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湖北的新县制研究(1939-1949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县制是国民政府于1939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推行的一种基层政权改革。清末以来,随着地方自治思想的传入,各届政府怀着不同目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方自治,力图强化对基层的控制,把行政权力下沉到民众的家门口。国民政府也打着继承孙中山总理遗教的旗帜,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十年的地方自治。随着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和日本入侵的加深,为了加强对基层社会的动员和资源控制,国民政府在吸取30年代基层社会改革的基础上,开始重新对基层政权进行制度设计,实行新县制。湖北省地处中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的省政府主席是蒋介石的忠实跟随者陈诚,因此,他对于新县制的实施不遗余力,提出“新湖北建设”的口号。本文就是以湖北省新县制的实施为考察对象,借助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为分析工具,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和最能体现新县制精神的事务,探讨新县制各项政策的实施状况,并考察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什么最终偏离了制度设计者的轨道,走入一种“锁定”状态。进而透视整个国民政府为什么最终失去了大陆,并为今天的地方自治提供历史的借鉴。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39—1949年。
     本文主体部分共七章,每章基本内容提要如下。
     第一章:考察新县制实施时的制度环境。分析了孙中山的地方自治理论以及存在的矛盾之处,他的理论为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提供了文本和路径。蒋介石自称继承孙中山衣钵,因此也对地方自治理论进行了阐释,并掺入个人的封建专制理念。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进行了十年地方自治,结果却弊病百出。在共产党日益占领广大乡村以及日军的军事步步紧逼下,国民政府被迫实行新县制,以强化自己在基层社会的力量和汲取基层资源。
     第二章:湖北省实施新县制时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湖北地处中部,无论是资源还是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在国民政府成立后,湖北省也进行了十年的基层政权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都为新县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1938年湖北省政府西迁,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陈诚提出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勾画了新湖北的蓝图。在经济方面实行新经济政策,教育文化上独创了计划教育的理念,在政治方面,紧紧配合中央新县制的实施,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选定县份进行试验。
     第三章:新县制是一种制度变迁,首先要在组织机构上进行改革,以便执行各种政策。湖北省也从上到下对基层政权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设定。县一级包括县等的划分、县政府的编制、人员的设定以及县长权力和地位的界定,此外还有各种县级附属机构,使得县级组织臃肿不堪。区署在新县制下成为县政府的附属机构,其设立是暂时和特殊的,可有可无。湖北省的联保也改为乡镇组织,成为一级自治体,并划分了等级。最有特色的是保甲组织在新县制下发生了变异,融入到了自治当中,成为乡镇下的组织细胞,利用保甲办理自治,其编制也有明确规定,并且其统治日益强化。
     第四章:新县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基层各级民意机关的设立。国民政府对基层民意机关进行了设计和制度安排,包括公民的认定,公职候选人的资格、考试,以及县参议会、乡镇民代表会、保民大会和甲居民会议的职责、成员、成立程序等。湖北省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并相继成立了各级民意机关。但是这些的民意机关出现了代表资格不合格,议会提案也多为军事服务,选举多为少数人把持的状况,从而使民众对它毫无兴趣。而沔阳县政府和县参议会的纠纷表明,部分人员凭借他们手中的权力,利用宗族、地缘、血缘、武装等,把民意机关变成了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根本无法代表民意。
     第五章:新县制下的地方财政开始有独立的税源,湖北省也进行了自治财政整理。新县制下,财政体制先后经历了两级制和三级制时期。湖北省也从1940年开始对自治财政进行整理,分三期进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1949年也没有完成对它的彻底整理。湖北省对于自治财政的整理包括五项自治税捐、清理地方公有款产、实行公共造产和公营事业。但是湖北省的地方财政最终没有建立起来,反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使得各种非法摊派制度化。本文分析了摊派产生的原因和种种情形,以及湖北省对摊派所做的限制等,但最终摊派成为湖北省基层政权运作所需经费的主要来源。
     第六章:国民政府为了培养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因此,在新县制中推行成人民众和小学教育结合的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体制。湖北省为了推行国民教育,结合陈诚的“新湖北建设计划”,提出了湖北省的国民教育五年计划,对于提高民众文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新县制下的国民教育也存在着国家控制功能的强化的趋势,表现在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的实行、政教联系以及对于师生思想的钳制等方面;另一方面,国民教育的教育功能却因为经费不足、师资缺乏、管理不善和失学民众教育的边缘化而逐渐弱化。
     第七章:综合考察新县制在实施过程中为什么会进入一种“锁定”状态而无法自拔的原因。新县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利益群体,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阻挠新县制更为有效的实施。同时政府也缺乏一种有效的奖惩实施机制,以使他们不受约束。新县制的实施也无法摆脱中国的专制传统,从而使地方自治成为集权专制的补充。新县制自身在实施过程中也由于战争环境和蒋介石的个人理念,无法走出历史的路径依赖,最终运行到一种低效率的“锁定”状态。
     近代以来,中央一直努力把行政权力的触角下沉到基层,并实行地方自治,直到新县制的实施,结果都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的历史积重和包袱,尤其是中国的专制传统以及在此浸染之下的各种文化,因此所谓地方自治也多偏离了民众。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新县制下各项政策的分析,透视了国民政府乃至近代整个中国为什么在基层的改革。都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的历史原因,同时也为今天的村民自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The new county system is the reformation at the basic level which was carried out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from 1939.Every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push on local self-government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domination of the demo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arried out ten years local self-government of 1930s under cover of patriotism which claimed to be inherited the teachings left by the deceased premier. With the stronger of Chinese Communist and deeper of invasion of Japanes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began to practice the new county system based on the reform of 1930s for the sake of Controls of grass-roots. Hubei province li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and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very important. At that time, the chairman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was Chencheng who was firm supporter of Chiang kai-shek, therefore, he tried his best to practice the new county system and proposed slogan of building new Hubei. I main study the situation of the new county system of Hubei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I choose several works which can represent the spirit of the new county system , and I want to analyze the reason that the outcome of the new county system deviated from the desig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ended up with its useless take advantage of the theory of history、politics and economics. Furthermore, I wan to perspective the reason wh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failed and to provide experiences for local autonomy at the present. The time duration of the paper's research is from the year 1939 to the year 1949.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is sub-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is briefly introduced as follows.
     Chapter 1 explains the environment of system which the new county system began to practice. Sun Yat-sen proposed his theory of local autonomy, but his theory were conflicting in some respects, and this conflicting philosophy was the text of reforming at the county level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fter this, Chiang kai-shek exerted and illuminated the local autonomy theory of Sun Yat-sen, and mixed into his feudalism ideas. Under his guidanc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arried ten years local self-government but fail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practice the new county syste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his domination at the coun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situation.
     Chapter 2 illustrat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Hubei province which the new county system began to practice. Hubei province li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whos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this province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proceeded ten years construction of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 in 1930s, including politics、economy、education and so on. All these were based on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new county system. Hubei Government moved the west of province in 1938, and Chencheng proposed the plan how to build new Hubei province, including new economic policy, planned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carried on the new county system so as to act in concert with the policy of central government. They drew up policy and legislation and first chose several counties to test.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ecause the new county system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which needs corresponding organization to run all kind of policy. Hubei Government designed the organization of grass-roots unit, including the grade of county, the establishment of prefectural government office, the power and status of podesta. District was the secondary organ of the governments of county, and it was temporary, special and not essential. Joint guaranty was replaced by villages and towns which was a kind of commune and was divided several grades. It wa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baojia system was blended into autonomy system and was the cell of villages and towns. Hubei Government prescribed the establishment of Baojia System and put into practice self-governing, and their domination strengthen increasingly.
     Chapter 4 i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rass-roots public-opinion-expressing organization of all levels, because it was an important point of local autonomy.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rried on various designs and systematic arrangements concerning the grass-roots public opinion organization, including the citizen affirmation, the qualifications, examination of the public position candidate, and the congressional job, member of residents of people's conference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ing procedure etc . from the county parliament to the people's commissary meeting of country and town. The province of Hubei also practiced a series of policy, and established all levels of public sentiment organization one after another. But these so-called public sentiment organizations didn't agree with the fact, such as the representative's qualifications were unqualified, and the people didn't interest in it. The Mianyang county government and county disputes of the parliaments indicated that a part of personnel used the power in their hands and the clan, blood and born place relationship to make it serve for their own benefit, couldn't represent the public sentiment.
     Chapter 5:Under the new county system, the local finance had its independent tax source, and the Hubei province carried on the autonomy finance in order to match with the Central .The county and villages all had their independent finance, and the local finance system experienced two-class and three-class system period. The province of Hubei also carried on the sorting to the autonomy public finance since 1940 at three stages, but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until 1949 it hadn't been finished. The sorting of Hubei province toward the autonomy finance included five autonomy taxes , checking up the public property , practicing the public building property and the government operated business. But the public finance of Hubei province finally was not build up, on the contra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litary situation, it made various illegal assign duties systematical. Analyzing the reason and various situations of the phenomenon of assign duties as well as the effort and limit the province of Hubei had done, in end assign duties were the main source of the budget need for the run of the grass-roots society of Hubei province.
     Chapter 6: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people's approbation feel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ut the public education and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together and practiced the education of integration in religion and politics. Under the new county system, the citizen education had its special meaning and reason.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citizen education, combining Chen Cheng's construction plan in new Hubei, the province promoted two five-year plans in citizen education, which had a certain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people' s cultural level. But the enhance of the control function was also existed, such as the practice of three to one or four to one, contacting the religion and politic together and controlling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oughts etc. On the other hand, the public education function was on the decline 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 budget and teachers, bad management and the edge trend of the adult education.
     Chapter 7 will do a synthesized analysis on why the new county system was not so effective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but fell into a frozen condition. During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county system, it produced new benefit colonies, which obstructed the movement of the new system, and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accusations of the Bao-jia organization personnel was the best proof. This benefits community made use of various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 to protect their own benefit and obstruct the effective practice of the new county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lack of valid prize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also made them free from the stipulation. The implement of the new county system couldn't get away from the Chinese despotic tradition, whether culture or politics, people or leaders, the grass-roots unit or the Central. The local autonomy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almost a complement to the despotic rule . The new county system couldn't come out from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history, and ended be low efficient states and forth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ing, because of the war environment and Jiang Jie-shi's personal principle,
     Since the modern age, the Central tried to descend the antenna of the administrational power to the basic level, and practiced the local autonomy. Until the implement of the new county system, its result couldn't get away from the accumulation and heavy burde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history, especially the despotic tradition and culture, thus the so-called local autonomy deviated from people more.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reason why the reform to the grass-roots society didn't produce satisfied effec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whole modern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olicies under the county system of Hubei province. The conclusion is the reason lying in that it could not get away from the historical path dependence, which also provided the historical lessons for the villagers' autonomy of the village today.
引文
①江湄:《社会史:新的史学范式与新的通史观念——评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①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初版,第58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观察社1948年初版,第31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第69页。
    ①张益民:《国民党新县制实施简论》,《史学月刊》,1986年第5期。
    ②忻平:《论新县制》,《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2期。
    ③肖如平:《理想与现实的两难:论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与保甲制度》,《福建论坛》,2004年第12期。
    ①吴雯:《民国后期江西推行新县制的历史考察》,2003年,第30页。
    ②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③冉绵惠:《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四川推行的历史概况》,《四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④范国权:《论新县制时期的保甲制度》,《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2期。
    ⑤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89页
    ①周联合的《自治与官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曹成建:《20世纪40年代新县制下重庆地方自治的推行及其成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试论20世纪40年代四川新县制下的基层民意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③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社会控制——以1928—1949年年川康地区县政整改为例》,2004年,第148页。
    ①胡昭华:《新县制概论》,商务印书馆1942年重庆版,第127页。
    ①[美]J R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5—377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226页。
    ③韩毅:《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新进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①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②[美]R.科斯、A.阿家钦,D.C.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4页。
    ①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2页。
    ②康有为:《公民自治篇》,《新民丛报》,第6号第20页。
    ③粱启超:《公民自治篇》(按语),《新民丛报》,第5号第37页。
    ④黄遵宪:《黄遵宪文集》,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①孙中山:《附:孙逸仙宣言》,《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8页。
    ②孙中山:《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73页。
    ③孙中山:《在上海民治学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73页。
    ④孙中山:《在上海民治学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73页。
    ⑤孙中山:《在沪举办茶话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29页。
    ⑥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66页。
    ⑦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14页。
    ①孙中山:《〈国民党肯亲大会纪念册〉序》,陈旭麓等:《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②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78页。
    ③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
    ④孙中山:《致港督卜力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2—193页。
    ⑤孙中山:《在沪尚贤堂茶话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23页。
    ⑥孙中山:《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陈旭麓等:《孙中山集外集》,第35—36页。
    ⑦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2页。
    ①孙中山:《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陈旭麓等:《孙中山集外集》,第37页。
    ②孙中山:《在沪尚贤堂茶话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23页。
    ③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7页。
    ④孙中山:《附:孙逸仙宣言》,《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528页。
    ⑤孙中山:《在沪举办茶话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27页。
    ⑥孙中山:《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孙中山集外集》,第2卷,第32—33页。
    ⑦孙中山:《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孙中山集外集》,第2卷,第34—35页。
    ⑧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50页。
    ①孙中山:《在沪举办茶话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28页。
    ②朱执信:《请愿与民权》,《朱执信集》(下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05页。
    ③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33页。
    ④孙中山:《地方自治实行法》,《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222—224页。
    ⑤攻法子:《敬告我乡人》,《浙江潮》第2期。
    ①法子:《敬告我乡人》,《浙江潮》第2期。
    ②梁启超:《答某君问德国日本裁抑民权事》,《饮冰室合集二·饮冰室文集之十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2页。
    ③孙中山:《地方自治实行法》,《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224页。
    ④李宗黄:《新县制与管教养卫》,《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27期。
    ①蒋介石:《告全国书》,《大公报》1930年10月12日。
    ②蒋总统集编辑委员会:《蒋总统集》(一),台北国防研究院1963年版,第498页。
    ③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总裁地方自治言论》,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119页。
    ④李宗黄:《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际》,重庆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1940年版,第6页。
    ⑤朱汇森:《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37年7—12月)(初稿),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7年版,第137页。
    ①赵小平:《试论国民党地方自治失败的原因》,《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2期。
    ②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总裁地方自治言论》,第129页。
    ③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总裁地方自治言论》,第128页。
    ④李宗黄:《对于新县制之认识》,《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14期。
    ⑤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总裁地方自治言论》,第131—132页。
    ①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7,演讲,台北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24页。
    ②《乡镇自治法施行法》,《建国月刊》,第8卷第2期。
    ①刘炳黎:《蒋介石先生思想研究集》,华中图书公司1937年版,第143页。
    ②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总裁地方自治言论》,第72页。
    ③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总裁地方自治言论》,第45页。
    ④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总裁地方自治言论》,第72页。
    ⑤行政院县政划委员会:《总裁地方自治言论》,第93—114页。
    ①中华年鉴社:《中华年鉴》,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399页。
    ②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三册第五编,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69页。
    ①荣孟源、孙彩霞:《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8—639页。
    ①《大公报》1935年11月23日
    ①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三册第五编,第74页。
    ①朱子爽:《新县制述要》,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1940年版,第57页。
    ①汪精卫:《遵照建国人纲完成地方自治的问题》,《中央周报》1933年,第253页。
    ②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胡汉民先生文集》 (第一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580—581页。
    ③毛应章:《定县平民教育考察记.自序》,南京拔提书店1933年版,第2页。
    ④罗志渊:《中国县政制度》 (上册),上海群众出版社1973年版,第39页。
    ⑤程方:《中国县政概念》 (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1页。
    ⑥《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1941年编印,第13页。
    ⑦章伯锋、庄建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抗日战争》政治卷(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1页。
    ①忻平:《论新县制》,《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2期。
    ②李宗黄:《新县制与抗战建国》,《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37期。
    ③李宗黄:《新县制与抗战建国》,《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37期。
    ①李宗黄:《新县制与抗战建国》,《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37期。
    ②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第45页。
    ①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第45页。
    ②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三册第五编,第95页。
    ①李宗黄:《县政计划之完成及其实施要领》,《中央党务公报》,第3卷第22期。
    ②李宗黄:《县政计划之完成及其实施要领》,《中央党务公报》,第3卷第22期。
    ③蒋介石:《确定县各级组织问题》,《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13期。
    ①胡次威:《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新县制”》,《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125页。
    ③李宗黄:《对于新县制之认识》,《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14期。
    ①胡昭华:《新县制概论》,第127页。
    ①陈诚:《三民主义文化建设与我们的责任》,《新湖北教育》创刊号,第1卷第1期。
    ②陈诚:《三民主义文化建设与我们的责任》,《新湖北教育》创刊号,第1卷第1期。
    ③申报年鉴社:《申报年鉴》,上海申报年鉴社1934年编印,第231页。
    ①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政府公报》,第45期,1929年5月。
    ①《湖北各县区数暨区政数目比较表》,湖北省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一册附图一,1934年版。
    ②黄伦:《地方行政论》,正中书局1942年版,第135—136页。
    ③黄伦:《地方行政论》,第136页。
    ④张富康:《中国地方政府》,汉口新昌印书馆1947年版,第95页。
    ⑤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年鉴第一回》,湖北省政府秘书处1937年编印,第744页。
    ①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各县应划区数表》,《湖北省政府公报》,第88期,1935年。
    ①《湖北各县保甲数目比较图表》,湖北省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第一册附图一,1934年版。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湖北省志.政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教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④熊贤君:《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⑤中央教科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5页。
    ①《湖北初等教育概述》,《新湖北季刊》,第1卷第1期。
    ②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年鉴第一回》,第522页。
    ③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年鉴第一回》,第529页。
    ④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年鉴第一回》,第521页。
    ⑤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1辑,(台)文海出版社,第64-66页,总第1460—1462页。
    ⑥指的是通山县暑假乡村小学师资训练班的128名毕业学员,利用“庚子赔款”,在省教育厅补助下,办理了短期小学7所,简易小学8所。
    ⑦湖北省松溪县教育委员会编:《松滋县教育志》,公安印刷厂1986年版,第28页。
    ⑧《湖北初等教育概述》,《新湖北季刊》,第1卷第1期。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教育》,第115页。
    ②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年鉴第一回》,第528—533页。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教育》,第246页。
    ①教育部特种教育委员会编:《特种教育》,1940年,第1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第1130页。
    ③《蒋介石1935年6月1日在赣、鄂、豫、皖、闽五省特种教育会议上的训词》,《湖北特教半月刊》,第2卷第6期。
    ④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年鉴第一回》,第521页。
    ⑤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教育》,第128页。
    ⑥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年鉴第一回》,第523页。
    ⑦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教育》,第129页。
    ①黄华文、田子渝:《湖北通史.民国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317页。
    ②刘韵石:《抗日战争中的新湖北》,《湖北文献》,台北:湖北文献社1987年10月,第85期。
    ①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湖北省政府秘书处1941年编印,第48页。
    ②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第1—2页。
    ①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第45页。
    ②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第2—3页。
    ③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第3页。
    ①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第4—5页。
    ②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第44页。
    ①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第49—50页。
    ②陈诚:《实施计划教育之商榷》,湖北省教育厅1941年编印,第9—10页。
    ①曾培德:《新湖北计划教育的实施问题》,《新湖北季刊》,第1卷第4期。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湖北省志.经济综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湖北省志.经济综述》,第72页。
    ④湖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湖北省志.经济综述》,第76页。
    ①刘千俊:《鄂政纪要》,正中书局1945年版,第114—115页。
    ②《湖北省抗战期中民生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概况》,湖北省政府1942年编印,第146页。
    ①朱代杰:《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的诠释》,湖北省政府编:《湖北省三十年度党政军工作总检讨大会汇编》,湖北省政府1942年印,第103页。
    ②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第7页。
    ③《湖北省政府委员会议陈主席指示备忘录汇编》,湖北省政府秘书处1942年4月编印,第91-92页。
    ④陈诚:《陈主席对大会指示纪要》,《湖北省三十年度党政军工作总检讨大会汇编》,第68页。
    ①陈诚:《陈主席对大会指示纪要》,《湖北省三十年度党政军工作总检讨大会汇编》,第67页。
    ②陈诚:《新湖北建设之检讨与策进》,《湖北省三十年度党政军工作总检讨大会汇编》,第61页。
    ①《湖北省实施新县制之程序》(1940),湖北省档案馆:LS3—1—1371。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2页。
    ②《湖北省实施新县制之检讨及报告表》(1943),湖北省档案馆:LS3—1—775。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第584—585页。
    ②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32页。
    ③《五届中执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中央党务公报》,第5卷第19期。
    ①《湖北省县长考绩实施暂行办法》(1941.10).湖北省档案馆:LS31—16-778。
    ②如朱公明自杀,黄向荣被枪决,陈泽生系狱,周小溪畏难而走等。见《抗日初期的监利县县长郑桓武》,《武汉文史资料》第1辑,1994年。
    ③有人讽刺兴山县政是“八大四小一炖盆”(兴山风俗:官宴一般是八大盘,四小盘,中间一炖盆)。“八大”指刘利川(政客)、贾显卿(中队长)、朱畅垓(民教馆长)、汪斗南(县高校长)、陈子巩(校监)、李禅佛(常备队长)、贾济川(区长)、陈和术(银行董事长);“四小”指朱秉然(财委会委员长)、宋子仁(区长)、徐仁久(县督学)、潘遵佑(财委的文牍):“一炖盆”指的是县长。见《兴山县选举国大代表朱陈两派斗法》,《兴山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
    ④《湖北省减少县长兼职办法》(1943),湖北省档案馆:LS22—1—396—1。
    ①《湖北省县政府组织规程》(1942.2.20),湖北省档案馆:LS18—14—330。
    ①《湖北省政府代电抄发编造三十六年度工作计划有关法令》(1945),湖北省档案馆:LS31—1—67。
    ②《沔阳县临时参议会和松滋县参议会代电》(1946.10.31),湖北省档案馆:LS1—2—1922。
    ③《1946年县级机关员额表》(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9—1—34。
    ①《湖北省县各级组织编制概况、充实紧缩与调整情形》(1949),湖北省档案馆:LS19—1—122。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民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页。
    ①刘迺诚:《新县制纲要浅说》,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第126页。
    ②《湖北省县各级组织纲要》(1942),湖北省档案馆:LS3—5—5646。
    ①刘迺诚:《新县制纲要浅说》,第122页。
    ②毛獨时:《新县制的理论与实施》,杭州正中书局1940年版,第135页。
    ③毛獨时:《新县制的理论与实施》,第136页。
    ①《湖北省政府签发省县政府组织规程办事通则编制表》(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8—14—330。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民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③《恩施乡镇公所等级表和各县乡镇公所概况表》(1941),湖北省档案馆:LS3—2—1935。
    ①《县各级组织纲要》(1940),湖北省档案馆:LS3—5—5646。
    ①其中“礼、义、廉、耻”组成“四维”;而“八德”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②《修正湖北省乡镇公所组织暂行规程》(1941),湖北省档案馆:LS3—2—2417—1。
    ①《湖北省实施新县制推行地方自治资料》(1947),湖北省档案馆:LS3—1—861—1。
    ②《湖北省县各级组织纲要》(1942),湖北省档案馆:LS3—5—5646。
    ③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45年第三版,第1页。
    ①陈柏心:《地方自治推行问题》,《地方自治》,1936年第1期。
    ②《革命文献》第71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7年版,第263页。
    ③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自序,第3页。
    ④庄建平、章伯锋:《抗日战争.政治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27页。
    ①《湖北省改进基层政治方案办法》(1948.7),湖北省档案馆:LS3—1—1664。
    ②《湖北省改进基层政治方案办法》(1949),湖北省档案馆:LS3—1—1664。
    ③《湖北省自治财政法令汇编》,省府编印1943年版,第283-284页。
    ①《湖北省私立阳新各小学校董会章程、员生名册县府发职缔私垫发展国民教育办法》(1946.9),湖北省档案馆:LS10—4—717。
    ②《湖北省实施新县制推行地方自治资料》(1947),湖北省档案馆:LS3—1—861—1。
    ③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第45页。
    ①湖北省政府编:《湖北省三十年度党政军工作总检讨行政会议大会汇编》,第496页。
    ②《民国三十七年度国民政府年鉴(最后一回国民政府年鉴)湖北部份稿》(1949),湖北省档案馆:LS1—2—1800—1。
    ③《民国三十七年度国民政府年鉴(最后一回国民政府年鉴)湖北部份稿》(1949),湖北省档案馆:LS1—2—1800—1。
    ①《湖北省私立阳新各小学校董会章程、员生名册县府发职缔私塾发展国民教育办法》(1946.9).湖北省档案馆,LS10—4—717。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一),第105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39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二),第943页。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二),第944页。
    ①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第77页。
    ②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第80页。
    ③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第68。
    ④《湖北省政府训令修改保甲规约提要》(1948.3.31),湖北省档案馆:LS3—2—2424—1。
    ①《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代电》(1948),湖北省档案馆:LS3—2—2424—1。
    ①《嘉鱼县东梧乡自治公约》(1948),湖北省档案馆:LS3—2—2424—2。
    ①《湖北省政府代邮快电检发内政部汇编各级民意机关法规注释》(1944.8.16),湖北省档案馆:LS18—14—130。
    ②蒋介石:《确定县各级组织问题》,《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13期。
    ③亢真化:《地方民意机关与基层政治》,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第26页。
    ①陈念中:《怎样组织县各级民意机关》,正中书局1940年版,第22页。
    ②《1941年1月27日内政部训令》(1941),湖北省档案馆:LS3—2—2417—2。
    ③李学训:《现行地方民意机构制度》,中华书局1946年版,第31页。
    ①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30页。
    ②孙中山:《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陈旭麓等:《孙中山集外集》,第35页。
    ③李学训:《现行地方民意机构制度》,第25页。
    ④李学训:《现行地方民意机构制度》,第26页。
    ①《各级民意机关法令专辑》,湖北省民政厅1944年印行,第122页。
    ①《建立民意机关、成立民意制度、训练人民行使四权各项要点》(1942),湖北省档案馆:LS4—1—332。
    ②蒋介石:《确定县各级组织问题》,《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13期。
    ③陈念中:《县各级民意机关》,上海正中书局1946年版,第50页。
    ①陈念中:《县各级民意机关》,第53页。
    ①陈念中:《县各级民意机关》,第112页。
    ①陈念中:《县各级民意机关》,第112页。
    ②《湖北省县各级组织纲要》(1940.8),湖北省档案馆:LS3—5—5646。
    ③《湖北省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计划审查会记录》(1940.6.8),湖北省档案馆:LS22—1—396—1。
    ①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府施政报告》(1943.10—1944.9),湖北省政府1944年编印,第5页。
    ②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府施政报告》(1943.10—1944.9),第5页。
    ③《内政部电县民意机关限期完成》(1945),湖北省档案馆:LS4—1—336。
    ①《本省各级民意机关成立情形》(1946.1),湖北省档案馆:LS4—1—339。
    ②《1947年年鉴湖北部分》(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2—1799。
    ①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府施政报告》(1948.5—12),湖北省政府1948年编印,第4—5页。
    ②《湖北省国民政府最后一回年鉴稿》(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2—1800—1。
    ③刘千俊:《鄂政纪要》,正中书局1945年版,第277页。又见孔昭恺:《恩施之行》,《大公报》1942年11月6日。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第977页。
    ②李泽民:《建议改进各县地方流弊情形》(1947),湖北省档案馆:LS3—1—1666。
    ③《建立民意机关、成立民意制度、训练人民行使四权各项要点》(1942),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LS4—1—332。
    ④《通城水口乡民人胡泮池等呈控该乡长吴光前》(1948.10.2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4。
    ⑤《内政部令军政机关不得任意支配民意机关工作》(1947),湖北省档案馆:LS4—1—328。
    ⑥《郧县乡镇区民代表会开会概况报告表保民大会月报表》(1947),湖北省档案馆:LS4—1—249。
    ①《湖北省长阳县乡民代表简历表》(1947),湖北省档案馆:LS4—1—249。
    ②《本省各级民意机关成立情形》(1946.1),湖北省档案馆:LS4—1—339。
    ③湖北省政府统计室:《湖北省统计年鉴》(1943),湖北省政府统计室1945年版,第242页。
    ①《湖北省改进基层政治方案办法》(1948.10),湖北省档案馆:LS3—1—1664。
    ②《当阳县长胡次平汇报该县实施乡镇长民选情况》(1946),湖北省档案馆:LS4—1—504。
    ③《竹山县沧浪乡乡长被控违法选举》(1948.1.21),LS3—3—2884。
    ①《秭归县桂花乡民众控诉该乡乡长杨有操以牢笼手段,卖放乡民代表》(1946.7.24),湖北省档案馆:LS4—1—504。
    ②李泽民:《鄂北政治写实》(1946.8),湖北省档案馆:LS19—2—1437—1。
    ③《咸丰县新甲乡第十一保萧益臣等十五人控告本乡保甲长“权重家富,选举舞弊,压迫投票,威吓打骂”》(1946.10),湖北省档案馆:LS4—1—504。
    ①《松滋县参政乡新编第八保代理保长余镜芝被控选举恐吓舞弊》(1946),湖北省档案馆:LS4—1—504。
    ②《通城水口乡民人胡泮池等呈控该乡长吴光前》(1948.10.2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4。
    ③《礼山县惠明乡民石天武等控诉前任乡长刘朗山于1946年冬民选乡民代表时舞弊》(1948.4.21),LS3—3—2877。
    ④《大冶民人方正控金梅乡乡长石文虎等不法》(1948.8.10).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4。
    ⑤《枣阳县板桥乡乡民代表会代电》(1946.10.26),湖北省档案馆:LS4—1—504。
    ①《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呈省府公文》(1946.8.12),湖北省档案馆:LS4—1—504。
    ①《枝江县参议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记录》(1947.5.1),湖北省档案馆:LS1—2—1705。
    ②《枝江县参议会第一届第七次大会记录》(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2—1705。
    ③《区行政会议闭幕,万主席讲评要点教而后富是本省目前施政方针》,《新湖北日报》1947年5月21日。
    ①恩施县政府:《恩施县地方自治工作团报告书》,恩施县政府1945年编印,第5—8页。
    ②恩施县政府:《恩施县地方自治工作团报告书》,第9页。
    ①恩施县政府:《恩施县地方自治工作团报告书》,第10—11页。
    ②恩施县政府:《恩施县地方自治工作团报告书》,第12页。
    ①恩施县政府:《恩施县地方自治工作团报告书》,第5—15页。
    ②《县参议会开幕》,《新湖北日报》1947年4月6日。
    ③《省府颁布建立民意机关宣传要点和进行步骤》(1942.12.21),湖北省档案馆:LS4—1—332。
    ④《郧县县长张傲云呈报本县组设保办公处情形及筹设各级民意机关步骤》(1941),湖北省档案馆:LS4—1—338。
    ①《巴东县呈报本县组设保办公处情形及筹设各级民意机关步骤》(1941),湖北省档案馆:LS4—1—338。
    ②《宜昌县黄陵乡六月保民大会概况》(1948.6.28),湖北省档案馆:LS4—1—250。
    ③《湖北省咸宁县乡镇区民代表会开会概况报告表》(1947),湖北省档案馆:LS4—1—249。
    ④《监利县政府代电该县乡镇民代表会情况》(1948.7.15),湖北省档案馆:LS4—1—249。
    ①《沔阳选举县参议员议长丑闻》(1947),湖北省档案馆:LS3—5—5726—1。
    ①《沔阳选举县参议员议长丑闻》(1947),湖北省档案馆:LS3—5—5726—1。
    ①《沔阳选举县参议员议长丑闻》(1947),湖北省档案馆:LS3—5—5726—2。
    ①《沔阳选举县参议员议长丑闻》(1947),湖北省档案馆:LS3—5—5726—2。
    ①甘子孺:《整理财政之我见》(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83。
    ②李宗黄:《对于新县制之认识》,《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13期。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第467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二编,财政(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02—604页。
    ①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下册),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488-489页。
    ②财政年鉴编纂处:《地方财政》,《财政年鉴》三编(下册),第十二篇,财政年鉴编纂处1948年版,第34页。
    ③财政年鉴编纂处:《地方财政》,《财政年鉴》三编(下册),第十二篇,第1页。
    ①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上册),第163—164页。
    ①叶桂:《当前“苛捐”“杂税”“摊派”鸟瞰》,《财政评论》第19卷第3期,1948年9月。
    ②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上册),第163页。
    ③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上册),第163—164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湖北省政府财政报告》,省府财政厅1945年6月编印,第4页。
    ①湖北省政府编:《湖北省三十年度党政军工作总检讨大会汇编》,第270页。
    ②湖北省政府编:《湖北省三十年度党政军工作总检讨大会汇编》,第82—83页。
    ①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府施政报告》(1942.4-1942.10),湖北省政府1942年编印,第36-37页。
    ②朱怀冰:《本省推行新县制的检讨》,《新湖北季刊》,第3卷第1、2期合刊。
    ③李锐:《抗战时期的省县支出》,《新经济》,第4卷第10期,1941年2月。
    ①《湖北省自治财政法令摘要》(1942.12.4),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53。
    ①《整理地方及县市自治财政报告》(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73。
    ②《湖北省各县市自治财政收支调整办法草案》(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55。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第158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第160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第164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第173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第169页。
    ①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第176页。
    ①财政年鉴编纂处:《地方财政》,《财政年鉴三编》(下册),第十二篇,第4页。
    ①《湖北省实施新县制之检讨》(1942.12),湖北省档案馆:LS3—1—775。
    ②赵志垚:《本省财政金融之过去与现在》,《新湖北季刊》,第3卷第1、2期合刊。
    ①财政年鉴编纂处:《地方财政》,《财政年鉴》三编(下册),第十二篇,第18—19页。
    ②湖北省政府:《湖北省34年度行政会议提案汇辑》,第一册,湖北省政府1945年印。
    ①甘子孺:《整理自治财政之我见》(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83。
    ②枝江县政府:《湖北省枝江县35年度上半年工作报告》,枝江县政府1946年编印。
    ③《整理地方及县市自治财政报告》(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73。
    ④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府施政报告》(1947.11-1948.5),湖北省政府1948年编印,第4页。
    ①李宗黄:《对于新县制之认识》,《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13期。
    ①《湖北省实施新县制之检讨》(1942.12),湖北省档案馆:LS3—1—775。
    ②《湖北省政府施政报告》(1942.4—1942.10),湖北省政府1942年编印,第20—22页。
    ③赵志堯:《本省财政金融之过去与现在》,《新湖北季刊》,第3卷第1、2期合刊。
    ①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上册),第194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③甘子孺:《整理自治财政之我见》(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83。
    ④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上册),第194页。
    ⑤湖北省政府:《湖北省34年度行政会议提案汇辑》,第一册。
    ①《湖北省整理县市自治财政报告》(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73。
    ②《财政厅整理地方及县市自治财政报告》(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73。
    ③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三册第五编,第129页。
    ④李宗黄:《新县制的实施与改进》,《中央党务公报》,第4卷第9期。
    ⑤《财政厅训令鄂西各县颁发田赋整理简章饬即照办理由》(1941),湖北省档案馆:LS19—2—2400。
    ①《曾理民催恳令饬查处王志华浮派公购包庇兵役等不法行为》(1943.7),湖北省档案馆:LS3—3—3040。
    ②《为保长贪污人民涂炭恭恳转令县(依)法究办事缘》(1944.5),湖北省档案馆:LS3—3—2894。
    ③《英山金泽乡乡民代表会为县府税法摊募捐款由》(1946.7.5),湖北省档案馆:LS19—7—434。
    ④《崇阳县37年度捐献办法》(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77—2。
    ⑤曾繁柏:《视察武昌县财政报告》(1947.2),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93—1。
    ⑥《阳新县乡自治财政视察报告》(1948.7.9),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93—2。
    ①《天门县彭市商会理事刘云万代电》(1947.4.30),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20。
    ②赵炳光:《黄冈县乡财政视察报告》(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93—1。
    ③葛连祥:《咸宁县乡财政视察报告》(1947.2),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93—1。
    ①赵炳光:《鄂城县乡财政视察报告》(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93—1。
    ②《1947年通山县捐献案》(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5—7593—1。
    ③《1947年通山县捐献案》(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5—7593—1。
    ④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上册),第163—164页。
    ①《论地方财政》,《大公报》1946年6月6日。
    ①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三册第五编,第129页。
    ②严仁赓:《抗战四年来我国之地方财政》 (上),《财政评论》,第6卷第2期,1941年8月。
    ③《第四届参政会第11次大会顾颉刚询问》(1947.5.26),湖北省档案馆:LS19—2—1437—3。
    ④内政部:《新县制实施成绩总检讨》(1942.5),湖北省档案馆:LS3—1—775。
    ⑤李锐:《抗战时期的省县支出》,《新经济》,第4卷第10期,1941年2月。
    ①《蒲圻县松峰乡公所份支出预算书》(1946.11),湖北省档案馆:LS19—1—1393—1。
    ②湖北省政府编:《湖北省三十年度党政军工作总检讨大会汇编》,第538—539页。
    ③《实施改订财政收支系统办法后之检讨及其改进》(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9—1—34。
    ①李泽民:《鄂北政治写实》(1946.8),湖北省档案馆:LS19—2—1437—1。
    ②《视察本省鄂北各县自治财政之观感(续)》,《鄂财通讯》第4期,1947年7月15日。
    ③《湖北省参议会第一届历次大会提案》(1946—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2—1437—1。
    ①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下册),第493页。
    ②叶桂:《当前“苛捐”“杂税”“摊派”鸟瞰》,《财政评论》第19卷第3期,1948年9月。
    ③财政年鉴编纂处:《地方财政》,《财政年鉴》三编(下册),第十二篇,第34页。
    ④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第72页。
    ⑤《湖北省参议会第一届历次大会提案》(1946—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2—1437—1。
    ①《省参议会电准厘定各县市37年度捐献办法》(1948.3.5),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77—2。
    ②《省府电准厘定各县市37年度捐献办法》(1948.5.6),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77—2。
    ③《省府电准厘定各县市37年度捐献办法》(1948.5.6),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77—2。
    ④《省府委员会第644次会议议决37年度捐献办法》(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77—2。
    ⑤《省府训令关于36年度捐献办法》(1947.3),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77—1。
    ①《1947年11月13日财政部代电关于湖北捐献办法》(1947.11.13),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77—2。
    ②《省参议会第584次会议议决36年度捐献办法》(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77—1。
    ①《湖北省政府令发办理捐献两项原则七项限制建教经费捐献简化办法及自治财政整理计划和建立自治财政办法》(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5—7677—2。
    ②《1945—1947年三年中废除各乡镇历年摊派》(1948),湖北省档案馆:LS19—2—1437—2。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第73页。
    ④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财政》,第73页。
    ⑤《为呈请转饬通山献粮献金会议核销指名捐献,并恳发还勒缴现金三千元,以恤民艰由》(1945.9.15).湖北省档案馆:LS19—5—7593—1。
    ①《南漳县城关镇民人胡精斋呈诉该镇违法摊派》(1947.7.31),湖北省档案馆:LS19—2—1437—2。
    ②《1948年12月6日省府代电》(1948.12.6),湖北省档案馆:LS19—2—1437—2。
    ①Pierson,P:“Increasing Retum,Path Dependence,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4,No.2 June 2000,P260。转引自杨龙:《路径依赖理论的政治学意义》,《宁波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②吴增益:《国民教师应以转移风气为己任》,《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第6卷第9期。
    ③陈诚:《计划教育的理论与实施》,《新湖北教育》,第1卷第1期。
    ④李宗黄:《新县制与三民主义及党务工作之关系》,《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25期。
    ①司琦:《中国国民教育发展史》,(台)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2页。
    ②汪通祺:《新县制下之国民教育》,中华书局1945年再版,第2页。
    ③孙中山:《在桂林学界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75页。
    ④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505页。
    ⑤汪通祺:《新县制下之国民教育》,第2页。
    ①余书麟:《国民教育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4页。
    ②汪通祺:《新县制下之国民教育》,第1页。
    ①汪通祺:《新县制下之国民教育》,第4页。
    ②汪通祺:《新县制下之国民教育》,第5页。
    ①汪通祺:《新县制下之国民教育》,第7页。
    ②其内容是村街或乡镇长均兼任民团队长及校长——是为职位的“三位一体”,公所队部学校同在一处办公——是为机关的“三位一体”。
    ③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教育处编制股编:《建设干部》第7期,1940年6月25日。
    ④汪通祺:《新县制下之国民教育》,第8页。
    ①陈诚:《计划教育的理论与实施》,《新湖北季刊》,第1卷第3期。
    ②汪通祺:《新县制下之国民教育》,第10页。
    ③陈诚:《计划教育的理论与实施》,《新湖北季刊》,第1卷第3期。
    ①表12—15均出自《湖北省实施国民教育计划》(1940),湖北省档案馆:LS10—4—10。
    ①松滋县教育委员会:《松滋县教育志》,第30—31页。
    ②东:《师范学校推行辅导地方教育实施办法的改进问题》,《新湖北日报》1947年4月1日。
    ①《湖北省私立阳新各小学校董会章程、员生名册县府发职缔私塾发展国民教育办法》(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0—4—717。
    ①《湖北各鹤峰县国民教育运动周实施办法及实施情况报告》(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0—4—57。
    ①《湖北省秭归县奉拟国民教育研究问题答案》(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0—3—229—1。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21—522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第523页。
    ②《湖北省国民教育概况》(1948.5.11),湖北省档案馆:LS10—4—116。
    ③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初等教育),第89—90页,总第267—268页。
    ④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初等教育),第90页,总第268页。
    ①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教育处编制股编:《建设干部》旬刊第7期,1940年6月25日。
    ①蒋介石:《确定县各级组织问题》,《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13期。
    ②李宗黄:《新县制与管教养卫》,《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27期。
    ③李宗黄:《新县制与管教养卫》,《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27期。
    ④李宗黄:《新县制与管教养卫》,《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27期。
    ①李宗黄:《新县制与管教养卫》,《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27期。
    ②李宗黄:《对于新县制之认识》,《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14期。
    ③刘真:《计划的国民教育》,《新湖北教育》,第1卷第1期。
    ①刘真《计划的国民教育》,《新湖北教育》,第1卷第1期。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92页。
    ③《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初等教育),第14页,总第192页。
    ④《湖北省各县市政教联系办法》(1945.12.7),湖北省档案馆:LS31—15—790。
    ①《湖北省各县市政教联系办法》(1945.12.7),湖北省档案馆:LS31—15—790。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第162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第166页。
    ③歌词为:我愿遵守中国公民规律,修成我的人品;使我的身体强健,使我的道德增进!我愿遵守中国公民规律,立定我的决心:为大众生产服务,为国家奋斗争存!我愿作一个中国的好公民,中国的好公民,奉行三民主义,向大同的世界前进!前进!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第162—163页。
    ①《私立阳新各小学校董会章程、员生名册县府发职缔私垫发展国民教育办法》(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0—4—717。
    ②房县教育志编写组:《房县教育志》,郧县报社印刷厂1984年,第42页。
    ③《中央信托局汉口分局关于职工子女教育补助费的函》(1948),湖北省档案馆:LS29—2—33。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第469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第470页。
    ①《国民教育基金保管运用筹集办法》(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0—4—48。
    ②曾培德:《新湖北计划教育的实施问题》,《新湖北季刊》,第1卷第4期。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第512页。
    ①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初等教育),第92页,总第270页。
    ②《国民教育基金保管运用筹集办法》(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0—4—48。
    ①李泽民:《鄂北政治写实》(1946.8),LS19—2—1437—1。
    ②《湖北省竹山县奉拟国民教育研究问题答案》(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0—3—229—1。
    ③松滋县教育委员会:《松滋县教育志》,第452页。
    ④《国民教育基金保管运用筹集办法》(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0—4—48。
    ⑤《国民教育基金保管运用筹集办法》(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0—4—48。
    ⑥松滋县教育委员会:《松滋县教育志》,第72页。
    ①《国民教育基金保管运用筹集办法》(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0—4—48。
    ②《写给市长的公开信》 (1948.9),湖北省档案馆:LS10—4—63。
    ①松滋县教育委员会:《松滋县教育志》,第409页。
    ②松滋县教育委员会:《松滋县教育志》,第70—71页。
    ③《湖北省教育厅令所属机关制止国民教育部门乱收费问题》(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0—4—48。
    ④《公安县参议会第一届第七次大会提案》(1947),湖北省档案馆:LS10—4—48。
    ①石保定《可敬的国民教师》(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0—4—57。
    ②刘成春:《发展国民教育效能必须尊重小学教师地位》,《新湖北日报》1947年4月1日。
    ①《湖北省国民教育设施概况》(1945),湖北省档案馆:LS10—2—1310—1。
    ②房县教育志编写组:《房县教育志》,郧县报社印刷厂1984年版,第75页。
    ③胡起伦:《国民学校如何减省领款领粮的手续》,《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第6卷第10期。
    ④松滋县教育委员会:《松滋县教育志》,第451页。
    ①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初等教育),第90-91页,总第268-270页。
    ②《郧县郑学海等检举该县城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张广达“资历不合,行为浪漫,贪污渎职”》(1947.1.8),湖北省档案馆:LS10—3—224—2。
    ①《湖北省南漳县武安镇中心学校校长郑仁民被控贪污渎职案》(1944),湖北省档案馆:LS10—4—1020。
    ②《张县长出巡观感》,《新湖北日报》1947年8月18日。
    ③金名:《改进教育当前的实际》,《新湖北日报》1947年8月19日。
    ④《教育部批示给湖北省国民教育应行改进各点》(1946),湖北省档案馆:LS10—1—1882。
    ①《湖北省国民教育设施概况》(1945),湖北省档案馆:LS10—2—1310—1。
    ②成春:《如何使七区教而后富》,《新湖北日报》1947年5月17日。
    ①《湖北省南漳县武安镇中心学校校长郑仁民被控贪污渎职案》(1944),湖北省档案馆:LS10—4—1020。
    ②松滋县教育委员会:《松滋县教育志》,第451—452页。
    ③《湖北省利川县都亭乡公所被控剥削小学教员津贴食米案》(1943),湖北省档案馆:LS10—4—1104。
    ④金番:《国民学校及中心学校办理民教部之实际问题》,《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第1卷第3期。
    ①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初等教育),第88—89页,总第266—267页。
    ②黄竞白:《中心学校国民学校办理民教部的困难和补救方法》,《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第1卷第3期。
    ③高时良:《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实施问题》,《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第1卷第3期。
    ①朱著汉:《实施成年失学民众不行教育的几个技术问题》,《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第1卷第3期。
    ②皮泽霖:《实施成人补习教育的困难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田民教育指导月刊》,第1卷第3期。
    ③金番:《国民学校及中心学校办理民教部之实际问题》,《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第1卷第3期。
    ①高时良:《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实施问题》,《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第1卷第3期。
    ①《钟祥丽元乡民人易必选等呈控乡长卢春圃苛诈勒索,乡民代表主席尹祥云滥用职权》(1948.11.4),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4。
    ②《竹溪县松鹤乡全乡穷苦人民冤状》(1948.9.13),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4。
    ③《竹山县敦兴乡平民密报该乡邓子龙父子的罪恶书》(1944.10.24),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4。
    ①《汉阳县黄杨乡民人朱子滨控告该乡乡长萧泽民等狼狈为奸,贪污违法,横行乡里,恳请查究》(1948.6.2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5。
    ②《阳新县丰安乡民人萧子云等呈控该乡乡长柯时雨贪污渎职》(1948.9),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4。
    ③《为前钟祥县磐石乡乡长王忠汉贪污渎职,卷款挟枪潜逃电,恳令饬钟祥县政府缉拿归案,依法判处,以申国法,而利戡建由》(1948.11.21),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4。
    ①李泽民:《鄂北政治写实》(1946.8),湖北省档案馆:LS19—2—1437—1。
    ②《为宜都县青年乡乡长程鑫贪污舞弊,乱征壮丁,侮辱人权,请查办由》(1949.1.26).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3。
    ③《为本县城关镇镇长陈远翥因隙泄愤,违法逮捕,私擅拘禁,贪污渎职,鲸吞公耕,恳祈派员查究,以维人民自由而惩贪污事》(1948.12),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4。
    ④《长阳县高缄乡同乡联谊会姚重藩等8人检举本乡前任乡长张育正滥用职权,混乱政教,滨职贪污》(1947.11.20),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0。
    ⑤《为黄冈县黄冈州镇长卸任乡长陶凤仪及主任干事李祥轰等贪污勾结》(1948.12.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6。
    ①《为鲸吞公款兵役舞弊,摊派旅费,包庇册生公恳撤职惩办以做贪婪而肃乡政由》(1948.2.14),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9。
    ②《武昌县福寿乡长刘枝生鱼肉乡民》(1948.10.1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5。
    ③《黄冈县举西乡乡民陶杰南等呈控该乡卸任乡长曾惠东苛派贪污》(194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6。
    ④《汉阳县黄杨乡民人朱子滨控告该乡乡长萧泽民等狼狈为奸,贪污违法,横行乡里,恳请查究》(1948.6.2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5。
    ⑤《为藉公藐视,祸国殃民,权势遮天,控告巴东同乐乡乡长郑振亚的密报书》(1947.5.26),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3。
    ①《为黄陂县自治乡乡长喻汉超无恶不作,肆行逮捕权威,竭尽贪污能事,,鱼肉乡民,荼毒生灵等检举屡呈》(1948.10),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6。
    ②《为太阳乡乡长田西明包庇烟赌,横征公款,垄断民意贪污渎职,盐池恩施乡撤职重办以惩乱贼而清乡政由》(1948.10),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2。
    ③《嘉鱼县龙江镇民人控告该镇镇长刘晓舫隐匿烟馆,包庇烟赌》(1947.12.15),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4。
    ④《潜江乡民代表控告本县县长张振国》(1949.5),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3。
    ⑤《监利尺八乡乡民人高辉远等呈控乡长万昌杨贪污渎职,设立赌局,抽头渔利》(1948.5.11),湖北省档案馆:LS3—3—2869。
    ⑥《汉阳县黄杨乡民人朱子滨控告该乡乡长萧泽民等狼狈为奸,贪污违法,横行乡里,恳请查究》(1948.6.2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5。
    ⑦《为乡长谭圣雍贪污渎职,持权殃民,公恳转饬县府依法查办以彰法纪而慰民望由》(1948.4.24),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3。
    ①《为渎职滥权荼毒生灵,呈肯派员查实益发撤惩以做官邪而全民命由》(194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3。
    ②《为天门县谭埦乡乡长金兆龙贪污枉法,民不聊生,恳请令饬天门县长撤职惩办,以肃官箴而除民害由》(1947.11.4),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9。
    ③《为长阳县县长黄致远上下其手,包庇磨峰乡乡长刘仁周取巧殃民,滥施权威由》(1948.5.1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4。
    ④《竹溪县松鹤乡全乡穷苦人民冤状》(1948.9.13),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4。
    ⑤《汉阳县黄杨乡民人朱子滨控告该乡乡长萧泽民等狼狈为奸,贪污违法,横行乡里,恳请查究》(1948.6.2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5。
    ①《为藉公藐视,祸国殃民,权势遮天,控告巴东同乐乡乡长郑振亚的密报书》(1947.5.26),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3。
    ②《县参议会开幕》,《新湖北日报》1947年4月6日
    ①秦孝仪:《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7卷,演讲,第287页。
    ②《为鲸吞公款兵役舞弊,摊派旅费,包庇册生公恳撤职惩办以儆贪婪而肃乡政由》(1948.2.14),湖北省档案馆:LS3—3—2879。
    ①《秭归县东阳乡乡长秦子高乡民代表主席秦全百交互为患,殃害地方》(1948.7.8),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1。
    ②《为乡长曹罡舞弊贪污滥权殃民,公恳鉴核,准予提案撒惩,以肃奸邪而维黎庶由》(1948.1.15)湖北省档案馆:LS3—3—2884。
    ③《湖北省具各级组织编制概况、充实紧缩与调整情形》(1949.4.1),湖北省档案馆:LS19—1—122。
    ①李约瑟:《四海之内》,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5页。
    ②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③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④王亚楠:《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⑤雷海宗、林同济:《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93页。
    ⑥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求索》,2004年第4期。
    ①陈顾远:《地方自治通论》,泰东图书局1922年版,第48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第21—28页。
    ③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④陈宏谋:《咨询民情土俗谕》,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吏政六》,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第754页。
    ⑤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页。
    ①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331页。
    ②亨廷顿:《文明的的神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③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0—51页。
    ①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③孔斐力:《地方政府的发展》,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44年版,第369页。
    ④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0页。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5—740页。
    ①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②孔斐力:《地方政府的发展》,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第369页。
    ③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367页。
    ④谢本书、冯祖贻:《西南军阀史》 (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⑤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第147页。
    ⑥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365页。
    ⑦孔斐力:《地方政府的发展》,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第372页。
    ⑧孔斐力:《地方政府的发展》,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第374页。
    ①孔斐力:《地方政府的发展》,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第375页。
    ②梁漱溟:《北游所见纪略》,《梁漱溟全集》,第4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8页。
    ③田炯锦:《地方自治与区域之划分》,《建国月刊》,第8卷第1期(上册),第6—7页。
    ④金鸣盛:《县市自治组织问题》,《东方杂志》,第31卷第8号,第48—49页。
    ⑤徐树人:《办理地方自治之困难及感想》,《村治》,第3卷第4期,第1页。
    ⑥何炳贤:《地方自治问题》,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126—127页。
    ⑦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58页。
    ⑧胡次威:《民国县制史》,大东书局1948年版,第58页。
    ①钱端升:《中国战时地方政府》,《钱端升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669—670页。
    ②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 (自序),第1页,第8、2、545页。
    ③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547—549页
    ④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中华书局1943年版,第1、169页。
    ⑤孔斐力:《地方政府的发展》,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第377页。
    ⑥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三册第五编,第96页。
    ⑦李宗黄:《新县制与管教养卫》,《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27期。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0页。
    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第二厅编辑室:《各省高级行政人员奉召南昌集会纪录》,1934年6月,第30、39—40、53页。
    ③李宗黄:《中国保甲制度》,中华书局1943年版,第168页。
    ④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 (第一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560页。
    ⑤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秘书处编辑:《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纪要》,1929年版,第295—298页。
    ⑥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 (第一册),第1298—1299、1238页。
    ①孔斐力:《地方政府的发展》,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第379页。
    ②Pierson, P, "Increasing Retum,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4, No. 2 June 2000, P251。转引自杨龙:《路径依赖理论的政治学意义》,《宁波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③胡次威:《怎样实施新县制》,大东书局1947年初版,第128—129页。
    ①周联合:《自治与官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②李宗黄:《县政问题——新县制之检讨与改进》,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训练班1943年编印,第52页。
    ③胡馨芳:《县政斑窥》,(上海) 《地方自治》,第1卷第1期。
    ④曹成建:《试论20实际40年代四川新县制下的基层民意机构》,《四川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92页。
    ⑤内政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现状及改进原则》,《内政部专题研究》,第1辑,1947年8月。
    ①孙科:《恢复革命精神完成地方自治》 《中央党务公报》,第6卷第11期。
    ②亢真化:《地方民意机关与基层政治》,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第86—89页。
    ③胡次威:《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新县制”》,《文史资料选辑》,第129辑,第210—211页。
    ④《张县长出巡观感》,《新湖北日报》1947年8月18日。
    ⑤《区行政会议闭幕,万主席讲评要点教而后富是本省目前施政方针》,《新湖北日报》1947年5月21日。
    ⑥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粹》第2卷《宪政法律篇》,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22页。
    ⑦张连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的划分与实施》,《江海学刊》,1999年第6期。
    ①李宗黄:《新县制与抗战建国》,《中央党务公报》,第2卷第37期。
    ②钱端升:《中国战时地方政府》,《钱端升学术论著自选集》,第675—676页。
    ③《论地方财政》,《大公报》1946年6月6日。
    ④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第170页。
    ⑤[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 (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9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第509页。
    ⑦高尚之:《国民教育的认识和应由的努力》,《新湖北日报》1947年6月20日
    ①金名:《改进教育当前的实际》,《新湖北日报》1947年8月19日
    ①胡次威:《怎样实施新县制》,第16页。
    ②胡次威:《怎样实施新县制》,第111页。
    ③曹成建:《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新县制下地方自治的施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曹成建:《试论20世纪40年代四川新县制下的基层民意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②曹成建:《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新县制下地方自治的施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历史类档案,包括民政厅、教育厅、财政厅、建设厅、秘书处等部门即3、4、19、10、1、6、18、22等全总的档案。
    LS3—1—770,湖北省实施新县制情形季月报成绩比较表,1942。
    LS3—1—861,湖北省实施新县制推行地方自治资料,1947。
    LS3—1—1371,湖北省实施新县制各案,1940。
    LS3—1—1639,湖北省县政府职员现在待遇及可能提高之程度,1948。
    LS3—1—1657,内政部咨关于乡镇长与中心学校校长设法建教学融洽意见,1941。
    LS3—1—568,湖北省民国三十三年、民国三十四年行政工作总检讨行政会议大会,1944—1945。
    LS3—1—1664,湖北省改进基层政治方案办法,1946—1948。
    LS3—1—1666,湖北省李泽民建议改善各项改进各县地方流弊情形,1947。
    LS3—1—775,湖北省实施新县制之检讨及报告表,1943。
    LS3—1—567,湖北省县政座谈会记录,1944。
    LS3—1—773,湖北省新县制实施情形季报表《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情形季报表,1944。
    LS3—1—133,建始九保甲长邓锅荣被控案,1943。
    LS3—1—1656,密报巴东县县政黑暗,1941。
    LS3—1—470,湖北省乡镇保甲干部人员考试训练办法,1944。
    LS3—2—2414,湖北省联保主任乡镇长保甲长推选考询暂行办法,1940。
    LS3—2—2461,湖北省各县成立保民大会及开会概况调查表,1944。
    LS3—2—1933,民国三十六年、民国三十七年、民国三十八年湖北省县政府专员及县以下各级组织迁移办公情形,1947。
    LS3—2—2424,湖北省政府令各县修正保甲公约,1947—1948。
    LS3—2—2525,湖北省政府代电各县切实执行本省各县乡镇公所及保办公处新编制,1946。
    LS3—2—2547,湖北省政府严饬各县恢复党团政各机构严密保甲组织积极清乡,1946。
    LS3—2—1935,湖北省各县乡镇划定乡镇等级公所、附五峰、郧西、均县、宜都、保康、思施乡镇公所等级表和各县乡镇公所概况表,1940。
    LS3—2—2417,湖北省各县乡镇公所及乡镇民代表会各项章则,1942。
    LS3—2—2543,湖北省乡镇公所及保办公处实行“三位一体”制情形,1943。
    LS3—2—2412,湖北省联保人员及保长待遇办法,1940。
    LS3—2—2492,湖北省乡(镇)保两级学员选训标准办法,1941。
    LS3—3—3384—3386,湖北省房县县长黄金声被控材料,1948。
    LS3—3—2869,湖北省监利、松滋、枝江县一部份乡镇保长的罪恶材料,1948。
    LS3—3—3331—3334,湖北省天门县土劣刘庭昌横行乡里被控材料,1946。
    LS3—3—4133—4134 湖北省自忠县长郑行之参议员雷寅互控材料,1947。
    LS3—3—2873到2884湖北省各县乡镇保甲长被控材料,1944—1948。
    LS3—5—5740,荆门县政府与县参议会纠纷处理经过,1948。
    LS3—5—5646,湖北省县各级组织纲要,1942。
    LS3—5—5726,沔阳选举县参议员议长丑闻,1947。
    LS4—1—335,县府呈报办理民意机关情形,1943。
    LS4—1—329,筹设民意机关、郧县各乡正副保长姓名表、乡民代表一览表,1942—1943。
    LS4—1—334,行政院内政部查报县各级民意机关办理情形,1944。
    LS4—1—332,建立民意机关、成立民意制度、训练人民行使四权各项要点,1942。
    LS4—1—328,内政部咨请从速成立保民大会筹设各级民意机关、郧县各乡正副保长姓名表,乡民代表一览表,1941。
    LS4—1—323,湖北省政府转发奋省县市各级民意机关代表及公职人员举行研讨会注意事项,1945。
    LS4—1—336,内政部电县民意机关限期完成,1945。
    LS4—1—339,本省各级民意机关成立情形,1946—1948。
    LS4—1—338,各县遵报民意机关建立及运用情形,1946。
    LS4—1—340,民国卅六年民意机关工作执行年度计划表,1947。
    LS4—1—248,湖北省乡镇区民代表会保民大会督导办法1947
    LS4—1—504,湖北省县选举区乡镇长、保甲长情形及部份当选人履历表,1946—1947。
    LS4—1—246,湖北省办理乡镇保甲长民选情形,1946。
    LS4—1—250,湖北省各县呈复乡镇(区)民代表会开会概况报告表、保民大会月报表,1948。
    LS4—1—249,湖北省乡镇区民代表会开会概况报告表保民大会月报表,1947。
    LS4—1—278,湖北省县临时参议会各项规程规则办法,1943。
    LS19—1—68,湖北省政府转发乡镇组织、乡镇民代表选举条例、乡镇民代表会和保民大会议事规则及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1941—1945。
    LS19—1—1353,行政院颁整理自治财政办法、县市财政整委会组织规程及各种捐税规,1942—1946。
    LS19—1—50,湖北省政府发财政督导工作纲要、整理自治财政实施方案、县乡财政统一征 收注意事项、行政考察督导出巡办法,1942—1948。
    LS19—1—34,实施改订财政收支系统办法、改制后地方财政检讨与改进地方财政方案、附县级各机关员额表,1941—1947。
    LS19—1—1363,湖北省自治财政纲要方案及实施办法总案,1943—1946。
    LS19—1—1355,湖北省政府制发自治财政法规及各种税捐款额数目分配表,1943—1947。
    LS19—1—1362,湖北省政府发十三种自治财政新则,1944—1945。
    LS19—1—1393,湖北省财政厅督导、视察各行署各县市自治财政工作报告,1946—1947。
    LS19—1—122,湖北省县各级组织编制概况、充实紧缩与调整情形,1949。
    LS19—1—1356,湖北省自治财政实施方案、整理计划、各县市整理税捐情况统计表及各县建立自治财政办法和款项收支保管规程,1946—1948。
    LS19—1—1383,湖北省财政厅令发修正本省建立自治财政办法及分期整理计划、甘子儒等人论著《整理自治财政意见》,1946。
    LS19—2—1685,行政院发中央分配县、市国税处理办法及国税分配表,1942—1947。
    LS19—2—1437,湖北省财政厅关于严禁非法摊派的训令决议案及改进意见、附湖北省府发《鄂北政治写实》,1946—1948。
    LS19—2—1880,湖北省政府发建教经费捐献简化经收查验办法及经收所组织规程,1947。
    LS19—2—1582,湖北省第一行署王定—呈报鄂南、鄂西各县税收工作中违法征收勒索贪污,1942—1947。
    LS19—2—1626,江陵县等八县县长非法摊派,1947。
    LS19—2—1658,湖北省各县税务局填送税捐征收月报表,1946。
    LS19—3—4703,湖北省各县民国三十五年、民国三十六年、民国三十七年自治财政统一收支实施成果报告表,1948。
    LS19—3—4206,湖北省政府令发地方国民教育经费整理和增筹办法、修正教育基金会章程及其教育费预计算,1935—1948。
    LS19—5—7653,第八区署献粮献金案,1942—1945。
    LS19—5—7593,汉阳县、通山县捐献案,1945—1948
    LS19—5—7677,湖北省政府令发办理捐献两项原则七项限制建教经费捐献简化办法及自治财政整理计划和建立自治财政办法,1947—1948。
    LS19—5—7620,天门县捐献会议纪录实施办法及捐献情形,1946—1949。
    LS19—7—438,湖北省自治财政通案汇志,1948。
    LS19—7—418,湖北省政府转发各县市不动产评价实施办法并发本省自治财政实验办法和各县分镇公营牙行通则含公营事业调查表,1946—1947。
    LS19—7—434,湖北省参议会关于各县自治财政问题的议决案,1945。
    LS10—1—1882,湖北省国民教育计划及经费预算,1942—1946。
    LS10—1—104,国民教育实验县计划大纲实施办法,1946。
    LS10—2—1310,湖北省国民教育设施概况,1941—1945。
    LS10—3—224,湖北省特种教育实验国民教育实施办法,1941。
    LS10—3—229,湖北省各县奉拟国民教育研究问题答案,1947。
    LS10—4—1152,湖北省郧县参议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纪录及国民教育校务视察报告表,1946。
    LS10—4—57,湖北各县市国民教育运动周实施办法及实施情况报告,1946。
    LS10—4—63,湖北省教育厅令所属机关制止国民教育部门乱收费问题,1948。
    LS10—4—116,湖北省国民教育概况(学校学生教职员数全省人口区域划分失学儿童等统计材料),1946。
    LS10—4—55,民国三十五年度湖北省国民教育补助费计划分配与领发情形,1946。
    LS10—4—26,湖北各县国民教育教师寒假讲习会开展情形及经费问题,1942。
    LS10—4—1020,湖北省南漳县武安镇中心学校校长郑仁民被控贪污渎职案,1944。
    LS10—4—1104,湖北省利川县都亭乡公所被控剥削小学教员津贴食米案,1943。
    LS10—4—29,湖北省各县乡中心学校辅导保国民学校办法,1942。
    LS10—4—115,教育部颁发国民教育学校规则湖北五峰、应城、巴东、秭归等县呈报分期实施计划,1946。
    LS10—4—717.私立阳新各小学校董会章程、员生名册县府发取缔私塾发展国民教育办法,1947。
    LS10—4—10,湖北省实行政教合一、变更及教育办法及实施国民教育计划设立先领中心学校保国民学校办法,1940。
    LS10—4—48,国民教育基金保管运用筹集办法,1946。
    LS1—1—912,湖北省恩施、宣恩、随县、崇阳、浠水、保康县临时参议会会议纪录,1944—1945。
    LS1—2—1425,湖北省民政厅关于调整省县机构和县长兼职问题的办法训令及所属各县府的报告,1940—1942。
    LS1—2—1799,民国三十六年度国民政府年鉴湖北部份稿,1947—1948。
    LS1—2—1922,湖北省政府关于县级机构的增设、裁减速及人员编制问题的训令、函、电,1946—1948。
    LS1—2—1800,民国三十七年度国民政府年鉴(最后一回国民政府年鉴)湖北部份稿,1948—1949。
    LS1—2—1705,湖北省枝江县参议会第一届第三、四、七次大会纪录,1946—1948。
    LS1—6—5912,各省各单位官等薪俸比较表,1942—1944。
    LS6—2—1464,湖北省县级机构调整方案,1947。
    LS6—2—969,湖北省关于新县制的各项法令,1943—1944。
    LS18—14—310,湖北省政府令发保障民意机关权及民意机关各项法令,1944。
    LS18—14—330,湖北省政府签发省县政府组织规程办事通则编制表各县调整区署概况表各县卫生院呈送经费收支表,1942。
    LS22—1—383,湖北省县各级机关组织编制综合,1946。
    LS22—1—219,湖北省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各项法令,1947。
    LS23—3—2203,王育民论县级民意机关财政监督权及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十六日《武汉日报》,1946—1947。
    LS23—3—769,湖北省政府、湖北省财政厅有关小学教员待遇、国库拨款限制、福利等办法标准的函,1946—1948。
    LS67—1—798,湖北省政府人事处令饬妥拟八项中心工作计划加强实施新县制及人员调训,1947。
    LS31—16—778,湖北省县政府组织规程及办事规则各县长兼职调整情形表合作社统计表等资料及有关之令函,1940—1942。
    LS29—2—33,中央信托局汉口分局关于职工子女教育补助费的函,1948。
    《中央党务公报》、《新湖北日报》、《国民政府公报》、《汉口民国日报》、《行政评论》、《训练月刊》、《地方政治》、《湖北地方自治汇刊》、《建设研究》、《湖北论坛》、《新湖北季刊》、《湖北训练》、《湖北教育》、《中央公报》、《东方杂志》、《鄂财通讯》、《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新湖北教育》、《湖北省政府公报》、《建设干部》、《新民丛报》、《新经济》、《村治》、《财政评论》、《财政部公报》、《财政公报》、《财政评论》、《财政日刊》、《财政学报》、《财政月刊》、《各省财政收支统计》、《新经济》、《中国经济评论》、《中国经济》、《政治经济学报》、《乡村改造》、《现代经济文摘》、《地方自治》、《国民教育》、《湖北财政通讯》、《湖北财政月刊》、《建设干部》、《湖北特教半月刊》、《大公报》。
    湖北省政府统计室编印:《湖北省统计要览》,湖北省政府1942编印。
    湖北省政府统计室编印:《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政府1945编印。
    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省政府秘书处印,湖北省政府1941编印。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新湖北手册》,新湖北书店1941年版。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府施政报告》 (1940—1948年),湖北省政府编印。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政府委员会议陈主席指示备忘录汇编》,湖北省政府1942编印。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三十年度党政军工作总检讨大会汇编》,湖北省政府编印1941年版。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湖北省年鉴第一回》,湖北省政府秘书处1937年编印。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三十四年度行政会议提案汇辑》,湖北省政府1945年编印。
    枝江县政府:《湖北省枝江县三十五年度上半年工作报告》,枝江县政府1946年编印。
    湖北省民政厅:《各级民意机关法令专辑》,湖北省民政厅1944年编印。
    湖北省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湖北省政府1934年版。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抗战期中民生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概况》,湖北省政府1942年编印。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自治财政法令汇编》,湖北省政府编印1943年版。
    刘千俊:《鄂政纪要》,正中书局1945年版。
    湖北省政府编印:《湖北省自治财政法令汇编》,湖北省政府1943年编印。
    湖北省政府编印:《湖北省政府督导自治财政报告》,湖北省政府1942年编印。
    湖北省政府财政厅编印:《湖北省自治财政法规辑要》,湖北省政府1947年编印。
    湖北省政府财政厅编印:《湖北省政府财政报告》,湖北省政府1945年编印。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教育概况》,湖北省政府1947年编印。
    陈诚:《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湖北省政府秘书处1941年编印。
    恩施县政府编印:《恩施县地方自治工作团报告书》,恩施县政府1945年编印。
    刘千俊:《鄂政纪要》,正中书局1945年版。
    恩施县政府:《恩施县地方自治工作团报告书》,恩施县政府1945年编印。
    湖北省民政厅:《各级民意机关法令专辑》,湖北省政府1944年版。
    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
    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王亚楠:《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时代文化出版社1948年版。
    陈之迈:《中国政府》,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何曾源:《抗战时期的下层政治结构》,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年版。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第二厅编辑室:《各省高级行政人员奉召南昌集会纪 录》,1934年版。
    何炳贤:《地方自治问题》,北新书局1930年版。
    胡昭华:《新县制概论》,商务印书馆1942年重庆版。
    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编:《总理地方自治遗教》,正中书局1939年版。
    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总裁地方自治言论》,正中书局1943年版。
    黄伦:《地方行政论》,正中书局1942年版。
    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上海中华书局1945年第三版。
    陈顾远:《地方自治通论》,泰东图书局1922年版。
    行政院县政委员会:《总裁地方自治言论》,正中书局1943年版
    亢真化:《地方机关与基层政治》,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中华年鉴社:《中华年鉴》,中华年鉴社1948年版。
    陈劭先:《中山文选》,文化供应社印行1948年版。
    粟显运:《新县制的理论》,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0年版。
    粟显运:《新县制的实施》,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
    陈柏心:《中国县制改造》,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陈柏心:《地方自治与新县制》,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
    陈柏心:《地方政府总论》,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胡次威:《怎样实施新县制》,上海大东书局1947年版。
    胡次威:《民国县制史》,上海大东书局1948年版。
    胡次威:《地方自治法规汇编》(上、下),上海大东书局1946年版。
    李宗黄:《新县制之理论与实际》,重庆中华书局1943年初版。
    内政部:《内政部专题研究第一辑》,1947年8月编印。
    张富康:《中国地方政府》,汉口新昌印书馆1947年版。
    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秘书处编辑:《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纪要》,1929年编印。
    李宗黄:《中国保甲制度》,中华书局1943年版。
    刘炳黎:《蒋介石先生思想研究集》,华中图书公司1937年版。
    毛独时:《新县制的理论与实施》,浙江自治出版社1940年版。
    储子润:《县各级组织纲要释义》,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1940年版。
    刘遒诚:《新县制纲要浅说》,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董修甲:《中国地方自治问题》(上、下),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徐幼川:《党员怎样协助推进地方自治》,正中书局1942年初版。
    行政院:《地方自治》,行政院新闻局1946年版。
    秦澍民:《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文化服务社长春分社1946年版。
    申报年鉴社:《申报年鉴》,上海申报年鉴社1934年编印。
    姜书阁:《新县制的国民教育》,中国政治建设学会1940年版。
    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地方自筹国民教育经费资料》,教育部国民教育司1942年版。
    江西省国民教育师资委员会:《国民教育言论集》,江西省国民教育师资委员会1941年编印。
    孙爱棠:《国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独立出版社1944年版。
    何心石:《国民教育新论》,独立出版社1942年版。
    教育部国发教育司编:《各省市实施国民教育第一次五年计划总报告》,1947年版。
    沈子善、水心:《国民教育》,独立出版社1942年版。
    教育部统计处:《全国教育统计简编》,教育部统计处1946年版。
    行政院:《国民教育》,行政院新闻局印1947年版。
    汪通祺:《新县制下之国民教育》,中华书局1945年版。
    教育部特种教育委员会编:《特种教育》,教育部特种教育委员会1940年编印。
    刘善述:《自治财政论》,正中书局1944年版。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财政年鉴》 (上、下),财政年鉴编纂处1935年版。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财政年鉴续编》 (上、中、下),财政年鉴编纂处1945年版。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财政年鉴三编》 (上、下),财政年鉴编纂处1948年版。
    徐百齐:《中华民国法规.财政》 (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朱子爽:《中国国民党财政政策》,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版。
    崔敬伯:《舆论与财政公开》,国立北平研究院经济研究会1937年版。
    彭雨新著:《县地方财政》,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二版。
    朱子爽:《中国国民党财政政策》,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版。
    马大英:《县财政建设》,重庆国民文化服务社1941年初版。
    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上、下),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陈念中:《怎样组织县各级民意机关》,正中书局1940年版。
    内政部:《县各级民意机关法规注释》,内政部1947编印。
    方国定:《民意论集》,出版社不详,1947年版。
    陈念中:《县各级民意机关》,正中书局1944年重庆版。
    李学训:《先行地方民意机构制度》,中华书局1946年版。
    宁寿南:《地方民意机关》,国立武汉大学第十一届法学院政治系毕业论文,1941年。
    《黄石文史资料》第3辑,1982年。
    《鄂西文史资料》第12辑,1985年。
    《罗田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
    《武汉文史资料》第39辑,1990年;第1辑,1994年。
    《武昌县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襄樊文史资料》第8辑,1989年。
    《襄阳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
    《应城资料》第1辑,1987年。
    《潜江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第6辑,1991年。
    《通山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汉川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
    《竹山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
    《安陆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
    《应山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
    《红安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
    《荆门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第3期,1987年。
    《宣恩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
    《远安文史》第2辑,1987年。
    《京山文史资料》第8、9合辑,1989年。
    《黄陂文史》第2辑,1988年。
    《秭归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
    《新洲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
    《沙洋文史资料》第1辑,1991年。
    《枝城市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
    《兴山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
    《沔阳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
    《当阳文史资料》第15辑,1995年。
    《武汉文史资料》第3、4合辑,2001年。
    《枣阳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
    《文史资料选辑》第129辑年。
    《湖北文史集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旭麓等:《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昭桐:《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
    荣孟源、孙彩霞:《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5年版。
    中央教科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二中国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蒋总统集编辑委员会:《蒋总统集》,台北国防研究院1963年版。
    朱执信:《朱执信集》 (下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秦孝仪:《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
    黄遵宪:《黄遵宪文集》,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91年版
    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20,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胡汉民先生文集》 (第一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78年版。
    赧兆巩:《中国县政史》,台北:宏业书局1970年版。
    罗志渊:《中国县政制度》 (上册),上海群众出版社1973年版。
    沅毅成:《地方自治与新县制》,台北:联经出版建业公司1978年版。
    郭为藩:《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台湾广文书局1981年版。
    王亚楠:《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管欧:《地方自治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版。
    房县教育局房县教育委员会编:《房县教育志》,郧县报社印刷1984年版。
    秦孝仪:《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
    松滋县教育委员会编:《松滋县教育志》,公安县印刷厂1986年版。
    余书麟:《国民教育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朱汇森:《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37年7—12月)(初稿),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7年版。
    雷海宗、林同济:《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1989年版。
    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蒋致远:《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科出版社 1991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经济综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教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谢本书、冯祖贻:《西南军阀史》 (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财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湖北省志.政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章伯锋、庄建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编-抗日战争》政治卷(上),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庄建平、章伯锋:《抗日战争.政治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熊贤君:《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黄华文、田子渝:《湖北通史.民国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齐鲁出版社2000年版。
    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机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中国绅士》续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粹》第2卷《宪政法律篇》,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韩毅:《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新进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上海书店2003年版。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刘建生等:《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周联合:《自治与官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英]李约瑟:《四海之内》,三联书店1987年版。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J R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R.科斯、A.阿家钦、D.C.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亨廷顿:《文明的的神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美]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Pierson, P: Increasing Retum,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4, No. 2 June 2000.
    Chen, Yung-fa:Rural Elections in Wartime Central China, Democratization of Subbureaucracy, Modern China Vol. 6 No. 3. 1980.
    Easfman, Llyd E:Seeds of Destra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Henriot Christian: Municipal Power and Local Elites. Republican China, Vol. 11, No. 2, 1986.
    Mann, Susan: Local Merchants and the Chinese Bureacucracy, 1750-195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Joseph W. Esherick & Mary Backus Ranki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olifornia Press 1990.
    Tien Hung-mao: The GreatTransition: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1989.
    Easfman, Llyd E: The Nationalist era in China, 1927-1949,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张益民:《国民党新县制实施简论》,《史学月刊》,1986年第5期。
    忻平:《论新县制》,《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2期。
    赵小平:《试论国民党地方自治失败的原因》,《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2期。
    周绍英:《抗战时期国民党新县制述评》,《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王世勇:《抗战时期国统区筹办“地方自治”浅析》,《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
    贺跃夫:《孙中山的地方自治观与南京政府之实践》,《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朱德新:《民国保甲制度研究述评》,《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
    张神根:《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国家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历史档案》,1997年第1期。
    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擅递以1927年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周险峰、李红燕=《“新县制”的推行与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张连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的划分与实施》,《江海学刊》,1999年第6期。
    曹成建:《20世纪40年代新县制下重庆地方自治的推行及其成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朱国斌、郭宝平:《寻求控制和参与之间平衡的尝试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地方自治》,《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
    曹成建:《试论20世纪40年代四川新县制下的基层民意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周玉玲:《剖析蒋介石地方自治思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武乾:《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丰箫:《权力与制衡——1946年嘉兴县的乡镇自治》,《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曹成建:《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新县制下地方自治的施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曹树基:《乡镇自治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以1946年嘉兴县乡镇职员“甄别”试卷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张群:《抗日时期广东国统区新县制下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广东史志》,2002年第3期。
    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二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沈成飞:《近十年来民国保甲制度研究述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张勇、包树芳:《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镇保甲长》,《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徐旭阳、张泰山:《抗日战争时期湖北新县制的推行与基层政权变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杜香芹、王先明:《乡绅与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中乡村权力的重构》,《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杜香芹、王先明:《乡绅与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20世纪二、四十年代闽中乡村权力的重构》,《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求索》,2004年第4期。
    肖如平:《理想与现实的两难:论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与保甲制度》,《福建论坛》,2004年第12期。
    郑起东:《国民政府“乡镇公共早产”的历史教训》,《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求索》,2004年第4期。
    潘国旗:《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与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财政经济政策的调整》,《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杨焕鹏:《战后乡镇自治运动中的保甲制度——以嘉兴县为例》,《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魏光奇:《国民政府时期县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的整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尹红群:《南京国民政府村制变革与乡村社区政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肖如平:《从自卫到自治——论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王春英:《国民政府改革基层参政制度的努力与成效—以20世纪40年代四川县政议事机构的设立及其运作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
    王春英:《国民政府改革基层参政制度的努力与成效——以20世纪40年代四川县政议事机构的设立及其运作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王丽:《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述评》,《学术论坛》,2005年第10期。
    周玉玲、陆建洪:《国民政府十年(1939-1949)基层民意机关建设数量分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周玉玲:《国民政府十年(1939——1949)基层民意机关调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甘于黎:《清末的财政改革》,《历史教学》,2006年第12期
    王双见:《试析晚清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张丽明:《试论国民政府时期浙江省县参议会》,《东方博物》,2006年第3期。
    李琴:《官意与民意之间:1930年代广西的村街民大会》,《史学月刊》,2006年第8期。
    张鸣:《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党史纵横》,2006年第1期。
    叶凤刚:《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体系的历史演变》,《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蔡志新:《孔祥熙的战时财政理论和战时财政政策》,《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
    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社会控制——以1928—1949年川康地区县政整改为例》,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冯小红:《乡村治理转型期的县财政研究(1928—1937)——以河北省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尹红群:《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1927—1945)——以浙江为例》,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李巨澜:《失范与重构——1927—1937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曹成建:《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国统区地方自治与县政改革考察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陶波:《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地方自治问题研究——以“新县制”为中心》,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周玉玲:《新县制下县各级民意机关的由来》,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韩振国:《村选及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走向——抗战时期兴县基层政治的历史考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吕志茹:《孔祥熙与战时财政》,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张群:《广东新县制下乡(镇)村基层政权建设(1940—1945)》,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李天亮:《抗战时期湖北基层政权建设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吴雯:《民国后期江西推行新县制的历史考察》,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