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承与教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人有句俗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绵延了几千年的淳美风俗。尊师风俗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沟通人类社会生活,反映某一社区或某一群体间的认同的教育行为方式,并通过人作为载体而传播和传承。在教育活动中,尊师风俗其实是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法,尊师风俗能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能为教育活动提供一个公认的明辨是非的模式、尺度,是相对于法律、政令等硬控形式的软控制,具有巨大的约束力。
     论文力图通过对尊师风俗的研究来加深对中国教育的认识。首先,论文力图从尊师风俗的本身出发,探讨尊师风俗的变迁轨迹,考察尊师风俗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勾画出我国尊师风俗的流变、特点。再次,论文将系统的分析尊师风俗与中国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从尊师风俗的变迁轨迹考察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时考察尊师风俗对于我国教育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我们对中国教育发展的理解。最后,通过对尊师风俗的研究,论述尊师风俗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当前的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个借鉴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马克思历史辨正唯物主义为指导,论文着重运用分析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文献法、实地考察法以期全面的、历史的、客观的反映出中国古代尊师风俗的流变、与教育事业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尊师风俗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论文前六章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尊师风俗的流变,分为中国尊师风俗的起源、春秋战国时代、两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七个时代进行论述。论文第七章则对前六章进行总结,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尊师风俗所传递的教育信息是丰富的,反映的教育问题是深刻的。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师群体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其一,尊师重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其二,要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避免出现教师群体的分化。其三,要吸取中国古代尊师风俗流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避免把教师当成是个人发展、谋利的“工具”。其四,中国古代尊师的本义就在于通过教师自身的“楷模化”形象获得他人的尊重。因此,我们说尊师重教,离不开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As Chinese proverb says: "be a teacher for one day, be a father for all life ".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and it is also a rustic and nice mores that being continu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custom unites the social life of human beings, and reflects the educative manners which are identified by some communities and some groups, and it is transmitted and inherited by peopl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custom is an unwritten law. it can rule one's mind and manners, and it is a soft control which is compared with laws, government orders, etc. it has huge power of restriction, and can provide a pattern which is acknowledged by us for making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for educative activities.
    The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custom in order that we can grow on the china's edu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the paper embarks from the custom itself, probe into its vicissitudinous track, see about its process of forming, developing, and evolving. Thereby, it can draw the outline of evolvement and trait about th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custom. In the next place,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nner of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ically. And it also review the effect which the custom acts on our education activities.Then we can enhance the comprehension on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Finally, with the study on the custom,the treatise of the civilized action which the custom brings, it can provide a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progress of current edbiz.
    With the aspect of disquisitive method, the article stands by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 and materialism, use analytical method, comparatively method, statistical method, historical literature method, autoptical method. Then it can reflect the evolvement of Chines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custom,the relationship with edbiz. Therefore, it will open out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custom in Chinese ancient times.
    The anterior 7 chapters mainly discuss the evolvement of th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custom in Chinese ancient times.It contains the origin of th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custom,period Chunqiu-Zhanguo,LiangHan,WeiJin,SuiTang,YuanMingQing The 8th chapter sums up the former 7 chapters, and analyze more deeply, then educe the conclusion.
    The outcome indicates that the information which transmitted by th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custom is abundant, and the educational problem being reflected is also profound. It has realistic meaning to the development about today's education, especaily to the group of teachers. First,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depends on the auspice that our government gives. Second,we shuold improve the teacher's working conditions,increase the wage treatment, and avoid the polarization among the iner of teacher's groups.Third,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custom's evolutive process,absorb its experience and learn its lesson.Then we can avoid the notion of regarding the teacher as himself(herself) development and figuring for benefit.Fourth,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ustom lies in the respect which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teacher's himself paradigmatic figure.Thus ,the teacher's being respected relies on the elevation of their own integrative diathesis.
引文
① 《礼记正义》卷一一《王制》,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2页。
    ② 《汉书·贾山传》。
    ③ 宋易麟编著:《说文解字今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3页。
    ④ 《汉书·地理志》
    ⑤ 王利器:《风俗通译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页。
    ⑥ 《毛诗正义》卷二一二《谷风》注引,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304页。
    ⑦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6页。
    ⑧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第2页。
    ①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8页。
    ② 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 韩养民,韩小品著:《中国风俗文化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④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⑤ 韩养民,韩小品著:《中国风俗文化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 [日]后藤兴善:《民俗学入门》(序言),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7页。
    ② 第14页。
    ③ 《汉书·贾山传》。
    ④ 《汉书·艺文志》。
    ⑤ 刘向撰,赵善冶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① 吴树平:《风俗通议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② 楼钥:《论风俗纪纲》,转引自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叙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③ 郑晓:《论风俗》,转引自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叙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④ 黄中坚:《论风俗》,转引自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叙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⑤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⑥ 取材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雍正王朝》。
    ⑦ [日]后藤兴善:《民俗学入门》,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附录。
    ① 缪政等:《尊师民俗琐谈》,载《浙江民俗》1982年2月。
    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转引自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 《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② 崔枢华、何宗慧校点:《标点注意说文解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49页。
    ③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国优秀博士论文网,第37页。
    ④ 戴家祥主编:《金文大字典》,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4103页。
    ①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05页。
    ② 《周易·上经》,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页。
    ③ 《礼记·明堂位》,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91页。
    ④ 近人刘师培、俞正燮认为中国最早的教师就是乐师,而乐师之所以称之为师,是因为上古时代以乐为教,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由乐师担任。详见刘师培:《成均释》,载《刘申叔遗书》第三十七册;俞正燮:《君子小人学道是弦歌义》,载《癸巳存稿》卷二。
    ① 《礼记·文王世子》,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07页。
    ② 《左传·昭公十八年》(前524年)。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86页。
    ① 《左传·昭公十七年》,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84页。
    ② 为杨伯峻先生考证成果。
    ③ 《左传·襄公十四年》:初,尹公佗字射于庚公差,庚公差学射于公孙丁。二于追公,公孙丁御公。于鱼曰:“射沐师,不射为戮,射为礼乎?”射两狗而还。尹公佗曰:“子为师,我则远矣。’,乃反之。丁授公窖而射之,贯臂。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75页。
    ④ 《左传·昭公七年》:故孟禧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禧子可则效已矣。”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501页。
    ① 《国语》所记载的时代.与《左传》略同。但国语为各国史料汇编,书非成于一人之具体成书年代难以确考,然其成书在《左传》之后,为战国时作品,殆无疑问。
    ② 次数为杨伯峻先生考证,内容见《国语·晋语》。
    ③ 为杨伯峻先生考证,虽由西汉刘向辑录而成,但其中大部分篇什当出自战国后期纵横家之手。
    ④ 为杨伯峻先生考证。
    ⑤ 《墨子·非儒下》。
    ① 《荀子·修身》。
    ② 《荀子·修身》。
    ① 《荀子·致士》。
    ② 《荀子·修身》。
    ③ 《荀子·修身》。
    ④ 《荀子·在略》。
    ① 《荀子·礼论》。
    ① 《战国策·燕策一》。
    ② 《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③ 《礼·曲礼上》,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38——1240页。
    ④ 《孟子·万章上》,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35页。
    ① 见杜维明《郭店楚简与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载《中国哲学—郭店楚简研究》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② 《礼记·文王节子》,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07页。
    ① 《孟子·离娄下》,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29页。
    ① 《礼记·檀弓上》,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84页。
    ① 《礼记·檀弓上》,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82页。
    ① 《孟子·滕文公上》,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06页。
    ② 《荀子·大略》。
    ③ 《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④ 《礼记·曲礼》,见《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38——1240页。
    ① 可见上一节的论述。
    ① 《册府元龟》卷三十八《尊师》。
    ① 《册府元龟》卷三十八《尊师》。
    ② 《史记·张丞相列传》。
    ③ 《册府元龟》卷三十八《尊师》。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后汉书·桓荣传》。
    ② 《册府元龟》卷三十八《尊师》。
    ③ 同上。
    ① 《资治通鉴·汉纪二》。
    ② 《史记·曹相国世家》。
    ③ 《汉书·于定国传》。
    ① 《汉书·孙宾传》。
    ② 《后汉书·郭宪传》。
    ③ 《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七引《春秋纬·演孔图》。
    ④ 《盐铁论·大论》。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② 第七章第一节对“风俗治国”和“尊师风俗”之间的关系有详细探讨。
    ③ 《荀子·儒效》。
    ① 《汉书·匡衡传》。
    ②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
    ③ 《汉书·儒林传》。
    ④ 《后汉书·张玄传》。
    ⑤ 《后汉书·桓荣传》。
    ⑥ 《后汉书·郑玄传》。
    ① 《后汉书·任末传》。
    ② 《汉书·扬雄传》。
    ③ 同上。
    ④ 《后汉书·桓荣传》。
    ⑤ 《册府元龟》卷六百《师道》。
    ⑥ 同上。
    ⑦ 《册府元龟》卷六百《师道》。
    ① 《册府元龟》卷六百《师道》。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魏晋),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③ 《汉书·董仲舒传》。
    ④ 《后汉书·马融传》。
    ⑤ 《后汉书·李固传》。
    ① 《资治通举·汉纪四十七》。
    ② 《后汉书·欧阳歙传》。
    ③ 《后汉书·杨政传》。
    ④ 《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七引《春秋纬·演孔图》。
    ① 《拾遗纪》,转引自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版,第215页。
    ① [汉]徐干:《中论》。
    ① 《资治通鉴·梁纪一》。
    ②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② 《资治通鉴·宋纪六》。
    ③ 《资治通鉴·齐纪六》。
    ④ 《魏书·孝文帝纪》。
    ⑤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⑥ 《通典》卷五十三《礼十三》。
    ⑦ 同上。
    ① 《通典》卷五十三《礼十三》。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通典》卷五十三《礼十三》。
    ② 《宋书·武帝纪》。
    ③ 《册府元龟》卷三十八《尊师》。
    ④ 《晋书·徐颉传》。
    ⑤ 《文献通考》卷四十五《学校六》。
    ① 《资治通鉴·晋纪十八》。
    ② 《册府元龟》卷六零零《师道》。
    ③ 《北史·斛斯征传》。
    ① 《晋书·郭禹传》。
    ② 《晋书·许孜传》。
    ③ 《册府元龟》卷六零零《师道》。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⑦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⑧ 同上。
    ⑨ 《晋书·董景道传》。
    ⑩ 《魏书·李业兴传》。
    11 《永乐大典》卷九百二二。
    ①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② 《魏书·贾思伯传》。
    ③ 《晋书·唐彬传》。
    ④ 《魏书·徐遵明传》。
    ⑤ 《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魏晋),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① 《太平广记》转引自《永乐大典》卷九二二。
    ② 《颜氏家训·勉学》。
    ① 《资治通鉴·宋纪五》。
    ①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页。
    ② [唐]赵麟:《因话录》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00年版,第870页。
    ③ 《旧唐书·柳宗元传》。
    ① 《新唐书·徐旷传》。
    ② 《永乐在典》卷九二二。
    ③ [唐]陆译:《宣室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9页。
    ④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⑤ 《贞观政要·尊崇师傅》。
    ① 《旧唐书·张后引传》。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② 同上。
    ③ 《册府元龟》卷三八《尊师》。
    ④ 同上。
    ① 《册府元龟》卷三八《尊师》。
    ② 《册府元龟》卷五零《崇儒术二》。
    ③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姜汉椿校,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④ 《通典》卷一百十七《礼七十七》。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② 《册府元龟》卷五零《崇儒术二》。
    ③ 同上。
    ① 《册府元龟》卷五零《崇儒术二》。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
    ⑤ 同上。
    ⑥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姜汉椿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① [唐]韩愈:《师说》。
    ②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③ 《太平广记》卷二零二。
    ① 《册府元龟》卷六百《师道》
    ② 同上。
    ③ 《杨文公谈苑》,《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8页。
    ④ 《封氏闻见记·儒教》。
    ⑤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魏晋),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① 《文献通考》卷四零九《学校四》。
    ② 《新唐书·徐旷传》。
    ① 《册府元龟》卷五零《崇儒术二》。
    ① 《册府元龟》卷五零《崇儒术二》。
    ②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转引自《永乐大典》卷九二二。
    ① 《续资治通鉴》卷十一。
    ②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8页。
    ③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① 同上。
    ② 《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七》。
    ③ 《宋史·太宗本纪》。
    ④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① 同上。
    ② 《宋史·孙襫传》。
    ③ 《文献通考》卷四十五《学校六》。
    ④ 《宋史·尹醇传》。
    ① 《金史·完颜匡传》。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②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③ 同上。
    ① 《玉海》卷一百十三《学校》。
    ② 《玉海》卷一百十三《学校》。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玉海》卷一百十三《学校》。
    ② 《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学校五》。
    ③ 《玉海·学校》卷一百十三。
    ④ 同上。
    ⑤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⑥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9页。
    ⑦ 《玉海》卷一百十三《学校》。
    ① 《玉海》卷一百十三《学校》。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学校五》。
    ⑤ 《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四》。
    ⑥ 尹德新土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① [宋]王辟之:《渑水燕淡录》卷五,转引自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
    ② 《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学校五》。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学校五》。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3页。
    ② [宋]费衮:《粱溪漫志》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7页。
    ③ [宋]王辟之:《渑水燕淡录》卷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3页。
    ① [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7页。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③ 第132页。
    ④ 第107页。
    ① 《宋史·吕大防传》。
    ② 《宋史·尹醉传》。
    ③ [宋]王君玉:《国老谈苑》,《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三九八三零页。
    ④ [宋]江休复:《江邻畿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页。
    ⑤ [宋]陈师道:《后山淡从》卷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0页。
    ① 《宋史·郑戬传》。
    ② 《宋史·李燔传》。
    ③ 《宋史·陆佃传》。
    ④ 《金史·萧永祺传》。
    ⑤ 《宋史·彭汝砺传》。
    ⑥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⑦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⑧ 《宋史·徐侨传》。
    ① 《宋史·岳飞传》。
    ② 《宋史·杨时传》。
    ③ 《宋史·尹醇传》。
    ④ 《宋史·李侗传》。
    ⑤ 《宋史·马默传》。
    ⑥ 《宋史·朱熹传》。
    ① 《宋史·黄干传》。
    ②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0页。
    ③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0页。
    ④ 《宋史·杨时传》。
    ⑤ 《宋史·黄干传》。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② 《永乐大典》卷九二二。
    ③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① 《宋史·孙复传》。
    ② 《宋史·赵逢龙传》。
    ③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④ 《宋史·朗简传》。
    ⑤ 《宋史·彭汝砺传》。
    ① 《宋史·范镇传》。
    ② 《宋史·彭汝励传》。
    ① 《邵氏见闻录》卷二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4页。
    ② [宋]杨亿:《杨文公谈苑》卷二十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8页。
    ①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8页。
    ① 《宋史·孙固传》。
    ② 见第七章第四节分析。
    ③ 《宋史·戚同文传》。
    ① 《宋史·王野传》。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页。
    ① 叶梦得:《避暑录话》。
    ① 《明史·选举志一》。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②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转引自《中国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③ [明]郑晓:《今言》卷一,转引自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② 第77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② 第145页。
    ③ 第18页。
    ④ 同上。
    ⑤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⑥ 第165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页。
    ② 第145页。
    ③ [明]朱国祯:《涌潼小品》,卷十九,《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8页。
    ④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
    ⑤ 第164页。
    ⑥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②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八,《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③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页。
    ④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⑤ 第76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页。
    ②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②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③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
    ④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② 第50负。
    ③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
    ①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③ 《明史·宋濂传》。
    ④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②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③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①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明]黄榆:《双槐岁钞》卷五,《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⑥ 《明史·林嘉猷传》。
    ①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②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③ 同上。
    ④ [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9页。
    ① 《典故纪闻》卷一二,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页。
    ② 第44页。
    ③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④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⑤ 《明史·蔡清传》。
    ⑥ 《明史·林嘉猷传》。
    ⑦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⑧ 第123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②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③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④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⑧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⑨ [明]朱国祯:《涌潼小品》卷十一,《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3355页。
    ① 杜家骥:《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5—172页。
    ② 见本帝“丧师风俗”一节。
    ③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
    ④ 《元史·金履祥传》。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③ 第97页。
    ① [明]谢肇志:《五杂俎》卷十四,《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802页。
    ②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③ 同上。
    ④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⑤ 第93页。
    ⑥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①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② 同上。
    ③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④ 《古安府志》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⑤ 《西樵野记》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⑥ 《吴江县志》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⑦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
    ① 《明史·聂豹传》。
    ②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③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② 第178页。
    ③ [明]王绮:《寓圃杂记》卷五,《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页。
    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⑤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
    ② 《日闻录》卷九。
    ③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① 《笑林广记·腐流部》。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① 《笑林广记·腐流部》。
    ① 邓云乡著:《红楼风俗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出版,第285页。
    ② 同上。
    ③ 《元史·许衡传》。
    ①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二。
    ② [明]江盈科《雪涛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03页。
    ③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④ 邓云乡著:《红楼风俗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285页。
    ①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一,《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01页。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③ 第40页。
    ① 葛士睿《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六。
    ② 高时良主编:《明代教育论著选》。
    ① 《南雍志》卷十。
    ② 《明太宗实录》卷八十。
    ③ 《明仁宗实录》卷二下。
    ④ 《明宣宗实录》卷四八。
    ⑤ 《南雍志》卷十。
    ⑥ 《皇明太学志》卷三。
    ⑦ 《明英宗实录》卷二三二。
    ⑧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① 《皇明太学志》卷九。
    ② 《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一二。
    ① 《新书·俗激》。
    ② 《汉书·严安传》。
    ① 《史记·礼书》。
    ② 《礼记·曲礼上》。
    ③ 《礼记·曲礼下》。
    ④ 《礼记·曲礼下》。
    ⑤ 《汉书·地理志》。
    ① [汉]应劭:《风俗通义》。
    ② 《史记·礼书》。
    ③ 《隋书·儒林列传》。
    ① 《资治通鉴·唐纪九》。
    ② 《贞观政要》卷六。
    ③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④ 《册府元龟》卷五零《崇儒术二》。
    ⑤ [宋]司马光:《竦水纪闻》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84页。
    ⑥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8页。
    ①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① 《元史·窦默传》。
    ② [元]孔齐:《至正直记》卷三。
    ① 《明太祖实录》卷二六。
    ② 高时良主编:《明代教育论著选》。
    ③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七》。
    ① 先秦时期的论述见第一章第二节。
    ② [汉]韩婴:《韩诗外传》。
    ③ 《扬子·法言》。
    ① 《扬子·法言》。
    ② 同上。
    ③ 《论衡》。
    ④ 同上。
    ① 《汉书·成帝纪》。
    ② 《通典》卷二十七。
    ③ 《汉书·儒林传》。
    ④ 《初学记》卷十八《师第一》。
    ⑤ 《世说新语》。
    ① 《晋书·王承传》。
    ② 葛洪:《抱朴子·崇教篇》。
    ③ 《柳宗元集》卷三十四《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① 韩愈:《师说》。
    ① 柳宗元:《师友箴》。
    ② 《全唐文》卷五七五。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
    ③ 第130页。
    ① [明]何景明:《师问》。
    ①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儒教》。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
    ① [元]孔齐:《至正直记》卷四。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44页。
    ③ 同上。
    ① 《江苏民俗志·教育民俗》,第320页—弟321页。
    ① 《北齐书·孙灵晖传》。
    ①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页。
    ② 《全晋文》卷125。
    ③ 《资治通鉴·梁纪一》。
    ④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三》。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七》。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七》。
    ② 《司马温公集》卷六。
    ③ 《宋史·王存传》。
    ④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⑤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⑥ 《宋史·安焘传》。
    ① 《宋史·孙奭传》。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③ 同上。
    ④ [宋]司马光:《竦水纪闻》卷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37页。
    ⑤ 《宋史·孙觉传》。
    ⑥ 《宋史·王十朋传》。
    ⑦ 《历代奏议大典》。
    ⑧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② 第22页。
    ③ 第221页。
    ④ 高时良主编:《明代教育论著选》。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② 第214页。
    ③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四。
    ① 《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
    ② 裴景仁《前秦记》,转引自《永乐大典》卷九二二。
    ③ 《册府元龟》卷六零零《师道》。
    ① 《资治通鉴·宋纪五》。
    ② 《册府元龟》卷六零零《师道》。
    ③ 《北齐书·孙灵晖传》。
    ① 《文中子·立命篇》。
    ② 《新唐书·贺德仁传》。
    ③ 李德裕:《荐师疏》,《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中华书局,1934年版, 第三九八一四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② 《宋史·尹符传》。
    ③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① [宋]欧阳修《胡先生墓表》,《古今图书集成·师弟部》,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三九八一四页。
    ① 《元史·吴澄传》。
    ② [元]孔齐:《至正直记》卷四。
    ③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②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一。
    ① 《太平广记》卷一七四。
    ① [晋]葛洪:《抱朴子》。
    ②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③ 《王文公集》卷三二。
    ① 《司马温公文集》卷六。
    ② 《朱文公集》卷六九。
    ③ 《永乐大典》卷九二二。
    ④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宋辽),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① 可见第五章中论述的尊师风俗事迹中的师形象。
    ② 《元史·虞集传》。
    ① [明]何景明:《师说》。
    ② [明]王世贞:《师说》。
    ③ 《冷庐杂识》卷一。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② 《明宣宗实录》卷八。
    ③ 《皇明太学志》卷九。
    ④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清)中国劳动出版社,第21页。
    ⑤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第215页。
    ①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中国劳动出版社,第19页。
    ② 《礼部志稿》卷七。
    ③ 《明英宗实录》卷二七三。
    1、《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3、《逸周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山海经》、郭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穆天子传》、郭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6、《管子》:梁运华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吕不韦:《吕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扬雄:《方言》,上海商务印书馆。
    9、刘向:《说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0、应劭:《风俗通义》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12、王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3、常璩:《华阳国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
    14、刘安:《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5、杨衍之:《洛阳伽蓝记》,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16、郦道元:《水经注》陈桥驿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7、刘义庆:《世说新语》张艳云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宗懔:《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19、萧统编:《文选》,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2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1、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2、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3、段成式:《酉阳杂俎》,金桑选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4、封演《封氏见闻录》,赵贞信校,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5、王定保:《唐摭言》、姜汉椿校,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7、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年版。
    2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29、吴自牧:《梦梁录》,符均,张社国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30、李哜:《太平广记》,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1、宋敏求:《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3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3、陈元靓:《岁时广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4、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5、周光培编:《明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6、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立朴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7、熊梦祥:《析津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8、《马可波罗游记》,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39、刘侗:《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40、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1、顾炎武:《日知录》,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42、[明],王阳明:《传习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4、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45、余盈:《熙朝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6、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7、昭琏:《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8、福格:《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9、(清)于敏中编纂:《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0、富察敦敏:《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1、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2、李心衡:《金川琐记》,阿坝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年版。
    53、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4、梁章钜:《称谓录》,王释非,许振轩点,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沈复:《浮生六记》,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
    56、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7、王永彬:《围炉夜话》,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58、吴振蜮:《养吉斋丛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9、王庆余:《石渠余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0、龚炜:《巢林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61、顾銕卿著:《清嘉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2、[清]《续资治通鉴》,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1、《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
    4、《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杜文澜辑:《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顾颉刚等著:《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吴树平:《风俗通议校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叙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6、顾颉刚等著:《孟姜女故事论文选》,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7、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8、[日]后藤兴善:《民俗学入门》,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9、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0、韩养民,张来斌著:《秦汉风俗》,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民国78.4[1989.4]年版。
    11、李德润,张志立主编:《古民俗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12、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选》(四册),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13、[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古代礼制风俗漫谈》,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4、徐杰舜,陈顺宣编著:《中国的风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杨存田著:《中国风俗概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锺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17、锺敬文著:董晓萍编:《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18、顾颉刚:编钱小柏《史迹俗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9、贺锡翔著:《中国吉祥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20、钟敏文:《俗谚大全》,北京,大众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21、锺敬文著:《锺敬文民俗学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2、钱小柏编:《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3、罗杰·E.阿克斯特尔编著:吕佩英译:《礼仪与禁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24、梁景和著:《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陈江风:《古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6、韩盈,王土然著:《节令风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7、顾颉刚:《吴歌·吴歌小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8、梁景时,梁景和编著:《中国陋俗批判》,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29、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英)吉伯特·威尔士,(英)亨利·诺曼著:刘一君,邓海平译:《龙旗下的臣民:近代中国社会与礼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31、《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王跃年,孙青编著:《百年风俗变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33、顾希位:《礼仪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4、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5、晁福林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37、李洪权编著:《魏晋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38、韩养民,韩小晶著:《中国风俗文化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9、毕宝魁编著:《隋唐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40、完颜绍元编著:《中国风俗之谜》,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4l、赵东玉著:《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张春生、张雪杉:《中国传统礼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3、蒯大中,祁红著:《中国民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4、乌尔沁编著:《中华民俗》,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版。
    45、葛承雍著:《中国传统风俗与现代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主编周思源:编著舒燕:《中国民俗》,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林言椒:《中国民俗之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8、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9、韩养民,郭兴文著:《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0、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1——61》,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51、毕宝魁编著:《中国历代士人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
    52、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53、主编王静悦,张玉:《中国古代民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4、张亮采著:《中国风俗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55、郭立诚著:《中国民俗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陈师曾:《北京风俗画》,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胡朴安编著:《中华全国风俗志》,(2)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郑传寅:《中国民俗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4、唐祈、彭维金:《中华民族风俗辞典》,南昌:江两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7、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两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9、林新乃编:《中华风俗大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0、张殿英主编:《东方风俗文化辞典》,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
    1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2、胡申生主编:《社会风俗三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3、王曙著:《唐诗故事集》,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版。
    14、傅美琳:《中国风俗大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
    15、主编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6、张紫晨主编:《中国民俗风情揽胜》,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王景琳,徐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18、主编乔继堂,朱瑞平:《中国岁时节令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第9典,宗教与民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主编钱来忠]:《四川民俗大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主编鉴晔,华琪,穆昭天:《中国古代诗词分类大典》,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
    22、于石编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