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边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各种传世文献所表现出的老学思想,是传统国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元代老学属于传统老学研究范畴,她从哲学论、养生论及治国论三个方面展开,同时又贯穿着儒、释、道三教的融汇,从而形成思想体系,是传统老学研究重要的一环。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元代老学不仅有学术史的意义,而且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史意义。本文以学者个案为考察维度,力图对这个时期有着较完整老学思想学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疏理讨论,同时为了弥补由纯微观个案研究造成的视域盲点,笔者采用以个案带动整体的研究方法,努力营造学术视域的多层次性,方便读者对元代老学有更全面的认识。全文由导言、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写作意图、思路和大意如下:
     导言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范围及意义、成立条件、研究方法等进行简要交代。
     论文主体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元代老学发展的基本背景及特点,元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给老学带来了不少新变与特质,本章通过爬梳罗列元代老学基本文献,勾勒出其体式多样性、发展阶段与地域不平衡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外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成因,同时对元代老学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作了交代,为下文的个案研究提供了较广阔的社会学视域。
     第二章至第四章为本文的中心部分,元代汉人,无论文士或方外,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在民族劫余之后保种存文,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下去,由于历史的机缘,老学在一定阶段较成功地担当了这样的角色。文章在近30种文献中,经过比较、筛选,对李道纯、邓锜、陈致虚、苗善时、何道全、刘惟永、杜道坚、张嗣成、王守正、薛致玄、刘辰翁、丁易东、吴澄、刘因等十四家老学思想以个案角度从各家生平事迹、老学文献、老学基本观点等方面有所侧重地进行了较详细的解读。在展开讨论时,文章均在比较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既注意阐述观点特质,也注意寻求其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同时元代老学者从身份和学术思想上表现了一些共同点,尽管这种学术共同点在事实上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但大致依然可做如下划分,比如李道纯、邓锜、陈致虚、苗善时、何道全等同属于新道派,他们的老学观点更多地吸收了佛家思想,强调“性命双修”、“内外兼修”等“成仙证真”的修炼思想;而刘惟永、杜道坚、张嗣成等则同属于传统道派,他们的老学观点则更多是吸收新儒学思想,有较丰富的理气、皇道帝德等学说及对儒家学说的援引等等。而王守正、薛致玄、刘辰翁、丁易东、吴澄、刘因等则属于儒者老学,他们解老主要多以儒学理论对《老子》进行改造,或援引《老子》文字对元代社会进行评论,或对老学文献进行注解、评点、辨正等,为方便读者对他们所属的学派及思想在元代的发展有更直观、生动、全面的认识,每章首节分别对这三个学派在元代的发展及老学基本情况进行了背景式的介绍,与第一章社会发展背景形成呼应互补的关系。
     结语则是在文章主体个案讨论基础上所形成的抽象理性,即道教在元代尽管实现了第二次中兴局面,老学也出现卓著成果的景象,但同时却存在边缘化的特点。其一从横向考察,元代老学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与儒释两家的融会贯通更为紧密,出现了学科交叉,即学科边缘化现象,这一现象对元代老学的兴盛贡献突出。其二从纵向考察,元代老学尽管兴盛,但并未产生溢出道教或者老学而对儒佛乃至社会产生深巨影响的思想或著述,因此未能占据社会话语权的中心地位,这与元代中后期老学遭受冷落成为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笔者由此得出结论,老学在元代走向边缘。
Many traditional documents about Laoism, including those in Yuan Dynasty,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Sinology research. The traditional Laoism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three aspects,the philosophy;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the ruling to a nation.and launch through the Confucian releasing Daoism, Confucianism,and Buddhism culture,it establishes its ideological system. When we discuss Laoism in Yuan Dynasty with broader horizons,it conclude implication not only in academic history,but also in sociology history.This paper searches complete information on scholastic cases in a widely view.For the sake of avoiding the blind spot caused by the microeconomic domain, this paper iused to promote the overall number of academic research methods to create a view of a multi-demensional study, In order to convenient readers to learn more comprehensive about the Yuan Dynasty, the full text include three parts:the introduction, the major and the conclusion.Which the following talking about.is mainly the purpose and main content of each part.
     The full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mainly examines the situation of Yuan Dynasty about Laoism, Great changes and new characteristic about Laoism have been brought in by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culture in Yuan Dynasty,The paper collets sufficient data and finds out the various style、the non-equilibrium development about time and region of Laoism in Yuan Dynasty.On the base of which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develonping and forming of differential features. Also it explains the circumstanc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aoism in Yuan Dynasty,and provide the field of sociology for the case study.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are the central parts of this paper,The Han Chinese in the Yuan Dynasty, regardless of the deric or scholar, have a common goal to salvaged the unique cultural features after the national deposit.Owing to historical chance, Laoism take such a role successfully.Compared with nearly 30 kinds documents,the paper take He-Daoquan, Liu-Weiyong, Liu-yin,Deng-Qi,Chen-Zhixu, Miao-Shanshi,Du-Daojian,Zhang-sicheng, Wang-shouzheng,Xue-Zhixuan,Liu-chenwe ng,Ding-yidong,Wu-cheng,Li-Daochun,as fourteen cases,and analysed their life stories, Laoism documents, Laoism fundamental viewes from more detailed definition, In the discussion, the paper holds in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ully, and pays attention not only to the elaboration viewpoint, but also to discover the foundation from which inherits and innovates happened. meanwhile, the fourteen scholar have some common ground from the status and academic thought, for example, Li-Daochun,Deng-Qi, Chen-Zhixu, Miao-Shanshi, He-Daoquanbelonged to new daoism which employed Buddhism,And Liu-Weiyong, Du-Daojian, Zhang-sicheng belong to the traditional daoism,they absorbed the confucianism,and Wang-shouzheng, Xue-Zhixuan, Liu-chenweng, Ding-yidong, Wu-cheng, Liu-yin are confucian scholars, they solve the confucianism with Laoism. In order to facilitate readers have a more vividly, direct-view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o respective schools and views of the Laoism scholars of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each main parts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and views of three schools in the Yuan Dynasty。
     When the main parts of the paper researched on abstract reasoning, such as significant progress of Laoism has been made in the Yuan Dynasty but it has been marginalized.From the breadthwise angle of aspect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Laoism has combined the Buddhism and the confucianism more firmly.From the longitudinal angle of aspects,there are no books or thoughts about Laoism has mad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ociety, so Laoism in Yuan Dynasty has been marginalized.
引文
①米伯崑《重新评估老学——关于深入老子思想的几点意见》,巩德顺主编《老了与中华文明》,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①[明]宋濂等《耶律楚材传》,见中华书局标点本《元史》第11册,1976年版,总第3458页。(后引《元史》除特别注明外同此版本,称中华书局标点本。)
    ②[明]宋濂等《马政》,《元史》第9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2554页
    ③[明]宋濂等《陈思谦传》,《元史》第14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4238页。
    ④[明]宋濂等《徐世隆传》,《元史》第12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3769页。
    ⑤[明]宋濂等《文宗本纪》,《元史》第3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790页。
    ①[宋]文天祥《指南后录》第2卷,崇文书局光绪六年本。
    ①[清]阮元编《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宫碑》,《两浙金石志》,台湾石刻新编本。
    ②[元]陆文圭《巽溪翁墓志铭》,《墙东类稿》第13卷,《元人文集珍本从刊》第4册影印常州先哲遗书本,第603页。
    ③[元]程钜夫《姚长者碑》,《全元文》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60页。
    ④[元]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第2卷,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35-237贝。
    ⑤[明]徐一夔《思政堂记》,《始丰稿》第10卷,《从书集成续编》影印光绪甲午钱塘丁氏嘉惠堂刻本,第18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总第571灭。(后引《从书集成续编》的版本同此。)
    ⑥萧启庆先生认为,元代的国家与社会和汉族王朝时代迥然有别;元朝不仅是一个“征服王朝”,而且在理论上仍足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元室对各民族的文化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各种思想及宗教也小偏小倚,并予尊荣。还对此展开论证。见[台]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13414页。
    ①详见[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第30卷“元诸帝多不习汉文”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7页。
    ②[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1959年版,第82页。
    ③[元]姚燧《送李茂卿序》,《牧庵集》第4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总第628页。(后引《从书集成新编》同此)
    ④[明]叶子奇《草木了·杂俎篇》,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1959年版,第82页。
    ①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第8卷《总论元文化》,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页。
    ①以上两点可参[台]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元朝的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与《蒙元支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分别见于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472页、60页。
    ①[元]耶伴楚材,向达校注《西游录·异域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②[明]宋濂等《世祖本纪》,《元史》第1期,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234页。
    ①关于这事件祥迈《辨伪录》和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均有详细记载。([元]祥迈《辨伪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卷,总第751-781页;[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卷,总第477-735页。)
    ②[元]喻清中《道德真经集义跋》,《道藏》第14册,总第83页.
    ③[元]喻清中《道德真经集义序》,《道藏》第14册,总第66页。
    ④本表在作者籍贯无考的情况下,采用了以著述地系籍贯的原则,读者详知。
    ⑤据冯复《序》有“恩沭两朝,名高千古”之语,冯《序》作于大蒙古国岁己酋,即1249年,可知薛氏为金元兴替时之北中国人。下文王守正的情由也同于此,可详参《北中国隐逸儒者老学》一节。
    ⑥版本所据《道藏》三家本前2卷散佚,自第九章始,既今存18卷。薛玄为金元之际的理学名家,其《道德经注》作年不可考,但薛氏卒十1271年,故暂定该《注》作于1271年前。
    ⑦/÷朝开始确立行书中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此时虽有江西行省建制,但辖区却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之行政区划,除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广东省的大
    ①刘兆英编译《元刻楼观篆书本道德经》,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②参李煜瀛《古本道德经校刊·校本说明简表》,《考古学报》第一卷第二号,1936年版。
    ①李庆先生著录之图表,引者并未亲见,为引者转引。详参[日]李庆《明代<老子>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45页。
    ①吴亚魁《江南全真道教》,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1页。
    ①[元]姚燧《湖广行省左垂相神道碑》,《牧庵集》第13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653页。
    ②[元]刘因《易州太守郭君墓志铭》,《静修先生文集》第4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100页。
    ③[元]苏天爵《元故徵士赠翰林小学士谥文献杜公行状》,《慈溪文稿》第22卷,《从书集成续编》第185册,总第245页。
    ④[元]李庭《嵩阳归隐图序》,《寓庵集》第4卷,《元人文集珍本从刊》第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4页。
    ①[元]王恽《故金吾卫上将军景州节度使贾公行状》,《秋涧集》第47卷,《元人文集珍本从刊》第2册影印明刊修补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74页。(下引《秋涧集》版本同此,称影印明刊修补本)
    ②[元]元好问《大承相刘氏先茔神道碑》,《遗山先生文集》第28卷四部从刊初编本,第3页
    ③[元]刘祁《归潜志》第14卷附张澄诗,《从书集成新编》第85册,总第181页。
    ④[元]魏初《故总管王公神道碑》,《青崖集》第5卷,四库全书本本。
    ⑤[明]宋濂等《宋子贞传》,《元史》第12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3736页。
    ①[明]宋濂等《释老传》,《元史》第15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4525页。
    ②[元]王磐《玄门掌教宗师诚明真人道行碑铭》,《甘水仙源录》第5卷,《道藏》第19册,总第758页。
    ③[元]李鼎《重修终南山士清太平宫记》,《道家金石略》,第520页。
    ④[元]王鹗《玄门掌教大宗师真常真人道行碑铭》,《甘水仙源录》第3卷,《道藏》第19册,总第747页
    ⑤“恕斋(王粹)以诗名当世,而清高绝俗,栖止道宫,真常命师从之学。”([元]王磐《玄门掌教宗师诚明真人道行碑铭》,《甘水仙源录》第5卷,《道藏》第19册,总第758页);“时恕斋王先生、讷庵张内翰以宏才硕学,栖止道宫。公复于暇目就听讲论,由是德目进而名亦彰矣。”([元]张好古《洞元虚静大师申公提点墓志铭》,《甘水仙源录》第8卷,《道藏》第19册,总第793页)。
    ①[元]苏天爵《张文季墓碣铭》,《滋溪文稿》第14卷,《从书集成续编》第185册,总第181页。
    ①[元]姚燧《长春宫碑》,《牧庵集》第11卷,《丛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646页。
    ②金国也有不少老学名士,比如赵秉文、李纯甫等都有老学著述传世,但多为集注体。
    ①[明]宋濂等《元史》第4卷《世祖本纪》,《元史》第1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65页。
    1[明]宋濂等《释老传》,《元史》第15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4517页。
    1[元]脱脱等《方技》,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第39册,1977年版,总第13529页。
    2[清]秦缃业,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第38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本,第3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第408页。
    3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1页。
    ①[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第106卷《赵子崧家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80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31卷“建炎四年二月丙子条”,《从书集成新编》第115册,总第609页。
    ③[宋]赵子砥《燕云录》,转引自[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第9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5页。
    ④[元]宇文懋昭《大金国志》第36卷《道教》,中华书局1986年,第518页。
    ⑤[元]虞集《广化真人岳公碑》,《道园学古录》第12册,四部丛刊初编本,第50卷。
    ①[元]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湛然居士文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元]宋了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湛然居士文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陈垣《南宋初北河新道教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2页。
    ②《元史·释老传》认为在金季,陈垣先生认为应在金初,笔者认为刘德仁创立大道教的时间大约在金初。据找“有金皇统二年(1142)冬十一月,既望迟明,似梦而非,有老人须眉皓白,乘青犊车至,授玄妙道诀而别,不知所之。由足乡人疾病者远近来请治,符药针艾弗用,效如影响焉”。《先天宫记》的说法与此大致相同。“感圣师之临御,复驾青犊,求抵其家,授以宗乘,传以经、笔,稗兴大道正教,以度末世黎民”由此可见,刘德仁于金初创建了大道教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③[金]段志坚,《清和真人北游语录》第1卷,《道藏》第33册,总第156页。
    ①[元]高鸣《清虚宫重显了返真碑铭》,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总第476页。(后引此书版本同此)
    ①参见[宋]洪知常编《海琼传道集》,《道藏》,第33册。
    ②详参: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第10章、第11章有详尽的考辨。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①[明]宋濂《书刘真人事》,《宋学上全集》第28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7册,总第278页。
    ②[元]赵琳清《大道延祥观碑》,《道家金石略》,第821页。
    ③[元]王恽《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秋涧集》第47卷,影印明刊修补本,第72页。
    ①[元]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廿水仙源录》第3卷,《道藏》第19册,总第738-740页。
    ②[元]王恽《大元奉圣州新建水昌观碑铭》,《秋涧集》第58卷,第175页。
    ③[元]李鼎《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朱象先《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卷上,《道藏》第19册,总第553-555页。
    ④[金]完颜璹《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甘水仙源录》第1卷,《道藏》第19册,总第723725页。
    ⑤[金]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甘水仙源录》第1卷,《道藏》第19册,总第726页。
    ⑥[金]段志坚,《清和真人北游语录》第1卷,《道藏》第33册,总第155156页。
    ①[金]段志坚,《清和真人北游语录》第2卷,《道藏》第33册,总第166页。
    ②[金]段志坚,《清和真人北游语录》第1卷,《道藏》第33册,总第157页。
    ③[澳]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页。
    ①[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序》,《道藏》第12册,总第644页。
    ②[宋]谢守灏《混元圣纪》第3卷,《道藏》第17册,总第815页
    ③下文李道纯所定文字及解释,除特别注解外,都出自李道纯《道德会元序·正辞》,见《道藏》第12册,总第643页。
    ④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新编诸了集成本》,1984年版,第131页。
    ①刘笑敢《老了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②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2页。
    ③[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44页。
    ④[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44页。
    ①[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42页。
    ②许地山《道教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翻印,第179页、第178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52页。
    ④[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44页
    ⑤[元]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总第492页。
    ⑥[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42页。
    ①[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43页。
    ②[元]李道纯《中和集》第1卷,《道藏》,第4册,总第484页。
    ①[元]李道纯《中和集》第4卷,《道藏》第4册,总第504页。
    ①[元]李道纯《中和集》第4卷,《道藏》第4册,总第504页。
    ①[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45页
    ②[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46页。
    ③[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53页。
    ①[元]李道纯《中和集》第3卷,《道藏》第4册,总第493页。
    ②[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50页。
    ③[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53页。
    ①[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57页。
    ②[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46页。
    ③[元]李道纯《中和集》第2卷,《道藏》第4册,总第492页。
    ④[元]李道纯《中和集》第2卷,《道藏》第4册,总第492页。
    ⑤参见陈进国《李道纯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中国道教》2001年第5期,第814页。
    ①[唐]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第十六章),《蒙文通文集》第6卷《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001年版,总第408页。
    ②[宋]陈景元集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第1卷,《道藏》,总第194页。
    ③《道德真经三解》邓锜自序时间为大德二年戊戌秋日,而李道纯的《道德会元》自序时间为至元庚寅孟夏旦目,《清庵莹蟾子语录》嘿庵广禅子柴元臯序为至元戊了夏季大雨时行目。至元庚寅为1290年,至元戊子年为1288年,较大德二年即1298年要早。
    ① [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序》,《道藏》第12册,总第184页。
    ①[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187页。
    ②[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第4卷,[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册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总第34页。
    ③[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第4卷,[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册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总第34页。
    ①[汉]王充著,黄晖集解《论衡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75页。
    ②[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道藏》第12册,总第223页。
    ①[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道藏》第12册,总第191页。
    ②[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道藏》第12册,总第208页。
    ①[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道藏》第12册,总第188页。
    ②[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道藏》第12册,总第221页。
    ③[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道藏》第12册,总第225页。
    ①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②详参方勇师《苗善时的<南华经公案>》,《庄了学史》(第二册),第220-225页。
    ①[元]唐道麟《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总第889页。
    ②[元]王从义《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总第889页。
    ③[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1负。
    ④[元]王从义《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总第890贝。
    ①[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3页。
    ②[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3页。
    ③[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1页。
    ①[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5页。
    ②[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1册,总第894页。
    ③[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7页。
    ④[元]王志道《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总第890页。
    ①[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7页。
    ①[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5页。
    ①[元]柯道冲《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总第889页。
    ②[元]唐道麟《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总第889负。
    ③[元]王从义《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总第890页。
    ④[元]王志道《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总第890页。
    ⑤[元]李道纯《清庵莹蟾了语录》,《道藏》第23册,总第737页。
    ①[元]李道纯《清庵莹蟾子语录》,《道藏》第23册,总第737页。
    ②[元]柯道冲《玄教大公案序》,《道藏》第23册,总第889页。
    ③[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1页。
    ①[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2页。
    ②[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总第896页。
    ①[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第893页。
    ②[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第893页。
    ③[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第893页。
    ④[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卷上,《道藏》第23册,第893页。
    ⑤苗善时在其著作《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多有和或者赞吕洞宾的文学之作。尽管为赞颂及炼丹感受之作,极小容易表现文采,但当里面仍有不小少富有文学色彩之作,比如《步蟾宫·阳复乾纯阳姤午》与《望江南·清高士》两首和吕洞宾之作,就颇具文采。详参《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道藏》第5册。
    ①[元]陈致虚《道德经序》,《金丹大要》第2卷,《道藏》第24册,总第8页。
    ①[元]陈致虚《道德经序》,《金丹大要》第2卷,《道藏》第24册,总第8-9页。
    ②[元]陈致虚《金丹大要序》,《金丹大要》,《道藏》第24册,总第2页。
    ③章伟文《试论陈致虚的道教易学思想》,《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第23页。
    ④[元]陈致虚《金丹大要·虚无·自序》,《金丹大要》,《道藏》第24册,总第23负。
    ①[元]陈致虚《道德经序》,《金丹大要》第2卷,《道藏》第24册,总第7页。
    ②[元]陈致虚《道德经序》,《金丹大要》第2卷,《道藏》第24册,总第9页。
    ③[元]陈致虚《道德经序》,《金丹大要》第2卷,《道藏》第24册,总第8页。
    ④[元]陈致虚《道德经序》,《金丹大要》第2卷,《道藏》第24册,总第9页。
    ①[元]陈致虚《道德经转语》,《金丹大要》第10卷,《道藏》第24册,总第40页。
    ②[元]陈致虚《道德经转语》,《金丹大要》第10卷,《道藏》第24册,总第37页。
    ①何道全曾游历于淮楚、河南、江苏、陕西等地,广涉名山大川、遍访古庙名刹,接触到了许多道士、僧人及一些官吏,并就他们所疑惑的道学理论和修行问题予以应答、随机教化。其门人贾道玄将问荅言语集成一书《随机应化录》2卷,见十《正统道藏》,第24册。
    ②[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4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1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②[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随机应化录》,《道藏》第24册,总第134页。
    ②[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4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②[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1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③[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1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1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②[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2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③[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②[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2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③[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2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了校注》,中华书局《新编诸了集成本》,2004年版,总第766-767页。
    ②[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1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③[元]何道全《随机应化录》卷上,《道藏》第24册,总第133页。
    ①[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4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②[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2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③[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②[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4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②[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③[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2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2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②[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2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③[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④[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2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2卷,《老了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②[元]何道全《老了道德经述注》第3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元]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第4卷,《老子集成》影印明初金陵聂富刊本。
    ①如张元十《醉道士图》题跋说“黄冠师未用事时,见之图画,有萧散出尘之想。今盗贼遍天下,虽使此曹骨碎,未快人愤!”([宋]张元十《芦川归来集》第9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2页)
    ①[元]李存《道录张君墓志铭》,《番易仲公李先生文集》第24卷。
    ②[元]吴澄《仙岩寺元禧观记》,《吴文正公集》第26卷,影印成化本,第5页。
    ①[J]宋濂等《释老传》,《元史》第15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4527页。
    ①[元]林天任《水南先生传》,《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嗣教录》,《道藏》第7册,总第20页。
    ②[元]虞集《河图仙坛之碑》,《道园学古录》第7册,《四部从刊初编本》,第25卷。
    ①张与材的《道德真经集义跋》见于《道藏》第14册,总第8384页;而《道教玄经原旨序》则见十《道藏》第12册,总第725页。
    ①[元]虞集《河图仙坛之碑》,《道园学古录》第7册,《四部从刊初编本》,第25卷。
    ①[元]喻清中《道德真经集义跋》,《道藏》第14册,总第83页。
    ②[元]喻清中《道德真经集义序》,《道藏》第14册,总第66页。
    ③苏氏自己的《跋》里曾说道“一目,玄妙提点刘月屋将石潭所作《老了解》示余,欲余复下注脚。余曰;吾颖祖已于是书用其力矣,坡祖尝称之,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佛老小为二。程泰之亦服其善。余安能复出高见卓识,求以过吾颖祖哉?月屋曰:义理无穷,曷十是书探讨则将见如水之源源而来?”(见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卷下,《道藏》第14册,总第83页)
    ④[元]苏敬静《道德真经集义跋》,《道藏》第14册,总83页。
    ⑤[元]喻清中《道德真经集义跋》,《道藏》第14册,总83页。
    ①[元]薛玄《老子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3卷,《道藏》第14册,总第114页。
    ②[元]薛玄《老子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16卷,《道藏》第14册,总第289页。
    ③[元]苏敬静《老了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20-121页。
    ①[元]喻清中《道德真经集义序》,《道藏》第14册,总第66页。
    ②[元]喻清中《道德真经集义序》,《道藏》第14册,总第66页。
    ①[元]牛妙传《老子或问》,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8卷,《道藏》第14册,总第171-172页。
    ②[元]牛妙传《老子或问》,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8卷,《道藏》第14册,总第172负。
    [元]邓剡《老子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23页。
    ①[元]邓剡《老子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1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65页。
    ②[元]德异《老子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14页。
    ③[元]德异《老子解》,刘惟水《道德真经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15负。
    ①[元]德异《老子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11卷,《道藏》第14册,总第129页。
    ②[元]德异《老子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15页。
    ①[元]德异《老子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15页。
    ②[元]德异《老子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6卷,《道藏》第14册,总第147页。
    ③[元]德异《老了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第8卷,《道藏》第14册,总第171172页。
    ④清代四库馆臣在《文子缵义提要》中关于杜道坚生平之记述多有错漏,如称其生平事迹“始末无考”,并认为“道坚当为(南宋)理宗时人”,著录《文了缵义》时因依据《永乐大典》,缺《道原》、《十守》、《道德》、《上仁》、《上礼》等五篇,四库馆臣便认定是“修《水乐大典》之时,已散佚不完”。显失考据。(参[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日》册下《了部·道家类·文子缵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47-1249页)
    ①[元]张与材《道教玄经原旨序》,《道藏》第12册,总第725页。
    ①至元十七年的佛道大辩论,龙虎山天师张宗演也作为主要人物参与,所以对整个辩论过程应较熟悉,而张于材为张宗演的儿了,记载应不差。
    ②详参:杨国宜《略论<道德经原旨>的皇道论》,《安徽帅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226-232页。
    ③各家多依黎立武、张于材《序》作十大德乙巳年(1305年)而定该书成于该年。然据牟巘之《序》作于甲午谷雨,且自言“(杜道坚)出所为《老了原旨》示余”,则甲午年其书即成。又据杜道坚的生卒年,此甲午年为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则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应在1294年或之前既已成书。此亦口』补杨国宜,《悟论<道德经原旨>的皇道论》一文对社道坚著述《道教玄经原旨》原因的考证。
    ④[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741页。
    ⑤[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27页。
    ⑥[元]牟㈨《道教玄经原旨序》,《道藏》第12册,总第725-726页。
    ①[元]杜道坚《玄经元旨发挥》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772页
    ②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总第124页。
    ③[元]王易简《道教玄经原旨序》,《道藏》第12册,总第726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741页。
    ②[元]徐天佑《道教玄经原旨序》,《道藏》第12册,总第726页。
    ③[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34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34页。
    ②[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34页。
    ③[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35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746页。
    ②[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4卷,《道藏》第12册,总第755页。
    ③[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34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4卷,《道藏》第12册,总第752页。
    ②[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745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745页。
    ②[元]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湛然居士文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南渡,所至震慑,道坚慨然冒矢而出,叩车门谒太傅淮安王巴延日“宋祚当终,历数有在,王诚不杀则民归有赖”,王悦其言,禁将士下未附者,毋劫掠,江南既平。([明]朱石《白云稿·杜南谷真人传》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8册。)
    ④[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30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28页。
    ②[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4卷,《道藏》第12册,总第750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741-742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35页。
    ②[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29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4卷,《道藏》第12册,总第750页。
    ②[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4卷,《道藏》第12册,总第753页。
    ③[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30页。
    ④[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743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748页。
    ②[元]任士林《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序》,《道藏》第12册,总第779页。
    ③郝经与刘因这方面的代表性言论有:“六经具述王道,而《诗》、《书》、《春秋》皆本乎史。王者之迹备乎《诗》,面废兴之端明;王者之事备乎《书》,而善恶之理著;王者之政备乎《春秋》,而褒贬之义见。圣人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772页。
    ②[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772页。
    ③[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759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759760页。
    ②关于邵雍对时间概念的论证,读者何以参考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三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上册第五章《邵雍的象数学思想体系》一节(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760页。
    ②[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761页。
    ③[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767页。
    ④[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766页。
    ⑤[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767页。
    ①[元]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序》,《道藏》第12册,总第758页。
    ②详参:刘国钧《老子神格化略考》,《金陵学报》4卷2期,1936年,第64页。
    ③关于蒙元的佛道之争的缘由结果影响等,多家著述均有记载,但因身份及个人偏好所致,常有失公正。可参:陈高华、张帆、刘晓三先生《元代文化史》之《佛道之争》一节。
    ①[元]杜道《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770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770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771页。
    ①[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771-772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序》,《道藏》第12册,总第626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序》,《道藏》第12册,总第626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9页。
    ③[宋]朱熹《答黄道夫》,《米子全书》第23册,米杰人等主编本,总第2755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7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7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6页。
    ③[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5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7页。
    ⑤[宋]朱煮《答黄道夫》,《朱子全书》第23册,朱杰人等主编本,总第2755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7页。
    ②“天人合一”一词作为整体概念的提出,始见于宋张载《张子全书》第3卷,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③[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序》,《道藏》第12册,总第626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8-629页。
    ⑤[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序》,《道藏》第12册,总第626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7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7页。
    ③[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7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7页。
    ⑤[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5页。
    ⑥[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41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4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序》,《道藏》第12册,总第626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4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41页。
    ③[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4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5页。
    ①[晋]葛洪《抱朴子·至理篇》,《从书集成新编》第20册影印平津馆从书本,总第141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32页。
    ③[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7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5页。
    ⑤[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4页。
    ⑥[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5页。
    ⑦[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5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4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5页。
    ③[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7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3页。
    ⑤[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7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序》,《道藏》第12册,总第626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6页。
    ③[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6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31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7页。
    ②“张嗣成将自己的内炼法门概括成“朝元之方,是对内丹学术语的借用,内丹学认为人体心、肝、肾、师、脾五脏之气,经过一定的修炼,才可以形成统一的聚合能量,使人超脱十万事之间,与天地互为融合。(见[题]尹真人《性命圭旨》,《藏外道书》第9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
    ③[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5-636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29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上,《道藏》第12册,总第633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7页。
    ③[金]马丹阳《洞玄金玉集》,《道藏》第25册,总第590页。
    ④[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9页。
    ①[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9页
    ②[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637页。
    ①[元]刘祁《归潜志》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85册,总第22页。
    ①[清]黄宗羲、全祖望,梁运华,陈金生点校《宋元学案》第90卷《鲁斋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总第2995页。(下引《宋元学案》版本同此,称梁运华点校本)
    ①[明]宋濂等《赵复传》,《元史》第14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3746页。
    ①[宋]谢枋得《送载方伯归三山序》,《叠山集》第2卷,《从书集成新编》第74册,总第728页。
    ②转引自:金净著《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市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总第165页。
    ③[金]段成己《创修栖云观记》,王宗昱编著·《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①[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第94卷《师山学案》,梁运华点校本,第3129页。
    ②[元]刘因《叙学》,《静修先生文集》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第82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册上《春秋三传辨疑》,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6页。
    ②[元]郝经《经史》,《陵川集》第19卷,四库全书本。
    ①[元]马端临《道家考》,《文献通考》第211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总第1729-1730页。
    ①实应为二十门,疑为刊梓之误。
    ②[元]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第1卷,《道藏》第13册,总第732页。
    ③[元]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第1卷,《道藏》第13册,总第729页。
    ④[元]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第1卷,《道藏》第13册,总第753页。
    ①[元]李庭《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序》,《道藏》第13册,总第728页。
    ②[元]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文疏》第1卷,《道藏》第13册,总第729页。
    ③蒙文通,《碧虚真人行事本末》,《蒙文通文集》第6卷《道书辑校十种》,巴蜀出版社,2001年版,总第878-880页。
    ①[元]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卷下,《道藏》第13册,总第756-757页。
    ①[元]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卷下,《道藏》第13册,总第758-759页。
    ②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页。
    ①[元]王守正《道德真经衍义手钞》第8卷,《道藏》第13册,总第790页。
    ②据王恽的《老子衍义序》可知,王守正在壬辰(1292)年,“须眉皓白”的老者,面元灭金在1234年,灭宋在1276年,可知王氏为宋金遗民无疑。
    ③[元]王恽《吏解》,《秋涧集》第46卷,影印明刊修补本,第60页。
    ④[元]王守正《道德真经衍义手钞》第6卷,《道藏》第13册,总第790页。
    ①[元]脱脱等《金史》第8卷,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册,1975年版,总第184页。
    ②[元]郝经《时务》,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4册第128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页。
    ③[明]宋濂等《徐世降传》,《元史》第12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3769页。
    ④[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①[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00页。
    ②[元]刘辰翁《老了道德经评点》卷上,明小筑刊《刘须溪先生校书九种》本,第13页。
    ①[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00页。
    ②[元]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卷上,明小筑刊《刘须溪先生校书九种》本,第19页。
    ③[元]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卷上,明小筑刊《刘须溪先生校书九种》本,第28页。
    ①[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697页。
    ②[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697页。
    ③[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698页。
    ④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①刘笑敢《老了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②[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699页。
    ③[元]刘辰翁《老了道德经评点》卷上,明小筑刊《刘须溪先生校书九种》本,第11页。
    ①[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06页。
    ②[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第4卷,《道藏》第12册,总第721页。
    ③[元]刘辰翁《老了道德经评点》卷下,明小筑刊《刘须溪先生校书九种》本,第37页。
    ④[元]刘将孙《笺注王荆文公诗序》:“先君子须溪先生于诗喜荆公,尝点评李注本,删其繁,以付门生儿了。”(转引自南京图书馆藏民国11年(1922年),海盐张氏清绮斋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
    ①[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第7卷《情采》,《增订文心雕龙校注》,杨明照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15页。
    ①[明]沈一贯《老子通》卷上,《中华续道藏》初辑第8册影印明万历十五年老庄通和刊本,台湾新文丰公司出版,1999年版,总第349-350页。
    ①[元]刘辰翁《老了道德经评点》卷上,明小筑刊《刘须溪先生校书九种》本,第7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3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贝。
    ④[台]陈鼓应《老了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页。
    ①[元]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卷上,明小筑刊.《刘须溪先生校书九种》本,第39页。
    ①[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1卷,《道藏》第14册,总第84页。
    ①[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1卷,《道藏》第14册,总第84页。
    ①[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12卷,《道藏》第14册,总第236页。
    ①[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25页。
    ②[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25页。
    ①[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25页。
    ①[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25126页。
    ②[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26页。
    ①[元]刘惟永《集义》第12卷,《道藏》第14册,总第225页。
    ②[元]刘惟永《集义》第15卷,《道藏》第14册,总第266页。
    ①[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4卷,《道藏》第14册,总第126页。
    ②[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水《集义》第14卷,《道藏》第14册,总第253页。
    ③[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水《集义》第16卷,《道藏》第14册,总第294页。
    ①[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11卷,《道藏》第14册,总第224页。
    ②[元]丁易东《道德经解》,刘惟永《集义》第11卷,《道藏》第14册,总第224页。
    ③[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第92卷《草庐学案》,梁运华点校本,第3036负。
    ④方勇师在《庄了学史·吴澄的<庄了叙录>》一节中,通过勾稽相关资料,认为《道德真经注》当在元大德十一年所撰述订定的。(参《庄子学史》第二册,第215页)
    ⑤[明]危素《吴文正公文集年谱》,《吴文正公集》,影印成化本,第12页。
    ①[元]吴澄《感兴诗二十五首之十二》,《吴文正公集》第45卷,影印成化本,第2页。
    ②[元]吴澄《道山记》,《吴文正公集》第24卷,影印成化本,第29页。
    ③[元]吴澄《<经传考异>序》,《吴文正公集》第12卷,影印成化本,第17-18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册下《道德真经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43页。
    ②[元]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卷上,明小筑刊《刘须溪先生校书九种》本,第39页。
    ①[元]吴澄《道德经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803页。
    ②[宋]米熹《朱子语类》第125卷,《朱子全书》第18册,朱杰人等主编本,总第3913页。
    ①[元]吴澄《<经传考异>序》第12卷,《吴文正公集》,影印成化本,第17页。
    ②例如汉初“闾里师”对《仓颉》篇的改动:不只将原来的《仓颉》、《爰历》、《博学》三书合一,而且“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对原来的分章也作了调整。
    ②[元]吴澄《道德经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801页。
    ①[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2-783页。
    ②[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8页。
    ①[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818819页。
    ②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新编诸了集成本》,1984年版,第303页。
    ③[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册上《七经小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1页。
    ①[元]吴澄《道德经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92页。
    ②[元]吴澄《道德经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98页。
    ③[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2页。
    ①[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2-783页。
    ②[元]吴澄《道德经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90页。
    ③[元]吴澄《无极太极说》,《吴文正公集》第4卷,影印成化本,第1页。
    ④[元]吴澄《答田副使第三书》,《吴文正公集》第3卷,影印成化本,第23页。
    ①[元]吴澄《无极太极说》,《吴文正公集》第3卷,影印成化本,第1页。
    ②[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2页。
    ③[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2页。
    ④[元]吴澄《道德经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7页。
    ⑤[元]吴澄《道德经注》第2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8页。
    ⑥[元]吴澄《道德经注》第3卷,《道藏》第12册,总第800页。
    ⑦[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5页。
    ①[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5页。
    ②[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5页。
    ①[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7页。
    ②[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8页。
    ③[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9页。
    ①[元]吴澄《道德经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89页。
    ②[元]吴澄《道德经注》第4卷,《道藏》第12册,总第813页。
    ①[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第91卷《静修学案》,梁运华点校本,第3020页。
    ②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0页。
    ③因为版本有所不同,卷数也有不同,日前能见到的版本主要有:一为《四部从刊》本(一函三册二十二卷),系上海涵芬楼据元至顺庚午本影印;二为明万历蒋如苹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一函四册十卷);三为明刻本《刘文靖公文集》(北京图书馆藏,一册十二卷);四为《容城三贤集》本(一函四册四卷);五为《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二十八卷)。
    ④详参方勇师《庄了学史·宋元理学家的庄了学》,《庄子学史》第2册,第271页。
    ⑤[明]宋濂等《刘因传》,《元史》第13册,中华书局标点本,总第4008页。
    ⑥[元]刘因《叙学》,《静修先生文集》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82页。
    ①[元]刘因《叙学》,《静修先生文集》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82页。
    ②[元]刘因《阴符经集注序》,《静修先生文集》第2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87页。
    ③《宋元学案·静修学案》附录有全祖望(谢山)《书文靖<退斋记>后》认为《退斋记》中“世有挟老了之术以往者”等语,引用杨俊民该文认为“先正”即“文正”,是讥讽许衡的文字。商聚德先生从“先正”为“先贤”;全氏的许衡“辞左辖,居祭酒”为老氏之术小成立;杨氏该文将刘因与许衡相提并论:刘因诗文中对许衡的尊敬等出发;认为全氏之观点不足据。(详参商聚德《刘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749页)
    ①详参[元]刘因《书康节诗后》,《静修先生文集》第3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93页)。
    ②[元]刘因《退斋记》,《静修先生文集》第2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91页。
    ①[元]刘因《训鼠记》,《静修先生文集》第2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90页。
    ②[元]苏天爵《静修先生刘公墓表》,《滋溪文稿》第8卷,《丛书集成续编》第18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总第124页。
    ③[元]江存礼《建言从祀》,《刘文靖公文集·附录上》第27卷,《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从刊》本,第2021页。
    ④[明]崔铣《休集》第61章,《洹词》第9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页。
    ①[元]刘因《冯瀛王吟诗台》,《静修先生文集》第6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105页。
    ②[元]苏天爵《静修先生刘公墓表》,《滋溪文稿》第8卷,《从书集成续编》第185册,总第125页。
    ③[清]全祖望《书刘文站公渡江赋后》,《鲒埼亭集·外编》第33卷,四部从刊本,第9-10页。
    ①[元]刘因《退斋记》,《静修先生文集》第2卷,《丛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91页。
    ②[元]刘因《退斋记》,《静修先生文集》第2卷,《丛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91页。
    ③[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2卷“征聘”条,中华书局,1959年,第21页。
    ①“这个故事出十虚构,早有学者指出。但近年出版的一些文学史、教育史著作,仍然不加作真实史料来使用,有失严谨。
    ②[元]刘因《蠢斋说》,《静修先生文集》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86页。
    ③[元]刘因《蠢说》,《静修先生文集》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86页。
    ④[元]刘因《蠢斋说》,《静修先生文集》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86页。
    ⑤[元]刘因《蠢斋说》,《静修先生文集》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86页。
    ①[元]刘因《和陶·和杂诗》(第十一首),《静修先生文集》第12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143页。
    ①[元]刘因《遂初亭说》,《静修先生文集》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86页。
    ②[元]刘因《叙学》,《静修先生文集》第1卷,《从书集成新编》第66册,总第82页。
    ①[元]陈致虚《道德经序》,《金丹大要》第2卷,《道藏》第24册,总第9页。
    ②[元]陈致虚《道德经序》,《金丹大要》第2卷,《道藏》第24册,总第7页。
    ③[元]杜道坚《道教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12册,总第772页。
    ④[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序》,《道藏》第12册,总第184页。
    ①[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序》,《道藏》第12册,总第644页。
    ①[元]杜道坚《道德真经玄旨》第1卷,《道藏》第12册,总第727页。
    ①[元]王守正《道德真经衍义手钞》第8卷,《道藏》第13册,总第790页。
    ②[元]王守正《道德真经衍义手钞》第8卷,《道藏》第13册,总第790页。
    ①[元]陈致虚《金丹大要》第11卷,《道藏》第24册,总第42页。
    1.题[汉]河上公,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
    2. [汉]严遵,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中华书局,1994年版。
    3.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 (影印武英殿聚珍版),《四部要籍丛刊·老子》,中华书局,1998年版。
    4. [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丛书集成新编》本
    5. [宋]林希逸 《道德真经口义》,道藏本。
    6. [宋]朱熹著,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 [元]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开题科文疏》,《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 [元]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道藏》本。
    9. [元]王守正《道德真经衍义手钞》,《道藏》本。
    10.[元]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明小筑刊《刘须溪先生校书九种》本。
    11.[元]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道藏》本。
    12.[元]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发挥》,《道藏》本。
    13.[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道藏》本。
    14.[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道藏》本。
    15.[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道藏》本。
    16.[元]李道纯《道德会元》,《道藏》本。
    17.[元]李道纯《中和集》,《道藏》本。
    18.[元]林志坚《道德真经注》,《道藏》本。
    19.[元]吴澄《道德真经注》,《道藏》本。
    20.[元]何道全《太上老子道德经注》,《中华续道藏》影印明初刊黑口本。
    21.[元]陈致虚《道德经转语》,《中华续道藏》影印清汗简斋刻本。
    22.[元]陈致虚《金丹大要》,《道藏》本。
    23.[元]邓锜《道德真经三解》,《道藏》本。
    24.[元]苗善时《玄教大公案》,《道藏》本。
    25.[元]李道谦《甘水仙源录》,《道藏》本。
    26.[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27.[元]郝经《陵川集》,《四库全书》本。
    28.[元]姚燧《牧庵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29.[元]苏天爵《滋溪文稿》,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版。
    30.[元]许衡《许鲁斋集》,同治正谊堂本。
    31.[元]程钜夫《雪楼程先生文集》,四库全书本。
    32.[元]胡祗通著,魏崇武、周思成校点,《胡祗通集》,《元朝别集珍品丛刊》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33.[元]王恽《秋涧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刊修补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34.[元]刘秉忠《藏春集》,四库全书本。
    35.[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初复刊本,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36.[元]刘因《静修先生集》,《丛书集成新编》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37.[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成化二十年刊本,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38.[元]苏天爵撰,姚景安点校《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
    39.[元]耶律楚材撰,谢方点校《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40.[元]钟嗣成《录鬼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
    42.[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版。
    43.[明]权衡《庚申外史》,豫章丛书本。
    44.[元]孔克齐撰,庄敏、顾新点校《至正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5.[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46.[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版。
    47.[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
    48.[明]冯从吾《元儒考略》四卷,《四库全书》本。
    49.[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9年版。
    50.[清]钱大听,陈文和等点校《补元史艺文志》,《嘉定钱大听全集》,江苏古 籍出版社,1997年版。
    51.[清]魏源撰《元史新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光绪31年本,1990年版。
    52.[清]姚之驷《元明事类抄》四十卷,《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53.[清]黄宗羲全祖望,梁运华、陈金生点校《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李偲纯《元史学》,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版。
    2.郎擎霄《老子学案》,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版。
    3.邓元鼎、王默君《宋元学案人名索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杨季生《元剧的社会价值》,文通书局,1948年出版。
    5.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
    6.朱士嘉《宋元方志传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7.孙克宽《元代汉文化之活动》,台湾中华书局,1968年出版。
    8.[澳]罗依果《金元人文集传记资料索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1970-1979年版。
    9.袁冀《元吴草庐评述》,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出版。
    10.陆峻岭《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共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1983年版。
    12.姚景安《元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
    13.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七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萧启庆《元史新探》,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版。
    15.郭沫若等《中国史稿》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周清澍《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南京大学学报》丛刊,1983年版。
    17.王明《道家和道家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8.陆永品《老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9.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1.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年。
    22.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3.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华书局,1989年版。
    24.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25.李治安、王晓欣《元史学概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6.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7.陈高华《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年版。
    28.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一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29.黄钊《道家思想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0.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31.徐远和《理学与元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
    33.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苏格鲁等《中国元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5.卿希泰等《中国道教》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
    36.张广保《金元全真教内丹心性学》,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
    37.许抗生《老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8.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9.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41.商聚德《刘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42.刘康德《老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3.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陈得芝等《中国通史》第八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5.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
    46.叶新民《元上都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7.[德]傅海波等《剑桥辽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汉译本,1998年版。
    48.朱晓鹏《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萧启庆《元史新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50.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方勇师《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52.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3.周清澍《蒙元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55.刘 晓《耶律楚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56.徐子方《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57.李修生、查洪德《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
    58.蒙文通《蒙文通文集[卷六]·道书辑校十种》,2001年版。
    59.梁归智,周月亮《大俗小雅——元代文化人心迹追踪》,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61.陈少峰《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62.朱汉民《中国学术史·宋元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3.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王葆铉《老庄学新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65.刘固盛《宋元时期的老学与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6.周少川《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元代卷》,黄山书社,2002年版。
    67.查洪德,李军《元代文学文献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9.董恩林《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
    70.方勇师《卮言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孙以楷等《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2.李丹康金声《金元辞赋论略》,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73.尹志华《北宋<老子>注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74.李修生等《全元文》(共61册),凤凰出版社,1997—2005年版。
    75.中国元史研究会《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元史论丛(第10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76.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版。
    77.方旭东《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8.桂栖鹏、楼毅生等《浙江通史·元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郝桂敏《宋代<诗经>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1.杨增文《宋元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3.宁镇疆《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84.胡道静《十家论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5.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岳麓书社,2006年版。
    86.陈祖武杨泓《元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7.刘固盛《道教老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8.周春键《元代四书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9.方勇师《庄子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90.方勇师《庄学史略》,巴蜀书社,2008年版。
    91.吴小红《江西通史·元代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2.刘固盛《道教老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3.刘固盛《老庄学文献及其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9年版。
    94.刘康德等《老子十日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95.高华平《中国思想家简明评传·老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6.孙亦平《道教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7.赵卫东《问道昆仑山:齐鲁文化与昆仑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9年版。
    98.陈高华等《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9.李大华《李道纯学案》,齐鲁书社,2010年版。
    100. 张松如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1. 刘康德等《老子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1. 黄建中《<老子>道术诠论》,《中国哲学史论集》,1958年第2期。
    2. 关锋《王夫之的<老子衍>》,《人民日报》,1962年8月30日。
    3.驰文《试论<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76年3、4合刊。
    4.孔庆明《略论<老子>的治国之道》,《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
    5. 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
    6. 张立文《略论老子》,《中国哲学史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 张松如赵明《论<老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第1期。
    8.金景芳《论<老子>思想》,《延边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9. 马国全《略论<老子>哲学的政治观》,《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0.任继愈《<老子>研究的方法问题》,《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11.汤漳平《论<老子>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州学刊》,1981年第2期。
    12.尹振环《试论老子的政治道德学说》,《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
    13.周立升《论老子的名实观》,《齐鲁学刊》,1981年第6期。
    14.陆永品《老子的散文》,《齐鲁学刊:曲阜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15.梁作平《恢复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评罗尚贤同志<论老子的社会思想>》,《暨南学报》,1982年第4期。
    16.周德伟《评王介甫论老子》,《孔孟学报》,1983年第46期。
    17.胡曲园《再论<老子>》,《复旦学报》,1985年第2期。
    18.钟肇鹏《严遵的<老子指归>及其哲学和政治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
    19.尹振怀《老子愚民思想考》,《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3期。
    20.那 薇《严君平<道德指归>浅析》,《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3期。
    21.黄 钊《近年来<老子>研究综述》,《求索》,1985年第3期。
    22.张允熠《论<老子>思想的实质:兼谈老学的历史地位》,《社会科学》,1985年第9期。
    23.莫善钊《台湾、港澳<老子>研究》,《哲学动态》,1985年第11期。
    24.李汉武《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在湘潭举行》,《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
    25.王垶《关于<老子>分章问题之管见》,《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6期。
    26.顾易生《试论老子的文艺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1期。
    27.卿希泰,詹石窗《李道纯“老学”浅析》,《船山学报》,1986年第1期。
    28.刘兴邦《<老子>的“无为而治”与魏源的“经世致用”》,《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1期。
    29.朱森溥《浅析王玄览对<老子>几处文字的解说和发挥》,《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30.张玉春《<老子>“解其纷”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第3期。
    31.张玉春《诸家校勘<老子>失当考——兼谈校勘古籍之戒》,《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第4期。
    32.黄海德《李荣及其<老子注>考辨》,《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4期。
    33.艾力农《王夫之对老子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
    34.范鹏范学德《<老子>和<易传>关于象的学说》,《文史哲》,1987年第5期。
    35.蒋国保《方以智的老子观》,《学术界》,1988年第2期。
    36.颜世安《老子的政治方略和帝王人格说》,《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6期。
    37.黄海德《李荣<老子注>重玄思想初探》,《宗教学研究》,1988年Z1期。
    38.张智彦《如何看待<老子>与道教的关系》,《历史知识》,1989年第1期。
    39.卢国龙《陈传的<易><老子>之学及<无极图>思想探源》,《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40.吕绍纲《<易大传>与<老子>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兼与陈鼓应先生商榷》,《哲学研究》,1989年第8期。
    41.那薇《<老子想尔注>的道教思想概说》,《中国道教》,1990年第3期。
    42.王博《老子哲学中“道”和“有”、“无”的关系试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
    43.吴洁生《<老子>治国思想探要》,《探索》,1991年第1期。
    44.公木《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二十八章校读》,《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1期。
    45.何乃川《略论朱熹对老子的评价》,《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46.郑安安《论老子“道”的内在涵义》,《浙江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47.方同义张伟建《论老子哲学的阐释方法》,《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
    48.李大华《隋唐老庄学》,《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9.李申《唐代的<老子>注疏》,《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出版社,1992年版。
    50.李刚《道教老学的诞生—<老子想尔注>》,《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51.韩经太《道德的冷峻——<老子>道德政治观新探》,《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第2期。
    52.李刚《道教老学的前驱——<老子河上公注>》,《天府新论》,1993年第3期。
    53.尹振环《老子的治国方略》,《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54.李刚《道教老学的前驱——<老子河上公注>》,《天府新论》,1993年第3期。
    55.王国勇《试析<老子>道政治论》,《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4期。
    56.薛学仁《元代宗教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陕西师范大学报(哲社科版)》,1994年第1期。
    57.卢国龙《论唐代<易>、<老>兼综的道教学风》,《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2期。
    58.宁希元《邓玉宾名号、著述小考》,《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
    59.崔大华《本世纪的老子研究》,《河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60.朱伯崑《应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关于深入研究老子思想的几点意见》,《华夏文化》,1994年第5期。
    61.罗检秋《从魏源<老子本义>看清代学术的转变》,《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62.高秀昌《<老子>“无为而治”思想阐释》,《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1期。
    63.刘笑敢《试论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期。
    64.钟肇鹏《<老子想尔注>及其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
    65.李明友《以佛解老佛老融通——论马一浮的<老子注>》,《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2期。
    66.张运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特色》,《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4期。
    67.王民生《近年来老子研究观点简介》,《社科信息》,1995年第12期。
    68.卢国龙《北宋儒学三派的<老子>三注》(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9.蒙培元《“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70.李刚《道教老学重玄学派》,《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1期。
    71.谢阳举《论老子贵身治天下的思想通于礼的治国论》,《西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72.李养正《关于唐初僧道译<老>为梵的争论》,《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 3期。
    73.张运华《从<老子想尔注>看道家思想的神学化》,《人文杂志》,1996年第3期。
    74.马良怀《唐代<老>学对内在权威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75.熊洪《论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中国哲学史》,1996年Z1期。
    76.雷健坤《治身与治国:论<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主旨》,《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
    77.聂中庆《<老子>第一章辨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6期。
    78.张运华《<老子河上公章句>与道家思想的世俗化》,《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79.李光福《论老子的仁爱观》,《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80.卿希泰,姜生《<道德经>首章研究》,《中国道教》,1998年第1期。
    81.柯远扬《试析老子的和合思想》,《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2期。
    82.周光庆《王弼的<老子>解释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83.孔令宏《道家、道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研究述要》,《河北学刊》,1998年第3期。
    84.张实龙《严君平解读<老子>之方法》,《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85.任师东《关于<道德经>的研究意识浅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86.熊铁基《20世纪中国老学述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87.[日]李庆《明代<老子>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三联书店,1999年版。
    88.[日]麦谷邦夫《研究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之撰述与思想特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三联书店,1999年版。
    89.刘固盛《<老子>哲学思想解释的三次突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社科版)》,2000年第1期。
    90.刘固盛《论宋元老学中的儒道合流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91.刘固盛《杜道坚<老子>注略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92.杨国宜《<道德玄经原旨>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南谷子研究>之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科版)》,2000年第4期。
    93.刘光耀《论释道安对老子本体论的承接与改造》,《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94.门岿《从佛道之争看元代宗教的宽容政策》,《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
    95.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
    96.刘固盛《论宋元老学中的儒道合流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年第1期。
    97.尹志华《明代道士王一清的<道德经释辞>略析》,《中国道教》,2001年第1期。
    98.刘固盛《吴澄<道德真经注>试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
    99.刘固盛《论王安石学派的老学思想》,《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00.刘固盛《北宋儒家学派的<老子>诠释与时代精神》,《西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01.李素萍《郑环<老子本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02.程晓东《老庄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佛道》,《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03.秦文敏《<易传>与老学之异刍议》,《湖湘论坛》,2001年第3期。
    104.韩国良《<老子>首章经文校笺》,《南都学坛》,2001年第5期。
    105.陈进国《李道纯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中国道教》,2001年05期。
    106.刘固盛《宋元老学中的佛禅旨趣》,《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
    107.秦淮论《王弼易学与老学的关系》,《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08.[日]佐藤錬太郎《苏辙与李贽<老子解>的对比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09.尹志华《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110.许宁《论马一浮<老子注>中的“以佛解老”思想》,《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1.刘固盛《论张伯端的老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12. 谢君直《冯友兰先生对老子哲学的理解与转化——从哲学诠释学提出的反省》,《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13. 黄钊《<老子>——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年第1期。
    114. 刘晓东《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15. 刘固盛《道教南宗对老子学说的解释与发挥》,《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16. 晁福林《论老子思想的历史发展》,《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117. 刘固盛《道教南宗对老子学说的解释与发挥》,《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18. 朱谦之《老子史料学》,《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
    119. 陈明凡《<老子>政治冲突思想研究——对政治冲突的一种哲学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20. 张富祥《<老子>校释二题》,《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
    121. 张同钦《老子的<道德经>及其文章观》,《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22. 金荣权《<老子>:君王南面之术》,《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3. 孙建平,朱汉民《蒙元帝王的儒释道观及其演化》,《船山学刊》,2003年第3期。
    124. 刘固盛《论张伯端的老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第3期。
    125. 章伟文《试论陈致虚的道教易学思想》,《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
    126. 谢恩廷《<老子本义>与魏源的社会改革思想》,《成人高教学刊》,2003年第4期。
    127. 刘固盛《论宋代老学发展的特点》,《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8. 刘固盛《宋元时期的老学与理学》,《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129. 韩国良《<老子><周易>“道”“器”观管窥》,《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1期。
    130. 董恩林《论唐代老学的理论特色》,《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31. 周琍《论<老子>中的“圣人”》,《中国道教》,2004年第2期。
    132. 杨国宜《略论<道德经原旨>的皇道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年第2期。
    133. 黄卉《邓玉宾和元代道情散曲》,《中国道教》,2004年第2期。
    134. 张学智《王夫之衍<老>的旨趣及主要方面》,《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35. 刘固盛《论陈抟学派与重玄余绪》,《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36. 魏福明《王安石与老子哲学》,《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37. 朱承《<老子指略>的哲学方法考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38. 李昱《论梁启超<老子哲学>的思想特色》,《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39. 熊铁基《论“汉老子”》,《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40. 冯广宏《最早的异端蜀学——<老子想尔>》,《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41. 魏福明《王安石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2. 崔华前《王船山<老子衍>中的进步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143. 李进宝《民国时期的老子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z1期。
    144. 王建光《李贽<老子解>的“无为”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145. 刘季冬《经典文本的思想意蕴与诠释者的时代境遇——以王弼诠释<老子>为示例》,《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
    146. 尹志华《试论北宋老学中的“无为”与“有为”之辨》,《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47. 林红《经世致用与老子思想的融合——魏源<老子本义>思想剖析》,《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48. 汤其领《杜道坚与茅山宗之传承》,《中国道教》,2005年第5期。
    149. 刘固盛《论杜道坚的老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50. 孙明材《论王维对老子济民意识的接受》,《北方论丛》,2005年第6期。
    151. 何石彬《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152. 童霞芳《<老子>史料初考》,《兰台世界》,2005年第14期。
    153. 周德丰《严复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近代解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54. 刘固盛《经典诠释与老学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55. 王继学《论张尔岐的<老子说略>在老学史上的地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56. 刘固盛《论陈景元对<老子>思想的诠释与发挥》,《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57. 杨国宜,肖建新《略论<道德经原旨>的帝德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科版)》,2006年第03期。
    158. 刘国梁《老子与佛教接缘的基础》,《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59. 刘玲娣《论孙盛的老子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160. 秦新林《蒙元时的佛道之争及其影响》,《殷都学刊》,2006年第4期。
    161. 刘玲娣 《论葛洪的老子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6年第6期。
    162. 王廷琦《金元全真心学初探》,《昆山与全真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163. 刘固盛《全真道老学微旨论》,《昆山与全真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164. 奚刘琴《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以<论语>和<老子>为例》,《中国道教》,2007年第1期
    165. 黄有东《“同归而殊途”:孔子与老子“无为而治”治道思想之比较》,《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
    166. 刘玲娣《从<史记>看西汉老子角色的转化》,《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67. 刘固盛《论朱熹的老学思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68.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发展的特点及其解释学意义》,《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社版)》,2007年第1期。
    169. 李程《近代老学的救世特色》,《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70. 谢正强《陆西星<老子玄览>思想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07年第2期。
    171. 谭敏《老子的神化和神话的老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72. 张含峰《老子之道与佛教空性的比较研究》,《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
    173. 范玉秋《三教合一与全真道》,《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
    174. 熊凯《王雱<老子注>与佛教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175. 肖建原《有无与柔弱合一——从<老子衍>看王夫之对老子的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76. 肖建原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境界的思维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177. 杨军《论三教融合背景下的正一道》,《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78. 刘玲娣《汉代老子宇宙观的黄老色彩——以<老子指归>为例》,《三峡大学学报》(人社版),2007年第4期。
    179. 刘永海,肖蔚寅《论元代道教典籍的抄写与刊刻——以仙传和宫观山志为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
    180. 刘固盛《论顾欢的老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7年第6期。
    181. 黄克剑《孔老之辨》,《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182. 杜绣琳《孔、老学说之运思路向辨微》,《理论界》,2007年第11期。
    183. 辛红娟《<道德经>之诗学分析》,《求索》,2007年第12期。
    184. 汪春泓《从黄老到老庄——汉代“老子学”论略》,《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85. 张艳清《理学“生生”观念的儒道阐释》,《理论月刊》,2008年第1期。
    186. 黄钊《严遵<老子指归>道德观探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第1期。
    187. 熊铁基《试论王重阳的”全真”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2期。
    188. 章伟文《论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89. 吴建伟 《略述章太炎老子研究的学术特点》,《船山学刊》,2008年第3期。
    190. 张立文 《中国哲学三十年来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3期。
    191. 章伟文,刘志英《论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92. 李兰芬《“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193. 吕锡琛 《从魏源<老子本义>看老学的救世价值》,《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194. 刘学智 《当<老子>与佛教相遇——佛教视角的<老子>诠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195. 夏遇南《中国的圣人崇拜》,《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96. 姚圣良 《汉代老子“角色”变换及其老学史意义》,《北方论丛》,2008年第6期。
    197. 王宏涛《论<老子指略>中王弼的思路》,《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6期。
    198. 陈文苑《析苏辙<老子解>的核心概念——“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199. 侯慧明《元刊<玄都宝藏>刻局与玄都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200. 李爱国《试析<老子>中的“圣人”形象》,《文教资料》,2009年3(中)期。
    201. 李大华《李道纯生平事迹与著述考》,《中国道教》,2009年第4期。
    202. 王旺祥《元代世侯研究回顾与展望》,《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03. 张泽洪《道教灵宝派授篆论略》,《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4期。
    204. 彭茵 《元末文人隐于教业现象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 5期。
    205. 林可济《任继愈<老子>研究中的方法论探索》,《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期。
    206. 展龙《元顺帝时期士人政策述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
    207. 李大龙《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史学集刊》,2010年第2期。
    208. 成娟阳《道教文献中的“颂”及其文体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209. 李新峰《论元明之间的变革》,《古代文明》,2010年第4期。
    210. 韩国良《三十年来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
    21 1. 杨讷《早期全真道与方技的关系及其他》,《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4期。
    212. 刘晓《元代大道教史补注》,《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4期。
    213. 陈得芝《从元代江南文化看民族融合与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
    214. 史伟《元初江南的游士与干谒》,《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215. 周春健《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嬗变》,《学术月刊》,2010年第9期。
    216. 王晓欣《说“九儒十丐”和儒士儒学在元代的地位》,《历史教学》,2010年11期。
    217. 刘固盛《万殊归一道:宋元老学的衍变与特点》,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18. 董恩林《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19. 李海棠《儒学在元代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220. 吴斌《唐以前<老子>注释研究》,安徽大学,2002年。
    221. 张娟芳《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西北大学,2003年。
    222. 韦东超《明代老子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23.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24. 孙文礼《<老子河上公章句>诠释探讨》,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25. 沈艳华《崇本息末——王弼对老学的继承与发展》,河北大学,2005年。
    226. 王继学《张尔岐的<老子>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
    227. 陈俊文《老子思想研究》,新疆大学,2006年。
    228. 马荣振《魏源<老子本义>研究》安徽大学2006年。
    229. 刘晗《<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30. 边润星《老子思想述评》,河北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