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会均等视阈下重点高校大学生来源的历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机会均等是本论文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并以此为研究视角来探讨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占有状况。本论文基于一手的档案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从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和高校入学机会互动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状况进行历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运用量化研究、质性访谈及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寻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占有的历史近真状况,通过教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视域融合来探讨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在研究中,借鉴了布尔迪厄等人提出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理论,用文化资本、权力资本、经济资本理论来阐释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原因。通过对建国后上海某重点大学学生来源状况的的历史考察,主要有如下研究发现:
     1.各社会阶层高校入学机会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变化而变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在中国,具有强政治干预色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下,通过不同的招生政策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分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重点大学作为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一直是各阶层激烈争夺的对象,招生政策的变动对各阶层入学机会的影响非常大,其基本状况是:
     建国后十七年向工农开门的招生政策下,工农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增加,许多剥削阶级子女因为家庭成分被屏蔽在大学校门之外;“文革”时期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制度下,是工农兵学员的特殊时代;1977年恢复高考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招生政策下,知识分子阶层的优势开始凸显,处于文化劣势的农民子女入学机会减少;1990年代中期以来,学业成绩考查兼谁受益谁付费的招生政策下,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优势显现出来,干部、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社会强势阶层子女占有较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文化、经济俱为劣势的农民子女更多地被阻挡在重点大学门外,工人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也在下降。
     2.在社会各阶层中,在各个历史时期,干部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一直是最多的,农民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一直是较少的。
     3.重点高校的学生来源状况存在城乡、性别差异。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重点高校。在重点高校中,女性少于男性,城市女性较农村女性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多。此外,重点高校中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社会一般群体高得多,且重点高校学生绝大多数毕业于重点中学。
     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着专业区隔。干部、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等强势阶层子女几乎对热门专业形成了垄断之势,农民和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在热门专业中所占比例最少。冷热专业的学生来源状况和父母文化程度、学生原居住地、户籍状况也存在着相关性。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进入热门专业的比例越高,反之,其子女进入冷门专业的比例越大。学生考大学时的居住地行政级别越高进入热门专业的比例越高,相反进入冷门专业的比例越高。城镇户籍的学生分布在热门专业的多于农村户籍的学生,农村户籍的学生更多地进入冷门专业。
     5.从整个建国后长时段的状况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各阶层进入重点大学的差距在缩小,两性进入重点高校的差距也在缩小。
     6.从资本理论来看,建国后十七年,拥有权力资本的干部阶层子女在重点大学入学机会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文革”期间实行推荐上大学的政策,权力资本对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占有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恢复高考后,权力资本和文化资本在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竞争中优势凸显;1990年代中期以来,权力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共同加入到对重点大学入学机会争夺中。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是一个历史的命题,也是一个现实的话题,如何增加社会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是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通过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去城市化、去本地化,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适度补偿,消除高等教育招生中的腐败现象,以及完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等措施,来消解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权力资本对弱势群体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竞争中的不利影响。
With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s the logic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s,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domination of opportun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variousclasses.This paper,based on first-hand files and questionnaires,carries through ahistorical research on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status fro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s policies and accessinteractive perspective.
     On research methods,the thesis will use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research,qualitative research on interviews and integr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quantitative research,so as to obtain facts that people from various classes havedifferent 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at different periods.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cluding sociology,history,education andothers,this thesis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enrollment status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And the thesis amends the theoryproposed by Bourdieu about cultur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and explain thosereasons for the unequal 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at different periods byintroducing the cultural capital,the power of capital,and economic capital.Based onthe expedition of the students' source in a key university in Shanghai after thefounding of PRC,there are some discoveries as follows:
     1.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for people from different classes vary withadmission policies.Equalization of 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confronted with strong political interference.At different periods and with differentsocial values,opportun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allocated in variousclasses by carrying out different admission policies.Key universities known as thebest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attracte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whoseopportunities for admission will be affected greatly by admission policies.The basicstatus as the follow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olicies,people from various classes have differentopportunities to enter key universities.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children of workers and farmers had more opportunities to enter universities;however, societ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there has been less disparity for peoplefrom various classes to enter key universities,so as females and males.
     6.Judging from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PRC,children of cadres who control the power have absolute advantages to enter keyuniversities.During“Cultural Revolution”,recommended admission to universitieswas the main policy.However,power of capital sti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opportunities for admissions to key universities.After the resumption of CollegeEntrance Examination,capitals of power and culture highlighted their advantages inthe competition for admissions.Since the mid-1990s,the powers of capital,culturalcapital,and economic capital have added to the common focus of the opportunity tocompete for university entrance.
     Th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 key universities is a historical problem and arealistic topic as well.How to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 of socially disadvantagedfarmers' children for major universities is an essenti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roblem.Some measures have to be done such as eliminating limitation of urbanization orloc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developing overall and compensating properly thebasic education,and wiping out 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as well asimproving the system of tuition fees,in order to remove the adverse effects on thecompeti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when cultural capital,economic capital,and thecapital of power have affected greatly children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引文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编:《当代国外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2 [美]布鲁贝克著,郑继伟等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3 陈冬梅:《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以东莞为例》,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3页。
    1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2 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3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1 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各个阶级或群体之间的斗争和冲突中,对知识或文凭的争夺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参见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2 盛冰:《转型时期政府的教育公平责任及其边界》,《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3 许小洲、王家平著:《卓越与效益:大学重点发展战略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1页。
    4 陈冬梅做的以东莞为例的实证研究已证明了这一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以东莞为例》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5 李瑞娥,李伟群:《我国制度变迁与教育资源分享中的公平问题——一个基于农村和城市人口受高等教育差异的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11期。
    6 李瑞娥,李伟群《我国制度变迁与教育资源分享中的公平问题——一个基于农村和城市人口受高等教育差异的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11期。
    7 陈晓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平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8 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社会利学战线》2004年第4期。
    1 [瑞典]胡森著,张人杰译:《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译本序第3页。
    1 [台]杨莹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学的探究》,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发行,1996年,第174页。
    2 参见[瑞典]胡森著,张人杰译:《社会环境和学业成就》,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8-112页。
    3 参照(台湾)杨莹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学的探究》,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发行,1996年版,第202-212页。
    1 李文胜:《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第81页。
    2 董云川、张建新著:《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 当然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取向不同,两文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特别是两文所提供的难得的数据资料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 [法]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3 [法]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1 康小明:《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成就的影响与作用——基于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1 教育部长马叙伦1953年7月2日《在一九五三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上的讲话》,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3页。
    2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20—322页。
    1 1962年11月20日《教育部党组关于一九六二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情况的简要报告》,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39页。
    2 1963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情况和改进意见的报告〉》,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52页。
    3 1964年10月31日《高教部党组关于一九六四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情况的简报》,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22页。
    4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的信》,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13页。
    5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7页。
    6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28页。
    7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恢复高考,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 33页。
    1 [美]珍妮·H·巴兰坦著,李舒驰等译,《美国教育社会学》,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1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9年版,第325页。
    1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2页。
    1 杨有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2页。
    2 李文胜著:《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3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文章中,提出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讲的沿海地区,除北京 和10个有海岸线的省市外,还加上安徽和河南。
    1 谢维和等著:《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年—2004年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2 谈松华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版。
    3 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4 于维栋:《西部地区现代化的战略思考》,http://www.cas.ac.cn/html/Dir/2004/09/06/5032.htm
    1 参见谈松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版,摘要第9页,除京、津、沪3市外,有5个省的经济和教育分类完全一致,有7个省稍有差异。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5增补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 社科院陆学艺等社会学家,在长期调研的数据资料基础上,做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社会阶层的分析结果: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把当今的社会阶层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4 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
    1 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2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第577页。
    3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1 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2 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1页。
    1 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1 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332页。
    1 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4期。
    2 [台]杨莹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学的探究》,师大书苑有限公司,民国84年,第151页。
    1 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页。
    2 [台]杨莹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学的探究》,师大书苑有限公司,民国84年,第153页。
    3 [台]杨莹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学的探究》,师大书苑有限公司,民国84年,第153~159页。
    1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著,张人杰译:《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37页。
    2 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6~192页。
    1 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333页。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也持此观点,见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6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13页。
    2 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4期。
    3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著,张人杰译《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云南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47页。
    4 胡森在文中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看到体力劳动者在我们界说的智力水平上低于脑力劳动者,就不会感到奇怪。”见[瑞典]托尔斯顿·胡森著,张人杰译《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云南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1 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2 [台]杨莹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学的探究》,师大书苑有限公司,民国84年,第151页。
    3 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页。
    4 翁文艳著:《教育平等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5 科尔曼认为由于存在着差别的校外影响,教育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见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页。
    1 James S.Coleman.(1990).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Westview Press.65.
    1 袁振国著:《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中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2 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337页。
    3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教育哲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页。
    4 翁文艳著:《教育平等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1 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1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著,张人杰译,《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云南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12页。
    2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著,张人杰译,《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云南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页。
    3 曲则生等编译:《日本高等教育社会学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第61页。同时参见李湘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与教育机会分布公平性研究》,《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教育科研大家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334页。
    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336页。
    2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科教兴国的动员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 《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16日第二版。
    1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6页。
    2 莫琳·T·哈里楠主编,傅松涛等译:《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页。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7页。
    2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3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4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1 1966年4月17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对高考提出的问题》,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8页。
    2 1955年4月20日《高等教育部关于一九五五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方针及几个主要问题的意见的请示报告》,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3 《教育部关于一九五九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情况的简报》(1959年9月30日),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4 1966年4月13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简报》(第8期),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3页。
    5 1966年4月9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简报》(第2期),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1页。
    1 1966年4月6日《一封诬蔑今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来信》,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8页。
    2 1966年4月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简报》(第9期),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页。
    3 《做好组织全国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的工作》,见《人民日报》1953年9月25日社论。
    4 195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一九五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21页。
    5 1958年6月28日《教育部关于做好今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20页。
    1 1962年11月20日《教育部党组关于一九六二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情况的简要报告》,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39页。
    2 1964年10月31日《高教部党组关于一九六四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情况的简报》,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22页。
    3 《对一九六二年中央审定的〈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政治审查标准〉的几点解释意见》,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93页。
    4 丁钢著:《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1 参见《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 涂端午:《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宏观图景——基于1979—1998年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4期。
    2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10页。
    3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5页。
    4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页。
    1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578页。
    2 刘英杰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1页。
    1 陈科美、金林祥编:《上海近代教育史(1843~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2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3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页。
    4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185页。
    5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6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7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 李立峰著:《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1 《大普学历》作者自序:那个时代,那样一群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4ea0e010091b3.html
    2 贺绍俊:保留历史真相的珍贵档案——评王金昌的《大普学历》http://book.sina.com.cn/news/review/f/2008-06-30/1154239587.shtml
    1 《对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的批示》,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页。
    2 《高等教育部学生司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9页。
    3 《批评现行高考制度的三个材料》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2页。
    4 《批评现行高考制度的三个材料》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4页。
    5 《批评现行高考制度的三个材料》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86~587页。
    6 郑谦著:《被“革命”的教育——“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1 1966年4月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简报》第9期,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5页。
    2 1966年4月11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简报》第4期,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6页。
    3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8页。
    4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1~622页。
    5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3~624页。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7—628页。
    2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2—633页。
    3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43页。
    4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2页。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75页。
    2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81~682页。
    3 《彻底搞好文化大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5页。
    4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8页。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2页。
    2 刘少才《我经历的工农兵学员时代》,《纵横》2005年第6期。
    3 [美]阿妮达·陈著:《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渤海湾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1 我和“工农兵学员”,http://bbs.anhai.org/thread-36828-1-1.html
    2 那年那事——工农兵学员——推荐入学,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1252/archives/2007/422930.shtml
    1 周武:《我的“工农兵学员”经历》,《文史月刊》2007年第6期。
    2 《1979最后的工农兵学员》《河南日报农村版》http://newpaper.dahe.cn/hnrbncb/html/2008-11/12/content_123059.htm#李清堂,1957年生,祖籍禹州市无梁镇井李村。1976年经多道程序被推荐到河南农大学习,1979年毕业,当年11月经考试被录用为国家干部。现任河南禹州市卫生局局长。
    1 李刚:《1972-1976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的过渡性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5期。
    2 《上海两个工厂是怎样进行文化考查的》,见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4页。
    3 周约维:《我当了一届“工农兵学员”》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c5f970100bpf1.html?tj=1
    1 赫赫:《我的工农兵学员时代》,传记网,http://www.zhuanjinet.com/show_c.php?fs=lzz&btype=10&bid=388
    2 王金昌:《大普学历》(2)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dxpl/2.shtml
    1 王金昌《大普学历》(1)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dxpl/1.shtml
    1 R.麦克法夸尔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601页。
    2 杨东平:《“文化大革命”与教育乌托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94000
    3 杨东平:《“文化大革命”与教育乌托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94000
    4 刘少才:《我经历的工农兵学员时代》,《纵横》2005年第6期。
    1 《访中国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用麻袋装知识》http://news.sohu.com/20060821/n244897404_2.shtml
    2 王金昌:《大普学历》(4)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dxpl/8.shtml
    1 王金昌:《大普学历》(3)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dxpl/3.shtml
    2 曹文轩:《1974年北大工农兵学员》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zhuanti/hfgk30/2007-05/29/content_8314388.htm
    3 《喜看今日工农兵大学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编者的话。
    1 1973年《人民日报》元旦号,转引自周全华著:《“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2 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3 《[说旧闻]1977:中国教育破冰录》,http://imedia.eastday.com/node2/node612/node936/node1022/node1028/userobject8i122230.html
    4 李松晨等主编:《“文革”档案》(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693页。
    1 陈平原:《1970年,“上管改”与工农兵学员》,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138665/node138751/node138763/userobject15ai1670650.html
    2 李文胜著:《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3 《红卫兵学员不愧为一支反修防修的生力军》,见《人民日报》1974年4月19日。
    4 李刚:《1972-1976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的过渡性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5期。
    5 未力工主编:《厦门大学校史(第二卷)1949~1991》,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6 周武:《我的“工农兵学员”经历》,《文史月刊》2007年第6期。
    7 谢海涛:《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报刊荟萃》2007年第9期。
    1 《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记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工农兵学员刘丽华的一次谈话》,见《喜看今日工农兵大学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页。
    2 《一代新人在战斗中成长——记北京大学首届毕业的工农兵学生》,见《喜看今日工农兵大学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4页。
    3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 杨东平:《“文化大革命”与教育乌托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94000
    5 未力工主编:《厦门大学校史(第二卷)1949~1991》,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1 杨东平:《“文化大革命”与教育乌托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94000
    2 谢海涛:《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报刊荟萃》2007年第9期。
    3 《喜看今日工农兵大学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页。
    4 郑若玲:《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以厦门大学为个案》,《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 郑谦著:《被“革命”的教育:“教育革命”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2 何申:《我的烦恼的“工农兵学员”生活》,《文史精华》2006年第6期。
    3 这首歌发表于1974年出版的《战地新歌》第三集
    1 未力工主编:《厦门大学校史(第二卷)1949~1991》,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2 复旦大学:《用革命大批判改造文科大学》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档案》(卷号:短期66)
    3 谢海涛:《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报刊荟萃》2007年第9期。
    1 陈力丹:《淡忘的北大工农兵学员流水账》,《教育》2007年1月(上)。
    2 李荣欣:《工农兵进北大》,《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9期。
    3 田晓光:《那段大学生活》,《陕西档案》2004年第4期。
    4 赫赫:《我的工农兵学员时代》,传记网,http://www.zhuanjinet.com/show_c.php?fs=lzz&btype=10&bid=388
    5 王曦昌著:《紫色学历——我是工农兵学员》http://www.gmw.cn/01wzb/1999-12/30/GB/wzb^1709^6^WZ3-3017.htm
    6 贺绍俊:《保留历史真相的珍贵档当案——评王金昌的〈大普学历〉》http://book.sina.com.cn/news/review/f/2008-06-30/1154239587.shtml
    1 《访中国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用麻袋装知识》http://news.sohu.com/20060821/n244897404_2.shtml
    2 作家收藏家王金昌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4ea0e01009ord.html#articlecommentname
    3 李江源:《我是一个工农兵学员——泛政治化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2页。
    4 “工人学员说,我们是来夺文权的。”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革命组编,《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大学教育革命经验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6页。
    5 林锡琦:《我是工农兵学员》,http://edu.qq.com/a/20070416/000113_1.htm
    1 王金昌:《那个时代,那样一群人》,《大普学历》作者自序,见作家收藏家王金昌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4ea0e01009lb3.html
    2 周武:《我的“工农兵学员”经历》,《文史月刊》2007年第6期。
    3 张召忠:《追忆我的北大生活》,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121/09/48648_992012.html
    1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
    2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3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4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5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7页。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2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3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4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116页。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3 李雪勇:《“委培生”问题刍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4 杜瑞军:《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历史回顾——基于对1949年以来普通高校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
    5 李雪勇《“委培生”问题刍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6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1988年版,第23页。
    7 江流,陆学艺等著:《1993-199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1 周洪宇:《关于改进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方法建议》,http://learning.sohu.com/20060302/n242100847.shtml
    2 罗立祝:《社会阶层对保送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3 罗立祝:《社会阶层对保送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2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3 刘精明把高校选拔学生的方式分为社会选择和技术选择。所谓技术选择,是指根据人们的智力、抱负水平、努力程度,以及仅仅由此产生的能力、成就方面的差异而进行的选择,它通过考试、测评的技术方式来实现。所谓社会选择,是指根据控制场域变化的主导力量的偏好而进行的选择,比如根据身份家庭出身、种族等因素进行的选择。见刘精明:《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 王香丽:《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 王香丽:《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 此时的用语和以前稍有不同,“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以文化考试为主、择优录取的原则”。见1993年1月12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
    1 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2 卜中和、周乃宏:《改革自费生招生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上海高教研究》1994年第1期。
    3 崔万秋,魏国宏:《关于如何提高自费生学习质量的探讨》,《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4 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1 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1 徐颖:《基于学生利益的我国高校收费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1页。
    2 徐颖:《基于学生利益的我国高校收费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2页。
    1 《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31日第三版。
    2 《高考大事记》,中国教育考试网,http://www.neea.edu.cn/
    3 徐颖:《基于学生利益的我国高校收费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3页。
    4 张炜:《我国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分析与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5 《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31日第三版。
    1 孟瑜:《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与教育公平》,《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1期。
    1 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1 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2 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1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22138524098237&infoid=1223340283686630
    2 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复旦教 育论坛》2006年第3期。
    1 杨东平:《透视高考和招生舞弊》,出自朱永新主编:《中国教育蓝皮书》(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2 吴湘韩,周其俊:《保送生舞弊事件:追究责任一个都不能少》,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2/20000824/200432.html
    3 22所自主招生院校全扫描,edu.qz.fj.cn/zkzx/ptgk/03ptgk43.htm 47K 2007-8-28
    1 《高考大事记》,中国教育考试网,http://www.neea.edu.cn/
    2 《李岚清谈高校扩招决策内幕》,http://zqb.cyol.com/content/2003-12/11/content_787387.htm
    3 《09年起高校扩招速度将进一步放缓》,http://www.jyb.cn/zs/gxzs/ptgxzs/zszx/t20081013_199332.htm
    4 《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国教育事业30年大发展》http://www.jyb.cn/china/zhbd/200810/t20081009_198888.html
    1 林金芳:《高校扩招,请放慢你的脚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5/14/content 1382646.htm
    1 程瑶:《教育收费的实证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2期。
    2 叶铁桥,邓靖:《并轨十年中国高校学费涨落》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9/06/content_1884396.htm
    3 杜屏,李宝元:《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第14页。
    1 曾满超主编:《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1 谢作栩,王伟宜:《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探讨——陕、闽、浙、沪部分高校调查》,《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
    1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80页。
    1 《本地招生比例受限 名校去地方化能否医“旧疾”》,人民日报网站,http://www.tostudy.com.cn/news/39536.html
    2 张大玲、陶明瑞:《2007中国教育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1 吴湘韩:《部属高校生源调查:北京最低上海最高》http://web.ncepu.edu.cn/gjyj/list.asp?Unid=184
    1 刘云杉,王志明:《女性进入精英集体:有限的进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1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 [美]阿瑟·奥肯著,王奔洲,叶南奇译:《二十世纪文库 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1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 参阅[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著,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7-180。
    1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
    2 赵亚双:《中国人口文化程度及其变动趋势(1982-1990)》,《西北人口》,1998年第2期。
    3 《新闻办就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发布情况举行发布会》,http://www.gov.cn/xwfb/2005-11/10/content_95128.htm
    1 赵亚双:《中国人口文化程度及其变动趋势(1982-1990)》,《西北人口》,1998年第2期。
    2 李伟等《亮特招生名单被披露 上海交大有涂不白“灰幕”?》,《三联生活周刊》2001-08-29,http://news.cn.tom.com《三联生活周刊》2001-08-29
    3 段若鹏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4 杨军《2008年恶性事件密集发生 官民矛盾步入显化阶段》,http://news.sohu.com/20081227/n261455704.shtml
    1 解放社编:《知识分子与教育问题》,新华书店,1950年01月,第10页。
    2 刘寿祺:《关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页。
    3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知识分子问题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4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知识分子问题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5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知识分子问题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1 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页。
    2 陆学艺著:《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社会阶层变迁》,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3 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页。
    1 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3 《给草根阶层一份生活的自信》:《燕赵都市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879106.htm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页。
    2 陆学艺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3 陆学艺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4 《城乡收入“剪刀差”不能再扩大》,《中国青年报》8月29日,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8/08-31/008@030540.htm
    5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1 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
    2 白日荣、丁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结构现状分析》,《山西统计》1999年第3期。
    3 于亮:《我国人口文化程度的变动趋势(1990-2000年)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4页。
    4 《中国4.2亿农民文化程度初中以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859739.html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文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1 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 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 李强:《“脑体倒挂”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2 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3 段若鹏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4 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的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2页。
    2 《女童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30日。
    3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人民日报》2005年8月25日。
    1 华泽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1 因为建国后高校招生一直存在着本地化的倾向,上海高校的女性偏多,意味着上海女性进入高校的比例偏大,所以,我们可以据上海高校女生比例高于全国高校,得出此结论。
    2 华泽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 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2 刘云杉、王志明:《女性进入精英集体:有限的进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3 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1 参见李立峰著:《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1 赵允德:《浅析“高考移民热”的成因》,《考试研究》,2005年第3期。
    1 周洪宇:《关于改进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方法建议》,http://learning.sohu.com/20060302/n242100847.shtml
    2 童大焕:《大学共建对招生名额的倾斜应有度》,http://column.bokee.com/134016.html
    1 《今日聚焦:招生改革一小步,教育公平一大步?》,东北教育网,http://edu.northeast.cn/system/2008/03/19/051181629.shtml
    2 李丽:《中国政法大学高招改革引发教育公平之争》,《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4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4/24/content_1367031.htm
    3 《中国政法大学高招改革被指“大跃”》,http://www.zjol.com.cn/05ks/system/2006/04/14/006569634.shtml
    4 《中国政法大学高招改革引发教育公平之争》http://learning.sohu.com/20060424/n242960468.shtml
    5 方明威:《建议全国人大组织教育公平调查委员会》《中国青年报》2006年03月09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3/09/content_1330937.htm
    6 《复旦招办主任谈08高招:推精品计划 招生减少100人》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4/29/content_8073932.htm
    1 李强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2 袁振国著:《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版,第27、38页。
    1 慕毅飞:《教育公平呼吁限定最高办学标准》,《中国青年报》2004年02月25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4-02/25/content_824888.htm
    2 冯雪梅:《择校:中国教育公平之痛》,《中国青年报》2005年03月12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3/12/content 1047704.htm
    1 《深圳取消重点小学 名校周周的学生难入学》,http://news.sina.com.cn/e/2001-10-16/379445.html
    2 王杰:《重点大学在校生高中教育经历的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1期。
    1 刘精明:《“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1 冯雪梅:《择校:中国教育公平之痛》,《中国青年报》2005年03月12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3/12/content_1047704.htm
    1 《冷热专业盘点》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7-04-21/141479358.html和上海某重点大学招生信息。
    1 叶澜先生认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研究目的是改善教育存在的状况,见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2 [法]P·布尔迪约等著,刑克超译:《继承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页。
    1 《齐鲁晚报》2000年7月23日。
    1 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2 李建平:《呼声惊动中南海——中小学择校高收费现象透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3 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 郝艳青:《教育券:一种谋求社会公平的途径》,《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2 参阅朱永新编:《中国教育蓝皮书》(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116页。
    1 [美]多纳德.E.海伦著,安雪慧等译:《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1.上海某重点大学学籍档案资料(1949-2000年)。
    2.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上海交通大学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交通大学志》(1896-199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1985-1986),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987年版。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8-2007),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008年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1979年版(内部资料)。
    7.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1980-1985),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986年版。
    8.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编:《中国教育成就》(1986-1990统计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06),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6年版。
    10.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编:《上海市高等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年)》,1979年(内部资料)。
    1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4.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6.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17.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8.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90-1995》,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96-200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2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22.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896-200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中国人口年鉴》编辑部编:《中国人口年鉴》(1985—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年版。
    24.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
    25.未力工主编:《厦门大学校史(第二卷)1949-199l》,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华东师范大学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华东师范大学年鉴》(2000年、2002、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02、2003年版。
    27.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1984年版。
    1.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厉以贤主编:《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
    3.曾满超主编:《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法]P·布尔迪约等著,刑克超译:《继承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法]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著,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瑞典]胡森著,张人杰译:《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台)杨莹著:《教育机会均等——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发行,1996年版。
    10.陈科美、金林祥编:《上海近代教育史(1843-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教育哲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3.翁文艳著:《教育平等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编,《当代国外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珍妮.H.巴兰坦著,朱志勇等译:《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8.曲则生等编译:《日本高等教育社会学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版。
    1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1.陆学艺著:《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社会阶层变迁》,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2.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23.江流,陆学艺等著:《1993-199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4.段若鹏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李强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26.李文胜著:《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董云川、张建新著: 《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许小洲、王家平著:《卓越与效益:大学重点发展战略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5增补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30.袁振国著:《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中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美)弗朗西斯·C.福勒, 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2.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美)约翰·S·布鲁贝尔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出版社,1998年版。
    34.金一鸣:《中国教育类别与结构的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5.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6.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8.(美)奥肯著,王奔洲等译,《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9.(美)约翰·罗尔斯,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40.戴文礼:《公平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1.杜育红:《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中国教育报编:《2006高考资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3.龚向和:《受教育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祁型雨:《超越利益之争一一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5.李强等:《生命的历程一一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卢嘉瑞等:《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朱家存:《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0.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
    51.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2.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3.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张有亮等:《社会公平与制度选择》,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5.钟启泉等:《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钟启泉等:《革新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性别与全民教育:跃向平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8.李立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9.谢维和等著:《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1998年—2004年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美]珍妮·H·巴兰坦著,李舒驰等译,《美国教育社会学》,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62.莫琳·T·哈里楠主编,傅松涛等译:《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谈松华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版。
    64.谢安邦、谈松华主编:《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室:《2002-2003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蔡祈贤:《平等思想与我国教育机会均等政策》,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版。
    67.黄昆辉:《教育行政与教育问题》,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
    68.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9.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0.谢维和:《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关于教育公平的一种新的理论假设及其初步证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1.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2.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桑锦龙:《论学校级差:一个透视制约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因素的新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4.王康平:《高校收费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朱永新编:《中国教育蓝皮书》(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6.[美]多纳德.E.海伦著,安雪慧等译:《大学的门槛——美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999年版。
    78.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科教兴国的动员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0.[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6页。
    81.丁钢著:《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2.[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83.李立峰著:《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4.郑谦著:《被“革命”的教育——“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
    85.[美]阿妮达·陈著:《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渤海湾出版社,1988年版。
    86.《喜看今日工农兵大学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87.周全华著:《“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8.李松晨等主编:《“文革”档案》(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89.郑谦著:《被“革命”的教育:“教育革命”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90.李江源:《我是一个工农兵学员——泛政治化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革命组编,《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大学教育革命经验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92.[美]菲利普.库曼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3.张大玲、陶明瑞:《2007中国教育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4.解放社编:《知识分子与教育问题》,新华书店,1950年版。
    95.刘寿祺:《关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96.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知识分子问题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7.陆学艺著:《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文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9.华泽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0.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2.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2.王苏斌等编著:《SPSS统计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03.张磊等编著:《教育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2.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4期。
    3.盛冰:《转型时期政府的教育公平责任及其边界》,《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4.李瑞娥,李伟群:《我国制度变迁与教育资源分享中的公平问题——一个基于农村和城市 人口受高等教育差异的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11期。
    5.陈晓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平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6.李湘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与教育机会分布公平性研究》,《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7.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8.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社会利学战线》2004年第4期。
    9.康小明:《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成就的影响与作用——基于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10.郭新立:《从大学功能累计分布规律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19期。
    11.涂端午:《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宏观图景——基于1979—1998年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4期。
    12.杜瑞军:《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历史回顾——基于对1949年以来普通高校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
    13.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14.张炜:《我国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分析与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15.孟瑜:《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与教育公平》,《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1期。
    16.程瑶:《教育收费的实证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2期。
    17.刘奕、张帆《我国居民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及学费政策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18.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9.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0.郑若玲:《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以厦门大学为个案》,《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21.谢海涛:《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报刊荟萃》2007年第9期。
    22.刘少才《我经历的工农兵学员时代》,《纵横》2005年第6期。
    23.周武:《我的“工农兵学员”经历》,《文史月刊》2007年第6期。
    25.李刚:《1972-1976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的过渡性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5期。
    26.何申:《我的烦恼的“工农兵学员”生活》,《文史精华》2006年第6期。
    27.陈力丹:《淡忘的北大工农兵学员流水账》,《教育》2007年1月(上)。
    28.李荣欣:《工农兵进北大》,《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9期。
    29.田晓光:《那段大学生活》,《陕西档案》2004年第4期。
    30.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31.李雪勇:《“委培生”问题刍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32.卜中和、周乃宏:《改革自费生招生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上海高教研究》1994年第1期。
    33.楼锡锦:《高校自费生面临的问题与教育对策初探》,《高等农业教育》1997年第2期。
    35.崔万秋,魏国宏:《关于如何提高自费生学习质量的探讨》,《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36。王香丽:《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7.王香丽:《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教育制度因素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2期。
    38.刘云杉,王志明:《女性进入精英集体:有限的进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39.杜屏,李宝元:《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0.李润洲:《试论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教育评论》2002年第5期。
    41.田正平:《教育公平新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42.张良才,李润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43.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4.袁振国:《缩小差距一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
    45.陆启光:《论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支持系统》,《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46.曾煌朗:《论弱势群体与教育关怀》,《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47.周飞舟:《谁为农村教育买单?一一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48.程晓椎:《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跨文化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49.陈敬朴:《教育差距的归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1期。
    50.张玉林:《从数字看教育不公》,《中国改革》2004年12期。
    51.钟宇平、占盛丽:《从公平视角看公立高校收费——成本回收理论在中国内地的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52.杨东平、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初探》,《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53.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54.孟东方、李志:《学生父亲职业与高等学校专业选择关系的研究》,《青年研究》1996年第11期。
    55.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6.王伟宜、谢作栩:《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江苏高教》2005第4期。
    57.吴忠民:《从阶级分析到当代社会分层研究》,《学术界》2004年第1期。
    58.谢作栩、罗奇萍:《闽、湘、川3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初步调查》,《教育与经济》2004年第3期。
    59.谢作栩,王伟宜:《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探讨——陕、闽、浙、沪部分高校调查》,《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
    60.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4期。
    61.罗立祝:《社会阶层对保送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62.刘精明:《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3.冯建民:《高考分省划线定额录取:历史参照、问题及对策》,《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第12期(下)。
    64.赵亚双:《中国人口文化程度及其变动趋势(1982-1990)》,《西北人口》1998年第2期。
    65.白日荣、丁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结构现状分析》,《山西统计》1999年第3期。
    66.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67.李强:《“脑体倒挂”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68.郑若玲著:《新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成就——历史与国际的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69.姜世健《高考移民现象的成因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7期。
    70.赵允德: 《浅析“高考移民热”的成因》, 《考试研究》2005年第3期。
    71.王杰:《重点大学在校生高中教育经历的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1期。
    72.刘精明:《“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73.李建平:《呼声惊动中南海——中小学择校高收费现象透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74.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5.郝艳青:《教育券:一种谋求社会公平的途径》,《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76.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分析》,《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年第3期。
    1.李文胜: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2.胡炳仙:《中国重点大学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基于新制度主义的政策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陈冬梅:《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以东莞为例》,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4.徐颖:《基于学生利益的我国高校收费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陈慧:《我国高校收费问题的制度分析》,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张义祯:《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7.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8.张运强:《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9.赵存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政策价值取向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0.于亮:《我国人口文化程度的变动趋势(1990-2000年)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1.罗奇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于维栋《西部地区现代化的战略思考》,http://www.cas.ac.cn/html/Dir/2004/09/06/5032.htm.
    2.《大普学历》自序:《那个时代,那样一群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4ea0e010091b3.html.
    3.贺绍俊:保留历史真相的珍贵档案——评王金昌的《大普学历》http://book.sina.com.cn/news/review/f/2008-06-30/l154239587.shtml.
    4.我和“工农兵学员”,http://bbs.anhai.org/thread-36828-1-1.html.
    5.那年那事——工农兵学员——推荐入学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1252/archives/2007/422930.shtml.
    6.《1979最后的工农兵学员》《河南日报.农村版》,http://newpaper.dahe.cn/hnrbncb/html/2008-11/12/content_123059.htm#.
    7.周约维:《我当了一届“工农兵学员”》,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c5f970100bpf1.html?tj=1.
    8.赫赫:《我的工农兵学员时代》,传记网,http://www.zhuanjinet.com/show_c.php?fs=lzz&btype=10&bid=388.
    9.王金昌:《大普学历》(2),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dxpl/2.shtml.
    10.王金昌《大普学历》(1),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dxpl/1.shtml.
    111.王金昌:《大普学历》(3),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dxpl/3.shtml.
    12.王金昌:《大普学历》(4),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dxpl/8.shtml.
    13.曹文轩:《1974年北大工农兵学员》,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zhuanti/hfgk30/2007-05/29/content_8314388.htm
    14.《[说旧闻]1977:中国教育破冰录》,http://imedia.eastda y.com/node2/node612/node936/node1022/node1028/userobject8i122230.html.
    15.杨东平:《“文化大革命”与教育乌托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94000.
    16.《访中国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用麻袋装知识》,http://news.sohu.com/20060821/n244897404_2.shtml.
    17.陈平原:《1970年,“上管改”与工农兵学员》,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138665/node138751/node138763/userobject15ai1670650.html.
    18.刘胜骥《中共教育路线变迁与教育政策发展》,http://cache.baidu.com/c?m=93769a449f934ea91aa882395a&user=baidu
    19.王曦昌著:《紫色学历——我是工农兵学员》,http://www.gmw.cn/01wzb/1999-12/30/GB/wzb^1709^6^WZ3-3017.htm.
    20.林锡琦:《我是工农兵学员》,http://edu.qq.com/a/20070416/000113_1.htm.
    21.张召忠:《追忆我的北大生活》,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121/09/48648_992012.html.
    22.周洪宇:《关于改进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方法建议》,http://learning.sohu.com/20060302/n242100847.shtml.
    23.《高考大事记》,中国教育考试网,http://www.neea.edu.cn/.
    24.吴湘韩,周其俊:《保送生舞弊事件:追究责任一个都不能少》,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2/20000824/200432.html.
    25.22所自主招生院校全扫描,http://www.edu.qz.fj.cn/zkzx/ptgk/03ptgk43.htm 47K 2007-8-28.
    26.《李岚清谈高校扩招决策内幕》,http://zqb.cyol.com/content/2003-12/11/content_787387.htm.
    27.《09年起高校扩招速度将进一步放缓》,http://www.jyb.cn/zs/gxzs/ptgxzs/zszx/t20081013_199332.htm.
    28.《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国教育事业30年大发展》,http://www.jyb.cn/china/zhbd/200810/t20081009_198888.html.
    29.林金芳:《高校扩招,请放慢你的脚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5/14/content_1382646.htm.
    30.叶铁桥,邓靖:《并轨十年 中国高校学费涨落》,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9/06/content_1884396.htm.
    31.《本地招生比例受限 名校去地方化能否医“旧疾”》,人民日报网站,http://www.tostudy.com.cn/news/39536.html.
    32.吴湘韩:《部属高校生源调查:北京最低上海最高》http://web.ncepu.edu.cn/gjyj/list.asp?Unid=184.
    33.《新闻办就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发布情况举行发布会》,http://www.gov.cn/xwfb/2005-11/10/content_95128.htm.
    34.李伟等《亮特招生名单被披露 上海交大有涂不白“灰幕”?》,《三联生活周刊》2001-08-29,http://news.cn.tom.com《三联生活周刊》2001-08-29.
    35.杨军《2008年恶性事件密集发生 官民矛盾步入显化阶段》,http://news.sohu.com/20081227/n261455704.shtml.
    36.《给草根阶层一份生活的自信》:《燕赵都市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879106.htm.
    37.《城乡收入“剪刀差”不能再扩大》,《中国青年报》2008年8月29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8/08-31/008@030540.htm.
    38.《中国4.2亿农民文化程度初中以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859739.html.
    39.童大焕:《大学共建对招生名额的倾斜应有度》,http://column.bokee.com/134016.html
    40.《今日聚焦:招生改革一小步,教育公平一大步?》,东北教育网,http://edu.northeast.cn/system/2008/03/19/051181629.shtml.
    41.李丽:《中国政法大学高招改革引发教育公平之争》,《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4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4/2 4/content_1367031.htm.
    42.《中国政法大学高招改革被指“大”》,http://www.zjol.com.cn/05ks/system/2006/04/14/006569634.shtml.
    43.《中国政法大学高招改革引发教育公平之争》,http://learning.sohu.com/20060424/n242960468.shtml.
    44.方明威:《建议全国人大组织教育公平调查委员会》《中国青年报》2006年03月09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3/09/content_1330937.htm.
    45.《复旦招办主任谈08高招:推精品计划 招生减少100人》,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4/29/content_8073932.htm.
    46.慕毅飞:《教育公平呼吁限定最高办学标准》,《中国青年报》2004年02月25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4-02/25/content_824888.htm.
    47.冯雪梅:《择校:中国教育公平之痛》,《中国青年报》2005年03月12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3/12/content_1047704.htm.
    48.《深圳取消重点小学 名校周围的学生难入学》,http://news.sina.com.cn/e/2001-10-16/379445.html.
    49.《冷热专业盘点》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7-04-21/141479358.html.
    1.《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16日。
    2.《人民日报》1953年9月25日。
    3.《人民日报》1974年4月19日。
    4.《人民日报》2005年8月25日。
    5.《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3日。
    6.《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30日。
    7.《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31日。
    8.《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30日。
    9.《齐鲁晚报》2000年7月23日。
    10.《燕赵都市报》2005年6月22日。
    1.James S.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anl of Sociology, 1988.
    
    2.Sorokin, P. A., Social Mobility, New York: Harper,1927.
    
    3.Pierre Bourdieu,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erome Karabel and A. H.
    
    4.Halsey (eds.),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5.Pierre Bourdieu,and Jean-Clande Passeron.Reproduction in Eduction,Society and Culture.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1977.
    
    6.J. S. 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anl of Sociology,1988,vol. 94,no.1.
    
    7.Albert Simkus and Rudolf Andorka,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Hungar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2,vol. 47, no. 5.
    
    8.Frank Parkin, Class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Order: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apitalist and Socialist Societies. NewYork:Praeger, 1971.
    
    9.Zhong Deng and Donald J. Treiman,The Impac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rend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7, vol. 103, no.2.
    
    10. WilliamL. Parish, Destratification in China. In J. L. Watson (ed.),Clas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st-Revolutio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11. Martin Whyte, Inequality and Stratification in China.China Quarterly, 1975, vol. 64, no. 3.
    
    12. Martin Whyte, Destratification and Restratification in China. In G. Berreman (ed.),Social Inequality. NewYork: Academic, 1981.
    
    13.Zhou Xueguang, Phyllis Moen and Nancy Brandon Tuma,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China: 1949—1994,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8, vol. 71, no. 1.
    
    14. Emily Hannum and Yu Xie,Trends in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 1949-1985.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1994, vol. 13.
    
    15. James S. Colema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19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