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NP”格式的多角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大量鲜活的语言事实,主要采取历时与共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就NP”格式进行多角度研究。
     本文首先运用形式和意义理论为指导,提出四种类型的划分,并对“就NP”格式的语法形式、语义功能和语用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接着,运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就”的基本义,并着重讨论“就NP”格式的四种特殊的语用意义,同时分析出影响语用意义的主要因素。最后,又从历时角度出发,运用句法位置、隐喻、主观化、高频运用、语境派生、同化与吸收等语法化相关理论,力求对这一格式的形成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总结出语法化特征。
This paper,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fresh facts about the language, mainly uses research methods which are diachronically and synchronically combined, statically and dynamically combined to research the "Jiu(就)NP" format from multi-angle.
     Firstly, this paper, using form and meaning of theory as guidance, proposes four types of division and thoroughly analyzes language forms, semantic functions and pragmatic meaning.Then, by a combin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methods of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meaning of "Jiu(就)”, and focuses on some special pragmatic significance on the "Jiu(就)NP" format, simultaneously analyzes several factor impacting pragmatic meaning. Finally, from our point of view of diachronic, this paper uses related grammatical theory of syntactic position, metaphor, subjectivitisation, high-frequency use, context derivation, assimilation and absorption, seeks to giv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is format and summarize grammatical features.
引文
高更生 1980《谈主语承前省略》,《东丘论丛》第3期。
    ①何兆熊 1989《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P14。
    ②谷志忠 2005《语用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1957级语言班编 1996 《现代汉语虚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白梅丽 1987 《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
    陈小荷 1994 《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就”、“才”、“都”》,《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储泽祥 刘街生 1997 《“细节显现”与“副+名”》,《语文建设》第6期。
    陈伟琳 1998 《限定副“只”、“就”语义指向辨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月第4期。
    陈雅 2003 《试析副“就”的语音形式及语义指向》,《南京社会科学》第12期。
    陈立民 2005 《也说“就”和“才”》,《当代语言学》第1期。
    董为光 2000 《汉语副的数量主观评价》,《语言研究》第1期。
    戴炜华 陈宇的 2004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外语研究》第4期。
    范晓 胡裕树 1992 《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4期。
    范淑云 2001 《现代汉语“…本来就…”格式探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郭大凡 2001 《“不A就B”和“A,不A就B”各自形成什么关系》,《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6月第1期。
    何兆熊 2005 《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 冉永平 2006 《语用学概论》修订本,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蒋绍愚 1996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贾冬梅 2005 《才A就B”句式浅析》,《广西社会科学》第5期。
    姜望琪 2005 《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 1981 《修饰数量的副》,《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李一平 1983 《副修饰名或名性成分的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陆丙甫 1984 《副“就”的义项分合问题》,《汉语学习》第1期。
    刘坚 曹广顺 吴福祥 1995 《论诱发汉语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第3期。
    卢英顺 1996 《副“只”的语义指向及其对句法变换的制约》,《安徽师大学报》第24卷(4)。
    李宇明 1997 《主观量的成因》,《汉语学习》第5期。
    陆俭明 马真 1999 《现代汉语虚散论》,北京:语文出版社。
    雷杰珍 1999《现代汉语副名结构浅析》,《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刘润清 胡壮麟 2001 《篇章语用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宝伦 潘海华 徐烈炯 2003a 《对焦点敏感的结构及焦点的语义解释(上)》,《当代语言学》第1期。
    李宝伦 潘海华 徐烈炯 2003b 《对焦点敏感的结构及焦点的语义解释(下)》,《当代语言学》第2期。
    吕叔湘(主编) 2006 《现代汉语八百》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立诚 柳英绿 2008 《表限量的“才”与“只”及“才+只”语序的一种解释》,《枣庄学院学报》2月第1期。
    马欣华 常敬宇 1980 《谈“就”》,《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齐沪扬 2005 《现代汉语虚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秦庆磊 谢晓慧 2007 《浅析超前夸张句式“才A就B”》,《湘潮》(下半月)第7期。
    邵敬敏 1988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锡尧 1991 《副“才”与“都”、“就”语义的对立和配合》,《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史金生 1993 《时间副“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逻辑与语言分析》第3期。
    沈家煊 1994 《“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家煊 1998 《实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当代语言学》第3期。
    施春宏 2001 《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
    石毓智 2001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 李讷 2001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家煊 2005《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还 1956 《“就”和“才”》,《汉语学习》第12期。
    王力 1980 《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武克忠 1992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王弘宇 2001 《说“一A就C”结构》,《中国语文》第2期。
    王光全 2005 《也论“一NP就Y”结构》,《汉语学报》第3期。
    王群 2005 《试论“才”和“就”语义变化的双向性和不平衡性》,《语言科学》第6期。
    宛新政 2006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项菊 2000 《复说式“NP就NP”初探》,《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邢福义 2002 《汉语语法三百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于根元 1992 《副+名》,《语法研究和探索》(六),北京:语文出版社。
    杨亦鸣 徐以中 2003 《“副+名”现象研究之研究》,《语言文字应用》5月第2期。
    杨德峰 2005 《也说“A就A”格式》,《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杨丽姣 2006 《谈语境对语义的制约与暗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1期。
    周小兵 1991 《限定副“只”和“就”》,《语言文字学》第9期。
    张谊生 1996 《现代汉语副“才”的句式与搭配》,《汉语学习》第3期。
    张旭 1999 《估价副“就”和“才”的语用过程分析》,《天津师大学报》第2期。
    赵艳芳 2000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谊生 2000a 《现代汉语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谊生 2000b 《现代汉语副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张斌 2001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亚军 2002 《副与限定描写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斌 2003 《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守晋 2004 《“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典编辑室编 2005 《现代汉语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望发 2007 《时间结构在“才A就B”超前句式中的投射》,《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杰弗里.N.利齐 2005 《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