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灵诗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南宋四灵诗派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四灵诗派的背景、本体及影响等各方面展开,以期对于这一诗歌流派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及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内容九章,计有《四灵诗派背景研究》、《四灵生平考论》、《叶适与四灵关系之探讨》、《四灵并世诗人考论》、《四灵诗集版本校考》、《四灵诗歌理论研究》、《四灵诗歌创作研究》、《北宋初期晚唐体之回溯》、《南宋以下晚唐体之播迁》。全文本着从作品出发的原则,尽可能地从四灵所处时代环境出发,再现其生平经历,注重四灵与同时代诗人交往,考察四灵诗集版本流传情况,对于其理论及创作进行精细化研究,并将在四灵前后诗歌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晚唐体”加以分析比较,凸显出四灵诗派的文学史意义。另有《钱锺书论南宋四灵》一文作为附录。该文主要从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谈艺录》、《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等著作的相关论述出发,力图厘清钱先生关于四灵的诗学观念、创作实践以及“晚唐体”等问题的观点,以便更为深入地了解钱先生在四灵研究方面的成就。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tackles problems related to Siling poetry school and tries to research on its background , noumenon and influence.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three parts , i.e. the introduction, the tex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main matter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 the background of Siling poetry school, textual research on their live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Ye Shi, contemporary poet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ir poetry anthologies, their poetry theories, their poetry works, review on style of late Tang Dynasty in early time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its spread after Sou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close reading,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reveal the times and lives of Siling, pay attention to their fellow poets , stress their achievements on poetics and give prominence to their literary significance. An article titled Qian Zhongshu's Opinion On Siling is attached to the dissertation as an appendix, which reveals Mr Qian's contribution to this issue.
引文
1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徐小蛮 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12月。卷二十,页609。
    2 《徐文渊墓志铭》,[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二十一,《叶适集》,[宋]叶适撰 刘公纯 王孝鱼 李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12月。页410。按:中华书局排印本《叶适集》,一仍《水心文集》编排次序,为方便检索起见,在引用诗文之下标示《水心文集》卷数,及排印本页码。下文引用叶适诗文均以此版本为准。如无特例,不再说明。
    3 可参考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徐玑小传》中的相关说法:“名叫‘唐体’其实就是晚唐体,杨万里已经把名称用的混淆了;江湖派不但把‘唐’等于‘晚唐’、‘唐末’,更把‘晚唐’、‘唐末’限于姚合、贾岛,所以严羽抗议说这是惑乱观听的冒牌,到清初的黄宗羲还得解释‘四灵’所谓‘唐诗’是狭义的‘唐诗’。”《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页220-223。
    4 《题刘潜夫南岳诗稿》,[宋]叶适撰,卷二十九,页611。
    5 《<刘圻夫诗>序》,[宋]刘克序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卷九十四。按:下文引书,《四部丛刊》版本皆同此,不再标明出版社,径出之以“《四部丛刊》本”,特此说明。另下文引用刘克庄诗文,版本均同此,故仅标明卷数,不再出注说明版本。
    6 《四库总目提要》,[清]永瑢 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6月。卷一百六十二《芳兰轩集》提要,页1389。
    7 《永嘉四灵诗集》,[宋]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撰,陈增杰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3月。
    8 《四灵诗述评》,马兴荣撰,载《文学遗产》1987年第二期。
    9 《四灵诗歌艺术检讨》,张瑞君撰,载《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四期。
    10 《<永嘉四灵诗集>佚诗补录》,潘猛补辑录,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四期。
    11 《赵师秀小考》,葛兆光撰,载《文学遗产》1982年第一期。
    12 《赵师秀生年小考》,丁夏撰,载《文学遗产》1983年第四期。
    13 《对<赵师秀小考>的几点补正》,陈增杰撰,载《文学遗产》1984年第三期。
    14 《赵师秀卒年小议》,华岩撰,载《文学遗产》1985年第一期。
    15 《翁卷乡里及领乡荐时间小考》,高益等撰,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四期。
    16 《永嘉四灵与南宋诗坛》,朱则杰撰,载《浙江学刊》1982年第四期。
    17 《永嘉四灵简论》,陈增杰撰,载《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一期。
    18 《论“永嘉四灵”》,于北山撰,载《淮阴师专学报》1984年第四期。
    19 《永嘉四灵及其创作心态》,夏汉宁撰,载《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20 《四灵诗派论》,赵敏 崔霞撰,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四期。
    21 《严羽与永嘉四灵》,朱则杰撰,载《浙江学刊》1994年第二期。
    22 《叶适与永嘉四灵之关系论》,赵敏 崔霞撰,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十一期。
    23 《叶适的诗论》,王祥撰,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三期。
    24 《从四灵诗说到南宋晚唐诗风》,葛兆光撰,载《文学遗产》1984年第四期。
    25 《永嘉四灵的兴起与南宋诗风的嬗变》,费君清撰,载《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王水照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6 《论永嘉四灵对晚唐诗风的选择》赵敏 崔霞撰,载《嘉应大学学报》2003年第四期。
    27 《“永嘉四灵”对宋初“晚唐体”的继承与发展》,刘德重 任占文撰,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
    28 《四灵诗歌论略》,赵敏撰,段晓华指导,江西师范大学申请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永嘉四灵研究》,赵平撰,陆坚指导,浙江大学申请文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论永嘉四灵的诗歌创作》,吴红意撰,马承五指导,华中师范大学申请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29 《薛景石墓志铭》,[宋]王绰撰,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瓜庐诗》附。
    30 详见四灵及同时人诗作:叶适有《徐师垕广行家集定价三百》(《水心文集》卷八,页135)云:“徐照名齐贾浪仙,未多诗卷少人看。惜钱嫌贵不催买,忽到鸡林要倍难。”徐玑《读徐道晖集》(二上/130):悟得玄虚理,能令句律精。生前惟瘦苦,身后得名清。朋友裒钱葬,先生有笔评。林头旧题名,苔藓带云生。翁卷《晚秋送徐玑赴龙溪丞,因过泉南旧里》(苇/169):卷中风雅句,名匠亦难如。远邑亲微禄,他乡过旧庐。程途多见菊,行李半担书。未信文明代,无人荐子虚。徐玑《书翁卷诗集后》(二下/139):五字极难精,知君合有名。磨砻双鬓改,收拾一编成。泉落秋岩洁,花开野径清。渐多来学者,体法似元英。苏泂《书紫芝卷后》(五四/33973)为爱君诗清入骨,每常吟便学推敲。明知箧笥篇篇有,百度逢来百度抄。按:本文所引四灵诗之版本,均以陈增杰校点《永嘉四灵诗集》为准。为方便检索起见,特标以诗作之卷数、页码。如徐玑《读徐道晖集》(二上/130),即表明该诗在《永嘉四灵诗集》之《二薇亭集》卷上,《永嘉四灵诗集》第130页。下文引诗,《芳兰轩诗集》上卷、中卷分别示为“芳上”、“芳下”;徐玑《二薇亭诗集》上下卷及补遗分别示为“二上”、“二下”、“二补”;翁卷《苇碧轩诗集》及补遗分别示为“苇”、“苇补”;赵师秀《清苑斋诗集》及补遗分别示为“清”、“清补”。《清苑斋诗集》标作“清”。如无特例,不再 说明。本文如无特殊说明,一般引诗皆出《全宋诗》,傅琮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方便检索起见,特标以各诗所在册数及页码。如苏泂《书紫芝卷后》(五四/33973),即表明该诗在《全宋诗》第五十四册,第33973页。下文同此。
    31 《跋四灵诗选》,[宋]许棐撰,《梅屋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3册,页187-212。卷五,页210。跋曰:“蓝田种种玉,薝林片片香。然玉不择,则不纯;香不简,则不妙。水心所以选四灵诗也。选非不多,文伯犹以为漏,复有加焉。呜呼!斯五百篇,出自天成,归于神识。多而不滥,玉之纯、香之妙者欤?芸居不私宝,刊遗天下。后世学者,爱之重之。”按:下文引书,《四库全书》版本皆同此,不再标明出版社,径出之以“《四库全书》本”,特此说明。
    32 《众妙集》,[宋]赵师秀编选,《四库全书》第1356册,页925-950。《二妙集》,[宋]赵师秀编选,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抄本。
    33 参见《贾岛》一文相关论述。《唐诗杂论》,闻一多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页32-37。
    34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钱锺书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影印出版。
    1 参见《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相关章节。
    2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4月。卷七十九“绍兴四年八月戊寅纪事”。页1289。
    3 《齐东野语》,[宋]周密撰 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卷十一,“道学”条,页202-203。
    4 《钱叔因墓碣铭》,[宋]陈亮撰,《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2月。卷二十八,页420-422。
    5 《郭府君墓志铭》,[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十三,页245-247。
    6 参见《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相关论述。余英时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8月。
    7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李心传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乙集卷三《孝宗论士大夫微有西晋风》。
    8 《宋元学案》,[清]黄宗羲原著 全祖望修补,陈金生 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12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上·水心学案序录》,页1738。
    9 参见《庆元党禁》,题[宋]沧州樵叟撰,《四库全书》第451册,页20-46。
    10 见《庆元党禁》。
    11 《进卷·序发》,[宋]叶适撰,《水心别集》卷一,页631-632。
    12 《宋论》,[清]王夫之撰,舒上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4月。卷十三“宁宗”第四条,页230-233。
    13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沈锡麟 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月。丁集《庆元党》,页141-150。
    14 见《庆元党禁》。
    15 《诚斋江湖集序》,[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四部丛刊》本)卷八十。按:下文引用用杨万里诗文,版本同此,仅标卷数,不再说明。
    16 《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莫砺锋撰,载《求索》2001年第4期。页105-110。
    17 《诚斋荆溪集序》,[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八十。
    18 《宋诗选注·杨万里小传》,页158-164。按:江西派尤为反对晚唐诗。黄庭坚《与赵伯充》:“学晚唐诸人诗,所谓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谈,弊将若何?”见《山谷老人刀笔》,[宋]黄庭坚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7月,集部第14册,页81-206。卷四,页108。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后世无高学,末俗爱许浑。”见《后山诗注》(《四部丛刊》)本卷三。
    19 《颐庵诗稿序》,[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八十三。
    20 《黄御史集序》,[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七十九。
    21 《周子益训蒙省题诗序》,[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八十三。
    22 《诚斋荆溪集序》。
    23 《送朝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宋]姜夔撰,《白石道人诗集》,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3月。卷下,页16。
    24 《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
    25 《两宋文学史》,程千帆 吴新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页303。
    26 《谈艺录》,钱锺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月。第三四条,页123-125。本节下文引用钱锺书论陆游及晚唐诗,均同此。
    27 钱锺书先生论述,征引陆游及唐人诗作均无出处。为方便检索,特加标示陆游《剑南诗稿》卷数;以及《全唐诗》卷数、页码。《剑南诗稿》,[宋]陆游撰,《四库全书》第1162-1163册。《全唐诗》,《全唐诗》,[清]彭定求 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文中所引唐诗,均以《全唐诗》版本为准。为方便检索起见,特标明所引之诗在《全唐诗》之卷数及页码。如“许浑《灵阳春日寄汝洛旧游》五百三十五/6111”,即表明此诗在《全唐诗》第五百三十五卷,第6111页。下文所引唐诗,皆准此例。
    28 《剑南诗稿》卷十九《杨廷秀寄南海集》(又)诗云:“飞卿数阙峤南曲,不许刘郎夸竹枝。四百年来无复继,如今始有此翁诗。(自注:温飞卿南乡子九首,其工不减梦得竹枝)”卷八十二·《读许浑诗》(题下小注:浑居丹阳丁卯桥,其诗丁卯集)诗云:“裴相功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
    29 《渭南文集》,[宋]陆游撰,《四部丛刊》本。
    30 《剑南诗稿》卷六十二《幽居夏日》云:“茅舍参差烟霭中,超然高兴与谁同。形骸已与流年老,诗句犹争造物功。子母瓜新间尊俎,公孙竹长映帘栊。日常愈觉闲无事,隐具成书又一通。”
    31 《石湖居士诗集》,[宋]范成大撰,《四部丛刊》本。
    32 《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曾几《长至日述怀兼寄十七兄》评。卷十六,页604。
    33 参见《两宋文学史》。页304。
    34 《白石道人诗集》前附,页1。
    35 《宋代文学史》,孙望 常国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下册页5。
    36 参见第二章《四灵生平考论》第一节《徐照生平》。徐照应出生于绍兴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间。
    37 见《两宋文学史》页285-286。
    38 《江西诗派·吕紫微》,[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十四。
    39 《<简斋诗笺>叙》,[宋]楼钥撰,《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宋]陈与义撰,《四部丛刊》本。前附。
    40 《陈公资政墓志铭》,[宋]张嵲撰,《紫微集》,《四库全书》第1131册,页339-657。卷三十五,页647-649。
    41 《陈衍诗论合集》,陈衍撰,钱仲联编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宋诗精华录》,页707-872。卷三,陈与义《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诗后评语。页801。
    42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8月。“诗体”三,页54。
    43 《宋诗精华录》卷三,陈与义《春日》二首其一诗后评语。页801。
    44 《次韵赠上饶郑圣予沂序》,[元]方回撰,《桐江续集》,《四库全书》第1193册,页219-728。卷十五,页402。序有云:“上饶自南渡以来,寓公曾茶山得吕紫微诗法,传至嘉定中赵章泉、韩涧泉,正脉不绝。”
    45 《诗人玉屑》,《诗人玉屑》,[宋]魏庆之编,王仲闻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8月。卷十九“陆放翁”,页418-419。
    46 《<东莱先生诗集>后序》,[宋]曾几撰,《东莱诗集》,[宋]吕本中撰,《四库全书》第1136册。后附,页681-831。
    47 《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页1091。陈与义《送熊博士赴瑞安令》评语。
    48 《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元]方回撰,《桐江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22册,页353-504。卷三,页414-415。按:下文引书,《续修四库全书》版本皆同此,不再标明出版社,径出之以“《续修四库全书》本”。
    49 《石湖先生大资政范公文集序》,[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八十二。
    50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石湖诗集》提要,页1380。
    51 见《两宋文学史》相关论述。页336。
    52 《贵耳集》,[宋]张端义撰,《四库全书》第865册,页409-468。卷上,“萧千岩亦师茶山”,页424。
    53 《对床夜语》,[宋]范晞文撰,《四库全书》第1481册,页853-884。卷二,页861。
    54 《瀛奎律髓汇评》卷六,页271。萧德藻《次韵傅惟肖》诗后评。
    55 《徐文渊墓志铭》。
    56 可参见本文第七章《四灵诗歌创作研究》第一节《四灵诗作外部特征》。
    57 《大历诗风》,蒋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九章《大历诗风的内涵及大历诗的地位》,页237-246。
    58 详见本文第四章《四灵并世诗人考论》第一节《永嘉诗派小考》。
    59 《题蔡炷主簿诗卷》(又),[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六。
    60 《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鮚埼亭集外编》卷二十六,页1246-1248。
    61 见《两宋文学史》,页452。
    62 《<瓜圃集>序》,[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
    63 《送谢旿序》,[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六。
    64 《<刘圻父诗>序》,[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
    65 《宋诗选注·刘克庄小传》,页250-251。
    66 《两宋文学史》,页471。
    1 见叶适《徐道晖墓志铭》。
    2 见叶适诗《徐师垕广行家集定价三百》:“徐照名齐贾浪仙,未多诗卷少人看。惜钱嫌贵不催买,忽到鸡林要倍难。”
    3 详见第四章《四灵并世诗人考论》第一节《永嘉四灵诗派小考》。
    4 见叶适诗《薛景石兄弟问诗于徐道晖请使行质以子钱畀之》:“弹丸旧是吟边物,珠走钱留义自通。认得徐家生活句,新来栏典讳诗穷。”《水心文集》卷八,页135。
    5 按:由四灵生平及四人中可考之生华年,可知四灵以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次第排序,当是以齿序长幼为据。
    6 徐照有诗《送翁诚之》(芳上/1)云“又作巴陵县,南州旧有声。未凭湘水绿,能似长官清。笛冷君山月,帆清夏浦晴。五言多好句,颜杜减诗名”;《赠潘德久》(芳上/5)云“住近容成洞,归来发未霜。出骑随驾马,晴晒入朝裳。收帖重开画,煎茶即当觞。诗书难得力,戎力重清漳”;《送翁诚之赴阙》(芳上/24)云:“我亦清湘去,何年可会君。贫惟诗送别,愁觉酒难醺。郊祀随天仗,台占识瑞云。定知分美郡,音问欲相闻”;《哭翁诚之》(芳中/43)云:“因识诗情性,为官亦是清。吉人天不佑,直道世难行。寄讽曾称菊,思归或上城。赠余诗一轴,追和隔今生”、“高义似君稀,思量泪滴衣。公馀长对坐,路远未容归。桔井尝 甘冷,《兰亭》辨是非。谁怜贾岛穷,临老失栖依”;《哭潘德久》(芳中/46)云“不得身为郡,归来两鬓青。方言营隐地,岂拟落文星。字有佳人学,琴无野鹤听。伤心共吟处,残墨在窗棂。”
    7 徐照有诗《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芳中/54)。
    8 见赵师秀《哀山民》(清/219)诗“啼妻无完裙,弱子犹哀麕”。
    9 徐照诗《移家雁池》(芳中/43)云:“不向山中住,城中住此身。家贫儿废学,寺近佛为邻。雪长官河水,惊鸿钓渚春。夜里游岳梦,重见日东人。”
    10 徐照有论画诗云:“画要天机到,常人学不成。胸中无世事,笔下有诗情。断岸孤村接,高林远岫平。不能求片幅,空自识先生”(《求邓叔珍画》[芳上/37]);“能吟能画俱精到,多得声名在世间。……物景可吟兼可画,乞君篇幅未应悭”(《赠邓都监》[芳上/34])。另有题画诗《题慧二梅图》(芳中/72)。题画诗《题归雁图》(芳中/71)“浙水平净天如扫,客雁飞来秋事早。短篷吹雪荻花风,影落深丛山欲晓。汀芜无缘鲜飙香,一宵声影空潇湘。有人展卷苦思归,梦随翎翅飞苍茫。”结合徐照游湘经历,此《归雁图》当为徐照所自作。
    11 徐照诗中屡屡谈及贫病,如“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和潘德久喜徐文渊、赵紫芝还里》[芳上/20])、“既与世不合,当令人事疏”(《贫居》[芳上/23])、“天解怜贫病,难令不作诗”(《病中作》[芳中/62])等。甚而贫至““拥衾多不寐,吟思被愁分。雪气冲帘入,鸿声带雨闻。儿饥因废学,亲没未营坟。何致贫如此,肝肠痛莫云”(《不寐》[芳中/52])。
    12 赵师秀《哀山民》(清/219)诗“平生翁与徐,南去久无书。不知闻信后,涕泪当何如。”
    13 叶适《徐道晖墓志铭》曰“紫芝集常朋友殡且葬之,在塔山、林额两村间,嘉定四年闰月二十三日,距卒四十五日”;徐玑诗《读徐道晖集》(二上/130)云:“悟得玄虚理,能令句律精。生前惟瘦苦,身后得名清。朋友裒钱葬,先生有笔评。林头旧题名,苔藓带云生。”
    14 徐照在晚年的某年冬季,还应有一次北上渡江之行。参见《渡钱塘江》(芳中/69)、《朱可翁、陈西老、徐灵渊携酒饯别,饮罢,以周兴嗣千字文中语为韵,曰“谓语助者”,且名为江上行云。分得语字》(芳中/70)诸诗。其一生之中,见诸诗歌记载之游历,仅此二者。
    15 为方便考索徐照入湘行经地之先后顺序,在记录入湘诗作之前,均标以按《芳兰轩诗集》编排顺序之号码。如70《送翁诚之赴阙》,即表明此诗在《芳兰轩诗集》中排序为第七十首。下文同此。
    16 叶适《徐道晖墓志铭》云:“徐照,字道晖,永嘉人,自号山民。嗜苦茗甚于饴蜜,手烹口啜无时。上下山水,穿幽透深,弃日留夜,拾其盛会,向人铺说,无异于好美色也。”
    17 徐照诗“又说成丹鼎,吾生愧不如”(《赠刘明远》[芳上/3])、“妻儿贫自乐,丹药岁烧成”(《送李伟归黄山》[芳上/9])等,均可证徐照日常曾有炼丹之事。
    18 见叶适《徐德操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四,页252。
    19 见叶适《徐德操墓志铭》。
    20 见叶适《徐文渊墓志铭》。
    21 参见叶适《徐德操墓志铭》与《徐文渊墓志铭》。
    22 见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君名玑,字文渊。任主建安簿。麻溪峒民业铸兵鬻盐者,官穷治群捕,因相聚为逆,多杀伤官军。州恐,以君将而往。君不用众,但命上人持傍告谕,皆散去,罪只三人。监造贡茶,其长欲取于数外,君正色曰:“此人主所以荐天地宗庙,非臣下所宜得。”移永州司理。兵官大执平民为贼,冀以成赏,君明其无罪,尽释之。丞龙溪。县城旁陂,旧称溉万顷,豪党私以为田,陂尽坏。君既按视,即疏凿如旧规。移武当令,改长泰令,未至官。”
    23 据叶适《徐德操墓志铭》可知,徐玑父卒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九月,三年后服除,时在绍熙五年(1194)秋冬之间。据徐照《送徐玑》(芳上/1)诗“一舸寒江上,梅花共别离。不来相送处,愁有独归时。去梦千峰远,为官三岁期。思君难可见,新集见君诗”,因之可知徐玑赴建安当在冬季,同时可知任期为三年;另赵师秀任上元主簿期为庆元元年至庆元四年(详见下文),由徐照诗《和潘德久喜徐文渊赵紫芝还里》(芳上/20)“故交南北去,谁复念幽人”,可知徐、赵二人南(建安)北(上元)任职,同时期满返里。徐玑任期亦为庆元元年至庆元四年。
    24 见叶适《徐文渊墓志铭》。
    25 见叶适《徐文渊墓志铭》。
    26 徐玑诗《九月初四分韵得然字》(二上/104)云“去岁羁旅身,千里望群贤。今夕良燕会,况乃佳节前”;《送钱省元赴太平州教授》(二上/105)云:“十载田庐隐,三年客授官。括溪水方涨,江左春尚寒”;《初夏游谢公岩》(二上/106)。按:徐玑赴湘,须经由括溪,所列第二首诗中言及括溪春水方涨;且又已知徐玑赴任时在冬季,因而可知徐玑当于归乡次年(庆元五年,1199)冬赴永州。
    27 徐玑诗《送赵灵秀赴筠州幕,予亦将之湖州》(二下/134):郡以竹为名,因知此地清。溪来城下绿,山到市边平。入幕非无客,能文必有声。江湖共游宦,相望若为情。赵师秀诗《送徐道晖游湘水》(清/242)春尽雨霏霏,春寒犹在衣。人寻香草去,雁背远峰归。潇水添湘阔,唐碑入宋稀。应知名与姓,题写遍岩扉。按:徐玑诗后有校记云:“湖州,潘本、顾本、鲍本、《宋诗钞》、《诗存》作“‘湖外’。”《娱书堂诗话》([宋]赵与虤撰,《四库全书》本)卷三,此诗作“徐灵囦《送赵天乐赴高安幕》”。考徐玑终生足迹未至湖州,且并索徐、赵二人行程,此处当作“湖外”为是,迨“湖洲”以成词为误。又:以徐、赵二人所作送行诗,二徐应在庆元五年春赴湘,且赵师秀亦应早于二徐离乡。然考察徐照相关诗作及翁卷《送徐灵囦永州司理》(苇/178):“君向零陵日,分携又雪天”,二徐离乡在冬季无疑;徐玑有诗《登信州灵山阁跨鹤台》[二下/138]),赵师秀有诗《灵山阁见二徐友旧题句》(清/232),显然赵经信州迟于二徐无疑;赵师秀另有诗《送徐玑赴永州掾》(清/234)云:“二水鸿飞外,君今问去程。家贫难择宦,身远易成名。入署梅花落,过汀蕙草生。莫因饶楚思,词体失和平。”味其诗意,二徐亦当在冬季离乡,春季抵达。鉴于上述情况,可作如下推测:赵师秀本拟早于二徐出发,故此徐玑有诗相送;后因事所阻,实则赵师秀反迟于二徐离乡,在二人离乡之时,写诗送行。
    28 赵师秀《哀山民》(清/219)诗云:“平生翁与徐,南去久无书。不知闻信后,涕泪当何如。”按:考此可知嘉定四年(1211)徐照亡故之时,徐玑尚在龙溪县丞任上;又徐玑嘉定六年(1213)入京[详下文]。故此可推知,徐玑此任期当在嘉定二年(1209)至嘉定五年(1212)间。因之徐玑赴任离家应在嘉定元年。
    29 见叶适《徐文渊墓志铭》。
    30 徐玑诗《漳州别王仲言秘书》(二上/98):“百草各有种,春至不栽培。交情重故知,岂论才不才。相识十年初,再见天之涯。共饮一杯酒,粲若红颜开。人生有此乐,知复能几回?契阔既已深,矧尔病与衰。朔风从何来,吹白枝上梅。天寒日欲暮,又乃行色催。君去江水西,我归近天台。东西道路长,未可心屡摧。明朝碧云多,伫思良徘徊。”
    31 薛师石在徐玑返乡时所写诗《喜徐玑至》(五六/34821)云:“荣满自南归,曾过秦系庐。无心缘见道,会面只如初。诗好多人说,官清得荐书。柴门劳顾访,未觉四年疏。”按:唐秦系避乱客居泉州南安,结庐九日山中,自号南安居士(事见《唐诗纪事》[上海古籍1965年排印本]卷二十九,页434)。穴石为砚,注老子,终年不出。诗云“荣满自南归,曾过秦系庐”,可知徐玑返自漳州。另:徐玑有诗《九日上怀古堂》(二下/154)云“山前事迹古来多,风雨尘埃竟若何。惟有白衣秦处士,数篇佳句不曾磨”,可参看;“四年”云云,即指徐玑嘉定元年(1208)秋离家,至嘉定五年(1212)冬返,历四年。
    32 叶适《徐文渊墓志铭》云:“君将请于朝,弃长泰终从余,未及而死。”赵师秀《哭徐玑五首》(清/223)其二云:“昔吾与君游,嫌疏不嫌数。自为贫窭驱,十载九离索。前年会京都,勖我返林薄。吾贫未得归,君死不可作。”按:二者之说有不同。叶适言其“将请于朝”,赵师秀言嘉定六年会玑于京都(“前年”云云,可视为嘉定六年[1213]。因徐玑卒于七年[1214]十月间,赵师秀时已寓居临安,挽诗当不会作于玑卒当年。若作于八年[1215],则前年即为六年)。相较二者所言:墓志铭多基于事状行文,已属传闻;师秀挽诗所述则为亲见,且徐玑有勖其返林之意,亦可见彼时徐玑欲辞官隐逸之状。故此,徐玑自龙溪返乡归后,有京都一行,当以师秀之诗为信。
    33 见叶适《徐文渊墓志铭》。
    34 见叶适《徐文渊墓志铭》。
    35 叶适《徐文渊墓志铭》云:得魏人单炜教书法,心悟所以然,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余谓君:“当自成体,何必兰亭也。”君曰:“不然。天下之书,篆籀隶楷皆一法,法备而力到皆一体。其不能为兰亭者,未到尔,非自成体也。”此论余尤骇之。按:单炜是湖南沅陵人。然叶适称其为魏人,偶误。
    36 《齐东野语》卷十二,“姜尧章自叙(单丙文附)”条,页211-212。“足时又有单丙文者,沅陵人,博学能文,得二王笔法,字画遒劲,合古法度,于考订法书尤精。武举得官,仕至路分,著声江湖间,名士大夫多与之交,自号定斋居士。与尧章投分最稔,亦硕士也。”
    37 《薛景石墓志铭》中有云:“然景石不但工于诗。而其小楷初授法于单炳文,日经月纬,已忽超诣,识者叹其得昔人用笔之意。盖诗自建安以来,体制屡变,至开元、元和后而极工;书由魏晋而下,法度渐失,迨欧、虞、褚、薛而迄不可复。景石著句必于郊、岛之间,诗寖逼唐人而书不止于唐人焉。斯亦奇。…… 景石不止工小楷,籀、篆、斯隶,深造其极。四方士友求于门,景石不靳惜。畀之大者,径三数尺许。铭祖、父,有不得景石书为恨。”
    38 《送徐致中序》,[宋]叶适撰,《水心文集》补遗,页621。按:此诗《水心文集》卷七亦收,与序中录诗,文字略有不同。序中所录诗作“欧、虞兼褚、薛,字远笔为尘。今日睹来翰,如亲见古人。尽归严号令,富有活精神。碑版荒唐久,遄看走四邻。”此处引诗谨以诗集(卷七)中所收为准。
    39 见《徐文渊墓志铭》。
    40 薛师石(1178-1228)晚年有诗云“嗟余四友朋,惊见三化魄。一翁尚凄凉,六秩困行役。家贫病难愈,诗苦发全白”。可知翁卷至迟在理宗绍定元年(1128)尚在人世,且已年满六旬;并可推知翁卷生年不应迟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
    41 徐玑《书翁卷诗集后》(二下/139)云:“五字极难精,知君合有名。磨砻双鬓改,收拾一编成。泉落秋岩洁,花开野径清。渐多来学者,体法似元英。”按:此诗校记云“元英,潘本、《宋诗钞》、《诗存》作‘玄英’。”避清讳例改“玄”作“元”。此处应作“玄英”,指唐诗人方干。方干,唐代诗人,字雄飞,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有《玄英先生诗集》十卷。与徐凝、姚合、贾岛、李群玉、喻凫、吴融等相与唱和,为诗刻苦,自称“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感怀》),“才吟五字句,又白数茎髭”(《赠喻凫》),诗风清峭幽迥。(事见《唐诗纪事》卷六十三,页939)
    42 《翁卷乡里和乐清翁氏族系考略》,高益等撰,载《温州方志通讯》1993年第三期。按:此文据《袋球翁氏族谱》写成,族谱或可待考,姑存一说。又:《弘治温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第32册)卷十有卷兄永年小传,页517。
    43 赵师秀于庆元七年春赴筠州幕,后又改筠州推官。或有进京复命重行赴任一行,详见下文。又赵师秀诗《简同行翁灵舒》(清/231):久晴滩碛众,舟楫后先行。终日不相见,与君如各程。水禽多雪色,野笛忽秋声。必有新成句,溪流合让清。
    44 徐玑诗《夏夜同灵晖有作,奉寄翁、赵二友》(二上/115):“斋居惟少睡,露坐得论文。凉夜如清水,明河似白云。宿禽翻树觉,幽罄度溪闻。欲识他乡思,斯时共忆君。”按:此诗作于嘉泰元年,徐玑永州任上。当年秋,徐照返回途中,路经筠州。此前有诗分寄翁卷与赵师秀,《永州寄翁灵舒》(芳上/33)《寄筠阳赵紫芝推官》(芳上/33)。徐玑诗同寄翁、赵二人;徐照欲作筠州游之诗,分寄翁、赵二人。由此可知,嘉泰元年夏,翁卷当与赵师秀同在筠州。
    45 徐照诗《病起呈灵舒、紫芝,寄文渊》(芳中/50);翁卷诗《送姚主簿归龙溪》(苇/185)云:“三考今批足,应无愧此心。只将零月俸,买得一张琴。归处路还远,到时冬必深。邑丞诗极好,闲暇可相寻。”按:由此诗题可知,徐照病时,翁、赵二人同在故里;徐玑在龙溪县丞任上。另翁诗“邑丞诗极好,闲暇可相寻”云云,指龙溪丞徐玑无疑。
    46 赵师秀《哀山民》(清/219)诗云:“平生翁与徐,南去久无书。不知闻信后,涕泪当何如。”按:由此诗可知,徐照亡故之时,翁卷与徐玑同在闽中。
    47 徐玑官满次年(嘉定六年,1213)写诗送别友人前往漳州为官时(《送赵明叔为漳浦宰》[二下/140]),翁卷也写诗送别同一个人(《送赵明叔明府》[苇/186])。按:由翁、徐二任写诗送别同一人,可知此时二人当同在一处。
    48 《翁卷乡里及领乡荐时间小考》,高益等撰,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49 生年考订见《赵师秀生年小考》,丁夏撰,载《文学遗产》1983年第4期。按:此文结论云:“可知生于乾道六年,卒于嘉定三年,得年六十一岁(1170-1220)”,误。卒年考订见《赵师秀小考》,葛兆光撰,载《文学遗产》1982年第1期。按:此文云“徐玑生于绍兴三十年1160,卒于嘉定七年1212”,误;云“约嘉定初,赵师秀入筠州幕任判官”,误;云“嘉定四年(1211)……,则徐玑尚在永州……似赵师秀才罢筠州之职,重返永嘉”,误。又《赵师秀卒年小议》,华岩撰,载《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考师秀卒年为1219,不足立论,故不取。按:该文以嘉定十二年为1119年,误。
    50 《对<赵师秀小考>的几点补正》,陈增杰撰,载《文学遗产》1984年第3期。
    51 见《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人物·艺文”,赵师秀传略,页437-438。
    52 《咸淳临安志》,[宋]潜说友 纂修,《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第四册,页3333-4274。卷八十七“冢墓·先贤墓”,页4171。“宋赵师秀墓,在葛岭宝岩院。”
    53 《宋史》,[元]脱脱 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卷二百一十五,表第六,宗室世系一,页5662-5712。按:名师秀者,又见《宋史》卷二百二十,表第十一,宗室世系六,页6181-6226。“太祖—德昭—惟忠— 从信—世爽—令懬—子游—伯栾—师秀—希宅”。旁证未备,不足以考证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芝、南宋“四灵”之一者,其世系之传承究为何属。姑两见皆存,以备考。
    54 见苏泂《书紫芝卷后》(五四/33973)诗:“为爱君诗清入骨,每常吟便学推敲。明知箧笥篇篇有,百度逢来百度抄。”
    55 见《赵师秀小考》。
    56 见《赵师秀小考》。
    57 徐照诗《途中寄赵紫芝》(芳上/26)云:“筠、永州路同,人如异约何?”
    58 赵师秀诗《过弋阳》(清/265)云:“三月三番过弋阳,吾生辛苦莫思量。磨圆滩石几年浪,丹尽江枫昨夜霜。已算中途当度腊,更连抵舍未为乡。高眠旧有山中约,只欠青骡道士方。”按:弋阳位于信州与贵溪之间。味其诗意,此番过弋阳已是深秋,方向应是官舍。因之可推测,赵师秀庆元六年春赴任一过弋阳,返途二过弋阳,六年秋重行赴任三过弋阳。
    59 翁、赵经信州,访韩仲止,均有诗可证二人同行:赵师秀《信州草衣寺》(清/231)、翁卷《信州草衣寺》(苇/174);赵师秀《访韩仲止不遇,题涧上》(清/250)、翁卷《南涧访韩仲止不遇》(苇/197)。
    60 见苏泂《简赵紫芝》(二八四五/33908)诗:“别久似相忘,因行遇道旁。问知元姓字,传读是文章。鹤骨秋逾瘦,松身老更长。十年犹九品,如我合耕桑。”
    61 《赵师秀小考》一文系此三首诗作于庆元四年赵师秀去职上元主簿后返乡之时,似有不妥。按:师秀赴金陵幕、任上元主簿共计离家五年,并非所谓“三年在任”;且上元主簿任满即改官筠州,不宜称之为“罢官”;又翁卷诗《呈余伯皋》(苇/166)云:“筠阳之州水中隔,古来称是神仙宅”,亦与“三年在任同仙隐”、“种得溪蒲生似发,教成野鹤舞如人。出门便是登山路,更要遥山翠色匀”等诗意相合。
    62 徐玑诗云“平明出南门,将以语所知。过子旧家处,寒花出疏篱”,此时徐玑应是身在永嘉。按:赵师秀家于永嘉城南。见薛师石诗《怀赵紫芝》(五六/34821):“日沉月上暝烟斜,收拾渔竿恰到家。为忆城南清瘦友,寒宵梦里见梅花”;及翁卷诗《悼旧呈赵紫芝》(苇/206):“忆向城南共说诗,山民与我定相随。如今独来还独往,此恨除君人不知。”
    63 葛天民《答赵紫芝》(五一/32072)诗云:“九月离东嘉,长安了华岁。未登杨子渡,先访葛翁家。天作今朝雪,灯开昨夜花。一杯能强饮,不必问丹砂。”又薛师石诗《秋晚寄赵紫芝》(五六/34819):数日秋风冷,丘园独自身。闲看篱下菊,忽忆社中人。苦咏肩长瘦,移家债又新。极知君淡泊,十载德相亲。
    64 见刘克庄《答汤升伯因悼紫芝》(卷三)诗下注“有中贵人葬紫芝于西湖之上”。又见苏泂《忆紫芝》(五四/33971)题下小注“五月二日葬于西陵宝严寺山”。
    40 《答吴明辅书》,[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二十七,页554-555。
    41 《跋刘克逊诗》,[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二十九,页612-613。
    42 《进卷·诗》,[宋]叶适撰,《水心别集》卷五,页599-700。
    43 可参见《叶适的诗论》一文之相关论述。王祥撰,载于《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三期。
    44 参见叶适《翁诚之挽词》,《水心文集》卷六,页56;《送潘德久》,《水心文集》卷八,页113;《诗悼路钤舍人德久潘公》,《水心文集》卷八,页125;《翁诚之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五,页290-291。按:《翁诚之墓志铭》落款云:“于是同年生龙泉叶某与为铭”。
    45 叶适亦有《宿觉庵》(《水心文集》卷七,页96)一诗,云:“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暂开云外宅,不闭雨中门。麦熟僧常饿,茶枯客漫吞。荒凉自有趣,衰病遣谁言。”
    46 见《徐道晖墓志铭》。
    47 《薛景石兄弟问诗于徐道晖请使行质以子钱畀之》,《水心文集》卷八,页135。
    48 见《徐德操墓志铭》。
    49 见《徐德操春秋解序》。
    50 叶适为徐定作墓志铭时在绍熙四年(1193);二十六年后再作《春秋解序》,当在嘉定十二年(1219);徐玑卒于嘉定七年(1214),相距五年。
    51 见《徐文渊墓志铭》。
    52 《送徐致中序》,[宋]叶适撰,《水心文集·补遗》,页621。按:《水心文集》另收有《赠徐灵渊》(卷七,页99)诗云:“欧、虞兼褚、薛,事远迹为尘。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尽归严号令,富有活精神。碑板荒唐久,遄看走四邻。”当是先作有诗,录诗入序时,略有改动。
    53 见《徐文渊墓志铭》。
    54 《祭徐灵渊文》,[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二十八,页579-580。
    55 《徐灵渊挽词》,[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七,页100。
    56 《后村诗话》,[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883年12月。后集卷二,页71-72。按:叶适诗作《中塘梅林天下之盛也聊伸鄙述启好游者》(《水心文集》卷六,页54)、《余顷为中塘梅林诗他日来游复作》(《水心文集》卷六,页55),两首皆为五古,风格浑朴。
    57 此序《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均未见收;《水心文集·补遗》见收,亦系自《黄氏日抄》录出。《黄氏日抄》,[宋]黄震撰,《四库全书》第707-708册。卷六十八《叶水心文集·翁灵舒诗集序》,第708册页642。
    58 见《水心学案表》,《宋元学案》卷五十四,页1735-1738。
    59 见《荆溪林下偶谈》卷四“四灵诗”条。
    60 《〈瓜圃集〉序》。
    61 《送谢旿序》。
    62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卷二,页763。
    63 《云泉诗提要》云:“云泉诗一卷。宋薛嵎撰。嵎字仲止,一字宾日,永嘉人。宝祐四年进士,官长溪簿。宋承五代之后,其诗数变。一变而西昆,再变而元祐,三变而江西。江西一派,由北宋以逮南宋,其行最久。久而弊生,于是永嘉一派以晚唐体矫之,而四灵出焉。然四灵名为晚唐,其所宗实止姚合一家,所谓武功体者是也。其法以新切为宗,而写景细琐,边幅太狭,遂为宋末江湖之滥觞。叶适以乡曲之故,初力推之。久而亦觉其偏,始稍异论。吴子良《林下偶谈》述之颇悉。嵎之所作,皆出入四灵之间,不免局于门户。然尚永嘉之初派,非永嘉之末派。录之以足备一格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五,页1410。
    64 《浩然斋雅谈》,[宋]周密撰,《四库全书》第1481册,页813-851。卷上,页821。
    65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卷二,页763。
    66 《宋诗选注》之《徐玑小传》,页222。
    67 《宋诗选注》之《徐玑小传》,页222。
    1 《江湖诗派研究》,张宏生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月。页12,“一个文学流派必须有一个由相当数量的作家所构成的创作阵容,用这一点来衡量,则所谓‘四灵派’的阵营显然过小”。
    2 《晋书》,[唐]虏玄龄 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页463。“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永嘉郡。”又见于《光绪永嘉县志》卷一“沿革”,页23。
    3 《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卷十九,列传第九,谢灵运传,页538-541。
    4 《题蔡炷主簿诗卷》,[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六。
    5 见《江湖诗派研究》第一章《江湖诗派的形成》第三节《个人因素》(一)陈起的组织作用。页20-24。
    6 见《转庵集》卷前附潘柽小传。《转庵集》,[宋]潘柽撰,《两宋名贤小集》本。《两宋名贤小集》,[宋]陈思辑,[元]陈世隆补,《四库全书》1362-1364册。
    7 潘柽有交游诗如《次韵酬陆放翁》(三十八/24223)、《书姜夔昔游诗后》(二十八/24223)、《赠姜邦杰》(三十八/34223)、《赠姜白石》(三十八/24233)等。赵庚夫与潘柽论诗见刘克庄《赵仲白墓志铭》;与许及之唱和往来,参见许及之《涉斋集》,《四库全书》第1154册,页405-535。
    8 可参见本章第三节《四灵与“上饶二泉”》中韩淲相关诗作。
    9 徐照《赠潘德久》(芳上/5):“住近容成洞,归来发未霜。出骑随驾马,晴晒入朝裳。收帖重开画,煎茶即当觞。诗书难得力,戎力重清漳”;《和潘德久喜徐文渊、赵紫芝还里》(芳上/20)《哭潘德久》(芳中/46):“不得身为郡,归来两鬓青。方言营隐地,岂拟落文星。字有佳人学,琴无野鹤听。伤心共吟处,残 墨在窗棂。”徐玑《潘德久挽词》(二上/116):“只为吟成癖,官闲乐有馀。病惟亲笔墨,贫亦买琴书。别奠临西野,春风入故庐。悠悠想精魄,如赋钓台初。”
    10 见《宋诗纪事》卷五十九“潘柽”条,页1500。《宋诗纪事》,[清]厉鹗辑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6月;及《瀛奎律髓汇评》卷三,潘柽《题钓台》后方回评:“转庵潘柽,字德久,永嘉人,叶水心快称其《诗竞》。为永嘉四灵之徒凡言诗者,皆本德久。”页146。
    11 《诗悼路钤舍人德久潘公》绝句三首,[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八,页125。其一:“诗人冥漠去何许,花鸟相宽不作愁。耆旧只今新语少,九原唤起韦苏州。”
    12 《两浙名贤录》,[明]徐向梅撰,《续修四库全书》第542-544册。卷四十六“文苑”,“周会卿学古”,页579。“周学古,字会卿,行己孙也。两荐漕闱,卒不第。遂息意场务,以风雅自娱。”
    13 叶适《周会卿诗序》(《水心文集》卷十二,页212)云:“周会卿诗,本与潘德久齐称,盘摺生语,有若天设,德久甚畏之。德久漫浪江湖,吟号不择地,故所至有声。会卿常闭门,里巷不相识,居谢池坊,窟山宅水,自成深致,知者独辈行旧人尔。宗夷遗余家什,零落十数纸,恨早失怙,收次不多。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14 见本文第二章《四灵生平考论》第三节《翁卷生平考论》之“翁卷世系”。
    15 陈傅良有诗《翁诚之尉慈溪再拟祖送不及》(四七/29230)、《送翁诚之尉慈溪》(四七/29263)、《寄题翁诚之慈溪县尉厅无我亭》(四七/29266),叶适有《翁诚之挽词》(《水心文集》卷六,页56),《翁诚之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五,页290),徐照有诗《送翁诚之》(芳上/1)、《送翁诚之赴阙》(芳上/24)。
    16 事见叶适《翁诚之墓志铭》。按:《浙江通志》,[清]嵇曾筠 等监修,[清]沈翼机 等编纂,《四库全书》第519-526册。载其曾任衢州通判,见卷一百二十六,第522册页331。叶适《墓志铭》失录,未审何故,存说备考。
    17 徐照《送翁诚之》(芳上/1):“又作巴陵县,南州旧有声。未凭湘水绿,能似长官清。笛冷君山月,帆清夏浦晴。五言多好句,颜杜减诗名。”《送翁诚之赴阙》(芳上/24):“我亦清湘去,何年可会君。贫惟诗送别,愁觉酒难醺。郊祀随天仗,台占识瑞云。定知分美郡,音问欲相闻。”《哭翁诚之》(芳中/43):“因识诗情性,为官亦是清。吉人天不佑,直道世难行。寄讽曾称菊,思归或上城。赠余诗一轴,追和隔今生。”(其一)“高义似君稀,思量泪滴衣。公馀长对坐,路远未容归。桔井尝甘冷,《兰亭》辨是非。谁怜贾岛穷,临老失栖依。”(其二)徐玑《奉和翁千四知县千十四隐居山中作》(二上/100):“翁侯两兄弟,志尚等高独。闲心没江鸥,逸兴狎山鹿。难兄早登第,高风动乔木。湘南花满汀,百里正膏沐。归作山水游,词源倾百斛。令弟小谢徒,深沉郁林麓。优游千卷书,平生几竿竹。能琴弦不理,少饮巾未漉。兄倡复弟酬,音调谐击筑。昼卧小窗南,烦暑在荷屋。凉风从何来,池花动轻蔌。顾囗传新章,爽气涤炎伏。如临古涧旁,泓澄碧环复。如倚青林下,松风对心读。善诗如善韵,警响兼圆熟。但令契人心,勿令骇人日。我爱二君子,芳馨袭兰菊。迎秋月色新,佳香满晴宿。安得扁舟去,荫溪谷。论诗暮继朝,吟思俱毣毣。”《翁通判挽词二首》(二上/116):“处己先能俭,为官易得清。长卿诗最好,叔度德难名。归旐郴江远,新坟秀岭平。松揪本相望,惆怅不堪情。”(其一)“昔年楼上饮,分韵正秋深。冷貌长如在,高风不可寻。独遗杨子厚,准寄惠连音。莫向山庐宿,松声拟夜吟。”(其二)《送翁巴陵之官》(二上/119):“好去巴陵县,神仙屡此过。但知存惠爱,自足感弦歌。官况湘流碧,诗情楚岫多。梅化送征棹,万里接阳和。”《翁知县归自湖湘》(二下/147):“渺渺秋江带碧鸦,君来应是吊湘涯。怀人也似居无竹,忧世长如饭有砂。一袖清风诗思远,满汀芳草夕阳赊。还归殊未苍颜瘦,已种湖边绕处花。”
    18 《贾仲颖诗序》,[宋]刘克序撰,《后村先生人全集》卷九十四。按:序云“永嘉多诗人。四灵之中,余仅识翁、赵。四灵之外,余所不及识者多矣。贾君仲颖,余所未及识者之一也。”
    19 引诗及诗评均见刘克序《贾仲颖诗序》。
    20 见《宋诗纪事》卷六十五,页1639。
    21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甲编卷四,“制置用武臣”条。页66-67。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7年5月。卷一六四,页915-920。
    22 翁卷《酬杜子野》(苇/176):“千葩开欲休,独客思悠悠。江水能相隔,春风不共游。数篇诗未答,一幅信重收。多少怀君意,莺声高树头。”《同赵灵芝、杜子野游豫章总持寺》(苇/175):“满寺是秋风,吹开黄菊丛。重林无日到,此地若山中。罢罄孤僧出,看碑两客同。相传化龙事,神怪理难通。”赵师秀《会宿再送子野》(清/264):“又承出郭到贫家,一度分携鬓易华。自说印书春可寄,独惭阙酒夜难赊。眠迟古鼎销残火,吟苦寒缸落细花。羸病不能亲送别,梦魂先立渡头沙。”杜耒有诗《同紫芝游西山》(五四/33638)、《同紫芝宿双岭》(五四/33638)、《重宿紫芝》(五四/33639)。
    23 《梅涧诗话》,[宋]韦居安撰,《丛书集成新编》第79册,页42-54。卷中,页49。“杜小山耒,尝问句法于赵紫芝。答之云:但能饱喫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
    24 叶适有诗《送葛元诚》(《水心文集》卷六,页55)云:“数年之留能浩浩,一日之别还草草。念子身名两未遂,令我衰病无一好。古人探道从妙年,今人重耳轻目前。不愁好龙龙不下,只愁爱玉酬石价。”另有诗《赠二葛友》(《水心文集》卷六,页50),即赠别二葛兄弟。《郡斋读书志·附志》著录《东山诗文选》十卷,题曰“右葛绍体元承之作也”。《郡斋读书志附志》,[宋]赵希弁撰,《郡斋读书志校正》后附。《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 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卷下,页1205。《光绪黄岩县志》,[清]陈宝善 孙憙修,[清]王棻纂,[清]陈锺英 郑锡滜续修,[清]王咏霓续纂,《中国地方志集成》第51册,页1-789。卷二十,“人物”之“文学”,葛应龙传略,页385。“葛应龙,字元直,安贫受益,言行不苟,为文章以先贤为准的,不屑事举子业。叶水心、袁絜斋皆重之。……与兄绍体号‘二葛’。葛绍体,字元承,师事水心,得其指授,博学善诗文。著有《四书述》、《东山集》。”
    25 见葛绍体诗《留别永嘉文友》(六十/37957):“归去是明朝,多应趁早朝。虽然临邑近,亦似客程遥。村舍酒三杓,山家水一瓢。吟边如得句,共语在元宵。”《寄越中文友》(六十/37958):“客情无处着,身事定何如。秀水且停棹,蕺山终结庐。秋风一杯酒,夜雨半床书。把手蓬莱顶,梅花腊月初。”《送薛子舒华亭造船场》(六十/37960)“此日携家去,休言惜远离。江天虽雨意,客路正花时。击楫漫长啸,把书常自随。为官闲亦好,竹外鹤偏宜。”《送赵紫芝入金陵幕》(六十/37959):“会面难如此,人生只自怜。笑言无一日,离别有三年。故国带秋色,长淮起暮烟。官闲足登眺,吟满菊花天。”《送翁灵舒》(六十/37959):“寻常居役所,客路得同行。别久话难尽,路长愁易生。湘江春自绿,衡岳古来青。何似归休好,西岩深处耕。”
    26 翁卷《赠张亦》(苇/176):“兴兵又罢兵,策土耻无名。闲见秋风起,犹生万里情。借窗临水歇,沽酒对花倾。示我新诗卷,如编众玉成。”赵师秀《赠张亦》(清/229):“相逢楚泽中,语罢各西东。天下方无事,男儿未有功。边风吹面黑,市酒到肠空。早作归耕计,吾州俟尔同。”《赠张亦》(清/249):“一别无书信,相逢各苍老。山川烽外远,岁月梦中长。空橐成诗草,单衣涴酒香。因言滚溪宴,同忆旧时狂。”张弋有诗《寄赵紫芝》(五四/33623)、《高邮送紫芝》(五四/33626)、《豫章别紫芝》(五四/33627)、《送翁十赴举》(五四/33628)。按:张弋《豫章别紫芝》一首曰:“吟苦事俱废,拙深贫未除。年来如旅雁,秋至即移居。古道行黄叶,空囊贮素书。一生江海恨,惟子最知余。”足以见张、赵二人相知之深。
    27 见《秋江烟草跋》,[宋]丁焴撰,《南宋群贤小集》(读画斋刊本)第七册《秋江烟草》卷后附。
    28 见《秋江烟草跋》。
    29 见《秋江烟草跋》。
    30 《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人物·艺文”,页512。“曹豳,字东权,叔远族子。少从钱文子学,登嘉泰第。”
    31 翁卷诗《送曹西士宰建昌》(苇/192)云:“买得秋风棹,江行不问程。谁知书判笔,中有惠慈情。旧治川僧说,新衔楚吏迎。名山皆在望,应费好诗评。”
    32 《瓜庐诗》卷后附。见《南宋群贤小集》第十九册。
    33 苏泂有诗《紫芝申之月夜赓唱俾予续之》(五四/33899)、《寄赵紫芝》(五四/33903)、《简紫芝》(五四/33907)、《简赵紫芝》(五四/33908)、《忆紫芝》(五四/33971)(七绝二,题下小注:五月二日葬于西陵宝严寺山)、《书紫芝卷后》(五四/33973)。
    34 《刑部赵郎中墓志铭》,[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
    35 赵汝鐩有诗《秋日同王显父赵子野何庄叟泛湖赵紫芝继至分韵得秋字》(五五/34233):“雨馀湖更爽,载酒共清游。天净倒涵水,风高争献秋。风烟入吟笔,箫鼓自邻舟。堤上诗人过,相邀便肯留。”《翁灵舒客临川因经从访之不遇闻过村居》(五五/34242):“闻道深村里,结茅三四间。买田因种秫,移树 为看山。诗好人皆诵,身安心自闲。有时思雁荡,依旧棹舟还。”
    36 《野谷集序》,[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
    37 《赵仲白墓志铭》,[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十八。
    38 见《赵仲白墓志铭》。
    39 《山名别集序》,[宋]划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六。
    40 见《山名别集序》。
    41 见《浪语集跋》,[宋]薛旦撰,《浪语集》后附。页591-592。按:薛旦跋语落款曰“宝庆二年八月侄孙朝请大夫知抚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旦书于仁寿堂”,跋中言文稿来处有云:“因令师石弟从其家发箧中书,诠次得三十五卷”。
    42 事见王绰《薛景石墓志铭》。
    43 见薛师石诗作《寄赵紫芝》(五六/34814)《会宿赵紫芝宅》(五六/34814)、《送赵紫芝入金陵幕》(五六/34814)《挽徐道晖》(五六/34818)、《秋晚寄赵紫芝》(五六/34819)、《戏赠赵天乐》(五六/34820)、《喜翁卷归》(五六/34820)、《塔山和徐道晖壁间韵》(五六/34821)、《喜徐玑至》(五六/34821)、《怀赵紫芝》(五六/34821)、《寄题赵紫芝墓》(五六/34822)、《哀徐致中》(五六/34822)、《送翁灵舒闲游》(五六/24826)。
    44 赵汝回诗序识于嘉熙元年,据此可推定《瓜庐诗》结集之时。
    45 见叶适诗《题郭希吕刘咏道游雁荡诗后》(《水心文集》卷七,页104):“隠刘甘隐沦,老郭亦离群。自锁鱼亭月,同穿雁荡云。排峰造龙质,悬水进帘纹。百种聚奇怪,从君句里分。”见薛师石诗《哭刘咏道》(五六/34829):“案上韩文与杜诗,小斋寒淡亦相宜。人怜贫病忧无计,自说文章乐未涯。礼合古初山友哭,祔从先世夕郎知。生平直谅嗟何往,不是哀辞是诔辞。”
    46 《万姓统潜》,[明]凌迪知撰,《四库全书》第956-957册,卷九十九,第957册页421。
    47 《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七,第523册页627。《南宋馆阁录-续录》[宋]陈骙 [宋]无名氏撰,《四库全书》第595册,页417-547。《续录》卷八,页520。
    48 《宝庆四明志》,[宋]胡榘 罗濬纂修,《续修四库全书》第705册,页1-334。卷十八《定海县志·学校》,页280;卷十九《定海县志·神庙》,页293。
    49 见《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七,及《南宋馆阁录-续录》续录卷八。
    50 见薛师石诗《送文子监草料场》(五六/34825):“坐局何烦听晓鸡,豆萁苜蓿亦诗题。好文不爱今人体,色养宁嫌古署低。翰院旧交应顾访,相门新近事招携。岁寒惟有君于我,老去过从许杖藜”;徐玑诗《送戴文子赴定海主簿》(二下/137):“江天经雨后,秋意转新高。远棹送行客,凉飔生细涛。高人初禄士,判语亦风骚。若到海西岸,佛光盈翠袍。”
    51 见《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52 《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卷二十九,页711。
    53 《深明阁记》,[宋]杨简撰,《慈湖遗书》,《四库全书》第1156册,页605-944。卷二,页624-625。
    54 《永嘉张直翁求居处恭发挥数语》:“直翁见告,以居处恭至难,且求其说。某曰:直翁恭愿,其察之也久。岂直翁燕居,亦不敢申申夭夭邪?观圣言当通其道,恭言大概。至燕居申申夭夭,非不恭也。殆直翁求之过也。此心至灵,惟无放逸,或恭恭,或申申。变化神明,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见《慈湖遗书》卷三,页638。
    55 见翁卷诗《寄张直翁》(苇/191)云:“若向南州去,惟消一日宽。又无他事阻,自欲访君难。露下秋山洁,鸿飞楚水寒。近诗凡几首,专待写来看。”及《寄筠州张录事》(苇/201):“每到友朋相会地,未尝一日不思君。小诗曾托乡僧寄,善政因逢故客闻。山上仙踪丹鼎在,郭边溪色市桥分。公馀若起吟游兴,游处多应见白云。”又薛师石诗《送张直翁之筠阳》(五六/34816)云:“时平民事少,诗句定能清。况作江西去,放教秋水声。山花香淡泊,湘竹恨分明。朝士多知尔,慈溪旧有声。”及薛诗《送张直翁》(五六/34829)云:“宰公诗句是骚人,官舍况临湘水滨。衡岳望中思策蹇,沧浪清甚欲垂纶。长于一县花开后,独访三闾庙里频。元亮何曾藉知己,翻然出处自由身。”
    56 《宋诗纪事》卷七十,页1744。
    57 有诗《寄赵紫芝》(三八/33987)云:“长安独跨驴,一别二年馀。朝士不能荐,承明空有庐。窗虚桐影薄,棹冷桂花初。莫怪无书札,心亲迹任疏。”
    58 叶适《送赵几道邵武司户》(卷七/105)“无滩秋水平,有句官漕清。杨柳欲落尽,菊花愁晚生。书多前益智,文古后垂名。功到阔深处,天教勤苦成。”
    59 《浙江通志》卷四十六,第520册页281-305,“古迹”,台州府。“与清堂 陈埙《与清堂记》:台州录事 厅旧有挹翠堂。赵君汝回作郡,萁而新之,更曰与清。”(页287) “与清轩 赵汝回《重建录事厅记》:宝庆二年,余来为录事。植竹数十,更挹翠轩曰与清。”(页291) 另薛师石有诗《送赵几道赴台州录事》(五六/34813)。
    60 《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七,第522册页353。
    61 见《东阁吟稿》前附小传,《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二十九。
    62 有诗《呈水心先生》(五七/35868)、《简陆少监》(五七/35870)、《薛景石瓜庐》(五七/35873)、《送刘成道旅游》(五七/35874)、《题刘荆山母墓》(五七/35868)、《陆侍右得祠归里往饯弗及寄以是诗》(五七/35875)等。
    63 《瓜庐诗》卷前附。
    64 《云泉诗》卷前附。
    65 戴栩有诗《寄刘成道》(五六/35103),题下小注:“寓吴门。”诗云:“归淮方向浙,度尽一年寒。想见添诗卷,传闻摄酒官。雨多江溆暗,米贱客愁宽。旧友参台幕,应留看牡丹。”
    66 翁卷有诗《送刘成道》(苇/192)云:“客中仍送客,羸病若为心。沿路万千景,费君多少吟。出门梅雨滑,浮棹浙河深。莫放旅愁起,闻蝉思旧林。” 赵汝回有诗《送刘成道旅避》(五七/35874)云:“从军不愿赏,归补万松栽。独作渔樵计,安知婚嫁催。江船深夜月,山驿小春梅。老境诗闲淡,孤吟荐一杯。”
    67 薛嵎有诗《刘荆山归自惟扬新营渔屋退居》(六三/39890)
    68 《瓜庐诗》卷后附。
    69 见薛诗《刘荆山渔屋》(六三/39870):“客星沉没钓台空,千载风流独此翁。万顷波心歌杜若,九霄云外见冥鸿。已将名字编渔户,只有琴书在室中。杨柳烟深杖藜出,满头衰白任春风。”
    70 有诗《呈叶先生侍郎》(五四/33994)、《喜曹东畎迁大理寺簿》(五四/33994)、《答东阁》(五四/33995)、《看梅呈同游东阁清源》(五四/33995)等。
    71 见薛嵎诗《刘荆山谒贾秋壑》(六三/39874)、《刘荆山过惟扬再谒贾秋壑》(六三/39890)。
    72 《南宋馆阁录-续录》续录卷八,页518:续录卷九,页530。《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二,第524册,页84。
    73 《宋诗纪事》卷五十八,页1474。
    74 如赵师秀有《卢申之载酒舟中,分韵得明字》(清/248):“闲人闲住处,载酒荷高情。小舍宁容客,同舟却向城。弄花忘书暑,忧谷念秋晴。归路虽无月,银河亦自明。”《宋诗纪事》卷五十八录黄玉林语“蒲江乃赵紫芝翁灵舒诸贤之诗友”。页1474。
    75 《中兴以来绝妙好词选》,[宋]黄昇编选,《四部丛刊》本。卷八。
    76 许及之有诗《次韵卢次夔直学投赠二首卢之父有师法方训长孙铸而次夔近绎子屈致教参孙发蒙》(四六/28366):“大难过访忆曾酬,谒入徒惭刺字留。惠我新诗堪照夜,喜君逸气正横秋。时哉好去陈三策,老者那能画一筹。暇日太丘如共款,忘炊肯更作糜不。”其二:“老眼青灯字字愁,犹能宅胜复栖幽。要追野叟田夫辈,愿作渔乡橘里侯。蚤取科名辞举业,来陪散吏入诗流。小孙勤苦童蒙训,未解知名杜若洲。” 叶适有《赠卢次夔》(卷七/105)云“家住东郊深,能诗人共寻。冰梭间道锦,玉轸断文琴。城漏宵添滴,窗花昼减阴。新凉白头句,清甚费悲吟。” 戴栩有《送卢次夔赴仲父校书之诏》(五六/35104)诗云:“离家向京国,客思独从容。有句诗人读,无书馆吏供。蛰雷先一月,晴岭沓千峰。马上思亲处,题缄寄所逢。”薛师石有诗《送卢次夔兼柬卢九秘书》(五六/34816)云:“蔡邕初入直,撰着几书成。所取友若此,遥知人至清。朝回收疏稿,夜语杂诗情。愧我多年别,相烦一寄声。”
    77 见薛师石诗《寄赵叔鲁》(五六/34817):“相知言莫尽,别后意如何。命笑春冰薄,愁因夜雨多。全家寓京国,无地着吟哦。会得穷通理,从余缉薜萝。”及《赵叔鲁端行胡象德携酒见顾》(五六/34830)。许棐诗《赵叔鲁》(五九/36844):“天上除书骆驿飞,谪仙何事得来迟。旅怀宽似居家(?),学力高于未第时。山带晴霏横画轴,水流清响入琴丝。世间多少王孙贵,无我寒泉一句诗。”
    78 《光绪乐清县志》,[清]李登云 钱宝镕修,陈珅 等纂,《中国地方志集成》第61册,页1-630。卷八“人物”,赵希迈传略。页341。“字端行,号西堂(一作里)。燕王德昭九世孙,师僚第三子。工诗,与四灵唱和,刻秀相类,而遒健过之。”按:薛师石《送赵端行》(五六/34818)一诗云:“纷纷帝族贵,钦兹神秀门。永嘉分奕叶,甚盛二枝蕃。吾友天乐翁,实惟游之孙。身虽羇旅尽,诗则骚雅存。侄行有科第,作尉期高骞。是曰提刑后,令问方腾喧。大心欲图南,小枝不在言。十年相聚首,伟论孰敢援。交比鲍叔知,志许诸葛论。分携乃明发,念我守故园。君往夫差国,不遣吴水浑。陆静玩蟾彩,江清烹鮈豚。邑宰话乡曲,官廨如荒村。昂藏信多暇,时忆朋友樽。穷达委天分,守道无竞奔。会当春风吹,梅实众花繁。”称希迈为师秀“侄行”,即以师僚、师秀同辈而起。
    79 薛师石有诗《送赵端行廷对少寓期待之意》(五六/34816);戴栩有诗《送赵端行殿试》(五六/35117)。
    80 戴复古有《赵端行杜子野游虎丘有诗仆因思旧与子野同宿唱和留题》(五四/33527)诗;徐玑有《又寄赵端行》(二上/127)诗;翁卷有诗《秋日闲居呈赵端行》(苇/184):“闲居观物化,几叶又飞东。清气全归月,寒声半是风。病多怜骨瘦,吟苦笑身穷。折得邻家菊,还思靖节翁”;《舟行寄赵端行》(苇/193):“离亭一分手,便逐钓船行。虽是暂相别,那能忘此情。花飞春已老,云散晚方晴。诗句空吟得,无人可共评”:《秋居寄西里君》(苇/198):“每日看山山上立,满山风日又秋来。贫家岁计惟收菊,幽径时常不扫苔。新得酒方思欲试,旧存吟轴见还开。凉天在处清如水,能赋惭无宋玉才”;《还家夜同赵端行分韵赋》(苇/203):“莫怪繁霜满鬓侵,半年长路几关心。归来检点家中物,依旧清风在竹林。” 赵希迈有诗《吴中中秋怀瓜庐诸友》:“凉分一半秋,此夜客吴州。无侣共明月,唤僧同倚楼。天虚云气尽,风静桂香浮。遥忆前年醉,狂吟沧浪头”;《南台徐灵晖徐灵渊皆有作》(六十/37900):“山峭石台平,天低可摘星。岸回分水岭,城缺见州形。小树来孤鹤,春吟忆二灵。客行贪访古,柳下一舟停。”
    81 《民国平阳县志》,王理孚修,刘绍宽纂,《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2册。卷三十二“人物志”,陈昉传略,页305。
    82 见戴栩诗《送陈叔方闽县丞》(五六/35116):“两年湘岸听筹声,又向闽峰住冷厅。可是初阶带朝籍,已闻独荐起斋铃。秋边梧叶无风下,旱后苗根一雨青。客路方新世路熟,莫将彩笔斗英灵。”
    83 见戴复古《简陈叔方问病》(五六/33584):“闻君卧病知何病,医者难从脉上寻。自是读书多损气,或缘忧国重惊心。饱参妙理床头易,细写幽怀膝上琴。蛇影无疑自无恙,此方何止直千金。”
    84 戴复古有《送侄孙汝白往东嘉问讯陈叔方诸丈》(五四/33495)。
    85 见薛嵎诗《徐太古主清江簿》(六三/39881)、《再别徐太古主簿》(六三/39881)。
    86 薛嵎诗《徐太古主清江簿》:“四灵诗体变江西,玉笥风清首入题。旧隐乍违鸥鹭去,新篇高与簿书齐。身闲自喜瓜期远,俸薄还因纸价低。握别正逢寒食日,洞庭春绿草萋萋。”又:王琮有诗《客里有怀徐太古》(六一/38132):“近来真倦客,怕踏软尘红。独向一楼坐,静观诸境空。官河添夜雨,宫树带秋风。还忆能吟者,襟期何日同。”
    87 薛师石诗《送高邮周主簿兼呈陈居端》(五六/34831):“绕县重湖色,难同主簿清。虽云古邮置,不似近边城。月落淮田阔,风晴隋柳轻。乡人在曹职,相得为诗情。”
    88 薛师石诗《赵叔鲁端行胡象德携酒见顾》(五六/34830)云:“一贤二公子,枉驾瓜庐丘。烹鱼载美酒,竟夕为我留。评诗仍和曲,举白不计筹。情忘觉炊畅,礼厚愧莫酬。今朝风雨横,欲谢出无由。”
    89 疑为“高竹有”。按:叶适有诗《赠高竹有外侄》(《水心文集》卷七,页106)云:“娶女以为客,参翁又别行。相随小书卷,开读短灯檠。野影晨迷树,天文夜照城。须将远游什,题寄老夫评。”另据叶适为外舅所作《高永州墓志铭》(《水心文集》卷十五,页292)载其长孙名“叔筠”。故可知:高叔筠,字竹有,永嘉人,祖籍蒙城。为叶适妻侄、女婿。其人亦善诗。
    90 《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宋]不著撰人,《四库全书》第451册,页47-118。卷三“第五甲”,第三十八人“薛嵎,字宾日,小名峡,小字仲正。年四十五,……本贯温州永嘉县在城梯云坊。”页88。
    91 《云泉诗序》,[宋]赵汝回撰,见《南宋群贤小集》第九册《云泉诗》卷前附。其序云:“永嘉自四灵为唐诗,一时水心首见赏异。四人之体略同,而道晖紫芝,其山林闺阁之气,各不能揜。云泉薛君仲止,以诗名于时。本用唐体,而物与理称,更成一家。其人萧散之际,自有绳尺。始而色其貌若生,久而旨其味益洽。恬靖不求,本于天性,未易以矫揉。学者虽其诗末足以尽其人,然必有是人而后有是诗。读者当自得于言语之外云。”
    92 赵汝回《云泉诗序》语。
    93 薛诗有《寄宋希仁兄弟》(六三/39869)云:“咫尺不相见,闭门惟苦吟。听残寒夜雨,灰尽壮年心。身外一贫在,灯前百虑深。所欣交友义,白首亦如今。”
    94 见薛嵎诗《秋夜宋希仁同吟松风阁有感》(六三/39872):“相逢长日坐如痴,瘦得吟肩耸过颐。天意复生郊岛在,人心自逐古今移。高秋月色行松顶,半夜山中读楚辞。此道若无千载后,尘昏何处照妍媸。”
    95 《宋希仁诗序》,[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按:宋希仁之籍贯及引诗,均见于此序。又按:检《全宋诗》,宋希仁诗失收。据克庄此序,可补其阙。
    96 详参见四灵诗作: 徐照《赠刘明远》(芳上/3):“一生嫌世俗,不向市中居。既是未攀桂,却堪同钓鱼。疾出禅老药,诗答野人书。又说成丹鼎,吾生愧不如。”《刘明远会宿翁卷西斋》(芳上/20):“秋色侵肌骨,还将鬓色侵。自来难会宿,安得废清吟。竹露滋丛菊,邻钟觉曙禽。城中同此月,不起故山心。”徐玑《谢刘明远华亭惠书》(二上/108):“别远心常记,书归亦到吾。离家非失计,有子已为儒。海成编鱼扈,人清养鹤雏。礼优宾馆暇,赋咏几欢娱。”《次韵刘明远移家三首》(二上/114):“隐居须是僻,君向数家村。自以闲为乐,何嫌贫尚存。碧波连草舍,白日掩柴门。挂得一瓢在,风来应恶喧。”(其一)“恬淡安身易,新家似旧居。径凉行落叶,池净数游鱼。诗得唐人句,碑临晋代书。半生惟此乐,同辈必无如。”(其二)“躬耕儒者事,甘苦自能便。叩角吟山际,休锄坐竹边。长年多涉历,丰岁少忧煎。一一旧所好,知君能弃捐。”(其三)《送刘明远客和州二首》(二上/120):“边郡三年守,知陪后乘安。远游登览易,老大别离难。红日千峰晓,清霜几树丹。江皋一回首,念尔去凌寒。”(其一)“十载知心友,文才尔独兼。病谙孤寝乐,贫识茹蔬甜。冬暖梅花早,年丰酒价廉。不愁无远信,佳句日应添。”(其二)《送刘和州》(二上/147):“扬旌遥指历阳城,霜淡青天鼓角明。步骑打围秋草绿,舳舻传唱晓江平。岸分南北人烟近,地控东南羽檄清。牧守只今非易予,九重渊默待盈成。”翁卷《春日和刘明远》(苇/171):“不奈滴檐生,风回昨夜晴。一阶春草碧,几片落花轻。知分贫堪乐,无营梦亦清。看君话旧隐,如我愿逃名。”赵师秀《刘隐君山居》(清/242):“嫌在城中住,全家入翠微。开松通月过,接竹引泉归。虑淡无头白,诗清貌不肥。必无车马至,犹掩向岩扉。”
    97 《存斋蒋弋阳墓志铭》,[宋]戴栩撰,《浣川集》,《四库全书》第1176册,页687-767。卷十,页762-764。
    98 徐照《喜蒋德瞻还里》(芳中/49):“长作汤村梦,今来免所思。丹灵年命永,琴裂壁风吹。开户秋花发,终经午饭迟。岳阳何日去,后集要君诗。”徐玑《送岳州蒋节推》(二下/140):“湘水知几派,到湖相合流。烟深云梦晓,风静岳阳秋。送子方行役,令予忆旧游。文书时正省,赋咏可登楼。”(按:由徐玑诗可知蒋叔舆任岳阳节推在徐玑任永州司理之后) 翁卷《喜蒋德瞻还里》(苇/173):“为官三载馀,所得是清虚。学就金丹法,修成玉检书。乍归人客满,久出竹林疏。怪我吟髭白,相还相见初。” 翁卷《送蒋德瞻节推》(苇/185):“八百里重湖,长涵太古波。君山云出少,梦泽雨来多。才子今方去,名楼必屡过。《楚辞》休要学,易得怨伤和。” 赵师秀《送蒋节推赴岳阳》(清/244):“君山那可上,四面是层波。此地风烟古,前人赋咏多。征帆冲雁字,官舍近渔歌。况尔修真者,回仙必见过。”
    99 戴栩有诗《送蒋德瞻弋阳》(五六/35103)曰:“下车先访俗,期减月樁银。廉使旧知己,长官贤过人。吏稀中路接,山密道家邻。县谱传无用,只将琴谱亲。”
    100 《阆风集》,[宋]舒岳祥撰,《四库全书》第1187册,页323-447。卷十,页424,《刘士元诗序》。序云“初,薛沂叔泳从赵天乐游,得唐人姚、贾法。晚归宁海,为人铺说。闻者心目鲜醒而匊田闭户觅句,惟取其清声切响。”
    101 薛师石诗《送薛泳》(五六/34823):“病里风光总虚掷,暗花园柳雨中休。无端好客随春去,送酒吟诗一并愁。”
    102 薛师石诗《送子舒弟之官华亭》(五六/34816)、《送子舒弟赴金陵兼简宋君辅》(五六/34824)。
    103 徐照《送薛子舒福州省觐》(芳中/50):“一马背西风,斑衣与古同。暂时离膝下,邻郡是闽中。到日残秋兔,还期早塞鸿。即须同邑早,来迓黑头公。”徐玑《送华亭薛运干》(二上/130):“三任来得禄,兹行亦是缘。地宜惟有鹤,清职但看船。浙水通清海,吴门隔远烟。别离春欲半,草色正芊芊。”翁卷《送薛子舒赴华亭船官》(苇/172):“君到云间日,应分二陆名。县图山色少,井味海潮并。剡局三年印,春风半月程。野人因买鹤,曾向此中行。”赵师秀《送薛子舒赴华亭船官》(清/240):“竹笼盛书去,遥知官事闲。水程春有雨,海岸晓无山。奥理渐摩后,清名护养间。坐曹观剡木,意与《易》相关。”
    104 参见薛师董《题金陵杂兴诗后八首》(五六/34860)诗。
    105 叶适诗《薛子舒罢官久无所授端明得谢始换承务郎》(卷七/101)云“男子行藏地,自求南问天。空多贾谊学,突过马周年。愿改京官后,常趋黼康前。太平如致了,别造会昌船。”《薛子舒墓》(卷起/107)云“悒悒西门路,樵歌占晚云。林迷王弼宅,蒿长孟郊坟。少病怜医错,题书与父分。又言重把笔,兼欲使余闻。”另见《祭薛子舒文》(卷二十八/584)“忍同贾生,赋彼坐隅”。
    106 徐照《酬翁常之》(芳上/11):“半掩柴门一径深,山中免见俗尘侵。愁因有酒春生面,老不饶贫雪满簪。旧井远通幽谷水,翠藤新长小窗阴。扁舟莫负林间约,好把清诗慰此心。”《和翁常之》(芳上/15):“八尺蕲州桃花簟,坐来疑是水侵裳。垂杨叶下闲吟久,又与鸣蝉共晚凉。”徐玑《奉酬翁松庐见寄》(二下/147):“客路归时雨似烟,归来还折菊花天。寸心不到青云上,一事难成白发前。风外松声如昨夕,竹间梅蕊接新年。闲来得句频相送,自有高人住屋边。”
    107 叶适《翁常之挽诗》(《水心文集》卷八,页129)其一云:“晋画唐吟老愈奇,堪嗟转动是风机。幸能栩栩形中去,何不蘧蘧梦里归。”
    108 叶适《松庐集序》(《水心文集》卷十二,页215)云:“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直下无冒子,始末只一意,贯枯刻(上“绝”下“刀”),皮草皆尽,而语出卓特,非常情可测。由文人家并论,则刘向所谓‘太史公辨而不华,质而不俚者’也。虽子美无诗不工,要其完重成就,不以巧拙分节奏如此篇者,自为少尔。今翁常之诸诗,实颇似之。然常之与余论诗,乃未尝及此,岂其平生得法处偶合故耶?常之每言:‘下句当如秤星船矴,缒画既定,不可移改。’袖手风骚之坛,所厌服多也。吟咏者自知之。”按:《温州经籍志》,[清]孙诒让撰,潘猛补校补,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9月。卷二十六“集部·别集类·宋”著录《松庐集》一卷。潘猛补加按语(页937)云:“翁常之名慥。据《袋球翁氏宗谱》载翁舜陟生二子:忱、慥。慥为四灵之一翁卷之父。四灵中徐照、徐玑与翁氏兄弟多有倡和。如徐玑《奉酬翁松庐》,可知其号松庐,故集名《松庐集》。徐玑又有《奉和翁千四知县千十四隐居山中作》云(略),这与徐照《酬翁常之》‘半掩柴门一径深,山中免见俗世侵’的隐居生活相合。只是家谱中其字兰慥,又字景悰,不云常之。然忱、慥只有兄弟二人,却是确证。”潘氏之言,所据似有阙,不足立论。姑存其说以备考。
    109 《朝散大夫主管冲佑观鲍公墓志铭》,[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十六,页295-297。
    110 叶适《鲍公墓志铭》云:“清卿初病足,以两竹自舆,遇亲旧辄止,饮酒笑语如平时。稍侵,犹循行园林……转剧,谢客危坐。嘉定元年九月癸卯卒”,可与徐照此诗句互证。
    111 《朝请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陈公墓志铭》,[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二十五,页501-506。
    112 《淳熙荐士表》,[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六。
    113 叶适《陈待制挽诗》(《水心文集》卷八,页129)(其四)云“世事从来半局棋,夜眠还有不应时。峙岩桥畔船辞柁,冷水观边花发枝。”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水心诗”条,释义后两句曰“此往而复来也。”页512。
    114 《送顾仲明序》,[明]王祎撰。《王忠文集》,[明]王祎撰,[明]刘杰 刘同 编,《四库全书》第1226册,页1-514。卷六,页115-116。
    115 《刘克庄年谱》,程章灿撰,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页1。
    116 《题刘潜夫南岳诗稿》。
    117 《竹溪鬳斋续集》,[宋]林希逸撰,[宋]林式之编,《四库全书》第1185册,页553-870。《后村挽诗》五首之一:“九十非为寿,天胡夺此翁。两朝名法后,一世大宗丁。集本家家有,囊封字字忠。老龙虽异宠,堪叹梦俄空。”卷十九,页750。参见同书《宋龙图阁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侍读尚书后村刘公状》云:“(吊唁诸人)皆曰:斯文无所宗主矣。吾侪无所质正矣。后进无所定价矣。茫茫宇宙人物,何限其能擅一世盛名。自少至老,使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卷二十三,页779-790。
    118 见《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翁卷《道上人房老梅》后方回计语。页771。
    119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诗。卷目下小注曰:“公少作几千首。嘉定己卯自江上奉祠归,发故箧尽焚之,仅存百首。是为《南岳旧稿》。”
    120 刘克庄《贾仲颖诗序》(卷九十四)云:“永嘉多诗人。四灵之中,余仅识翁赵。”
    121 《刘克庄年谱》系此诗于嘉定十七年(1124)。见年谱“嘉定十七年甲申”条,“事迹”。页85。
    122 《刘克庄年谱》系此诗于嘉定十三年(1120)。见年谱“嘉定十三年庚辰”条,“编年诗”。页60。
    123 《刘克庄年谱》系此诗于嘉定十四年(1121)。见年谱“嘉定十四年辛巳”条,“编年诗”。页66。
    124 《徐斯远文集序》,[宋]叶适撰,《水心文集》卷十二,页214-215。
    125 见《宋史》卷四百四十五 文苑七 赵蕃,页13146。
    126 见《宋人轶事汇编》,丁传站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9月。卷十六,页897。
    127 《宋元学案》卷五十九,页1937-1938。
    128 《祭赵章泉文并诔》,[宋]陈文蔚撰,《克斋集》,《四库全书》第1171册,页1-144。卷十一,页88-89。
    129 见《宋人轶事汇编》。
    130 《跋赵章泉诗》,[宋]方回撰,《桐江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22册,页353-504。卷四,页421。
    131 《瓜圃集序》。
    132 《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刘宰撰,《漫塘集》卷三十二,页729-730。
    133 赵蕃有《呈许深父及之》(四九/30553)、《次韵深父送行》(四九/30610)、《用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为韵诗赋十章呈陈君举》(四九/30759)等诗;韩淲则有《九日次前韵答赋德久》(五二/32387)、《赠潘德久舍人》(五二/32432)、《德久寄所与文叔酬唱因次韵》(五二/32482)、《题潘舍人小月岩》(五二/32494)、《次韵德久》(五二/32551)、《灵芝寺清坐听潘德久弄琴久之小酌而散》(五二/32570)、《秋晚同德久湖寺晚望》(五二/32615)、《寄永嘉叶丈以昌甫韵》(五二/32625)、《寄叶正则文》(五二/32627)、《送潘舍人护客》(五二/32636)、《重送潘舍人》(五二/32636)、《次韵同访潘丈》(五二/32652)、《次韵潘德久见寄》(五二/32656)、《次韵德久怀玉山诗友》(五二/32665)、《刘克庄潜夫诗编》(五二/32671)、《潘德久置酒柳洲小楼》(五二/32680)、《叶侍郎寄乌石茶昌甫诗谢之次韵同赋》(五二/32683)、《送爆竹潘舍人》(五二/32684)、《潘舍人重打带》(五二/32685)、《次韵潘舍人画轴》(五绝四,[五二/32691])、《次韵潘德久舍人七月廿一夜喜雨五绝》(七绝五,[五二/32717])、《次韵潘德久》(五二/32726)、《戏柬德久》(五二/32731)、《中秋呈潘德久》(五二/32776)等诗。此外相关诗作,另见正文所引。
    134 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一、二节。
    135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卷一,页707。按:韩淲《江湖集钱塘刊近人诗》(五二/32674)云:才华未若一杯酒,行业尚贪千首诗。今贵几何名得志,古贫最底谓知时。雕残沈谢陶居首,披剥韦陈杜不卑。谁把中兴后收拾,自应江左久参差。
    1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页608。
    2 《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下,页1219。总集类:四灵诗四卷。叙云:右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徐玑字灵困、徐照字灵晖四人之诗也。
    3 《水心文集》补遗,页622。
    4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页608。。
    5 按徐照字山民,赵师秀《清苑斋集》中有《哀山民》诗,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自号天民,故《东瓯诗集》沿陈氏之说,以徐照诗集为《天民集》。《四库全书总目·芳兰轩集提要》则称“其集又曰《山民集》”,并云:“《书录解题》独称照自号天民,未知何根据,当属刻之讹也。”
    6 《乾隆温州府志》,[清]李琬修,[清]齐召南 汪沆纂,《中国地方志集成》第58册页1-665。卷二十七,经籍志,集部,页527-531。
    7 钱谦益《书四灵诗集》云:“语近意不远,骨癯髓亦枯。谁云贾岛佛,终是郗家奴。” 《钱牧斋全集》,[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牧斋初学集》卷十三,第一册页472。按:牧斋此诗未及所藏四灵诗集版本。另据钱谦益《绎云楼书目》(《稿钞本明清藏书目三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页598)卷二载:“宋诗十一家:米元章、宋伯仁、曾茶山、裘竹斋、戴东埜、翁(林)[灵]舒、赵紫芝、徐灵晖、徐灵渊、真山民、戴石屏。”此十一种宋人诗集似为某从刻之散出者。
    8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清]毛扆编,清嘉庆五年吴门黄氏士礼居刊本。《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栾贵荣 王冠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一册,页45。
    9 《乾隆温州府志经籍志》眉批,[清]孙诒让撰。《温州经籍志》页1500。
    10 《永嘉四灵诗集·前言》,陈增杰撰,《永嘉四灵诗集》页1-6。
    11 《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静嘉堂文库编,台湾:古亭书屋1980年影印本。页675。
    12 《群书校补》,[清]陆心源撰,清同治光绪间刊《潜园总集》本。
    13 《扬州刻书考》,王澄编著,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8月。页352。
    14 《重雕宋本永嘉四灵诗札记跋》,徐乃昌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15 许棐《跋四灵诗选》云:“蓝田种种玉,薝林片片香。然玉不择,则不纯:香不简,则不妙。水心所以选四灵诗也。选非不多,文伯犹以为漏,复有加焉。呜呼!斯五百篇,出自天成,归于神识。多而不滥,玉之纯、香之妙者欤?芸居不私宝,刊遗天下。后世学者,爱之重之。”
    16 按此从书名称有不同:顾氏重辑《南宋群贤小集》“例言”称“宋诗选”,《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页823。)为“宋元四十三家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584)“集部总集类各代之属”为“宋元名公诗集”,著录六十一家诗集。子目亦各异:《综录》作四十三种,实载子目四十五种,另国图藏两种一作四十二种,一作六十一种。
    17 《〈四库全书〉提要稿辑存》,张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据清乾隆四十年刻本影印。第三册,页72。
    18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芳兰轩集提要》。
    19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清]耿文光撰,《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九》,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据1937年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山右丛书初编》刊本影印。第1146页上。
    20 此处冒广生亦认为毛氏汲古阁所得为绛云楼烬余残宋本,乃沿孙诒让之误。
    21 《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第一册,页40。
    22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第1146页上。
    23 可参见岳娟娟《〈二妙集〉研究》一文。岳娟娟撰,载于《中国诗学》第七辑(蒋寅 张伯伟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6月),页182-187。
    24 《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第一册,页41。
    1 叶适《徐文渊墓志铭》。
    2 可参见刘克庄《林子显诗序》,其中有云:“五言诗,三百五篇中间有之;逮汉魏苏、李、曹、刘之作,号为选体;及沈休文出,以浮声切响作古,自谓灵均以来未睹斯閟,一唱百和,渐有唐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
    3 《野谷集序》,刘克庄撰。“顷赵紫芝诸人,尤尚五言律体。紫芝之言曰: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末如之何矣。”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
    4 《林子显诗序》。
    5 详见《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蒋寅撰,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一期。
    6 《晚觉稿序》,[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
    7 《两浙名贤录》卷四十六“文苑”,“赵师秀(附徐玑、翁卷)”,页578。
    8 《诗品注》,[梁]锺嵘著,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诗品注·总论》,页1-16。
    9 叶适《徐道晖墓志铭》。
    10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编,王仲闻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8月。卷十九,页428。
    11 见四库本《众妙集》书前提要。
    12 见四库本《极元(玄)集》书前提要。《极元(玄)集》,[唐]姚合编选,《四库全书》第1332册,页149-161。
    13 《老子道德经》,[周]李耳撰,[汉]河上公章句,《四部丛刊》本。《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第一,《体道》第一。
    14 按:《唐诗纪事》云:“庄集诗人一百五十人,得诗三百章。为《又玄集》。序云:‘此盖诗中鼓吹,名下笙簧。击凫氏之钟,霜清日观,淬雷公之剑,影动星津。云间分合璧之光,海上运摩天之翅。夺造化而云雷喷涌,役鬼神而风雨奔驰。但思其食马留肝,徒云染指;岂虑其烹鱼去乙,或致伤鳞。’”卷六十八,韦庄,页1019-1020。又:《能改斋漫录》,[宋]吴曾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卷五《辨误》,“《又玄集》载杜甫杜颂诗”条,有“唐人有《又玄集》三卷”云云。《通志》,[宋]郑樵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月。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诗总集”著录:《又玄集》一卷,伪蜀韦庄集。
    15 《老子道德经》,《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第三,《洪德》第四十五,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6 参见《大历诗风》相关论述。
    17 清焦袁喜(1660-1725)《答钓滩书》曰:“愚尝得观唐人之作,盛唐以上,意象玄浑,难以迹求;至中晚而其迹大显矣。一言以蔽之,其惟清乎!”见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文引。按:据蒋寅该文,此札见收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稿本《此木轩文集》。因系外地稿本,检阅不便,姑转引之。
    18 由师秀所订二选集之名,可推知《众妙集》编选在前,《二妙集》编选在后。按:“众妙”紧承“极玄”、“又玄”而来,当在前;“二妙”承“众妙”之意,应居后。
    19 按:此处本无吕温,《道州秋夜南楼即事》一诗系张乔名下。作者共计75人,然书前提要称“起沈佺期讫王贞白,共七十六人”云云。检《郡斋读书志·附志》,其卷五下著录《众妙集》,开具作者名录,吕温居张乔、于鹄之间;检明天启五年(1625)毛氏汲古阁刻本《众妙集》,吕温亦居张乔、于鹄之间,《道州秋夜南楼即事》系吕温名下;检《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一)、《唐音统签》(卷三百九十一丁签八十八),《道州秋夜南楼即事》均作吕温诗。盖四库本漏抄吕温一人明矣。
    20 《众妙集》“湋”作“纬”。
    21 《众妙集》该诗题作《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22 《众妙集》该诗题作《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23 《众妙集》该诗题作《得岭南故人书》。
    24 《众妙集》该诗题作《过宝庆寺》。
    25 《众妙集》该诗题作《春日野望奇钱员外起》。
    26 《众妙集》该诗题作《送少微师西行》。
    27 《众妙集》该诗题作《送彭将军赴定州》。
    28 《众妙集》该诗题作《送别钱起》。
    29 《众妙集》该诗题作《和都官苗员外秋夜寓直对雨书所怀》。
    30 《众妙集》该诗题作《酬崔侍御期籍道士不至见寄》。
    31 《众妙集》该诗题作《送元盛归潜山》。
    32 《众妙集》该诗题作《送著公还越》,系皇甫曾名下。按:检阅相关文献,《唐诗纪事》卷二十六收该诗,作朱放诗;《文苑英华》卷二百十九收该诗,作皇甫曾诗;《唐诗品汇》卷六十五收该诗,作皇甫曾诗;《全唐诗》重收该诗,卷二百十作皇甫曾诗,卷三百十五作朱放诗,题下小注云:“一作皇甫曾诗”。由此可见, 该诗自宋时即已两见,至清尚无定论。
    33 《众妙集》该诗题作《长沙王墓下别张南史》。
    34 《众妙集》该诗题作《吴明府曶远至留宿》。
    35 《众妙集》该诗题作《逢许评事》。
    36 《众妙集》该诗题作《汝南别董校书》。
    37 参见《大历诗人研究》相关诗人考证。蒋寅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8月。
    38 参见《大历诗风》相关论证。
    39 《二妙集》明钞本复印件系学长岳娟娟女史惠示,且兼得 陈尚君师、唐雯学长大力协助,尚君师复赐阅玉城 要《赵师秀辑〈二妙集〉——姚合·贾岛评价関連》(作新学院女子短期大学国文学会“作新图文”13拔刷,2002年3月10日发行)一书。特此说明,以致谢忱。
    40 详见岳娟娟《〈二妙集〉研究》。
    41 见岳娟娟《〈二妙集〉研究》一文。
    42 目次此诗题作“题行谷上人院”,正文诗题作“题竹谷上人院”。按:《长江集新校》([唐]贾岛撰,李嘉言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1月)卷八作“题竹谷上人院”,页93。
    43 岳娟娟《〈二妙集〉研究》云:“贾岛八十二首入选诗中,七律七首,七绝四首,五绝一首,五古一首,馀六十九首皆为五律”,是将2首五言排律亦视为五律;玉城 要《赵师秀辑〈二妙集〉——姚合·贾岛评价関連》(页39)云“贾岛 五言律诗六十七首,五言排律三首,五言绝句一首,七言律诗七首,七言绝句四首”,是将五古1首归入五言排律,误。
    44 目次此诗题作“寄终南傅山人”,正文诗题作“赠终南傅上人”。按:四库本《姚少监诗集》卷四此诗题作“赠终南山傅山人”。由诗意“七十未成事,终南苍鬓翁”可知,所咏之人不应是方外之人,诗题应作“寄(赠)终南(山)傅山人”。
    45 岳娟娟《〈二妙集〉研究》云:“姚合一百三十首诗中,七律十五首,七绝四首,五古五首,其馀皆为五律”,是将11首五言排律视为五律。然遗五绝1首未计,误;玉城 要《赵师秀辑〈二妙集〉——姚合·贾岛评价関連》云:“姚合 五言律诗九十四首,五言排律十三首,五言绝句一首,五言六句三首,七言律诗十五首,七言绝句四首”,是将五古2首归入五言排律,误。将另3首五古单列为“五言六句”。不妥。
    1 《广韵》,《四部丛刊(初编)》本,景印海盐张氏涉园藏宋刊巾箱本(板匡八寸悉准原书)。
    2 赵师秀五言律《徐先辈挽词》(清/250),韵字分别为“非、知、枝、篪”,分属八微、五支、六脂三部。因五支、六脂可同用,此诗可视作用五支韵,通叶八微韵,故权归支部。
    3 徐照五言律《寄赵紫芝》(芳上/4),韵字分别为“归、离、非、诗”,分属八微、七之、五支三部。因“归、非”同属八微,“离、诗”则分属五支、七之。此诗可视作用微部韵,通叶邻部韵,故应归微部。
    4 翁卷诗五言古《山中采药》(苇/164),八微部韵,转五支、七之两部韵。因二、四句用微韵,故权归微部。
    5 徐照五言古《登东宝山僧舍》(芳中/66),二十五寒部韵,转二十二元部韵。因二、四句用寒韵,故权归寒部。
    6 赵师秀五言律《秋日游栖霞山》(清补/269),韵字分别为“间、宽、山、关”,分属二十八山、二十七删、二十六桓三部,因二十八山、二十七删可同用,此诗可视作用山部韵,通叶邻部韵,故应归山部。
    7 《梁江文通集》,[南朝梁]江淹撰,[宋]胡之骥注,《续修四库全书》第1304册,页449-600。卷一,页469。
    8 见叶适《徐道晖墓志铭》。
    9 见《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八赵师秀《一真姑》诗后评。页1783。
    10 翁卷有《步虚词》(苇/159)、《游仙篇》(苇/159)、《山中采药》(苇/164)等诗均提及道家养生。其中《游仙篇》有语曰“所愿服食之,跻身眇长霞。带我请冷佩,飞我歘忽车”;《山中采药》云“制治拟如法,服食所从宜。除疴养天和,仙方岂我欺”,亦可见四灵中人对于服食的注重。
    11 翁卷此诗,《永嘉四灵诗集·苇碧轩诗集》失收。
    1 参见《现代学术背景下的中国诗史尝试——重读李维〈诗史〉札记》,蒋寅撰,见收于蒋寅文化随笔集《学术的年轮》,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3月。页85-89。
    2 《忠雅堂文集》,[清]蒋士铨撰,《续修四库伞书》第1436册页549-第1437册页156。卷十三《辩诗》,第1436册页651。
    3 《桐江续集》,[元]方回撰,《四库全书》第1193册,页219-824。《送罗寿可诗序》,卷三十二,页662-663。
    4 《宋诗的分期及其标准》,陈植锷撰,载《文学遗产》1986年第4期,页20—29。按:《两宋文学史》在“第十章 南宋后期的诗文,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中,也提到“他们(四灵)一致标举的唐体,主要是指晚唐的律诗。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指出:‘嘉定而降,稍厌江西,永嘉四灵复为九僧旧晚唐体。’这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宋初诗风的回复,但决不是简单的历史重演。”
    5 《清波杂志》,[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9月。卷十一,“九僧诗”,页482-484。
    6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寇准传》,页9527-9535。
    7 《宋诗纪事》卷十二,页320。“鲁交:交字叔达,梓州人。仕至虞部员外郎。有《三江集》。”
    8 《舆地纪胜》,[宋]王象之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卷一百五十三 潼川府路 泸州 诗,页4149-4150。录诗2首,句2联,归鲁殿丞名下。
    9 《蜀中广记》,[明]曹学佺撰,《四库全书》第591-592册。卷二十九,《名胜记》第二十九,“潼川州一”,“西五里三台山下,有鲁交洞,交读书于此。即宋仁宗手录其《清夜吟》者。”第591册页359。
    10 《二十五史·宋史(上)·艺文志》著录“鲁交集三卷”,页208。按:中华书局排印本《宋史·艺文志》作“袁陟《庐山四游诗》一卷又《金陵访古诗》一卷《鲁交集》三卷”,《鲁交集》与《金陵访古诗》齐平。下“《郑伯玉诗》一卷”则另起一行,且与“袁陟”云云齐平。若此,当《鲁交集》应归为袁陟名下。见页5363。又: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考证此条云:“袁陟庐山四游诗一卷,又金陵怀古诗一卷”,条下辨《绍兴目》之“袁步《金陵访古诗一卷》,《庐山四海游诗一卷》”作者人名之误。见页464。可知《宋史艺文志考证》与《绍兴目》均标明袁陟(步)作品仅有两部。又:《宋史艺文志考证》附录二《宋志中的宋人作者》,“鲁交”在列。见页709。故此可知:《宋史·艺文志》著录《鲁交集》有误。当将《鲁交集》上提,至前与“袁陟”云云、后与“郑伯玉诗一卷”齐平,为是。
    11 见《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八鲁三江《经秦皇墓》诗下集评。方回:潼川人鲁交诗曰三江集,山谷称为鲁三江,今从之。三、四句谓项羽之起,不待至咸阳,而三月之火已然矣,子婴犹未悟也。五、六句犹佳,独末后一句颇俗。冯班:不通之甚,周旋他不得。纪昀:亦不大雅。冯舒:子婴帝秦,不满月馀,沛公入关,子婴降。项羽入关时子婴为降虏,宁有六宫之醉?第四句枉埋怨。冯班:不解捉笔,不识一字。陆贻 典:三句亦从“敌国军容飘木子”脱出,然彼则实有其事也。咸阳之火,子婴已死矣,何得云然?五、六句却佳。查慎行:俗气。纪昀:老生常谈,可以不作。“已飞”二字不妥。考之史籍,子婴无荒淫之事,四句欠考。页1240。
    12 详见《宋史》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页13432。
    13 见林逋《深居杂兴六首》(二/1211)诗序。
    14 详见《宋史》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页13430。
    15 《东都事略》,[宋]王偁撰,《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赵铁寒主编,台湾:文海出版社。卷一百十八,《隐逸传》一百一,页1822。
    16 《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九,页1036。
    17 《宋诗纪事》卷五,赵湘诗前小传。页113。
    18 《全宋诗》第一册,卷一,页1。宋太祖《日诗》:“欲出未出光辣达,前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19 《郡斋读书志校正》卷十九,页1036。
    20 见《全宋诗》第二册,赵湘诗卷一,页861-864。
    21 潘阆有诗《谢寇员外准见示诗卷》(一/626)云:“一轴新诗意转深,几回看了又重寻。最怜积水浮秋汉,闲望沧溟尽日吟。”自注:“君有‘积水浮秋汉,残阳照远山’之句。”按:潘阆引诗,与《全宋诗》著录寇诗略有不同。寇准赠诗潘阆之时当在前,而定稿结集之时当在后。二句不同,在乎“诗眼”之间。若以寇准对此诗眼有所锻炼而略加改动,以致前后有所不同,亦无不可。
    22 如对于不敢用糕字的刘禹锡的嘲笑。事见《鹤林玉露》乙编卷三,页170。“糕字”条云:“刘禹锡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其不经见,迄不敢用。故宋子京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23 如梅尧臣《咏蜘蛛》(五/2788)、《二月雨后有蚊蚋》(五/2884)、《扪虱得蚤》(五/2920)、《八月九日晨兴兴如厕有鸦啄蛆》(五/2986)等诗作,以俗、丑、恶、怪等题材入诗,展现出宋人开创新诗风之勇气。
    24 《湘山野录》,[宋]文莹撰,郑世刚 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7月。卷中,页34。
    25 参见蒋寅《大历诗风》第四章《主题的取向》相关论述。页39-114。
    26 《六一诗话》,[宋]欧阳修撰,郑文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月。第九条,页8。
    27 蒋寅《大历诗风》第八章《体式与语言》“体式方面的评价”一节,对于流水对也有所论述,并进而指出:“流水对常出现在颔联,由于意思连贯,与首联相衔,就造成了极其活波流畅的效果”。详见页212-213。这一点,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大历诗与晚唐体的共通之处,表明了晚唐体对于大历诗风的接受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28 晚唐诗,由于其诗学意义的产生和使用,从而分化为两种样态。概言之,可分为狭义的晚唐诗,即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重白描、少用典,以五律诗体为主的一类诗歌;广义的晚唐诗,即在时间上隶属于唐朝晚期创作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代表诗人众多。此处,晚唐体诗即指狭义的晚唐诗,晚唐的诗即指广义的晚唐诗。
    29 《全宋诗订补》据《宋诗纪事补遗》卷九,补《全宋诗》失收鲁交《百丈柑》一首。诗云:“碧玉纤纤百丈高,仙家曾用酝香醪。至今绿叶挼成酒,不使刘伶更藉糟”。《全宋诗订补》,陈新 等补正,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12月。页94。按:检《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三,页4150,潼川府路 泸州 诗,亦见此诗,诗题作《百丈甘》。另:据此志还可补《全宋诗》失收鲁交句1;“一条仙帔织青霓,松雪岩前伴鹤栖”。题为《赠安乐山江尊师》。
    30 可参见本文滓释第10条,《瀛奎律髓汇评》中此诗集评。
    31 “棠阴”即“棠荫”,系取自《诗经·召南·甘棠》。其诗三章,每章三句,是一首赞美召伯听讼的诗。甘棠,即杜梨,又名棠梨,叶圆而有尖,花呈水红色,果实扁圆而小,累累枝头,味酸甜。因为甘棠枝干高大,所以古代常在社前种植,称为社木。古代的社,是听讼断案的场所,也是敬奉大地之神与五谷之神的地方,因此又称社稷。传说召伯曾在社前的甘棠树荫之下听讼断案,公正无私,人们爱戴他,便唱这首《甘棠》,表示要爱护社前的树木,用来寄托对召伯的怀念。
    32 卷三中另有七言排律1,五七言閤春贴子27,注明重出,故而不计。
    33 《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黄奕珍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附论,页443-460。
    1 见赵汝回《瓜庐诗序》。
    2 《唐诗杂论》,页37。
    3 《中国诗学考索》,张宏生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参见“第二辑 宋调新创 三 姚贾诗派之界内界外(五)”。页132。
    4 参见《锺惺年谱》,陈广宏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5 参见《锺谭合撰》,[明]李明睿撰,《诗慰·岳归堂遗集》前附。《诗慰》,[清]陈允衡辑,《四库禁毁书从刊》(北京:北京出版社)集部第56册,页1-430。《岳归堂遗集》,[明]谭元春撰,页102-113。
    6 《竟陵诗论》,郭绍虞撰,载《东方哲学之体系》(《学林》第五辑)。上海:学林社编辑、出版,1941年3月初版发行。页83-89。
    7 《诗归》,[明]锺惺 谭元春辑选点评,《续修四库全书》第1589-1590册。按:其中《古诗归》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闵振业三色套印本影印;《唐诗归》据辽宁省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检阅《古诗归》明闵氏刻本原书,锺评丹色,谭评靛色,二人评论清晰可辨。
    8 《退谷先生墓志铭》,[明]谭元春撰,《谭元春集》(陈杏珍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2月)卷第二十五,鹄湾集六,志铭。页680。
    9 《诗归序》,[明]锺惺撰,《隐秀轩集》(李先耕 崔重庆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9月)卷第一六 序一 书籍。页235。
    10 《诗归序》,[明]谭元春撰,《谭元春集》卷第二十二,《鹄湾集》三 序文。页593。
    11 此处统计数字均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隐秀轩集》。下引锺诗版本同此。
    12 《谈艺录》第二九条,页102。
    13 此处所标注之“七/112”,意为该诗收载《隐秀轩集》卷七,页112。下文引诗所标皆同此意。
    14 《简远堂近诗序》,[明]锺惺撰,《隐秀轩集》卷第十七,序二,诗文集。页249。
    15 《退谷先生墓志铭》,[明]谭元春撰。
    16 此处统计数字均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谭元春集》。下引谭诗版本同此。
    17 《谈艺录》,页102。
    18 此处所标注之“五/138",意为该诗收载《谭元春集》卷五,页138。下文引诗所标皆同此意。
    19 《筱园诗话》,朱庭珍撰。《清诗话续编》本,郭绍虞编撰 富寿荪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12月。页2330。
    20 见《谈艺录》,页102订补之自注。
    21 参见《清诗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一文。蒋寅撰,.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五期。
    22 《论高密诗派》,汪辟疆撰,《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页261-273。
    23 见《论高密诗派》。
    24 《国朝山左诗续钞》,[清]张鹏展辑录编选,嘉庆癸酉年镌 四照楼藏板。卷七作者小传作“单烺,字曜灵,号青侅,高密县人。”
    25 《朝议大夫贵州铜仁府知府护理粮驿道单君烺墓志铭》,[清]窦光鼐撰,见收于《碑传集》,[清]钱仪吉纂录,《清代传记丛刊》(周骏富 辑,台湾:明文书局印行)本。卷一百零五,页726-729。
    26 见《国朝山左诗续钞》卷七。
    27 《高密县志》,[清]罗邦彦、傅赉予修,[清]李勷运纂,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卷八上 人物志。下文所引县志版本皆同此。
    28 见《国朝山左诗续钞》卷十三。
    29 见《国朝山左诗续钞》卷七。
    30 《清史列传》,清国史馆原编,《清代传记丛刊》本。卷七十二,文苑传三,页980-981。
    31 见《国朝山左诗续钞》卷二十。
    32 《画家知希录》,李放辑录,《清代传记从刊》本。卷六,页155。《清画家诗史》(二),李濬之编辑,《清代传记丛刊》本。丁下,页220—221。
    33 见《文学李君墓志铭》,[清]韩梦周撰,《韩理堂先生全集》(清道光三年刊 静恒书局藏板)卷九。
    34 见《国朝山左诗续钞》卷二十二。
    35 见《韩理堂先生全集》卷四,有韩梦周《与李叔白书》、《再与李叔白书》、《与李叔白书》信札三通。
    36 见《国朝山左诗续钞》卷二十二。
    37 见《清史列传》卷七十二。
    38 见《国朝山左诗续钞》卷二十三。
    39 见《高密县志》卷八上人物志。
    40 《清人别集总目》,李灵年 杨忠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附:李诒经,字五星,号卓庵,高密人”,页792。
    41 李怀民有《橅云林画寄赠族侄处士五星》诗。见《画家知希录》卷六,页155。
    42 《清故掌陕西道监察御史高密王君墓志铭》,[清]王芑孙撰,《渊雅堂全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81册,页1-426。见收《渊雅堂全集·渊雅堂续稿》。页411-412。
    43 见《国朝山左诗续钞》卷二十七。
    44 见《高密县志》卷八上人物志。
    45 见《国朝山左诗续钞》卷二十八。
    46 此处卷数为张鹏展《国朝山左诗续钞》之排序。下文引诗之所出亦同此书。按:检《中国丛书综录》、《清人别集总目》等书目,高密诗派诗人诗集多为清刻本,或稿本;且多藏于山东博物馆、山东大学图书馆、青岛图书馆等处。囿于研究条件限制,姑仅就《国朝山左诗续钞》一书所选诸人诗作立论。该书办为当时人所编撰,且收诗甚夥,各体兼备,尚能大体反映此派诗人诗作之面貌。计有单宗元14首,单烺17首,单楷6首,李怀民225首,李宪皓44首,李宪乔291首,王宁(火阜)128首,单鼎5首。
    47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说》,[清]李怀民撰,《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退思轩嘉庆十年刻本)前附。
    48 李怀民《哭单子巳》二首其一[卷二十]“忆从相识时,五字共牵思。有景皆同赏,无愁不并知。教看未成句,使定欲删诗。细数城中伴,此情还向谁”;《赠朝鲜诗人李炯庵记室》[卷二十]“一方虽隔海,五字有同心”;《书步武试卷后》[卷二十一]“眼中五字句,灯下十年情”。
    49 同题《不寐》(五律)诗,有李怀民(见卷二十)、单襄棨(见卷二十二)、王宁(火阜)(见卷二十七)共作;李怀民《寄和子乔湖亭燕集遇雪兼问历下诸老友》[卷二十一]、单鉊《寄和少鹤历下湖亭燕集遇雪》[卷二 十八]、单可墉《和少鹤先生湖亭燕集遇雪之作》[卷二十八]、单鼎《少鹤先生湖亭燕集遇雪之作》[卷二十八]亦属同题共作。
    50 计有李怀民《湘口感柳子厚》[卷二十];《过藤县感秦少游》;《过和州怀张水部》;李宪皓《夜读欧苏每月屏石诗》[卷二十二];李宪乔《书王令诗後》[卷二十三];《跋东坡山谷书示阳扶》[卷二十三]:《苏王》[卷二十三](按:议论苏轼、王安石);《寻范石湖所题空明洞壶天观》[卷二十四];《李白》[卷二十四];《戏跋苏子美集》[卷二十四];《过永州吊柳子厚》[卷二十四];《青山怀李白》[卷二十四];《九江怀乐天》[卷二十四]等诗作若干。
    51 《石遗室诗话》,《陈衍诗论合集》页1-470。卷一,页6。
    52 《石遗室诗话》卷一,页9。
    53 《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著,上海:上海书店2004年8月。见目次。
    54 《石遗室诗话》卷一,页14。
    55 《涛园诗集序》,沈曾植撰,《涛园集》附。《涛园集》,沈瑜庆著,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沈雲龙主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年1月)第六辑。卷首,页1。
    56 苏轼诗《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之一云:“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著行。远别不知官爵好,思归苦觉岁年长。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见《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月)卷四,页156。
    57 《石遗室诗话》卷三,页37-38。
    58 《海藏楼诗集》,郑孝胥著,黄坤 杨晓波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所标示(卷一/2)即表明此诗在卷一,页2。下文所引郑诗,版本皆同此。
    59 《石遗室诗话》卷十三,页190。
    60 郑孝胥分别作有《录贞曜先生诗题后》、《录韦苏州诗题后》、《录柳州诗毕题卷后》诸诗,另有《书韦诗后》一文,均表达对前贤诗风之敬仰与追慕。见《海藏楼诗集》附录三,页568-570。
    61 贾岛诗《三月晦日赠刘评事》曰“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需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见《长江集新校》卷十,页122。真山民诗《三月晦日与邵石诸友闲游东园分的空字》曰“韶光收拾太匆匆,眼底浮花一扫空。留得数枝红药在,五更吩咐与东风”;又《三月晦日》曰“九十风光能有几,东风遽作远行人。尊前莫惜今朝醉,明日莺声不是春。”见《真山民集》,《四库全书》珍本第十一集,册172。
    62 《再答苏戡先生书》,《天放楼文言》(附诗集),金天羽著,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三十一辑。卷十,页357。
    63 《石遗室诗话》卷三,页38。
    64 《药裹慵谈》,李详箸 李稚甫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卷六《近代诗人四家》,页103。
    65 《樊樊山诗集》,樊增祥著,涂晓马 陈宇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所标示(卷十/172)即表明此诗在卷十,页172。所引樊诗,版本皆同此。
    66 《兼于阁诗话》,陈声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10月。卷一“写景诗”,页60。
    67 《琴志楼诗集》,易顺鼎著,王飚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所标示(卷一/3)即表明此诗在卷一,页3。下文所引易诗,版本皆同此。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