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我国公众环境公益诉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探讨的是一种新兴的公众权利,即公众环境公益诉权。从公众环境公益诉权的属性可知,它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公权利,是一种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权利,是一种从属于环境公权力的权利。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政府独自治理环境的失灵,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民主意识被激发出来了,诉权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基于此,我国已经具备了确立公众环境公益诉权的条件。而后,笔者在介绍和借鉴了美国、英国、德国、印度、日本等国公众环境公益诉权主体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公众环境公益诉权的主体包括普通民众、环保NGO和公益律师。另外,在分析公众环境公益诉权的如何行使的基础上,探讨了有关我国公众环境公益诉权行使条件的若干具体问题,主要是诉求的范围、受理案件的法院或法庭的明确、诉讼费用的创新、诉讼时效与举证责任的改革、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和提高公众行使环境公益诉权的意识。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s one kind of emerging public rights,namely public environment public welfare right of suit. We may know from public environment public welfare right of suit's attribute,it is one kind of protective environment public rights、it is one kind of rights to protects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also one kind rights which belongs to the environment civil rights. Along with environment day-by-day worsening, the government alone governed the environment was malfunction, Public'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democratic awareness were stimulated, the right of suit theory also ha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se,our country had already met the establishment public environment public welfare right of suit requirement. Then, after introducing and profiting US, Britain, Germany, India, Japan‘s public environment public welfare right of suit, the author thinks the main body in our country public environment public welfare right of suit including ordinary populac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welfare attorney. Moreover,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ercises of the public environment public welfare right of suit,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our country’s public environment public welfare right of suit exercises generic condition certain concrete questions, which mainly including demand scope, accepts case's court or the court explicitly、the innovation of itigation expense、reform the limitation of ac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es the evidence、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help mechanism and enhances the populace’s consciousness to exercise the environment public welfare right of suit。
引文
①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90 页。
    ② 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版,第 138 页。
    ③ 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版,第 117 页。
    
    ①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博士论文),2005 年武汉大学,第 172 页。
    ②【德】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436 页。
    ① 叶俊荣:《宪法位阶的环境权:从拥有环境到参与环境决策》,载《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3—25 页。
    ② 叶俊荣:《环境影响评估的公共参与:法规范的要求与现实的考虑》,载台湾《经社法制论丛》1993 年第11 期,第 25 页。
    ③ 汪劲、严厚福、孙肖璞编译:《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美国联邦法院环境诉讼经典判例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6 页。
    ④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博士论文),2005 年武汉大学,第 2 页。
    ⑤ 颜运秋著:《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6 页。
     ① 周永坤:《诉权法理研究论纲》,《中国法学》,2004 年第 5 期,第 13 页。
    ② 吕忠梅、吴勇:《环境公益实现之诉讼制度构想》,载别涛主编:《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4 页。
    ① 傅剑清:《环境公益诉讼若干问题之探讨》,载王树义主编:《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第 2 辑),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5 页。
    ② 叶俊荣:《民众参与环保法令之执行:论我引进美国环境法上“公民诉讼”之可能性》,载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4 页。
    ③ 参见朱谦:《环境权:一种新的探讨路径》,《法律科学》,2004 年第 5 期,第 99 页。
    ① 这些联邦环境法律共 16 部,包括:《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噪音控制法》、《濒危物种法》、《深海港口法》、《资源保护和再生法》、《有毒物质控制法》、《安全运营水法》、《地表采矿控制和回收法》、《外部大陆架底土法》、《环境综合性反应、补偿和责任法》、《紧急计划和市区知情权法》、《危险液体管道安全法》、《1978 年发电厂和工业染料使用法》、《能源政策和保护法》。
    
    ① 王曦著《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35 页。
    ② 叶俊荣:《民众参与环保法令之执行:论我引进美国环境法上“公民诉讼”之可能性》,载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30 页。
     ① 孙文俊:《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载《公益诉讼、人权保护与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58 页。
    ② http://baike.baidu.com/view/9724.htm?rh=255
     ① 李爱年著:《环境法的伦理审视》,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25 页。
    ①《首部环境绿皮书发布 2005 中国环保的民间记录》,人民网,2006-3-2。
    ② 刘晓 :《环境公益诉讼的宪政价值研究》,载《晋中学院学报》,2006 年 8 月,第 48 页。
    
    ① 颜运秋著:《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1~212 页。
    ② 江伟、卲明、陈刚:《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4 页。
    ③ 莫诺·卡佩莱蒂著,刘俊祥等译:《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7 页。
    
    ① 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8 页。
    ② 李挚萍著:《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80 页。
    ③ 朱谦:《美国环境法上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载《世界环境》,1999 年,第 3 期,第 18 页。
    ① 塞拉俱乐部是于 1892 年由美国著名环保人士约翰·缪尔成立的环保组织。此案中,塞拉俱乐部以一个对“保护和合理维护国家公园、禁猎区以及国家森林”有特殊利益的社会组织的身份提起诉讼,要求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的美国联邦法院作出一项宣告式判决,并且发布一个禁令,制止联邦官员批准在美洲杉国家森林的矿金峡谷进行的大规模滑雪场开发计划。
    ② 汪劲、严厚福、孙肖璞编译:《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美国联邦法院环境诉讼经典判例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0 页。
    ③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博士论文),2005 年武汉大学,第 93 页。
    ①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博士论文),2005 年武汉大学,第 102 页。
    ② 在 1980 年代后期伦敦市中心的建设中,一个挖地基的承包商损坏了玫瑰剧院遗址。一些关注文物保护的公民、学者和演员,为保护玫瑰剧院遗址而专门成立了信托公司,作为诉权主体,要求对政府大臣根据古迹法拒绝将该剧院列为历史性里程碑的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以保护这一重要古迹。
    
    ①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博士论文),2005 年武汉大学,第 108 页。
    ② 栾志红:《印度的环境公益诉讼》,载《国际瞭望》,2007 年 9 月,第 72 页。
    ③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博士论文),2005 年武汉大学,第 119 页。
     ① 王红英:《日本公害诉讼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 年 9 月,第 12 卷,第 3 期,第 74 页。
     ① 李爱年著:《环境法的伦理审视》,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74 页。
    ② 常纪文 杨金柱:《国外环境民事起诉权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别涛主编:《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0 页。
     ① 李挚萍著:《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35 页。
    
    ① 黄冀军:《陈法庆以一个农民的身份为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建言》,载《中国环境报》, 2004 年 6 月 15 日。
    ② 别涛:《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及其立法设想》,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3 页。
    ③ 别涛:《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及其立法设想》,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4 页。
    ① 吴金荣、金崎、周伟光、相吉林:《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认定标准的理论与现实构架》,载《晋中学院学报》,2006 年 12 月,第 24 卷第 6 期,第 76 页。
    ② 转引自珍妮弗.L.特纳,吕植《中国环境 NGO 的作用》,载《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2007 年版,第 353 页。
    ③ 转引自珍妮弗.L.特纳,吕植《中国环境 NGO 的作用》,载《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2007 年版,第 354 页。
     ① 夏云娇、王国飞:《论环境公益诉讼中律师的作用》,载《探索与争鸣》2007 年第 10 期,第 111 页。
     ① 参见汪劲、严厚福、孙肖璞编译:《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美国联邦法院环境诉讼经典判例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1 页。
    ① 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49 页。
    ② 董伟威:《民事公益诉讼人的法律问题》,载别涛主编:《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 2007 版,第 265 页。
    ③ 陈广华,李德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构想——以对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规制为视角》,载《公益诉讼、人权保护与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 108 页。
    ④ 吕忠梅,吴勇:《环境公益诉讼实现之制度构想》,载别涛主编:《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5 页。
     ① 梁从诫:《关于尽快建立健全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的提案》,提交于 2005 年 3 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
    
    ① 韩良良,李磊:《行政公益诉讼探析》,载《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02 年 5 月,第 33 页。
    ② 张文玲:《浅谈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载别涛主编:《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55 页。
    ③ 张文玲:《浅谈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载别涛主编:《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59 页。
    ① 周泽:《能否让公益诉讼成为有利可图的事》,载《公益诉讼、人权保护与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 49~50 页。
    ② 陈广华,李德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构想》,载《公益诉讼、人权保护与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 113 页。
    
    ① 王民:《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 年第 4 期,第 86 页。
    ② 王民:《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 年第 4 期,第 86 页。
    ③ http://news.sohu.com/20080108/n254514479.shtml(2008 年 2 月 5 日访问)。
    
    ① 李鹏:《关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问题的思考》(2000 年中央党校青年教师研究生班硕士学位论文),第 16 页。
    ②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93 页。
    1. 江伟、卲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2. 李挚萍著:《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的互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3. 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
    4. 颜运秋著:《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年版。
    5. 【德】马克思著:《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
    6. 汪劲、严厚福、孙肖璞编译:《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美国联邦法院环境诉讼经典判例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7.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8. 别涛主编:《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
    9. 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0. 吕忠梅著:《环境法的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1. 王彬辉著:《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2. 洪大用著:《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3. 郑易生著:《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版。
    14. 王曦著:《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5. 【美】彼得·S·温茨著,朱丹琼、宋玉波译:《环境正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16. 李爱年著:《环境法的伦理审视》,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7. 梁从诫著:《2005 年:中国的环境危局和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 刘静玲、贾峰著:《环境科学案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9.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20. 王锡锌著:《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年版。
    1. 王民:《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 年第 4 期。
    2. 董灵:《环境权与环境法制创新》,《法学家》,1997 年第 3 期。
    3. 叶俊荣:《宪法位阶的环境权:从拥有环境到参与环境决策》,载《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 叶俊荣:《环境影响评估的公共参与:法规范的要求与现实的考虑》,载台湾《经社法制论丛》1993 年第 11 期。
    5. 周永坤:《诉权法理研究论纲》,《中国法学》,2004 年第 5 期。
    6. 傅剑清:《环境公益诉讼若干问题之探讨》,载王树义主编:《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第 2 辑),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7. 栾志红:《印度的环境公益诉讼》,载《国际瞭望》,2007 年 9 月。
    8. 黄冀军:《陈法庆以一个农民的身份为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建言》,载《中国环境报》, 2004 年 6 月 15 日。
    9. 王红英:《日本公害诉讼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 年 9 月,第 12 卷,第 3 期。
    10. 韩良良,李磊:《行政公益诉讼探析》,载《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02 年5 月。
    11. 王力、颜运秋:《论环境公益权——兼论环境公益诉讼建立之实体权利基础》,载《桂海丛林》,2006 年 5 月,第 22 卷,第 3 期。
    12. 朱谦:《美国环境法上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载《世界环境》1999 年第 3期。
    13. 朱谦:《环境权:一种新的探讨路径》,《法律科学》,2004 年第 5 期。
    14. 郎友兴:《环境污染事件:不得已的暴力?》,《中国社会导刊》,2006 年第 6期。
    15. 钟卫红:《论我国公民程序性环境权的完善》,载《汕头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2 卷,第 4 期。
    16. 2005 年“公益诉讼、人权保护与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 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网站:www.clapv.org
    2. 中华民生公益网:www.minsheng.net
    3. 中国环境法网:www.riel.whu.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