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文子》探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子》和《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以及文子和平王的身世问题,涉及到先秦以至魏晋时代的思想史格局,自柳宗元以来就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导致了思想史上《文子》一书不知该放到何处的尴尬,对于《文子》中究竟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思想也一直是一个疑问。竹简《文子》的出土及其释文的发表,引起了当代学界的关注,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争论,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鲜有突破性的进展,以至于有的学者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是否还不够成熟。本论文力求以竭泽而渔式的探赜索隐,比较细致和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大量文献比照分析,本论文认为竹简本《文子》与今本虽然有前后相因的关系,但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去甚远,不能笼统地相提并论。《淮南子》和《文子》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淮南子》有可能称引而不是抄袭了古本《文子》,今本《文子》却大量抄袭了《淮南子》。讨论《文子》的思想,应该以竹简本为基础。竹简《文子》以帝王之功为着眼点,以道为根据,以德仁义礼“四经”为原则,以天地万物尤其是天下民众为治理的对象,以执一无为为法,力主圣智之道,融合道、儒、墨、兵各家的思想,而以道家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针。其对于“道”、对于“德”的解释,“四经”说、“五兵”、“执一无为”说等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思想,在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道家理论,理应受到充分重视。老子之后,道家学派可以研判为“贵法”、“贵德”、“贵己”、“贵虚” 、“贵安”、“贵真”六派。竹简《文子》属于其中的“贵德”派,是融会贯通的典范。本论文对“道德”、“圣智”作了重点训释。通过帝王、天地和祭礼,以“无化”来解释“无为”,认为“无为”一方面是避免“化物”,另一方面是避免“物化”。对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本论文根据可靠的线索,认为它最有可能是汉初的道家作品。由此推断,“文子”与“平王”皆属于托名无疑。文中也指出了“文子”与田文、齐学与道家的特殊关系。凡此种种,都证明竹简《文子》在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论文注意总结哲学史层累的前提和途径,初步提出了“训诂哲学”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本论文的框架。文中指出,在《老子》之外,几乎所有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哲学著作都和竹简《文子》有或多或少的关联。由此可见,各种文献构成了一个千丝万缕的网络,某种思想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在文献网络中,总能够找到它的源和流。地下文献和传世文献实际上是互为证据,要尽可能地对照彼此的异同,而不要轻言谁等同于谁或者谁应该取代谁。同时,把古书看成整钢一块的习惯是需要检讨的,一字一句有时候可以代表全书,有时候却不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仔细斟酌。在作者之外,还需要特别重视“编者”的作用。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Wen Zi and Huai Nan Zi. When Wen Zi had been written, and Who is Wenzi and Pingwang(King Ping), all these problems are related to the whole developing pattern of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pre-Qin to WeiJin Times. However, there had been so much divergence that scholars can't put Wen Zi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correctly when they argued about these items since Liu Zongyua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lways had been many doubts and suspicious about the thought of Wen Zi?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paid lots of attention of the bamboo edition of Wen Zi and achieved some important fruits with so heated arguments and more complex questions that some scholars don't think these problems can be resolved under current conditions since it was excavated and published. This article make great efforts to go deep discussion into all these knotty problems in details by a method of "draining the pond to get all the fish".
    By basically and profoundly comparing and analys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text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bamboo and current edition of Wen Zi shouldn't be regard as the same text, in spite of they have some thread of success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n Zi and Huai Nan Zi is clear. Huai Nan Zi may quoted some opinions of the ancient edition of Wen Zi, however, the current edition of Wen Zi duplicated lots of Huai Nan Zi. The bamboo edition should be taken as a foundation when we discusses the thought of Wen // and it put forward a system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d perfect harmony by mix important schools such as Confucius, Mohism. Military(Bing Jia) together according the standpoint of Taoists. There are many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thoughts such as the Way (Dao,道). the Virtue (De, 德), Saint & Wisdom(Shengzhi.圣智).Four principles (Sijing,四经), Five Kinds of War ( Wubing, 五兵) .Grasping the Unity and No Action (Zhiyi Wuwei. 执一无为), which developed theory
    of Taoists in main ways in Wen Zi. On the opinion of this article, it is difficult to equate the school of Hanglao with Taoists named by Si Matan in his famous article On Gist of Six schools(Lun Liu Jia Yao Zhi,论六家要旨) , Taoist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branches Which holding in high esteem on Virtue (De , 德), Law(Fa ,法), Self(Ji, 己). Empty(Xu,虚),Tranquil(An, 安). Truth(Zhen, 真) in their own way after Lao Zi, and bamboo Wen Zi had high regard for Virtue (De ,德).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special annotation of the Way (Dao, 道), the Virtue (De,德), and Saint &Wisdom(Shengzhi.圣智). it annotates No Action ( Wuwei, 无为) as No melting(Wuhua,无化) that means don't melt the other things as well as don't be melted by other things. This dissertation discriminates clearly that early Han Dynasty is the time of bamboo Wen Zi had been written by discovering and judging one kind of important institution named Chaoqing(be present at court ontime), thus both Wenzi and Pingwang(King Ping) belong
    to forging names undoubtedly. It also points out the possible connection of Tianwen and Wenzi, and emphasizes the special relation of School of Qi(齐学) and Taoists. All these aspects have proved that bamboo Wen Zi ha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y and Thought.
    This article attaches weightiness to the premises and ways of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ng of philosophy and advances a method of Annotation Philosophy . Its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two aspects mentioned above. It also stresses that almost all philosophy texts have connection with bamboo Wen Zi more or less from middle and later time of the War State besides Lao Zi?The phenomenon of Wen Zi inspires us that each text always has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net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引文
(一)原著及校释
    1.[元]杜道坚:《文子缵义》,武英殿聚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版。
    2.[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上海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臧本。
    3.[唐]徐灵府:《通玄真经注》,上海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臧本。
    4.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5.新世纪万有文库《列子·文子》,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释文》,《文物》1995年第12期。
    7.[唐]马总:《意林》,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三年。
    8.[唐]魏征:《群书治要》,灵石杨氏刻本清道光年间。
    9.《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0.[汉]刘向:《新序》,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江南图书馆明翻宋刊本。
    11.[汉]刘向:《说苑》,向宗鲁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
    1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合肥、昆明,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
    14.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6.[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7.[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8.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9.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20.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1.李定生、徐慧君:《文子要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22.[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3.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4.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5.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定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6.傅亚庶:《刘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27.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28.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2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六韬 释文》,《文物》2001年第5期。
    30.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3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二).史书、论著、文集
    1.[汉]司马迁:《史记》。
    2.[汉]班固:《汉书》。
    3.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成都,巴蜀书舍1998年第三版。
    4.《柳宗元集》,北京,中国书店2000年。
    5.[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6.[清]陶方琦:《汉孳室文钞》,绍兴先正遗书本。
    7.梁启超:《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8.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9.[清]孙星衍:《问字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11.[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孙孟校正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版。
    12.[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光绪九年江苏书局刊印本。
    13.[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民国年间上海文瑞楼刊印本。
    14.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16.张心徵:《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
    17.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8.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9.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文字学史》,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0.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21.王明:《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2.王葆弦:《今古文经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3.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24.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三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1993年。
    25.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26.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27.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28.杨树达:《老子古义》,上海古籍,1992年。
    29.马叙伦:《老子校诂》,北京,景山书社,1924年。
    30.严灵峰:《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31.郑良树:《老子论集》,台北,世界书局1983年印行。
    32.白奚:《稷下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33.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34.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35.丁原植:《文子新论》,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36.丁原植:《<文子>资料探索》,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37.丁原植:《<淮南子>与<文子>考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38.孙冯翼辑:《许慎淮南子注》,问经堂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39.雷建坤:《综合与重构——<淮南子>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年。
    40.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三)论文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校勘记》,《文物》1995年第12期;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文物》1995年第12期;
    3.王叔岷:《文子斠证》,《史语所集刊》第27期,1956年4月。
    4.唐兰:《马王堆出士<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6.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第8期。
    7.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儒家者言>释文》,《文物》1981年第8期。
    8.李学勤:《试论八角廊简<文子>》,《文物》1996年第1期。
    9.李学勤:《<老子>与八角廊简<文子>》,《中国哲学史》1995年3/4期。
    10.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
    11.陈静:《古道新学——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侧记》,《哲学动态》1996年第11期。
    12.李定生:《帛书系辞传与文子》,《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13.严灵峰:《定州竹简<文子>残本试探》,《哲学与文化》1997年第2期。
    14.李定生:《文子其人考》,《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
    15.张岱年:《试谈<文子>的年代与思想》,《逆家文化研究》第五辑。
    16.李定生:《<文子>非伪书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
    17.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18.张丰乾:《试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9.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20.魏启鹏:《<文子>学术探微》,《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9期。
    21.严灵峰:《定州竹简<文子>残本试探》,《哲学与文化》1997年第2期。
    22.艾力农:《<文子>其书》,《光明日报》,1982年5月22日。
    
    
    23.江世荣:《先秦道家言论集、<老子>古注之——<文子述略>》,《文史》第18辑。
    24.王博:《“<文子>与道家思想发展”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物》1996年第10期;
    25.邢文:《八角廊简<文子·圣智>探论》,《学术集林》卷十。
    26.郭齐勇:《再论“五行”与“聖智”》,简帛研究网2001年6月。
    27.刘笑敢:《<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文史》第18辑。
    28.张丰乾:《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述评》,北京大学主办《国学研究》第七卷;
    29.张丰乾:《关于“韩非读过<文子>”及其他》,《管子学刊》1999年第4期;
    30.李缙云:《<文子·道德篇>竹简本、传世本的比较研究》,《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31.李缙云:《<文子·道德篇>传世本与八角廊竹简校勘记》,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2.魏启鹏:《文子学术探微》,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3.魏启鹏:《文子学派与秦简为吏之道》,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4.丁原植:《竹简<文子>哲学思想探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5.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6.赵建伟:《文子六论》,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7.邢文:《八角廊简<文子>与帛书<五行>》,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8.胡文辉:《<文子<的再考辨》,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7。
    39.曾达辉:今本《文子》真伪考,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40.王利器:文子疏义序,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41.裘锡圭:《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中国哲学》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 1980年。
    42.裘锡圭:《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并非<黄帝四经>》,《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43.吴光:《<文子>新考》,《河北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44.江宁:《再论文子》,简帛研究网2001年8月。
    45.李厚诚:《文子问题后案》,简帛研究网2001年8月。
    46.顾农:《关于鲁迅辑本<范子计然>等五种》,《文献》2000年第4期
    47.李零:《从简帛发现看古书的体例与分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48.王三峡:《竹简<文子>释文的标点商榷》,《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
    
    期。
    49.张丰乾:《朝请、诸侯与竹简<文子>的撰作年代》,简帛研究网2001年11月。
    50.李厚诚:《“朝请”小议》,简帛研究网2001年11月。
    51.王云度:《<淮南子>与<文子>关系辨析》,《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三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52.晁福林:《定州汉简<文子·道德>篇臆测》,《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