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两湖地区的桥梁与渡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对清代两湖地区的桥梁和渡口进行考察。
     清代的桥梁和渡口按照所有权的不同可分为官修、民修两大类,其中民修津梁占绝大多数。但是民修津梁的发展缺乏制度的保障,存在很多缺陷,而官府在地方津梁修建中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官府在各地也起了很重要的提倡、引导和监督、管理作用。桥梁按照建筑材料的不同,类型和规模不一。桥梁和渡口各自还有若干的配套设施。清代两湖地区桥梁和渡口的修建技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经费筹措和管理上不拘一格,形式多种多样,以便民为最大原则。桥梁和渡口的修建主体由各阶层人士构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工,他们在桥梁和渡口修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各阶层人士之所以积极参与桥梁和渡口的修建,其深层动力源于经济和思想基础做支撑。
From the vision of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research, I hope to analyse the bridge and ferry in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during th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Bridge and ferry divide into two types of government and people on ownership in Qing Dynasty, that people built bridge and ferry are most than government'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built bridge and ferry have limitation owning to short of institutional indemnificatory.And even though government don't be in the primary status,but it played a role as advocator,leader and supervisor in the local society.The type and scale of bridge is different from structured material . Bridge and ferry have equipped with some adjunctive equipments each. Technology to build of bridge and ferry had being succeed updated under past foundation in the Hubei and Hunan region by Qing Dynasty, there are a lot of styles on the raised money and management, All of these are ruled on convenience with people. These people are made up of every estate in the building bridge and ferry, included of many works. These people have different function on the building bridge and ferry. These people had being take part in building bridge and f
    erry energetically Because of economy and heart.
引文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光绪)《钦定工部则例》,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标点本。
    盛康辑:《清朝经世文续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雍正)《湖广通志》,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嘉庆)《湖北通志》,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民国)《湖北通志》,民国十年(1921)刻本。
    (清)洪良品纂辑:《湖北通志志余》,湖北省图书馆1985年印。
    (乾隆)《湖南通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光绪)《黄州府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光绪)《荆州府志》,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同治)《郧阳志》,清同治九年(1870)郧山书院刻本。
    (同治)《汉阳县志》,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
    (光绪)《汉阳县识》,清光绪十年(1884)景贤书塾刻本。
    (道光)《云梦县志略》,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同治)《蒲圻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同治)《江夏县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同治)《咸宁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光绪)《续辑咸宁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乾隆)《荆门州志》,清乾隆十九年(1754)宗陆堂刻本。
    (同治)《荆门直隶州志》,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
    (光绪)《续修江陵县志》,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同治)《郧西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民国)《郧西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本。
    (乾隆)《黄冈县志》,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光绪)《黄冈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民国)《麻城县志前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光绪)《罗田县志》,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乾隆)《蕲水县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光绪)《蕲水县志》,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光绪)《蕲州志》,清光绪八年(1882)麟山书院刻本。
    
    
    (乾隆)《黄梅县志》,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刊本。
    (光绪)《黄梅县志》,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乾隆)《广济县志》,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同治)《广济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活字本。
    (光绪)《黄安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光绪)《孝感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同治)《黄陂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道光)《安陆县志》,消道光二十三(1843)刻本。
    (同治)《应山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光绪)《光化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同治)《宜城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光绪)《宜城县续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同治)《宜都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光绪)《归州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同治)《枝江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光绪)《京山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同治)《当阳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光绪)《当阳县补续志》,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同治)《远安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同治)《来凤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光绪)《兴山县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经心书院刻本。
    (光绪)《长乐县志》,清光绪元年(1875)增刻本。
    (光绪)《利川县志》,清光绪二十年(1894)钟灵书院刻本。
    (同治)《襄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同治)《大冶县志》,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光绪)《大冶县志续编》,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同治)《汉川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光绪)《应城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蒲阳书院刻本。
    (光绪)《兴国州志》,清光绪十五年(1889)富川书院刻本。
    (光绪)《续补兴国州志》,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同治)《重修嘉鱼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同治)《通山县志》,清同治七年(1868)心田局活字本。
    (同治)《通城县志》,清同治六年(1867)活字本。
    (光绪)《续辑均州志》,清光绪十年(1884)均州志局刻本。
    (光绪)《武昌县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同治)《崇阳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同治)《监利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同治)《石首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道光)《鹤峰州志》,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
    (同治)《续修鹤峰州志》,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光绪)《续修鹤峰州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康熙)《潜江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传经书院刻本。
    (光绪)《潜江县志续》,清光绪五年(1879)传经书院刻本。
    (光绪)《沔阳州志》,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同治)《公安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同治)《松滋县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同治)《续修东湖县志》,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同治)《建始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同治)《巴东县志》,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同治)《恩施县志》,清同治三年(1864)麟溪书院刻本。
    (同治)《郧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同治)《房县志》,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同治)《竹溪县志》,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同治)《随州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同治)《长阳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乾隆)《钟祥县志》,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同治)《钟祥县志》,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乾隆)《枣阳县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抄本。
    (民国)《枣阳县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同治)《长沙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同治)《临湘县志》,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光绪)《善化县志》,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光绪)《巴陵县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岳州府四县志本。
    (乾隆)《平江县志》,清乾隆二十年(1755)增修刻本。
    (同治)《平江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光绪)《湘阴县图志》,清光绪六年(1880)县志局刻本。
    (乾隆)《华容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光绪)《华容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乾隆)《湘潭县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同治)《浏阳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民国)《醴陵县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醴陵县文献委员会铅印本。
    (同治)《攸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同治)《茶陵州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同治)《酃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康熙)《湘乡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同治)《湘乡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嘉庆)《安仁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同治)《安仁县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同治)《嘉禾县志》,清同治三年(1863)刻本。
    (乾隆)《永兴县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光绪)《永兴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光绪)《兴宁县志》,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嘉庆)《桂东县志》,清咸丰九年(1859)章濂增刻本。
    (同治)《桂东县志》,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乾隆)《桂阳县志》,清嘉庆七年(1802)吴乘时增刻本。
    (同治)《桂阳县志》,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民国)《汝城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同治)《临武县志》,清同治六年(1867)增刻本。
    (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
    (康熙)《耒阳县志》,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
    (光绪)《耒阳县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同治)《常宁县志》,清同治九年(1870)右文书局刻本。
    (乾隆)《衡阳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同治)《衡阳县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乾隆)《清泉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同治)《清泉县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清泉县乡土志》,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光绪)《衡山县志》,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乾隆)《祁阳县志》,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民国)《祁阳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刻本。
    (嘉庆)《新田县志》,清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
    (光绪)《新宁县志》,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乾隆)《浯溪新志》,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康熙)《零陵县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光绪)《零陵县志》,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光绪)《乾州厅志》,清光绪三年(1877)续修刻本。
    (民国)《蓝山县图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
    (光绪)《道州志》,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
    (同治)《江华县志》,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康熙)《永明县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本。
    (光绪)《永明县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1)刻本。
    (光绪)《东安县志》,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光绪)《邵阳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同治)《城步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同治)《绥宁县志》,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康熙)《武冈州志》,清康熙二年(1663)刻本。
    (同治)《武冈州志》,清同治十二年(1872)刻本。
    (道光)《新化县志》,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同治)《新化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道光)《辰溪县志》,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
    (雍正)《黔阳县志》,清雍正十一年(1733)增刻康熙本。
    (同治)《黔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嘉庆)《通道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同治)《沅陵县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补版重印本。
    (民国)《溆浦县志》,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光绪)《会同县志》,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康熙)《靖州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光绪)《靖州直隶州志》,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道光)《晃州厅志》,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
    (同治)《新修麻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同治)《芷江县志》,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乾隆)《永顺县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
    (民国)《永顺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同治)《桑植县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光绪)《古文坪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嘉庆)《永定县志》,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同治)《续修永定县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道光)《凤凰厅志》,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光绪)《凤凰厅续志》,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宣统)《永绥厅志》,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同治)《保靖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乾隆)《安乡县志》,清光绪六年(1880)盛庚补刻本。
    (光绪)《龙山县志》,清光绪四年(1878)续修刻本。
    (同治)《武陵县志》,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
    (光绪)《龙阳县志》,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同治)《直隶澧州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同治)《安福县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光绪)《桃源县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民国)《慈利县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嘉庆)《沅江县志》,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嘉庆)《石门县志》,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光绪)《石门县志》,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同治)《益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民国)《宁乡县志》,民国三十年(1941)活字本。
    (同治)《安化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陈锋:《清代军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锋:《陈锋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仲礼著 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张仲礼著 费成康等译:《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张研、牛贯杰著:《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中)》,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美】芮玛丽著 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包筠雅著 杜正贞等译:《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锋:《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徐建青:《清前期的公共事业经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郝秉键:《试论绅权》,《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王卫平:《清代苏州的慈善事业》,《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邓亦兵:《清代前期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
    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周荣:《明清两湖地区的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