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少功小说风格的转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韩少功从一九七八年至今创作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这期间小说风格的两次转变为线索,具体论述了韩少功小说三个不同阶段小说风格的特征,小说风格转变的原因以及转变的意义。全文分五个部分,具体框架如下:
     引言:对韩少功小说的研究主要有对韩少功小说的单篇解读,如《爸爸爸》、《女女女》的单篇解读,或者是对韩少功寻根小说地域文化色彩的分析,也有对韩少功小说中某个具体人物形象如丙崽的分析,对韩少功小说文化内涵和叙事特点的阐释。而本文则试图将韩少功从一九七八年至今创作的小说作为一个整体,以韩少功从一九七八年以来至今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以一九八五年和一九九六年为界限,具体深入地分析了一九八五年前,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六年以后这三个阶段韩少功小说的不同风格特征。
     第二部分:韩少功三个不同创作阶段里,其小说呈现不同的风格特征,以及这些不同的风格特征有其具体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小说语言的变化、小说形式的变化、小说中乡土视角的演变、小说中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第三部分:两次小说风格转变的原因。一是社会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二是韩少功自身的文化性格和艺术观念。三是韩少功小说创作手法的运用。
     第四部分:两次小说风格转变的意义。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预示了韩少功创作上的成熟,二是开拓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境界和语言表达风格,三是有助于对特定时代和地域的感性认识。
     结语:韩少功小说风格两次转变标志了他在创作上的自我超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利于自己创作上的飞跃和提升。但由于韩少功的怀疑主义以及从一九九六年以后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本身存在疑惑,导致他的小说充满神秘色彩甚至晦涩难懂。
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 on Han shao gong's novels which are written form 1978 to now,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are two transform of the style of his novels,these transform can be the clue of this paper. So this paper comment the character of the style of Han shao gong's novels concretely form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It also comment the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yle transform. This paper has five parts,the conceret frame as follows:
     Forword:Research on Han shao gong's novels mainly includes following aspects:the sheet understands and explains some novels,the analysis to region culture colour of Han shao gong's seek roots novels,the analysis to the conceret personage image as Bing zai ,the expound to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narrate characteristic of Han shao gong's novels.But this paper tries to treat the novels which are written form 1978 until now as a whole,researchs on novels which are created by Han shao gong form 1978 until now. This paper takes 1985 and 1996 as boundary, analyses different style character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conceretly and thoroughly.
     Part II :In these three different creat stage, Han shao gong's novels appear different style character, these different style character have its own sonceret transform. These transform embody in the change of the novels ' language and novels ' forms,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village visual angle in these novels and the mingles of reasons and perceptual of these novels.
     Part III:The reasons of the style transform of Han shao gong's novels.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irst, the effect on society and literature trend of thought,;second, the culture character and art concept of Han shao gong ;third, the applying of novels' creat gimmick.
     Part IV: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yle transform of Han shao gong's novels. It includes thre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it forebodes the mature of Han shao gong's novel creat ; second, it opens up the uniqu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realm and language express style; third,it is conducive to perceptual knowledge about the specially appointed times and region.
     Concluding remarkes: Twice transfoms about the style of Han shao gong's novels sign Han shao gong's self-surpass in his creat, form the unique style. It is conducive to the leap and advance of his creat. But, as Han shao gong's doubt doctrine and uncertainty about the thought of language problem after 1996, these lead to fullness of mysterious colour even hard to understand about his novels.
引文
[1]李庆西:《他在寻找什么?——关于韩少功的论文提纲》,韩少功研究资料(乙种本),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7页。
    [2]李庆西:《他在寻找什么?——关于韩少功的论文提纲》,韩少功研究资料(乙种本),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8页。
    [1]韩少功:《韩少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77页。
    [1]韩少功:《韩少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39页。
    [2]韩少功:《韩少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4页。
    [1]韩少功:《韩少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41页。
    [2]韩少功:《归去来——韩少功短篇小说代表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89页。
    [3]韩少功:《归去来——韩少功短篇小说代表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95页。
    [1]韩少功:《归去来——韩少功短篇小说代表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52页。
    [2]晓华、汪政:《“大文”无体——韩少功新作<暗示>略说》,《名作欣赏》,2003年2月。
    [1]许玉庆:《“独特”的形式,“独特”的世界——从<马桥词典>、<上塘书>、<水乳大地>看当下新乡土小说的形式探索》,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2月第1期。
    [1]南帆:《文明的悖论》,《文艺争鸣》,2003年第1期。
    [1]邓菡彬:《对抗重复:2004年期刊中的韩少功小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3期。
    [2]罗关德:《韩少功乡土小说的视角迁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5期。
    [3]罗关德:《韩少功乡土小说的视角迁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5期。
    [1]吴亮:《韩少功小说的感性视域》,《作家》,1987年第6期。
    [2]吴亮:《韩少功小说的感性视域》,《作家》,1987年第6期。
    [1]旷新年:《“寻根文学”的指向》,《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1]韩少功:《韩少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236页。
    [1]王建刚:《不确定性:对韩少功文化心态的追踪》,《理论与创作》,1998年第2期。
    [2]这篇文章出自韩少功:《韩少功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363-366页
    [1]黄灯:《韩少功的精神世界》,《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1]这篇文章出自韩少功:《韩少功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363-364页
    1.《飞过蓝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韩少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3.《鞋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韩少功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5.《韩少功短篇小说代表作—归去来》,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6.《韩少功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1.彭继媛:《共同的忧患,不同的构筑—韩少功与孙健忠、蔡测海笔下的湘西世界》,《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杨春燕:《湖湘文化濡染的韩少功》,《湖湘论坛》2004年第3期。
    3.陈仲庚:《合一人神:楚文化思维模式与韩少功之演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陈仲庚:《韩少功:从“文化寻根”到“精神寻跟”》,《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2期。
    5.刘洪涛:《区域文化与乡土文学—以湖南乡土文学为例》,《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1期。
    6.韩少功:《冷战后:文学写作新的处境—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
    7.宋如珊:《走向暗示的文学道路—论韩少功的小说创作(1979-1996)》,《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
    8.韩少功:《文体与精神分裂主义》,《天涯》2003年第3期。
    9.龚敏律:《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楚文化》,《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0周立民:《在探求“可能性”的路途中—读韩少功<801室故事>、<是吗?>》,《上海文学》2004年第9期。
    11.张木荣:《再论韩少功的寻根理念》,《当代文坛》2000年第4期。
    12.韩少功:《语言的表情与命运》,《南方文坛》2006年第2期。
    13.孟繁华:《庸常年代的思想风暴—韩少功九十年代论要》,《文艺争鸣》1994年第5期。
    14.胡军:《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5.杨万欢:《乡土性与写作》,《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17卷第3期。
    16.雷鸣:《巫楚文化的诗意镜像—韩少功创作片论》,《山东文学》2007年第2期。
    17.王颖:《书写的困顿—论韩少功小说创作的潜在危机》,《文教资料》2007年3月号上旬刊。
    18.潘雁飞:《试论韩少功小说中的思父意识》,《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3期。
    19.郑坚:《时空叙述与韩少功的小说文本》,《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0月第22卷第5期。
    20.南帆:《诗意之源—以韩少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散文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21.石迪:《失落的再寻根之旅—读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新西部》2007年第6期。
    22.张均:《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的1992-2002》,《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
    23.王春林、贾捷:《清醒的迷失者—韩少功小说集<领袖之死>印象》,《新闻出版交流》2002年第4期。
    24.张志清:《论韩少功小说“陌生化”的语言技巧》,《现代语文》2006年第4期。
    25.南帆:《历史的警觉—读韩少功1985年之后作品》,《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28.刘东玲:《理论与实践:寻根得悖论—以<爸爸爸>为例》,《南方文坛》2007年第1期。
    29.王玉林:《拷问灵魂:韩少功小说的一个主题》,《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5卷第1期。
    30.陈润兰:《拒绝对立项选择:文学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兼谈鲁迅、韩少功写作立场的坚守与包容》,《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31.张爱华:《韩少功:文化寻根的独行者》,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暨南大学2006年。
    32.陈润兰:《怀疑与警觉: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脐带—论韩少功与鲁迅的现代性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4期。
    33.韩少功:《即此即彼》,《海南师院学》1994年第1期。
    34.陈润兰:《韩少功知青述说的精神轨迹与精神围城》,《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5.陈放:《韩少功寻根小说中对民族文化的反思》,《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25卷第3期。
    36.曹霞:《韩少功小说叙事转型的文化思考》,《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3卷,总第6期。
    37.鲁枢元、王春煜:《韩少功小说的精神性存在》,《文学评论》1994年第6期。
    38.罗关德:《韩少功乡土小说的视角迁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5期。
    39.苏忠钊:《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诗传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1期。
    40.龚敏律:《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楚文化》,《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1.黄灯:《韩少功的精神世界》,《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42.韩少功:《个性》,《小说选刊》2004年第1期。
    43.陈晓明:《个人记忆与历史布景—关于韩少功和寻根的断想》,《文艺争鸣》1994年第5期。
    44.洪治纲:《多重文体融会与整合》,《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45.邓菡彬:《对抗重复:2004年期刊中的韩少功小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3期。
    46.张佩瑶:《从自言自语到众声沸腾:韩少功小说中的文化反思精神的呈现》,《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47.柏定国:《从残雪、韩少功、史铁生的创作看文学的现实性对抗》,《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卷第4期。
    48.任蓝:《从“小说”到“非小说”—韩少功长篇小说文体创新探析》,2003年10月总第115第10期。
    49.樊星:《超越虚无主义的尝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0.王建刚:《不确定性:对韩少功文化心态的追踪》,《理论与创作》1998年第2期。
    51.李莉:《跋涉于解构与建构的艰难之旅—韩少功<801室故事>解读》,《当 代文坛》2005年第5期。
    52.旷新年:《“寻根文学”的指向》,《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53.韩少功:《“文革”为何结束?》,《开放时代》2006年第1期。
    54.黄灯:《返乡归村,坚守自己—韩少功近况访谈录》,《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1期。
    55.蓝白、黄丹:《文学的追问与修养—韩少功访谈录》,《东方艺术》1998年第5期。
    56.韩少功:《在妖化与美化之外的历史》,《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
    57.韩少功:《作家的创作个性正在淹没》,《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8期。
    58.张均、韩少功:《用语言挑战语言—韩少功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
    59.段大明:《但开风气不为师》,《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60.王光明:《“寻根文学”新论》,《文艺评论》2005年第5期。
    61.彭继媛:《韩少功小说创作研究述评》,《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4期。
    62.沈杏培、姜瑜:《喧哗背后的落寞与匮乏—韩少功小说研究综述》,《文教资料论文集》2004年第20期。
    63.王玉林:《二十世纪湖南乡土小说的自然风俗论》,《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4.张世岩:《回望故乡的巫风楚雨—论韩少功创作与楚文化的关系》,《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第2期。
    65.迟美桦:《寻访韩少功》,《档案时空》2005年第5期。
    66.陈家洋:《返归山野自然,彰显乡村意义—读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当代文坛》2007年第4期。
    67.刘舰平:《醒时复混沌—解读韩少功及其我们共同面对的世界》,《书屋》1995年第2期。
    68.杨汉云、刘敏:《湘楚文化视野下的<爸爸爸>解读》,《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69.李震:《论二十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0.王光东:《民间文化形态与八十年代小说》,《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71.(法)安妮·克琳撰,肖晓宇译:《诘问和想像在韩少功小说中》,《山花》2001年第3期。
    72.刘保昌:《寻根小说:精英文化的巨型想像》,《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73.吴亮:《韩少功的感性视域》,《作家》1987年第6期。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捷克)米兰·昆德拉、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4.王尧、林建法:《韩少功、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韩少功、蒋子丹:《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理论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6.吴义勤:《韩少功研究资料》(乙种),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7.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