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但发展失衡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工农业之间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内需严重不足,制约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没有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化。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并通过具体规划和部署确保中西部发展和农村地区发展。
     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也相当突出,协调西部城乡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看,公共产品供给差距既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也是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在促进西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担负着重要使命。研究如何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促进西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实践价值。
     本文以公共经济理论和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协调城乡经济利益视角,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协整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展开研究。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第一章,是回顾和评介相关研究文献,界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第二部分为第二章,构建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及二者相关性的理论框架,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第三章,通过新中国城乡居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迁及现状分析,提出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第四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章,评价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况,验证公共产品供给与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文分析问题部分。第五部分为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应对策略,为解决问题部分。以上这五个部分联系起来,构成了本文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界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建构理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上述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下,本文研究了以下内容:
     0章,导论。主要是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界定研究范围和主题,明确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冲突、经济利益协调等概念的内涵,介绍研究思路与研究的逻辑结构,提出研究方法,指出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相关文献研究与评介。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和经济利益基本观点、国内外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问题研究、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对经济利益影响、经济发展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作用四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评介。认为,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和经济利益观点对建构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对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均具有指导意义;国内外关于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国内,从经济利益协调视角研究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文献还不多见。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正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空间。
     第二章,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及二者相关性的理论框架。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即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理论、经济利益冲突和经济利益协调的一般理论、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互为作用的机理。具体明确了公共产品类型、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及其组合,具体探讨了公共产品供给规模确定、城镇化及其进程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具体分析了经济利益冲突的一般机理、城乡经济利益冲突的机制、经济利益协调的一般机制、公共产品供给对经济利益协调作用的机理、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对公共产品供给作用的机制。而后,基于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设: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是制约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的重要因素;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影响着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状况。
     第三章,新中国城乡居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迁及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主要围绕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化、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原因这四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分析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长期存在,并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延续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究其原因,城市偏向战略和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制度根源,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财源不足是经济根源,政府事权与财权关系界定不清、转移支付的缺陷、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缺陷、政府官员外在激励存在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村民居住分散等,都是重要原因。
     第四章,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况的评价。分别运用两种方法进行分析,一是运用整体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二是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模型评估。依据经济利益协调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整体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估的结果显示,西部城乡在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协调动力和协调保障方面差异显著,经济利益处于不协调状态。根据选取的城乡经济变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测评的结果表明,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处于一级不协调状态。显然,两种不同方法得出了一致的评价结果。然后,根据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相关性的理论,以及经济要素的关联性,进而推论:城乡经济非协调发展、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距及二者之间的恶性互动是城乡经济利益失衡的重要要原因。
     第五章,公共产品供给与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和经验验证。运用实证分析和经验验证的方法分别检验了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是制约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的重要因素、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制约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状况这两个理论假设。运用协整方法、从公共支出视角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公共产品供给对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影响显著。公共支出在长期和短期内对西部地区生产总值都有显著影响,在长期内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均有长期显著影响。而且在长期影响上,其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力着实不小,增长弹性达0.323076,并且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影响大于资本形成总额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回归系数分别为4.675336和4.194001。因为公共支出是西部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资金来源,所以公共支出对西部城乡经济利益的作用证实了公共产品供给对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况有重要影响之假设。运用历史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经验验证表明: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化对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供给数量作用突出,特别是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动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快速稳步增加,以前仅向城市居民开放的基本公共产品的权利和机会也向农村居民敞开,成渝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一体化道路上成绩显著。因为发展战略影响了城乡公共产品享有权利和机会的变化、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化,所以经验验证证实了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制约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之假设。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应对策略。全文研究结果认为,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处于失调状态;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显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匮乏;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状态之间存在互为制约关系,公共产品供给影响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制约着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在城乡统筹战略下,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是协调西部城乡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平等、效率原则,促进西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向农村倾斜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理顺财权与事权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培育农村公共产品市场供给机制、激励自愿供给、创新行政官员的外在激励机制、健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推进村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等,都是西部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的重要策略选择。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的创新。从西部城乡和经济利益协调视角研究公共产品供给是鲜见的。
     二是研究方法上创新。将系统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协整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检验法、历史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于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状况分析,避免了分析方法单一的状况。尤其实证检验和经验验证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国内外关于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和城乡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中也是不多见的。
     三是内容观点上的创新。其一,对公共产品供给规模的确定进行了探讨,认为公共产品最优供给规模是不存在的,只能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制约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大体确定。其二,就城镇化水平及其进程对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中等城镇化以前,城镇化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有明显的扩大作用;中等城镇化以后,城镇化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缩小作用显著。其三,探讨了经济利益冲突和协调的机制,揭示了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状态互为作用机理。其四,运用整体分析和模型评估方法,对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进行评价,得出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处于失调状态的结论。
The economy of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since we adopted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However, the unbalance of the economy has enlarged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cities and village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lagging of vast area in middle and western China as well as the sufficiency of domestic demand will restric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nomy. It is no easy matter for China to achieve her modernization without ful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ast area in middle and western China and other rural areas. Therefo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vast area in middle and western China and other rural area,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s to plan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between cities and villages have made by CPC and Central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cities and villages in western China is also very outstanding. So to make sur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and the whole country, we must coordin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 of western China. From the angle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the gap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is not only the manifestation but also the main reason of the un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plays a vital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has great theoretic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on how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conomy in the way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on the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western China. Such methods as system analysis,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co-integration analysis, literature search, canonical pars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ll be employed. The paper includes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nvolves introduction and the first chapter which gives an overview of literature review. It is also the first section that helps to confine the spectrum and subject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which gives the theory basis of the whole paper, makes up the framework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and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some other relevant theory. The third chapter constitutes the third section. This section tries to raise the questions and origins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of western cities and villages in light of the system changes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of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in new China. The fourth part, including chapter four and chapter five, in one hand, evaluates the state of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in wester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in the other hand, this parts ve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and the coordinated state of rural and urban economic interests. The sixth chap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focus on the coping strategy to the problems raise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From the above sections, it is easy to follow the thread of my thoughts:confining the spectrum and subject--constructing frame of theory--raising questions--analysis of questions--raising solutions to questions.
     Based on the frame and the thread of thoughts mentioned abov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Chapter zero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which not only elaborates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but also clarifies such concepts as public production,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equalization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economic interests, economic interests conflict, economic interests coordination and so on. It is also in this part that the research ideas, the structure of logic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will be introduced, the originali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aper will be raised.
     Chapter one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centers 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theory of Marxism and the basic views of economic interests, research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at home and abroad, influences of differences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on economic interests and the rol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in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The conclusion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correspondingly: it is of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use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theory of Marxism and the basic views of economic interests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and to coordinate economic interests; there are a lot of insufficiencies both i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and rural and urban economic interests. Those research insufficiencies especially the insufficiencies in China offer space for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provide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and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some other relevant theory. This section mainly clarifies theoretic problem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relevant theory on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the general theory on conflict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the princip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nflict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This chapter also makes clear the types of public production, the modes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the system and its combination of public production supply. Then, based on the public products supply and economic interest coord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put forward two theoretical assumptions:wester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product supply difference is restricted by the wester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interest coordination state of important factors, Wester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interest coordination state affecting the western rural public product supply equal status.
     The third chapter shows the changes of supply system of public goods of Chinese citizen and its present situation. It works over four aspects:formations of binary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s of cities and countryside, changes in both systems since Opening and Reform, the problems in present supply system, and causes for the different supplies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binary supply system of public goods existed and continually develops in the new era. The difference of goods supply enlarges further after Opening and Reform. The system reason is the city biased tendency and the binary supply system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financial reason is the low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sufficient funds and resources. Other important reasons are the vague marginal between government duties and economic rights, the faults of transfer payment, the faults of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the problems in the incentive system of government officers, the low urbanization, and the sparsely populated citizen.
     The fourth chapter gives the evalua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benefit in the western cities and countryside. Two ways are involved in the analyses. First one is to give general evaluation by way of overall analysis method, and second is to evaluate through model by way of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benefit and whole analysis method, the general evaluation result shows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western cities and countryside, the coordinating dynamics, and the coordinating security.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inconsistent. According to the selected economic variable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evaluating result shows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is in first class inconsistence. Apparently, two different methods end the same results. Then, based on the relativ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economic benefit coordination, and the relevance of economic factors, it infers the important reason of unbalanced economic benefit of city and country:the i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great different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malign interaction of two.
     The fifth chapter provides positive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to interrelation between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positive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nspect two hypotheses:different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benefit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restric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goods supply. From angels of cointegration and public expense, it shows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gives much influence to economic benefit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public expense has great effect to total output value of western area in long and short run and long influence to different incomes and consuming level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an citizen. And in the long-term impact on, its influence on in GDP growth is not really small, its growth elasticity reaches 0.323076, existing scale remuneration increasing;The influence to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gap and consumption gap is greater than total investment capital formation and labor force, the role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is 4.675336 and 4.194001 respectively. The public expense is the main financial source for public goods supply in the western area. The positive analysis proves the hypothesis that public goods supply gives much influence to economic benefit coordination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historically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proves that the change in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had much effect on the system and quantities of goods. Especially motivated by the plan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supply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goods of western countryside increases quickly and steadily, the public right and chance of basic public goods to urban citizen are open to village resident, and the reform in plan development of Chengdu and Chongqing works well in the un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supply systems.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prove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 coordination restricts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sixth chapter provides the conclusion and policy. The conclusion .concludes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is unbalanced; the supplies of public goods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have great difference, and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in countryside is insufficient;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benefit restrict each other: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benefit coordination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while the economic benefit restricts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under the strategy of un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good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coordinat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choices to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goods supply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such as, according to equal and efficient principle of public goods supply, promoting we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forming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to countryside, straightening financi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completing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cultivating market supply system of countryside, stimulating supply of voluntary, creating incentive system of government officer, strengthening decision mechanism of public goods supply, promoting construction and speed of urbanization, etc.
     There may be innov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innovation in scope and angel. There is fewer thesis which studies public goods supply from angel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economic benefit coordination. 5
     Second, the innovation in study methods. It avoids single method by applying many methods to public goods supply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such as system analysis,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cointegration analysis, standard analysis, positive analysis,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etc. In both home and abroad studies on relationship of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positive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grey correlative analysis are less.
     Third, the innovation in the point of view. One, it discusses the amount of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suggests there is no best amount of supply and only can give roughly according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 and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Two, it analyzes theoretically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progress to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goods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It believes that, before medium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enlarges the difference in supply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after medium urbanization, it shortens the difference. Three, it discusses the economic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reveals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works over each other. Four, it evaluates economic coordination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with methods of whole analysis and model analysi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western city and countryside is unbalanced.
引文
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内蒙古和广西2个自治区也包括在西部范围之内,所以本文所说的西部是包含这2个自治区在内的12个省区,所说的东部、中部不包括广西和内蒙古。
    ①对另外一个集团来说则是私人产品。
    ②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商务印刷馆1999年版,第20页。
    ③梁小民、睢国余、刘伟、杨云龙:《经济学大词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①公用性、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不可拒绝性、效用不可分性、明显的正外部性、作用的基础性、社会福利性、平等消费性、供给的整体性和区域性、形态多样性、初始投资巨大性、规模效益性、动态变化性、供给方式复杂性等都是由公益性派生出来的特征。
    ②刘诗白在《市场经济与公共产品》一文中,对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和公用性、公共产品公益性的功能以及公共产品的宏大公用性和中小公用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参见《经济学家》,2007年第4期,第5-12页。
    ①李成威:《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①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捷]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0页。
    ③余政:《综合经济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④余政:《综合经济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55页。
    ①刘凤岐:《国民经济中的利益分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①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①杨静:《统筹城乡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90期,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真实的集体”和“虚构的集体”。认为“真实的集体”是真正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集体,“虚构的集体”是代表少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集体,并与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相对立。马克思主义的“真实的集体”等同于《共产党宣言》中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际上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集体。在这个集体里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实现了统一,集体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条件,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归宿。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集体,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真实的集体”还有较大差距。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体毕竟是介于“虚 构的集体”与“真实的集体”之间、向“真实的集体”过渡的集体,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真实的集体”的一些论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体”都具有指导意义。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③《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⑤《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9页。
    ⑥《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196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4、1082、1063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2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6页。
    ⑦《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1-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页。
    ④《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1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①王朝明、李西源:《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及其建构性价值——基于中国特色公共产品理论创新与发展的视角》,《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9页。
    ②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8页。
    ④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⑤彭劲松:《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③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83页。
    ④《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2页。
    ⑦洪远朋等:《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⑧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38页。
    ②《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1-192页。
    ③洪远朋等:《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4页
    ③《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6-6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④本文有关国外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文献来自于:①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页。②杨静、徐丹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国外研究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第32-36页。③陈东:《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研究——基于制度比较和行为分析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9页。④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5页。
    ① See Thomson.John E. Meeting Unfilled Public Servic Needs in Rural Areaas [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1963,45(5),pp.1140-1147.
    ② See Barkley, Paul W.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as: Problems, Policies and Popula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4,56(5),December,pp.1135-1142.
    ③ See Jones, Lonnie L.and Steven H. Murdock.The Incremental Nature of Public ServiceDelivery: Implications for Rural Arear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8,60(5),PP.955-960.
    ④ See Heady, Earl O.and Larry R.Whiting.Rural Develepment Problems and Potentials [J].Journal of Socia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74,29,pp.4-7.
    ⑤ See Tweeten, Luther S. and Gerald A.Doeksen.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74.29,pp.8-13.
    ⑥陈东:《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研究——基于制度比较和行为分析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9页。
    ⑦ See Chicoine, David L., Steven C. Deller and Norman Walzer.The Size Efficiency of Rural Government: The Case of Low-volume Rural Roads [J].Publius 1989,19(1),pp.127-138.
    ⑧ See Lopez, Raman.Under-investing in Public Goods: Evidence Causes, nd Consequence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quity,and the Environment [J].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5,32(1),pp.211-224.
    ① See Barkley. Paul W. Public Goods in s in Rural Areaas: Problems, Policies, and Popula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4,56(5),December,pp.1135-1142.
    ② Eddleman, B.R., Finacing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y, 1974,12,pp.959-963.
    ③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④ Bobbie Berkowitz.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Delivery: Promising New Directions [J].Am J-Public Health, 2004, (10).
    ①数据转引自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②目前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用法还不统一。在有关经济学论著或文献中,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有时各自单独使用,有时并列使用(在涵义上各有侧重)。根据以前使用的情况,我们理解,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单独使用时,两者的涵义大体一致。
    ①转引自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5页。
    ②参见:①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页。②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③陈东:《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研究——基于制度比较和行为分析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9页。
    ① See Barkley, Paul W. Public Goods in s in Rural Areaas:Problems,Policies,and Popula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4(56(5),December,pp.1135-1142.
    ②M·Kalim Qamar-Demand for Services Planning by Villagers: A Case Study from Pakistan [Z].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euchatel Initiative Group-Held at Aarhus, Denmark,2004, (2-3).
    ③ Melville L-McMillan, Joe Amoako-Tuffour·Demands for Local Public Sector Outputs in Rural and Urban Municipalitie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3 (2).
    ① David E·Sahn, Stephen D·Younger, Garance Genicot·The Demand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Rural Tanzania [Z].Working Paper,2002, (2).
    ② Catherine Almirall-Collective Action for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Low-Income Groups: A Model and Evidence from Peru [Z]-Documento de Trabajo,245,2006-3-56.
    ③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①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5页。
    ② Lily L-Tsai·Solidary Groups, Informal Accountability, 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7,101 (2).
    ③ Bobbie Berkowitz-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Delivery: Promising New Directions [J].Am J-Public Health, 2004, (10).
    ④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①Anne Gadomski, Deni Wicks, Kathryn Abernethy, Carol Lewis, Thomas Pearson-Providing Preventive Services in a Rural Area through a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7, (8)-
    ②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0页。
    ③ Paul E-McNamara-Welfare Effects of Rural Hospital Closures: A Nested Logit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ural Hospital Service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 (3).
    ④ Joan M·Kiel-How State Policy Affects Rural Hospital Consortia: The Rural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 [J].The Milbank Quarterly,1993,71 (4).
    ⑤B·Jon Christianson, S-Ira Moscovice, Wellever L-Anthony, Wingert Teren-Institutional Alternatives to the Rural Hospital [J].Health Care Financing Review,1990, (11).
    ①Tyler Stitt·Evaluation of a Rural Sanitation Program in Vanuatu with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J].Journal of Rural and Tropical Public Health,2005, (4).
    ①刘乐山、何炼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第129-133页。
    ②杨静、陈亮:《缩小公共产品供给差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第9期,第20-26页。
    ③焦建国:《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教育比较与我国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第171-178页。
    ④王焕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保障问题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7卷第1期,第23-26页。
    ⑤张雅光、田玉敏、赵艳芹、刘英泽:《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差异及调整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5月第27卷第3期,第182-185页。
    ⑥包兴荣:《城乡社会性公共服务统筹刍议》《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第87-91页。
    ⑦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126页。
    ⑧俞幸灵:《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第67-69页。
    ①刘乐山、何炼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第129-133页。
    ②李永宁:《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政策思考》,《理论导刊》,2008年第11期。
    ③尚长风:《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根源》,《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11期。
    ④何平均:《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11月第27卷第6期。
    ⑤许开录:《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原因剖析及政策选择》,《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3期,第81-83页。
    ⑥胡琳琳、胡鞍钢:《从不公平到更加公平的卫生发展:中国城乡疾病模式差距分析与建议》,《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第78-87页。
    ①包兴荣:《城乡社会性公共服务统筹刍议》,《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第87-91页。
    ②陈依慧:《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浙江经济》,2007年第7期,第16-19页。
    ③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第12-17页。
    ④刘德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文献综述》,《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第12-20页。
    ⑤李英哲、张玉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10卷第3期,第50-53页。
    ⑥张慧卿、李俊海:《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北方经济》,2009年第7期,第26-28页。
    ①刘乐山、何炼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第129-133页。
    ②杨静、陈亮:《缩小公共产品供给差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第9期,第20-26页。
    ①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43-47页。
    ②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③金双华:《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46-51页。
    ①洪银兴:《城乡差距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先次序》,《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第38-44页。
    ②叶晓玲:《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应分析及均等化策略研究——以重庆为例》,《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2期,第242-244页。
    ①叶兴庆:《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的主题发言》,《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第14-18页。
    ②姚林香:《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137页。
    ③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70、88、97-103页。
    ④许鲜苗:《西部城乡统筹的现状评价及制约因素》,《财经科学》,2009年第8期,第119-125页。
    ①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70,88,97-103页。
    ②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期,第24-44页。
    ③刘小玲、高艳梅:《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探索》,《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38-41页。
    ④黄建雄:《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湖北省鄂州市的探索为个案》,《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第60-65页。
    ⑤于秀丽:《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甘肃社会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47-51页。
    ①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7-98页。
    ②刘兆征:《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24卷第5期,第41-44页。
    ③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第31-38页。
    ①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①代鹏:《公共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有改动。
    ②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特殊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①王春福:《社会权利与社会性公共产品的均等供给》,《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2月第14卷第1期,第90-94页。
    ②郁万青:《社会性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治理对策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3期,第19-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①黄学恒:《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②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227页。
    ①黄学恒:《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4页。
    ②李小云、左停等:《2003-2004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①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①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5页。
    ①社会边际成本为所有消费者出价总和,社会边际效益为所有消费者边际效用总和。
    ②席恒:《利益、权利与责任: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①转引自韩康:《公共经济学概论》,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页。
    ①中国网:《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07cs/2008-01/04/content_9480280.htm
    ①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故其生产可能性曲线高于农村生产可能性曲线。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①王伟光、郭宝平:《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有改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226贝。
    ①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②奥尔森认为,从自利行为出发必然导致增进共同利益的逻辑是错误的,从个人理性出发必然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他这样说道:“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特殊手段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否则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①高建国等:《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社区供给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229页。
    ①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1-72页。
    ①袁义才:《公共产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第25-28页。
    ②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③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④龙新民,江庆:《论公共产品概念的现实意义》,《当代财经》,2007年第1期,第38-42页。
    ①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特殊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0页。
    ①柳随年、吴群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崔义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56年版。
    ③1958年,国家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在适度放宽养老条件和提高待遇的基础上作了统一规定。之后,一直延续到1978年。
    ①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②数据来源于:曲延春:《论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形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3卷第3期,第10-15页。
    ①阎坤:《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①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乡(镇)政府被“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所取代,乡镇财政实际上被取消,“公社财政”初具雏形。1962年,人民公社的财政管理体制由“财政包干”调整为“统收统支”除农业税附加给公社一定的分成外,公社收入全部上交县财政,公社的支出也全部向县财政领报。这样,人民公社作为一级财政的管理体制实质上被取消,直到1970年以后,才有一些地区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恢复了人民公社财政。但全国只有1/4的公社建立了公社财政,公社财政实际上处于缺位状态。
    ②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86》。
    ①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1-62页。
    ②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87页。
    ①姜晓萍:《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2期,第28-32页。
    ②城市公用事业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城市公用事业;城市道路、排水、污水处理、防洪、照明等市政工程:城市市容、公共场所和公共厕所保洁、垃圾和粪便清运处理等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城市园林、绿化等园林绿化业。
    ①汪泽英、何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0年的成就与发展》,《工人日报》,2008年11月11日第6版。
    ①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②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下,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解体,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的群体,原来的村级卫生机构由集体福利型变为个体经营型。
    ③吴春梅:《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①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②“三提五统”是指三项村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和五项乡统筹(乡村兴办教育、修建公路、实施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
    ③人民公社时期,农民在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被“集体”包装了起来,并被工分形式所掩盖,对农民来说是一种隐性负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负担直接落到了家庭和个人头上,且大部分被货币化了,对农民来说是一种显性的负担。
    ①林万龙:《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151、155-156页。
    ②王惠平:《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从税费改革到综合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3页。
    ①王惠平:《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从税费改革到综合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②《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7/content_4313792_1.htm。
    ③《2007年“三农”工作述评》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20/content_7285915.htm。
    ④《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20071h/contents/5126.html。
    ①睢党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①吴晓青:《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经济时报》,http://www.sina.com.cn,2007 年12月6日.
    ②资料转引自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221页。
    ①资料转引自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221-223页。
    ①资料转引自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页。
    ①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115页。
    ①睢党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96页。
    ①李杉:《乡镇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②陈永正:《论农村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78、83页。
    ③庄天慧等:《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阻碍因素探析——基于四川“三州”486个村党支部书记的调查》,《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②娄爱花:《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取向》,《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8卷第1期,第25-30页。
    ③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西部资源实行低价调拨,以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受世界市场冲击,我国资源品的低价长期没有得到改变,并成为东部地区经济粗放增长的物质基础。
    ①石川:《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不足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4期,第36-38页。
    ②安蕊、雷晓明:《从制度安排看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第5期,第5-8页。
    ①财政自给率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的比率。
    ①安秀梅:《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8页。
    ②方向阳,张应良,李建勋:《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5卷第5期,第34-37页。
    ①杨芹,刘小勇:《分税制以来财政转移支付实证分析》,《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2月第10卷第1期,第20-28页。
    ①南方网:《公众参与才是慈善的真谛——中国慈善事业调查》,http://news.southcn.com/communitv/shzt/charitv/cb/200602050198.htm。
    ②云南政协报:《我国慈善事业现状透视》,http://www.ynzxb.cn/2006/2-22/12372593444.htm。
    ③南方网:《公众参与才是慈善的真谛——中国慈善事业调查》,http://news.southcn.com/communitv/shzt/charity/cb/200602050198.htm。
    ④樊丽明:《中国公共产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183页。
    ⑤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有近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有2200多万城市人口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每年还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社会提供帮助,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超过13亿总人口的10%以上。
    ①韩俞,陆舞鹄:《论官员激励中的声誉机制》,《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第43-47页。
    ①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2008年3月11日。
    ②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计算。
    ③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2008年3月11日。
    ①杨国友:《农村土地依法合理流转机制亟待建立——键为县农村土地弃耕与抛荒的调查与思考》,《农业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第26-27页。
    ②杨春光:《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农工荒”问题》,《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27-28页。
    ③《西部大开发:必要但难收立竿见影之效》,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0916/2217448077.shtml.
    ④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44%、34.63%和36.93%,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分别为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的34.3%、36.5%和29.19%。
    ⑤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计算。
    ①经济建设、地质勘探、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属于生产性公共支出,它们占公共支出的平均比重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计算得出。
    ①林万龙:《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①韩康:《公共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74-375页。
    ③威克塞尔主张利益赋税公平。利益赋税公平即先按社会的公平准则调节社会福利分配,开设特别税没收不正当财产,在此基础上才按利益赋税原则确定个人税收价格
    ④吴春梅:《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81-82页。
    ⑤林万龙:《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①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转引自江时强、王军明:《农村公共产品视阈下的农民收入增长》,《财政研究》,2009年第4期,第24页。
    ①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250页。
    ②中央明确义务教育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以县为主。中央对东、中、西部的分担比例分别为40%、60%和80%。
    ①浙江省财政学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年版,第209-210页。
    ①樊丽明:《中国公共产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②亚当·斯密著,韩巍译:《道德情操论》,西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美]乔·B.史蒂文斯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44-145页。
    ②樊丽明:《中国公共产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①徐军宏,郝婷:《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23-26页。
    ②李富田:《论西部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第83-85页。
    ①石洪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9-245页。
    [1]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商务印刷馆1999年版,第20页。
    [2]布鲁斯·金格马:《信息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亚当·斯密著,韩巍译:《道德情操论》,西苑出版社2005年版。
    [7]奥塔.锡克著,王福明等译:《经济—利益—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8]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9]乔·B.史蒂文斯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阿瑟·奥肯著,王奔洲译:《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0]《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1]杨静:《统筹城乡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姚林香:《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陈东:《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研究——基于制度比较和行为分析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6]梁小民、睢国余、刘伟、杨云龙:《经济学大词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
    [27]席恒:《利益、权利与责任——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特殊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
    [29]李成威:《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0]郑书耀:《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研究》,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贾海彦:《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在中国的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吴春梅:《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4]朱国云:《多中心治理与多元供给——对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35]石洪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自愿供给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朱国云:《多中心治理与多元供给:对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思 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38]孙开等:《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支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林万龙等:《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40]李燕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韩康:《公共经济学概论》,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43]韩康:《公共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
    [44]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代鹏:《公共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黄学恒:《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郭翔宇:《统筹城乡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48]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9]安秀梅:《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50]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51]王朝才,胡章胜:《民族地区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浙江省财政学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3]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54]钟晓敏:《地方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滕霞光:《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财政体制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李杉:《乡镇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阎坤:《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朱荣科:《平等与效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9]洪远朋等:《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洪远朋等:《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王伟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层反思》,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1年版。
    [62]余政:《综合经济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薛永应:《社会主义经济利益概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4]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刘凤岐:《国民经济中的利益分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张玉堂:《利益论——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余明勤:《区域经济利益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68]恽希良:《经济利益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9]高建国等:《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社区供给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0]柳随年、吴群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1]崔义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56年版。
    [72]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73]阎坤:《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陈永正:《论农村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7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6]杨静:《统筹城乡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90期。
    [77]杨静、徐丹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国外研究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
    [78]刘乐山、何炼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79]杨静、陈亮:《缩小公共产品供给差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第9期。
    [80]焦建国:《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教育比较与我国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81]王焕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保障问题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7卷第1期。
    [82]张雅光、田玉敏、赵艳芹、刘英泽:《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差异及调整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5月第27卷第3期。
    [83]包兴荣:《城乡社会性公共服务统筹刍议》,《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84]俞幸灵:《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
    [85]尚长风:《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根源》,《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11期。
    [86]何平均:《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11月第27卷第6期。
    [87]许开录:《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原因剖析及政策选择》,《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3期。
    [88]胡琳琳、胡鞍钢:《从不公平到更加公平的卫生发展:中国城乡疾病模式差距分析与建议》,《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89]陈依慧:《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浙江经济》,2007年第7期。
    [90]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91]刘德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文献综述》,《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92]李英哲、张玉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10卷第3期。
    [93]张慧卿、李俊海:《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北方经济》,2009年第7期。
    [94]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95]金双华:《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96]洪银兴:《城乡差距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先次序》,《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97]叶晓玲:《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应分析及均等化策略研究——以重庆为例》,《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2期。
    [98]叶兴庆:《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的主题发言》,《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99]许鲜苗:《西部城乡统筹的现状评价及制约因素》,《财经科学》,2009年第8期。
    [100]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期。
    [101]刘小玲、高艳梅:《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探索》,《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02]黄建雄:《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湖北省鄂州市的探索为个案》,《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103]于秀丽:《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04]刘兆征:《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24卷第5期。
    [105]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106]袁义才:《公共产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107]龙新民,江庆:《论公共产品概念的现实意义》,《当代财经》,2007年第1期。
    [108]洪远朋、陈波、卢志强:《制度变迁与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09]方向阳,张应良,李建勋:《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5卷第5期。
    [110]杨芹,刘小勇:《分税制以来财政转移支付实证分析》,《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2月第10卷第1期。
    [111]徐军宏,郝婷:《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12]李富田:《论西部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
    [113]韩俞,陆舞鹄:《论官员激励中的声誉机制》,《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
    [114]谢长青,钱文荣,翟印礼:《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小城镇人口非农化关系研究——基于1995~2006年数据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5期。
    [115]赵荣:《论西北地区乡村城市化发展途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月。
    [116]蒋彬:《试论四川藏区的城市化与文化变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8期。
    [117]戚晓明:《国内外乡村城市化的理论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9卷第8期(总第203期)。
    [118]赵煦:《城市化理论的起始问题——城市化概念探析》,《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9]王华,陈烈:《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6年5月第26卷第3期。
    [120]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21]王世磊,张军:《中国地方官员为什么要改善基础设施?——一个关于 官员激励机制的模型》,《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
    [122]常修泽:《公共服务均等化亟须体制支撑》,《瞭望》,2007年第7期。
    [123]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24]陈昌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行动路线图》,《财政研究》,2008年第2期。
    [125]郭琪:《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浅析中国政府间均等化转移支付》,《当代经理人(下刊)》,2006年第3期。
    [126]庄子银,邹薇:《公共支出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127]马拴友:《中国公共资本与私人部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6期。
    [128]缪仕国,马军伟:《公共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
    [129]郭庆旺,贾俊雪:《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130]王小利:《我国政府公共支出对GDP长期增长效应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5期。
    [131]张钢,段澈:《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36卷第2期。
    [132]廖楚晖,余可:《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第11期。
    [133]寇铁军,金双华:《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4卷第6期。
    [134]孙文祥,张志超:《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卷第6期。
    [135]冉光和等:《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8月第28卷第8期。
    [136]马迪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12月第4卷第4期。
    [137]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138]谢建国,陈漓高:《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一个基于跨期替代模型的中国经验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6期。
    [139]石柱鲜等:《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分析》,《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
    [140]官永彬,张应良《转轨时期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141]张治觉:《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分析》,《消费经济》,2006年12月第22卷第6期。
    [142]王丽娜:《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8月第20卷第4期。
    [143]郁万青:《社会性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治理对策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3期。
    [144]楚尔鸣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消费经济》,2007年12月第23卷第6期。
    [145]赵佳佳:《农村公共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46]冉光和,唐文:《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年4月。
    [147]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支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148]姜晓萍:《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2期。
    [149]汪泽英、何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0年的成就与发展》,《工人日报》,2008年11月11日第6版。
    [150]安蕊、雷晓明:《从制度安排看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第5期。
    [151]娄爱花:《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取向》,《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8卷第1期。
    [152]宋志国、肖岳峰:《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经济师》2004年第6期。
    [153]马健:《西部贫困地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经济参考》,2009年第62期。
    [154]闻媛:《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财政自给能力差异分析》,《社会科学导刊》,2009年第6期。
    [155]韩俞、陆舞鹄:《论官员激励中的声誉机制》,《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
    [156]王春福:《社会权利与社会性公共产品的均等供给》,《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2月第14卷第1期。
    [157]郁万青:《社会性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治理对策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3期。
    [158]刘诗白:《市场经济与公共产品》,《经济学家》,2007年第4期。
    [159]杨勇:《村镇化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的体会》,《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2月,第18卷第4期。
    [160]李永宁:《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政策思考》,《理论导刊》,2008年第11期。
    [161]秦虹、钱璞:《我国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134502/138569/。
    [162]白旭:《合作医疗让中国农民不再发愁看病》,http://ww.acca21.org.cn/daily/2005/10/08_4.html。
    [163]《西部农村劳动力现状及转移分析报告》,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xbjj2007/2007-12/07/content_935860 53.htm。
    [164]《中央财政拨2亿多元改造西部地区电视、调频发射机》,http://news.cctv.com/science/20070201/108111.shtml。
    [165]《西部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http://finance.qq.com/a/20100323/002636.htm。
    [166]《“十一五”国家将在西部农村实施十大工程》,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823/0915877447.shtml。
    [167]《“村村通”圆了村民电视梦》,http://xxb.sei.gov.cn/ShowArticle2.asp?ArticleID=7364。
    [168]《重庆:“村村通”工程让6388个行政村收到广播电视》,http://news.163.com/09/0327/07/55D70SB9000120GU.html。
    [169]《重庆启动广电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http://tv.people.com.cn/GB/150716/152575/152585/11236107.html。
    [170]《西藏已解决85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http://news.163.com/09/0113/08/4VHASJVC000120GU.html。
    [171]青海农村饮水工程有序推进20万人将告别吃水难》,http://www.gov.cn/gzdt/2009-08/03/content_1382309.htm。
    [172]《关于“缩小教育差距、加大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建议的答复(摘要)》,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tianbanli/2006tabl/rdjydf/200805/t20080519 25692.html。
    [173]《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完成情况》,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11/28/content_7161608.htm。
    [174]《西部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http://finance.qq.com/a/20100323/002636.htm。
    [17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zwgk/2005-08/12/content_21723.htm。
    [176]《西部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127/07483127193.shtml。
    [177]《西部开发十年新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http://www.xjdrc.gov.cn/1$001/1$001$012/6.jsp?articleid=2010-4-28-0109。
    [178]《(西部大开发十周年)教育事业10年实现四大跨越》,http://www.gx-info.gov.cn/trend/viewtrend.asp?id=5290。
    [179]《中国致力改善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保障百姓健康》,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7-10/26/content_9221184.htm。
    [180]《西部大开发10年,四川卫生事业取得十方面成就》, http://cd.qq.com/a/20100810/002439.htm.
    [181]《西部大开发十年重庆卫生事业发展成就》,http://cq.cqnews.net/cqztlm/sz/xbdkf10/yw/201001/t20100110_3963677_3.htm。
    [182]《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已跨入整体协调阶段》,http://news.163.com/10/0606/06/68FMS8H900014AED.html。
    [183]《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的城乡统筹之路》,http://www.chinanews.com.cn/cj/news/2010/01-19/2079833.shtml。
    [184]《关于成渝两地三区一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考察报告》,http://www.sxcm.net/wzrd/2008-06/02/content_212292.htm。
    [185]《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藏自治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纪实》,http://www.chinawest.gov.cn/web/NewsInfo.asp?NewsId=58940。
    [186]《村村通水泥路成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http://news.163.com/07/0325/07/3ADOFJ0200011229.html。
    [187]See Chicoine,David L.,Steven C. Deller and Norman Walzer.The Size Efficiency of Rural Government:The Case of Low-volume Rural Roads[J].Publius 1989,19(1),pp.127-138.
    [188]See Jones,Lonnie L.and Steven H. Murdock.The Incremental Nature of Public Service Delivery:Implications for Rural Arear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8,60(5),PP.955-960.
    [189]See Lopez,Raman.Under-investing in Public Goods:Evidence,Causes,and Consequence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Equity,and the Environment [J].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5,32(1),pp.211-224.
    [190]M-Kalim Qamar-Demand for Services Planning by Villagers:A Case Study from Pakistan [Z].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euchatel Initiative Group·Held at Aarhus, Denmark,2004, (2-3).
    [191]Melville L·McMillan, Joe Amoako-Tuffour·Demands for Local Public Sector Outputs in Rural and Urban Municipalitie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3 (2)-
    [192]David E·Sahn, Stephen D-Younger, Garance Genicot-The Demand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Rural Tanzania [Z].Working Paper,2002, (2)-
    [193]Catherine Almirall·Collective Action for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Low-Income Groups:A Model and Evidence from Peru [Z]-Documento de Trabajo,245,2006·3-56.
    [194]Lily L-Tsai-Solidary Groups, Informal Accountability, 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7,101 (2).
    [195]Bobbie Berkowitz-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Delivery: Promising New Directions [J]·Am J-Public Health,2004, (10).
    [196]Anne Gadomski, Deni Wicks, Kathryn Abernethy, Carol Lewis, Thomas Pearson-Providing Preventive Services in a Rural Area through a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7, (8).
    [197]Paul E-McNamara-Welfare Effects of Rural Hospital Closures:A Nested Logit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ural Hospital Service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 (3).
    [198]Joan M-Kiel-How State Policy Affects Rural Hospital Consortia: The Rural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 [J].The Milbank Quarterly,1993,71 (4).
    [199]B-Jon Christianson, S-Ira Moscovice, Wellever L-Anthony, Wingert Teren-Institutional Alternatives to the Rural Hospital [J].Health Care Financing Review,1990, (11).
    [200]Tyler Stitt-Evaluation of a Rural Sanitation Program in Vanuatu with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J].Journal of Rural and Tropical Public Health, 2005, (4).
    [201]Barro,1990, R.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 (5),pp.103-126.
    [202]Aschauer, David,1989,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3),pp.177-200.
    [203]Munnell A H.,1990,Why has Productivity Growth Declined? Productivity and Public Investment [J], New England Economic Journal, Jan./Feb,pp.3-22.
    [204]Evans, P.-and G. Karras,1994,Are Government ActivitiesProductive?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S States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6), pp.1-11.
    [205]Landau, Daniel,1986,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n Empirical Study for 1960-1980[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35 (1),pp.35-75.
    [206]Kormendi, Roger C. and Philip G. Meguire,1985,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6(2),pp.141-163.
    [207]Bailey, Martin,1971,National Income and Price Level[M],New York:McGraw-hill.
    [208]Karras, G.,1994,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3),pp.9-22.
    [209]Devereux, Michael B. Head, Allen C. and Lapham, Beverly J., 1996,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8),pp.233-254.
    [210]Ahmed, Shaghil,1986,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n Open Economy: Some Evidence for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7), pp.197-224.
    [211]Tsung-Wu Ho,2001,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a Panel Integration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0),pp.95-108.
    [212]See Heady,Earl O. and Larry R.Whiting.Rural Develepment Problems and Potentials[J].Journal of Socia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74,29,pp.4-7. See Tweeten, Luther S. and Gerald A.Doeksen.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s[J].Journal of Socia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74,29,pp.8-13.
    [213]See Thomson,John E. Meeting Unfilled Public Servic Needs in Rural Areaas [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1963,45(5),pp.1140-1147.
    [214]See Barkley, Paul W.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as:Problems,Policies,and Popul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4,56(5), pp.1135-1142.
    [215]Bobbie Berkowitz-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Delivery: Promising New Directions [J].Am J·Public Health.,2004, (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