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书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中晚明时期文坛领袖王世贞的书法理论的专题研究。全文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探讨王世贞书法理论产生的原因。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与个人所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有密切关系。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王世贞的思想中必然含有时代的特质,然其本身所带的人格特质则构成其在特定年代下的遭遇,王世贞少年刚烈的个性,造成其在刑部任职时遭受排挤,因此王世贞的人格、思想都是明代中叶社会环境及风气的反映,其书法思想,即为此时空下的产物。第二章论述王世贞对书法功用的认识。王世贞关于书法性质和功用的认识,是他对书法的社会作用、人生意义作出的价值判断,体现了他对书法所持的基本态度。王世贞认为,一方面,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有传言记事的工具性实用功能;另一方面,书法作为一种技艺也能使人扬名不朽;除此之外,好的书法作品还可以给人美的享受,“使人欣然忘其忧而废其寝食”。第三章分析王世贞的书法史意识。考察王世贞建构书法典范的过程,以了解他何以会选择特定时期与特定书家的书迹作为楷模,这是书法历史的建构部分。第四章探讨王世贞品评书法作品时采用的标准,以了解王世贞心目中的好作品须具有什么条件。第五章探讨王世贞对书法学习方法所持的主张,学书者如何学习典范并取得超越,共有三部分,一为基本技法的学习以及对前人书迹的临摹;二是以“悟”作为学古而不为古役的超越;三是要求书家兼善各种书体、多种风格,从而达到集大成的目的。第六章,分析王世贞书法思想的特色及历史地位。本章是全文的总结,在前面五章对王世贞书法思想各个侧面具体考察、论述的基础上,概括王世贞书法思想的特点与地位。
This article is a special study to latter Ming dynasty literary arena leader Wang Shizhen's calligraphy theory .The full text actual content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Wang Shizhen's calligraphy t theory appears. Any thought is the time product, has the close relation with individual location time background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time environment's influence, Wang Shizhen's thought has the time characteristic inevitably, but his personality brings him in the specific time bitter experience, because of Wang Shizhen's honest individuality, he is pushed aside at that time he was an official in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therefore Wang Shizhen's personality, the thought had reflected the latter Ming dynast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atmosphere, his calligraphy thought was the time product.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Wang Shizhen's viewpoi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s function,it exposes his basic points on meaning of life and calligraphy's social role,to internal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his calligraphy ideas. Wang Shizhen believe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calligraphy tak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has utilizable utility function which the rumor records ev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alligraphy takes one technique also to be able to make one immortally; In addition, the good calligraphy work may also give the human US's enjoyment, "causes the human to forget its sorrow joyfully, and abandons its sleeping and eating". The third analyzes Wang Shizhen's calligraphy history consciousness. Inspects Wang Shizhen how to set up the calligraphy model, from this we may know why he will choose the specific time and the specific calligraphy work as the model, this will be the calligraphy history construction part. The fourth chapter chapter the discussion evaluation criteria, that is Wang Shizhen appraises when the calligraphy work uses, thus we knew that the outstanding works should have any characteristic.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Wang Shizhen's understanding which holds to the calligraphy study method, how the learner to study and surmount the calligraphy model, this chapter altogether has three parts: First is to the basic technique study and to the predecessor calligraphy imitation; Second is by "becomes aware" the achievement to study the ancient and to surmount ancient's method; Third, requests the calligrapher to excel at each calligraphy literature style, many kinds of styles, thus serves the purpose which epitomizes.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Wang Shizhen's calligraphy theory. This chapter is the full text summary, in the front five chapters to Wang Shizhen's calligraphy thought each side concrete inspection, in the elaboration foundation, summarizes Wang Shizhen's calligraphy theory'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tatus.
引文
[1]今存《弇州山人四部稿》有明万历世经堂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本文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今存《艺苑卮言》有清光绪年间玉尺山房刊本、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本文据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
    [3]今存《弇州山人续稿》有明崇祯间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本文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其中又分为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
    [5]其实,以确切年份描述文学活动的起迄是相当困难的,万历二十二年作为复古思潮的断限是以后七子中最为长寿的吴国伦(1524—1593)的逝世年份为依据。以影响力而论,自王世贞去世后,吴国伦继承了王世贞的盟主地位。吴国伦卒后两年(1595),袁宏道作《叙小修诗》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标志着另一个文学思想观念的产生。
    [1]《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王世贞传》,第738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4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中国书法》2003年第9期。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七二,第449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四,第2934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崔尔平编校《明清书法论文选》第56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与杨德祖书》,见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第1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3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5]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0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6]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三,第290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可参阅《中国书法史·元明卷》第303-305页、410-41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惇还有论文《王世贞<行草乐府词册>与他的书法观》发表于《中国书法》2003年第9期,该文内容与《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有关王世贞书法的论述基本相同。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1990年版。
    [3]刘诗《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管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Hammond,Kenneth James:History and Literati Culture:Towards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of Wang Shizhen (1526-1590),PhD 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94.
    [1]见《荣宝斋》2004年第6期。
    [2]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参阅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第四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参见谢巍《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中华书局,1992年。
    [4]参阅《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
    [5]见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1]见《弇山堂别集》前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2]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年。
    [3]仓修良编《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第402-410页,黑龙江大学出版社,1983年。
    [4]见《论衡》2卷1号(1995年)。
    [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参阅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第32-3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当然,对书法发展历史的建构不可能做到纯粹的客观,其中还存在建构者的主观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的标准,又来自于建构者的价值判断。因此书法理想与书法史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1]清代学者十分鄙视明代浅薄浮泛的学风,顾炎武曾就明人著书过程中出现的剽窃现象指出:“汉人好以自作之书而托以古人,张霸《百二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晋以下人则有以他人之书而窃为己作,郭象《庄子注》、何法盛《晋中兴书》之类是也。有明一代之人,其所着书,无非窃盗而已。”又云:“吾读明宏(弘)治以后经解之书,皆隐没古人名字,将为己说者也。”(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6年)《四库全书总目》亦云:“盖明人著书,好夸博奥,一核其实,多属子虚。”
    [2]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第130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3]李应祯事见《明故中顺大夫南京太仆寺少卿致仕李公墓碑铭》,《家藏集》卷七十六。刘珏事见《跋元诸家墨迹》,《家藏集》卷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重刊王逸注<楚辞>序》,《震泽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时事琉》,《震泽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弇州续稿》卷一百四十七
    [4]《弇州续稿》卷一百四十八
    [5]《弇州续稿》卷一百四十八
    [6]《风洲笔记》卷七《与陆先生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7]《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四《王宫谕》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杜待制书清真观碑》
    [3]参阅黄停《王世贞<行草乐府词册>与他的书法观》,《中国书法》2003年第9期。
    [1]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九八《先考思质府君行状》。
    [1]嘉靖《昆山县志》卷一一《人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2]嘉靖《昆山县志》卷一一《人物》,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3]《弇山堂别集》卷二《皇明盛事述三》,第22页,中华书局1985年。
    [1]《弇州续稿》卷一百一《明故承事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都事静庵王公墓志铭》
    [2]《弇州续稿》卷一百一《明故承事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都事静庵王公墓志铭》
    [3]《弇州续稿》卷一百一《明故承事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都事静庵王公墓志铭》
    [4]《弇州续稿》卷一百一《明故承事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都事静庵王公墓志铭》
    [1]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第14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画扇卷》说:“右扇卷甲之六,皆征仲画也,凡二十面。前一面乃癸丑秋送余北上者,时年八十四矣,尚能作蝇头小楷,题七言见赠。”
    [3]王世贞《文先生传》,见《文征明集》附录,第16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俞允文《仲蔚先生集》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影印本。
    [5]见《弇州四部稿》卷六十四《俞仲蔚集序》
    [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4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弇州续稿》卷九十一《俞仲蔚先生墓志铭》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七《俞仲蔚》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七《俞仲蔚》
    [4]陈田《明诗纪事》已签卷一评王世贞语,第18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王文肃公文集》卷六。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艺苑卮言七》。
    [3]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九,第80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弇州四部稿》卷九八《先考思质府君行状》。
    [5]《弇州四部稿》卷九八《先考思质府君行状》。
    [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严相处王弇州》,第208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2]《弇州四部稿》卷九八《先考思质府君行状》。
    [3]田雯《古欢堂集》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九《恳乞天恩俯念先臣微功极究特赐昭雪以明德意以伸公论疏》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六《与岑给事》
    [2]《读书后》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徐阶《王文成公全书序》,见《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一,第15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弇州续稿》卷一百三十五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宗子相》
    [6]《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
    [1]《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宗子相》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艺苑卮言三》
    [1]《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王世贞传》,第738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2]《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王世贞传》,第738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3]《弇州四部稿》卷十五《案头苏诗一编偶展读……固不敢较也》
    [4]苏轼《除夜病中赠段屯田》,《苏东坡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弇州四部稿》卷六《乐府变十九首》
    [1]陈继儒《读书后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71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1][俄]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第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1984年。
    [3][汉]许慎《说文解字》,第65、314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4]《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5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5]王世伟编《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第六册,第12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6]见《弇州四部稿》卷六十四
    [1]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第25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颜之推《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第28页。
    [3]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4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4]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七十三,蔡邕与人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
    [5]王利器注《文心雕龙》,第17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弇州续稿》卷二百五《王丈格》
    [7]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九《题于鳞手札卷》
    [8]见《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李于鳞诗牍》
    [1]杨慎《墨池琐录》,载《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第806页。
    [2]《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1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3]刘守安《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中国书法》2005年第6期。
    [4]见《五杂俎》卷十三,上海书店2001年。
    [1]嵇文甫《嵇文甫文集》中册,第25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第27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3]姜公韬《王弁州的生平与著述》,1974年,台湾大学出版社。
    [4]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第2页,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5]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6]丁文江《奉新宋长庚先生传》,转引自杜石然:《明清实学思潮与明清科学技术》,葛荣晋主编《中日实学史研究》,第4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7]《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
    [1]《弇州续稿》卷一百四十一《旧丞相府志》
    [2]《弇州续稿》卷一百四十一《旧丞相府志》
    [3]《弇州续稿》卷一百四十一《旧丞相府志》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钟太傅荐季直表》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凉国长公主碑》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许长史碑》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跋汉隶张荡阴碑》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一《宛委余编》(六)
    [5]《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郭允伯金石史序》,第4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王氏金虎集序》
    [2]《凤洲笔记》卷七《答陆象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七《俞仲蔚》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
    [5]《文征明集》附录《文先生传》,周道振辑校,第16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
    [2]《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五
    [3]《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七《王子裕先生墨刻五跋》
    [4]《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七《夫子庙堂记》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大相国寺碑铭》
    [1]《弇州续稿》卷五十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怀素千字文》
    [3]《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67页,中华书局,1988年。
    [4]《读书后》卷三《书五代史后》。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七
    [1]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0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2]《升庵集》卷四十九《王逸少经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题祝京兆真迹》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艺苑卮言》附录三
    [1]李泽厚《美学三讲》第89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2]钱穆《国学概论》第147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年。
    [3]曹丕《典论·论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1098页,上海:中华书局1987年。
    [4]见(唐)李绰《尚书故实》第5页,中华书局1985年;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王庚”条亦有载,见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第11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弇州续稿》卷四十四
    [1][明]王锜《寓圃杂记》卷五,第4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2]《弇州四部稿》卷二十八
    [1]《袁宏道集笺校》卷二○,第7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明故鸿胪寺寺丞致仕钱君墓志铭》,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第7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怀星堂集》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李于鳞诗牍》
    [2]《弇州续稿》卷五十一《吴峻伯先生集序》
    [3]《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王氏金虎集序》
    [4]《与王元美》,《沧溟集》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如徐朔方先生《王世贞年谱引论》即主此论,《徐朔方集》卷二第490-49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祭李于鳞文》,《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
    [7]《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祭李于鳞文》
    [1]《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
    [2]《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王氏金虎集序》
    [3]可参看孙卫国著《王世贞史学研究》第174-2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屈守元、常思春编《韩愈全集校注》第1464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2]韩愈《闵己赋》,屈守元、常思春编《韩愈全集校注》第1419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3]韩愈《答阵生书》,屈守元、常思春编《韩愈全集校注》第1529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4]莫砺锋《论韩愈诗的平易倾向》,《唐诗研究》(第三卷)第1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91页,上海书面出版社,1979年版。
    [2]《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又老柏行》
    [3]《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
    [4]《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5]《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2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1]《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2]《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与郭仆射争座位帖》
    [3]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见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第502页,中华书局,2003年。
    [4][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42页,中华书局,1981年。
    [1]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页,上海书西出版社,1979年。
    [2]卫恒在《四体书势·字势》中说:“恒窃悦之(指太康元年出土的古文书简),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以侧前贤之作,冀以古人之象焉。”[晋]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3]《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5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4]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欧阳修全集》第五册,第1977页,中华书局,2001年。
    [5]苏轼《记与君谟论书》,《苏轼文集》第五册,第2193页,中华书局,1986年。
    [6]苏轼《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苏轼文集》第五册,第2170页,中华书局,1986年。
    [7]《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祝京兆秋兴八首为王明辅题》。
    [8]《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米南宫天马赋》
    [9]《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三《跋文待诏欧体千文》
    [1]王世贞在《戏题》中说:“落魄不休衰自惊,学书学剑俱无成”,在《即事抒怀二章》中又说:“躬耕手钓骄无能,学书学剑佣无成”分别见《弇州山入四部稿》卷十七、十八。
    [2]《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十八《徐子与》
    [3]《弇州续稿》卷一百七十二《答宗良》
    [4]《弇州续稿》卷一百七十九《与元驭阁老》
    [5]《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七《宋徽宗红桥涐(?)图》
    [1]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2]张怀瑾《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59-16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3]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0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4]杨慎《六书索隐序》,《升庵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6]《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1]王绂《论书》,崔尔平选编、点校《明清书法论文选》,第4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2]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一百八《跋家藏宋揭兰亭赵文敏临真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六《松雪晚年书洛神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十六
    [2]《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
    [3]《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裴灌少林寺碑》
    [4]《海岳名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6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桐柏观碑》。
    [1]《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艺苑卮言》附录二。
    [2]如王镇远就说王世贞“未免陷入厚古薄今、书艺代降的偏颇中去了”,参见《中国书法理论史》第367页,黄山书社,1990年。
    [3]《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艺苑卮言》附录四。
    [1]《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范文正公手书伯夷颂》。
    [2]《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枝山十九首帖》。
    [3]《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七
    [4]参见《伊川易传》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参见《伊川易传》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东坡告史全节语帖》
    [3]《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七
    [1]《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1]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文氏停云馆帖十跋》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赵子昂杂帖》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真赏斋帖》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子敬辞尚书令帖》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淳化阁帖十跋》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汉太山孔宙碑后》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跋汉隶张荡阴碑》
    [3]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受禅碑》
    [4]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1]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孙过庭书谱》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题唐虞永兴汝南公主墓铭藁真迹后》
    [3]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褚河南哀册文》
    [4]见《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六《欧阳率更化度碑帖》
    [1]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九成宫醴泉铭》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艺苑卮言》附录二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与郭仆射争坐位帖》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李阳冰篆书谦卦》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怀素自叙帖》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东方画像赞》
    [1]《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七《圭峰禅师碑》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题复东林寺碑后》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僧彦修帖》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柳诚悬书兰亭诗文》
    [1]明人对宋代书法的态度很暖昧,在实践上,明人多学宋人,如吴宽书法一生胎息于苏东坡,沈周则专法黄庭坚,文征明、祝允明等都曾大量临习宋人书作。但他们对宋人评价大都不高,如吴宽在《题宋四家书》中云:“朱文公论当时名书,独推君谟书有典刑,而谓黄、米出有欹倾狂怪之势,故世俗甲乙曰苏、黄、米、蔡者,非公论。也沈启南得此四家书,列之深合文公之意,遂定曰蔡、苏、黄、米。”在《跋米海岳临颜鲁公座位帖》中,又云:“鲁公平日运算圆活、清运,能兼古人之长。米老则猛厉奇伟,终堕一偏之失。”(均见吴宽《家藏集》卷四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四库明人文集丛刊》版。)祝允明对宋四家的评价亦比较低,认为宋代中叶,“大换颜面,虽神骨少含劲度,九往一居,在其躬尚可。迩来徒靡从,澜倒风下,违宗戾祖,乃以大变.千年典谟,崇朝败之。”(见祝允明《书述》,崔尔平编校《明清书法论文选》第7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相似言论甚多,不一一赘述。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艺苑卮言》附录二
    [3]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艺苑卮言》附录二
    [1]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题山谷卷后》
    [2]《山谷别集》卷十一《跋此君轩诗》
    [3]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苏沧浪真迹》
    [4]见《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米元章跋奕暮图》
    [5]见《弇州四郝稿》卷一百三十《题米南宫书后》
    [1]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蔡君谟荔枝谱》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昼锦堂记》
    [3]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山谷书狄梁公碑》
    [4]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山谷卷后》
    [5]见《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及《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山谷卷后》十一《山谷书昌黎诗》
    [6]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宋文贞碑侧记》
    [1]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艺苑卮言》附录二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艺苑卮言》附录三
    [1]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俞紫芝急就章》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艺苑卮言》附录三
    [3]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宋克急就章》
    [1]吴宽《家藏集》卷五十《竣宋仲湿墨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转引自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第20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3]见《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有明三吴楷法二十四册》
    [4]见《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有明三吴楷法二十四册》
    [5]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艺苑卮言》附录三
    [6]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文太史四体千文》
    [1]见《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三《祝京兆书成趣园记》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艺苑卮言》附录三
    [1]见《读书后》卷四《书赵松雪集后》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枝山十九首帖》
    [3]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文氏停云馆帖十跋》
    [1]王世懋《遗伯兄元美》,《明文海》卷一百五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据《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柳公权传》载:“帝问公权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这仅是以笔讽谏而已,但常被后世书家特别是北宋的欧阳修、苏轼和黄庭坚作为书法联结伦理之典范,加以彰显。
    [2]《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九,第1970页,中华书局2001年。
    [3]《苏轼文集》卷六十九,第2186页,中华书局1986年。
    [4]《续书断序》,《墨池编》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黄庭坚全集》第674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分见《黄庭坚全集》第1413、1414页《跋司马温公与潞公书》、《跋韩康公与潞公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1]《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跋东坡帖》,《南轩集》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题褚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逊志斋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墨池琐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1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6]《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4]《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五《摹苏长公真迹》
    [5]《辍耕录》卷七,转引自《元代画家史料》,第52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6]《砚北杂志》卷上,第59页,中华书局1984年。陆友仁(约公元1330年前后在世),名友,以字行,元平江人。博鉴古,兼工楷隶,《元诗选》有小传。
    [1]《怀麓堂诗話》,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1395页,中华书局,1986年。
    [2]《浦山论画·论性情》,见《中国画论类编》,第22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3]《书法雅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3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赵子昂枯树赋真迹》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赵子昂二帖后》
    [6]《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
    [7]《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有明三吴楷法二十四册》
    [1]《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二
    [2]蔡條《铁围山丛谈》第76页,中华书局1983年。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
    [5]参见孙学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潮》第171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1]《读书后》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宋名公二十帖》
    [1]《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4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2]《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8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3]《东坡全集》卷九十三《书唐氏六家书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文心雕龙·议对》,范文澜注,第4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5]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第268页,中华书局1993年。
    [6]《河岳英灵集》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河岳英灵集》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弇州续稿》卷五十四《巨胜园集序》
    [9]《弇州续稿》卷四十二
    11 《瀛奎律髓》卷二十三,苏州绿荫堂版。
    12 《制曲十六观》,学海类编本。
    13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
    [1]《弇州续稿》卷二百六《答胡元瑞》
    [2]《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三《国朝名贤遗墨五卷》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跋瘗鹤铭》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题画扇卷甲之五》
    [5]《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六《跋吴天玺书》
    [6]《尚书·尧典》,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7]《论语》,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8]《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
    [9]《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赵吴兴大通阁记》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跋赵吴兴小楷法华经》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跋天全翁卷》
    [4]《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七《题家庙碑赠颜判》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跋右军笔阵图》
    [1]书法发展至唐,文字创体的过程已经结束,所有书体均已出现,以后不再有新的字体了。论者当此时会,自宜对书体有一综合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再仅仅是文字学意义的。龚鹏程《唐代思潮》第四章《文学化社会之形成》对此有论述,可参看。商务印书馆,2007年。
    [2]《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5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3]《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四
    [5]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第2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6]《弇州续稿》卷四十五《方鸿胪息机堂集序》
    [7]《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四《艺苑卮言》(一)
    [1]《弇州续稿》卷五十一《邹黄州鹪鹩集序》
    [2]《弇州续稿》卷四十四《陈于韶先生卧雪楼摘稿序》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5]《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二《跋赵松雪行书唐诗》
    [1]《弇州续稿》卷一百九十一
    [2]《弇州续稿》卷一百九十一《陈子吉诗选序》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苏书中山松醪赋帖》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5]《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7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6]《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4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7]《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3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63页,中华书局1984年。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6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
    [3]《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二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赵子昂二帖后》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赵文敏公行书》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文太史四体千文》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4]《诗筏》,郭绍虞编选、富寿孙校点《清诗话续编》上册,第1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2]《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二
    [3]《董氏武陵集纪》,《刘宾客文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文心雕龙·夸饰》,第60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5]龚鹏程在《文字艺术的辩证》中曾对此有过阐述,可参阅《唐代思潮》第336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
    [6]方以智《通雅·卷首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苏轼诗集》第一册,第235页,中华书局,1982年。
    [8]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9]参阅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11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1]《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方元焕书荆轲传》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
    [1]《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五《跋周芝山赠范生歌》
    [2]《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六《小酉馆选帖》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三吴楷法十册》
    [4]该文始见于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后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收入,《佩文斋书画谱》卷三收入,并注云出自《王右军集》,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云:“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气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现多从此说。
    [5]可参阅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第46页,黄山书社,1990年。
    [6]可参阅刘诗《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管窥》第4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7]该文最早收入《墨池编》,题为蔡邕作,唐颜真卿《传张旭十二意笔法记》中也提到长史所传,有“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因此一般认为此文为唐人所伪作。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文氏停云馆帖十跋》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
    [1]《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六
    [2]《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六大家十二帖》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七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七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3]《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三《祝京兆书成趣园记》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三吴楷法十册》
    [2]《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三《祝京兆六体书》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题山谷卷后》
    [4]《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有明三吴楷法二十四册》
    [1]《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九
    [2]克莱夫·贝尔《艺术》第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龚鹏程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兴起的时间,约在东汉中叶。(参阅《唐代思潮》第299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潘运告《书法艺术走向觉醒》同则言:“魏晋南北朝,都说是艺术觉醒的时代。本文亦认为如此。只是上限应推到东汉末。书法艺术尤应如此。因为通常而言,艺术觉醒要有三个标志:即创作的繁荣,出现有相当功力的作者,对创作有理论的概括和阐释。就书法艺术而言,这三条在东汉已基本具备。”(参阅《汉魏六朝书画论》第1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1]参阅《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2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2]《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2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3]《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86-28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4]《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8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2]可参阅中国书法杂志社编《书法艺术》第80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
    [3]《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13页,此与唐太宗《笔法论》相同,不知谁抄袭谁,但可视为唐代一种基本看法。
    [1]《四友斋丛说》第252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2]如姜夔以为:“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此即米芾所谓:“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然无遗矣。”分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87、36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3]参阅丰坊《书诀》,《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0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4]参阅《历代书法论文选》第9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参阅《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27-22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6]《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1]《海岳名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6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3]Lothar Ledderrose,Mi Fu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p.33.转引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第4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1]《论临摹二法》,黄伯思《东观余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俞紫芝四体千文》
    [4]《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二《赵松雪行书唐诗》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文太史三体书》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2]《赵子固书法论》,见明汪砢玉撰《珊瑚网》第629页,成都古籍书店,1985年版。
    [3]《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
    [4]《海岳名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6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跋杨秘图杂诗》
    [6]《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四
    [1]赵孟頫论书:“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同样可视为是对古人法帖特殊风格的一种学习.王世贞提倡“味赏”经典,也可以说是承此而来。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丰考功笔诀》
    [3]王世贞书论中有多处评丰坊书法之处,但评价均不是很高,可参阅《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及《弁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
    [1]《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韩世忠目不知书而晚年有所悟,能作佳书之事又见于《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史称其目不知书,晚岁忽有悟,能作字,工小词,《据与司农总领帖》当是太保领元枢时耳,而结法颇道丽。”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跋金刚经》
    [1]季羡林《作诗与参禅》,参见《季羡林文集》第六卷,第453-455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日]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刘大悲译,第71-72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九《札记内篇》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七《俞仲蔚》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吴明卿》
    [4]《弇州续稿》卷一百五十六《百八岁老比丘像赞后》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九《札记内篇》
    [6]《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跋文太史三体书》
    [7]钱钟书《谈艺录》第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1]《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4920页,蓝吉富主编,永康市(台南县)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1994年版。
    [2]《大证新修大藏经》诸宗部第45卷,高楠顺次郎编,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年版。参阅《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4920页。
    [3]《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4]虞世南在《笔髓论·契妙》,《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1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历代书法论文选》第12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1]《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云:“若远推宿生,则惟渐无顿。今顿见者,已是多生渐熏而发现也。”(引自《大证新修大藏经》诸宗部第48)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吴明卿》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艺苑卮言》附录三
    [1]《弇州续稿》卷二百七《冯成甫先辈》
    [2][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王雅宜<长恨歌>后》
    [3]《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五《俞氏书<世说新语>略》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东方画像赞》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枝山艳诗》
    [2]《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三《文待诏书<杜阳编>》
    [3]《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有明三吴楷法二十四册》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王世贞书论中的“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篆、隶、草、行、真等书体,二是指个人风格,如钟繇体、王羲之体、怀素体。此处“体”为第二种意义。
    [5]从王世贞对王宠的评价来看,王宠行草书风格整体上即为秀媚一路,如《王雅宜书杂咏卷》云:“履吉行草自山阴父子中来,然所得者姿态耳.此卷白雀寺诸诗尤备风骨,有美女舞竿,良骥走坂之势。”(见《弁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又《王履吉赠何氏诗跋》说:“右履吉先生赠何元朗兄弟诗……丰润秀美,字字取姿态,而不能无肉胜.至其末年,则风骨道逸,天真烂熳,交错掩映,有不可形容之妙。”(见《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虽然晚年趋于道劲,但说明他在书写《长恨歌》时并无另一种行草书风格可供选择。
    [1]《弇州四部稿》卷六十八
    [2]《弇州续稿》卷四十二
    [3]《弇州续稿》卷四十七
    [4]《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
    [5]《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六
    [1]张怀瓘《六体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2]张怀瓘《六体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1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文太史四体千文》
    [1]王世贞《宋克急就章》云:“余往与徐献忠先生论书法,叹章草自二王后仅一萧子云,即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代能声而不一及之。”现故宫博物院存有一本题为赵孟頫书的《六体千字文》,其六体为古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书法用笔轻薄,造型规范,与赵同时期作品不类。清代鉴藏家安歧在《墨缘汇观》卷二里认为非直氏书,疑似俞和书。徐邦达在《赵孟頫书面伪讹考辨》中也持同一看法。但这并不能证明赵氏不能写包括章草在内的《六体千字文》,赵孟頫自己在撰《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说:“天子命夫人书《千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池收藏,因又命余书六体为六卷,雍亦书一卷。”(见《松雪斋文集·诗文外集》,《四部丛刊》本)
    [2]《读书后》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跋汉隶张荡阴碑》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真赏斋帖》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祝京兆味泉赋帖》
    [4]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二《答张天赋秀才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杨慎《墨池琐录》卷四,见崔尔平选编《明清书法论文选》第9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6]《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赵文敏公篆书千文》
    [1]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四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
    [1]《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一《薛道祖三帖卷》
    [2][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下,第10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3]《弇州山人续稿》首附
    [4]《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百七十二《集部·别集类卷二十五》,第449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艺苑卮言》附录四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艺苑卮言》附录四
    [2]《弇州续稿》卷四十二
    [3]《弇州续稿》卷一百九十二《吴明卿》
    [1]《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32-53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2]赵宦光《寒山帚谈·法书七》,见崔尔平编校《明清书法论文选》第32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崔尔平编校《明清书法论文选》第9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4]《弇州续稿》卷四十一
    [5]《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6]《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7]《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祝京兆卷》
    [8]《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七
    [9]可参看《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杂帖》
    [10]《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衡山禹碑》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碧落碑》
    [3]分别见崔尔平编校《明清书法论文选》第90、9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5]见崔尔平编校《明清书法论文选》第9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2]《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东坡告史全节语帖》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
    [2]见[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卢熊此跋作于至正二十五年(1288)秋七月既望。
    [3]见[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下,第17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赵子昂二帖后》
    [5]见崔尔平编校《明清书法论文选》第21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6]《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四
    [7]《东坡志林》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书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是董其昌最早将“生”与“熟”对举来论书法。董氏曾两次以从“生”、“熟”的角度将自己与赵孟頫作高下之比较,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见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四,第229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见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二《书品》)从对王世贞书论的研究来看,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董其昌是否接受王世贞的影响,但王世贞更早使用这一对范畴来进行书法批评是毫无疑问的。
    [2]见《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四
    [3]《明代名人年谱》第七册第9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看书琐记》(三),《鲁迅全集》第五卷,第4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
    [4][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第4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4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6][清]翁方纲《明沈禹文手札》,《苏斋题跋》卷下,第67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参阅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第41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苏轼《题子敬书》,《苏轼文集》第五册,第217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见朱子编《二程遗书》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文征明集》卷一《为陈子复画扇戏题》,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文征明集》卷一《题画赠许国用》,第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罗仲鼎《艺苑卮言校注·前言》第1页,齐鲁书社1992年版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于浩辑《明代名人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征明:《文征明集》,周道振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文征明:《甫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士稹:《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王世贞:《凤洲笔记》,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影明黄美中刻本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华书局排印《历代诗话续编本》
    王世贞:《全明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魏连科点校,1985年。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世贞:《弇州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世贞:《读书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世贞:《觚不觚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世懋:《王奉常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稚登:《王百榖集》,四库禁毁书丛刊
    王锡爵:《王文肃公文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王镇远、邬国平编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孙矿:《书画跋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长文:《墨池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米芾:《书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米芾:《海岳名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邢侗:《来禽馆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
    何景明:《大复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吴宽:《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张丑:《清河书画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
    张岱:《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东阳:《怀麓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李贽:《续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李梦阳:《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李攀龙:《李攀龙集》,齐鲁书社1993年
    杨慎:《丹铅总录》、《丹铅馀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慎:《升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慎:《墨池琐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汪砢玉:《珊瑚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汪道昆:《太函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沈周:《石田先生诗文抄》,四库存目丛书影明崇祯十七年瞿式耜刻本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
    苏轼:《东坡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苏轼:《苏轼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陆友仁:《研北杂志》,中华书局1991年版。
    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陆深:《俨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继儒:《陈眉公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欧阳修:《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郑晓:《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
    姜夔:《续书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赵翼:《廿十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63年排印本
    项穆:《书法雅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寅:《唐伯虎汇集》,果刻山房藏本
    夏燮:《明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徐祯卿:《迪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莫是龙:《石秀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莫是龙:《笔麈》,丛书集成初编本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排印本
    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陈文和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四部丛刊本
    陶宗仪:《书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高士奇:《江村销夏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屠隆:《由拳集》、《白榆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崔尔平编《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排印本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排印本
    黄庭坚:《山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焦竑:《献征录》,上海书店影印本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江苏教育出版社
    董其昌:《容台集》,四库全书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谢榛:《四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蔡景康编《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田:《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日]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王嘉川:《布衣与学术——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局1990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
    史小军:《复古与新变——明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白谦慎:《傅山的交往与应酬》,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孙学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阴法鲁等:《中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启功:《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
    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华书局1981年版
    张灵聪:《从冲突走向融通——晚明至清中叶审美意识嬗变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书录:《明代前后七子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版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
    郑利华:《王世贞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利华:《王世贞研究》,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书店民国丛书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黄卓越:《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龚鹏程:《唐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龚鹏程:《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