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多样化,绿色国际竞争力正成为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赋予了竞争力新的内涵。我国企业的绿色国际竞争力在中国加入WTO后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
     本文对中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还构建了以绿色生产管理、绿色营销、绿色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本文在国内外有关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绿色国际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认为它是一个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文化、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绿色会计等概念在内的系统概念,由多种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并对这一概念建立了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归纳了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的一般规律。
     其次,构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对影响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战略的环境因素、所需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我国企业要提升自己的绿色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制定和实施绿色竞争力战略。
     再次,对构成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三个分战略分别进行了研究。
     绿色生产管理在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首要研究的对象,包括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管理等内容。在绿色生产管理分战略这一环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使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在这一章中进行了深入探讨。文中分别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实施的基本手段、内部化效应的模型进行了分析。
     绿色营销也是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之一。文中主要介绍了影响企业绿色营销模式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绿色营销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绿色竞争力战略的前提。本文对绿色企业文化结构层次进行了分析。将绿色企业文化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将每一个的层次识别系统与传统企业文化进行了区分。
     最后,在分析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制约我国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几大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促使中国企业在绿色国际竞争中夺得最终胜利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和措施。这些对策措施中,包括加强环境标准认证和管理,试办“绿色银行”,建立有利于环境的投资和信贷政策,实行专项补贴政策,全面推行绿色质量管理,开展绿色营销等改革建议,希望可以对有关部门和企业起一些参考作用。
     本文的研究,旨在加深企业对绿色竞争力的认识,通过建立企业绿色竞争力战略,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三赢”的目标。
Nowadays, enterprises’competition has diversified in form.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green power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enterprises’competitive power. After China’s entry to WTO, enterprises meet a greater challeng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green power is studied deeply and systemically. Not only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of the green power also is built, but also the green strategy including the green management, green marketing and green culture is built. The content as follows:
     At first,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green power and creatively gives a new con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green power which includes many factors, such as green design, green technology, green manufacture, green management, green culture, green products, green package, green marketing and green account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of the conception also be built.
     Secondly, green strategy is built.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environme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green power, organizing structure and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improve enterprises’green power and obtain living space in increasingly intense market compet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green strategy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hird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green management, green marketing and green culture respectively.
     The green management strategy is the core of the green strategy. It includes green design, clean produce and green manag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of the green management strategy is inside environment cos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asures and model of inside environment cost.
     The green marketing is also very important in the green strate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nner and oute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green marketing, and how to break the green trade barrier by green marketing.
     The green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premise of the green strategy. In the paper, the green culture is divided into sprit level, system level and substance level.
     At las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asons that restrict the green power, the author comes up with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from macrocosm and microcosm. In these measures, there ar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such as environmental standard management, green bank, subsidy policy and green marketing, which will benefit the departments and enterprises concern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green power, build the green strategy and reach social effect,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enterprises’economic returns sustainable growth.
引文
1 . H.Landis Gabel and Bernard Sinclair-Desgagne,“Corporate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oncerns”,Business Environmental Economics,1999,P265-269
    2.Charles Corbett and Luk Van Wassenhove,“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erations strategy”, Business Environmental Economics,1999,P280-285
    3. Deb Chatterji,“Achieving Leadership in Environment R&D”, Research &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1 March-April
    4. Chrisrian Ndubisi Madu,“Managing Green Technologies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2002
    5.Agis Veroutis & Vital Aelion,“Design for Environment: 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Total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ummer, 2001, P55-68
    6.Barrett. S,“Environment & Strate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265-272
    7.Antweiler. W, Taylor. M,“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P877-907
    8. Thomas Andersson,Carl Folkei,Stefan Nystrom著,黄晶,周乃君,陆永琪译:《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冯士笮,赵领娣,刘子玉,高金田,袁泉,巩天雷: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部分)项目“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与山东省整体经济实力提升战略研究”, 2002年12月
    10.李敏,余雪标,唐文浩:“‘绿色GDP’的研究动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1期,P54-56
    11.张泽勇:“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认识清洁生产技术”,《环境保护科学》,2004年第6期,
    12.张缦:《环境规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P44-48,P79-82
    13.曾凡银,冯宗宪:“基于环境的我国国际竞争力”,《经济学家》,2001年5月,P29-30
    14.江合宁:“WTO贸易与环境议题及‘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2月,P69-72
    15.王永年:“积极实施绿色战略,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生产力研究》,2002年5月
    16.张君红,“企业的绿色产品策略初探”,《市场周刊》,2004年3月,P70-71
    17.王守安,于传利,杨悦新:《环境经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P84-86
    18.宋小芬,阮和兴,“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企业竞争力”,《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7期,P43-45
    19.陈景庄:“论ISO14000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影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3月,P93-96
    20.曹瑞珏:“环保时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及我国外贸企业的对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1月,P34-36
    21.秦颖、武春友、孔令玉:“企业环境战略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脉络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1期,P105-109
    22.俞淮深,沈慧:“WTO的环境规则与我国外经贸的发展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2月,P25-28
    23.洪小瑛:“关于绿色竞争力的几点理论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3月,P92-95
    24.毛文娟:“打造中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华东经济管理》, 2005年1月,P47-50
    25.贾独俊,王波:“扑面而来的绿色浪潮——兼论绿色产业与企业商机”,《经济工作导刊》,2000年3月,P37-38
    26.张艳,贾海霞:“企业‘绿色度’的模糊评价模型与应用”,《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6月,P104-106
    27.徐建中,邱尔卫:“浅析绿色企业文化”,《商业研究》,2006年第10期,P205-207
    28.赵领娣,冯士笮:“大力提升中国企业的绿色国际竞争力”,《经济界》,2001年6月,P48-52
    29.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P362
    30.马建运:“节能环保与企业竞争力”,《经济师》,2006年1月,P59-61
    31.王春播:“论绿色管理及绿色管理‘金三角’”,《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年1月,P55-58
    32.魏江:“绿色化企业及其战略分析”,《科学管理研究》, 1998年10月,P60-63
    33.耿香玲:“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与竞争策略转变——常熟中小企业竞争力系列研究之一”,《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5月
    34.“企业绿色管理的动因、内涵与对策”,《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年1月,P20-22
    35.倪武帆:“环境竞争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的及整合对策”,《商场现代化》,2004年2月,P29-30
    36.卢强,凌虹,吴仁海:“企业的绿色战略”,《环境保护》,2000年6月,P36-38
    37.刘帮成,王雄,姜太平:“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现状与分析”,人大复印资料电子版
    38.李良波:“环保时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及我国外贸企业的对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1月,P22-25
    39.陈小洋,孙友群:“跨越绿色——企业未来战略”,《商业研究》,2002年9月,P10-12
    40.王玉玺:“加快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实施”,《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998年第4期
    41.万后芬:《绿色营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78-81
    42.陈铭恩,李同明,雷海章:“浅析企业绿色化支持系统可持续设计”,《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11卷第1期,P125-127
    43.吴爱明,“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战略”,《现代财经》,2003年第4期
    44.袁晓娜:“环境竞争力与绿色壁垒”,《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P146
    45.陈华斌:“绿色创新及其激励机制”,《环境导报》,1999年3月,P31-32
    46.叶元:“绿色通行证及我国外贸发展”,《中国对外贸易》,2000年第5期
    47.谷祖莎:“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环境成本内部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11月,P99—101
    48.何义亮,朱向红:“什么是绿色技术”,《世界环境》,2000年第5期
    49.李静江:《企业绿色经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P9-14
    50.徐惠娟:“清洁生产与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1.“WTO绿化趋势刍议”方时姣,《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52.陈华斌:“绿色创新及其激励机制”,《环境导报》,1999年第3期
    53.李惠娟,祝圣训:“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加入世贸挑战”,《商业研究》,2003年第9期
    54.曾贤刚:“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环境竞争力”,《生态经济》,2004年第4期
    55.刘林森:“‘绿色认证’挑战发展中国家”,《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第20期
    56.胡晓鹏:“从宏观到微观的三维国际竞争力分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7.赵细康:“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4期, P41-42
    58.“‘GDP时代’下的企业环境管理”,《计算机与网络》,2004年22期,P33
    59.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P9-14
    60.史清琪、张于颉:“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61.宁苗苗:“环境成本内部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价值工程》,2004年第6期,P14
    62.高嵩、高小平:“浅谈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国际贸易比较”,《经济师》,2001年第9期
    63.杨发明、许庆瑞:“环境技术与企业竞争优势”,《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12月,P65-69
    64.佘群芝:《贸易自由化与有效环境保护》,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P38-42,277-278,286-294
    65.汤建影、张赛、周德群:“企业效益“绿色”评价指标探讨“,《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1年3月
    66.陈玉祥、陈国权:“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未来”,《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9月,P8-9
    67.李宁琪、李艳松:“浅谈绿色企业文化”,《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5期,P19-20
    68.解三明:《绿色GDP的内涵和统计方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P5-9
    69.吴晓玲、薛秀娟:“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内部影响因素”,《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5期,P16-17
    70.赵领娣、徐新:“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5期,P30-32
    71.吴晓玲:“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理论思考”,《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P57-59
    72.施用海:“关于环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和平与发展》,1999年第4期,P50-53
    73.赵领娣、巩天雷:“浅谈企业环境战略制约因素”,《中国标准化》,2003年第12期,P58-60
    74.汪勇、裴洪平:“新世纪企业环境战略研究”,《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4月,P14-16
    75.李伟芳:《保护我们的环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76.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一版,P102-106
    77.周瑞平:“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机制探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7月,P27-29
    78.罗一新、黎昀:“我国煤炭生产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国矿业》,2002年第4期,P39-41
    79.杨多贵、周志田:“‘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8月,P20-23
    80.廖园园:“我国绿色GDP核算指标相关研究现状述评”,《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1月,P81-83
    81.罗丽艳:“绿色市场发育现状及其快速发展”,《环境保护》,1999年第3期
    82.程名望、史清华、王吉林:“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3月,P65-68
    83.梁咏:“浅谈WTO机制中我国对‘绿色壁垒’的因应措施”,《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1月,P91-95
    84.方时姣:“WTO绿化趋势刍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2月,P74-77
    85.傅京燕、陈红蕾:“国际贸易中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2年2月,P15-18
    86.谢向英、刘伟平:“中国企业发展的绿色战略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4年4月,P95-97
    87.耿香玲:“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与竞争策略转变”,《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5月,P24-27
    88.赵金英:“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过程中环境成本内在化之考虑”,《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年3月,P52-54
    89.林久华,梁戈:“入世:企业需要一张‘绿’卡”,《经济工作导刊》,2000年2月,P37-38
    90.裴瑱:“浅谈中国实施环境税的必要性”,,2005年11月,中国税收网
    91.鲍梅山、吕荣:“从环境保护看绿色包装的发展”,《中国包装工业》,2002年1月,P44-46
    92.冯士笮,赵领娣,袁泉:山东省社科基金课题“WTO与山东省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实力提升对策研究”,2000年12月
    93.陈红喜、王建明、袁瑜:“企业绿色竞争力及评价体系构建探讨”,《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3月,P47-53
    94.高晓红、俞书伟、任传鹏:“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煤炭经济研究》,2004年11期,P30-33
    95.袁家新、程龙生:“AHP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7月,P16-21
    96.曹洪军:《经济环境与宏观调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97.陈德敏、李柏楼、陈艳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企业行为分析”,《经济问题》,2003年第9期,P34-36
    98.郭淑宁:“刍议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P309-310
    99.李宁琪、李艳松:“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方法”,《科学时报》,2005年4月11日
    100.武振:“构建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P49-52
    101.刘国权、吴作斌:“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行政论坛》,2002年7月,P63-65
    102.李京文、郭金龙、王宏伟:“国际竞争力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1期,P5-9
    103.陈浩:“生态企业与企业生态化机制的建立”,《管理世界》,2003年2月,P99-104
    104.田枫:“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8月,P81-83
    105.林朝平:“绿色生产过程的特性分析”,《机械研究与应用》,2002年6月,P72-73
    106.施红霞、白阳、赵玉波:“神华煤工业锅炉应用的环保性能优势”,《煤炭科学技术》,2004年6月,P6-8
    107.钟云燕:“GDP和绿色GDP之我见”,《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11月,P63-66
    108.卫静、宋学宝、常宏鹏:“利用绿色营销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特区经济》,2004年11月,P168-17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