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的整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按照传统的契约法原理,违约就是对契约义务的违反,在义务履行期届至前,债务人并不负有实际给付义务,故违约只发生在履行期到来后才符合逻辑,如果在义务履行期到来之前债务人就已声明将不履行契约义务,行为或客观情况已经表明他将于义务履行期届至时不能履行义务,法律是让债权人坐等履行期到来后寻求实际违约的救济,还是确立义务履行期届至前的违约救济制度,使债权人免受更大的损失?为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在合同履行上的这一危险,英美法建立了预期违约制度,一方面它以判例形式逐渐形成一套关于预期违约的法律原则,另一方面又以成文法形式使之得以发展,从而共同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期违约制度。该制度充分体现了合同之诚信与公平原则,它对于衡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及时解决合同纠纷以避免社会资源的人为浪费具有重要意义,是英美法对世界法制文明的一大贡献。
     大陆法系国家没有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概念,它们认为在清偿期到来前债权人并不享有实际请求履行的权利,故此时并不发生债务人不履行的法律责任,履行期限是为了债务人利益设定的,债务人可提前履行而债权人则无法请求提前履行。大陆法系中与预期违约制度功能相似的是不安抗辩权制度,该制度源于德国法,是大陆法为贯彻公平原则,避免先履行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失而设置的制度,为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所规定。它与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有一定的差异。
     我国的《合同法》在继承大陆法基本框架和体系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和借鉴了英美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是我国立法的重大进步。预期违约制度的建立,“不仅会使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公平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预期违约诱发的违约风险,而且还可以将预期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消灭在萌芽状态或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是《合同法》确立的预期违约制度并非完全是英美法意义上的预期违约制度,与之相比,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的内涵显得单薄得多,无论是立法规定还是司法适用上均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笔者拟通过对预期违约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来评析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并提出有关设想,以期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具生命力。
Anticipatory breach derives from precedents in England. As an independent rule of breach, it constitutes the whole breach system of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with actual breach. Anticipatory repudiation and prospective inability to perform constitute the two basic patterns of anticipatory breach. A breach may occur between the time the contract is made and the time due for its performance, that is, one of the parties breaches before either party has begun performance under the contract. When an anticipatory repudiation occurs, the other party has a choice between two alternatives: he may accept the repudiation and sue immediately for relief of breach; or he may ignore the repudiation and just continue performing under the contract. If a party has reasonable grounds for insecurity regarding the other's performance, he may demand an adequate assurance of due performance. Until that assurance is received, the party requesting it may, if commercially reasonable, suspend any of his own performance for which he has not already received the agreed return. Where the assurance is not provided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it results in anticipatory breach. Anticipatory breach may promote the creditor to take measures as early as possible so as to reduce the loss actively.
     Unsafe right of defense originates from the civil law system. It allows the party required to perform first to suspend his performance when the other party is in bad property conditions and has the possibility of non-performance. It can secure the party required to from losing the corresponding performance of the other party, also stimulate the other party to perform and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parties of contracts. Anticipatory breach and unsafe right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law systems and have different legal culture background. It's unnecessary to compare two of them. But the Contract Law of PRC stipulates these two rules simultaneously. Article 68 of Chapter 4"Performance of Contracts" is about unsafe right of defense, and Article 108 of Chapter 7"Liabilit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s" is regarded as rule of anticipatory breach. The arguments arise, as to how to deal with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rules, whether these two rules can exist in the PRC law system, etc. The author compares them from their background, nature, scope and function. Though the two rules are remedies of the contract in a broad sense, they're still of different legal nature.
     Anticipatory breach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breach; while unsafe right of defense belongs to the right of defense safeguard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ntract. But the Contract Law does not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and they do not exist in harmony.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the law system, such as the stipulation of anticipatory breach is too simple, the scope of two rules overlaps, and the law is not consistent. These questions cause the confusion in the applica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series of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how to perfect the rules of anticipatory breach in our country.
引文
[1]郭燕枝:《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之比较研究》,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2期.
    [2]转引自韩世远、崔建远《先期违约与中国合同法》.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
    [3]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4]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页.
    [1][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6页.
    [2][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8页.
    [3]朱广新:《论预期拒绝履行》,载于《民商法论丛》第30卷,梁慧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1][美]L.L.科宾:《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6页.
    [2]G.H.Treitei,The Law of Contract,the 6th ed.Page 642.转引自梁海静:《预期违约及其救济方法的比较研究》,载于《民商法论丛》第13卷,梁慧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52页.
    [1]葛云松:《期前违约规则研究--兼论不安抗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2]同上,第60页.
    [3]当然.使债权人产生不安的事实必须无免责事由的,如果债务人可以基于履行艰难或者目的落空而主张免责的,债权人仍可中止自己的履行或者消灭自己的债务,但此种情况并不构成预期违约.
    [1]孙新强译:《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2]葛云松:《期前违约规则研究--兼论不安抗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3]这里所说的积极行为并不仅指债务人的故意行为.如果债务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向债权人请求超过合同约定的要求,并表示如果不能达到此要求.则其将不再履行合同.在此情况下,不能说债务人的行为是基于故意,但仍不妨碍其行为构成预期拒绝履行.
    [1]朱广新:《论预期拒绝履行》.载于《民商法论丛》第30卷.梁慧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四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80页.
    [1]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9页.
    [2]郑冲、贾红海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3]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4]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台北,自版,1984年版.
    [5]吴志忠:《对完善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建议》,载《商法研究》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1]郑冲、贾红梅:《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2]《新简明六法实用小法典》:高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88页.
    [3]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一体系化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
    [4]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37页.法国民法典第1613条规定:即使出卖人同意延期支付价金.但如买卖成立以后,买受人破产或者无支付能力.使出卖人面临丧失价金之危险时,出卖人亦不再负交付标的物之义务,但如买受人提供到期支付价金的担保.不在此限.
    [5]朱岩编译:《德国新债法:条文及官方解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依据《德国债法现代化法》(2001年11月26日颁布)第一条《德国民法典》的修正,《德国联邦法律公报》2001年第一卷第61号,于2002年1月1日生效.第321条规定:双务合同中先履行的一方当事人,在合同订立之后发现对方当事人缺乏履行能力而威胁其对待履行时,可以拒绝履行.业已为对待履行或提供担保的,则不存在拒绝履行抗辩权.先履行一方可以确定一个要求同时履行而由对方为对待履行或对此提供担保加以选择的期间.负先履行一方的合同当事人在该期间届满且无结果以后可以解除合同.
    [1]崔建远:《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析》.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1]蓝承烈:《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1]杨永清:《预期违约规则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2]参见蓝承烈《民法专题研究与应用》,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1]转引自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4页.
    [1]参见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5-7页.
    [1]参见苏平:《论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92页.
    [2]蓝承烈:《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再思考》,《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第96页.
    [3]参见蓝承烈:《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再思考》,《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第96页.
    [1]参见葛云松:《期前违约规则研究--兼论不安抗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72-73页.
    [1]李军:《默示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法系适应性之探讨》,《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第162页.
    [2]葛云松:《期前违约规则研究--兼论不安抗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72页.
    [1]郭燕枝:《论预期违约制度的适用》.《人民司法》.2001年第2期.
    [1]徐景和:《合同法通解》,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1]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1、金健著:《国际商事合同履行法律问题比较研究》,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2、吴兴光、龙著华、周新军、叶昌富著:《合同法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叶林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王军编著:《美国合同法判例选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沈木珠著:《国际贸易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约法律司编译:《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9、王军编著:《美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吴兴光编著:《美国统一商法典概要》,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美]理查德.H.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3、潘琪译:《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国对外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14、徐炳著:《买卖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5、梁海静著:《预期违约及其救济方法的比较研究》,《民商法论丛》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6、全国人大法工委研究室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17、王利明、崔健远著:《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美]A.L.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9、[英]戴维.M.沃克编:《牛津法律大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20、高尔森著:《英美合同法纲要》,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1、崔建远著:《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析》,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李永军著:《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葛云松著:《期前违约规则研究--兼论不安抗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韩世远、崔建远:《先期违约与中国合同法》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
    2、王利明:《预期违约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2期。
    3、张谷:《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之比较》载《法学》1993年第4期。
    4、王丽萍:《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制度比较与完善》载《法学》1996年第5期。
    5、解冲:《我国借鉴预期违约制度之检讨分析》载《河北法学》2003年第6期。
    6、李志雄等:《预期违约之比较研究》载《北方经贸》2001年第1期。
    7、崔涵:《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预期违约及补救》载《经济纵横》2003年第8期。
    8、喻勒娅:《〈公约〉中预期违约制度对我国立法的启示》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
    9、徐敏、胡炜:《预期违约理论与大陆法系相关制度之比较研究-兼析我国〈合同法〉的相关问题》载《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0、李永军:《我国合同法是否需要独立的预期违约的制度》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
    11、齐明:《试论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载《社科纵横》2007年第2期。
    12、沈维佳:《〈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预期违约与〈合同法〉相关条款的比较》载《法律纵横》2006年第11期。
    13、赵明:《我国违约责任制度的新发展》载《民主与法制》2006年第4期。
    14、任文松、王晓:《预期违约制度的理论分析》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5、阎英:《论预期违约的法律责任与救济》载《长白学刊》2007年第一期。
    16、梁慧星:《统一合同法:成功与不足》载《民商法学》1999年第9期。
    17、郭燕枝:《论预期违约制度的适用》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2期。
    18、杨永清:《预期违约规则研究》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9、钟淑健:《简析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载《当代法学》2000年第2期。
    20、刘凯湘、聂孝红:《论〈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适用范围上的缺陷》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1期。
    21、李中原:《合同前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22、王小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制度》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23、程友尚、潘申明:《试论统一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4、余怿:《论预期违约规则的立法化-经济合同法修改管窥》载《法律科学》1993年第3期。
    25、卢以品:《安全与效率的平衡-论合同法的价值目标》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6、南振兴、郭登科:《预期违约理论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4期。
    27、蓝兰:《浅析预期违约的法律后果》载《桂海论丛》2004年1月增刊。
    28、吴志宇:《预期违约制度新论》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29、韩桂君、肖广文:《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2004年1月。
    30、李军:《默示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适应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04年7月。
    31、李中原:《合同期前救济制度比较研究》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32、王丹:《浅谈我国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与预期违约制度》载《科技资讯》2006年第4期。
    33、左连凯:《预期违约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价值》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4、徐亚龙:《合同法预期违约阻却机制之建构评价》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6期。
    35、骆海涛:《预期违约救济措施的国际比较》载《经济论坛》2005年第8期。
    36、朱广新:《论预期拒绝履行》载《民商法论丛》第30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7、鞠艳凤:《辨析默示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重新阐释合同法第68条和第69条》载《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2月第1期。
    38、李可贵:《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的缺陷》载《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9、王利民:《论履行不能》载《法商研究》95年第3期。
    40、成先平、杨国有:《论预期违约的立法完善》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2月。
    41、吴曼曼:《论预期违约的适用范围及其法律后果》载《行政与法》2004年5月。
    42、郭朝阳:《论预期违约的法律后果》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2期。
    43、陈曦:《浅论预期违约责任》载《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10月。
    44、暴强:《预期违约几个法条的理解和适用》载《前沿》2002年第6期。
    45、邓小云:《预期违约救济方法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月。
    46、汪虹希:《预期违约制度及其在我国合同法中的应用》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2月。
    47、戚枝淬:《合同法确立的预期违约救济方法评析》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1卷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