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上的公共商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考察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公共事务领域——医疗体制改革——路径转型期间以当代中国报业为中介的公共商议活动,探究基于大众传媒的商议性民主在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可能,以及它在特定历史时空中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形态与特征。同时讲述了大众传媒在“他治性”的场域中,实现政治参与的掣肘与突破。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以及《经济观察报》等四家报纸来开展研究,文本时段截取在2005年6月20日至2006年10月31日这一“关键话语时期”,以对医改市场化路径的质疑为开端,至国家最高领导人正式做出回应。
     在医疗体制改革所涉及的纷繁复杂的议题中,新闻媒体设置不同的报道议程,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促成公共商讨在大众传媒话语空间的停留、持续和演进,最终促使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转向成为中央政府的政策议程。这一讨论过程呈现出“商议性民主”的部分特征。
     本文将大众传媒视作话语凝聚机制。运用比较视野,分析四家报纸如何可能成为社会表达的不同话语空间。在公共商议过程中,四家报纸形成分殊:它们对公共商议的参与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报道框架,在议题设置上相互呼应,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表达、表演的空间和机会。社会公众的能动作用不容忽略,他们主动建构议题,部分颠覆官方话语权的垄断,甚至出现消息来源的“路径依赖”现象。然而,在公共商讨中,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却成为看客。医务人员在大众传媒表演舞台上的失语,不仅表现在他们没有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更表现为新闻媒体“劫医济患”式报道框架对这一群体形象的扭曲。
     以大众传媒为中介的公共商议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和必然性,它取决于政治管控的可能空间与约束、市场化的解放与抑制、新闻从业者对其职业角色的理解等因素。以大众传媒为中介的商议性民主实质上是在国家公权约制范围之内而展开的,表现为零散和局部的特征。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on a public deliberative activity sponsored by current China's newspaper industry as a medium in a special field of public events——medical system reform in the times of transformation.Based upon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of mass media,the author researches how current China's society in the times of drastic transformation may and does appear,in reality,complicated stat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pecial times of history.And further,this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at mass media in the domain of "being dominated by others" can realize its domination and breakthrough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politics.
     This dissertation,based upon the four selected newspapers like People's Daily, Jinghua Times,the China Youth Daily and Economy Observation,and "the period of key discourse" from June 20,2005 to October 31,2006,aims at seeking the supreme authority's formal solutions to the marketability approach of medical reform being doubted.
     In the agenda of complicated medical reform,news media make various report programs of agenda setting from macro to micro,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 so as to make public consultations remain,continue and promote in the discourse space of mass media,and eventually to render the agenda of medical reform into the one of central government.The process of consultations presents some part characteristic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is dissertation mass media are regarded as a mechanism of discourses merged.It has a broad field of vision and analyzes how the four kinds of newspapers will probably become the different discourse spaces of social expressions.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consultations,the four kinds of newspapers have their own roles in which they form different channels to report in light of the participating degree of public consultations and they,in the agenda setting,echo one another to provide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with spaces and opportunitie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perform their actions.The dynamic function of social mass should not be ignored for their active construction of agenda,their monopoly of right on part subversive official discourses,and their source of news which is the main dependent approach.In the course of public consultations,however,medical organizations and medical workers become onlookers.The medical workers' indiscreet remarks on the performance stage of mass media,show not only they will not become the leading roles in the news report,but also the image of the group will be damaged through the "robbing from doctors and give to patients" style report.
     There is some probability and inevitability for the public consultations as mass media to appear,which depends on the following factors like the probable political control and constraint,the marketability emancipation and dampening,news workers' understanding to their profession and so on.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s a medium of mass media,in fact,employs in the domain of authority restraining right and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ttered parts.
引文
1 由俞可平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协商民主译丛”系列丛书中将Deliberative Democracy翻译成“协商民主”。本文采用了李艳红和许纪霖的翻译,许纪霖在《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一文中将Deliberative Democracy翻译成“商议性民主”,李在《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一文中将deliberative翻译成“商议”,这一用语,意即强调和突出在新闻媒体上公众意见的对话和讨论甚至争辩,而“商议”所含有辩驳的语义更符合本文的研究主旨。
    2 学者们认为,市场主导派和政府主导派周其仁、刘国恩、顾昕等学者是市场主导派代表人物;两派代表人物依托不同媒体,阐述各自观点,展开商议。参阅周其仁.医改系列评论[N].经济观察报,2007,1(15)至2007,12(27)
    3 政府主导派的代表者是葛延风、李玲等。参阅葛延风.只是制度设计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5,7(29)
    4 “权威”政治体制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和行政高官认为,在从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体制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转型时期,建立强有力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治权威十分重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中国政治发展,依靠国家权威来推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政治和法律秩序。1988至1989年曾发生新权威主义的辩论,主要论点收集在刘军、李林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M].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权威政治体制遂成为对中国目前政治体制的一种较为统一的称谓。参阅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0(5):16-26
    5许纪霖把1980年以来中国的知识圈划分成三个不同的文化权力场域:以重新塑造国家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权力内部的理论界、以现代学院体制知识分工为基础的专业学术界和以民间的、跨学科的公共领域为活动空间的公共思想界。参见许纪霖、罗岗等著.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07
    6赵瀚之.改革年演变成为质疑改革年,2005进进退退话改革[N].赢周刊,2005,12(12)
    7林尚立提出,“协商政治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竞争政治的替代来强调的。在本文中,竞争政治指的是多元利益主体从各自利益出发、以竞争公共权力的一种政治形式”。参见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4):19-25
    8 2003年大力推行文化体制单位改革时,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体的性质提出四个不变:党管媒体不变、党管干部不变、党的喉舌性质不变、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不变。
    9中科院一份调查报告称,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其中200万干部长期请病假,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干部病房等,一年开支500百亿元。
    10孙立平、江平、蔡定剑、康晓光、李稻葵、高尚全等学者对这一问题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11许纪霖认为,共和主义内涵丰富,与自由主义相对应的共和主义和与民主相对应的共和主义在内涵上有较大差别。前者针对自由主义政治在公民参与和公共认同上的弱势,突出人民主权对于公共权力合法性的至上意义,强调普遍的公共参与以及由此具有最高约束力的公共意志。后者主要关心,如何通过制度组织公共事务,强调政府的公共性和中立性,公共权力必须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体现出公共利益,特别要防止民主有可能产生的多数人的意志专断。本文采用的是与自由主义相对应的共和主义内涵。参见许纪霖.在合法与正义之间——关于两种民主的反思[J].战略与管理,2001(6):113-120
    12作者在论文注释里交代,侧重在“抽象出各报在报道上的共同性,以及适用于它们的一些普遍原则,而不是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李艳红.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J].开放时代,2006(6):5-21
    13近年来互联网络作为公众表达空间异常活跃,其报道和评论更加多样和丰富,网络媒体在促成大众传媒议程向社会公众议程的转变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但在本个案中,网络信
    1周其仁.真理总是具体的[N].经济观察报,2007,1(15)
    2曹海东、傅剑锋.中国医改20年[N].南方周末,2005,8(4)
    3刘守华.从五个一,看卫生报道的潜力[J].传媒观察,1998(8):14-16
    4萧芷茁、刘丽梅.黑幕背后怪事多多[N].中国青年报,2000,8(7)
    5蒋韡薇.医生:院长让给病人开贵药[N].中国青年报,2000,10(23)
    6 “院长:我也有话要说[N].中国青年报,2000,11(29)
    7数据来源:董伟.看病就业贫富差距是百姓三大“痛点”[N].中国青年报,2006,12(26)
    8数据来源:卫生部长高强:医院收费要考虑群众承受能力[EB/OL].:人民网2005-4-8
    9数据来源:董伟.看病就业贫富差距是百姓三大“痛点”[N].中国青年报,2006,12(26)
    10数据来源:中国医疗保险覆盖率低 六成居民无任何医保[EB/OL].:新华网湖北频道www.hb.xinhuanet.com,2005-3-3
    11该文发表在读书杂志2005年第11期上,被广泛引用。王绍光因此成为两大阵营中“政府主导派”的又一领军人物
    12葛延风.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13 《京华时报》空缺2005年6月和8月两个月的报纸 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医疗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南方周末》曾以“中国医改20年”(2005年8月4日)为题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综述。
    2此处“市场化改革路径”的报道主要指侧重于对制度本身的报道,不涉及具体改革措施的讨论,报道标题大多包含“医改”或“医疗体制改革”,如“医改不能迷失方向”、“医改市场化未必全错”等。
    3王俊秀.三大药方治医改病症[N].中国青年报,2005,7(29)
    4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郝模教授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认为,大众传媒在医改讨论中的积极作用有两个:一是把医改问题社会化,大量地披露医改中所存在的问题,将原本属于行政体系内部讨论的医疗体制改革转换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二是相对解放了尤其是普通人的视野,把社会公众对医院的抱怨引导为对医疗制度问题的批判。
    5中国青年报经济版副主编何磊先生接受笔者访谈时谈及医改报道几个阶段时,提到“医院改革”的报道是报社特意组织与安排的,因为报纸“需要做些实事”。
    6编者按.平价医院,意外的医改先锋[N].中国青年报,2006,3(15)
    7董伟.卫生部:平价医院并非救命稻草,社区卫生服务要做医改突破口[N].中国青年报,2006,2(11);
    董伟.是解决老百姓就医难的‘良方'还是医改‘减压器',平价医院:意外的医改先锋[N].中国青年报,2006,3(15)
    8编者按.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6,6(22)
    9黄勇.135所医疗机构134所完成产权置换,宿迁3年来首次回应“卖光式”医改[N].中国青年报,2006,3(23)
    10李玲.医疗卫生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N].中国青年报,2006,3(23)
    11[N].中国青年报,2007,5(29)
    12郝模.一论医改[EB/OL].:郝模博客,http://www.baidu.com/郝模
    13笔者曾访谈了十三位医务工作者,既有普通医生,也有科主任和院长,谈及新闻传媒对医疗行业的报道,13人都表示媒体对医生群体的报道有失公正,称“医生已经成为舆论中的弱势群体”,但对这种现象他们无力改变,只能消极地接受。
    14在笔者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访谈中,有一个问题关于医务人员为何在大众传媒中失语,大多受访者表示,当医疗事件发生时,医院和当事医生对媒体避之不及,许多时候不见他们人影,采访根本无从谈起。
    15董伟.卫生部呼吁宽容公正地评价医务人员[N].中国青年报,2006,5(11)
    16卫生部长高强坦承医患关系紧张主因在医务人员[N].华夏时报,2005,9(30)
    17笔者访谈的13位医务工作者,均对高强的观点表示了极度不满,认为“摆明了是转嫁矛盾、推卸责任”,以医务人员为主要对象的“丁香园”网站也发表了大量的帖子,批评行政高官的逃避责任。
    18孙立平.一场只有输者的战争[N].经济观察报,2005,9(5)
    19同年,《新闻调查》播出的题为“住院67天花掉550万元”的报道也广为媒体转载,这篇报道反映了哈尔滨第二医科大学乱收费情况,从而引发新一轮对医疗服务市场化的普遍批评
    20勾新雨.新疆第一济困医院调查[N].经济观察报,2006,2(15董伟.是解决老百姓就医难的‘良方'还是医改‘减压器',平价医院:意外的医改先锋[N].中国青年报,2006,3(15)
    21董时,《中国青年报》经济版主编。“经济”版在这场公共商议中表现非常活跃,许多在社会中反响大、并引发争议的稿件如“医改悄然转舵”、“中国医改不成功”、“宿迁改革”都是在改版上刊发的,这一版面有关医改系列报道并获报社2006年度“总编辑奖”。
    22来源于笔者对董时的访谈。
    23笔者曾访谈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一位研究员,他表示医改不成功报道刊发后,葛延风受到了来自行政体系内部的严厉批评。葛延风.医疗卫生领域不应该市场化[J].财经界,2006(6)
    24何磊.放弃市场化改革方向,卫生部正会同相关部委制定医改新方案[N].中国青年报,2005,8(3)
    25社论.要改革但要渐进[N].经济观察报,2005,8(15)
    26医改新方案请别再闭门造车[N].中国青年报,2005,8(4)
    27何磊.中国医改悄然转舵,主管部门三缄其口[N].中国青年报,2005,12(27)
    28社论.医改需要更广泛的公众参与[N].经济观察报,2006,10(2)
    29张沉.政府主导基本定型,医改方向之争终结[N].经济观察报,2006,10(30)
    30张沉.政府主导基本定型,医改方向之争终结[N].经济观察报,2006,10(30)
    8笔者对中青经济版主编董时的访谈。
    9笔者对中青资深记者刘畅的访谈。
    10笔者对中青记者董伟、对副总编辑谢湘的访谈。
    11卢跃刚.本报今日出击[M].2000
    12高层领导更迭后,王俊秀终于在报道刊发一年后获得了报社这个内部的最高奖项。
    13资料来源于《中青》内部网站和对采编人员的访谈
    14社论.平价并非医改治本之策[N].2006,1(16)
    15黄宏俊.经济观察报的办报理念与读者定位[EB/OL].:中华传媒网,2004-5-7
    16朱德付.理念与方法》,京华时报采编中心内部出版,2008年,第90页
    17根据笔者对朱德付的访谈
    18朱德付.理念与方法》,京华时报采编中心内部出版,2008年,第92页
    19报纸借助人民日报的政治资源可以顺利获得重要政治事务的采访机会,如全国两会等。
    20朱德付.理念与方法[M].京华时报采编中心内部出版,2008(12)
    21朱德付.理念与方法[M].京华时报采编中心内部出版,2008(13)
    22朱德付.理念与方法[M].京华时报采编中心内部出版,2008(42)
    23朱德付对坚持事件性新闻做了如此说明,“对事件性新闻的坚持,不仅基于我们对新闻内在要素的理清,更得益于我们对都市报这类大众传媒的历史责任的深刻认识。该做而能做的事情,现在就立即做;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以后再说。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更是一种生存智慧”。朱德付.理念与方法[M].京华时报采编中心内部出版,2008(90)
    24朱德付.理念与方法[M].京华时报采编中心内部出版,2008(75)
    25来源于《人民日报社》网站
    26笔者对人民日报社记者白剑峰的访谈
    27 《经观》是周报,所以总体报道数量要远远少于其他三份报纸。但《经观》的每一篇报道篇幅都比较长,一般在2000至5000字之间。
    28综合笔者对中青记者周凯、何磊、董时等人的访谈
    29董伟.平价医院:意外的医改先锋[N].中国青年报,2006,3(15)
    30本文此处所用的“呼应”一词,并非指在观点上的相似和相近,而是指对议题的参与,也就是说,当一家报纸产生一个比较重要的报道议题,或成为传媒议程时,其他报纸也能够介入对这一议程的报道。
    31根据笔者对中青记者的访谈
    32胡锦涛谈话中明确提及:“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面临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温家宝也多次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参见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5,11(26)
    33一篇是卫生部长高强在中宣部等六个部委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摘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2005年7月9日),一篇来自基层医院院长的观点:“医改应坚持政府主导”(2005年7月28日)
    34邵颖波.医疗改革从意识到责任还不够[N].经济观察报,2005,6(26)
    35七篇报道分别是:“四个家庭的就医之痛”,采用一贯的“受难式”新闻叙事手法,深描社会公众的看病之难之贵问题;“数字”作为背景资料直观提供了医改的尴尬现状;“中国卫生系统染上‘美国病'”借用专家的观点分析医疗行业存在之问题;“医生说他们不平衡”则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表达了对医改扭曲制度的不满;最重要的三篇报道均来自于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独家专访:“中国医改不成功”、“三大药方医治医改病症”以及“只是制度设计问题”。
    36详见第三章。
    37尽管医改路径之争于2006年10月随着最高决策者的公开表态而勘定,但《经济观察报》 仍在2007年刊发了北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关于医改的系列文章,这些专栏文章再次系统地阐释了在医改中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角色担当
    38如代表性的论述有:“医改新方案请别再闭门造车”,《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4日:“医改不成功是谁的问题”,《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9日;“公共政策制定应多问问老百姓”,《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1日;“平价并非医改治本之策”《经济观察报》2006年1月16日等
    39 《经济观察报》2005年10月31日
    40 《经济观察报》2006年4月17日
    41 这些报道如“桂林医改样本”,《经济观察报》2006年2月27日;“深圳医改逆流”,《经济观察报》2005年8月15日;以及宿迁改革的系列报道
    42根据笔者对白剑锋的访谈
    1葛延风.医疗卫生领域不应该市场化[J].财经界,2006(6)
    2孙立平.医疗体制改革:一场只有输者的战争[N].经济观察报,2005,9(5);
    秦晖.打造天平,还是喂养‘尺蠖'[N].经济观察报,2006,1(9)
    3 据笔者对“青年话题”主编冯雪梅的访谈
    4田国磊.探讨当今时评“公民写作写手化”的出路[EB/OL].:人民网传媒频道,2008-4-25
    5冯雪梅.时评的理性与建设性——兼谈“青年话题”的定位》,《采写编》2004年第1期
    6时评界对有名气、有影响力、发稿数量众多的时评人的一个形象称谓
    7田国磊.探讨当今时评“公民写作写手化”的出路[EB/OL].:人民网传媒频道,2008-4-25
    8综合笔者对四家报纸记者的访谈。虽然四家报纸对各自的传媒角色认知不同,但几乎所有接受访谈的从业者都表达了记者应该具有“守望社会”的精神气质。
    9Sigal的调查结果是,在2850篇新闻报道中,以美国与外国政府官员为消息来源的比例合计近四分之三;Smith发现新闻消息来源中45.94%是政府官员;Walter的研究再次证实了政府官员在报道中的优势地位,33%为政府官方发言人。Entman&Rojecki针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专项研究同样发现了类似结果:头版首页几乎全是官方精英人士的说辞以及针对“隐形”社运者的回应,后者的活动只能在内页中出现。两位作者认为,真正的民意在这两份精英报纸中难以显现。资料来源于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湾:三民书局,1999
    10何磊.中国医改悄然转舵 主管部门三缄其口[N].中国青年报,2005,12(27)
    11指《中国医改不成功》报道
    12杨中旭.谁在主导医改决策[J].中国新闻周刊,2006(48)
    13根据笔者对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谢湘的访谈
    14何磊.中国医改悄然转舵 主管部门三缄其口[N].中国青年报,2005,12(27)
    15根据笔者对四家报纸记者的访谈
    16刘擎认为,中国知识界同时受到国家和市场力量的干涉与制约,知识场域并未奠定自身的自主性(参见许纪霖、高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但从总体上看,知识界基本处于行政政治体制之外,也可以逃避直接的市场压力,知识分子相对具有研究者的独立品格。
    17 《中青》、《经观》每篇新闻报道通常都有多个主要消息来源,基本每篇报道消息来源不少 于5处,因此在计算主要消息来源时势必存在着重复计算现象,主要消息来源的比重合计总量必然超过100%。
    18 《经观》以专家学者为主要消息来源的比重为72.2%,以一般民众为主要消息来源的比例为11.1%,两者合计83.3%。
    19具体内容见本章第二节的分析
    20王俊秀.建立政府埋单的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N].中国青年报,2007,7(12)
    21笔者对三篇报道的采写记者王俊秀的访谈得知,通过私人关系才得以采访葛延风。
    22李玲.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下)[N].中国青年报,2007,6(22)日
    23据笔者对两报从业者的访谈。
    1汪伟、黄祺.中国医改医生为何沉默[J].新民周刊,2007,12(9)
    2在现代中国社会,医生和律师往往被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类朋友。
    3这一划分方法受李艳红分析农民工表达的一篇论文的启发。
    4董伟.十年医改,五大窘状[N].中国青年报,2006,5(23)
    5笔者所访谈的医务专业人士均表达了对这种新闻表述方式的不满,认为新闻报道只反映了一方(患者)的意见。
    6梁剑芳.看病贵是因为医护人员欲望无穷吗[N].中国青年报,2006,3(7)
    7蓝燕.少一些偏颇 多一些责任[J].中国记者,2006(12)
    8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擦皮鞋[N].中国青年报,2007,5(29)
    9李柯勇 朱旭东.无红包医院在怀疑中孤军奋战[N].中国青年报,2006,8(4)
    10楼夷 张映光.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真相调查[J].财经,2006,2(19)
    11马汇莹.大众与精英:医疗纠纷报道中的新闻话语分析——以“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为例[A].见: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06,85-103
    12三篇文章分别是:“天价医药费事件是医德教育的“活教材'”(2005年12月5日)、“天价药费暴露医疗监管惊人漏洞”(2005年12月7日)、“天价药费背后制度成摆设”(2005年12月15日)
    13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擦皮鞋[N].中国青年报,2097,5(29)
    14来自对詹红生的访谈。詹红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曙光医院伤骨科主任,该家医院属于上海市三甲医院。詹的两个开门弟子,更优秀的那名学生选择了去医药公司。
    15此处“传统服务项目”是相对“新设项目新定价”而言的。1985年,物价部门允许医疗机构新项目有一定的溢价收入,以保证医疗机构能够从中“收大于支”,如CT、MRI等。该政策促使医疗机构想方设法增加新的服务项目,即使是过去的一些常规项目也以更新的仪器设备重新定价。(郝模.四论医改:半个世纪的降价和限价政策,导致了医院的畸形收费[EB/OL].:郝模博客,http://www.baidu.com/郝模,2007-5-8
    16数字比较虽然枯燥,但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客观说明:1978年到2001年,医疗总费用从110.2亿元,增加到5150.3亿元,增长了47倍,去除物价影响,年均增长率为12.2%,增长了14倍;同期中国GDP增长了26.5倍,剔除物价影响,年均增长率为9.42%,增长了7.92倍。90年代以后增长更快:1995年至2001年,去除物价影响,年均增长14.2%,同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11%(数据来源:葛延风、贡森:2007)。人均医疗总费用由1990年的65元增加到2002年的442.6元,涨幅为6.8倍,城镇居民从1990年的158.82元上升到2002年的932.93元,约增5.87倍;乡村居民从1990年的38.81元上升到2002年的268.81元,约增6.93倍(张宜民、顾雪非,2006)。必须指出的是,在超常增长的医疗总费用中,个人支付的费用占据了一大部分。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38.0%上升到2000年的60.6%,2002年回落至55.34%,增幅已超过2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应该由政府投入的费用转嫁由民众承担了,而今大多数人比20年前更加无力就医(详见第二章)。“看病贵”的民怨经由此而发。
    17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J].经济研究,2005(8)
    18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擦皮鞋[N].中国青年报,2007,5(29)
    19如汪丁丁在《财经》上发表深度分析文章、《中国青年报》刊登医生忍受病人屈辱的事件、《经济观察报》周其仁医改系列评论中对此多少有所涉及、《人民日报》刊登记者评论。
    20朱德付的观点,部分来自笔者对他的访谈,部分来源于京华时报内部印刷资料《理念与方法》,2008年版
    21这部片子名为“白领日志”,由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卞正乾医生拍摄,发布于“丁香园”网站
    22郝模.郝模博客——漫谈医疗卫生改革[EB/OL].:郝模博客,http://www.baidu.com/郝模,2007-5-8
    23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擦皮鞋[N].中国青年报,2007,5(29)
    1源于笔者访谈。
    2新闻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3源于笔者的访谈。
    4根据笔者访谈。
    5顾安安.高强:代罪医改 千夫所指[N].香港商报,2006,3(27)
    6何磊.市场化不是改革方向 我国医改悄然转舵?[N].中国青年报,2005,6(20)
    7七篇报道分别是:“四个家庭的就医之痛”,采用一贯的“受难式”新闻叙事手法,深描社会公众的看病之难之贵问题;“数字”作为背景资料直观提供了医改的尴尬现状;“中国卫生系统染上‘美国病'”借用专家的观点分析医疗行业存在之问题;“医生说他们不平衡”则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表达了对医改扭曲制度的不满;最重要的三篇报道均来自于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独家专访:“中国医改不成功”、“三大药方医治医改病症”以及“只是制度设计问题”。
    8详见第三章。
    9葛延风.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2005(增刊1)
    10根据笔者对王俊秀的访谈。
    11综合笔者对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孙凯、上海新闻晚报主编寿光武的访谈。
    12“中国医改不成功”报道刊发后,报社在忐忑中等待来自中宣部的批评,但山乎编辑部意料的是,一个月后下发的宣传文件中,并未点名批评这篇报道,只是在列举了一系列滥用国务院名称的文章中提及该报道,并要求今后禁用国务院作报道标题。
    13陈勤、杜珂.明天我们如何看病[J].中国改革,2005,10(12)
    14葛延风、贡森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15媒体从业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只有先生存,才能求发展。在目前的新闻体制中,基本的政治要求一定要达到。
    16来自中国青年报内部资料。
    17许纪霖.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J].学海,2005(5)
    18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 1999
    19张志安.有悲悯之心,但以专业为标准——中国青年报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访谈[J].新闻大学,2007(冬季刊)
    20根据笔者对四家报纸记者的访谈。
    21潘忠党、陈韬文.新闻范式的转变
    22李大同.再谈本报定位》,来源于中国青年报社内部资料
    23资料来源于《中青》内部网站和对采编人员的访谈
    24据笔者的访谈资料。
    25转引自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M].牛津出版社 2004
    26王海.知名维权人士王海谈媒体维权,http://society.people.com.cn/GB/97731/7185577.html 2008年4月30日
    27许知远、黄继新.安德鲁.高尔斯:一张全球性商业报纸的使命[N].经济观察报,2005,2(25)
    28周其仁.真理总是具体的[N].经济观察报,2007,1(15)
    29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大众媒介与社会[M].杨击译,华夏出版社 2006
    1孙立平以“2005:利益博弈的一年”为题,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利益博弈的时代。这一看法得到张曙光、秦晖、许纪霖等学者的认可。参见孙立平博客: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14174.html
    [1]Bernard Roshco.制作新闻[M].姜雪影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2]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Cohan,S.&Shires,L.M.讲故事:对叙事虚构作品的理论分析[M].张方译,台北:骆驼,1997
    [4]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5]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82-86
    [6]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J].学术界,2005(5):35-47
    [7]曹海东、傅剑锋.中国医改20年[N].南方周末,2005,8(4)
    [8]崔树起.全科医学概论(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9]陈怀林.论中国报业市场的非均衡发展[A].见:何舟、陈怀林.中国传媒新论[M].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8
    [10]陈怀宁.公共议题之游戏框架初探:以核四议题为例[J].新闻学研究,2002(72):85-117
    [11]成庆.国家与社会的再想象——关于市民社会的论争[A].见: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2]董建勤.人民日报视点新闻版主编董建勤访谈实录,[EB/OL].:人民网 2007-4-8
    [13]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知识治理制度的重构——民间传播机制的生长及其作用[J].开放时代,2000(3)
    [14]符建湘、周宇.建设和谐社会的媒介责任及其效能解读[J].新闻界,2005(4)
    [15]董伟.医改:辩论之年定音渐显[N].中国青年报 2006,12(26):8
    [16]葛延风.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2005(增刊1)
    [17]葛延风、贡森.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18]顾安安.高强:代罪医改 千夫所指[N].香港商报 2006,3(27)
    [19]顾昕.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0]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32-38
    [21]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M].陈学明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
    [22]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A].见:曹卫东译.《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79-293
    [2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2004
    [24]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25]丹尼尔·C.哈林.美国新闻媒介中的商业主义与专业主义[A].见: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M].杨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6]韩璞庚、陈平.罗尔斯“公共理性”理念及其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7(6):54-58
    [27]郝模.漫谈医疗卫生改革系列文章[EB/OL].:百度博客http://hi.baidu.com/郝模,2007-6-7
    [28]郝模.我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困顿和突破口[J].公共管理学报,2004,1(2)
    [29]何怀宏.诉诸公共理性[N].《经济观察报》,2003,6(30)
    [30]何舟.中国大陆的新闻自由:过去、现在和将来[A].见:何舟、陈怀林.中国传媒新论[M].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8
    [31]何志武.协商民主:一种增进社会和谐的政治模式[J].当代行政,2007(4):20-22
    [32]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3):3-14
    [33]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4):19-25
    [34]林尚立: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J].学术月刊,2007(9):13-20
    [35]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6]黄旦.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A].见: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7]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惠斌、杨雪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8]江平.改革与公众参与[J].中国新闻周刊,2006,4(11)
    [39]康晓光.权力的转移——1978-1998年中国权力格局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夏季号):45-62
    [40]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M].杨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1]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A].见:康晓光.再论“行政吸纳政治”——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EB/OL].:天益网站,康晓光专栏,2006-7-9
    [42]康晓光.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讨[J].战略与管理,2003(1)
    [43]康晓光.康晓光.再论“行政吸纳政治”: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EB/OL].:天益网站,康晓光专栏 2007-4-9
    [44]李稻葵.改革与公众参与[J].中国新闻周刊 2006,4(11)
    [45]李金铨.大众传播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6
    [46]李金铨.媒介政治经济学的悖论——中港台传媒与民主变革的交光互影[A].见: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25-43)
    [47]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M].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48]李玲.中国应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医疗体制[J].中国与世界观察,2005(1)
    [49]李良荣.党报要进行创造性的宣传[A].见: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0]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1]李龙.论协商民主——从哈贝马斯的‘商谈论'说起[J].中国法学,2007(1):31-36
    [52]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3]李艳红.政治新闻的模糊表述:从中国大陆两家报纸对克林顿访华的报道看市场化的影响[J].(台湾)新闻学研究,2003(75):169-199
    [54]李艳红.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J].开放时代,2006(6):5-21
    [55]李艳红.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56]李艳红.传媒市场化与弱势社群的利益表达——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报道的研究[A].见:中国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深圳,2006:134-146
    [57]林尚立.协商民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4)
    [58]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9]刘继同.中国宏观卫生政策研究状况与卫生政策的“国策”地位[J].社会学,2006(5):43-49
    [60]刘楠、李店标.知情权及其实现机制[J].求实,2006(3):80-81
    [61]刘擎.当代中国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A].见: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62]刘伟.全科医生首诊制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J].中国全科医学,2005(13):1115-1118
    [63]刘晔.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9-48
    [64]刘永杰.见微知著解读问题——搞好医疗卫生报道需坚持“三贴近[J].新闻采编,2004(6):46
    [65]卢秋颖.传播逆反效应的成因探讨—以哈尔滨天价医疗案处理结果为例[A].见:中国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深圳,2006:147-156
    [66]刘远明.理性地看待新闻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2(3):46-47
    [67]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台湾)新闻学研究,2002(71):17-59
    [68]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9]剑泉.中国公共政策范式的转移[EB/OL].:香港中文大学网站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115,2006-5-10
    [70]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1]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
    [72]约翰·罗尔斯.公共理性的观念[A].见: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6:68-106
    [73]马奔.协商民主,我国政治发展的一种选择[J].理论学刊,2006(9):81-83
    [74]马汇莹.大众与精英:医疗纠纷报道中的新闻话语分析——以“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为例[A].见: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06,85-103
    [75]马晓华.医改争论平息,全民基本卫生保健之路勘定[N].第一财经日报,2006,10(24):1
    [76]约翰·H·麦克马纳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M].张磊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7]苗树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评估与展望——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主要观点摘编[J].决策管理,2005(19):14-16
    [78]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
    [79]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80]毛寿龙.新一届政府与治道变革[EB/OL].: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学术网站,2006-7-5
    [81]潘忠党、陈韬文.中国改革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评价和工作满意度:两个城市的新闻从业者问卷调查[J].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5(1)
    [82]秦晖.核心在于强化政府责任——从医改失败看我国公共部门服务的危机[J].社会保障,2005(10)
    [83]秦晖.打造天平,还是喂养“尺蠖”[N].经济观察报,2006,1(9)
    [84]秦晖.社会公正问题越来越突出的15年[N].南方都市报,2007,1(19)
    [85]秦晖.世纪之交中国的经济转轨、社会公正与民主化问题[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站,2008-9-16
    [86]邱国良、戴利朝.困境与出路:协商民主与村级选举制度的完善——以江西省若干村选举为研究对象[J].求实,2007(11):88-91
    [87]爱德华·W·萨伊德.知识分子论[M].三联书店,2002
    [88]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9]申凡.解放以来我国报业结构演变探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 (3):76-85
    [90]申宏磊.靠近,靠近前沿[J].对外传播,2008(3):1
    [91]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A].见:世界银行.世界银行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2]宋宏.民主的危机与合法性的重建——哈贝马斯对民主的思考[J].学海,2005(3):118-122
    [93]孙立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场只有输者的战争[N].《经济观察报》,2005,9(5)
    [94]孙立平.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N].南方周末,2005,1(1)
    [95]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6]孙秀惠.环保团体公共关系策略之探讨[A].见:郭良文.台湾的环保公关[M].台北:巨流,1994:125-158
    [97]孙玮.论都市报的分化[J].新闻记者,2004(12):21-23
    [98]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9]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A].见:中国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昆明,2005:83-106
    [100]覃爱玲.编采分离,人民日报由注重宣传到加强新闻[EB/OL].:新华网传媒在线研究 2005-5-19
    [101]塔克曼.新闻研究的质化方法[A].见:Klaus.唐维敏译.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质化取向[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102]铁锴、王振亚.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兼论中国协商民主的进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0-85
    [103]童世骏.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04]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5]汪丁丁.医生、医院、医疗体制改革[J].《财经》,2005(21)
    [106]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5)
    [107]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A].见:死火重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08]王洪树.协商民主的复兴:现代民主政治的反思[J].求实,2007(3):51-53
    [109]王敏,王乐夫.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开放的思考[J].公共行政,2002(2):10-13
    [110]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J].比较,2003(7)
    [111]王绍光.巨人的瘸腿:从城镇医疗不平等谈起[J].读书,2005(11):3-12
    [112]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5):86-99
    [113]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中国公共政策格局的历史性转变[A].见:《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一卷)[J].2007
    [114]王亚东.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及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5(11):873-876
    [115]吴光芸.协商民主:和谐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J].长白学刊,2007(1):42-45
    [116]吴敬琏.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
    [117]向玉琼.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提升[J].理论导刊,2007(4):12-15
    [118]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0(5):16-26
    [119]许纪霖.在合法与正义之间——关于两种民主的反思[J]战略与管理,2001(6):113-120页
    [120]许纪霖.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A].见: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21]许纪霖.知识分子死亡了吗[A].见: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22]许纪霖.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J].学海,2005(5):42-48
    [123]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24]王怡.SARS疫情凸显中央集权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冲突[J].当代中国研究,2003(2):81-86
    [125]张沉、唐君燕.政府主导基本定型医改方向之争终结[N].经济观察报,2006,10(30):3
    [126]张茜茜.沉默的天使——论大众媒体中医务人员话语权的缺失[A].见:中国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深圳,2006
    [127]俞可平.丛书总序[A].见: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6
    [128]俞睿、皋燕.公民意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驱动力[J].求实,2006(1):65-68
    [129]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缘起与内涵[J].理论探讨,2006(6):12-14
    [130]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
    [131]章平.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32]张宜民、顾雪非.1990—200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筹资水平、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N].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0(3)
    [133]张映光、戴维.药价之谜[J].财经,2005(149)
    [134]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35]张志安.有悲悯之心,但以专业为标准——中国青年报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访谈[J].新闻大学,2007(冬季刊)
    [136]赵飞.让媒体发出政府的声音——专访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J].新闻与写作,2007(2):26-27
    [137]周其仁.公共卫生是政府的首要责任——医改系列评论之二十九”[N].《经济观察报》,200,9(10)
    [138]朱春阳.从政治报道看传统晚报价值结构分化—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两会报道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136-139
    [139]朱春阳.浅析我国报业产业化对报纸舆论角色的分化[J].视听界,2000(3):8-9
    [140]朱晓超、曹海丽.SARS:危险来自何方[J].财经,2003,4(20)
    [141]朱芒.SARS与人身自由——游动在合法性和正当性之间的抗SARS 措施[J].法学,2003(5):57-62
    [142]朱旭东.关注医患关系:“以药养医”起祸端[J].华人时刊,2005(4)
    [143]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44]朱学勤.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J].天涯,2008(2)
    [145] Bachrach, Peter & Baratz, Morton(1962). Two Faces of Pow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4), 47-52
    
    [146] Cohen, Bernard C.(1963). The Press and Foregi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47] Gamson, William. A.(1989). News as fram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2) ,156-161
    
    [148] Gamson, William A. & Andre Modigliani(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JS , 95(1): 1-37
    
    [149] Herbert J. Gans(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Vintage:39-53
    
    [150] Tankard, J. W.(1991).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EJMC convention, Boston, August.
    
    [151] Wolfsfeld,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 12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