用性研究,建立了一批农事试验机构,构建了科研计划目标明确、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设施相对配套齐全的日伪农业科技体制,为东北等地解放后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按1949—1957年和1958—1978年两个阶段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农业科技体制重新构建与波动调整的历史内容,分析了组建独立的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县建“四级农科网”等新的农业科教体制形成过程,肯定了在集中型计划管理体制下协作攻关科技组织方式的制度合理性,梳理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整的历程,探讨了农业科技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管理方式、农科组织体系隶属关系多样、科技体系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历史成因。
     第四,全面回顾总结了1978年起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及成效,既反映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引导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成效,又对以科技拨款方式转变为主的科技运行机制改革等政策实施后,基础性、公益性特点的农业科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体制改革的矛盾与困惑,进行了客观描述等。
     第五,历史地探析了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不同国家的科技体制模式及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作用。
     第六,运用综合集成等方法,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历史演变特点,和从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主要历史经验与启示,分析梳理了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探讨了未来我国农业科教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路,建议侧重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建立健全多元价值的科技评价制度等,将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历史科学的参考依据。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 is a fundamental condition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an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safeguard for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since 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in a critical stage which demands secured food supplies for the whole nation, increase income for farmers, more efficient farming, establish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of China is with serious limitations that affects progres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agriculture and prevents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is institution, before which it is necessary to survey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of China and explore approaches to innovating this institution.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consists of subsystems of organization, patterns of management and mechanisms of operation. Since China implemented its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especially sinc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sued its Decisions on Reform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a hot topic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related questions that have been well studied are the limitations in the system, restrictions to its operation a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but questions, such as how the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came into being, what are its characteristics, how its problems occurred, and what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 the government has acquired in constructing this institution, have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and unsystematic.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ast century is surveyed. With reference to availabl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of the past century has been reviewed, and four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g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t the same tim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or the influences on Chinese institution of the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been explored. Finally,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and several effects on our institut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of this system are suggested.
     The body of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as follows:
     First, analysis is made of initial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n terms of its systemization and establishment with finding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believing in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ructing a macro-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system of research on agriculture, gradually isolating this management from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increasing the body of managerial structure, and forming the prototyp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Second, description is made on the co-existing situation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n the Guo-min-dang-controlled areas, the Communist party-liberated areas and the Japanese invaded area. The influences those situations had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rd, introduction is made of initial establishment and the fluctuating adjustments of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analyzing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ve patterns from the highly concentrated, unified and mandatory management to planned and guideline patterns which made cooperative work on scientific research more rational and reasonable under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and contribu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their diversity, the separation of management between overlapping and scatteri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Fourth, review and reflection are made on the practice and effectivenes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fter the implementing the policies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from1978up to now) by affirm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direc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objectively presenting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basic and public benefit-oriented natur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after implementing new granting system by the government.
     Fifth, a historical review is made of the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fluenced on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Sixth, an integrated summary is made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a's one-century-lo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features of these changes; this part analyses several factors of effecting institution that are endow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r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market demand and integ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Finally, a brief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and major problems in the institution. An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derived from the chang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the present author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suggesting that emphasis be laid on establishing an innov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timizing the creative mechanisms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perfecting th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ablishing an integrated system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by both the state and private 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nd a poly-system of 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that a historical and scientific basis is laid for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
引文
① 早见雄次郎,拉担.吴伟东等译.农业发展--国际前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2
    ② 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5
    ① 黄季焜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J].管理世界,2000(3).
    ② 佟屏亚.基层农科所体制改革调查报告[J].农业科技管理,2006(8).
    ③ 张银定,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制度变迁与科研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研究,中国农科院博士论文2006:4
    ① 纪绍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管理,2005(2)
    ② 邵建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③ 戴小枫.关于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设想[J].中国科技论坛,2000(3).
    ①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68-271.
    ① 古标仁.论转型时期科技体制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3.
    ② 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0.
    ③ 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① 黄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之我见[J].农业科技管理,2001(1).
    ② 刘建美.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古老发明到高新科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5
    ① 姜振寰.技术的历史分期:原则与方案[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1):13.
    ① 尹洁.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0.
    ① 吴祖鲲,刘小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J].长白学刊,2003(6).
    ② 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4.
    ① 翦伯赞等.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07-309.
    ② 朱寿明.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188.
    ① 朱寿明.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188
    ② 邹德秀,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业科学略述[J].农业考古,1992:03
    ③ 务农会略章[J].农学报,光绪23年(1897):卷一
    ① 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北京,1995:15
    ②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580。
    ① 赵泉民,晚清新政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学习与探索,2000年05期,述及的刘坤一和张之洞联名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内容
    ② 王国席.清末农学留学生人数与省籍考略[J].历史档案,2002(02):111-116.
    ③ 刘曰仁.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1935-1990[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5.
    ④ 王国席.清末农学留学生人数与省籍考略[J].历史档案,2002(02):111-116.
    ①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0[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②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9[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③ 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12.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农工商部全宗20—203,京师农事试验场概览。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农工商部全宗20—203,京师农事试验场概览。
    ② 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06
    ① 闵宗殿,王达.我国近代农业的萌芽[J].农业考古,1984.07
    ② 王萍.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政策[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① 袁进.康有为创办“述农公司”始末[J].农业考古,1994(3)
    ② 鲍志效.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的投资特点及其启迪[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③ 马万明.张謇对中国农垦事业的贡献[J].农业考古,1995(3)
    ④ 魏露苓,饶汕贤,晚清的农业公司及其对近代化农业科技的实践,古今农业,2007(2):80
    ① 曹幸穗,王利华,张家炎等.民国时期的农业[M]//江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1993:101.
    ① 《农商公报》第5期,《政事》。
    ② 张剑.中国科学近代化和体制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203
    ① 张坤,张培富.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86-89.
    ① 赵方田,杨军主编.中国农学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3-39.
    ② 华恕.我国农业学术团体之沿革与现状[M].北京:中国农学会科技服务社(内部发行),1985:118-122.
    ① 陈嵘.中华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概况[J].中华农学会会报,1936(155):1-5.
    ② 陈嵘.中华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概况[J].中华农学会会报,1936(155):4-5.
    ①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农业论文索引(1858-1931)[M].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1932.
    ①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编写小组.江苏省农科院院史(资料汇编讨论稿)---第一部分(1931-1949)[Z].1989:3-4
    ① 中央农业研究所组织章程草案[Z].南京:江苏农科院档案室。
    ② 中央农业研究所组织章程草案[M].南京:江苏农科院档案室。
    ③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组织章程.1931,10.
    ④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编写小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汇编讨论稿)第—部分(1931-1949)—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史(稿)[M].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档案室,2006.
    ① 徐百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283.
    ② 江苏省水利厅.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沿革,[EB/OL]. [2010-2-6](2011-12-27)http://www.jswater.gov.cn/gzcy/ftzb/qmhz/bjzl/2010/02/06134253225.html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927-928.
    ② 张剑.三十年代中国农业科技的改良与推广[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02):156-165.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5案卷2987号,国立中央大学教员请领学术研究补助费统计表
    ② 章之汶.金陵大学农学院之成就[M]//李扬汉.章之汶纪念文集,南京: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研究院,1998:43.
    ③ 费旭,周邦任.南京农业大学史志[M].南京:南京农业大学,1994:1.
    ④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217
    ① 费旭,周邦任.南京农业大学史志[M].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编印,1994:22.
    ② 郝钦铭等.卅年来之金陵大学各农事试验场[J].农业推广通讯,1934,4(11).
    ① 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之基础与计划:农科报告第一册[J].南京:中华农学会报,1921(3).
    ①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50.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七十五—148卷,“中华农学会二十年间概况”
    ① 曹幸穗,王利华,张家炎等,民国时期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江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3:145
    ① 夏如兵.中国近代水稻育种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37-38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权宗四二二(1)---499卷,“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与各地农场技术合作办法”
    ① 民国法规集成,第27册,第250页,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人文分馆存档。
    ② 张剑,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2008:359-368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七十五—97卷,“中华农学会奖励著有功绩农业工作人员规程章案”
    ② 段治文.试论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科学团体与科学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8):69:72--73.
    ① 和文龙.南京民国政府农林部机构设置与变迁(1940-1949年)[J].中国农史,1997,(04).
    ① 姜士林,鲁仁等.世界政府辞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98
    ① 姜士林,鲁仁等.世界政府辞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101
    ②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编写小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汇编讨论稿)第一部分(1931-1949)——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史(稿)[M].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档案室,2006.
    ① 中央农业实验所[J].新世界月刊,1945(10)
    ②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志1950-2004[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12.
    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编写小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汇编讨论稿)第一部分(1931-1949)—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史(稿)[M].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档案室,2006.
    ④ 中央农业实验所[J].新世界月刊,1945(10)
    ⑤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编写小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汇编讨论稿)第一部分(1931-1949)—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史(稿)[M].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档案室,2006.
    ①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编写小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汇编讨论稿)第一部分(1931-1949)—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史(稿)[M].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档案室,2006.
    ① 秦孝仪.革命文献:第102辑(抗战建国史料—农林建设)[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5:1-12.
    ② 黄侃如.重庆文史资料:第41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36-137.
    ① 秦松.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农业行政[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② 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农业改进所.贵州省农业改进所概况[M].贵阳:贵州农业改进所,1939.
    ③ 《贵州省农业改进所组织规程》(奉贵州省政府二十八年三月十四日建三字第五一七号指令修正)
    ④ 贵州档案信息网.贵州省农业改进所(1938.4—1949.11[EB/OL].(2009-07-16)[2011-11-22]. http://www.gzdaxx.gov.cn/gzdaxx/zwgk/gcjs/qzyl/2009-07-16/13.html.
    ⑤ 皮作琼.贵州省农业改进所两年来工作概况报告[R].贵阳:贵州省档案局全宗号:m62,1940.
    ① 皮作琼.贵州省农业改进所两年来工作概况报告[R].贵阳:贵州省档案局全宗号:m62,1940.
    ② 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M].南京:南京印书馆,1947:158.
    ③ 梁禹九,谢星源.民国以来四川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情况[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锦江区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锦江文史资料:第3辑,1995:44.
    ①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志(1950-2004)[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9.
    ① 廖振钧.广西农业科学技术史[M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78-83.
    ② 马保之.广西省推广繁殖站概况[J].农业推广通讯,1943(5):4.
    ③ 湖南农业志编篡委员会.湖南农业志(征求意见稿):第四分册[M].长沙:湖南农业厅,1985:233-235.
    ① 湖北省档案馆编.湖北省档案馆指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05月第1版P140-141“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32”
    ① 《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概况》重庆市档案馆藏档案管局全宗第3052卷
    ② 陈济棠著《四年来之农业建设》重庆市档案馆藏资料10门09卷.167。
    ③ 本所设立各省工作站情况[J].中农所简讯,1939(9):2.
    ① 本所各部分工作概要[J].中农所简讯,1939(9).
    ① 实业部农字第五二七三号电发中农所与各地方农场技术合作办法[J].广西省政府公报,1936(121):83.
    ② 范柏樟,黄启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农都”——沙塘[J].中国科技史料.1992(01)
    ③ 重庆市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法规,档案出版社1992:179.
    ① 农业经济金融法规[J].中农月刊,1946(8):101-102.
    ② 乔荣升.三十六年度农林部工作的新动向[J].农业通讯,1947, 1(1).
    ① 曹幸穗等.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J].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108
    ②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3.
    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编写小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汇编讨论稿)第一部分(1931-1949)
    中央农业实验所史[M]: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编印,2006年.
    ④ 中国烟草大事记,http://bbs.yanyue.cn/archiver/tid-71101.html 2011-11-16
    ① 顾惠庭.上海渔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385-386.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二三01137卷,“战后农业重建计划大纲”。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四二二,战后农村建设计划要纲草案。
    ①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20
    ② 延安大学分会.陕甘宁边区自然辩证法研究资料[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3、15-18.
    ①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45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上海:苏北苏店,1948:774.
    ① 印进室.党建八十年中华擎天柱: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建设的历程与思考[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220.
    ② 何纯渤.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梗概[M]//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350.
    ③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156.
    ①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26.
    ② 华北大学农学院院史编委员.华北大学农学院史记1939-194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8-10
    ①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231-234.
    ① 山西省档案馆编.山西省档案馆指南太行区各农林局档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147.
    ① 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23.
    ② 方悴农.情系三农七十年:方悴农文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41-42.
    ① 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上海科普出版社,1990:420页.
    ②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农业变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7.
    ③ 邱馨,赵景色.党在抗日根据地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政策[J].中国农史,1986(2).
    ① 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413—424.
    ① 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编译.敌伪农事试验场材料.1947
    ② 华北农事试验场要览,华北农事试验场,民国32年(1943年)印,江苏农科院图书馆藏
    ③ 华北交通中央铁路农场,试验及事业实施计划.昭和16年(1941)
    ① 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432.
    ① 科技部.中国科技50年[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5
    ① 农业部档案馆:农业部档案20卷17号,1950年,长期,部办公厅,接收伪华东农业机关。
    ① 农业部档案馆:农业部全宗1950年50卷15号办公厅人事处永久档,“我部参加政务院华东工作团处理伪农林部所属各单位情况报告”。
    ① 张祖善.1949-1952年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北京高等教育[EB/OL].[2010-11-11].(2010-11-11)http://szb.bjedu.cn/jysh/2010-11-11/1873.html
    ② 包平.20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32.
    ③ 高筱苏,等.发展、科技、政府——中国科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50.
    ④ 农业部档案馆:农业部全宗1950年卷1号办公厅人事处永久档,“农业部1950年农业机构组织纲要草案及组织系统表”。
    ⑤ 农业部档案馆:1950年144卷2号研究教育司永久档,“农业部关于全国各级农业试验机关组织暂行通则草案和工作总结报告”。
    ⑥ 农业部档案馆:1950年157卷2号研究教育司永久档,“本部呈报财委会全国各级农业试验机关组织暂行通则草案”
    ① 农业部档案馆:1950年144卷2号研究教育司永久档,“农业部关于全国各级农业试验机关组织暂行通则草案和工作总结报告”,
    ② 农业部研教司档案1950年8月21日收,农技字(50)7875号“报告我部召开华东农业技术会议情况由”
    ③ 农业部档案1950年办公厅人事处永久38卷3号,“1950年全国农业机构组织纲要草案及我部组织系统等文件”,农业部档案研究教育司1950年永久159卷4号“中央农业科学研究筹备会议记录集拟议全国各级农业试验研究机关编制”
    ④ 刘泰,黄卓明.介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J].科学通报,1950(03).
    ① 农业部档案资料1950年办公厅长期56卷号“中央各大区机构”编制
    ② 陈在权.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报道[J].科学通报,1950(07):491.
    ③ 农志,陈惠娟.陕西农业科研机构的历史沿革陕西农业史料[M].1988年刊号:第6期
    ① 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概况[J].科学通报,1950(5).
    ② 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简介[EB/OL].(2010-11-15) [2011-12-12].http://www.hbaas.com/60zhounianyuanqing/2010-11-15/6234.html
    ③ 《新华社新闻稿1954年9月9日》,第7页。
    ④ 新华社.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筹委会在广州成立[J].科学通报,1953(10):102.当代广东研究会.岭南纪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43.
    ① 农业部档案馆资料1952永久124卷11号,“全国各大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各级农事试验机关情况”
    ② 农业部科技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55.
    ① 宋超.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97.
    ① 农业部档案1957年338卷27号,我部直属高度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1957年长期,农业教育局,
    ② 包平.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34
    ① 农业部档案馆:1950年144卷2号研究教育司永久档,“农业部关于全国各级农业试验机关组织暂行通则草案和工作总结报告”
    ② 农业部档案馆:1950年142卷1号部办公厅长期档“中央农业科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组织章程”
    ① 农业部档案,1954年永久11卷11号农业部党组“部党组关于筹建农业科学院向中央的报告”
    ① 信乃诠.当代中国农业科学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
    ② 农业部档案,1957年永久10卷16号农业部办公室“关于本部直属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的通知”
    ③ 黄佩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讲稿,中国农科院资料,2007:12
    ①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② 农业部档案,1957年永久10卷17号农业部办公室“核复你院所报中国农业科学院试行组织简则及1957年工作要点。
    ③ 中国农科院编,中国农科院院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12月,北京
    ④ 农业部档案,,1957年长期,人事司398卷52号,1957年部属科研机构编制材料。
    ① 震五,改进农业技术加强推广工作,东北农业,第六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特辑),1949,
    ② 把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一步,《东北日报》社论,1949-3-9。
    ③ 农业部档案办公厅资料室1953年8卷31号,本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农业技术指导站及技术改革文件。
    ④ 信乃诠.当代中国农业科学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①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②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③ 农业部科技教育局.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① 南京农业大学档案馆,科(56)-1,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和科研几项试行合作颁发的通知等。1956.12
    ①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N].人民日报,1956-1-26.
    ① 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N].人民日报,1957-1-13(1).
    ①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② 谭震林.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N].人民日报,1960-4-7(2)
    ① 谭震林.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M].人民日报,1960-4-7(2).
    ② 农业部档案1960年34卷34号,部党组关于农科院和京外研究所的精简下放问题,1960年长期,
    ③ 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张酉水,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
    ④ 南京农业大学档案室,科(60)-1“两年来农业院校的科研工作”1960,
    ① 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从书编辑委员会,http://www.1921.org.cn/book.php?ac=blist&bid=1095
    ② 农业部档案全宗1962年30卷104号,1962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参加国家科委农业组扩大会议的科学家时的讲话记录,科技局
    ③ 农业部档案1962年47卷3-5号,关于中国农科院增编400名技术骨干的报告,国务院批准农科院增加技术干部400人的报告,1962年永久,办公厅人事处
    ④ 农业部档案1962年87卷13号,部关于充实加强技术推广站加强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1962年长期,办公厅秘书处
    ① 农业部档案1962年87卷13号,部关于充实加强技术推广站加强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1962年长期,办公厅秘书处
    ② 农业部档案1963年部党组会议文件,关于组织农业部农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意见,1963年长期,办公厅
    ① 聂荣臻副总理在全国开幕词(记录稿),农业部档案馆,1963-2-8
    ②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科研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85年03月第1版.内部资料
    ① 陈建新等.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31.
    ① 黄佩珉.中国农业科技与推广体制的变迁[EB/OL]. http://www.econ-stage.net.cn 2005-02-21 10:06:33
    ② 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从书编辑委员会,http://www.1921.org.cn/book.php?ac=blist&bid=1095
    ③ 农业部档案馆:1972年卷号27号办公厅永久档,农林部(72)农林(核)字45号文“关于中国农林科学院调整体制编制的报告”
    ① 农业部档案馆,全宗,科教局,案卷号26卷52、53号长期,1974年、1975年农林科技计划编制方案
    ①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科研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85年03月第1版.内部资料
    ① 农业部档案馆:1974年14卷1号科教局永久档,“农林部中科院1974年10月于湖南召开全国四级农科实验网经验交流会”,
    ② 农业部档案馆:1974年14卷8号科教局永久档,“1974年农林科技计划及编制说明”
    ① 张社梅.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因素与历史回顾[J].农村工作通讯,2008(13).
    ①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http://www.most.cn/ztzl/kxdct30/qgkjdh/index.htm
    ① 中国农业科学院http://www.caas.net.cn/caasnew/
    ② 张显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立30周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编印,2008:12
    ① 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从书编辑委员会,http://www.1921.org.cn/book.php?ac=blist&bid=1095
    ② 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从书编辑委员会,http://www.1921.org.cn/book.php?ac=blist&bid=1095
    ① 农业部档案馆,发送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纲要,(79)农业(科)字第46号,1979.5.31
    ① 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P12
    ② 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从书编辑委员会,http://www.1921.org.cn/book.php?ac=blist&bid=1095
    ① 农业部重点科研计划软科学研究“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十年回顾与初步分析(1985-1995)”,编号95农-07-02-01,农业部科技司资料,1997:7-8
    ① 农林部文件[(78)农林(科)第12号],“关于恢复中国农科院和中国林科院建制的报告”,农业部全宗,科教局1978-2-6永久,农业部档案馆
    ① 国家科委编,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第一号)[M].《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298-304
    ① “我部印发《关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文件予以试行的通知及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报告”,农业部1986年卷11号科技司永久档,农业部档案馆。
    ①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体制改革司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汇编1985-1990上,宇航出版社,1991
    ① 国家科委编,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技白皮书第六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672-680
    ① 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标准司,“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典型交流材料”,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8
    ①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我院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10周年,广东农业科学1995(1)
    ① 欧阳欢,农业科研机构“一所两制”管理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8:78-100
    ① 夏恩君,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3(3):217-220
    ① 农业部科技委办公室编,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工作年报,1996-1997(合订本),1998.03
    ① 农业部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文件选编,机构改革政策法规文件汇编,农业部科教司政策法规处编印,2002,11:18-25
    ② 傅廷栋等,“三农”背景下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政策建议,教育部专家建议,2005年5月25日,第5期(总第43期),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编。
    ①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编,教育部直属高校2002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03
    ① 农业部科教司,农业科教动态,2002年(7):8-10,(2002年12月9日)
    ②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文件选编,2002,11
    ① 国家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第一批、第二批科研院所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和主要经验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5-118
    ① 专家建议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人民日报》,2004-01-07,第十一版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7日05:21人民网
    ① 农业部,科技部等,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3号,2007,04
    ② 农业部、财政部,关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http://www.caas.net.cn/caasnew/nykjxx/nyxz/55190.shtml
    ① 农业部、财政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文件(农科教发[2007]12号)http://www.caas.net.cn/caasnew/nykjxx/nyxz/55190.shtml
    ① 邓心安,王世杰.现代科技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08-109
    ① 刘泽芬,国外科技体制模式分析,中外管理导报,1990,03
    ① 陈铁夫,试论日本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② 李细珠,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历史研究,2002(02)
    ① 高雪莲,奉公.日本农业技术引进的历程及模式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2)
    ② 李水山,梁小伊,陈晓梅,日本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创新体系,职业技术教育,2005(9)
    ③ 速水佑次郎(日),佛农·拉坦(美)著,郭熙保等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81
    ④ 友田清彦,韩健平.19世纪日本对欧美农学的接受——农务官僚的场合,古今农业,2003(2)
    ① 李红,衣保中,日本明治时期农业科技近代化及其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11(3)
    ② 衣保中;郭欣旺;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东北亚论坛,2004(3)
    ③ 衣保中;郭欣旺;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东北亚论坛,2004(3)
    ① 强百发,中国近代农业引智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56-58
    ② 《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普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团体》(增补),1995年出版。
    ③ 天津图书馆、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廖一中、罗真容整理,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577
    ④ 孙雪梅,清末中国人的日本实业观,日本研究,1998(02)
    ⑤ 黄璟:《东瀛唱和录》,清光绪28年刊(活字版),第2页及其《东游日记》(同8)第60—61页。
    ① 孙雪梅,清末中国人的日本实业观,日本研究1998(02)
    ② 孙雪梅,清末中国人的日本实业观,日本研究1998(02)
    ① 强百发,中国近代农业引智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59-60
    ② 章楷,我国近代农业机关的设置与沿革,古今农业,1988(4)
    ① 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610
    ② 章楷,邹秉文和我国近代农业改进,中国农史,1993(04)
    ③ 章楷,80年前我国的农业教育,中国农史,1994(04)
    ① 衣保中,清末东北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及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中国农史,1988(04)
    ② 衣保中,清末东北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及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中国农史,1988(04)
    ③ 《华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丛书》编委会编.华南农业大学校史.第2卷.广州市: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1.
    ① 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1
    ② 李晓玲,赠地学院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策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③ 杨士谋,美国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体制,世界农业,1982(04)
    ① 王芷,美国农业部与美国农业---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农业科学体系的形成,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5)
    ① 汪飞杰,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研究及启示,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02)
    ① 沈志忠,农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建设,安徽史学2009(5)
    ② 费旭,周邦任:《南京农业大学史志》,南京农业大学,1994:3
    ③ 张毓麟,郭敏学:《章故院长之汉先生事略》,李杨汉主编:《章之汶纪念文集》,南京农业大学编印1998:57-58
    ① 周尧等著,20世纪中国的昆虫学,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4:24
    ① 洛夫(美籍),发展中国全国农业计划,《中华农学会报》第108期
    ② 行政院农业复兴委员会.中国农业之改进[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5-16,229.
    ① 《农林法规汇编》(沈鸿烈题),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出版,农林部,江苏农科院图书馆存
    ① 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00-101、117
    ②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3。
    ① 载《新华月报》,1955(3)
    ②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7—288
    ③ 刘大椿主编.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3-84
    ① 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专刊》,中国科学院出版,1954年
    ② 陈建新等主编,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③ 沈志华:《苏联专家钧中国》(1948—1960).新华出版社_2009:221
    ④ 刘瑞龙:《访问苏联农业纪要》,《中国农报》,1957年第20期,第2-5页。农业部对外联络局:《农业部1953—-1956年出国活动总结》,1957年2月20日,《农业部关于1953—1956年出国、来华活动和国际合作总结》,1959年2月20日至1959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处档案,案卷一1959--永久--1,第3页。
    ⑤ 《农业部关于1953—1956年出国、来华活动和国际合作总结》,1959年2月20日至1959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处档案,案卷一1959--永久--1,第3页。
    ① 田活农:《为人民服务的苏联农业科学》,《中国农报》1952(22):12
    ② 宋超.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25.
    ③ 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参观报告之七---苏联的农业教育、农业宣传工作,时代出版社1953:5.
    ④ 李典军著,苏联农政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① 袁野,新中国集中型科技体制研究(1949-196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08:30-35
    ① 李典军著,苏联农政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② 《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164—184页。
    ③ 农业部办公厅外事处:《.农业部关于向苏联申请技术项目的情况和部领导谈话记录》,1955年1月-1955年7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处档案,案卷-1955-永久-8,第30-40页。
    ① 2004年4月20日根据本人对中国农科院科技局黄佩民研究员访谈整理的资料。
    ② 中国农业科学院编,中国农业科学院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2:9
    ③ 农业部办公厅专家室:《刘部长致亚历商斯基同志归国感谢信》,《本部刘副部长致苏联专家亚历商斯基同志及巴申柯夫同志归国感谢信》,1957年4月一1957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处档案,案卷-1957-长期-16,第1页。
    ④ 朱荣等主编;《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07:554-557
    ⑤ 中国农业科学院编,中国农业科学院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2:9
    ⑥ 中国农业科学院编,中国农业科学院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2:66-67
    ① 郑丕留,徐维英,陈兆畦,董新等:《农业和生物原子能和平利用学习组学习总结》,1956年11月,农业部对外联络局:《我部派赴苏联学习放射性同位素总结报告》,1966年7月-195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处档案,案卷-1957长期31,第8-9页。
    ① 庄建,我国核农业进入成熟阶段,年创社会经济效益近60亿元:四川农业科技,2000(03)
    ② 谢雪峰著,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③ 马叙伦:《三年来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成就》,1952-9-24
    ④ 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49~1987)王步峥主编;北京农业大学校史资料征集小组编著,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①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校史(1902—2004),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27
    ② 张学琴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外事记(1949-1995).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06月第1版.
    ① 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98。
    ② 东北农学院校史编写组,东北农学院校史1948—1988,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9。
    ③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四十年编写组,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四十年,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2:13。
    ① 宋超,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76-77
    ② 朱显灵,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7:127-129
    ③ 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44
    ④ 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67
    ① 朱显灵,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7:148-149
    ① 叶基桢,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第一期报告[M].北京:农工商部印刷科,1909.
    ① 中央农业研究所组织章程草案[M].南京:江苏农科院档案室。
    ② 农业部档案,1957年永久10卷17号农业部办公室“核复你院所报中国农业科学院试行组织简则及1957年工作要点。
    ① 方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科研管理,1999(3)
    ①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人民日报,1950—8--27
    ② 信乃诠,半个世纪的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2
    ③ 胡维佳,“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作用及其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3).
    ① 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101.
    ① 民国法规集成,第27册,第250页,
    ① 张剑,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57
    ② 农林法规汇编,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十日部令公布,江苏农科院资料室
    ① 姚昆仑著.科学技术奖励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0-120
    ① 农业部关于印发《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2006-11-01。http://www.caass.org.cn/tabid/236/InfoID/1917/Default.aspx,
    ① 林毅夫等著,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育种科研的需求和供给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02
    ① 马万明,王思明,李群,论张謇科教兴农及倡导“棉铁主义”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① 新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回顾,三农中国http://www.snzg.cn,2009-09-07 04:27:13
    ② 黄季煜,六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三十年改革奇迹,农业技术经济,2010(01)
    ③ 朱希刚等著.技术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6
    ① 安希伋,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型式问题,农业技术经济,1996(4)
    ① 郭姝宇,中国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及政策评价,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39-40
    ① 谈家桢,赵功民主编,中国遗传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2):75-77
    ① 信乃诠,半个世纪的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6
    ① 李其才、李强等,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资讯,2006,04
    ① 安希伋,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型式问题,农业技术经济,1996(4)
    ② 郑士贵,农业技术商品化的特点与农业科技单位体制改革,管理科学文摘,1994(10)
    ① 黄金辉,农业科技制度、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机理分析,理论学刊2004(4)
    ② 顾焕章: 夏恩君,科技有效需求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4)
    ① 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河北师大博士论文,2007:17-18
    ② 于爱芝.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22
    ① 于爱芝.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131-132
    ① 胡虹文,杨艳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J].经济体制改革,2003(5)
    ② 刘旭,王秀东.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③ 袁康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现状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4(4)
    ① 彭宇文,吴林海.中美农业科技体制比较与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2008(6)
    ① 中酮网:中国两会/中科院院士: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存在五大问题:http://news.china.com.cn/20121ianghui/2012-03/10/content_24861088.htm
    ① J·达尔曼,J-E奥波特《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5.
    ① 朱世桂,王亚鹏,立足国情,特色发展——韩国农业科技体制解析及启示,江苏农业科学,2008(6)
    ② 彭宇文,吴林海.中美农业科技体制比较与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6)
    ① 佘庆来,郭高,方新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2(1):95
    ② 刘旭,王秀东.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3):28-29
    ① 中国网:中国两会/中科院院士: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存在五大问题:http://news.china.com.cn/20121ianghui/2012-03/10/content_24861088.htm
    ② 宋敏.知识产权与农业科技的公共性[N],光明日报,2012-03-19
    [1]北京农业大学校史资料征集小组.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49~1987)[Z].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2]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四十年编写组.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四十年[Z].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2:13.
    [3]本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农业技术指导站及技术改革文件(8卷31号)[Z].农业部档案办公厅资料室:1953.
    [4]本所各部分工作概要[Z].中农所简讯,1939(9)
    [5]本所设立各省工作站情况[Z].中农所简讯,1939(9):2.
    [6]部党组关于筹建农业科学院向中央的报告(11卷11号农业部党组)[Z].农业部档案,1954.
    [7]部党组关于农科院和京外研究所的精简下放问题(34卷34号)[Z].农业部档案1960.
    [8]部关于充实加强技术推广站加强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87卷13号)[Z].农业部档案,1962.
    [9]曹幸穗等.民国时期农业[Z].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江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
    [10]陈济棠.四年来之农业建设[Z].重庆市档案馆藏资料10门09卷.167.
    [11]邓植仪.改进农业困难所在之我见[Z].中华农学会报,187期.
    [12]发送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纲要[Z].农业部档案馆,(79)农业(科)字第46号,1979.
    [13]范柏樟,黄启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农都”——沙塘[Z].中国科技史料.1992(1).
    [14]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和科研几项试行合作颁发的通知[DB].南京农业大学档案馆,1956(12).
    [15]关于本部直属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的通知(10卷16号)[Z].农业部档案,1957.
    [16]关于恢复中国农科院和中国林科院建制的报告[Z].农林部文件:1978-2-6.
    [17]关于中国农科院增编400名技术骨干的报告[Z].农业部档案:1962.
    [18]关于组织农业部农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意见[Z].农业部档案:1963.
    [19]贵州省农业改进所组织规程[Z](奉贵州省政府二十八年三月十四日建三字第五一七号指令修正).
    [20]国立东南大学农科之基础与计划:农科报告第一册[M].南京:中华农学会报,1921(3)
    [21]国家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第一批、第二批科研院所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和主要经验,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2]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M].南京:南京印书馆,1947:158.
    [2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编写小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资料汇编讨论稿)第一部分(1931-1949)一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史(稿)[M].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档案室,2006.
    [24]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农业改进所.贵州省农业改进所概况[M].贵阳:贵州农业改进所,1939.
    [25]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农业论文索引(1858-1931)[M].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1932.
    [26]金陵大学各农事试验场[Z].农业推广通讯,1934(11)
    [27]核复你院所报中国农业科学院试行组织简则及1957年工作要点(10卷17号)[Z].农业部档案,1957.
    [28]华北交通中央铁路农场[Z].试验及事业实施计划.1941(昭和16年).
    [29]华北农事试验场要览[Z].江苏农科院.1943(民国32年).
    [30]黄璟.东瀛唱和录(活字版)[Z].(清光绪28年).
    [3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Z].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2]接收伪华东农业机关[Z].农业部档案20卷17号,1950.
    [33]康启宇.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Z].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刷所,1993.
    [34]洛夫(美籍).发展中国全国农业计划[Z].中华农学会报,第108期.
    [35]民国政府.农业汇编[Z].江苏农科院图书馆:1105-1107.
    [36]聂荣臻副总理在全国开幕词[Z].农业部档案馆,1963-2-8.
    [37]农林部.农林法规汇编[Z].江苏农科院图书馆(中华民国三十二年).
    [38]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概况[Z].重庆市档案馆藏档案管局全宗》第3052卷.
    [39]农林法规汇编,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十日部令公布,江苏农科院资料室
    [40]农商部编辑处.政事[Z].农商公报,第5期.
    [41]农学会.务农会略章(卷一)[Z].农学报,1897:(光绪23年).
    [42]农业部,财政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Z].2008.
    [43]农业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Z].2007(4).
    [44]农业部办公室.核复你院所报中国农业科学院试行组织简则及1957年工作要点(10卷17号)[Z].农业部档案馆,1957.
    [45]农业部办公厅外事处.农业部关于向苏联申请技术项目的情况和部领导谈话记录[Z].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馆,1955:30-40.
    [46]农业部办公厅专家室.本部刘副部长致苏联专家亚历商斯基同志及巴申柯夫同志归国感谢信[Z].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馆,1957.
    [47]农业部研究教育司.中央农业科学研究筹备会议记录集拟议全国各级农业试验研究机关编制(永久159卷4号)[Z].农业部档案馆,1950.
    [48]1957年部属科研机构编制材料(398卷52号)[Z].农业部档案馆,1957.
    [49]关于中国农林科学院调整体制编制的报告(农林部(72)农林(核)字45号文)[Z].农业部档案馆,1972.
    [50]我部参加政务院华东工作团处理伪农林部所属各单位情况报告(人事处永久档50卷15号)[Z].农业部档案馆,1950.
    [51]农业部关于1953—1956年出国、来华活动和国际合作总结(案卷一)[Z].农业部档案馆,1959.
    [52]农业部关于全国各级农业试验机关组织暂行通则草案和工作总结报告(144卷2号研究教育司永久档)[Z].农业部档案馆:1950.
    [53]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3.
    [54]农业部科技司,2000年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Z].2001.6
    [55]农业部科技司.1986-1995年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简编[Z].1997.6
    [56]农业部科教司政策法规处.农业部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文件选编[Z].2002(11)18-25.
    [57]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标准司.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典型交流材料[Z].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58]农业经济金融法规[Z].中农月刊,1946(8):101-102.
    [59]农志,陈惠娟.陕西农业科研机构的历史沿[Z].陕西农业史料.1988(6).
    [60]皮作琼.贵州省农业改进所两年来工作概况报告[Z].贵阳:贵州省档案局全宗号:1940.
    [61]秦孝仪.革命文献:第102辑(抗战建国史料—农林建设)[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5:1-12.
    [62]全国各大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各级农事试验机关情况(124卷11号)[z].农业部档案馆:1952.
    [63]实业部,江苏农科院资料室.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民国25年工作总报告[Z].
    [64]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编.全国农事机关一览[Z].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
    [65](清)沈桐生光绪政要(卷27)[Z].上海:荣义堂,清宣统元年(1909).
    [66]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袁世凯奏议(中)[Z].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577.
    [67]田活农.为人民服务的苏联农业[N]中国农报,1952(22):12.
    [68]我部印发《关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文件予以试行的通知及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报告[z].农业部档案馆:1986.
    [69]我部召开华东农业技术会议情况[z].农业部研教司档案1950年8月21日收,农技字(50)7875.
    [70]我部直属高度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338卷27号)[Z].农业部档案,1957.
    [71]1962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参加国家科委农业组扩大会议的科学家时的讲话记录(30卷104号)[z].农业部档案:1962.
    [72]张显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立30周年——回顾与展望[Z].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8.
    [73]张毓麟,郭敏学.章故院长之汉先生事略[Z].章之汉纪念文集.57-58.
    [74]震五.改进农业技术加强推广工作[Z].东北农业,1949(6).
    [75]郑丕留,徐维英,陈兆畦,董新.农业和生物原子能和平利用学习组学习总结[Z].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档案处,1956.
    [76]政事[Z].农商公报,第5期.
    [7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64—184.
    [78]国立中央大学教员请领学术研究补助费统计表(全宗5案卷2987号)[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79]战后农业重建计划大纲(全宗二三---01137卷)[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80]中中华农学会二十年间概况(全宗七十五—148卷)[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81]中华农学会奖励著有功绩农业工作人员规程章案(全宗七十五—97卷)[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82]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与各地农场技术合作办法(全宗四二二(1)---499卷)[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8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Z].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84]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专刊[Z].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4.
    [85]中国农科院.中国农科院院志[Z].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86]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Z].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44-67.
    [87]中国农业科学院编.中国农业科学院志[Z].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2):9.
    [88]中央各大区机构(56卷)[Z]农业部档案:1950.
    [89]中央农业科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组织章程(办公厅长期档)[Z].农业部档案馆:1950.
    [90]中央农业实验所[z].新世界月刊,1945(10)
    [91]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编译[Z].敌伪农事试验场材料.1947.
    [92]傅廷栋等,“三农”背景下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政策建议[Z],教育部专家建议,2005年5月25日,第5期(总第43期),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编。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2]《华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丛书》编委会编.华南农业大学校史(第2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1).
    [3]J·达尔曼,J-E奥波特.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125.
    [4]包平.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5]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曹幸穗,王利华,张家炎等.民国时期的农业[M].江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1993.
    [7]陈建新,赵玉林,关前主编.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31.
    [8]当代广东研究会.岭南纪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43.
    [9]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卜海三联书店,1994:176.
    [10]邓心安,王世杰.现代科技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1]东北农学院校史编写组.东北农学院校史1948—1988[Z].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9.
    [12]方悴农.情系三农七十年:方悴农文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41-42.
    [13]费旭,周邦任.南京农业大学史志[M].南京:南京农业大学,1994:1-22.
    [14]高筱苏,等.发展、科技、政府——中国科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50.
    [15]顾惠庭.上海渔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385-386.
    [16]郭文韬,曹隆恭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610.
    [17]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50.
    [18]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体制改革司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汇编1985-1990(上)[M].宇航出版社,1991.
    [19]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第一版)[M].海南出版社,2000(7)
    [20]何纯渤.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梗概[M].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350.
    [21]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420.
    [22]湖南农业志编篡委员会.湖南农业志(征求意见稿):第四分册[M].长沙:湖南农业厅,1985:233-235.
    [23]华北大学农学院院史编委员.华北大学农学院史记1939-194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8-10
    [24]华恕.我国农业学术团体之沿革与现状[M].中国农学会,1985:118-122.
    [25]黄侃如.重庆文史资料:第41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36-137.
    [26]翦伯赞等.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07-309.
    [27]江苏农科院办公室.江苏农业历史沿革江苏农业历史沿革[M].2002
    [28]科技部.中国科技50年[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29]李典军.苏联农政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0]姜士林,鲁仁等.世界政府辞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
    [31]南京农业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校史(1902—2004)[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27.
    [3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580.
    [33]梁禹九,谢星源.民国以来四川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情况[M].成都市锦江区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锦江文史资料(第3辑).1995:44.
    [34]林毅夫席.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5
    [35]刘曰仁.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1935-1990)[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5.
    [36]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7]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8]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39]刘大椿主编.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东北:东北苏店,1948.
    [41]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2]农业部科技司.中国农业科技4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43]农业部科技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44]欧阳欢.农业科研机构“一所两制”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8.
    [45]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6]沈志华.苏联专家钧中国(1948—1960)[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47]世续,陆润痒等.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M].
    [48]山西省档案馆编.山西省档案馆指南太行区各农林局档案[Z].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147.
    [49]速水佑次郎(日),佛农·拉坦(美)著,郭熙保等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81.
    [50]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8页
    [51]赵方田,杨军主编.中国农学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2]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00-101.
    [53]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4]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101.
    [55]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231-234.
    [56]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
    [57]谢雪峰.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8]信乃诠.半个世纪的中国农业科技事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9]信乃诠.当代中国农业科学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0]行政院农业复兴委员会.中国农业之改进[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61]徐百齐.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三册[M].上海:上午印书馆,1936.
    [62]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1).
    [63]延安大学分会.陕甘宁边区自然辩证法研究资料[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3-18.
    [64]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23.
    [65]叶基桢,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第一期报告[M].北京:农工商部印刷科,1909.
    [66]印进室.党建八十年中华擎天柱: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建设的历程与思考[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220.
    [6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志1950-2004[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12.
    [68]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69]张学琴.北京农业大学外事记(1949-1995)第1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6).
    [70]张剑.中国科学近代化和体制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7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927—928.
    [72]章之汶.金陵大学农学院之成就[M].南京: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研究院,1998:43.
    [73]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74]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上海科普出版社,1990.
    [7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综合卷一[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76]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参观报告之七—苏联的农业教育[M].农业宣传工作,时代出版社1953:5.
    [77]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12.
    [78]中国农业科学院编.中国农业科学院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2)
    [79]中国科技部编.中国科技发展60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
    [80]中央农业研究所组织章程草案[M].南京:江苏农科院档案室.
    [81]周尧等.20世纪中国的昆虫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6).
    [82]朱寿明.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1-88.
    [1]安希伋,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型式问题,农业技术经济,1996(4)
    [2]鲍志效,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的投资特点及其启迪[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3]陈嵘.中华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概况[J].中华农学会会报,1936(155):1-5.
    [4]陈在权.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报道[J].科学通报,1950(07):491.
    [5]戴小枫,等.建设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原则[J].农业科技管理,1998,17(10)
    [6]戴小枫.关于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设想[J].中国科技论坛,2000(3)
    [7]戴小枫.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J].科技导报,2004(9).
    [8]段治文.试论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科学团体与科学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8):69-73.
    [9]方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科研管理,1999(3).
    [10]高雪莲,奉公.日本农业技术引进的历程及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0(2).
    [11]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J].新华文摘.1994.09.
    [12]和文龙.南京民国政府农林部机构设置与变迁(1940-1949年)[J].中国农史,1997(04).
    [13]胡虹文,杨艳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J].经济体制改革,2003(5).
    [14]胡维佳.“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作用及其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3).
    [15]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概况[J].科学通报,1950(5)
    [16]黄季煜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J].管理世界,2000(3)
    [17]黄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之我见[J].农业科技管理,2001(1).
    [18]黄金辉,农业科技制度、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机理分析,理论学刊2004(4)
    [19]纪绍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05(2)
    [20]姜振寰.技术的历史分期:原则与方案[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1):13.
    [21]李红,衣保中.日本明治时期农业科技近代化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1(3).
    [22]李水山,梁小伊,陈晓梅.日本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创新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5.
    [23]李细珠,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J].历史研究,2002(2).
    [24]李晓玲.赠地学院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策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5]刘泰,黄卓明.介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J].科学通报,1950(3)
    [26]刘旭等.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27]刘旭,王秀东.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3):28-29.
    [28]马保之.广西省推广繁殖站概况[J].农业推广通讯,1943(5):4.
    [29]马万明,王思明,李群,论张謇科教兴农及倡导“棉铁主义”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0]马万明,张謇对中国农垦事业的贡献[J].农业考古,1995(3).
    [31]马叙伦.三年来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成就[J].人民教育,1952(10)
    [32]闵宗殿,王达.我国近代农业的萌芽[J].农业考古,1984(2).
    [33]彭宇文,吴林海.中美农业科技体制比较与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64.
    [34]沈志忠.农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建设[J].安徽史学,2009.
    [35]实业部.农字第五二七三号电发中农所与各地方农场技术合作办法[J].广西省政府公报,1936(121):83.
    [36]孙雪梅.清末中国人的日本实业观[J].日本研究,1998(2).
    [37]佟屏亚.基层农科所体制改革调查报告[J].农业科技管理,2006(8)
    [38]汪飞杰.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研究及启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2).
    [39]王国席.清末农学留学生人数与省籍考略[J].历史档案,2002(02):111-116.
    [40]王芷.美国农业部与美国农业---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农业科学体系的形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
    [41]吴祖鲲,刘小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J].长白学刊,2003(6)
    [42]夏恩君.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3(3):217-220
    [43]新华社.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筹委会在广州成立[J].科学通报,1953(10):102.
    [44]信乃诠.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体系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8(2):1-8.
    [45]杨士谋.美国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体制[J].世界农业,1982(4).
    [46]姚昆仑.科学技术奖励综论[M].科学出版社,2008(6):80-120.
    [47]衣保中,郭欣旺.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J].东北亚论坛,2004(3).
    [48]衣保中.清末东北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及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J].中国农史,1988(4).
    [49]友田清彦;韩健平.19世纪日本对欧美农学的接受——农务官僚的场合[J].古今农业,2003(2).
    [50]余庆来,郭高,方新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2(1):95.
    [51]袁进.康有为创办“述农公司”始末[J].农业考古,1994(3).
    [52]袁康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现状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4(4):18~21.
    [53]张剑,三十年代中国农业科技的改良与推广[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2):156—165.
    [54]张俊梅,崔晓卉.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良性循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88.
    [55]张坤,张培富,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86-89.
    [56]张社梅,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因素与历史回顾[J].农村工作通讯,2008(13)
    [57]章楷,80年前我国的农业教育[J].中国农史,1994(4).
    [58]章楷,我国近代农业机关的设置与沿革[J].古今农业,1988(4).
    [59]章楷,邹秉文和我国近代农业改进[J].中国农史,1993(4).
    [60]邹德秀,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业科学略述[J].农业考古,1992(3).
    [61]朱世桂,王亚鹏,立足国情,特色发展——韩国农业科技体制解析及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08(6)
    [62]把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一步[N].东北日报,1949-3-9.
    [63]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N].人民日报,1957-1-13(1).
    [64]刘瑞龙,访问苏联农业纪要[N].中国农报,1957(20):2-5.
    [65]宋敏,知识产权与农业科技的公共性[N].光明日报,2012-03-19.
    [66]谭震林,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N].人民日报,1960-4-7(2)
    [67]魏露苓,饶汕贤,晚清的农业公司及其对近代化农业科技的实践[J],古今农业,2007(2)
    [68]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N].人民日报,1956-1-26.
    [69]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N].人民日报,1950-8-27.
    [70]专家建议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N].人民日报,2004-01-07.
    [71]庄建.我国核农业进入成熟阶段,年创社会经济效益近六十亿元[N].科技文摘报,1999.
    [1]包平.20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32.
    [2]古标仁.论转型时期科技体制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D].南宁:广西大学,2003.
    [3]强百发,中国近代农业引智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秦松.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农业行政[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王萍,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政策[D].济南:山东大学,2005.
    [6]夏如兵.中国近代水稻育种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7]邵建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8]宋超.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9]尹洁.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
    [10]袁野.新中国集中型科技体制研究(1949-1966)[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11]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12]张俊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农业改良(1912-1928)[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3]朱显灵.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1]《当代中国》从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业[OL].http://www.1921.org.cn/book.php?ac=blist&bid=1095
    [2]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OL].http://www.most.cn/ztzl/kxdct30/qgkjdh/index.htm
    [3]贵州档案信息网.贵州省农业改进所(1938.4—1949.11)[OL].http://www.gzdaxx.gov.cn/gzdaxx/zwgk/gcjs/qzy1/2009-07-16/13.html/2009-07-16.
    [4]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简介[0L].http://www.hbaas.com/60zhounianyuanqing/2010-11-15/6234.html/2010-11-15.
    [5]黄佩珉.中国农业科技与推广体制的变迁[OL].http://www.econ-stage.net.cn 2005-02-21 10:06:33
    [6]江苏省水利厅.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沿革[OL].http://www.jswater.gov.cn/gzcy/ftzb/qmhz/bjzl/2010/02/06134253225.html/2011-12-27.
    [7]张祖善.1949-1952年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北京高等教育[OL].http://szb.bjedu.cn/jysh/2010-11-11/1873.html/2010-11-11.
    [8]中国农业科学院[0L]http://www.caas.net.cn/caasnew/
    [9]中国网:中国两会/中科院院士: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存在五大问题[OL].http://news.china.com.cn/20121ianghui/2012-03/10/content_24861088.htm
    [10]中国烟草大事记[OL].http://bbs.yanyue.cn/archiver/tid-71101.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