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与共享: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分析——我国大学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90年代后期,一种通过大学“集群”方式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域,发展至今,兴建大学城已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独立与共享”是这种办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贯穿我国大学城建设与发展始终的灵魂。世纪之交,风行于我国大江南北的大学城建设既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又产生了许多亟待思索、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立足模式本身、分析其有效性与所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即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在实证调查和搜集整理有关国内外大学城发展状况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是同一事物,但无论从产生背景、发展的形态还是功能上两者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大学城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更多地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现实大背景,这一背景促成了模式的产生,也使其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意义。
     独立与共享的办学模式有其存在的理论根据与基础,同时具有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政府、社会与学校的“三赢”;促进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促进了大学问知识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扩展了大学的职能。然而,从实现独立与共享的办学理念来看,这种办学模式仍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如园区内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园区的资源共享问题;园区投资模式问题及园区文化氛围的营造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制约独立与共享办学模式能否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
     独立与共享是这种办学模式的精髓,也是园区发展的成熟标志之一,为此,我们认为要实现独立与共享的办学理念:一、树立独立与共享是园区发展动力的理念;二、健全与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及机制;三、拓宽园区的投融资渠道;四、以全面学分制为突破口实现园区教学资源的共享。
In the late 90's, a new model for running a school which realiz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by the means of clustering the universities had come into being, and hi these days, hi the field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ing constructing college towns has been a hot point gradually.
    'Independence and share ' is the core notion of this model of running schools, and is also the sole cove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s and developments of college towns in China. Now in the new century, college towns are popular with the whole country, which b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both challenges and many new problems remaining unsolved.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view of the model of running schools to analyze its effectivene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in the future.
    In the processing of investigating and collecting materials about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towns, we found that the same topic on college towns has great differences on the backgrounds, the forms and the functions both home and abroad. The emergence of college towns hi China has certain historical origins, but has more real reason that facilitated its emergence and embodied it with modern value.
    The model of running schools, "independence and share", has its ow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effectiveness. The manifest of its effectiveness is to realize the 'three wins 'of the government, the society and the schoo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exp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ies. From the view of the no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share', we should admit that there still exists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resource share, the investing model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 within the town, which are the main causes that restri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odel.
    'Independence and share' is the core of the model and the mark of mature, so we should build up the notion to realization of the mode, that it is the power to develop the towns, that mak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perfect, that expands the investing channels, that realizes the shar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y a thorough credit system.
引文
1、[美]伯顿.R.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年4月版。
    2、[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6月版。
    3、张维平、徐辉等编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年6月版。
    4、[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5、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版。
    6、[英]托尼.布什著:《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7、[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8、[美]伯顿.R.克拉克著:《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年12月版。
    9、[美]德里克.博克著:《美国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年12月版。
    10、[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1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 2001年12月版。
    12、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
    13、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版。
    14、房剑森:《中国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15、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年10月版。
    16、贾志兰、杜作润:《国外高校改革探析》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版。
    17、王晓辉、赵中建等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
    18、李向明著:《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年10月版。
    19、[英]西·昆斯等著:《剑桥现象——高技术在大学城的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年7月版。
    20、丁小浩著:《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版。
    21、葛守勤等主编:《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2月版。
    22、劳凯声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23、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24、卢晓中著:《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0月版。
    25、程方平等主编:《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26、[美]欧内斯特·L·博耶著,涂艳国等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27、[加拿大]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
    28、郑令德主编:《上海高校改革调查与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版。
    29、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
    30、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1月版。
    31、王英杰著:《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
    32、金忠明、葛大汇、唐安国:《衡山夜话——50教育问题纵横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33、[美]安纳利 萨克森宁著:《硅谷优势》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34、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
    35、王浒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36、王承绪主编:《发展战略》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3年3月版。
    37、桂世勋等主编:《上海于香港社会政策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38、王辑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版。
    1.唐安国、陈洪良:《为展翅的浦东装上强有力发动机——关于建立浦东“现代教育园区”构想》,载《浦东开发》1999年第8期。
    2.联合调研组:《国内创办大学园区若干模式的考察报告》,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3.黄崴:《兴建大学城:新一轮的大学改革》,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4.邬大光;《教育市场的力量:万里模式断想》,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5.王岚:《对“万里模式”的理性思考》,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6.潘懋元、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分析》,载《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7.应畏之:《教育集团的社会地位及职能》,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8.吴华:《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9.章明:《珠江三角洲大学园区规划和建设的思考》,载《高教探索》2000年第4期。
    10.吴浔:《国际大学城概览》,载《上海教育》,2001年第18期。
    11.张小良、唐安国:《独立与共享:大学城的运行目标与路径》,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
    12、谢锡美:《上海市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相关政策解读>,载《民办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4期。
    13、潘懋元:《大学城将是高等学校成为经济社会中心的重要基地》,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14、张慧洁:《大学城对城市化的效应》,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15、陈发美:《大学城内部管理体制构建初探》,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2期。
    16、皮耐安:《我国大学城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建议》,载《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2期。
    17、柯森:《关于“大学城”概念规划与概念设计》,载《高教探索》2001年第1期。
    18、程斯辉等:《论建设大学城的几个问题》,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19、黄士力等:《高教园区建设与管理研讨会综述》,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0、高新发:《高教园区应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1、《全国高教园区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宁波》2001年11月。
    22、戚玉松、沈广斌:《大学城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载《高教管理》2002年第3期。
    23、缪讯:《面向新世纪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载《上海教育》2001年第5期。
    24、程斯辉、余学敏:《论建设大学城的几个问题》,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25、陈运超、沈红:《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载《清华大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6、刘海波、谢仁业:《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8期。
    27、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载《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28、李均:《建设中国巨型大学的思考》,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
    29、柯森:《大学走向多校园和巨型化探析》,载《高教探索》,2000年第4期。
    30、吴志功:《国外巨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分析》,载《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31、沈红、陈运超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载《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32、陈爱萍等:《浅谈多校区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载《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第4期。
    33、王国均:《美国多校区大学研究及其启示》,载《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34、耿有权:《多校区办学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第4
    
    期。
    35、邱云岳:《高校多校区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载《江苏高教》2001年第6期。
    36、张铃:《办好大学城,为高校发展开辟新途径》,载《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12期。
    37、The Multicampua System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Prospects.Edited by Gerald H. Gaither, 1999。
    38、Blake Gumprecht, the American College Town A Reaearch prospecuts, From:http//geography.edu/research/collegetown.html.
    39、Robert W. Gilmer Timothy K. Hopper, Bryan College Station, more than a collge town, From:http//ideas.uqam.ca/ideas/data/papers/fipfeddhb35.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