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品”理论结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书品”与“书学”、“书法”、“书家”共同被看作是组成古代书法理论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书学”主要阐释了古代书法的构成原理;“书法”主要研究古代书法的技法内容;“书家”主要研究古代善书者的艺术成就;“书品”则揭示了古代书法秩序的建立以及在这个秩序中,书家、作品、读者三个方面所承担的历史角色。可以说“书品”既是对书法历史的综合性研究,也是对书法发展的前瞻性引导。本文着重研究了“书品”理论结构的内容和原理,并分别以书法的本体、辞干、生成、风格、鉴评为对象作出阐释。
     第一章研究了“书品”理论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形态,总结出“书品”理论的类型、立品方式、发展特点、品与评的区别以及传统《易》、儒、道思想对于“书品”理论的影响。
     第二章制定“书品”理论中书法本体内涵的三个层次,即美教、文情、书道。美教指美化教育功能,是书法的社会性内涵;文情指表达情感,是书法的艺术性内涵;书道指超越书法本身,是书家凭借书写进入了生命境界。
     第三章分析了主要辞干的精神属性和艺术修养。在精神属性中,神、气、骨、德作为构成书法品格特点的基础内容,塑造着书家个性及作品质量。在艺术修养中天然、工夫成为“书品”最为古老而又稳定的命题,影响着书家的书法艺术成就。
     第四章分析了书法艺术的生成过程。书论家凭借自身对于书法艺术的经验、感悟去描述书法艺术的产生与表现,指出了兴感、意象、灵感、构思以及心理特征等极为微妙的现象。
     第五章针对作品,“书品”理论不仅勾勒了风格的历史形成过程,而且总结出艺术品格、理想追求、历史烙印三种风格表现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作品的风格客观揭示人与书的关系以及古代书法艺术史的发展历程。
     第六章立足于欣赏者的角度去鉴评古代的书家、书作。不仅解释了“书品”的性质,也解释着鉴评的过程、标准,并客观检验了鉴评者所持有的态度与修养。
"Calligraphy criticism" and "CalligraphyTheory"、"Calligraphy techniques"、"Calligraphers" seen as a common theoretical system consisting of four ancientcalligraphy basic content.“Calligraphy theory” explains the main principles of theancient calligraphy constituted;"Calligraphy Techniques" explains the main contentsof the ancient techniques of calligraphy;"Calligraphers" focuses on those ancientartistic achievement。"Calligraphy criticism" is revealed to establish order in theancient calligraphy,and Calligrapher, works, readers are undertake the historicalrole。You can say,"calligraphy criticism" is both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history of calligraphy, and is also the forward-looking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of calligraph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principles theory ofthe"Calligraphy Criticism" structure, Respectively calligraphy noumenon, the mainbody, build, style, view objects as an explan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alligraphy criticism" theory of developmentpatterns in each period.Conclusion the type of the "Calligraphy Criticism"、the way toestablish the "Calligraphy Criticism"、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the differencebetween evaluation and Criticism。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Zhouyi》、Confucianism、the Taoist。
     The second chapter points out the three levels of "Calligraphy Criticism"theory:calligraphy body connotation that beautify education, Literarytemperament,calligraphy truth. Beautify the education is beautification function ofeducation, is the social connotation of calligraphy. Literary temperament is theemotion, Is the art of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truth is beyond the calligraphy itself,iscalligrapher in writing into lif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main spirit and artistic attribute of the words andexpressions. In the spiritual attribute, god, gas, bones,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structure character of calligraphy features content, shape the calligraphers personalityand quality of work. In the artistic attribute, natural, afterwards became "hu" is themost ancient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proposition, affects the calligrapher calligraphyart achievement.
     The Four chapter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calligraphy. Calligrapheron their own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feeling to to describe thegeneration of calligraphy. Points out the phenomenons such as interest、intention、inspiration、conception、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fifth chapter aim at calligraphy artwork."Calligraphy Criticism" not onlypoints out the calligraphy formation process,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tyleof art、ideal pursue、historical imprints. The purpose is to through the style of workobjective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calligraphy and thedevelopment process of ancient calligraphy art.
     The sixth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ppreciation to guide a review ofthe ancient calligraphers and the artworks. Not only explains the nature of the "Calligraphy Criticism ", als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standard, andobjective test as the attitude held by the critics and self-cultivation.
引文
1葛洪《抱朴子》记“吴之善书者,则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中州则有钟元常、胡孔明、张芝、索靖,并用古体,俱足周事。飘乎若起鸿之乘劲风、腾鳞之蹑惊云”。《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6页。
    2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
    3王愔《文字志》中的内容可以参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征引十二条。张天弓《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辩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4【日】兴膳宏著彭恩华译《书品解题》,《六朝文学论稿》岳麓书社1986年,第244页。
    1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18页。
    2盛熙明《法书考》,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800页。
    1杨景曾《书品》,【清】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民國二年(1913)至四年(1915)鉛印本。
    2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梁武帝与袁昂的书论从内容上接近,体例和批评方法也相同,研究者认为有模仿改作之嫌。因此在选录二书的同时,往往只选其一。
    2陈志平《书学史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1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37页。
    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61页。
    3【日】中田勇次郎著卢永璘译《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7页。
    1【日】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台湾开明书店,1969年12月,第3页。
    2陈玙“尝品评晋唐宋元明法帖仿《唐诗品汇》式曰正统曰绝轨曰会通曰拾遗曰资献,分为五部论者谓其鉴别精审在渤海藏真玉烟堂诸帖之上”,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1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2大陆学者对于“书品”理论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丛文俊先生从论著文体上列“书品”、“书评”为二种,见《中国古代书法论著的文体、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载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张天弓先生则依据文学批评和哲学体系的标准划分书法体系,不设“书品”一类,见《古代书论研究随想》,载张天弓《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辩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3【日】中田勇次郎著卢永璘译《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1、23页。
    1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39页。
    2杨雄著汪荣宝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414页。
    1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99年,第275页。
    2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内篇“品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
    3“品”是古典美学范畴中一个重要审美概念。学者多把其归为传统艺术鉴赏理论中去,也有学者把其作为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实践或对创作与欣赏的形象化产说阐述。参见蒲震元《析品》,《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念然《“品”:颇具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批评范式》,《黄冈师专学报》1994年2期;邱美琼《中国古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农建南《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等。
    4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39页。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29页。
    2司马贞《史记索隐》曰: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之。”案:《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也,故言表。张守节《史记正义》曰:表者,明也。明言事仪。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中华书局1982年。
    3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作史不立表志”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905页。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1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内篇“表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2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内篇“品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73页。
    1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2页。
    2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页。
    3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1页。
    4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5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1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91页。
    2《后汉书》第八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2235页。
    3刘昼撰、傅亚庶校释《刘子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第485页。
    1如司马迁《史记》叙帝王本纪、诸侯世家、人臣列传事迹时“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又“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又“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等等。
    2孙星衍《元和姓纂》序,林宝《元和姓纂》,金陵书局,光绪六年。
    3对于人物谱系,《隋书·经籍志》曰:“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书》称:“别生分类。”《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秦兼天下,铲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汉初,得世本,叙黄帝已来祖世所出。而汉又有《帝王年谱》,后汉有《邓氏官谱》。晋世,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卷,齐、梁之间,其书转广。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
    4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2008年,第907页。
    5王愔《文字志目》仅存善书人名,具体内虽不可考,今人张荣庆、张天弓均有辑佚。
    1萧子显撰《南齐书·王僧虔传》,中华书局2008年,第597页。
    1袁昂《古今书评》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在唐张怀瓘《书断》中有所引用。此书不见于宋书、《隋书》、两唐书著录。南宋陈思《书苑菁华》收入此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记“《书评一卷》梁侍中袁昂撰”。可见此书在梁、陈、隋、唐、北宋时并未流传很广。
    2对于袁昂《古今书评》中顺序问题,张天弓先生认为:错简情况是有可能的,但是不会有很大范围的变动。只能是局部上的颠倒。这可以在羊欣、王僧虔等人书论中比较。对于张芝、李斯人条目后置的原因,在于魏晋崇尚四贤风气下,人们讨论的话题多为四贤优劣,而很少涉及文字本源问题。为了行文过程中追溯根源而讨论文字,就把李斯等人放在文后。2013年10月上海国际书学讨论会上向张天弓先生请教记录。
    3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194页。
    1丛文俊《传统书法批评“形象喻知法”例说》,《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2丛文俊《中国古代书法论著的文体、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05页。
    3关于“意象批评法”参看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
    4虽然如此,对古代书家的评判尚未结束,既然是高标准的选择,就要分出层次等级,这也非常符合汉代以来所提倡的“优劣”之论。把古代书家按照成就高低,分出等级也就在所难免。庾肩吾《书品》的完成,在时机上刚好处于最佳状态。从书法理论发展的过程来看,《书品》的出现正是沿着这样的线索而进行的。唐代李嗣真、张怀瓘的书论又是这种风气的延续。
    1盛熙明《法书考·集评》以上中下三品,对仓颉至唐代颜真卿等书家进行汇集,本人并不做出评语。
    1侯仁朔的四品法没有等级次第之分,只有风格区别。尽管把他归为“范畴”分类法,但表达手法是无等级的。
    1关于孔子与《易大传》关系参见金景芳讲述吕绍刚整理《周易讲座》“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68页。
    3金景芳讲述吕绍纲整理《周易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6页。
    1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5页。
    2关于“河图”、“洛书”的产生时代及体现的思想参见陈恩林《河图、洛书时代考辨》、《再谈河图、洛书的时代问题》,载《逸斋先秦史学术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3张函《庾肩吾的家世家学及与荆州学风的关系》,《中华书道》2013年冬季号总82期。
    4桓谭此论出于《后汉书·张衡传》。贺昌群先生指出东汉人思想观念中的玄,至张衡已成为一种宇宙论,魏晋清谈中的宇宙观,又是继张衡而起。以此而言,这个“玄”出于扬雄,经宋忠、张衡等人,至南朝时已成为清谈话题中宇宙或者称为“自然”的本体内容。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出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
    5汉桓谭朱谦之《新论新辑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页。
    1金景芳讲述吕绍纲整理《周易讲座》“王弼《周易略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2如孔子作《易传》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一画加“大”为天是乾,二“方”增“土”为“堃”是坤,乾坤代表了尊卑,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又《礼记·乐记》云:“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1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2《梁书·武帝本纪》云:“建国君民,在教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朕肇基明命,光宅区宇,虽耕耘雅业,傍阐艺文,而成器未广,志本犹阙,非以熔范贵游,纳诸轨度,思欲式敦让齿,自家刑国。今声训所渐,戎夏同风,宜大启庠敩,博延胄子,务彼十伦,弘此三德,使陶钧远被,微言载表。”这是梁武帝天监七年的诏书。此诏书明确指出政教关乎国家命脉,只有广施德教才能兴国利民。
    3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4、135页。
    1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18页。
    2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1年,第288页。
    1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2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1朱自清《朱自清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皮朝纲主编《中国美学体系论》,语文出版社1995年。
    4章启群《意境本体探微》,《文史哲》,1989年第一期。
    5本体是哲学性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理解,本体是“指终极的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内部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和本源,与‘现象’相对。而本体论就是对本体加以描述的理论体系,亦指构造终极存在的体系”。艺术本体论“就是对艺术本身存在的终极原因、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存在本体和质的规定性加以描述的理论体系”。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三联书店1994年,第7、18页。
    6项穆《书法雅言·书统》,《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12页。
    7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3页。
    2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偽萌生。黄帝史官仓頡,见鸟兽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3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5页。
    4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6、27页。
    5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1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2010年,第298、299页。
    2【日】中田勇次郎著卢永璘译《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页。
    1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3页。
    2许慎《说文解字序》记:“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為尚书史。”这里所举“学童”主要是史、卜、祝三种学童,都不是普通民众的子女。对于“学童”的身份,参见李学勤《试说张家山简<史律>》,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2、13页。
    4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1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2萧衍《草书状》,《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9页。
    3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页。
    1对于音乐,《礼记·乐记》云:“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对于诗歌,《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寓鼎》铭文曰:“唯十又二月丁丑,寓獻佩于王,王赐寓曼丝。对扬王休,用作父壬宝尊鼎”。又《□簋》铭文曰:“唯十又二月既生霸丁亥,王使荣蔑历,令封邦。呼赐銮、旗,用保厥邦。对扬王休,用自作宝器。万年以厥孙子宝用。”《诗·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3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
    4张怀瓘《书断·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54页。
    5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17页。
    1《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79年。
    2丛文俊《论“善史书”及其文化涵义》,《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汪荣宝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159、160页。
    1张怀瓘《书断》卷上,《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62页。
    2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15页。
    1【日】兴膳宏《<书品>解题》,《六朝文学论稿》岳麓书社1986年,第243页。
    1如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篇》称“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虽指诗文,却也讲出所有艺术具有的普遍特征。他在“隐秀篇”提到的“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2如《世说新语·文学》记“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南史·王僧虔传》记“袁淑每叹之曰:‘卿(王僧虔)文情鸿丽,学解深拔。’”、《南史·江革传》记“江从简,少有文情”。可见“文情”在整个南朝阶段具有的普遍认同。
    3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53页。
    1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50页。
    2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8页。
    3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4颜之推《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6-28页。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6页
    4陈良运《文与质·艺与道》,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59页。
    5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33页。
    6杨慎《书品》“序”,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808页。
    1池田秀三:徐幹《中论》校注,《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23,1984年3月,第74页。
    2池田秀三:徐幹《中论》校注,《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23,1984年3月,第74页。
    3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38页。
    1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2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3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1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2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1丛文俊先生把书法批评术语分为核心词、原生词、衍生词。这里提到的“辞干”可与之对应的是原生词,同属于批评术语。参见丛文俊《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自序”,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93页。
    3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1张少康《神似溯源》,《古典文艺美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7页。
    2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90页。
    3成复旺《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6页。
    4丛文俊《释“神”、“骨”》,《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328页。
    5袁昂《古今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4页。
    6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神”、“气”说》,《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6页。
    1如《荀子·天论》曰:“万物各得其合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他把人的情感看成是宇宙大化所形成的生命规律和自然秩序。
    1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2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2010年,第222页。
    3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70-171页。
    4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66页。
    5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6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8年,第8页。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8年,第7页。
    2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39页。
    3姜夔《续书谱》曰:“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总结了获取“风神”的八项内容,首列主体之精神修养为第一要素。《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92、393页。
    1传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2丛文俊《释“气”、“血”》,《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330页。
    3袁昂《古今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3、74页。
    4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2、83页。
    5陈绎曾《翰林要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90页。
    1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27、728页。
    2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8页。
    3《新唐书》卷一零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3972页。
    4《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7页。
    1《南齐书》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599页。
    2《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54页。
    3苏轼《评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4苏轼《东坡题跋》,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5《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55、88页。
    6《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7页。
    7翁振翼《论书迩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524页。
    8如唐代孙过庭举质直者、刚佷者、矜敛者、脱易者、温柔者、躁勇者、狐疑者、迟重者、轻琐者等九种品性之人。明代项穆举谨守者、纵逸者、速劲者、迟重者、简峻者、严宻者、温润者、标险者、雄伟者、婉畅者、庄质者、流丽者、驶动者、纎茂者、爽健者、稳熟者等十六种品性及出现的十六种作品风格。
    1陈绎曾《翰林要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90页。
    2丛文俊《“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辨》,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5、9页。
    4《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8页。
    5涂光社《原创在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68页。
    1袁昂《古今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3页。
    2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5页。
    3《南齐书》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597页。
    4丛文俊《袁昂<古今书评>解析》,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99页。
    3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53页。
    1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11年。
    3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1徐幹著【日】池田秀三校注:《中论》,《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23,1984年3月,第74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77、178、185页。
    3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41、242、248、248、256页。
    1对于宋代书法批评中“胸次”问题的具体讨论见马静婷《<宣和书谱>书法批评词语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
    1关于“天然”和“工夫”,丛文俊先生指出:“天然”、“工夫”,即自然书写的抒情美和体现书写技术水准的典范美。张芝以草圣名于汉末,正当章草成熟季节,非“工夫”超绝无以至此;钟繇奠定真书基础于曹魏,草创之际,自然是“天然”居优;王羲之斟酌钟、张,取舍变通,确立真、草新格局于东晋。丛文俊《传统书法批评“比较分析法”例说》,《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70页。
    2传卫夫人《笔阵图》,《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3传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8页。
    4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1庾元威《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2王僧虔《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7页。
    3王僧虔《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4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5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6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7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8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8页。
    1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9—90页。
    2这一时期士人常论“才性同异”,成为一种时尚风气。《三国志·魏书·傅嘏》记“嘏常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又“(钟)会常论《易》无玄体、才性同异”。两晋时期出现的《才性四本纪》就才、性的同异合离又做详细分析。正是这种“才性论”的风气直接影响了同时期的文艺批评理论。关于“才性四本论”的研究参看《“才性四本论”之性格及其形成》,【日】冈村繁著陆晓光译《汉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4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5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6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1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2苏轼《评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3《宣和书谱》卷四,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4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56页。
    1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58页。
    2翁振翼《论书近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523页。
    3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
    1《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5页。
    2《明史·文苑》,中华书局1974年,第7352、7361页。
    1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页。
    2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6页。
    3传卫夫人《笔阵图》,《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4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8、139页。
    5虞世南《劝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37页。
    6徐浩《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76页。
    1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续古逸丛书之九,上海涵芬楼影印。
    2苏轼《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14页。
    3传张怀瓘《玉堂禁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17页。
    4黄庭坚《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55页。
    1王士祯等《师友诗传录》,学海类编63册。
    2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8页。
    3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26页。
    4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8页。
    5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摹古”,《中国书画全书》第10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553页
    1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531页。
    2李阳冰《论篆》,《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38页。
    3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初编1445。
    4周之士《游鹤堂墨薮》,《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1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2页。
    2项穆《书法雅言·资学》“附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19-521页。
    1张怀瓘《书断》,【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3刘向《说苑·尊贤》记曰:“孔子闲居,喟然而叹曰:‘铜鞮伯华而无死,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愿闻其为人也何若。’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
    1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4、325页。
    2这种观点也可参见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齐鲁出版社1988年,第99页。
    3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页。
    4成公绥《隶书体》,《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9页。
    1卫恒《四体书势·字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1我国古代最早关注艺术产生问题的是古代的音乐,如《礼记·乐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语言。”刘勰则在他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明诗》中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显然古代文艺理论从很早就应经注意到了“感”的存在。
    2徐幹著【日】池田秀三校注:《中论》,《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23,1984年3月,第75页。
    1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二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5页。
    2陆机《文赋》,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1张怀瓘《六体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12页。
    2朱光潜先生指出“知”的方式分为三种,即直觉、知觉、概念。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0-11页。
    3皮亚杰指出“儿童最早的活动既显示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也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可是这种自身中心化又由于同缺乏分化相联系,因而基本上是无意识的”。他把区分儿童的主客体活动称为“感知运动活动”。这里提到的“感知”是无经验性的阶段活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3页。
    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9页。
    5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6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5页。
    1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5页。
    2在古代诗学理论中,诗本体的生成正是因为“感”与“情”的存在。二者被学者看成是一个东西的两个侧面。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齐鲁书社,1988年,第88页。
    3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原本是气候季节的变迁,属于一种自然规律,绝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古人却从这种自然的迁徙中感受到了情感的波动。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4《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3099页。
    1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07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54、155页。
    3李泽厚先生指出“魏晋讲‘情’,这情仍是宇宙感怀、人际伤悲,仍然是社会性和理性占优势的情,而并非对个体的情欲歌颂”。《华夏美学》,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02页。
    4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1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28页。
    2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4页。
    3朱长文《墨池编》卷三,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30页。
    4传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页。
    5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36页。
    6莫云卿《论书》,《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44页。
    2关于古人书法“合作”问题参见丛文俊先生《古代书法的“合作”问题及其介入因素》,《中国书法》2006年第9、第10期。
    3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23页。
    4孔凡礼点校,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唐书判”条,中华书局2005年,第129页。
    5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64页。
    1关于宋代院体问题参看李慧斌《宋代制度视阈中的书法史研究》,南方出版社2011年。
    2关于明代中书体问题参看张金梁师《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
    3关于清代馆阁体问题参看陈佳《清代朝廷书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
    4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5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1王僧虔《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9页。
    2陆机《文赋》,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3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3页。
    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92页-193页。
    5张怀瓘《书断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54页。
    1传蔡邕《笔论》曰“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成公绥《隶书体》曰“皇颉作文,因物构思”卫恒《四体书势·字势》曰“睹物象以致思”;传王羲之《书论》曰“书须存思”;王僧虔《论书》曰“伯英之笔,穷神静思”,等等。
    1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2丛文俊《释“意”、“笔意”》,《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1页。
    1传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8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77页。
    3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2-53页。
    4郁沅《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1袁裒《评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
    2如萧衍《草书状》“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虞世南《契妙》“妙响随意而生”;张怀瓘《书断》王绍宗“常清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吕总《续书评》“蔡隐丘书,古质放意,自是一家”;米芾“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1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2杨慎《墨池琐录》,《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92、93页。
    3萧衍《观钟繇笔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4袁昂《古今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5页。
    1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2【日】中田勇次郎著卢永璘译《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1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92-393页。
    2传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页。
    3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4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48-49页。
    5李壮鹰先生把灵感分为“原生灵感”和“再生灵感”。原生灵感表现为“忘言”;而再生灵感恰恰相反,它表现为“得言”。唯有原生灵感才是真正诗的灵感。《中国诗学六论》,齐鲁书社1988年,第97-98页。
    这里所讲的灵感并未如李先生那样区别对待,只是普遍的灵感理论。
    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64-365页。
    2陆机《文赋》,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3传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页。
    4《世说新语·伤逝》记“支道林丧法虔之后,精神殒丧,风味转坠。常谓人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輟弦于钟子,推已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却后一年,支遂亦陨”。此“冥契”作知音讲引申为相互投合。见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99,第351页。又陶宗仪撰《京氏易略·神义》记“张彝问曰:何谓“神”。子曰:“神”也者,《易》之灵也。灵应冥契,不思而得。强名曰神。犹言神灵肹饗,灵应无迹者也。日月之明在乎天,而所明在地也。《易》之神在乎道,而所神在人也。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茍非其人,道不虚行,神无方,道无迹,人无至,斯可以议《易》矣。张彝曰:然则天地至神,必待人而存乎。”陶宗仪《说郛》卷二,中国书店1986年。又李元卓《庄列十论·庄子游豪梁论》记“契物我之知者,于此盖有不期知而知,其妙冥契,其理默会”萧天石主编《道藏精华》第六集之二第28册,台湾自由出版社印行,第40页。这里的“冥契”有不期而遇之意,可作“灵感”讲。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1王僧虔《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2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0、141页。
    3《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4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60页。
    5董逌《广川书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
    6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6页。
    7《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77页。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02-205页。
    2怀素《自叙》,《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40页。
    3张怀瓘《书断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55页。
    1谢缙《春雨杂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98页。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曰“作书不能不拣择,或闲窗游戏,都有着精神处,惟应酬作答,皆率意苟完,此最是病”;傅山《霜红龛书论》记载自己书法应酬时的感受道“每逼面书以为得真,其实对人作者,无一可观。且先有愤懑于中,大违心手造适之妙,真正外人哪得知也”。董其昌、傅山所讲都是肺腑之言亦是无可奈何之语。这种“率意苟完”“大违心手”的艺术活动必然要扼杀灵感的来临,艺术目的已经不再单纯,艺术行为变得刻意,虽然想象与构思同样存在,但是艺术感染力却大大降低。
    3《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63页。
    1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73页。
    2黄庭坚《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56页。
    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33页。
    4盛熙明《法书考》,《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28页。
    5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16页。
    6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1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83页。
    2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5页。
    3黄庭坚《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56页。
    4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5页。
    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06页。
    6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78页。
    7解缙《春雨杂述》,《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98页。
    1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34页。
    2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齐鲁书社1988年,第103页。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21页。
    4对于袁昂《古今书评》的研究可参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丛文俊《袁昂<古今书评>解析》,《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王僧虔《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9页。
    2庄子在《人间世》中记颜回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心斋”孔子答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於耳,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指“一志”就是专注于一个东西。“心”是主体的能动因素,起到调节作用,“气”是主体的自然属性,是产生“情”、“冥契”、“意象”的土壤。但是“气”是被动的接受,不是主动的获得,所以要“待物”。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第44-45页。
    4传蔡邕《笔论》曰:“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历代书法论文选》1996年,第5页。
    1张怀瓘《书断序》,《历代书法论文选》1996年,第154页。
    2《老子》所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让主体处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持一种非有非无,无内无外,无思无见,不知不觉的精神。只有在这样的虚空中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保持绝对的虚静才能绝对的永恒。庄子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在《庄子·达生篇》记载“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所提到的“耗气”、“静心”是“散怀抱”的状态,而“不敢怀”则是去除功利之心和理想之“想”,而“成见鐻”就是老子提到的“观复”之理,今天可称为“幻象”。梓庆所以有“幻象”,正是因为他排解掉了一切影响“为鐻”的干扰,完全进入“忘我”的生命形态,无目的、无功力,甚至忘却当初的“为”。
    3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26页。
    4《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1董逌《广川书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24-125页。
    2蒋衡《拙存堂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98页。
    3如传蔡邕《笔论》曰“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曰“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太宗《指意》曰“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等。
    4荀子理解的“虚壹而静”是在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是可以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思想行为的约束
    1毛万宝、黄君主编《中国古代书论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24页。
    2丛文俊《古代书法的“合作”问题及其介入因素》,《中国书法》2006年9、10期,
    3传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4韩方明《授笔要说》,《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
    1刘熙载《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04页。
    2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3《性理会通》,《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32页。
    4周显宗《感寓录》,《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416页。
    1颜真卿《述张长史书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2欧阳修《与石守道书二札》,《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汪涌豪先生讲:“因为表象的东西是不用人花心思去‘悟’的,唯有外似枯淡内藏精微者,才需人投入去‘悟’。”《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6页。
    4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廿三,四部丛刊集部。
    1龚鹏程《论妙悟》,《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7-418页。
    1欧阳修《与石守道书札二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白谦慎《傅山的交往与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3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36页。
    1董其昌《容台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26页。
    2从孙过庭的“五合”,到欧阳修的“学书为乐”“学书消日”,再到苏轼的“无意于佳”,再到文徵明“闲窗日课”,再到董其昌的“平淡天真”,无一不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心理境界。
    3汤临初《书指》,《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395页。
    1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517页。
    2李泽厚《美学四讲》,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50页。
    3【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144—145页。
    1庾肩吾《书品》,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1罗樾《中国绘画史的一些基本问题》,《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67页。
    2关于王愔《文字志》辑佚内容参看张天弓《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辨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1丛文俊《袁昂<古今书评>解析》,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96页。
    1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
    2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三联书店2012年。
    1苏轼《评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4-55页。
    1杨慎《墨池琐录》《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2王澍《虚舟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71页。
    3张函《古代书学中“雅”的解读》,《书法赏评》2013年第3期。
    4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25页。
    1李因笃《续刻受祺堂文集》卷一,道光十年刊本。
    2歌德《自然地单纯模仿·作风·风格》,王元化《王元化集》卷二:《文艺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年,第299、300页。
    1王元化《王元化集》卷二:《文艺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00页。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70页。
    3【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70-372页。
    4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37—140页。
    1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2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13页。
    3清代桐城派学者姚鼐在《复鲁挈非书》中曰:“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
    1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52页。
    2丛文俊《传统书法批评词语的语义系统与词群结构初探》,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1页。
    1李世民《王羲之传》,《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1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91页。
    2《新唐书·儒学·欧阳询》记: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3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55页。
    4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9页。
    5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77、478页。
    6江式《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6页。
    1韦续纂《墨薮》,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
    2苏轼《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4页。
    3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5页。
    4关于张旭书法之“奇”还可以从当时的诗文中得以窥见,如李白《猛虎行》“楚人莫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皎然《张伯高草书歌》“张生奇绝难再遇,草罢临风展轻素”;蔡希综《法书论》“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气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等内容。朱关田《唐代书法家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99、600页。
    5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92页。
    1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25页。
    2吕总《续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3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92页。
    4《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
    5怀素《自叙》,《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39、40页。
    1杨宾《大瓢偶笔》,《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12页。
    2王澍《虚舟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58页。
    3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55页。
    4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04页。
    5董其昌《容台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6吕总《续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32页。
    1《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83页。
    2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41页。
    3袁裒《评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00页。
    4杨慎《墨池琐录》,《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5欧阳修《试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11页。
    6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03页。
    1翁振翼《论书迩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527页。
    2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4页。
    3苏轼《东坡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27页。
    4《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1苏轼《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315页。
    2黄庭坚《山谷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6、67、70页。
    3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728页。
    1林语堂《苏东坡传》“序”,海南出版社2001年。
    2赵秉文《滏水集》卷二十“跋东坡四达斋铭”,四库全书。
    3朱仲岳编著《苏轼墨迹大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4《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5苏轼《东坡题跋》,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32页。
    1赵秉文《滏水集》卷二十“题涪翁草书文选诗后”,文渊阁四库全书。
    1黄庭坚《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
    2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728页。
    3赵构《翰墨志》,《历代书法论文选》1995年,第368页。
    4朱熹《晦庵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
    5黄庭坚《山谷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8页。
    6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
    1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1995年,第624页。
    2袁昂《古今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1995年,第74页。
    3萧衍《论钟繇书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1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78页。
    2萧衍《钟繇笔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3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78、206页。
    4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66页。
    5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6萧衍《观钟繇笔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7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75页。
    8这种思想从唐代文学批评中就已经有所突显,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明确把“典雅”作为道家精神境界的象征。与刘勰所释“熔式经诰,方轨儒门”为“典雅”是不同的。前者代表任于自然、出世脱俗;后者代表遵礼重教、积极入世,二者文化精神不同。虽然书法批评中未见“典雅”一词,但是“古雅”成为钟繇书法风格批评的核心范畴,确实有道家思想存在。
    9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1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1周汝昌《说“遒媚”》,《永字八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6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92页。
    3窦臮《述书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55页。
    4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66、267页。
    1韦续纂《墨薮》,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第21页。
    2王澍《虚舟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45、646页。
    3王澍《虚舟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46页。
    4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02页。
    1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2页。
    2《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4023页。
    3何良俊《四友斋书论》,《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38页。
    4今在日本高岛菊物次郎氏所藏。黄惇《赵孟頫与<兰亭>十三跋》,华人德白谦慎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1《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4023页。
    2董其昌《容台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20、221页。
    3王文治《论书绝句》,邵松年《澄兰室古缘萃录》,续修四库全书1088册,第268页。
    4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47页。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40页。
    2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14页。
    1虞世南《笔髓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13页。
    2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29页。
    3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61页。
    4丛文俊《论古文字书体演进的字形基础》,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
    1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77页。
    2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16页。
    3龚鹏程《论妙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7页。
    4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1王士祯曰:或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襄阳诗:“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日暮空闻钟。”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王士祯《分甘馀话》,中华书局1989年,第86页。王士祯解释司空图诗品句子时引用了李白、米芾等人的诗句,所表达的艺术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周振甫先生认为王士祯“神韵”讲写景,贵清远,写情,贵朦胧,用词贵清俊,“不论写景抒情,都力求含蓄”。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第300页。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97页。
    3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66页。
    1于令淓《方石书话》,《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749页。
    2李泽厚《华夏美学》,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66页。
    1张怀瓘《评书药石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31页
    2《欧阳文忠公文集》三一《集古录》,四部丛刊初编0916,集部。
    1袁裒《评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00页。
    1方孝孺《逊志斋集》,《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413页。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46页。
    3从美学的角度看待魏晋风度对于艺术审美的影响,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4冯班《钝吟书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49页。
    5张函《冯班“书法史观”探析》,《文艺争鸣》2010年9月总185期。
    6董其昌《容台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
    7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12页。
    8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75页。
    9翁振翼《论书迩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526页。
    10有关赵孟頫在元代的实际境遇可参看黄惇《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浙江省博物馆编:《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2000年;张金梁《子昂荐雪庵》,《书法报》2003年1月27日第4期(总第943期)。
    11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12页。
    1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81页。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余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37页。
    1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80页。
    2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3丛文俊《书法史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4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97页。
    5这种因地域而形成的流派风格在明清之际遗民书法中较为常见。参见张函《明遗民书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1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416页。
    2陈玠《书法偶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3姜宸英《湛园书论》,《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463页。
    4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28页。
    5王澍《虚舟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71页。
    6翁振翼《论书近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527页。
    7汤临初《书指》,《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396页。
    8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78页。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77页。
    2杨宾《大瓢偶笔》、王澍《竹云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69、598页。
    3丛文俊《论书法艺术传统》,《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4页。
    1罗樾《中国绘画史的一些基本问题》,《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67-68页。
    2徐小虎著刘智远译《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许理合英文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熊秉明《人与书》,《国际书学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艺术教育馆,1997年,第10-11页。
    2沈作喆《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3黄庭坚《山谷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1魏了翁《魏鹤山集》,《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2张南轩《论蔡苏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68页。
    3徐渭《评字》,《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28页。
    4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
    5莫云卿《评书》,《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6祝允明《书述》,《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7董其昌《容台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1傅山《霜红龛书论》,《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454页。
    2赵宧光《寒山帚谈》,《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327页。
    1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92页。
    2杨宾《大瓢偶笔》,《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69页。
    3王澍《竹云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98页。
    4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27-828页。
    1转引方闻《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58页。
    2徐小虎著刘智远译《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许理合英文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6页。
    1黄伯思《东观余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90页。
    2翁方纲《复初斋书论集萃》,《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710-711页。
    3王文治《快语堂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1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975页。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75-777页。
    1张怀瓘《书估》,《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
    1虞龢《论书表》,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2陶弘景记载这一时期书法风尚云:“元常老骨,更蒙容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若非圣证品析,恐爱附近习之风,永遂沦迷矣。伯英既称草圣,元常实自隶绝。比世皆尚子敬,子敬元常,继以齐名,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3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4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1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81页。
    2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十二绝句》,《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83页。
    3包世臣《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记曰:“余性嗜篆分,颇知其意而未尝致力。”,《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113页。
    4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78页。
    5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78页。
    1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79页。
    2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77页。
    3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79页。
    4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89页。
    5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80页。
    6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十二绝句》,《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84页。
    1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十二绝句》,《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84页。
    2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80页。
    3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刘文清四智颂后》,《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106页。
    1对包世臣“逸品”的研究,参见丛文俊师《篆隶书基础教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2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另,中田勇次郎先生对此有评价,参见【日】中田勇次郎著《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3页。
    3张函《明遗民书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4对于“逸品”的说明,参见丁放《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2包世臣《艺舟双楫·答三子问》,《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92页。
    1包世臣《艺舟双楫·答三子问》,《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第93页。
    1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0、51页。
    2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1页。
    1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2页。
    2【美】约翰·克劳·蓝色母著王腊宝张哲译《新批评》“译序”,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1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79页。
    2王紱《论书》,《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9、30页。
    3王澍《论书剩语》,《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605、606、607页。
    4王澍《翰墨指南》,《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625—627页。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传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51页。
    3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
    4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
    1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2刘明今《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43页。
    3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齐鲁出版社1988年,第214页。
    4徐碧辉《文艺主体创价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35页。
    5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44页。
    6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1如孙过庭对王羲之作品的品读、朱长文对颜真卿的作品的品读。
    2丛文俊《书法作品的文辞与风格——<兰亭序>草稿的意义及其他》,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编《兰亭论坛文集——首届中国书法兰亭雅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
    3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715页。
    4刘劭《人物志·九征》,黄山书社2010年,第11页。
    5关于“神彩”的问题,参看黄惇《书法神彩论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6年02期。
    6周之士《游鹤堂墨薮》,《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7方孝孺《评书》,《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8页。
    8王世贞《艺苑卮言》,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77、178页。
    1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2页。
    2传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3赵宧光《寒山帚谈·拾遗·评鉴》,《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360-361页。
    1张金梁师《“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新论》,《书画艺术》2009年5期,第43页。
    2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74-175页。
    1项穆《书法雅言·知识》,《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7页。
    1邵松年《澄兰室古缘萃录》“序”,续修四库全书1088册,第30页。
    2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3项穆生卒年及其《书法雅言》的写作时间参考杨亮注评《项穆<书法雅言>》,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4李泽厚《华夏美学》,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23页。
    1对于宋代人的心态研究参看刘东《文字之缘与题跋意识——关于宋代文人心态的三通批注》,刘东《道术与天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78页。
    3《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73页。
    1赵宧光《寒山帚谈》,《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2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0页。
    3黄庭坚《山谷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63、64、67页。
    4董其昌《容台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5页;《画禅室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43页。
    5李泽厚《美的历程》,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1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跋藏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2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3《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32页。
    4欧阳修《试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11页。
    5刘正夫《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
    1虞世南《笔髓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11页。
    2《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6、56、57、41页。
    1孙岳颁等奉敕撰《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6页。
    2朱履贞《书学捷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602、603页。
    3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4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3页。
    1归庄《归庄集》卷四,中华书局1962年,第277页。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张怀瓘《评书药石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30页。
    4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5页。
    1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页。
    2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3-327页。
    1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64页。
    1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13页。
    2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30页。
    3李世民《王羲之传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
    4李学勤主编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9-50页。
    5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21页。
    6翁方纲《复初斋书论集萃》,《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720页。
    1黄道周《石斋书论·书品论》,《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402页。
    2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12页。
    3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2、116页。
    4董其昌《容台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53页。
    5张安国《论书》、晁补之《鸡肋集》、魏了翁《魏鹤山集》,《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164、166页。
    6黄庭坚《山谷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63页。
    7朱熹《晦庵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146页。
    8《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90、91、114、157、179页。
    1项穆《书法雅言·知识》,《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8页。
    2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3李泽厚《华夏美学》,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27页。
    4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77页。
    1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2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48页。
    3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卷八“天下篇”,中华书局2011年,第295页。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1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卷三“在宥篇”,中华书局2011年,第96页。
    2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716页。
    3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遗书》十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页。
    4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45页。
    2杨景曾《书品》,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民國二年(1913)至四年(1915)鉛印本。
    3黄庭坚《山谷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1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67页。
    2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百七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96页。
    1王原祁编撰《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8-319页。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3黄伯思《东观余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1项穆《书法雅言·知识》,《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7页。
    1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2页。
    2【美】约翰·克劳·蓝色姆著王腊宝张哲译《新批评》“译序”,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3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04页。
    4文学、史学中对于鉴评的叙述与书法的鉴评极为相似,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曰:“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刘知几《史通·鉴识》曰:“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之不同,爱憎由其各异。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鍢得中,其为千载一遇乎!”等等。
    5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56页。
    1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
    2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55-156页。
    1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64-265页。
    2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20页。
    3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60页。
    4王紱《论书》,《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63页
    1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58页
    2汤临初《书指》,《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395页。
    3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曰:“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又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下》同样认为“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原注: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处发,此之谓小家数”。
    4刘明今《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829页。
    2翁方纲《复初斋书论集萃》,《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723-724页。
    3项穆《书法雅言·知识》,《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8页。
    1张函《袁昂书论新探》,《中华书道》2014年春季号。
    2章学诚撰;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3页。
    3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1页。
    4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210页。
    1项穆《书法雅言·知识》,《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536页。
    2赵宧光《寒山帚谈》,《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356页。
    3梁同书《频罗庵论书》,《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687页。
    4刘知几《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89页。
    1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313—314页。
    1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
    [1]【汉】徐幹著【日】池田秀三校注:《中论》,《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23,1984年3月
    [2]【汉】郑玄著【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汉】扬雄著汪荣宝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
    [4]【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
    [5]【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2008年
    [6]【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
    [7]【梁】刘勰著(清)黄叔琳注《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8]【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9]【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10]【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11]【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12]【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3]【唐】韦续《墨薮》,《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
    [14]【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15]【宋】《宣和书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16]【明】归庄《归庄集》,中华书局1962年
    [17]【明】王世贞撰汤志波辑校《弇州山人题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18]【清】王原祁编撰:《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
    [19]【清】倪涛编:《六艺之一录》,文渊阁四库全书
    [20]【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1]【清】翁方纲:《苏斋唐碑选》,《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22]【清】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1年
    [23]【清】章学诚撰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4]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2010年
    [25]马宗霍:《论衡校读笺识》,中华书局2010年
    [26]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2003年
    [27]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11年
    [28]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9]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0]郭绍虞主编:《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1]郭绍虞主编:《文章辩体序说问题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2]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99年
    [33]程千帆:《文论十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34]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5年
    [35]张建辑校:《珍本明诗话五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6]张金梁:《<书史会要>校正》,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37]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正》,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38]《艺林名著丛刊》,中国书店1983年。
    [39]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
    [40]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41]华人德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42]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3]崔尔平选编:《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
    [44]毛万宝、黄君主编:《中国古代书论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45]杨亮注评:《项穆<书法雅言>》,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46]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47]丛文俊:《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48]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49]成复旺:《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50]曹旭:《诗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1]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52]陈志平:《书法史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53]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54]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55]陈振濂:《书法史学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56]陈良运:《文与质、艺与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57]陈良运:《文质彬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58]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9]龚鹏程:《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0]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1]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6年
    [62]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3]金景芳讲述吕绍刚整理:《周易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金学智、沈海牧:《书法美学引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65]刘明今:《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66]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67]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68]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69]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
    [7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71]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齐鲁书社1988年
    [72]李旭:《中国诗学范畴的现代阐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73]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7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人民出版社1984年
    [7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二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76]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7]李慧斌:《宋代制度视阈下的书法史研究》,南方出版社2011年
    [78]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79]皮朝纲主编:《中国美学体系论》语文出版社1995年
    [80]钱钟书:《管锥篇》,三联书店2007年
    [8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2]涂光社:《原创在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83]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84]童庆炳:《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85]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86]汪涌豪:《风骨的意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
    [87]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88]王运熙:《中古文论要义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89]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90]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1996年
    [91]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9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3]徐小虎:《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94]徐碧辉:《文艺主体创价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95]郁沅:《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
    [96]姚永朴著许结讲评:《文学研究法》,凤凰出版社2009年
    [97]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9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99]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0]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02]朱自清:《诗言志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3]朱自清:《朱志清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04]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5]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6]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107]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8]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09]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
    [110]张伯伟:《锺嵘诗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1]张天弓:《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辨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112]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13]张少康:《文心与书画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4]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5]张海明:《玄妙之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6]【日】中田勇次郎著卢永璘译:《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7]【日】河内利治著承春先译:《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18]【日】冈村繁:《汉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学》,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编译《冈村繁全集》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19]【日】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岳麓书社1985年
    [120]【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
    [121]【美】约翰·克劳·兰色姆著王腊宝、张哲译:《新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122]【美】方闻著李维琨译:《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3]【美】D·C·霍埃著兰金仁译:《批评的循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
    [125]【瑞典】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8年
    [126]【法】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7]陈聪发:《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28]丛思飞:《唐代书法文献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29]杜磊:《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30]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31]耿明松:《明代绘画史学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32]韩雪松:《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理论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33]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浙江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34]田义勇:《中国文论体系建构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35]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36]谢群:《中国诗学理论中的“法”范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37]张炬:《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138]马静婷:《<宣和书谱>书法批评词语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未刊)
    [139]农建南:《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
    [140]王盼盼:《庾肩吾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未刊)
    [141]尹冬民:《庾肩吾〈书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
    [142]俞晓辉:《魏晋六朝人物品藻对人物画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未刊)
    [143]常春:《中国古代书法著述的存在方式与表达方式——从文体的视角》,《艺术百家》2009年第六期。
    [144]程华平:《试论中国古代戏曲的品评批评》,《戏曲研究》第七十八辑。
    [145]丁放:《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6]高华平:《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四期。
    [147]黄念然:《“品”:颇具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批评范式》,《黄冈师专学报》1994年第二期。
    [148]马国俊:《论书法品评视角的审美定位及其延伸—兼评〈书品〉与〈书谱〉在书法品评史上的地位》,《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五期。
    [149]胡春涛、廖方容:《张怀瓘‘神、妙、能’品评体系溯源》,《美术观察》2006年第六期。
    [150]邱美琼:《中国古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四期。
    [151]张见、韦海英:《司空图的诗论与张彦远的画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三期。
    [152]【日】村上哲见:《六朝唐宋的文学艺术论的综合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九期。
    [153]【日】谷口铁雄:《关于书法品级论的创立—以虞龢〈论书表〉为中心》,《新美术》1999年第二期。
    [154]【日】大野修作:《〈述书赋〉的性格—中唐时期的书论》,《东方艺术》2009年第二十四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