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文科教师基本素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我国中学综合文科课程改革,已由最初的小范围试验阶段进入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阶段。但是,就我国中学文科教师的现状来看,无论在专业知识构成上,还是在专业技能实践上,都与综合文科课程的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综合文科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教育学和综合课程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实际调查结果,在剖析当前中学文科教师的不足以及形成这些不足的原因基础上,对中学综合文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如何获得这些专业素质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变现有对文科学生的培养模式来适应综合文科课程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一)课程改革与综合文科课程的设置。此部分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专家对有关综合课程的含义及由来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而详细阐述了综合文科课程的概念和其现实意义,并对我国现阶段综合文科课程设置的模式进行了归纳综合;(二)根据当前综合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分析综合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综合文科的特点,进一步探讨综合文科课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三)中学文科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在整理文献和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中学文科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做了简要分析,指出当前的中学文科教师在教育信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并对这些不足存在的原因做了剖析和探讨;(四)中学综合文科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针对当前中学文科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方案:第一,改革我国现有高等师范院校文科生的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师资培养体系;第二,改革我国高师院校文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师培养理念,实现真正的教师教育一体化。
At present, the reforming of the curriculum in middle school has been from the experiment stage in a narrow range to the popularization stage in the limits of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in the light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Liberal Arts teachers in our country, they can't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rehensive Liberal Arts neither 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nor on professional skills. Therefor,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delve further into the problem of the Comprehensive Liberal Ar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haracters. Through the practical inquiry,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about pedagogy and curriculum, will discuss more deeply and comprehensively into the problems as follows, what characters should the Comprehensive Liberal Arts teachers have, how can they get these professional characters as well as how does the Normal University change the current fostering model for the Liberal Arts student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Part I stat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Comprehensive Liberal Arts courses offered in middle school. Part , upon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Liberal Arts, the article advances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s that the teachers should have, which includes favorable humanistic quality, ric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ope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fairly good teaching skills, firm educational belief, goo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Part analyzes the Liberal Arts teachers' present situation in middle school and points out the reason why the Liberal Arts teachers have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s in detail. Part IV advances to reform the fostering model of current Normal University, the reform plan is as follows, firstly, the Normal University should change the fostering model for Liberal Arts students and establish a multiple levels and high quality teachers troop, secondly, the Normal University should reform the present Liberal Arts courses, finally, the Normal University should convert the teaching and fostering ideas, thus it will realize that the teacher education in different stage can be united.
    Overall, although there is much and unexpected difficulty in the course of reforming, the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teachers who are teaching the Liberal Arts courses should conquer the difficulty, in this way,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can be improved step by step.
引文
1.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7.有宝华、钟启泉:《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
    9.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黄蓉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李稚勇:《社会科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郑文樾编选:《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3.瞿葆奎:《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赵立伯:《教师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6.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陶本一:《学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默耕:《施教的理性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程方平:《新师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1.朱益明、秦卫东、张俐蓉:《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杨启亮:《研究教育科学:未来教师成长的必然选择》,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4期。
    2.朱小蔓:《关于教师创造性的再认识》,载《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3期。
    3.商发明:《关于综合课程开设方式及内容选择和组合模式的探索》,载《2001国际教育交流报告论文集》,2001年。
    4.张健新:《对我国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理性思考》,载《江西教育科研》1998第6期。
    5.郭法奇、王爱义:《国外高等教育文科培养目标的历史研究》,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12卷,第3期。
    6.王长纯:《简论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载《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7.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12卷,第2期。
    8.赖新民、黄江昆:《从两岸高师教育若干特点看我国高师教育发展趋势》,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第12卷,第4期。
    9.李建辉:《教师教育实行“一体化”模式的探讨》,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12卷,第6期。
    10.檀传宝:《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流教师教育新体制》,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22卷,第2期。
    11.崔允漷等:《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2.徐晨光、雷鸣强:《把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教师教育基地》,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22卷,第2期。
    13.周明儒:《高师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与初步实践》,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12卷,第5期。
    14.杨明全、张继玺:《教师教育: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载《师资培训研究》,2000年第3期。
    15.段作章:《论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2期。
    16.刘尧:《二十一世纪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思路》,载《师资培训研究》,2000年第1期。
    
    
    17.彭小虎:《高等师范课程比较研究与我国师范课程体系的建构》,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12卷,第5期。
    18.黄日耀:《高师生素质教育道路试探》,载《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5期。
    19.靳莹、王爱玲:《新世纪教师能力体系探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
    20.瞿卫星:《试论教师的教育信念》,载《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