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新的资料,详细追溯了太平天国以来江南典当业的数量变迁,并尝试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CHGIS),重新探讨近代江南典当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对近代以来江南典当业的资本、营业额及利润率变化的实证研究表明,江南典当业自晚清以来虽然放款额增长很快,但其利润率却有所下降。为谋求生存,典当业试图提高利息、缩短当期以牟取商利,但其求利行为日益受到社会的道德批判和政府的制约。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典当业难以平衡,终因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而转向趋利化,与此同时,典当业的社会形象也日益恶化。
     在对江南典当业进行数量统计的基础上,本文将典当业与当时的其他各种平民小额贷款来源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来说明典当业在江南地区平民借贷中的地位,并论述江南典当业的经济与社会功能。
     为了协调内部竞争、保护行业的整体利益,在商人组织普遍发展在大背景下,典当业也建立和强化自身的公会组织,以应对和解决整个行业的共同问题,并以为作为与政府博弈的重要工具。民国政府为打击高利贷和私营典当业的剥削,曾进行了公典制度的设计和实验。由于典当业对于平民借贷所具有的不可或缺作用,解放初期政府仍将保留了这一行业,并对之加以扶持和管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虽然典当名称已经不再存在,但其业务直到文革开始才被消灭。
     通过对江南典当业的实证分析,本文力图说明,历史的真实也许比我们所看到的表象更为复杂,近代江南社会经济史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实证研究去探索。
Thanks to the previous study and new materials, this dissertation rebuild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awnshop in Jiangnan since the rebellion of Taiping tianguo.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nalyses the character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ng of pawnshop through the way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CHGIS, After analyzing the capital、 turnover and profit margin of the pawnshop in modem Jiangnan, we find out that the pawnshop's profit margin had a descending though the turnover ascends remarkably. For striving for survival, the pawnshop trade had to reduce the expiration of pawn and increase the interest on pawn to get more profits. Their behavior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by the sociality and government. This trade got in a dilemma between the trade morality and the trade profit. At last, the pawnshop had to chase after profits more and more because of the deteriorating of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image of pawnshop in public got worse increasingly.
    Build on the business calculation of the pawnshop, this dissertation compares the turnover of pawnshop with other small credi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awnshop have a important role to the plebeian. This article makes a particular description on this role.
    With the rapid rising up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pawnshops build up their guild to harmonize their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to protect their trade's common interest. It also turns to an implement to strive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republic government designed and set up some public-operated pawnshops to suppress the exorbitant usury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pawnshop. After 1949 the pawnshop was still reserved 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 to the populace. The name of pawnshop was disappeared after the socialistic alteration on pawnshop in 1956. But its operation was reserved until 1966.
    This dissertation tells us that the truth of the history is more complex than the surface impression in our mind. There is much space in the socioeconomic study on the modern Jiangnan.
引文
① 刘秋根:《中国典当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8期。
    ② 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③ 上海市档案馆:Q275—1—1818(上),第189页。
    ④ Yang Chao-yu, T. S. Whelan, The Pawnshop in China,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Ann Arbor, 1979.
    ① 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 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③ 这些调查资料后来编成《支那各地调查报告书》、《支那省别全志》、《支那经济全书》、《清国商业综览》等。
    ④ 这些类型的调查研究有:谭秉文:《北平当铺之研究》,《钱业月报》,第14卷第1、3、5期,1934;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调查室:《北京典当业之概况》,1940年;桂士逸;《北京典当业》,《中和》第2卷第3期,1941;朱博能:《福建省之典当业》,《钱业月报》第15卷第8期,1935.8:张中龠:《天津典当业》,万里书店1935年;吴石城:《天津典当业之研究》,《银行周报》,第19卷第36期,1935.9:金陵大学农学院:《豫鄂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南京典当业调查》,《中行月刊》第7卷第2期,1933.8;《上海典当押质之调查》,《工商半月刊》第1卷第23号,1929.12;徐启文;《中国典当业概况》,《商业月报》,第16卷第3-5期,1936.3-5;陆乃文:《中国典当业之概况》,《西北论衡》第8卷第3、4期,1940.2;张一凡:《我国典当业之研究》,《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8;郭荣生:《中国典当业研究》,《南大半月刊》第13、14期,1934年;李祥煜:《我国之典当业》,《社会科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42;梁心沐:《中国典当业的没落过程》,《中国经济论文集》,生活书店1936年;刘仲谦:《典当业及其改善方案》,《南大经济》第2卷第2号,1933;万铭健:《农村经济崩溃中典当业的兴起与没落》,《中国经济》第4卷第5期,1936.5;蔡斌咸:《救济农村中之典当业》,《新中华》第2卷第15期,1934.8;张由良:《吾国典当业的探讨》,天津《大公报》1935.5.22;宓君伏:《典当业起源考》,《大公报·史地周刊》,1935.12.27等等。
    ① 陆国香:《中国之典当》,《银行周报》第20卷第2—9号,1936年。
    ② 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量之估计》。《农行月刊》第3卷第4期,1936.4:《中国典当业资本之分析》,《农行月刊》第3卷第5期,1936:《江苏典业之衰落及问题》,《农行月刊》第3卷第6期,1936.6:《中国农村金融与当铺》,《农村合作》第2卷第6期1937.1:《山西之质当业》,《民族》第4卷第6期,1936。
    ③ 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① 如王廷元:《徽州典商述论》,《安徽史学》1986年第1期;王世华:《明清徽州典商的盛衰》,《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范金民、夏维中:《明清徽州典商述略》,《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徐玲:《明清以来徽州典当业的地理分布及其社会影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4年硕士论文。
    ② 见韦庆远:《论清代的“皇当”》,《论清代的“生息银两”与官府经营的典当业》、《论清代的典当业与官僚资本》、《清代康熙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初创与运用》、《清代雍正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整顿和政策演变》、《清代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衰败和“收撤”》,载韦庆远:《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韦庆远:《清代典当业的社会功能》,载韦庆远:《明清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 赖惠敏:《乾隆朝内务府的当铺与发商生息(1736-17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
    ④ 刘秋根:《明清民国时期典当业的资金来源及资本构成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⑤ 王裕明:《清末民初典当业当薄剖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光绪振成典钱洋实存簿浅析》,《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晚清上海德安押当票探析》,《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近代典当业质铺的经营特点——光绪皖南黟城用和质个案报告》,《学海》2004年第3期。
    ⑥ 如计洪彬等:《典当与拍卖知识入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李沙:《现代典当通论》,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李寿生:《现代典当理论、法规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
    ⑦ 如曲彦斌:《中国典当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⑧ 曲彦斌:《中国典当手册》、《中国典当手册副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刘秋根:《关于中国典当史的几个问题》,(台)《新史学》,第13卷第2期,2002年6月。
    ② 区季鸾:《广东之典当业》,国立中山大学经济调查处,1934年版。
    ③ 如钱浩、蒋映铁:《民国时期的浙江典当业》,《浙江学刊》,1997年第2期;李兴平:《清末民初的兰州典当业》,《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刘鸿:《清末民初北京市的典当业》,《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潘连贵:《近代上海的典当业》,《上海金融》,1994年第2期;王志诚、薛平舟:《解放后的上海典当业》,《上海金融》,1989年第1期;等等。但这些基本上属介绍性的,研究程度不够。
    ④ 刘建生、王瑞芬:《浅析明清以来山西典商的特点》,《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清代以来山西典商的发展及原因》,《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试论明清时期山西典当业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2期;《试析明清时期山西典当业对国家财政金融的历史作用》,《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4期。
    ⑤ 罗炳绵:《近代典当业的社会意义及其类别与税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7期:《近代中国典当业的颁布趋势和同业组织》(上、下),(台)《食货》第8卷第2、4期;《清代以来典当业的管制及其衰落》(上、下)(台)《食货》第7卷第5、6期;《中国典当业的起源和发展》,(台)《食货》第8卷第7期等。
    ⑥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1644-193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5年。
    ① 林益弘:《抵押品、利率与借贷市场——以台湾地区当铺业为例》,台湾中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1995年硕士论文。
    ② 洪士峰:《因“物”称“信”:典当业存在的基础》,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99年硕士论文。
    ③ 陈鸿铭:《急需借贷、交易成本与管制成本:以台湾当铺业为例》,台湾中华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研究所2000年硕士论文。
    ④ 鲍正熙:《二十世纪上半叶苏州典当》,苏州大学专门史2001年硕士论文;秦素碧:《民国时期四川典当业研究》,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03年硕士论文等。
    ⑤ 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⑥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⑦ (日)安部健夫:《清代於典当業趋势》,《清代史研究》,东京创文社,1971年版。
    ① (日)日山美纪:《清代典當業利于率關係考察》,《东方学》第91期,1996。
    ② (日)中村治兵卫:《清代山東書院典當》,《东方学》第11期,1951年。
    ③ C A. L. Minkes, The Decline of Pawnbroking, Economica, New Series, Vol. 20, No.77, Feb.,1953.
    ④ John P. Caskey, Pawnbroking in America: The Economics of a Forgotten Credit Market,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23, No.1, Feb.,1991.
    ① 魏文享:《近代工商业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② 谭秉文:《北平当铺之研究》,《钱业月报》第14卷第1号,1934.1。
    ① 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② 详见罗炳绵:《近代中国典当业的分布趋势和同业组织(上)》,《食货》第8卷第2期,1978.5。
    ③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④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页。
    ⑤ 参见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相关论述。
    ①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邱澎生:《商人团体与社会变迁:清代苏州的会馆公所与商会》,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95年博士论文。
    ② 有关江南市镇的研究,详见樊树志、范金民、陈学文、刘翠溶、巫仁恕等人的相关研究。
    ③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8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6页。
    ⑤ 有关明清赋役折银问题的研究,可参见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⑥ 参见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1644-1937)),第27页。
    ① 苏州历史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计1981年版,第186页。
    ② 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一《田赋四》。
    ③ 嘉庆《松江府志》卷二十八《田赋志》
    ④ 嘉庆《松江府志》卷二十八《田赋志》
    ⑤ 光绪《嘉兴府志》,卷八《田赋》。
    ⑥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172页。
    ⑦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⑧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与商业资本》,第62页。
    ⑨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159页。
    ⑩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160页。
    (11)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155页。
    ① 《明清时代商人与商业资本》,第61页。
    ② 《明清时代商人与商业资本》,第99页。
    ③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0页。
    ④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2页。
    ⑤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一),第87页。
    ① 姚光发等:《松江府续志》,卷十四《田赋志》。
    ② 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③ 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④ (美)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 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⑤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①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第552页。
    ②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③ 苏州历史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191页。
    ④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第370页。
    ⑤ 光绪《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六》。
    ⑥ 《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卷七《赋役》。
    ⑦ 丁日昌:《抚吴公牍》,卷四十七《饬司核减苏省各典当利息复议》。
    ⑧ 《申报》,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五日。
    ① 丁日昌:《抚吴公牍》,卷三十一《饬禁小押并招商开典由》。
    *光绪《苏州府志》卷十七《田赋六》中所记同治年间吴县典当数有误。原文记为108户,但典税银却为90两,根据每户纳银五两的则例,实应为18户。
    ① 吴馨等修、姚文拥等纂:民国《上海县续志》,卷七《田赋下·杂税》。
    ② 上海通志馆编:《上海市年鉴》(1937),K209页。
    ③ 《上海县志》(第十篇·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1—3,第12页。
    ② 《吴兴钱庄及典当业概况》,《浙江经济》第一卷第二号,1946.8.31。
    ③ 《杭州市金融志:1912—1985》(内部资料),1990年印行,第62页。
    ④ 《嘉善县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73页。
    ① 《武进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5页。
    ② 《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3页。
    ③ 无锡市档案馆:K242—012,第69页。
    ④ 王宗培:《农村典当业的崩溃及其对策》,《申报》1934年4月3日。
    ⑤ 罗炳绵:《清代以来典当业的管制及其衰落》(下),《食货》第7卷第6期,1977年6月。
    ⑥ 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① 张一凡:《我国典当业之研究》,《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
    ② 《苏商总会为请给示保护典当致军政府参谋厅函》,《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9页。
    ③ 《盛泽典户为军士恃强硬当请求保护呈苏商总会节略》,《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第1340页。
    ④ 《横泾镇永丰典报告被劫掠情形呈苏商总会》,《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第1341页。
    ① 《申报》,1912年10月7日。
    ② 《苏州市志》作者没有分清光复前苏州的典当数包括吴江县之数,因而得出的结论认为辛亥革命期间苏州典当数减少16家之多,其实是一种误解。
    ③ 傅焕光:《江苏兵灾调查纪实》,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印刷,未编页码。
    ④ 侯鸿鉴:《无锡兵灾记》,出版年月不详,第20页。
    ① 侯鸿鉴:《无锡兵灾记》,第24页。
    ② 侯鸿鉴:《无锡兵灾记》,第40页。
    ③ 常熟县档案馆:K4—2—121。
    ④ 《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⑤ 中泽辨次郎著,邱致中译:《都市与农村金融之纽带》,《中国经济》第4卷第一二期合刊。
    ① 万铭健:《农村经济崩溃中典当业的兴起与没落》,《中国经济》第4卷第5期,1936年五月。
    ② 《新闻报》,1936年3月11日。
    ③ 张一凡:《我国典当业之研究》,《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
    ① 罗炳绵、李金铮在研究典当分布时,均采用此法,详见罗炳绵:《近代中国典当业的分布趋势和同业组织》: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第207页。
    ②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231页。
    ③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另外,潘敏德亦认为,正常情况下每家典当的辐射半径应该在8公里之内,见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234页。
    ④ 分级标准为:(1)平均每典服务人数少于2万人为5分,2-2.5万人为4分,2.5-3万人为3分,3-3.5万
    ① 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徐放文:《中国典当业概况》,《商业月报》第16卷第3号,1936年3月: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等。
    ② 李金铮在研究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当业的资本问题时,侧重于讨论典当业的资本来源,亦属定性分析性质,没有对该地区典当业的资本及营业数量进行整体上的估量。见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第212—221页。
    ① 杨肇遇、宓公干、罗炳绵、李金铮等均持此观点。
    ② 杨肇遇:《中国典当业》,第5页。
    ③ 陆国香:《中国之典当》,《银行周报》第12卷第2期,1936年1月21日。
    ④ 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五辑·上),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① 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印:《上海之典押业》,无出版年月,第3页。
    ②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10页。
    ③ 上海市通志馆编:《上海市年鉴》(1937),K209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Q275—1—1818,第229页。
    ② 王天予:《无锡北夏区的农村经济》,《农行月刊》第2卷第11期,1935年11月。
    ③ 陆国香:《中国之典当(四)》,《银行周报》第12卷第6期,1936.2.18。
    ④ 宓公干:《典当论》,第98页。
    ⑤ 《典当帐册》(1889年3月),无作者及出版年月,上海图书馆藏。
    ① 陆国香:《中国之典当(四)》,《银行周报》第12卷第6期,1936.2.18。
    ② 上海市档案馆:U1—3—2336,第32页。
    ① 陆国香:《中国之典当(三)》,《银行周报》第12卷第3期,1936.1.28。
    ② 陆国香:《中国之典当(六)》,《银行周报》第12卷第9期,1936.3.10。
    ③ 上海市社会局编:《上海之商业》,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118页。
    ④ 《全浙典业公会第九年癸亥纪事录》,1923年,第18页。
    ① 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量之估计》,《农行月刊》第3卷第4期,1936.4。
    ②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296页。
    ③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322页。
    ① 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量之估计》,《农行月刊》,第3卷第4期,1936.4。
    ②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58页。
    ① 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量之估计》,《农行月刊》第3卷第4期。
    ① 苏州市档案馆:114—23—16,第59页。
    ② 根据《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40页计算而得。
    ③ 常州市档案馆:Y1—4—40,第145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S187—1—51。
    ① 《江阴市志》卷二十四《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80页。
    ② 《武进县志》卷十二《财政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5页。
    ③ 宓公干:《典当论》,第191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Q273—1—1818(下),第234页。
    ① 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之分析》,《农行月刊》第3卷第5期,1936年5月。
    ② 上海市档案馆:Q62—3—7,第37页。
    ① 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6页。
    ② 《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江苏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2辑,文海出版社影印,第268—315页。
    ③ 《无锡新报》,1924年10月22日。
    ④ 根据《杭州市经济调查》(下),第870页相关数据统计而得。
    ① 根据《中国经济志》(浙江省嘉兴县、平湖县),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版,第110、第40页计算而得。
    ② 《无锡市政》,第4号,第116—118页,1930年1月。
    ③ 《吴江县政》,第二卷第2、3期合刊,1935.7,第55-78页各业调查。
    ④ 宓公干:《典当论》,第148页。
    ① 宓公干:《典当论》,第158—162页。
    ① 徐洪奎:《宜兴县乡村信用之概况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8种,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46424页。
    ② 根据上海市档案馆:S187—1—51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③ 上海市档案馆:B182—1—25,第7页。
    ① 如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中第八章对典当业在古代经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马俊亚则注意到典当业与近代江南农村社会经济之关系,见马文《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211页也探讨也典当业在农民借贷中的地位。等等。
    ② 陆国香:《江苏典业之衰落及问题》,《农行月刊》第3卷第6期,1936.6。
    ① 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概要》(1934),文海出版社1993年影印,第87页。
    ②《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农业贷款报告》,无出版社,1935年6月,第18页。
    ③ 徐畅:《抗战前江苏省农民银行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① 江苏省农民银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历年放款之回顾及改进计划》,1932年,第4页。
    ② 钱承绪:《中国金融之组织:战前与战后》,中国经济研究会1941年,第96页。
    ③ 《浙江省办理农民经济事业之经过及改进之意见》,《浙江省建设月刊》第5卷第10期,1931.10。
    ④ 《浙江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1页。
    ⑤ 骆耕漠:《农民借贷所与典当业的银行化》,《中国经济论文集》(一),1934年12月,第149页。
    ① 江苏省农民银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历年放款之回顾及改进计划》,第6页。
    ② 忻平、赵泉民:《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③ 《浙江合作》,第31期,1934年10月。
    ④ 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文海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83页。
    ⑤ 上海市档案馆:R1—16—676,第2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R1—16—677,第17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R1—16—687,第17页。
    ③ 苏州市档案馆:114—2—454,第15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Q264—1—919,第22页。
    ① 江苏省政府:《三年来江苏省政述要》,文海出版社1983年影印,第58页。
    ② 《苏省典业之危机》,《新闻报》1936.3.11。
    ③ 《常熟仓库营业报告》,《农行月刊》第2卷第10期,1935.10.15。
    ① 严格:《中国农村金融流通方式的检讨》,《农行月刊》第2卷第10期,1935.10。
    ② 《苏省改进典业》,《劳动季报》第8号,1935年。
    ③ 楚声:《苏省奖励典当与工商小额借款办法之研讨》,《钱业月报》第16卷第6号,1936.6。
    ④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浙江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3页。
    ① (日)天野元之助:《支那农业经济论》,东京改造社昭和17年(1942年)版,第208—209页。
    ② 吴一兴:《当典与农村》,《农村经济》第2卷第8期,1935.6。
    ③ 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7种,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46065页。
    ④ 民国《南汇县续志》,卷十八《风俗》。
    ⑤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1939年,第50页。
    ① 《中国经济志》(浙江省平湖县),第25页。
    ②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浙江省农村调查》,第10页。
    ③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25—126页。
    ① 《硖石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215号,1927.6.11。
    ② 《嘉兴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2号,1925.10.2。
    ③ 民国《乌青镇志》,卷二十一《工商·典业》。
    ④ 民国《双林镇志》,卷七《商业》。
    ⑤ 郭荣生:《中国典当业之研究》,《南大半月刊》第13、14期合刊,1934.7。
    ① 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神州国光社 1932年版,第428页。
    ② 杜严双:《浙江之农村金融》,《申报月刊》第3卷第9号,1934.9。
    ③ 同治《南浔镇志》,卷二十一《农桑一》。
    ④ 民国《双林镇志》,卷十四《蚕事》。
    ⑤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中国经济志》(浙江省吴兴、长兴),1935年版,第33页。
    ① 《浙江省金融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64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U38—2—618,第22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B182—1—782,第11—12页。
    ① 光绪《菱湖镇志》,卷十六《金石》。
    ② 民国《双林镇志》,卷七《学堂》。
    ③ 民国《南浔志》,卷三《学校·义塾》。
    ④ 民国《江阴县续志》,卷六《学校》。
    ⑤ 光绪《青浦县志》,卷九《学校》。
    ⑥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336页。
    ①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卷四《公款公产》。
    ② 《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三《营建·善堂》。
    ③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七《田赋下·杂税》。
    ④ 民国《南汇县续志》,卷四《田赋志·杂税》。
    ⑤ 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90页。
    ⑥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 1993年版,第49页。
    ①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第67页。
    ② 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296、1299页。
    ③ 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321页。
    ④ 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345页。
    ① 《申报》1919年6月9日、10日。
    ② 常梦渠主编:《近代中国典当业》,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6年版,第249页
    ③ 《申报》1919年6月11日。
    ④ 《新闻报》,1919年6月12日。
    ⑤ 《新闻报》,1919年6月9日。
    ⑥ 《武进商报》1928年5月29日。
    ① 《武进商报》1928年6月6日。
    ② 《武进商报》1928年6月13日。
    ① 罗炳绵在其《近代中国典当业的社会意义及类别捐税》(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一文中注意到典当业在传统社会中的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盐、木商并称三大商业势力,但未研究近代以来典业社会地位的变化。潘敏德在考察典当业与社会之关系时,已经关注到典业在近代以来社会声誉的下降,惟未深入分析。
    ② 邱澎生:《商人团体与社会变迁》,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1995年博士论文,第236页。
    ③ 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封1。
    ① 蔡斌咸:《救济农村声中之典当业》,《新中华》第2卷第15期,1934.8.10。
    ② 刘仲谦:《典当业及其改善方案》,《南大经济》第2卷第2号,1933年。
    ③ 冯静远:《农村金融的趋势及其问题》,《农村合作》第2卷第6期,1937.1.15。
    ④ 郭荣生:《中国典当业之研究》,《南大半月刊》第13、14合期,1934.6.18
    ⑤ 吴申淇:《中国都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之病态及其救济》,《银行周报》第17卷第16期,1935.5.2。
    ⑥ 杨肇遇:《中国典当业》,第6页。
    ⑦ 罗炳绵:《近代中国典当业的分布趋势和同业组织(上)》,《食货》复刊第8卷第2期,1978.5。
    ① 《申报》,1880.9.5。
    ② 《押店骗作之离奇》,载《笑林》,1911.8.8。
    ③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410页。
    ④ 顾柄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年版,第123-124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Q117—1—92,第3页。
    ② 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店 1959年版,第229页。
    ③ 丁日昌:《抚吴公牍》,卷三十一《饬禁小押并招商开典由》,光绪三年。
    ① 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第3页。
    ② 《上海新报》,1872.6.8。
    ③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一)》,三联书店 1957年版,第572页。
    ④ 陆国香:《中国之典当(利息)》,《银行周报》第20卷第3期,1936.1.28。
    ⑤ 宓公干:《典当论》,第100页。
    ⑥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1644-1937)》,第339页。
    ① 陆国香:《江苏典业之衰落及其问题》,《农行月刊》第6卷第3期,1937年。
    ②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1644-1937)》,第358页。
    ③ 民国《双林镇志》,卷七《学堂》。
    ④ 《上海慈善团征信录》(1922年),转引自(日)小滨正子:《近代上海公共性国家》,研文出版 2000年,第109页。
    ⑤ 宓公干:《典当论》,第54页。
    ①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178页。
    ② 苏州历史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88—191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U1—3—2336,第32页。
    ④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1934年,(壬)第23页。
    ①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307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Q275-1—1818(下),第2-5页
    ③ 吴晓晨:《农村高利贷与典当业》,《农村经济》第2卷第1号,1934.11。
    ④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410页。
    ⑤ 浙江省典业联合会:《全浙典业公会第八年壬戌纪事录》,无出版单位和年月,第11页,下同。
    ① 《全浙典业公会第九年癸亥纪事录》,第18页。
    ② 如《大公报》(经济周刊)(1935.5.22)曾花一个专版刊载张由良之《吾国典当业的探讨》,《大公报》(史地周刊)(1935.12.27)刊载宓君伏之《典当业起源考》。
    ③ 《新闻报》,1946年2月22日。
    ④ 有关的研究及综述,可参见虞和平:《近八年之商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王日根:《国内外中国会馆史研究评述》(《文史哲》1994年第3期):冯筱才:《中国大陆最近之会馆史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0期,2000.9);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朱英:《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等。
    ① 系统综述可阅魏文亨:《近代工商业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近代史研究》 2003年第2期。
    ② 就本人所知,有关典当业的同业组织仅宓公干及、罗炳绵、潘敏德探讨过,但他们也侧重于讨论同业组织的功能,对于各地的典当同业组织的组织及具体运作并没涉及,也没有研究典当业同业组织在战后及1949年后的情形,见宓公干:《典当论》,第152—155页;罗炳绵:《近代中国典当业的分布趋势和同业组织》(上、下),《食货》第8卷第2—4期,1978.5—6月;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150—154页。
    ③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155页。
    ④ 《旧杭属典业公所第一年纪事录》,1916年2月,第11页。
    ① 魏文亨:《近代工商业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②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409—410页。
    ① 《旧杭属典业公所第一年纪事录》,1916年2月,第22页。
    ① 《旧杭属典业公所第一年纪事录》,1916年2月,第3页。
    ② 《江苏全省典业公会纪事录》,1914年4月校印,第39页。
    ① 《江苏全省典业公会纪事录》,1914年4月校印,第11页。
    ② 《江苏全省典业公会纪事录》,1914年4月校印,第14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1),江苏古藉出版社 1991年版,第689页。
    ④ 相关论述可参阅邱澎生:《商人团体与社会变迁》,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95年博士论文,第70—75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Q275—1—1818,第185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Q275—1—1818,第183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Q275—1—1818,第181页。
    ① 《上海之典押业》,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印,无出版年月,第12页。
    ② 上海通志馆编:《上海市年鉴》(1937),中华书局 1937年,K·213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S187—2—43,第30页。
    ① 《典业新消息》,《新盛泽》1925.5.11。
    ② 上海市档案馆:U38—2—617,第2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U38—2—1325,第3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S187—2—32,第6页。
    ⑤ 上海市档案馆:U38—2—618,第53页。
    ① 《全浙典业公会成立第十七年即民国二十年纪事录》,第27页。
    ② 《无锡新报》,1924年12月25日。
    ③ 苏州档案馆:I14—1—612。
    ①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153页。
    ② 《无锡新报》,1924年12月15日。
    ③ 《江苏全省典业公会纪事录》,第16页。
    ④ 《旧杭属典业公所第一年纪事录》1916年2月,第22页。
    ⑤ 《江苏全省典业公会纪事录》,第40页。
    ⑥ 《全浙典业公会第十四年丁卯纪事录》,第16页。
    ⑦ 《苏州市志》,卷三十三《金融》,第996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2—42,第25—59页。
    ② 《上海市典当业同业公会民国二十年纪事录》,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Y4—1—512,第16页。
    ③ 《江苏全省典业公会纪事录》,第16页。
    ① 《杭州市经济调查》,第873—874页。
    ② 宓公干:《典当论》,第176页。
    ① 《全浙典业公会第三年纪事录》,第9页。
    ② 《全浙典业公会第十年甲子纪事录》,第10页。
    ③ 《全浙典业公会成立第二十年即民国二十三年份纪事录》,第17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U1—4—2328,第14页。
    ⑤ 上海市档案馆:Q201—1—354,第8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Q201—1—354,第8页。
    ② 《全浙典业公会第十七年即民国二十年纪事录》,第12页。
    ① 斐斐:《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口述回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75—76页。
    ② 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第287页。
    ③ 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上海特别市市政统计概要》(1928),第85页。
    ④ 黄蕴深:《吴县城区附刊》,成文出版社 1983年影印,第85页。
    ⑤ 上海特别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特别市劳资纠纷统计》(1929年),商务印书馆 1931年版,第22页。
    ① 《无锡新报》,1924年10月20日。
    ② 陆国香:《江苏典业之衰落及问题》,《农行月刊》第3卷第6期,1936.6。
    ③ 上海市档案馆:Q6—2—557,第2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Q6—8—3499,第16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Q6—2—557,第11页。
    ① 罗炳绵:《清代以来典当业的管制及其衰落》(上、下),《食货月刊》七卷五、六期,1977.8—9。
    ② 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第236页。
    ③ 杨肇遇、刘秋根等在其著作中对当税及其与国家财政的关系进行论述,见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④ 刘秋根:《关于中国典当史的几个问题》,《新史学》第13卷第2期,2002.6。
    ① 丁日昌:《抚吴公牍》,卷30《批崇明县详典商月捐一款可否援照铺布等一律停免由》,卷47《奉贤县禀各典可否充修志经费请示由》。
    ② 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89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U1—4—2327,第75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U1—4—2328,第50页。
    ③ 《全浙典业公会成立第廿一年即民国廿四年纪事录》,第19页。
    ① 《中国经济年鉴》(1934),M·233页。
    ② 《全浙典业公会成立第十六年即民国十九年纪事录》,第15页。
    ③ 《申报》,1921年5月24日。
    ④ 《申报》,1921年9月6日。
    ⑤ 《申报》,1921年11月24日。
    ① 如辛亥革命时,经苏州商务总会请求,江苏督军对苏州典当每典派兵二名巡逻保护(《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第1347页);1919年五四罢市风潮期间,江南各地典当因“典当关系贫民生计,罢市后仍照常当赎”,并“特加兵警按段巡逻以维持地方秩序”,见《申报》1919.67—6.10。
    ② 《申报》,1924年11月29日。
    ③ 《申报》,1912年7月29日。
    ④ 《申报》,1926年7月12日。
    ⑤ 有关“国定利率案”的问题,可参阅李金铮:《政府法令与民间惯行:以国民政府颁行“年利20%”为中心》,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第4期。
    ⑥ 《申报》,1927年5月11日。
    ⑦ 《申报》1927年5月28日。
    ① 《申报》,1927年7月24日。
    ② 《申报》,1927年8月17日。
    ③ 《申报》,1927年8月30日。
    ④ 叶笑山、董文中:《中国经济年鉴》(1936),中外出版社 1936年版,第110页。
    ⑤ 《申报》,1927年12月14日。
    ① 《申报》,1927年12月27日。
    ② 宓公干:《典当论》,第103页。
    ③ 《申报》,1928年1月28日,1928年2月7日。
    ④ 《全浙典业公会第十五年己巳纪事录》,第5页。
    ⑤ 《全浙典业公会成立第二十年即民国二十三年份纪事录》,第9页。
    ① 《上海市政公报》,第八期(1928年),第109页。
    ② 《全浙典业公会第十六年即民国十九年纪事录》,第26页。
    ③ 《全浙典业公会第十六年即民国十九年纪事录》,第21页。
    ④ 《江苏全省典业公会纪事录》,第1页。
    ① 《全浙典业公会第三年纪事录》,第9—10页。
    ② 《全浙典业公会成立第十七年即民国二十年度纪事录》,第8页。
    ③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年版,第679页。
    ④ 《江苏省改进典业方案(1935.7.10)》,附于宓公干:《典当论》,第508—518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422—4—896,无编页。
    ② 江苏省档案馆藏:1004—乙—3527,第185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Q6—2—576,第38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Q6—8—3499,第16页。
    ⑤ 上海市档案馆:Q6—1—54,第75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Q201—1—380,第1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0201—1—234,第65页。
    ③ 常州市档案馆:Y1—4—117,第61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Q6—2—575,第84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0201—1—380,第66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Q6—1—54,第21页。
    ③ 苏州市档案馆:I14—23—14,无页码。
    ④ 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第18—20页。
    ⑤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49页。
    ① 韦庆远:《论清代的“生息银两”与官府经营的典当业》,《明清史辨析》,第121页。
    ② 丁日昌:《抚吴公牍》,卷三十一《饬禁小押并招商开典由》
    ③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第370页。
    ④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第551—553页。
    ① 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之分析》,《农行月刊》第3卷第5期,1936.5。
    ②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 2005年第5期。
    ③ 蔡斌咸:《救济农村声中之典当业》,《新中华》第2卷第15期,1934.8。
    ④ 郭荣生:《中国典当业之研究》,《南大半月刊》第13、14合期,第152、153号,1934.6。
    ⑤ 张一凡:《我国典当业之研究》,《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8。
    ⑥ 《苏省改进典业》,《劳动季报》第8号,1936年。
    ⑦ 宓公干:《典当论》,第397—401页。
    ① 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1933年中国劳动年鉴》,1934年版,第85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R13—1—158,第1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R13—1—24,第18—19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R13—1—158,第81页。
    ① 《一年来之上海市立公典》,《社会月刊》第2卷第2期,1947.2。
    ② 上海市档案馆:Q1—7—350,第8页。
    ① 《一年来之上海市立公典》,《社会月刊》第2卷第2期,1947.2。
    ② 上海市档案馆:Q201—1—380,第66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Q322—1—31,第97—100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U1—4—2328,第14页。
    ① 王志诚、薛平舟:《解放后的上海典当业》,《上海金融》1989年第1期。
    ② 见苏少之、常明明:《建国前后人民政府对农村私人借贷政策演变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③ 如吴景平、张徐乐:《建国前后对上海私营金融业的整顿管理》,《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吴景平、张徐乐:《关于研究1949—1952年期间上海私营金融业的若干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吴景平、张徐乐:《接管上海官僚资本金融机构述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这些学者的研究集中于银行和钱庄,对于典当业并没有涉及。
    ④ 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年——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9页。
    ⑤ 上海市档案馆:S187—2—19,第5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B1—2—635,第5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48,第5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B1—2—635,第23页。
    ③ 《无锡市金融志》,第33页。
    ④ 苏州市档案馆:C32—3—51,第29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B1—2—635,第68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48,第1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Q131—4—117,第7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44,第102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2,第11—30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44,第46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B6—2—138,第132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B182—1—782,第1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B6—2—138,第112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S187—4—44,第31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B182—1—782,第11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44,第46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B182—1—782,第12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B182—1—782,第5页。
    ④ 苏州市档案馆:C32—3—51,第30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229—230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B182—1—782,第4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16,第64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6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14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14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35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45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30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11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9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11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69-70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65-68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100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55、259、271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113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54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15,第131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7—8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71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71页。
    ⑤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51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62、276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58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35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51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6,第258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48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58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S187—4—57,第262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S187—4—44,第23页。
    ② 该会成立后,多次与资方的同业公会就劳资问题、年终双薪或年终奖等问题进行协商,见上海市档案馆:C5—2—818。
    ③ 上海市档案馆:B6—2—138,第120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B6—2—138,第120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B6—1—138,第125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B6—2—138,第121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B6—2—138,第114—116页。
    ①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等:《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459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B6—2—138,第120—123页。
    ② 无锡市档案馆:K242—12,第70页。
    ③ 苏州市档案馆:C32—3—86,第2页。
    ① 苏州市档案馆:C32—3—68,第5页。
    ② 苏州市档案馆:C32—3—86,第25—26页。
    ③ 罗炳绵:《清代以来典当业的管制及其衰落(上)》附三:中共的典当业,《食货月刊》七卷五期,1977.8。
    ① 洪士峰:《因“物”称“信”——典当业存在的基础》,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9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
    ② 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二),载《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中经网数据库)。
    ① http://finance.sina.com.cn/x/20020521/210180.html
    ① 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 李金铮:《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以长江中下游乡村为中心》,《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
    ③ 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雅尔哈善、傅椿修:乾隆《苏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李铭皖修:光绪《苏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王祖畲纂修:《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许瑶光、吴仰贤:光绪《嘉兴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宋如林等修:嘉庆《松江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如林,孙星衍:光绪《松江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博润、姚光发等:《松江府续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金福曾等修、熊其英等纂:光绪《吴江县续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陈其元、熊其英:光绪《青浦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王其淦、吴康寿等:《光绪武进阳湖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严伟、秦锡田:民国《南汇县续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陈思、缪荃孙:民国《江阴县续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张允高等修、钱淦等纂: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4年。
    王祖:民国《太仓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吴馨等修、姚文楠等纂:民国《上海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吴馨等修、姚文楠等纂:民国《上海县续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郑钟祥等修、庞鸿文等纂: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4年。
    卢学溥:民国《乌青镇志》,上海书店,1992年。
    汪日桢:民国《双林镇志》,上海书店,1992年。
    范来庚:同治《南浔镇志》,上海书店,1992年。
    周庆去:民国《南浔志》,上海书店,1992年。
    孙传枢:光绪《嘉善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邢澍、钱大昕:嘉庆《长兴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嘉善县志》,三联书店,1995年。
    《武进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崇明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422—4—896(依次为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下同)。
    江苏省档案馆:1009—29—665,1004—乙—3527,1004—乙—3528等。
    苏州市档案馆:I14—23—16,I14—23—14,I14—2—454,I14—1—638,I14—1—612,C32—3—51,C32—3—86,A1—9—22,C32—2—32,C32—2—53。
    无锡市档案馆:K242—12,K242—405等。
    常州市档案馆:Y1—4—40,Y1—4—117等。
    上海市档案馆:S187全宗(上海市典当业同业公会档案)、Q1(上海市政府)、Q6(上海市社会局)、Q131(上海市警察局)、Q201(上海市商会)、Q264、Q275、Q322、B1(上海市人民政府)、B182(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B6(上海市商业局)、C5(上海市财政金融工会)、U1(公共租界工部局)、U38(法租界公董局)、R1(日伪政权)等相关卷宗。
    《申报》、《新闻报》、《无锡新报》、《武进商报》、《大公报》等。
    《银行周报》、《钱业月报》、《工商半月刊》、《社会月刊》、《浙江省建设月刊》、《浙江经济》、《浙江合作》、《浙江经济调查》、《农村经济》、《中国经济》、《中外经济周刊》、《无锡市政》、《吴江县政》等。
    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年——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
    章开沅等:《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店,1959年。
    苏州历史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
    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二)、(三),三联书店,1957年。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一),三联书店,1957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5辑,江苏古籍 1991、1994年。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等:《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1914年刊行。
    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文海出版社 1990年影印版。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中国经济志》(浙江省吴兴、长兴),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
    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中国经济志》(浙江省嘉兴、平湖),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
    《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江苏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2辑,文海出版社,1989年。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34),商务印书馆,1934年。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35),商务印书馆,1935年。
    叶笑山、董文中:《中国经济年鉴》(1936),中外出版社,1936年。
    内政部:《内政年鉴》,商务印书馆,1936年。
    上海通志馆编:《上海市年鉴》(1936),中华书局,1936年。
    国民政府财政部:《财政年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5),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5年。
    中华年鉴社:《中华年鉴》(1948),中华年鉴社,1948年。
    《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1957),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上海通志馆编:《上海市年鉴》(1937),中华书局,1937年。
    蔡竞存:《武进年鉴》,日进印刷所,1927年。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浙江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上海民光印刷公司,1932年。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上海华丰印刷厂,1934年。
    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第84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
    《浙江省金融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江苏省农村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农村金融志》,江苏人民,1999年。
    无锡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杭州市金融志:1912—1985》(内部资料),1990年印行。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1939年。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下),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
    黄蕴深:《吴县城区附刊》,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
    《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编印,1935年。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农业贷款报告》,1934年。
    申报年鉴社:《申报年鉴》(1936),上海申报馆,1936年。
    江苏省政府秘书处:《三年来江苏省政述要》,1936年。
    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上海特别市市政统计概要》(1928)。
    上海特别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特别市劳资纠纷统计》(1929年),商务印书馆,1931年。
    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概要》(1934),文海出版社 1993年影印。
    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江苏省农民银行历年放款之回顾及改进计划》,1932年。
    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江苏省农民银行办理农业仓库及合作事业概况》,1933年。
    全浙典业公会编:《全浙典业公会纪事录》(第三年一第廿一年),1917—1935年。
    江苏全省典业公会:《江苏全省典当公会纪事录》,1914年印行。
    《旧杭属典业公会第一年纪事录》,1916年2月印行。
    《上海市典当业同业公会民国二十年纪事录》,上海档案馆藏Y4—1—512。
    《南京典当业调查》,《中行月刊》第7卷第2期,1933.8。
    《上海典当押质之调查》,《工商半月刊》第1卷第23号,1929.12。
    徐启文:《中国典当业概况》,《商业月报》第16卷第3-5期,1936.3-5。
    陆乃文:《中国典当业之概况》,《西北论衡》第8卷第3、4期,1940.2。
    张一凡:《我国典当业之研究》,《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 1934.8
    郭荣生:《中国典当业研究》,《南大半月刊》第13、14期,1934。
    李祥煜:《我国之典当业》,《社会科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42。
    梁心沐:《中国典当业的没落过程》,《中国经济论文集》,生活书店,1936年。
    刘仲谦:《典当业及其改善方案》,《南大经济》第2卷第2号,1933。
    万铭健:《农村经济崩溃中典当业的兴起与没落》,《中国经济》第4卷第5期,1936.5
    吴一兴:《当典与农村》,《农村经济》第2卷第8期,1935.6。
    蔡斌咸:《救济农村中之典当业》,《新中华》第2卷第15期,1934.8。
    张由良:《吾国典当业的探讨》,天津《大公报》1935.5.22。
    宓君伏:《典当业起源考》,《大公报·史地周刊》,1935.12.27。
    梁心沐:《中国典当业的没落过程》,载《中国经济论文集》,生活书店,1936年。
    陆寿刚:《一年来之上海市立公典》,《社会月刊》第2卷第2期,1947年2月。
    中国农民银行农业金融设计委员会:《典当问题》,《中农月刊》第8卷第7期,1947年7月。
    陆国香:《山西之质当业》,载《民族》第4卷第6期,1936。
    陆国香:《中国之典当》,《银行周报》第20卷第2—9号,1936年。
    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量之估计》,《农行月刊》第3卷第4期,1936.4。
    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之分析》,《农行月刊》第3卷第5期,1936。
    陆国香:《江苏典业之衰落及问题》,《农行月刊》第3卷第6期,1936.6。
    陆国香:《中国农村金融与当铺》,《农村合作》第2卷第6期1937.1。
    陆国香:《苏北五县之高利贷》,《农行月刊》第1卷第1期,1934.5。
    宓君伏:《典当业起源考》,《大公报》(史地周刊),1935年12月27日。
    严格:《中国农村金融流通方式的检讨》,《农行月刊》第2卷第10期,1935年10月15日。
    王逢辛:《今日典当业之四大问题》,《江苏研究》第2卷第2号,1936.2。
    徐启文:《调剂农村资金与救济典当》,《商业月报》第16卷第2号,1936.2。
    楚声:《苏省奖励典当与工商小额贷款办法之研讨》,《钱业月报》第16卷第6号。
    吴晓晨:《农村高利贷与典当业》,《农村经济》第2卷第1号,1934.11。
    沈成恒:《嘉兴县地方农民银行办理农业仓库情形》,《农行月刊》第3卷第4号,1936.4。
    骆耕漠:《农民借贷所与银行业的典当化》,《中国经济论文集》(一),1934.12。
    符致达:《商业银行对于农村放款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22号,1935.11.16。
    《吴兴县农民借贷所一年来之报告》,《浙江省建设月刊》第5卷第10号,1932.4。
    罗炳绵:《近代典当业的社会意义及其类别与税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7期。
    罗炳绵:《近代中国典当业的颁布趋势和同业组织》(上、下),《食货》第8卷第2—4期。
    罗炳绵:《清代以来典当业的管制及其衰落》(上、下),《食货》第7卷第5、6期。
    罗炳绵:《中国典当业的起源和发展》,《食货》第8卷第7期。
    刘秋根:《中国典当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8月。
    潘连贵:《近代上海的典当业》,《上海金融》1994年第2期。
    王志诚、薛平舟:《解放后的上海典当业》,《上海金融》1989年第1期。
    刘秋根:《明清民国典当业的资金来源及资本构成》,《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2年第4期。
    刘建生、王瑞芬:《清代以来山西典商的发展及原因》,《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2年第1期。
    王世华:《明清徽州典商之盛衰》,《清史研究》 1999年第2期。
    王裕明:《近代典当业质铺的经营特点——光绪皖南黟城用和质个案报告》,《学海》 2004年第3期。
    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中国农史》 2002年第4期。
    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2年第4期。
    范金民、夏维中:《明清徽州典商述略》,《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历史研究》 1998年第2期。
    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
    朱英、魏文亨:《行业习惯与国家法令——以1930年行规讨论案为中心的分析》,《历史研究》 2004年第6期。
    忻平、赵泉民:《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江苏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
    徐畅:《抗战前江苏省农民银行述论》,《中国农史》 2003年第3期。
    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 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2年第4期。
    魏文亨:《近代工商业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近代史研究》 2003年第2期。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88年硕士学位论文。
    邱澎生:《商人团体与社会变迁:清代苏州的会馆公所与商会》,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95年博士论文。
    鲍正熙:《二十世纪上半叶苏州典当业述论》,苏州大学专门史2001年硕士论文。
    徐玲:《明清以来徽州典当业的地理分布及其社会影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2004年硕士论文。
    洪士峰:《因“物”称“信”——典当业存在的基础》,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99年硕士论文。
    陈鸿铭:《急需借贷、交易成本与管制成本:以台湾当铺业为例》,台湾中华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研究所 2000年硕士论文。
    林益弘:《抵押品、利率与借贷市场—以台湾地区当铺业为例》,台湾中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1995年硕士论文。
    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1644-193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5年。
    常梦渠主编:《近代中国典当业》,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区季鸾:《广东之典当业》(民国丛书),1993年影印本。
    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 1933年。
    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 1936年。
    丁日昌:《抚吴公牍》,光绪三年铅印本。
    曲彦斌:《中国典当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美]菲歇尔:《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
    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钱承绪:《中国金融之组织:战前与战后》,中国经济研究会,1941年,
    徐洪奎:《宜兴县乡村信用之概况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李范:《武进县乡村
    信用之状况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8种,成文出版社,1977年。
    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7种,成文出版社,1977年。
    金陵大学农学院:《豫鄂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
    冯紫岗:《嘉兴农村调查》,1936年刊印。
    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中华书局1936印行。
    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1929年。
    法政学社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广益书局,1924年。
    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神州国光社,1932年。
    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商务印书馆,1926年。
    傅焕光:《江苏兵灾调查纪实》,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
    侯鸿鉴:《无锡兵灾记》,出版年月不详。
    (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斐斐:《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口述回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顾柄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
    钱承绪:《中国金融之组织:战前与战后》,中国经济研究会,1941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T. S. Whelan, The Pawnshop in China,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3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9.
    Yang Lien-sheng, Money and Credit in China: A Short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F. J. A. Bouman, R. Houtman, Pawnbroking as an Instrument of Rural Banking in the Thir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 37, NO. 1, Oct., 1988.
    A. L. Minkes, The Decline of Pawnbroking, Economica, New Series, Vol. 2, No. 77, Feb., 1953.
    John P. Caskey, Pawnbroking in America: The Economics of a Forgotten Credit Market,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23, No. 1, Feb., 1991.
    Henry John Porter, On the Mont de Piete System of Pawnbroking in Ireland,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3, No. 3, Oct., 1840.
    Ming-te Pan, Rural Credit in Ming-Qing Jiangnan and the Concept of Peasant Petty Commodity Production, The Journalof Asian Studies, Vol. 55, No. 1, Feb., 1996.
    (日)天野元之助:《支那农业经济论》,东京改造社,1942年。
    (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13·浙江省,16·江苏省),1920年。
    (日)安部健夫.《清代於典當業趋势》,《清代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71年。
    (日)日山美纪:《清代典當業利子率關係考察》,《东方学》第91期,1996。
    (日)中村治兵卫:《清代山東书院典當》,《东方学》第11期,195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