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措施协定》下食品贸易与公共健康的协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疯牛病、“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给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使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国际贸易向纵深发展,又使人类和动植物面临更多的安全挑战,贸易自由化将一个国家内部发生的公共健康危机迅速国际化。于是,以保护公共健康为由进行贸易限制,制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就成了WTO成员纷纷采取的重要举措,而这些限制措施与各成员在WTO下的贸易自由化的义务发生了冲突。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内容主要涵盖食品安全、动物健康与植物健康三大领域,与国际贸易、公共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协定旨在既维护WTO成员政府提供其认为适当的健康保护水平的主权,又要确保这些权利不为保护主义目的所滥用并不产生对国际贸易的不必要的障碍。因此,如何在该协定下协调贸易自由化与公共健康利益的冲突,是各个WTO成员都面临的研究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全面分析比较协定主要条款的内涵,并据其在争端解决案件中的适用和发展情况,得出解决食品贸易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冲突问题必须坚持“公共健康优先于贸易”的理念这一结论,并力求探讨协调这一冲突的根本途径。本文的研究主要通过八个组成部分展开,引言部分主要导出本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正文分为六章,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
     世界地域辽阔,动植物疫情复杂且经常变化,WTO各成员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又往往受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围绕着保护公共健康和促进贸易自由化,《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定了一系列规则,期望通过建立一个规则和纪律的多边框架来指导各成员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但由于WTO各成员的自身条件不同,对于协定的执行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协定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强,能够自如地利用协定的制度漏洞,将为保护公共健康所“必需的”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异化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工具,违背了协定贸易限制最小化的初衷;发展中国家限于技术经济各方面条件,面临着遵从协定的巨大困难,在国际贸易中处境极为不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的新食品如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等也为协定的实施提出了新挑战。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公众健康,而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加重了各国消费者的心理负担,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促使政府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尤其是发达国家,已从重视终端产品的品质发展为重视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如此,一来可以很好地保护其领域内的公共健康,二来又有效地阻止或限制了外来食品的进入,保护了国内产业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食品贸易对公共健康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转基因食品贸易对公共健康的利弊因素以及动物疫病、动物福利对食品贸易和公共健康的影响,并对协定的特有原则如科学依据、风险评估及国际协调原则在生物科学领域内应用的困难作了探讨。
     解决食品贸易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冲突问题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这一冲突的症结在于保护人权和经济利益的矛盾,而冲突存在的根本原因则是各国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但是,贸易与公共健康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二者之间具备一定的协调基础,可以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加以协调,并且国际环境条约、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规则也都提供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国际法律依据,甚至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本文主张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际贸易中的当事方,一方为了保护公共健康而不断提高境内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无疑会对对方造成利益损害,因之而起的磨擦会不断增加,需要WTO争端解决机构(DSB)加以解决并对协定的条款做进一步阐释,以使协定下的食品贸易与公共健康的冲突得以协调,而且,DSB已经在处理涉及公共健康的贸易纠纷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分析了涉及协定涵盖的三大主要方面--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健康的经典案例,即美加诉欧盟荷尔蒙牛肉案、加拿大诉澳大利亚限制鲑鱼进口措施案和美国诉日本农产品品种测试案。通过分析发现,是否具有科学依据、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适当的保护水平以及是否符合透明度等是WTO成员在采取或维持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时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否则,极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并在争端解决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协定条款的解释丰富和发展了协定的内容,在协调WTO成员自由贸易与公共健康保护方面体现出了公共健康优先于贸易的价值取向。
     依法维护公共健康、保证社会安定有序、使每个人都能公平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遵从协定要求,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的相关立法不完善,标准低,与协定要求存在一定距离,执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方面我国的出口产品难以逾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门槛”,经常遭遇退货或产品被销毁,另一方面低标准形成易于进入的环境,无法阻挡国外产品包括“问题”产品的进口,对国内公共健康造成威胁。本文提出必须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完善立法并努力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正确理解和把握协定的要求,确定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依据国际标准制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贸易与公共健康的关系。
People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ublic health issues becaus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mad cow disease and“SARS”imposing serious threats to the health and life of humans as well as animals and pla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constantly promoted in depth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humans, animals and plants will be facing more challenges to their security. Trade liberalization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public health crisis that has occurred at home to become a world-wide issue immediately. Thus, the grounds for trade restrictions 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and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aken by the WTO members. These restrictive measures are in conflict with the member’s obligations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under WTO. The“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Agreement”(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s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content covers food safety, animal health and plant health in three major area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ublic health issue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Agreement is intended both to maintain that the WTO members and the government provide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health protection of sovereignty, and also to ensure that this agreement is not abused for protectionist purpos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y creating unnecessary obstacl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trade liberalization agreements with the public health interests, the WTO members are facing various research topics, and tha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visions of the agreement content is provided. According to its dispute settlement cas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reached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e in food and public health must adhere to the“public health priority in trade,”and seeks to explore the fundamental way to coordinate this conflict.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eight components: theintroduction of this paper examines main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nd ends with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Contents and main points are as follows:
     The world is vast in area, and is a plant and animal disease complex and is constantly changing. WTO’s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are often subject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environment, and the quality of civic and cultural factors. Created 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and to promote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Agreement”provides a series of rules, and hopes to establish a multilateral framework of rules and discipline to guide all members of the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However, as the WTO members’own conditions differ a lot from one ano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eement is also has a great differences. The Agreement encountered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ecaus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a high level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strength can easily use loopholes in the agreement to avoid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which will protect public health and are necessary as a new trade protection tools to minimize trade restrictions against the agreements in the first place.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are limited to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developing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ace enormous difficulties to comply with the agreement, are in the most disadvantaged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new foods such as genetically altered foods. Irradiated food will pose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eement .
     Food supply. Food safety issue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public health.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ood safety has increased 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on the consumer countr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increased demands of for food safety, and has prompted the government to enact stringent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Especial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mportance of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d-product quality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food production, on one hand, is good for protecting the public health,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effectivelyprevents or limits the entry of foreign food to protect the domestic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is a paper-depth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food trade on the public health, the role of GM food trade in the pros and cons of public health and animal diseases. It also covers animal welfare and public health effects of the food trade, and the unique principles such a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agreement.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biological sciences difficulties is discussed.
     Resolv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e in food and public health requires in-depth analysis.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crux of the conflict lies i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versus economic interests, and that the imbalance i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conflict. However, a legal basis for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trade and public health has been provided b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both from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reaties of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nd WTO, who have provided a legal basis for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TRIPs Agreement has also provided a development model to be used as referen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to resolve this conflict is for both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o narrow the gap in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sectors and follow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arties, if one sid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of health and plant health 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No doubt, this will cause damage to the other side; the atmospher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fric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Which needs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DSB) to resolve and further explain the terms of the agreement. DSB has gained some experiences in dealing with trade disputes relating to public heal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main areas covered by the agreement -- involving food safety, animal health and plant health in a classic cas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v. the EU beef hormone, Canada v. Australia restricts salmon imports and the United States v. tes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Japan.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should be takeninto account when the WTO members decide whether to adopt or maintain each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
     ●does the measure have a scientific basis?
     ●has a risk assessment been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protection required, and if so, does the measure proposed meet this requirement?
     ●have all the processes used in the assessment of this measure provided the degree of transparency required by the WTO members?
     If not, the protective measure could trigger international trade disputes and the WTO could be at a disadvantage in any resultant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ss. In additi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erms of the agreement made by the WTO expert panel and appealing body,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content of the agreement. The co-ordination of public health protection with the free trade of WTO members reflects the orientation and value of public health priority in trade. To safeguard public health and ensure social stability and order so that everyone can enjoy the frui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China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comply with the agreement, protect human, animal and plant health, and to pursue trade,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However,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is imperfect, low standards exist, agreements are required for certain time frames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law enforcement. One insurmountable leading problem in China's export market to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high threshold”of return products which were destroyed or suffered frequent easy hand acces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low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China also can not stop foreign products, including a“problem”on the import of domestic public health threat. In this paper,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must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improve legislation and effort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export products,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greement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protection. And they must do thi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while actively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etting, and adhering to people-centered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public health.
引文
① 陈卫东:“从国际法角度论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冲突和协调”,《当代法学》,第 20 卷第2 期,2006 年 3 月。
    ① “Public Health is the science and art of preventing disease, prolonging life and promoting health through the organized efforts of society.” See Alan Petersen and Deborah Lupton,The New Public Health, Allen & Unwin Pty Ltb, 1996.
    ② 那力、何志鹏、王彦志著:《WTO 与公共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11-12 页。
    ③ 高星:“健康住区的公共健康保护与促进”, http://www.house-china.net/health/article/200482560509673.doc.
    ① 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 WTO 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以 TRIPs 协议为中心》,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7 月第 1 版,第 61 页。
    ① 谈大正著:《生命法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214 页。
    ② 2006 年 11 月 18 日《健康与发展中山宣言》。
    ① Understanding the Sanitary and the Phytosanitary Measures Agreement, http//www wto.org.cn.
    ①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Annex A, Definitions,Article 1.
    ② Id.
    ① 牛亚华:“历史上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http://www.ihns.ac.cn/members/student/epidemical%20history.htm.
    ① 陈向前主编:《WTO〈SPS 协议〉实施机制及国际动物卫生法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10 月第 1 版,第 54 页。
    ① 沈四宝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 月第 1 版,第 53-54 页。
    ②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Article 5.5.
    ① 沈四宝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 月第 1 版,第 59-60 页。
    ① 陈向前主编:《WTO〈SPS 协议〉实施机制及国际动物卫生法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10 月第 1 版,第 5 页。
    ① CAC 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下属机构,建立于 1961 年,是政府间协调食品标准的国际组织。
    ② OIE 成立于 1924 年,是一个独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在由各成员国政府委派的常驻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的授权和管理下开展工作。其职能主要包括 3 方面:向各国政府通告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动物疫情以及疫情的起因,并通告控制这些疾病的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就动物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进行国际研究;协调各成员国在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方面的法规和标准。
    ①《国际植物保护公约》是 1951 年联合国 FAO 通过的一个有关植物保护的多边国际协议,1952 年生效。先后经过 2 次修改。IPPC 为区域和国家植物保护组织提供了一个国际合作、协调一致和技术交流的框架和论坛。我国于 2005 年 10 月 20 日正式向联合国 FAO 递交了加入书,成为该公约第 141 个缔约方。
    ① 吴喜梅:“对 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主要条款的分析”,《河南财政税务主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17 卷第 2 期,2003 年 4 月。
    ②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Article 5.2.
    ① Edward A. Evans,Understanding the WTO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Agreement,http://edis.ifas.ufl.edu/FE492#FOOTNOTE_2.
    ① 如我国因大豆种子携带大豆疫霉的风险过高,又没有有效的植物检疫措施,因而禁止从疫区进口大豆种子。彭金火:“《SPS 协定》与植物检疫”,《检验检疫科学》,2001 年第 11 卷第 2 期。
    ① 第 5 条第 7 款规定:在有关科学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一成员可根据现有的有关信息,包括来自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其他成员实施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信息,临时采取某种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在此种情况下,各成员应寻求获取必要的补充信息,以便更加客观地评估风险,并在合理的期限内据此审议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① 叶佐林:“WTO《SPS 协议》中的风险评估问题”,《南方农村》,2004 年第 3 期。
    ②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Annex A, Definitions,Article 4.
    ① 周中举、胡波:“试论 SPS 协定在 WTO 争端解决程序中的适用--以‘欧盟和美国牛肉案’为例”,《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6 期。
    ② 叶佐林:“WTO《SPS 协议》中的风险评估问题”,《南方农村》,2004 年第 3 期。
    ① 黄印尧、方元炜、李自强:“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 《福建畜牧兽医》,2001 年第 4 期。
    ② GATT 第 20 条是关于缔约方承担的普遍非歧视义务的例外条款,这一条允许 WTO 成员为了该条所列举的理由采取某些措施,但不得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第 20 条(b)款规定,“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可以免受 GATT1947 其他规定的限制。
    ① 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第 265 页。
    ② 肖冰:“《SPS 协议》的规范价值与法律实效研究”,《中外法学》,2002 年第 2 期。
    ③ WT/DS48:EC Measures Concerning Meet and Meat Products (Hormones)complaint by Canada(Report of Panel).
    ① WTO(1998),The WTO Agreements Series: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eneva. P. 13.
    ①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Article1.4.
    ②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Article1.5.
    ③《农业协定》中极其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建立“单一关税制”。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之“统计数据”。http://sms.mofcom.gov.cn/index.shtml.
    ② 马随军:“对 WTO/SPS 措施通报评议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国门时报》,2005 年 10 月 17 日。
    ① 全称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2006 年 5 月 29 日起开始实施。
    ① 0.01ppm 即 0.01 毫克/千克,指每 100 吨农产品中,化学品残留量不允许超过 1 克。
    ① 潘志伟:“全球贸易视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商业研究》,2004 年第 3 期。
    ① 金泽虎:“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主流导向透视”,《光明日报》,2007 年 1 月 23 日。
    ① 在美国俚语中,“柠檬”(lemon)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教授在 1970 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他在对二手车市场的研究中,将“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的概念引入了信息经济学,“柠檬”便成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次品的代名词。在旧车市场上,买者和卖者之间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不对称。买者可依据经验大致了解市场上旧车的平均质量,交易时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市场平均质量的旧车因无利可图将退出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旧车,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结果,更多的较高质量的旧车被迫退出市场。如此循环,就会导致出售低质产品的情况,从而使低质量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这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所以把这种现象叫做逆向选择。
    ② 朱启荣:“技术贸易壁垒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9 期。
    ①所谓“自动扣留”,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进口食品实施管理的一项主要措施。被 FDA 宣布为自动扣留的货物,运抵美国口岸时,必须经美国实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允许放行进入美国境内销售。通常FDA 对进口食品、药品、化妆品进行抽查检验时,所需费用均由 FDA 承担,但被列入“自动扣留”名单的产品,则货物运抵后,必须由进口商去找 FDA 认可的实验室进行检验,所需费用完全由进口商承担。被实施“自动扣留”的产品,不但声誉受影响,且通关时间的延长和高额的检验费用等都给出口商带来损失。
    ① Henson S, Loader R, Swinbank A, Bredahal M, Lux N, Impact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Center for Food Economic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Reading, April 2002.
    ① 人类发展指数是对人类发展成就的总体衡量尺度,是在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健康长寿、教育获得和生活水平。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从 1990 年起,每年选择一个主题予以发布,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独立的专家组撰写。报告根据各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人均收入、成人识字率、各级学校入学率等数据制定出“人类发展指数”,并对各国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排名。2006 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为0.768,在 177 个国家中名列第 81 位。
    ①“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壁垒”, http://www.china-ah.com/news/2004/11/16/44196.html.
    ① 徐海根、王健民、强胜、王长永主编:《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安全遗传资源》,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49 页。
    ①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如毒性问题、过敏性反应问题、抗药性问题等,转基因产品对生态与环境安全的影响如“基因污染”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皖河:“转基因产品:不仅仅是安全问题”, http://www.chinanews.com.cn/shidian/2003-09-01/8.htm.
    ②“美国转基因稻米遭国际市场抵制”,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273825.html.
    ③ 例如,辐照可抑制马铃薯发芽,饱满而不发皱,硬度好,营养成分没有明显的损失,与冷藏或化学保藏的马铃薯相比有较强的竞争力。张宏:“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研究及管理现状”,《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 年第 4 期。
    ④ 马晓梅、柴广秘:“辐射食品与灭菌消毒”,《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 年第 11 卷第 2 期。
    ①“用核技术为食品杀菌:是大炮打蚊子吗?”, http://www.tj.xinhuanet.com/news/2005-08/12/content_4867843_1.htm.
    ①“经济观察:欧美‘转基因之争’事件尚未化解”,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3-7/L20037893844.htm.
    ②“辐照食品 ABC”, http://www.spbl.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8&view_id=11739.
    ① 目前,欧盟法规允许并批准可以在欧盟成员国以外辐照、在欧盟内自由销售的食品只有脱水芳香植物、香料和蔬菜调味品,且必须是经欧盟批准的机构辐照。目前,欧盟批准的可以进行辐照的机构只有 4 家,3 家在南非,1 家在匈牙利。“欧盟加严对辐照食品的检查”,http://www.ziq.gov.cn/html/2004/11/20041125154949-1.htm.
    ① “Food Safety”不同于“Food Security”。1974 年 11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首次提出了“Food Security”的概念,本意指整个“食物保障”或叫“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既包括禾本科的谷物,又包括其他主要动植物食物的安全,我国将其译为“粮食安全”。
    ①“明确‘食品安全’内涵并不是玩概念游戏”,http://www.em800.com/index/ca21795.htm.
    ① 微生物危害是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常见的能引起人类疾病和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有:沙门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黄曲霉菌及病毒、口蹄疫病毒等。有时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并非微生物本身,而是由其产生的毒素如肉毒梭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② “天然的化学物质”存在于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中,其危害一般来自于食品原料和辅料。例如,生长在谷物上的某些霉菌可以生成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菌产生的黄曲霉菌毒素可以致癌。“人为添加的化学物质”是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人为加入的,超出了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安全水平而使用的物质。例如,维生素 A 作为营养加强剂,高浓度下会引起中毒。“外来污染或偶然添加的化学物质”如工业污染化学物质(铅、汞等)、农用化学药品、食品加工企业使用的化学物质如清洗剂使用和管理不当而污染了正在加工的食品。
    ① 在我国,列入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名单中的产品称为食品添加剂,除此之外均称为非法添加物。
    ① 耿献辉、周应恒:“食品安全与可追踪系统”,《 世界农业》,2002 年第 6 期。
    ① 越战期间美军利用含有二恶英的橙色剂毁坏越南的森林和农作物,导致植被受到彻底毁坏,森林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面临衰竭。越南方面有消息指出,该国受橙剂后遗症危害的人数已达 100 万人,他们中有些人身患癌症,有些婴儿先天畸形。许多美军士兵也是橙色剂的受害者,1979 年,一个代表 240万名美国老兵的团体,开始状告生产橙色剂的公司,1984 年,在经过了许多复杂的诉讼程序之后,生产过橙色剂的 7 家美国化工企业败诉,最终向美国越战老兵或其直系亲属赔偿了共计 1.8 亿美元。2004 年 100名越南人作为受害者代表,向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联邦法院提起诉讼。 1968 年日本九州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采用多氯联苯作为无火焰加热介质,从而产生二恶英类物质,又因管道的渗漏使二恶英进入食用油中,导致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数百人患上了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并有多人死亡。至 1977 年,因病死亡人数达 30 余人。1978 年,确诊患者人数累计达 1684 人。日本米糠油事件被列为“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但 1979 年悲剧在我国台湾省再次发生,即“台湾油症事件”。
    ① 叶永茂:“进入 21 世纪的国际食品法典”, http://www.cac.org.cn/Report/Main_DOC/sec1.htm.
    ①据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副主任布鲁斯﹒查塞(Bruce﹒Chassy)教授介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品种已有43种(至2002 年 11月)。http://www.lifeweek.com.cn/2002-11-22/000553322.html.
    ②数据来源: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网 www.cfda.com.cn. 此处专家是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
    ① 朱明德:“美国转基因农业战略的特点与影响”,《世界农业》,2001 年第 7 期。
    ① 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和食品安全性两方面,环境安全性指转基因后引发植物致病的可能性、生存竞争性的改变、基因漂流至相关物种的可能性、演变成杂草的可能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本文只涉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② Erik Millstone, Eric Brunner and Sue Mayer, Beyond‘substantial equivalence’,Nature,October 7,1999.
    ①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工业网 http://www.cfiin.com.
    ① 维生素 A 缺乏症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千百万儿童失明和罹患其他疾病的常见原因。β胡萝卜素是形成维生素 A 的基础材料,这种蛋白质可由人体转化成维生素 A,从而可挽救成千上万人的视力。“黄金水稻”是由瑞士科学家培育出的。联合国与世界银行运作的“金色大米”计划,就准备将β胡萝卜素转基因大米运往非洲维生素 A 缺乏地区,以改变每年因维生素 A 摄入量不足而导致 300 万名儿童失明的状况。T.V.Padma, “Beating world hunger:the return of ‘neglected’crops”, 5 August 2005,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Network.
    ② 食品动物指生产人类食品的动物,包括生产肉、蛋和乳的动物(猪、牛、羊和禽),鱼、水产和蜜蜂等。
    ① 例如,美国阿凡迪斯公司生产的 “星联”转基因玉米因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被美国环保局仅批准用于动物饲料,禁止其用于食品生产。但是,2000 年 9 月及随后进行的检测却发现,许多玉米食品中竟然含有星联。尽管星联的种植面积在当年美国玉米总种植面积中仅占不到 1%,但由于在加工和存储阶段与其他玉米种类混合,当年美国收获的玉米中约有 10%被星联污染。2002 年 3 月,阿凡迪斯为消费者的集体诉讼支付了 900 万美元。此外,为回收市场上可能含有星联的 300 多种食品,阿凡迪斯和相关保险公司支付了约 10 亿美元。李虎军:“基因污染威胁中国生物安全”,《南方周末》2002 年 6 月 28 日。
    ②根据 2002 年英国《自然》杂志的报道,在加拿大已有 3 种转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分别逃逸到了同一种杂草型的油菜中,提高了杂草的控制难度,农民必须使用毒性更强的化学品来清除新的杂草。
    ① 刘培磊、汪其怀、李宁:“浅析转基因生物贸易的多边国际协定”, 《世界农业》,2003 年第 11 期。
    ① 休药期指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屠宰或其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可以理解为从停止给药到保证所有食用组织中总残留浓度至安全浓度以下所需的时间。影响休药期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王昌斌、贝怀国、冯连虎、卜仕金:“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中国畜禽种业》,2006 年第 2 期 。
    ② 饲料添加剂与饲料的基本区别在于,饲料是为动物提供能量和基本营养物质的主体物质,它限于动植物躯体、果实和微生物发酵产物等所固有的成分。而饲料添加剂则是用与天然饲料无关的物质进行人工组合调制后添加到饲料中的制剂,除极少数物质外,它们一般都不具备有供能作用,有些甚至具有打破动物正常生理生化平衡以达到改进动物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功能。二者在“量”的对比关系上十分明显。段全力:“论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http://www.longhui.net/tech/agri/200404/13667.htm.
    ① 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动物源性疾病下的定义为“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
    ② 详见“饲料污染的六种途径”,http://www.n318.com/nykj/siliao/dongwu/200604/183710.html.
    ①在 2001 年 9 月 20 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共同举办的“食品安全高层研讨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潘蓓蕾透露这一数据。
    ②东方尔:“动物: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动物疫病’为何逼近人类?”,《 南方日报》2004 年 2 月 9 日。
    ① 我国农业部据此发布了“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规定了 14 种一类动物疫病、61 种二类动物疫病和 41 种三类动物疫病。
    ② 国际上把一些重大的动物疫病称为“政治经济病”,因为它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严重的会波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影响到政治的稳定,甚至可以导致社会的动荡。
    ③ 计琳、沈祖芸:“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范例”,《中国教育报》,2006 年 11 月 20 日第 5 版。
    ① 陈继明、赵永刚、宋翠平、王志亮:“美国养禽业促进计划(NPIP)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借鉴性”,《中国动物检疫》,2005 年第 22 卷第 2 期。
    ① 宋阳威:“应用 HACCP 体系控制动物源性食品的药物残留”,《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 年第 12 期。
    ② 英国畜禽福利协会提出畜禽应享有 5 项权利:不应受饥渴;不应生活在不舒适环境下;不能遭受疼痛、损伤和疾病;不能受惊吓和精神打击;不能被剥夺自然生活习性。
    ① 动物福利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道德、宗教、人类文明与进步等,可以从多个角度研究,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美国犯罪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虐待动物与成人后犯罪这二者之间有极大的相关性;从医学角度上,有人认为,实验动物大多患有精神病(惊恐导致),以其实验得出的数据有疑问。本文从贸易与健康角度探讨,因此,动物福利问题仅指农场动物的福利问题。
    ① 常纪文:“动物福利立法应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 年第 12 期。
    ① 在猪饲料中加入“瘦肉精”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因此提高猪肉的瘦肉率,利润率是肥猪肉的 275%。在西班牙“猪肝集体中毒事件”的第二年被引入中国,在其推广说明中只介绍“瘦肉精”的正面效果,却不提及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残留毒性和安全问题,导致一系列中素事件。
    ② 李凯年:“动物福利问题与动物性食品安全”,《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 年第 5 期。
    ① 陈卫东:“从国际法角度论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冲突和协调”, 《当代法学》,2006 年第 20 卷第 2 期。
    ② 中国人权研究会:“如何正确看待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人民日报》,2006 年 5 月 19 日 第 9 版。
    ③ 周艳敏:“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知识产权》,2004 年第 2 期。
    ④ “人权的主要内容”,法制现代化网:http://www.modernlaw.com.cn/e/doprint/?classid=31&id=668.
    ① 消极的权利即保护公民自由免遭国家(政府)侵犯的权利;积极的权利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家采取积极行动来配合实现的权利;发展权与和平权、环境权、人道主义援助权等这些晚近提出的第三代权利是对全球相互依存,包括维持和平、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需要国际合作的回应,因此也叫“连带的权利”。肖巍:“作为人权的发展权与反贫困”,《社会科学》,2005 年卷第 10 期。 1993 年“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认为,第一代与第二代权利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同等重要的,但西方国家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却认为,第二代人权远远没有第一代人权重要,而作为第三代人权的发展权,则在西方世界很难得到承认。
    ② 林志强:“论健康权的国家义务”,《社会科学家》,2006 年第 4 期。
    ① 吕晶:“论公民的基本人权---健康权”,http://www.jcrb.com/zyw/n260/ca252546.htm.
    ②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General Comment 14, The right to the highest attainable standard of health (Twenty-second session, 2000), U.N. Doc. E/C.12/2000/4 (2000), reprinted in Compilation of General Comments and General Recommendations Adopted by Human Rights Treaty Bodies, U.N. Doc. HRI/GEN/1/Rev.6 at 85 (2003).
    ① 汪习根:“发展权法理探析”,《法学研究》,1999 年第 4 期。
    ②《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简称维也纳宣言,于 1993 年 6 月 25 日在世界人权会议上通过,分为由序言和执行段落组成的宣言与行动纲领两个部分。其第一部分第 10 项规定:“《发展权利宣言》所阐明的发展权是一项普遍的、不可分割的权利,也是基本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发展能促进人权的享受,但缺乏发展并不得被援引作为剥夺国际公认的人权的理由。”
    ① 从道义和逻辑上讲,由于历史上发达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控制了发展中国家,而发展权则迫使发达国家放弃其在发展中国家所控制的经济利益也是应当的;从伦理与正义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作为“弱势群体”,理应在国际社会中承担较少的责任尤其是经济责任。
    ② 联合国秘书长报告,《更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发展、安全和人权而奋斗》,2005 年。
    ①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及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上。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世界资源,从而使贸易各方都能够直接受益,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对外贸易,尤其是将出口贸易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
    ②王虎华、张梓太、张国元、李春林、赵运刚:“WTO 框架下的贸易与人权关系”, http://www.chinalawedu.com/web/gjflw/.
    ① 劳动权涉及劳工标准问题,发达国家主张将人权与国际贸易挂钩。
    ② 恩波教育网:http://www.eol.cn/20051121/3161732_2.shtml.
    ① 庞中英:“经济全球化:充满矛盾的进程”,《人民日报》,2000 年 4 月 27 日第七版。
    ①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 年人类发展报告》还指出,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贫富差距也是巨大的。比如在玻利维亚,最富裕的 20%人口的人类发展指标与波兰一样,最贫穷的 20%人口的人类发展指数只相当于巴基斯坦的水平,而这两个国家在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差距达 97 位。在一个国家内部,这种差距也很明显。美国最富裕的 20%人口人类发展指数与世界最高的挪威一样,而最穷的 20%人口只相当于排名第 50的古巴。在有数据统计的 175 个国家与地区中,挪威、冰岛、澳大利亚分列前三名。中国名列第 81 位,比上一年第 85 位排名前进了 4 位,属于中等发展水平,而中国香港地区名列第 22 位,已跻身于高水平国家和地区之列。
    ① 为了便于理解和表述,本章(第二节和第三节)有时用“贸易”一词代替“食品贸易”,从理论上探讨食品贸易与公共健康的关系。
    ② 张宗斌:“自由贸易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及启示”,《当代亚太》,1997 年第 2 期。
    ③ 托马斯·孟认为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的手段,在贸易关系中,重要的不在于把货币保藏起来,而是将其投入到有利可图的流通。对外贸易有助于财富的增加,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是一国最具生产性的行业。其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England's Treasure by Foreign Trade)被称为“重商主义的圣经”,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① 郭波、吕守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轨迹及其启示”, http://www.jiudi.cn/invest/2006/0818/content_6198_2.htm.
    ②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http://cssd.acca21.org.cn/2003/hot24.html.
    ① 黄君洁:“公共财政框架中的健康投资问题”,《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年第 3 期。
    ② 马安宁:“小康社会、SARS 危机、与医疗卫生”,《时代论坛》2003 年第 4 期。
    ③ 那力、何志鹏、王彦志著:《WTO 与公共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397 页。
    ①“国际环保公约概述与发展”,http://www.tszru.org.cn/lvsebilei/lsmybllx/005.htm.
    ② 第 59 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提前前一年实施《国际卫生条例》与防范禽流感和人类流感大流行相关的条款。这些措施包括快速和透明地进行疫情通报、为提出要求的国家调查和控制疫情提供支持等。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www.moh.gov.cn 2005 年 5 月 25 日。
    ① 吕炳斌:“TRIPS 协议与公共健康”, http://column.bokee.com/25345.html.
    ① 刘小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动植物卫生检疫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2003 年第 9 期。
    ② 为确保农产品准入决策的“科学基础”,使其免受行政或政治因素干扰,2004 年 12 月,澳改革了其政府组织框架,建立了政策决策、运作分立的农产品准入机制,独立设置生物安全局,并成立一杰出科学家小组独立审议风险分析报告。参见:“澳大利亚如何利用风险分析机制保护国内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http://sydney.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412/20041200321802.html.
    ①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食品卫生监督局采用的是同一的食品卫生标准,设有一个独立的、非政府部门的机构---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管理局(Food Security Australia New Zealand,FSANZ)制定食品标准来保护澳大利亚、新西兰国民的食品安全与健康。
    ② 根据《进口食品控制法》的规定,当澳大利亚检验检疫局在检查地发现受检食品不符合澳大利亚的有关标准时,将发放裁决令。裁决令监督下的食品将适用更加苛刻的检疫程序,接受比同类食品更高频率的检查。
    ① 郑圣果:“GATT/WTO 关于单边环境贸易措施的案例研究”,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7/2005/3/ma5919959341013500292040_162594.htm.
    ① UN list of LDCs after the 2006 triennial review. 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Page.asp?intItemID=3641&lang=1.
    ②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网:http://www.un.org/chinese/esa/progareas/trade/trade.html.
    ③ 这些不平等包括:南北双方均存在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收入不平等的上升;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间不断上升的不平等;由于农产品价格自由化带来的收益更多地流向贸易商品而不是农民所造成的不平等等。参见袁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所面临的问题”, 《世界经济研究》,2002 年第 1 期。
    ④ 该书于 1993 年由 Blackwell Publishers 出版。“Being Poor”在英文中是指“贫穷”或“贫穷的状态”,将该书译为《穷人的经济学》还是译作“关于贫穷的经济学”是存有争议的。
    ① 谢皓:“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及其理论根源探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 年第 7 期。
    ① Bernard Hoekman,“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Trade Architecture for Development” World Bank Discussing Paper, cited from Michael Hart and Bill Dymond, “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and the Doha ‘Development’ Round” in 37(2) Journal of World Trade(2003),p.407.
    ②《2005 年人类发展报告》,http://www.un.org/chinese/esa/hdr2005/about.htm.
    ① 翁东辉:“全球南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经济日报》,2005 年 12 月 20 日。
    ② 联合国文件 UNEP/GC.15/L.37,AnnexⅡ,1989.
    ①“全球化和畜牧业”,http://www.fao.org/AG/zh/magazine/0504sp1.htm.
    ① 赵维田等著:《WTO 的司法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 版,第 76 页、第 164 页。
    ②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曾在生产小牛肉的过程中非法使用激素,意大利使用激素生产的牛肉被一些婴儿食用后出现了明显的异性特征,这两件事引发了欧洲消费者对荷尔蒙的恐惧,导致 1981 年欧洲禁止进口使用激素生产的牛肉政策的出台。1981 年欧共体理事会通过 81/602 指令,要求成员国禁止对农场牲畜使用含有荷尔蒙作用的物质,并禁止销售或出口使用荷尔蒙添加剂生产的本地或进口牛肉、牛肉制品。这项禁令有两个例外:一是为了治疗或畜牧学的目的,可由兽医或在其负责下使用上述物质;另一是为了促进生长的目的并根据欧共体成员个别实施的调整法规管理时允许使用本案涉及的荷尔蒙中的 5 种,本案涉及的第 6 种激素—MGA 除外。1988 年 3 月 7 日,欧盟理事会颁布 88/146 指令,禁止为任何目的对农场牲畜使用合成荷尔蒙。该指令明确禁止欧盟内部贸易和从第三国进口使用了这些物质的肉类及肉制品。理事会又于 1988 年 5 月 17 日颁布 88/199 指令,规定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允许以治疗或畜牧学为目的的贸易。自 1997 年 7 月 1 日起,1981 年和 1988 年的指令被 96/22/EC 指令取代。新的指令内容无太大变化,加强了控制和测试的规定,同时规定了处罚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提出异议,分别于 1996 年 1 月和 6 月向WTO 争端解决机构提出起诉,称欧盟禁止进口使用荷尔蒙添加剂生产的牛肉违背 WTO 的《卫生措施协定》。
    ① 上述专家组报告是两份,上诉机构的报告是同一份。欧盟败诉后,DSB 裁定欧盟执委会应于 15 个月内更改禁令(1999 年 5 月 13 日为取消欧盟有关禁令的最后期限),但欧盟表示不能达到要求并拒绝执行这一裁决。美国和加拿大要求 DSB 授权进行报复,停止对欧盟的关税减让。经争讼后的仲裁结果为,由 DSB 授权美国报复额度为 1.168 亿美元,加拿大为 1130 万加元。1999 年 7 月开始,美加就仲裁确定的受损额对欧盟产品暂停关税减让。
    ② 争端中的 6 种荷尔蒙为:孕酮、睾酮、17b 雌二醇、玉米赤霉醇和去甲雄三烯醇酮(这 5 种荷尔蒙在 81/602指令的禁止之内),以及抗赘生性孕激素(melengestrol acetate-MGA)(81/602 指令禁止)。其中,孕酮、睾酮、17b 雌二醇等 3 种是人体和动物自然内生的天然荷尔蒙,另外 3 种是人工合成荷尔蒙。参见:蒋新苗、屈广清主编:《世贸组织规则研究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第 362 页。
    ① 蒋新苗、屈广清主编:《世贸组织规则研究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第 366页。
    ② 从轻解释原则,即当有多种解释时,优先采用对承担义务一方而言义务较轻的解释。
    ① 蒋新苗、屈广清主编:《世贸组织规则研究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第 368页。
    ② 风险管理不同于风险评估,评估是指科学的审查,而管理则涉及社会价值的判断。一旦进行了风险评估,即风险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得以识别,成员即需在其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确定是否接受这些风险。成员自已确立自已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适当的保护水平的确立和适用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③“欧盟与美国、加拿大关于牛肉进口限制的争端案例评析”,WTO 事务咨询网, http://www.hbwto.org.cn/index.asp.
    ① 蒋新苗、屈广清主编:《世贸组织规则研究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第 387页。
    ② 欧共体荷尔蒙牛肉案上诉庭报告,WT/DS26/A8/R,WT/DS48/AB/R,第 193-194 段。
    ① Quarantine Proclamation No 86A,AUSTRALIAN GOVERNMENT GAZETTE, No.S33, (Feb.21,1975).
    ② 1996 年,澳大利亚“鲑鱼进口风险分析报告”指出,有 24 种可能使鲑鱼感染疾病的病菌,而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的未经烹饪的、成年野生和海洋捕捞的太平洋鲑鱼是这些病菌的宿主,这些病菌对人体无害但可能会感染养殖的鱼类。其结论是澳大利亚不应允许未经烹饪的加拿大蛙鱼的进口。See Andrew P. Thomson, Australia--Salmon and Complianc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SPS Agreement: Sovereign Acceptance and Measure Adaptation,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1.33, no.4, (2002 summer) p.725.
    ① 孟冬、林伟:“加拿大诉澳大利亚‘鲑鱼进口措施案’”,《WTO 经济导刊》,2004 年第 6 期。另见澳大利亚蛙鱼案专家组报告,WT/DS18。
    ① 那力、何志鹏、王彦志著:《WTO 与公共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96 页。
    ② 专家组认为在审查时应当分析禁止进口措施涉及的全部 8 种水果。但双方提供的证据仅涉及其中 4 种,专家组决定,在分析其他 4 种水果时,将参考技术专家的意见。此外,本案专家组分析的仅仅是甲基溴处理或经甲基溴和冷冻综合处理方法,不分析其他方法。专家组还特别指出,双方对下列问题没有争议:苹果蠹蛾的危害性,日本没有苹果蠹蛾而美国有,水果出口可能传染虫害;日本有必要采取防护措施;日本1950 年法规定的措施是以风险评估为依据的;日本公布的第一个指南是必须的。因此,这些问题不是本案专家组的讨论范围。
    ①“美国申诉日本限制农产品进口的措施违反了卫生与植物检疫协议”, http://www.tj-iei.com/online_lesson/Wto_sjl/alk.htm#14.
    ① DSU 第 17 条第 6 款规定:“上诉应限于专家组报告涉及的法律问题和专家组所作的法律解释。”
    ①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协定第 2 条第 2 款的解释的回避引起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理论界许多学者对 DSB 给予严历的批评。在荷尔蒙牛肉案中,欧盟的禁令显然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专家组很容易地断定其违反第2 条第 2 款,从而不必分析其他条款,更符合司法节制原则,上诉机构尽管对此提出疑问但也以司法节制为由未加分析。假如上诉机构及时就该问题做出明确的陈述,要求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必须依据科学原理制定,“如无充分的科学证据不得加以维持”,则会促使成员在制定其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时考虑其应尽的义务,进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争端发生的可能性。就此点而言,上诉机构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① 上诉机构对“可能性”的表述分别使用了英语中两个不同的词汇,一是 likelihood,二是 probability。这两种可能性所指事件发生概率是不同的。
    ① 据 WTO 统计,从 WTO1995 年成立到 2006 年 7 月 31 日,争端解决案件已达 348 起,其中 77 起主要是依靠磋商用外交手段解决,其余都是经“司法”手段审查的。一般仅由 3 人组成的专家组会产生如此之高效率,司法节制原则举足轻重。DSU 以及其它 WTO 文件中,并没有任何一个条款规定专家组必须分析申诉方提出的每一诉请,但也无直接规定“司法节制原则”的条款。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设立的目的允许专家组只需分析解决具体争议问题所必须分析的问题,对争端做出客观、迅速、有效的解决,这已经成为专家组在处理争端中的共识。“司法节制原则”是专家组根据 DSU 的宗旨在实践中确立的,并得到了上诉机构的肯定。陈信星:“司法节制原则:争端解决机制的‘助力器’”,《 WTO 经济导刊》,2006 年第 10 期。
    ① 罗红河:“论 WTO 上诉审查程序的完善与发展”,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7588.
    ① 周中举、胡波:“试论 SPS 协定在 WTO 争端解决程序中的适用——以‘欧盟和美国牛肉案’为例”,《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6 期。
    ① 品种测试案中就曾引用荷尔蒙牛肉案中上诉机构的解释:第 2 条第 2 款和第 5 条第 1 款应联系起来理解。
    ② 罗红河:“论 WTO 上诉审查程序的完善与发展”,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7588&page=7.
    ① 蒋新苗、屈广清主编:《世贸组织规则研究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第 380页。
    ② 李辉:“贸易与健康:多边贸易体制的公共卫生安全视角”, 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11145.
    ① 周中举、胡波:“试论 SPS 协定在 WTO 争端解决程序中的适用---以‘欧盟和美国牛肉案’为例”,《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6 期。
    ② 陈卫东:“从国际法角度论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冲突和协调”, 《当代法学》第 20 卷第 2 期 2006 年。
    ① Beef Hormones Appellate Report,para.194.
    ② 在荷尔蒙牛肉案中,绝大多数的科学观点都表明人类食用生长性荷尔蒙饲养的动物肉类并无健康风险,只有 Lucier 博士认为生长性荷尔蒙的使用会使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大约一百万分之一。上诉机构未对其意见加以评价。
    ③ 李辉:“贸易与健康:多边贸易体制的公共卫生安全视角”, 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11145.
    ④ US/Canada-Continued suspension of obligations in the EC-hormones dispute,DS320、321.
    ① 顾杰:“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进入公共政策新时代”,《理论月刊》,2005 年第 9 期。
    ①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首创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坚信人有能力造出一个对整个人类及每个人来说更好的世界,坚信人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即达到自我实现。
    ① Every country must invest in health and build capacity to prevent new and existing threats by strengthening its own public health system.
    ② 马书平、温希强:“中国重建公共卫生系统 外资民资大有可为”,《 经济参考报》2003 年 6 月 30 日。数据显示来自 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报告》。在 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 188 位,在 191 个成员国中倒数第 4。
    ① 精神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各种心理精神疾患症状的病人日益增多,精神疾病已成为 21 世纪的“世纪病”。全世界现有 4 亿多精神病患者,为保护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世界上已有 100 多个国家颁布了精神卫生类法律。据我国目前最新精神病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为 13.4‰,全国有 1600 多万精神病人,而其中 1/3 的精神病患者具有攻击意识,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隐患。但我国精神卫生立法明显滞后,目前只有上海 2001年制定了《精神卫生条例》。精神病人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更需要足够的立法支持才能保障,只有依法治病才能解决精神疾病患者本身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才能有效防止精神病人危害公共安全。
    ①从 2005 年 9 月 21 日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目前已有 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我国。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 100 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我国的物种有 50 余种,其中 11 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570 亿元。范建:“外来生物入侵致使我国每年损失 570 亿”,《科技日报》,2005 年 9 月 28 日。
    ① 我国的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企业标准由企业自己制定。根据《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1)药品、食品卫生、兽药、农药和劳动卫生标准; (2)产品生产、贮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及劳动安全标准;(3)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4)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方面的标准;(5)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产品标准等。
    ②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化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1984 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并同时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各有关部、委组成的食品法典协调小组,卫生部还设立了 CAC 专家组。
    ① 程雨燕:“WTO 绿色浪潮下的中国环境质量监督与检验检疫”, http://www.eplawyer.com/xstt/lwxj/20060412/20060613142435.htm.
    ② 1929 年旧中国政府设立商检部门,商检、动植检、卫检均由该部门承担。1964 年动植物检疫从商检部门中分离,划归农业部管辖;1990 年起卫检部门开始行使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权,划归卫生部管辖,“三检”分离,带来交叉重复查验、效率低下等问题;1998 年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原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和原卫生部卫生检疫局合并组建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主管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以及商品检验,再次“三检合一”。
    ③ 我国的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机构体系经过了 1998 年“三检”合一和 2001 年的“两局”合一,即: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① http://www.cyol.net/cydgn/content/2006-03/30/content_1347112.htm
    ②《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2005 年)规定,法定检验的进出口商品,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实施检验,尚未制定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可参照国家商检部门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实施检验。
    ③ 杜国兴、杨晓耘、周明华、冉俊祥:“植物检疫标准的现状及思考”,《植物检疫》,2004 年第 2 期(总18 卷)。
    ① 沈忠泉、曹海涛:“SPS 协议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经贸探索》,2002 年第 2 期。其中,“贸易扭转效应”是指通过在不同的进口商之间设置歧视性标准使得贸易流向发生转移,即从一个贸易伙伴转向另一个贸易伙伴。
    ① 以服装为例,2007 年 1 月 18 日,上海市工商局公布对 40 多种知名品牌服装的抽查检测结果,合格率仅为 57.6%,包括巴宝莉、香奈儿、阿玛尼等国际顶级品牌在内的 20 多个品牌均被检出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甲醛含量、PH 值、染色牢度、纤维含量和标识标注 5 个方面不符合国家标准。2007 年 1 月 26 日,广州市工商局公布了对休闲服装质量的检测结果,合格率仅为 46%,不合格产品来自于艾格、SNOOPY 等 47个著名品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含有可分解芳香胺,可能会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pH 值超标,破坏皮肤的平衡和抵抗能力,从而引起皮肤过敏或诱发感染等。工商部门检测的依据《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脱胎于欧盟相关标准,而且比欧盟标准要宽松许多,在欧洲、美国等标准执行更早更严的市场范围内,出问题的这些服装品牌一直未被检出问题,说明外商在执行双重标准。
    ②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包括外来入侵微生物、外来入侵动物等。参见徐海根等主编: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安全遗传资源,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7 页,第 46 页。
    ① 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历时 3 年多时间,普查覆盖 30 个省(区、市)和 4 个森工集团,近 3000 个森防检疫机构和科研教学单位的 2 万多人参加了普查。本次普查首次将外来有害生物和本土重要有害生物作为重点,对 70 种(类)外来的、检疫性的及本土的发生面积超过 100 万亩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分析,并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划分为极度危险、高度危险、中度危险和低度危险 4 个等级,为有效预防奠定基础。参见《中国绿色时报》,2006 年 8 月 18 日。
    ① 参见郭莉部长助理:技术壁垒对我外贸影响不容低估,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新闻采编中心提供, http://guoli.mofcom.gov.cn/article/200308/20030800118016_1.xml
    ① 例如,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共涉及 62 种化学污染物,然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已经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 2522 项,美国则多达 40000 多项。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我国的差距非常明显。
    ① 王玉环、徐恩波:“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中的职能”,《农业经济问题》,2005 年第 3 期。
    ① 四个法规包括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食品卫生条例”((EC)852/2004)、“动物源性食品特殊卫生条例”((EC)853/2004)、 “供人类消费的动物源性食品的官方监管组织条例”((EC)854/2004),以及 “确保符合饲料和食品法、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规定的官方控制” ((EC)No. 882/2004)。张蓉:“欧盟重整食品安全法规体系”,《WTO 经济导刊》,2005 年第 12 期。
    ① 该法规主要目的是统一欧盟各成员国所实行的不同食品法规,允许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强化食品在欧盟自由流通,将于 2007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新法规规定的标注要求,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欧盟的所有食品。
    ① 目前,HACCP 体系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一种保证食品免受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危害的预防性体系,该体系通过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分析和查找原材料、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具体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关键控制点,并实施有效的监控,从而确保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HACCP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体系,而是建立在良好操作规范(GMP)、标准的操作规范(SO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基础之上,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HACCP 的应用,将食品安全管理延伸到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有的产品终端检验变成全程控制,强化了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作用,被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采纳并向全球推广。
    ① 蒲民、林伟、王力舟:“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特点分析”,《中国标准化》,2006 年第 8 期。
    ① 在美国, 食品召回分为 3 级:一级召回针对可能导致难以治疗的健康损伤甚至致死的产品,是最严重的;二级召回针对可能对健康产生暂时的、可以治疗的影响的产品,是危害较轻的;三级召回针对不会产生健康威胁、但内容与标识不符的产品,是一般不会有危害的。
    ① 张蓉:“欧盟重整食品安全法规体系”,《WTO 经济导刊》,2005 年第 12 期。
    ①《以自由看待发展》是阿马蒂亚·森 1999 年出版的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该书综合了森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以“自由”为核心观念的理论框架,对发展的各方面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书中概述的一些重要思想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最显著的例子是,森帮助设计了联合国自 1990 年以来每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以及用于其中的“人类发展指数”,涵盖了期望寿命、教育程度、人均收入以及其他指标(包括民主选举),以全面反映人的处境的综合状况。参见任赜、于真:“人是发展的中心---评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http://www.snweb.com/gb/gnd/2003/0630/v0630001.htm.
    ① 徐月宾、张秀兰:“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5 年第 5 期。
    ① 王立峰:“关于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全球化的一些思考”,www.cndss.net/Article-print.asp?ArticleID=81412。
    [1] 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 WTO 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以 TRIPs 协议为中心》,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 1 版。
    [2] 那力、何志鹏、王彦志著:《WTO 与公共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 月第 1 版。
    [3] 陈卫东著:《WTO 例外条款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年11 月第 1 版。
    [4] 刘长秋、刘迎霜著:《基因技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第1 版。
    [5] 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年 5 月第 1版。
    [6] 徐海根、王健民、强胜、王长永主编:《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安全遗传资源》,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 版。
    [7] 戴诗琼主编:《检验检疫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 1 版。
    [8] 谈大正著:《生命法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
    [9] 肖冰著:《〈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 8 月第 1 版。
    [10] 陈向前主编:《WTO〈SPS 协议〉实施机制及国际动物卫生法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年 10 月第 1 版。
    [11] [美] 约翰·马德莱著,熊瑜妤译:《贸易与粮食安全》,商务印书馆,2005 年 6 月第 1 版。
    [12] 龚宇著:《WTO 农产品贸易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年8 月第 1 版。
    [13] 纪文华、姜丽勇著:《WTO 争端解决规则与中国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 1 版。
    [14] 贾怀勤主编:《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综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第 1 版。
    [15] 温耀庆主编:《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月第 1 版。
    [16] 蒋新苗、屈广清主编:《世贸组织规则研究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
    [17] 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 月第 1 版。
    [18] 赵维田等著:《WTO 的司法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版。
    [19] 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月第 1 版。
    [20] 董银果著:《SPS 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年 9 月第 1 版。 21.朱榄叶,《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22] 伯纳德·霍克曼 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刘平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 年第 1 版。
    [23] 张根大著:《法律效力论》,法律出版社,1999 年 10 月版。
    [24] 李双元、李先波主编:《世界贸易组织(WTO)法律问题专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
    [25] 姚文国主编: 《国际多边贸易规则与中国动植物检疫》,法律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
    [26] 石敏俊、吴子平、陈志钢、王秀清著:《食品安全、绿色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争端----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与贸易争端解决的经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 版。
    [27] 张海东著:《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产业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
    [28] 赵英、李海舰等著:《大国之途---21 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云南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年 7 月第 1 版。 [29] 刘晓昀、毛学峰、辛贤著:《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村贫困的影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年 1 月第 1 版。 [30] 胡晓鹏著:《中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与发展出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年 11 月第 1 版。 [31] 约翰.H.杰克逊: 《世界贸易体制一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且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 版。 [32] 肖国安著:《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 1版。 (二)中文论文类 [1] 周俊强:“与公共健康危机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国法学》,2005年第 1 期。 [2] 肖冰:“WTO 法生成之法理启示---以《SPS 协定》为视角”,《国际经济法学刊》,2005 年第 1 期(第 12 卷)。 [3] 钟思:“国际贸易中的卫生检疫规则”,《中国饲料》,2002 年第 9 期。 [4] 周建华、周正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特区经济》,2005 年第 3 期。 [5] 陈卫东:“从国际法角度论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冲突和协调”,《当代法学》,第 20 卷第 2 期,2006 年 3 月。 [6] 陈大文、熊国忠:“我国‘三检合一’新体制与‘三检’统一立法刍议”,《中国软科学》,1999 年第 12 期。 [7] 常纪文:“动物福利立法应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 年第 12 期。 [8] 马随军:“对 WTO/SPS 措施通报评议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国门时报》,2005 年 10 月 17 日。 [9] 黄卫平,程大为:“国际贸易中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壁垒含义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年第 3 期。 [10] 程宝栋、宋维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世界农业》,2004 年第 11 期。
    [11] 吴清华、李桦:“SPS 对我国畜禽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31 卷,增刊,2003 年 10 月。
    [12] 潘志伟:“全球贸易视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商业研究》,2004 年第 3 期总第 287 期。
    [13] 漆彤:“《实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及相关争端解决案例评析”,《法学评论》,2003 年第 1 期。
    [14] 余倩倩、张晓涛:“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世界农业》2004 年第 2 期。
    [15] 吴肇荣:出口企业绿色营销探析,《国际贸易论坛》 2005 年 第 1 期。
    [16] 朱海霞、张雪阳、张宇:“基于应对 WTO 规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管理创新”,《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 年第 6 期。
    [17] 于维军:“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贸易报》,2005年 9 月 16 日。
    [18] 孟冬、林伟:“加拿大诉澳大利亚‘鲑鱼进口措施案’”,《WTO 经济导刊》,2004 年第 6 期。
    [19] 彭金火:“《SPS 协定》与植物检疫”,《检验检疫科学》第 11 卷第 2 期。
    [20] 王春林:“《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影响及其政策取向”,《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 年第 21 卷 第 12 期。
    [21] 沈忠泉、曹海涛:“SPS 协议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国际经贸探索》,2002 年第 2 期。
    [22] 李晓瑜:“WTO/SPS 协定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影响和对策研究”,《中国标准化》,2004 年第 9 期。
    [23] 陈立虎、李晓琼:“从《SPS 协定》看中国动植物检疫法的完善”,《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9 月,第 4 卷第 3 期。
    [24] 叶佐林:“WTO《SPS 协议》中的风险评估问题”,《南方农村》,2004年第 3 期。
    [25] 袁克、周明华、王平:“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 SPS 措施”,《植物检疫》,2004 年第 6 期。
    [26] 张福如:“关于建立公共健康伦理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2 期。
    [27] 吴喜梅:“对 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主要条款的分析”,《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17 卷第 2 期,2003 年 4 月。
    [28] 周中举、胡波:“试论 SPS 协定在 WTO 争端解决程序中的适用----以‘欧盟和美国牛肉案’为例”,《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6 期。
    [29] 黄印尧、方元炜、李自强:“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福建畜牧兽医》,2001 年第 4 期。
    [29] 陈小云、屈广清:《WTO 规则与我国的 TBT 法制建设》,《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
    [30] 龚红兵:《WTO 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科技与法律》,2003 年第 2 期。
    [31] 林燕平:《论 WTO 框架下贸易与竞争之互动关系》,《法学评论》, 2003 年第 3 期。
    [32] 朱启荣:“技术贸易壁垒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9 期。
    [33] 王昌斌、贝怀国、冯连虎、卜仕金:“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中国畜禽种业》,2006 年第 2 期 。
    [34] 宋阳威:“应用 HACCP 体系控制动物源性食品的药物残留”,《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 年第 12 期。
    [35] 马安宁:“小康社会、SARS 危机、与医疗卫生”,《时代论坛》2003 年第 4 期。
    [36] 刘小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动植物卫生检疫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2003 年第 9 期。
    [37] 庞中英:“经济全球化:充满矛盾的进程”,《人民日报》,2000 年 4 月27 日第七版。
    [38] 肖巍:“作为人权的发展权与反贫困”,《社会科学》,2005 年卷第 10期。
    [39] 李凯年:“动物福利问题与动物性食品安全”,《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第 5 期。
    [40] 汪习根:“发展权法理探析”,《法学研究》,1999 年第 4 期。
    [41] 张宗斌:“自由贸易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及启示”,《当代亚太》,1997 年第 2 期。
    [42] 黄君洁:“公共财政框架中的健康投资问题”,《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年第 3 期。
    [43] 谢皓:“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及其理论根源探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 年第 7 期。
    [44] 翁东辉:“全球南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经济日报》,2005 年 12月 20 日。
    [45] 顾杰:“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进入公共政策新时代”,《理论月刊》,2005年第 9 期。
    [46] 马书平、温希强:“中国重建公共卫生系统 外资民资大有可为”,《 经济参考报》2003 年 6 月 30 日。
    [47] 王玉环、徐恩波:“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中的职能”,《农业经济问题》,2005 年第 3 期。
    [48] 张蓉:“欧盟重整食品安全法规体系”,《WTO 经济导刊》,2005 年第 12期。
    [49] 陈信星:“司法节制原则:争端解决机制的‘助力器’”,《 WTO 经济导刊》,2006 年第 10 期。
    [50] 刘培磊、汪其怀、李宁:“浅析转基因生物贸易的多边国际协定”, 《世界农业》,2003 年第 11 期。
    [51] 马晓梅、柴广秘:“辐射食品与灭菌消毒”,《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年第 11 卷第 2 期。
    [50] 东方尔:“动物: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动物疫病’为何逼近人类?”,《 南方日报》2004 年 2 月 9 日。
    [51] 计琳、沈祖芸:“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范例”,《中国教育报》,2006年 11 月 20 日第 5 版。
    [52] 陈继明、赵永刚、宋翠平、王志亮:“美国养禽业促进计划(NPIP)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借鉴性”,《中国动物检疫》,2005 年第 22 卷第 2 期。
    [53] 郭波、吕守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轨迹及其启示”, http://www.jiudi.cn/invest/2006/0818/content_6198_2.htm.
    [54]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http://cssd.acca21.org.cn/2003/hot24.html.
    [55]吕炳斌:“TRIPS 协议与公共健康”, http://column.bokee.com/25345.html.
    [56] 郑圣果:“GATT/WTO 关于单边环境贸易措施的案例研究”,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7/2005/3/ma5919959341013500292040_162594.htm.
    [57] 罗红河:“论 WTO 上诉审查程序的完善与发展”,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7588.
    [58] 李辉:“贸易与健康:多边贸易体制的公共卫生安全视角”, 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11145.
    [59] 吕晶:“论公民的基本人权---健康权”, http://www.jcrb.com/zyw/n260/ca252546.htm.
    [60] 皖河:“转基因产品:不仅仅是安全问题”, http://www.chinanews.com.cn/shidian/2003-09-01/8.htm.
    [61]王虎华、张梓太、张国元、李春林、赵运刚:“WTO 框架下的贸易与人权关系”,http://www.chinalawedu.com/web/gjflw/.
    [1] Alan Petersen and Deborah Lupton. The New Public Health, Allen & Unwin Pty Ltd, 1996.
    [2] Cooter & Ulen,Law and Economics, 3nd revised editi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2000.
    [3] David Palmeter and Petros C. Mavroidis, Dispute Settlement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Practice and Procedur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1999.
    [4] Ernst-Ulrich Petersmann, The GATT/WTO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Dispute Settlement,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1997.
    [5] Hoekman, B. M. & Kostecki, M. 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ldTrading System: From GATT to W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 Hohenveldern, Ignaz Seid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nd revised editio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2.
    [7] John H.Jackson,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Law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2nd edition, The MIT Press,1997.
    [8] Sinha, Surya Prahash, Jurisprudence: Legal Philosophy, Law Press, China, 2004.
    [1] Andrew P. Thomson, Australia-Salmon and Complianc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SPS Agreement: Sovereign Acceptance and Measure Adaptation,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1.33, no.4, summer 2002.
    [2] Claire R. Kelly, Power, Linkage and Accommodation: The WTO as an International Actor and Its Influence on Other Actors and Regimes, Berkele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6, 24 Berkeley J. Int'l L. 79.
    [3] Alberto Alemanno, Judicial Enforcement of the WTO Hormones Ruling With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Summer, 2004, 45 Harv. Int'l L.J. 547.
    [4] Barry Castleman, The WTO Asbestos Case and its Health and Trade Implications, Presented o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Day, Seattle,November 29, 1999.
    [5] Cynthia Dresoed , Biotechnology in the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Scientific Uncertainty and Legal Response ,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Journal Currents,Winter,2003,12 Currents Int'l Trade L.J. 44.
    [6] David P. Fidler, Public Health and International Law: Bioterrorism, Public Health, and International Law,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pring, 2002, 3 Chi. J. Int'l L. 7.
    [7] David P. Fidl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Global Public Health, Kansas Law Review, November, 1999, 48 Kan. L. Rev. 1.
    [8] Edward A. Evans,Understanding the WTO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Agreement,http://edis.ifas.ufl.edu/FE492#FOOTNOTE_2.
    [9] European Communities – Measures Affecting Asbestos and Asbestos –Containing Products, Report of the Panel , WT/DS135/R.
    [10] Regine Neugebauer, Fine-Tuning WTO Jurisprudence and the SPS Agreement: Lessons from The Beef Hormone Case,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l. 31,No.4.2000.
    [11] J·Martin Wagner, The WTO'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S Agreement Has Undermined the Right of Governments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Levels of Protection Against Risk,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1.31, no.3,2000.
    [12] Michele M. Compton, Applying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rules to the labeling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Pac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Pac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Fall,2003,15 Pace Int'l L. Rev. 359.
    [13] Julian Wong, Are Biotech Crops and Conventional Crops Like Products? An Analysis under GATT, Duke Law & Technology Review. 2003 Duke L. & Tech. Rev. 27.
    [14] Michael A. Carrier, Cabi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rough A Property paradigm, Duke Law Journal, October, 2004,54 Duke L.J. 1.
    [15] Erik Millstone, Eric Brunner and Sue Mayer, Beyond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Nature, October 7, 1999.
    [16] Henson S, Loader R, Swinbank A, Bredahal M, Lux N, Impact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Center for Food Economic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Reading, April 2002.
    [17] Eluned Jones, Entity Preservation and Passport Agriculture: EU VS. USA, Drak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Law, Summer, 2002, 7 Drake J. Agric. L. 381.
    [18] Emily Le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Global Strategy on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Turn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Food and Drug Law Journal, 2005, 60 Food Drug L.J. 569.
    [19] Joanne Scott, European Regulation of GMOs and the WTO, Columbia Journal of European Law, Spring, 2003, 9 Colum. J. Eur. L. 213.
    [20] Raj Bhala and David A. Gantz, WTO Case Review 2002, Ariz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Summer, 2003,20 Ariz. J. Int'l & Comp. Law 143.
    [21] George H. Rountree, Raging Hormones: A Discussion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 Decis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United States Beef Dispute, The Georg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ummer, 1999, 3 Ga. J. Int'l & Comp. L. 607.
    [22] Jeffery Atik & David A. Wirth,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ird Generation Scholarship, Boston Colleg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Spring, 2003, 26 B.C. Int'l & Comp. L. Rev. 171.
    [23] Howard F. Chang, Risk Regulation, Endogenous Public Concerns, and the Hormones Dispute: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ay, 2004, 77 S. Cal. L. Rev. 743.
    [24] John W. Foster,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rade, Saskatchewan Law Review, 2002, 65 Sask. L. Rev. 393.
    [25] Young-Gyoo Shim,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Bio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Law, North Carol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Commercial Regulation, Winter, 2003, 29 N.C.J. Int'l L. & Com. Reg. 157.
    [26] Michael B. Abramson, Mad Cow Disease: An Approach to its Containment, Journal of Health Care Law & Policy,2004, 7 J. Health Care L. & Pol'y 316.
    [27] Richard H. Steinberg, Judicial Lawmaking at the WTO: Discursive, Co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Constraint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pril, 2004, 98 A.J.I.L. 247.
    [28] Michelle K. McDonald,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and the U.S.-EU GMO Debate: Can Africa Weather This Storm?, The Georg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pring, 2004, 32 Ga. J. Int'l & Comp. L. 501.
    [29] Gregory F. Jacob, Without Reservation,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ummer, 2004, 5 Chi. J. Int'l L. 287.
    [30] Eugenia Mcgill, Poverty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rade Agreements: A More Coherent Approach?, Boston Colleg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Spring, 2004, 27 B.C. Int'l & Comp. L. Rev. 371.
    [31] George E.C. York, Global Foods, Local Tastes and Biotechnology: The New Legal Architecture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Trade, Columbia Journal of European Law, Fall, 2001, 7 Colum. J. Eur. L. 423.
    [32] Jan Bohanes, Risk Regulation in WTO Law: A Procedure-Based Approach to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2002, 40 Colum. J. Transnat'l L. 323.
    [33] Sabrina Safrin, Treaties in Collision? The Biosafety Protocol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greem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July, 2002, 96 A.J.I.L. 606.
    [34] Daniel Wuger,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in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EC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Hormone-Treated Beef,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ummer 2002, 14 Geo. Int'l Envtl. L. Rev. 429.
    [35] Linda O'Neil Coleman, The European Union: An Appropriate Model for a Precautionary Approach? Seattle University Law Review,Winter, 2002,25 Seattle Univ. L. R. 609.
    [36] John H. Knox, The Judicial Resolution of Conflicts between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2004, 28 Harv. Envtl. L. Rev. 1.
    [37] Heather Berit Freeman, Trade Epidemic: The Impact of the Mad Cow Crisis on EU-U.S. Relations, Boston Colleg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Spring, 2002,25 B.C. Int'l & Comp. L. Rev. 343
    [38] James D. Thayer, The SPS Agreement: Can It Regulate Trade in Nanotechnology? Duke Law & Technology Review, 2005, 2005 Duke L. & Tech. Rev. 15
    [39] By Joist Pauwelyn, The Role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WTO: How Far Can We Go?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July, 2001, 95 A.J.I.L. 535.
    [40] James D. Thayer, The SPS Agreement: Can It Regulate Trade in Nanotechnology? Duke Law & Technology Review, 2005, 2005 Duke L. & Tech. Rev. 15.
    [41] Ryan David Thomas, Where's the Beef? Mad Cows and the Blight of theSPS Agreement,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March, 1999,32 Vand. J. ansnat'l L. 4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