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暴力行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然而,各类极端组织实施的恐怖暴力行动对全球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构成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之所以选择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东地区是冷战以后极端暴力行动的高发区域,各种伊斯兰极端组织在此频频活动,从而成为研究滋生极端势力“土壤”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在全球治理的框架内,把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暴力行动视为一个“国际社会问题”,运用社会学整体主义方法,探讨其特性及其成因。
     本文尝试将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暴力行动看作一个“完整的社会行动过程”,该过程涉及的要素有四项:社会环境、社会互动、行为过程和行为主体。然后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论、社会化理论、越轨行为理论和集群行为理论,努力分别论证这四个要素与暴力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以及这四项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社会环境分析:把社会环境划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外部的和内部的)与观念环境中的利益冲突,使在全球化时代处于相对弱势的中东伊斯兰世界,正在或有可能进一步被边缘化而陷入困境,而这种困境已经对中东穆斯林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压力,使其中部分人的心理感受从不满发展为愤怒。
     第二,社会互动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后冷战时期,这种差异由于美国控制中东地区的意图和力度不断趋强,以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问世而被进一步夸大。双方在互动中由于“文化符号”的差异以及“共有知识”的缺失,引起各种文化偏见和文化曲解,进而导致双方的文化敌意。这种敌意事实上加剧了中东穆斯林的屈辱感甚至愤懑情绪。
     第三,行为过程分析:从社会化理论和越轨行为的文化传递理论来看,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暴力行动,是少数穆斯林极端分子自觉不自觉地对社会压力和文化敌意所做出的回应。这种回应如果以穆斯林个体角度为出发点,可以分为外部环境诱导和内部文化选择两个方面。一方面,极端组织的领导者刻意营造氛围,片面引用《古兰经》和《圣训》,对“圣战”作狭隘的、脱离时代精神的文本解读,对穆斯林个体进行负面的“社会化”,使他们把自身处于相对滞后与边缘化状态的责任全部归咎于美国、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现政权;另一方面,一小部分穆斯林在封闭环境的教化诱导下,盲目地把伊斯兰极端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殉教”需要,并赋予伤及无辜的暴力手段以“合乎伊斯兰教法”的意义。
     第四,行为主体分析: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绝大部分是非政府组织,属于社会“团体”范畴。他们的暴力行动明显带有反社会主流规范的“越轨”性质,而且具有“集群行为”倾向,因此,他们的思维容易偏于激进,行动容易趋近极端,方式容易倾向暴力。
     上述四要素的逻辑关系用下图表示:
     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之所以采用暴力行动,是因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中东伊斯兰世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和西方国家欲加以改造的对象。广大穆斯林既看不到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社会处境的希望,又不满意本国政府出于现实政治需要而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作出的各种妥协;因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偏见和文化曲解,在互动中发展为文化敌意;他们内心不平和失望的感受日积月累,需要寻找宣泄的通道及出口。在有具有偏执宗教激情,且一直觊觎夺取政权的极端组织领导者的诱导下,不少穆斯林把造成中东伊斯兰世界相对边缘化和弱势身份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同样是在这些伊斯兰极端主义领导者的教化下,失望和愤懑的穆斯林将暴力行动纳入“合乎伊斯兰教法”的“圣战”范围,铤而走险,采用了自杀性袭击等暴力手段去报复与威慑他们判定的“行动目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色列、中东国家现政权乃至无辜平民。他们这种暴力行动的背后,一是心理上借此发泄不平、失望和愤懑的感受;二是精神上追求“殉教”,以期得到后世的吉庆。
     本文努力通过各类文本、调查数据和具体案例,运用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其中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前提下,特别注意论证观念通过“互动”对物质所具有的“反作用”力,以期引起对规范、制度、核心价值观等文化传递内容及文化传递方式的重视。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times. Nevertheless, the various terrorists’violent actions launched by extremist organizations have greatly endangere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ich composes an important part of non-traditional threat.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Middle East Islamic Organizations, for this region is plagued with frequent extremist actions and various extremist Islamic Organizations, making it one of the most typical“hotbeds”of terrorist fo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is dissert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lobal governance, views the Middle East extremist Islamic Organizations as“a social problem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y making use of holism in sociology, it touches down upon its attributes and dynamic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view the Middle East extremist Islamic behavior as“a complete process of social behavior”, which is linked with four factors, i.e. social environment, social interaction, behavior process and actors. Next, it will comprehensively make use of social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Symbolic Interaction,Social Evolution, Deviant Behavior and Cluster Behavior, and probes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violent actions as well as the logics behind the four factors.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dissertation divides it into three fields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ystem environments. The conflict between material environment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and conceptualization environment has possibly further marginalized the relatively disadvantaged Middle East Islamic region in the globalization era. This kind of predicament has exerted a gigantic social pressure on part of Muslims in the Middle East, whose dissatisfaction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infuriation.
     Second,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bjectively speaking,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US, has an overwhelming divergence with the Islamic civiliz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this kind of divergence is caused by the US intention and capability to dominate the Middle East, the intensifie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S and Islamic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s well as Huntington’s theory of“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Due to the difference of“cultural symbols”and the lack of“shared knowledge”between the two sides, cultural prejudice, misunderstanding and distortion are inevitable, which have caused hostility culturally. The hostility has deepened the sense of humiliation and infuriation among the Middle East Muslims.
     Third, the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process. Judging by the theories of socialization and the cultural aspect of Deviant Behavior, the violent actions of the Middle East extremist actions launched by some Islamic Organizations, is a kind of response to external social pressure and cultural hostility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Muslim individuals, there are two aspects of external factor and internal cultural factor. On the one hand, the leaders of some extreme organizations deliberately set up an atmosphere, and one-sidely quote the Koran and the al-Hadith and their out-of-da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holy war. The“socialized”Muslims are lured to argue that their relative backwardness and marginalization result from the US, Israel and the Middle East secular governments. On the other hand, educated in such a setting, these Muslims will blindly internalize these concepts in order to legitimize their“martyrdom”and violent actions against the innocent, which, they are convinced, are in conformity with law.
     Fourth, the analysis of the actors. The Middle East Islamic Organizations ar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y belong to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ir action is obviously characterized by deviant and cluster behavior. Consequently, they tend to be radical, extreme and violent.
     The above-mentioned four factors can be illustrated with the following diagram:
     The Middle East Extremist Islamic Organizations resort to violent action, for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Middle East Islamic region becomes the primary target of the US and also the object of western transformation. Consequently, these Muslims are encountered with various pressures in different interest conflicts, and can neither see the hope of thei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r can they tolerate their governments’compromise to the US-led western countries. Their dissatisfaction and infuriation are accumulating. Induced by certain“totalitarianist”, some Muslims are convinced that the external force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marginalization and their disadvantaged status. Educated by the“totalitarianist”, some disappointed and infuriated Muslims resort to violence in the name of Islamic Law and“Holy War”. They always, by means of suicide attack and other violence forms, take various risks, retaliate and deter their“targets”, namely, the western countries headed by the US, Israel and the Secular pro-US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as well as civilians, in order to reveal their dissatisfaction, disappointment and infuriation psychologically, realizing martyrdom and achieving eternal happiness.
     Based on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various texts, data, survey and case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combine logic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ies and strives to draw a conclusion. It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it particularly argues that Conceptualization has a countermeasure to Matter in the interaction, and it expects that academia will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o regimes, norms, core values and other cultural content and means.
引文
1、Akbar S. Ahmed, Islam Under Siege: Living Dangerously in a Post-Honor World,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2、Albrow, M, Globalization, knowledg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in Albrow, M. and King, E.(eds) Globalization, Knowledge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1990
    3、Bernand lewis,communism and Islam, in Shireen T. Hunter and Hume Malik, Modernization, Democracy, and Isltun, Praeger, 2005
    4、Bernard Lewis, What Went Wrong? : The Clash Between Islam and Modernity in the Middle Ea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5、Blumer, H. Collective Behavior.In A.M .Lee(ed.)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1951,Chaps.19-20
    6、Charles A Kupchan,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lfred A. Knopf Inc,2002,
    7、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Ceuntry Profiler :Libya,2001,
    8、Elie Kedourie, Democracy and Arab Political Culture, London: Frank Cass, 1994
    9、Fatima Memissi, Islam and Democracy: Fear of the Modern Word, translated by Mary Jo lakeland, Perseus Pub1ishing, 1992
    10、Fawaz A.Gerges,America and political Islam:Clash of Cultures or Clash of intere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1、Graham E. Fuller, The Future of Political Islam,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12、H. Tajfel, 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3、Muslin-Western Relations, Conflicting Views in a Divided World 2006, The Global Project Atttitudes
    14、Shaul Shay, The Shahids: Islam and Suicide Attacks, 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U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4
    15、Tahir Abbas,ed,Muslim Britain:Communities Under Pressure,Zed Books Ltd,London and New York,2005
    16、Talcott Parsons,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 Free Press, 1951
    17、Talcott Parsons,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New York: McGraw-Hill , 1937
    18、Thomas P.M.Barntt, The Pentagon’s New Map :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P.Putnam’s Sons, 2004.
    19、Turner R. Collective Behavior, In R. Faris(ed) Handbook of Modern Sociology. Chicago: Rand McNslly, 1964
    1、“How the Arabs Compare: Arab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Middle East Quarterly vol. IX(Fall 2002), No. 4, p. 66
    2、Alan Richards, Explaining the Appeal of Islamic Radicals, Global Policy Brief, No.1, January 2003
    3、Alexei Arkadyevich Krylov, Extremism and its Social Roots in Russia, Paper for the Conference Enhancing Security of States in a Multi-polar Word: Focus on Extremism, September 2000
    4、Bernand lewis, Islam and liberal Democracy, The Atlantic, Vol. 271, No.2, 1993.
    5、Gudurun Kramer, Islamist Nations of Democracy, Middle East Report, No. 183, July– August 1993.
    6、Hady Amr, The need to communicate: How to Improve U. S. Public Diplomacy with the Islamic World, Analysis Paper, No. 6, January 2004, The Saban Center for Middle East Policy at TheBrookings Institution, pp. 10-11.
    7、Hugh Goddard,Islam and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Vol. 73 , No. 1, January–March 2002.
    8、John Gaddis, A Grand Strategy of Transformation, Foreign Policy, Nov./Dec. 2002.
    9、John L.Esposito, Religion and Global Affairs: Political Challenges, SAIS Review 18.2, 1998.
    10、Kofi Annan, Problems Without Passports,Foreign Policy, September/October 2002
    11、Muqtedar Khan, Prospects for Muslim Democracy: The Role of us. Policy, Middle East Policy, Fall 2003, p.79.
    12、Samuel P.Huntington, Will Countries Become More Democratic,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99,Summer 1984.
    13、Thomas Carothers, Promoting Democracy and Fighting Terror, Foreign Affairs, January 2003, p 84.
    14、Timothy Garton Ash, Living with America, Newsweek November 22, 200,4P.36.
    15、Ussama Makdisi, Anti-Americanism in the Arab World: An Interpretation of a Brief History,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1.89, lssue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阿尔及利亚】许乃炯等译:《石油、原料和发展:阿尔及利亚提交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的备忘录》,三联书店1975年版。
    3.【埃】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著,朱威烈、丁俊译:《十字路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埃】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著,朱威烈、王有勇译:《无身份世界中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奥】西格蒙·弗洛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上海文学杂志社1985年版。
    6.【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德】迪特·森格哈斯著,张文武等译:《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8.【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著,张世鹏等译:《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9.【德】约瑟夫·夏赫、C.E.博斯沃思编:《伊斯兰的遗产》,牛津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
    10.【俄】A·П·茨冈科夫著,刘再起译:《国际关系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俄】萨塔诺夫斯基:《恐怖主义的全球化及其后果》,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12.【俄】斯·日兹宁著,强晓云、史亚军、成键等译:《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法】菲利普·柯尔库夫著:《新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法】让·卡泽纳弗著:《社会学十大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J·L·埃斯波西托著:《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J·L·埃斯波西托著:《伊斯兰与政治》,纽约:叙拉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美】J·L·弗里德曼、D·O·西尔斯、J·M·卡尔史密斯著:《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美】艾伯特·霍拉尼著:《欧洲与中东》,伯克莱:加州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19.【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东方学》,三联书店2000年版。
    20.【美】奥托·纽曼等著:《信息时代的美国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
    21.【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美】福阿德·阿加米著:《消失的伊玛目》,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3.【美】凯马尔·H·卡尔帕特著:《当代中东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4.【美】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25.【美】克特·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6.【美】理查德·N·哈斯著,殷雄、徐静译:《新干涉主义》,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7.【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信强、何曜译:《霸权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9.【美】玛莎·费丽莫著:《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0.【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2.【美】维克托·配洛著:《美国金融帝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33.【美】西·内·费西尔著:《中东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4.【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35.【沙特】阿卜杜·阿齐兹·巴兹著:《法特瓦与杂文集》,利雅得图书翻译出版社1987年版。
    36.【苏】M·安德列耶娃著:《社会心理学》,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37.【英】G·H·詹森著,高晓译:《战争的伊斯兰》,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8.【英】阿兰·哈特著:《阿拉法特传》,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9.【英】戴维·赫尔德等著,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0.【英】理杳德·克罗卡特著:《反美主义与全球秩序》,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1.【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著:《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2.蔡德贵主编:《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曹建、曹军:《血腥大鳄——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拉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44.陈嘉厚主编:《现代伊斯兰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5.陈悠久主编:《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世界经济》,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46.程又中主编:《认同与国际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47.范鸿达:《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8.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与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多元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9.范明强:《社会学视野中的恐怖主义》,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50.高祖贵:《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51.郭树勇著:《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金世勋:《一个人的战争——与本·拉丹面对面》,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53.金宜久、吴云贵:《伊斯兰与国际热点》,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54.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与世界政治》,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55.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海湾战争全史》,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56.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梁守德、李义虎主编:《全球化与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58.刘阿明:《布什主义与新帝国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59.刘国平:《美国民主制度输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0.刘强:《伊朗国际战略地位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61.刘少杰著:《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62.刘中民:《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63.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马丽蓉:《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65.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梅永红、王元:《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67.聂晓阳:《在耶路撒冷的日子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庞树奇、范明林主编:《普通社会学理论》,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9.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黄民兴著:《伊拉克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0.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雷钰、苏瑞林著:《埃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1.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王铁铮、林松业著:《沙特阿拉伯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2.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王新中、冀开运著:《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3.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赛妮亚:《犹太文化精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75.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6.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7.孙晶:《文化霸权主义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8.宛耀宾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79.吴云贵、周燮藩:《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和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0.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1.肖宪:《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2.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3.徐新、凌继尧主编:《犹太百科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4.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5.许利平:《亚洲极端势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6.杨灏城、朱克柔主编:《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宗教与世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7.叶宗奎、王杏芳主编:《国际组织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9.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0.俞正樑、陈玉刚、苏长和:《二十一世纪全球政治范式研究》,台湾雁山出版社2003年版。
    91.岳西宽、张卫星译:《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92.展学习:《伊拉克战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3.张家栋:《恐怖主义论》,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94.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5.张友琴、童敏、欧阳马田编著:《社会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6.赵国忠主编:《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7.赵伟民:《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98.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国际重大恐怖案例分析》,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9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理论探索》,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10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2003-2006年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年鉴》,时事出版社。
    101.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2.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3.朱威烈著:《世界热点:中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版。
    104.左文华、肖宪主编:《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美国,是否淹没在石油战略之中?》,赵清春译,沙特《杂志周刊》6月23日。。
    2、【埃】穆罕默德·努曼·贾拉勒:《伊斯兰恐怖主义行为》,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
    3、【埃】沙阿德·埃丁·易卜拉欣:《80年代的埃及伊斯兰行动主义》,载《第三世界季刊》1988年4月。
    4、【德】弗尔克尔·佩尔特斯,《王京力译,《有限的机遇——以色列一巴勒斯坦一黎巴嫩一叙利亚四边形中的联系》,《法兰克福汇报》,8月10日。
    5、【美】阿夫欣·穆拉维:《中东:海湾崛起正在改变这一地区》,载美国《新闻周刊》2007年8月6日。
    6、【美】伯纳德·刘易斯:《穆斯林愤怒的根源》,载《大西洋月刊》1990年9月。
    7、【美】布劳:《美国社会学家》,1997年夏季专刊。
    8、【美】格雷厄姆·E·富勒:《“政治伊斯兰”现象解析》,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4期。
    9、【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著,任美芬译:《我们为什么去波斯湾》,,《华尔街日报》,2007年12月27日。
    10、安春英:《伊斯兰发展中八国集团发表<巴厘宣言>》,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5期。
    11、安惠侯:《哈马斯胜选与中东和平进程》,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3期。
    12、安惠候:《美国中东政策评析》,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1期。
    13、安维华、宫少朋:《伊朗核问题的由来与态势》,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2期。
    14、安维华:《巴以冲突中的极端主义》,载《亚非纵横》2004年第2期。
    15、安维华:《哈马斯现象的宗教—政治解读》,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4期。
    16、安维华:《论美国在“大中东”的战略态势》,载《中东研究》2006年第l期。
    17、安维华:《美国一伊斯兰世界关系与“文明的冲突”》,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1期。
    18、安维华:《美国一伊斯兰世界关系与价值观》,载《中东研究》2005年第l期。
    19、安维华:《美国—伊斯兰世界关系与利益的取向和判读》,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1期。
    20、毕健康:《穆巴拉克时代的埃及穆斯林兄弟会》,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2期。
    21、曹令军:《八国集团<泛中东行动计划>初析》,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2期。
    22、车效梅:《中东城市化的原因、特点与发展趋势》,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4期。
    23、陈刚:《历史上的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吗?——〈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评介》,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3期。
    24、陈安全:《霍梅尼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8期。
    25、陈丙先、朱耿华:《伊朗现行神权政体浅析》,载《中东研究》2006年第l期。
    26、陈双庆、田文林:《伊拉克政治重建简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
    27、陈万里:《中东的周期性动荡和战争成因》,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5期。
    28、陈亚东:《试析恐怖主义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载《亚非纵横》2007年第4期。
    29、陈玉聃:《论文化软权力的边界》,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期。
    30、陈兆华、王飞:《伊朗“核问题”与美国对伊政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期。
    31、储江:《〈日内瓦倡议〉及其与“路线图”计划的比较》,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3期。
    32、达巍、李绍先:《脆弱的国家重建——对主权移交之际美国的伊拉克政策评估》,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4期。
    33、戴启秀:《欧美中东政策差异及欧盟中东方案探析》,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
    34、邓碧波:《宗教世俗化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2期。
    35、丁俊:《论教法创制与文化创新》,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5期。
    36、丁隆:《伊斯兰教与中东民主化进程》,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6期。
    37、东方晓:《阿富汗的伊斯兰教》,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4期。
    38、东方晓:《阿富汗伊斯兰化进程刍议》,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6期。
    39、东方晓:《伊斯兰主义向何处去?》,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6期。
    40、东方晓:《中东民主变革与美国的大中东倡议》,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6期。
    41、范鸿达:《巴列维国王时期的美伊关系》,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3期。
    42、范鸿达:《美国肯尼迪政府的伊朗政策评析》,载《中东研究》2006年第2期。
    43、范鸿达:《中东反美主义:美国的对策及其评价》,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4期。
    44、方金英、欧阳立平:《自杀式恐怖袭击面面观——〈殉教者:伊斯兰教与自杀式袭击〉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
    45、方金英:《对东南亚伊斯兰的理性评估——〈亚洲伊斯兰教〉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
    46、方金英:《美国穆斯林族群命运初探——〈美国穆斯林〉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
    47、方金英:《如何管理伊斯兰非政府组织?——〈驾驭伊斯兰行动主义〉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2期。
    48、方金英:《英国穆斯林激进化的根源——“英国穆斯林”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8期。
    49、方永、刘再起:《也论当代伊斯兰教的“圣战”观——兼与叶青先生商榷》,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5期。
    50、冯怀信:《浅析中东地区主义及其发展前景》,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6期。
    51、冯路路:《全球化背景下中东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4期。
    52、傅梦孜、林利民、袁鹏、高祖贵、唐志超、王鸿刚:《伊拉克大选与美国的中东战略》,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2期。
    53、傅小强:《穆沙拉夫,他打赢了吗》,载《世界知识》2007年第15期。
    54、盖双:《伊本·西那论教育》,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2期。
    55、高尚涛:《个人行为体与国际体系分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8期。
    56、高祖贵、徐明:《伊朗核问题发展前景》,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2期。
    57、高祖贵:《黎以冲突后中东形势的新特点》,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5期。
    58、高祖贵:《美国对国家安全战略中“伊斯兰威胁”的分析》,载《亚非纵横》2005年第3期。
    59、高祖贵:《美国对外战略再思考——〈抉择:全球统治还是全球领导〉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0期。
    60、高祖贵:《美国在伊拉克的战略前景》,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3期。
    61、高祖贵:《伊斯兰世界的反美主义分析》,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4期。
    62、高祖贵:《伊斯兰世界的国际战略地位分析》,载《亚非纵横》2004年第3期。
    63、高祖贵:《伊斯兰世界转型期问题分析》,载《亚非纵横》2005年第1期。
    64、苟昭赟:《伊斯兰“大一统”视野中的圣战思想》,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6期。
    65、郭洁敏:《论软权力的基础、条件及其运用准则一一兼与陈玉聃先生商榷》,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3期。
    66、哈宝玉:《伊斯兰人权思想刍议》,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5期。
    67、韩志斌、焦玉奎:《历史继承、现实权衡与理论诉求——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中东地缘考量》,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6期。
    68、韩志斌、李铁:《政权移交后的美伊关系探析》,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5期。
    69、韩志斌:《美国在伊拉克的战略进展与局限——对美国<我们在伊拉克获胜的国家战略>报告的解读》,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2期。
    70、韩志斌:《民族主义建构中的政治认同——以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政治实践为个案考察》,载《中东研究》2005年第l期。
    71、韩志斌:《全球化对复兴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与特征——对后冷战时代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个案考察》,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3期。
    72、韩志斌:《伊拉克教派冲突与美国的战略困境》,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3期。
    73、韩志斌:《伊拉克教派结构与政治分裂危机》,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9期。
    74、韩志斌:《伊拉克战后中东国际关系的地缘性特征》,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1期。
    75、郝建英:《哈马斯在巴勒斯坦政坛崛起的原因》,载《中东研究》2006年第2期。
    76、何志龙:《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大中东计划”》,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6期。
    77、贺文萍:《美国与利比亚关系正常化原因分析》,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6期。
    78、胡光援:《利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原因和影响》,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4期。
    79、胡继平:《对伊斯兰国际影响的客观认识——〈伊斯兰与国际政治〉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期。
    80、胡键:《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8期。
    81、郇庆治、李萍:《国际环境安全:现实困境与理论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2期。
    82、黄民兴:《论20世纪中东国家的民族构建问题》,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9期。
    83、黄跃庆:《试析近代伊斯兰法发展的特点》,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4期。
    84、江海平:《现实主义状态下国际法“规范功能”刍议》,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期。
    85、姜英梅:《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教关系》,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5期。
    86、姜英梅:《伊朗宗教力量的发展前景》,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4期。
    87、姜英梅:《中东形势及叙利亚的作用——叙利亚驻华大使访问<西亚非洲>研究所》,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5期。
    88、蒋真:《从伊朗内外政策看“哈塔米主义”》,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3期。
    89、焦玉奎、王泰:《从肯尼迪的“现代化”透视布什的中东“民主化”》,载《中东研究》2006年第l期。
    90、焦玉奎:《核危机凸显伊朗的中东大国地位》,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3期。
    91、金彩云:《试评1978年伊斯兰革命在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载《中东研究》2006年第l期。
    92、金彩云:《伊朗巴列维王朝覆灭根源探析》,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5期。
    93、金忠杰:《〈古兰经〉注释及其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6期。
    94、阚雅晗、洪明:《对美国中东战略的再认识——<安全、改革、和平:美国中东战略的三大支柱>介评》,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5期。
    95、阚雅晗、洪明:《国内外研究美国对中东政策述评》,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5期。
    96、阚雅晗、洪明:《论美国中东政策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1期。
    97、来志勤、程巧燕:《“9·11”事件后利—美关系改善原因解析》,载《中东研究》2006年第l期。
    98、来志勤:《美国的经济制裁对利比亚的影响》,载《中东研究》2005年第1期。
    99、黎海波、宋瑞芝:《略论古埃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1期。
    100、李绘新:《试析当代德国外交的不确定性——以角色分析理论为视角》,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期。
    101、李力、曾强:《宗教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宗教与安全〉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9期。
    102、李明明:《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曲解”》,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5期。
    103、李鹏涛:《浅论当代伊朗的世俗化趋势》,载《中东研究》2005年第l期。
    104、李荣、田文林:《伊拉克什叶派因素突起的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
    105、李绍先、李荣、唐志超、陈双庆、田文林、郭拥军:《阿拉法特之后的中东和平》,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2期。
    106、李伟、杨明杰、陈洁军、高颖、石刚:《国际反恐的困境与启示》,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2期。
    107、李伟:《当前国际恐怖与反恐斗争的特点与趋势》,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2期。
    108、李伟建:《美国对中东战略与政策:悖论及影响》,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6期。
    109、李伟建:《美国推进中东民主的困境——从伊拉克民主实践和哈马斯当选谈起》,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2期。
    110、李卫华、焦玉奎:《美国中东政策的缘起——罗斯福对战后中东的构想及其影响》,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5期。
    111、李兴刚、杨曼苏:《以色列单边撤离加沙浅析》,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2期。
    112、李志庆:《阿巴斯当选及其面临的挑战》,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2期。
    113、李志星:《身陷困局的沙特王室命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
    114、粱丽萍:《宗教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以伊斯兰教为例》,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1期。
    115、林玲:《试论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公共外交》,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6期。
    116、刘慧:《英国的中东研究》,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6期。
    117、刘精忠:《极端主义研究的问题、实质及方法(上)》,载《中东研究》2006年第2期。
    118、刘精忠:《极端主义研究的问题、实质及方法(下)》,载《中东研究》2007年第1期。
    119、刘明:《伊朗实行全方位的能源战略调整》,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6期。
    120、刘新华、秦仪:《威胁认知:美国对中国发展的错误知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6期。
    121、刘永涛:《语言、社会建构和国际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1期。
    122、刘元培:《科威特女权运动的三大胜利》,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
    123、刘月琴:《简评伊拉克临时宪法》,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3期。
    124、刘月琴:《伊拉克战后的政治发展》,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6期。
    125、刘月琴:《伊拉克战后重建及问题》,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1期。
    126、刘月琴:《伊斯兰文化理论及实践》(上),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8期。
    127、刘月琴:《伊斯兰文化理论及实践》(下),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9期。
    128、刘月琴:《移交主权后的伊拉克》,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5期。
    129、柳树:《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再次失败?——试论美国“大中东经济计划”》,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3期。
    130、罗爱玲:《当前世界石油格局与美国对中东石油战略》,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7期。
    131、马丽蓉:《多向维度中的中东民主问题考量》(上),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7期。
    132、马丽蓉:《多向维度中的中东民主问题考量》(下),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8期。
    133、马丽蓉:《论阿里·哈迪清真寺的象征功能》,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4期。
    134、马丽蓉:《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对巴以新争端的思考》,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6期。
    135、马利章:《埃及爱资哈尔清真寺浅析》,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4期。
    136、马明良:《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3期。
    137、马明贤:《当代伊斯兰法的复兴与改革》,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1期。
    138、毛小林:《伊斯兰文明在美国的体验》,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3期。
    139、敏敬:《从努尔西到努尔库运动——土耳其文化伊斯兰概说》,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
    2期。
    140、潘忠歧:《民主改造中东?——解读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构想》,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1期。
    141、钱雪梅:《从萨达姆的政治遗产看伊拉克反美抵抗运动》,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5期。
    142、乔治·埃米尔、艾拉尼:杨雪蕾译,《黎巴嫩处于十字路口:但丁的地狱还是莫尔的乌托邦?》,西班牙《对外政策》,2007年7月号。
    143、阮炜:《拉什迪事件与“文明的冲突”》,载《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44、邵峰:《美国“大中东计划”的实质和发展前景》,载《亚非纵横》2004年第4期。
    145、石云龙:《弗朗西斯·伯顿视野中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载《阿拉伯世界》2007年第2期。
    146、时春荣:《“大屠杀”对以色列犹太人的影响》,载《西亚非洲》》2003年第2期。
    147、时殷弘:《自由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6期。
    148、史纪合:《阿拉伯基督教徒与中东政治》,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4期。
    149、舒先林:《美国独霸中东石油的制约因素》,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1期。
    150、水墨:《解析美国“大中东倡议”》,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3期。
    151、宋德星、刘金奇:《国际体系中的“失败国家”析论》,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2期。
    152、宋庚一:《美国媒体对伊斯兰世界的形象建构——以〈时代〉周刊个案为例》,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2期。
    153、宋庚一:《美国媒体在世纪初战争中的作为和立场分析——与越战对比》,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4期。
    154、孙必干:《重读伊拉克战争》,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2期。
    155、孙德刚:《中东和平“路线图”浅析》,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1期。
    156、孙溯源:《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改革——压力、困境与选择》,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4期。
    157、汤光鸿:《论国际关系的双重价值标准》,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期。
    158、唐志超、李荣:《土耳其积极重振中亚政策》,载《亚非纵横》2007年第1期。
    159、唐志超:《当前巴勒斯坦内部危机透视》,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8期。
    160、唐志超:《当前伊朗核危机透视》,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6期。
    161、唐志超:《中东民族与宗教问题新动向》,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
    162、田文林、陈双庆:《中东形势研讨会纪要》,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9期。
    163、田文林、程星原:《伊拉克什叶派崛起的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
    164、田文林:《经济模式·政治结构·价值体系——解读伊拉克民主化困境的三个维度》,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5期。
    165、田文林:《美国的中东战略及其历史命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8期。
    166、田文林:《美国在伊拉克的战略困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0期。
    167、田文林:《伊朗革命主义外交——理解第三世界政治的一种路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l1期。
    168、田文林:《中东反美主义新特点》,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期。
    169、万光:《小布什中东政策受挫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6期。
    170、汪波:《试析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对伊拉克的外交政策》,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2期。
    171、汪波:《伊拉克战后库尔德人分离主义倾向的变化与发展》,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5期。
    172、汪波:《伊斯兰与西方文明所蕴涵的民主价值观之比较》,载《阿拉伯世界》2007年第2期。
    173、汪维钩、张强:《伊拉克战争中的民族、宗教因素解读》,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2期。
    174、王恩学、张金平:《伊朗的强硬“核外交”政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
    175、王恩学:《伊朗新政府“核外交”的变化及走向》,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1期。
    176、王凤:《伊朗核问题及其走势》,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1期。
    177、王建民:《海峡两岸三方对两岸关系问题的认知差异与互动模式变化》,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3期。
    178、王建平:《美国反恐战争第三阶段的政策》,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2期。
    179、王建平:《摩洛哥伊斯兰激进组织、活动及政治主张》,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2期。
    180、王京烈:《埃及外交政策分析》,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4期。
    181、王京烈:《巴以冲突:理论构建与前瞻分析》,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1期。
    182、王京烈:《哈马斯的崛起与巴以冲突形势分析》,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2期。
    183、王京烈:《哈马斯法塔赫和解谈判与中东和平》,载《北京周报》2008年第16期。
    184、王京烈:《黎以冲突与中东局势》,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5期。
    185、王京烈:《伊拉克战后中东形势评估》,载《亚非纵横》2004年第1期。
    186、王京烈:《伊析兰宗教改革与中东社会转型——世界史视角下的中东社会发展剖析》,载《阿拉伯世界》2007年第1期。
    187、王俊生、范广军:《议会体制的内化性与中东和平进程》,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3期。
    188、王林聪:《关于阿拉伯国家民主化道路的思考》,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3期。
    189、王林聪:《卡扎菲外交思想与利比亚外交》,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6期。
    190、王林聪:《略论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实践的双重影响》,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7期。
    191、王林聪:《论伊斯兰教与民主之间不确定的关系》,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5期。
    192、王林聪:《论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及其前景》,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2期。
    193、王猛:《贝都因人—阿拉伯世界的精神贵族》,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6期。
    194、王三义:《国内外近代中东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载《中东研究》2005年第l期。
    195、王锁劳:《伊拉克<联邦法>的由来及其影响》,载《亚非纵横》2006年第6期。
    196、王铁铮:《关于中东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2期。
    197、王铁铮:《战后中东社会思潮的演变及特点》,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3期。
    198、王文峰:《“文明卫道者”的优虑——〈我们是谁?〉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8期。
    199、王文峰:《布什第二任期的施政方向简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2期。
    200、王侠:《时代变迁中的沙特阿拉伯——9·11的后沙特内政外交》,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5期。
    201、王新刚:《美国的制裁与叙美关系演变》,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6期。
    202、王亚宁:《以色列边防战略的特点》,载《西亚非洲》2001年第5期。
    203、王勇辉:《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4期。
    204、王有勇:《美国对阿拉伯能源战略的演变及其启示》,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5期。
    205、韦宗友:《“失败国家”问题与国际秩序》,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
    206、文庆:《美国压力下的阿拉伯民主化:问题与前景》,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2期。
    207、吴冰冰:《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与世俗化》,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5期。
    208、吴冰冰:《圣战观念与当代伊斯兰恐怖主义》,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1期。
    209、吴冰冰:《学术与偏见——从<错在哪里?>看伯纳德·刘易斯的中东史观》,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1期。
    210、吴成:《俄罗斯同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6期。
    211、吴成:《美围制裁伊朗效果分析》,载《中东研究》2006年第2期。
    212、吴成:《伊朗核问题的理论解读》,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3期。
    213、吴传华:《“中国——利比亚学者对话会”纪要》,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3期。
    214、吴贵:《阿拉伯国家与“半岛”台》,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l期。
    215、吴雁:《伊斯兰原子论的哲学思考》,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2期。
    216、闫文虎:《美国对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1期。
    217、闫文虎:《美伊战争对我国安全的影响》,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l期。
    218、闫文虎:《中东非政府组织与现代中东社会建构》,载《中东研究》2005年第l期。
    219、闫忠林:《从伊斯兰世界观探视费萨尔时期沙特阿拉伯的对外政策》,载《中东研究》2005年第l期。
    220、杨福昌:《美国的“大中东改革计划”实现难》,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
    221、杨灏城:《穆巴拉克政权应对国内恐怖主义之策》,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6期。
    222、杨洪林:《浅析伊拉克战后的教派之争》,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5期。
    223、杨鸿玺:《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中东时局发展》,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2期。
    224、杨华:《伊斯兰婚姻向一妻制演变是历史发展必然》,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3期。
    225、杨辉:《巴勒斯坦斗争方式的演变》,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4期。
    226、杨诗源、杨兴方:《新世纪伊朗能源外交浅析》,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7期。
    227、姚大学、李芳洲:《全球化与中东国家的经济改革》,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4期。
    228、姚大学:《全球化与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5期。
    229、姚匡乙:《对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地区民族宗教问题的思考》,载《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5期。
    230、叶凡美、肖欢:《试析美国国土安全政策的变化与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2期。
    231、叶青:《美国在中东的民主困境——试析美国的大中东计划》,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
    232、叶青:《试论认同多元化对中东局势发展的影响》,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6期。
    233、叶青:《试析当代伊斯兰圣战观》,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期。
    234、叶青:《中东地区国际际关系中伊斯兰因素初论》,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1期。
    235、余国庆:《试析以色列定点清除政策》,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4期。
    236、余建华、王震:《伊拉克问题与美国政治》,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6期。
    237、余建华:《伊拉克战争与中国外交》,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3期。
    238、虞卫东:《中东民主化的可能性和艰巨性》,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3期。
    239、雨思:《沙特人口、劳力结构和就业状况》,载《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2期。
    240、袁蕴华:《揭开伊斯兰世界之谜——〈伊斯兰教势力〉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6期。
    241、曾军:《伊朗核问题及其对美伊关系的影响》,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2期。
    242、张继业:《全球化时代美国领导世界的建言书——〈机遇:美国改变历史进程的时刻〉介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
    243、张金平、肖宪:《当代中东恐怖主义的特点》,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2期。
    244、张珺:《哈马斯的精神资源、政治特点及其战略》,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4期。
    245、张雪峰:《伊斯兰“圣战”——观点比较及分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9期。
    246、赵国忠:《论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2期。
    247、赵国忠:《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及其战略企图》,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1期。
    248、赵克仁:《穆斯林妇女面纱的价值取向透视》,载《西亚非洲》2006年第4期。
    249、赵瑞琦:《塔利班为何卷土重来?》,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5期。
    250、赵伟明、孙德刚:《美国准联盟战略初探——以伊拉克统一战线为例》,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5期。
    251、赵伟明、杨明星:《美伊核博弈的建构主义分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7期。
    252、仲冬:《两伊关系的改善及其前景》,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6期。
    253、朱威烈:《回眸外交风云,评点现实挑战》,载《阿拉伯世界》2006年第4期。
    254、朱威烈:《理解与尊重:关于构建我国对中东研究话语体系的思考》,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12期。
    255、朱威烈:《伊斯兰文明与世界》,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256、朱威烈:《在国际反恐中,如何看待自杀性袭击》,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专家建议》2005年第6期。
    257、专题讨论:《21世纪国际秩序与中国对外战略》,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0期。
    258、邹冬心:《阿拉伯国家艾滋病问题现状综述》,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5期。
    1、http //www.state.gov
    2、http://islamicweb.com
    3、http://pewglobal.org
    4、http://www.cnn.com
    5、http://www.Iraq.net
    6、http://www.timesleader.com
    7、华盛顿观察,http://www.Washington Observer.org
    8、华盛顿邮报,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9、军事飞扬网http://www.fyjs.cn
    10、蓝筹财经,http://infocomment.stock.fivip.com
    11、美国国防部网站,http://www.defenselink.mil
    12、南方新闻网,http://www.southcn.com
    13、纽约时报,http://www.nytimes.com/
    14、外交部官方网站,http://www.fmprc.gov.cn.
    15、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16、伊斯兰之窗,http://www.yich.org
    17、伊斯兰之光,http://www.norislam.com
    18、英国《独立报》网站,http://www.independent.co.uk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网站,http://iwaas.cass.cn
    20、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网站, http://www.cass.net.cn
    21、中国石油大学新闻网,http://news .upc.edu .cn
    22、中国乡村网,http://www.china-village.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