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变迁不断加剧,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转型和高校扩招、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使高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高校无可置疑地成为了社会状态的“晴雨表”。高校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高校群体性事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传播速度很快,且容易向社会迅速扩散,不仅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加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能力建设,是各级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在深入分析高校群体性事件案例的基础上,运用黄顺康教授的因素链理论、闫耀军教授的前馈控制理论、应星教授的场气理论和朱力教授的结构箱理论来研究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探索高校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重心前移问题。文章分析支出,当前在我国高校管理中,普遍缺乏危机意识,许多高校广泛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日常管理,轻应急管理;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对群体性事件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很多高校面对群体性事件时,由于预防措施和预防准备流于形式,而常常出现手忙脚乱、措手不及的困境,从而往往造成灾难性的不良后果。因此,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构建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把高校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或爆发之前,防止高校群体性事件演变成社会危机甚至灾难,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文章针对我国高校所处的现实情况,在案例分析、理论支撑和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具体构建策略。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内容。同时,阐明针对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研究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二部分,对当今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包括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从不同的角度作的划分。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各种类型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第三部分,运用闫耀军教授的前馈控制理论、应星教授的“场气”理论、朱力教授的“结构箱”理论、黄顺康教授的因素链理论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证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必须以预防为中心。
     第四部分,论述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构建的对策,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等各种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措施,从前馈控制理论出发,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包括提高处置能力、建立源头阻断机制等。
The inside and outside circumstances of college campus has changed radically along with the continuing reform and remarkabl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mbined social transferring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leads more uncertainty and therefore collective accidents at campus occurred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Such phenomena have undoubtedly become a barometer of social stability status. Collective accidents at campus cause disorder not only inside of campus, but are also much concerned and easy to spread out of campus, and therefore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hole society. So that strengthening the capability of preventing campus accidents is not only a urgent job of college authorities, but also a critical task of all level of government.
     The preventing of Campus collective accidents are analyzed through case studies by applying Professor Huang shunkang’s theory of chain of aspects, Professor Yan yaojun’s theory of feed-forward controlling, Professor Ying Xing’s theory of“chang and qi(sphere and air)”and Professor Zhu Shuli’s box structure theory in this thesis. It stresses on how to take pre-emptive action so as to improve preventing collective accidents at campus. It has appointed out in this thesis that there is a common absence in crises conscientiousness at campus. There is phenomenon of“two emphases”and“two kinds of ignorance”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is to say, normal regulations of management are emphasized while the preventing mechanism ignored, the how to settle accidents is emphasized while the how to pre-empt ignored. And therefore,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just at a loss as to how to deal with collective accidents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well prepared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bsequence is usually severe. It is, therefore, an urgency to increase conscientiousnes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construct mechanism of preventing collective accidents, and so as to get those might-be accidents controlled, and let no college accidents evolve social accidents or tragedies.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the author present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tactics for college collective accidents prevention in this thesi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outlines the study backgr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ubject.
     In Chapter two, the status of campus collective acciden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the analysis of some particular cas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mpus accidents.
     In Chapter three uses different theories to analyze and demonstrate that dealing with campus accidents should be emphasized on prevention in variant angles.
     In Chapter four countermeasures and tactics are suggest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eventing mechanism, including idea preparedness, institution preparedness and organization preparedness. It also presents how to produce scientific emergency preventing measures and enhance accident control capability according to feed-forward control theory.
引文
1韦克难:《社会学概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2[美]克科·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6页。
    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6页。
    4[[美]尹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4页。
    1[日]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2[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3[美]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142页。
    1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2006(10)
    2参阅:孙元明.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和特征理论梳理及其趋势分析与预测, [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32页。
    1同注2.
    3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2006(10)。
    3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9(06)。
    4严励.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置机制[J].政法学刊2000(03)
    1洪涛.以人为本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模式[J].职业时空2009(11)
    1慕好华.高校危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探析[J].作大学学报2008(01)
    2王诗堂冷树青.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1李世佼.新时期高校信访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5)
    1毛欣娟曹鸿.高校群体性事件特点及成因分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 (03)
    1参阅:阎耀军.公共危机中的管理时滞与前馈控制. [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1黄顺康《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因素链和因果关系分析》[J]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余箫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4]骆建新:《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5]方洲:《大学危机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创新当代高校稳定的现实选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7]夏保成:《西方公共安全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8]薛澜、张强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0]丁文喜:《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11]游昌乔:《反败为胜:如何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
    [12]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阎耀军:《超越危机---社会稳定的量度与社会预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鞠玉翠:《中学危机管理实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5]孙继伟:《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周光凡:《公共危机管理典型案例2009》,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第一卷]》,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8]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19]张志学蒋良才:《高校保卫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0]王若阳李志民杨玉海《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1]邓国良、贾江滔主编《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莫纪宏编著:《“非典”时期的非常法治——中国灾害法与紧急状态发一瞥》,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3]刘子富《新群体性事件观》新华出版社2009年3月。
    [24]阎梁、翟昆主编《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5]马怀德《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张胜前《治安事件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冯锁柱《治安事件预防、预警与处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麦永雄主编《社会治安控制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0]菲克著《危机管理》,韩应宁译,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1]王永进:“试析校园的聚众行为及其控制”,《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第7期。
    [2]陶应勇:“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陈运遂:“略论高校学生突发群体事件”,《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4]武勤:“论防范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理论学刊》,2004年第8期。
    [5]武正营:“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研究”,《黑龙江教育》,2009年第11期。
    [6]章清、金劲彪:“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0期。
    [7]朱光钛:“有效防范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张妍妍:“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思考”,《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4期。
    [9]张江峰:“浅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办法”,《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0]陈晋胜:“群体性事件治理方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11]傅金林:“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策之管见”,《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2]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13]阳红光:“浅谈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公安研究》,2005年第3期。
    [14]万川:“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5]黄月法、冯时林:“浅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第9期。
    [16]李彦栋:“共青团在预防大学生群体事件中的作用浅析”,《考试周刊》,2009年第22期。
    [17]陈潭、黄金:“群体性事件多种原因的理论阐释”,《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6期。
    [18]朱光钛:“有效防范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9]郝国庆:“建立和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
    [20]黄治东:“从利益视角认识应对群体性事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21]李佳源:“突发事件诱发的大学生集群行为对策探析——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例”,《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2]王万志、周光迅:“试论当前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3]董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青年科学》,2010年第7期。
    [24]朱光钛:“高校公寓社区学生工作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5]张彧:“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与思考”,《?ń逃г貉Пā罚?010年2期。
    [26]张紧跟:“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群体性事件”,《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
    [27]王静:“对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考”,《决策咨询》,1998年第11期。
    [28]张杨:“当前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处置原则”,《科技资讯》,2009年第29期。
    [29]何星舟:“大学生群体性突发行为的分析与研究”,《消费导刊》,2008年第11期。
    [30]李元芳:“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置的原则和方法”,《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1]谭国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语言艺术”,《党政论坛》,2004年第12期。
    [32]佟晓艳、王蕊:“浅析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策略”,《警察技术》,2009年第4期。
    [33]邓江祁、晏华满:“试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4]温志嵩:“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对策探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5]董丁戈、杨宝泉、田丽艳:“青年学生群体性行为倾向的分析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36]丁志刚、邓廷涛:“西北地区民族高校稳定的基本态势”,《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 National School Safety Center. The National School Safety Center’s Report on School Associated Violent Deaths. www.nsscl.org,2003,11.
    [2] Hermann. 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Y.: Free Press, 1972.
    [3] Holsti. Crisis, street and decision-making.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71.
    [4]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Indicators of School Crime and Safety, 2003,10.
    [5] Dewees S, Johnson RF, Sarvis MA, Pope ST. An open service in a university psychiatric clinic. Ment Hyg, 1961,45.
    [6]Hermann. Some consequences of crisis which limit the vi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ly, 1969,8.
    [7] Caplan G, Caplan RB. 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3.
    [8] Hanfman E. Effective Therapy for College Studen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8.
    [9] Dorn, Michael. Evacuation kit for school emergencies.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1999.
    [10] weick. Enacted sensemaking in crisis situ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8,25.
    [11] Nunamaker, F. Jr., Weber, E. S. And Chen, M. Organizational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s: Planning for Intelligent Ac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98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