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责任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在人类产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与环境一直比较和谐的状态。但是,人类进入近现代以后,人类借助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开始肆无忌惮地向自然开战,人与自然环境越来越不和谐,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等“自然报复人类”的全球性问题急剧发生,严重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发展方式的反思和环境责任意识的觉醒。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应对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企业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主体,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就不仅仅是经济的或社会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表征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产方式变革的哲学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保护思想自然地是人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现代西方文化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都有大量的环境哲学思想,在环境危机日渐加重的现时代愈来愈凸显其真理的价值,成为企业环境责任可资借鉴的思想之源。
     然而,根据企业“经济人”理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根本目的和存在的依据,因此,企业环境责任不是企业的天然职责,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力膨胀,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因此20世纪60年代后,企业环境责任首先从发达国家兴起并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为此,人们创立了社会契约论、外部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企业环境责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这些理论大大地深化了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
     历史地看,企业环境责任是伴随着企业对消费者、员工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的产生而提出的,但又不完全等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责任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但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仅要求对当代人负责,而且还要对后代人负责。因此,企业环境责任是最典型的社会责任。‘企业环境责任本身就是一个价值问题,价值问题也是企业环境责任的核心问题。企业环境责任暗含着企业的价值理念和对价值的理性追求。企业是环境责任的主体,也是企业价值实践的主体。从短期看,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必然增加企业成本,降低效率,但从长远看,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但有利于企业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而且有利于社会正义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如此,企业环境责任价值就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义”与“利”的有机统一。而在这些价值内部及各价值之间贯穿着一根红线——和谐。和谐是企业环境责任的归宿和企业环境责任的价值尺度,企业环境责任是化解人——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而企业环境责任的价值根源于企业“生态人”的内在本质,是一个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主体,一改企业“经济人”本质的偏颇与不足。
     企业环境责任既是理念,又是实践。政府、社会和企业自身不但大力倡导企业环境责任理念,而且积极践行企业环境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企业环境责任的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了环境责任的公平和正义。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要使企业在发展经济提高效率的同时切实承担起环境责任,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责任机制,环境责任机制是企业环境责任实践的动力和保障,也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实现的客观要求。
It profoundly reveal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that man is part of the nature in Markism. In a long time after man,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have been in harmonious state. However, since mankind entered the modern human,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been destroyed by mankind with more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duction of large industrial machines. Many global problems have rapidly occurred such as ecological imbalanc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biodiversity loss,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so on, which seriously hav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urvival and caused people to reflect on the way to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have realized that we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practi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get rid of problems of human beings. Because the corporate is not only the main culprit of damaging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important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should commit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Nowaday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not just an economic or social problem, but also a philosophical problem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reforming of production mode, the human way of thinking and values. Just because environment is a material basi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nking is naturally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thought. There is lots of environmental philosophical ideas i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modern Western culture and Marxism. As environmental crisi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y show the prominent value of truth which can be a source of ideas 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However, according to corporate "economic man" theor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not the natural functions of enterprises. B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usiness expansion has caused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60s in the 20th centur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first rose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world trend. Therefore, Scholars have created a social contract theory, externality theory, stakeholder theory providing a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They have greatly deepened the research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Historicall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ut it is not equal to tha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requires that business not only pursues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us, It must take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generation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most typical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 itself is a value issue, the value is the cor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mplies corporate values and rational pursuit of value. Enterprise is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 practice. In the short term, enterprise will increase its costs fo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reduce efficiency. But in the long term,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not only favorable to business self-realization and promotion, and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justice and ecological value. The valu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an organic unity which contains the instrumental value and objective value, unifying "morality" and "benefit". Moreover, harmony runs through different values like a red line because it is the ideal object of man. Harmony is also the ultimate goal and value measur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olve the people-society-environment contradiction. The valu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rooted in the inherent nature of "ecological man" which exploits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s the environment,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 "economic man" is improve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a practice as well as a concept. Government,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not only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actively practic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guide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fully reflecting fairness and justice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t present, China is facing the double press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 must buil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to urge the enterprises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o assum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cause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can promote and ensure the practic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s a require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引文
①《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2章2.4。
    ②转引自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55页。
    ①《关于全球契约》,《市场报》,2006年3月1日,第10版。
    ①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6页。
    ②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黄煜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27页。
    ①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41-42页。
    ②经济同友会,简称“同友会”,是日本一些大企业家研究和讨论经济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组织。
    ③转引自[日]金泽良雄著,刘瑞复译:《当代经济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④[韩]李哲松著,吴日焕译,《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①参见[美]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①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③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④沈洪涛,沈艺峰合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曹凤月编著:《企业伦理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⑥冯梅,陈志楣,王再文著:《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论基于和谐社会的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高桂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导向的法律制度建构》,中国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②吴椒军:《论公司的环境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王红:《企业的环境责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③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①《天论》
    ②《序卦传》
    ①《春秋繁露·立元神》
    ②《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③《正蒙·西铭》
    ④《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⑤《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①(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大学问》卷二十六,《四库全书》
    ①《礼记·礼运》)
    ②《礼记·郊特性》)
    ③《孟子·尽心下》
    ④《孟子·尽心上》
    ⑤《仁说》
    ⑥《孟子字义疏正·仁义礼信》
    ①《礼记·祭义》
    ②《礼记·曲礼下》
    ③《荀子·大略》
    ④《中庸》
    ①《礼记·经解》
    ②《离娄》
    ③《孟子·尽心》
    ④《中庸》
    ⑤《春秋繁露》
    ⑥《正蒙·太和》
    ⑦田广清:《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卫灵公》
    ③《中庸章句》
    ④《周易·系辞下传》
    ①《正蒙》
    ②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③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页。
    ①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4.
    ②《老子》第16章
    ③《庄子·山木》
    ④《庄子·马蹄》
    ⑤《老子》第27章
    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①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②(美)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54页。
    ③《老子》第25章。
    ①徐篙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②《老子》第25章。
    ③《老子》第34章。
    ④《庄子·知北游》
    ①王泽应:自然与道德,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②《庄子·秋水》
    ③《庄子·秋水》
    ④《庄子·达生》
    ⑤《庄子·达生》
    ⑥《老子》第67章
    ①《老子》第67章
    ②《庄子·则阳》
    ③《庄子·人间世》
    ④《庄子·天地篇》
    ⑤《老子》第46章
    ⑥《老子》第44章
    ⑦《老子》第32章
    ①《庄子·齐物论》
    ②《庄子·达生》
    ③《老子》第29章
    ④《老子》第42章
    ⑤《老子》第56章
    ⑥《庄子·绪性》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8-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③[美]奥唐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④[英]大卫·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伦敦·洛特蕾出版社,1993年,第2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①唐更华:《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第49页。
    ①转引自吴椒军:《论公司的环境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9页。
    ①邓向荣:《理性走向市场:21世纪市场营销理论的革命》,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①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①唐更华:《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① R, Mitchell, B. Agle, and D. Wood Towards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2(4)(1997), pp 853-886.
    ①《汉语大词典(下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5954-5955页。
    ②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①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页。
    ③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06页。
    ④参见[美]哈特:《惩罚与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218页。
    ①转引自谢军:《责任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8月,第28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4页。
    ②周珂:《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①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994年版,第4页。
    ②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页。
    ①马燕:《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现代法学》,2003年第5期。
    ①白平则:《论公司的环境责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②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
    ③吴椒军:《论公司的环境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④王红:《企业的环境责任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⑤方世南:《生态文明与企业的环境责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12月,第6期。
    ①《人类环境宣言》“共同的信念”第1条。
    ②《内罗毕宣言》第9条。
    ③《内罗毕宣言》第10条。
    ①《美国法典》第55章“国家环境政策法”部分第4331·6条。
    ②《法国环境法》第110·2条。
    ③《日本环境基本法》第1、6、7、8、9条。
    ①霍尔斯特·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①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①王晓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与施沃伦博士的对话》,载《经济纵横》2007.4,36.
    ② See Milton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Freedo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2;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s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13,1970; Tom L. Beauchamp & Norman E, Bowie,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 Practice(Forth Edition),1996,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y07632,pp.49-60.
    ①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上海泽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2页。
    ①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202页。
    ②韩立新:《环境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①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①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厉以平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①揭新华:《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90.
    ②蒋小花:《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包装制度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6,(11).13.
    ③孙建民:《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天中学刊》,2005,(4).58.
    ①[美]乔治·斯蒂纳:《政府、企业和社会》,张志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②叶晓丹:《论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环境责任》[EB/OL]. htpp//www. riel edu.cn/abontcentre. Asp,2005-1-11. 127.
    ①参见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文中的论述,中国环保网,2005年11月11日。
    ②赵晓红:《企业的环境责任》[EB/OL]. www. cep. forg.. cn.2007-1-22.
    ①左刚:《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法治保障》[EB/OL]. Htpp://www. rie.l edu. cn/about centre. Asp.200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①李海舰,冯丽:《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3):52-60.
    ① Business Week September 11.2000.149.
    ①陈咸瑜,黄志凯:《库恩的“范式”与理论创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①(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楠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9页。
    ②同上书,第20页。
    ③(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楠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3页。
    ④同上书,13。
    ⑤同上书,14。
    ⑥赵崇龄:《外国经济思想通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①张笑成:《论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3。
    ①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述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页。
    ②《北京宣言》第2、4、6、7、8条。
    ③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兼论气候变化问题与国际法》,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13。
    ①《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原则6、7。
    ①曲格平:《环境保护知识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②王树恩等:《人类与环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①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②曲格平:《从斯德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堡的道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三个路标》,《环境保护》2002,(5).
    ①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①许健等: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环境科学进展,1999(2):4。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8[日]原田尚彦.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9.
    9.[日]岸根卓郎.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1.[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青岛出版社,1999.
    14.[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5.[英]M”K·托尔巴.论持续发展——约束和机会[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16.[苏]E·费道洛夫.人与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进步[M].中国环境出版社1980.
    17.[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8.[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19.[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美]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21.[巴西]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
    23.[英]皮尔斯[英]沃福德.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6.
    24.[德]汉斯·萨克斯.态哲学[M].东方出版社,1991.
    25.[日]金泽良雄.当代经济法[M].刘瑞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6.[英]R.E.G佩林斯、A.杰弗里斯.公司法[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
    27.[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30.[加]布赖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M].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31.[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M].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2.[美]侨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3.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年.
    34.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6.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诊释与重建[M].人民出版社,2002.
    37.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法律出版社,2000.
    38.林娅.环境哲学概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9.王立.中国环境法的新视角[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0.罗桂环.中国环境保护史稿[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1.裴广川.环境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2.傅华.态伦理学探究[M].华夏出版社,2002.
    43.田祖海.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4.陈支武.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45.王玲.经济法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10.
    46.曹凤月.企业伦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7.赵德志.现代西方企业伦理理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8.单飞跃,王显勇.经济法视域中的企业法[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49.齐善鸿等.道本管理:中国企业文化纲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0.徐滨士等.再制造与循环经济[M].科学出版社,2007.
    51.张彦宁,陈兰通.200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2.陈淑妮.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53.蒋东良.非战略管理的战略思想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3.
    54.朱文忠.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05.
    55.蔡磊.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8.
    56.冯梅,陈志楣,王再文.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论基于和谐社会的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3.
    57.秦守勤.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09.
    58.殷格非,于志宏,崔生祥.责任竞争力: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03.
    59.李洪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0.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07.
    62.中国企业联合会.共享和谐解读SA8000企业社会责任体系[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06.
    63.黎友焕.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09.
    64.王林萍.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基于农药企业的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9.01.
    65.陈英.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66.楼建波,甘培忠.企业社会责任专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7.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8.郑石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06.
    69.胡承德.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70.唐更华.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1.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72.王水福.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为例[M].杭州出版社,2007.
    73.李政义.企业社会责任论[M].巨流图书公司,1990.
    74.刘长喜.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契约的视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5.刘阳.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专题法律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6.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7.欧阳润平.企业伦理学培育企业道德实力的理论与方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78.高桂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导向的法律制度建构[M].中国法律出版社,2005.
    79.吴椒军.论公司的环境责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0.魏文斌.仁者无畏企业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1.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法律出版社,2002.
    82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83.王红.企业的环境责任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8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1999.
    85.[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厉以宁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86.杨雪锋.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8.
    87.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88.曹凤月.企业伦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89.何志鹏.欧洲联盟法发展进程与制度结构[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90.刘青松.环境保护1000问第四次修订[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91.徐祥民.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92.陈清泰.中国经济社会论坛[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93.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94.贺红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95.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6.(英)赫克尔(John Huckle),(英)斯特林(Stephen Sterling)主编;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7.(美)威廉·R.布莱克本(Blackburn.W.R.).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南社会、经济与环境责任的履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8.(美)王佑江著;马会英译.纺织品循环加工及其再利用[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99.(美)凯瑟琳.贝斯特.美国设计管理高级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00.(英)大卫·佩克顿(DavidPickton), (英)阿曼达·布劳德里克(Amanda Broderick).整合营销传播[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01.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2.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述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3.[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M].厉以平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104.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方态伦理思想探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5.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06.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出版社,1999.
    107.余谋昌.《生态哲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8.(美)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华夏出版社,1988.
    109.[美]奥唐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0.[英]大卫·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伦敦·洛特蕾出版社,1993.
    111.冯军.刑事责任论[M].法制出版社,1996.
    112.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113.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商务印书馆,1986.
    115.[美]哈特.惩罚与责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16.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
    117.R.科斯.企业的性质[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118.[英]莫斯坎瑞斯(Moschandreas, M.).柯旭清,廖君译.企业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9.霍尔斯特·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20.常纪文.环境法原[M].人民出版社,2003.
    121.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
    12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M].商务印书馆,1979.
    123.韩立新.环境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24.李德顺.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25.王玉棵.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
    126.肖显静.后现代生态科技观[M].科学出版社,2003.
    127.沈洪满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28.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29.蔡守秋主编.环境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1995.
    130.田广清.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131.[美]乔治·斯蒂纳等.政府、企业和社会[M].张志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13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
    133.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黄煜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李兰芬,倪黎.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公正[J].道德与文明,2006,(04)。
    2.赵惊涛.企业环境责任确立的价值定位[J].当代法学,2007,(05).
    3.揭新华.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5).
    4.蒋小花.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包装制度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11).
    5.孙建民.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天中学刊,2005;(04).
    6.李玉华,王会兰.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表现[J].科学·经济·社会,2008, (01).
    7.陈志坚..SA8000:企业牵手社会责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10).
    8.张敏杰.“第三次分配”与慈善资本主义的兴起[J].观察与思考,2007,(02)。
    9周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价值[J].湖北大学学报,2004,(05).
    10.刘昌晔.试析中国移动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结合[J].中国质量,2006.
    11.陈清泰.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N].中国经济时报,2005-8-4(01).
    12.胡永红,许卓云.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合理性[J].学习与探索,2009,(01).
    13.张笑成.《论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3.
    14.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兼论气候变化问题与国际法[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5.王晓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8,(01).
    16.陶迎.对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法理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1,(06).
    17.曲格平.从斯德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堡的道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三个路标[J].环境保护,2002,(05).
    18.陈泉生、周辉.论环境责任原则[J].中国发展,(2004),(04).
    19.何文初.环境法的“污染者负担原则”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2,(01).
    20.赵旭东.环境法的“污染者负担原则”研究[J].环境导报,1999,(05).
    21.李启家.中国环境立法评估:可持续发展与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03).
    22.刘思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态经济责任——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研究之三[J].生态经济,1995,(04).
    23.任勇.日本的环境投资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0(02).
    24.易运文.深圳启动“鹏城减废行动”减少废物排放政府可给重奖[N].光明日报,2006-04-16.
    25.张涛甫.风险社会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舆论风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4).
    26.高志谦,王平心.企业环境报告:西方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生态经济, 2007,(04).
    27.王立彦,冯子敏.国际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管理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1,(29).
    28.王子郁.中美环境投资机制的比较与我国的改革之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1(06).
    29.白平则.公司承担环境责任的机制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04,(01).
    30.肖显静,赵伟.从技术创新到环境技术创新[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04).
    31.肖显静,论技术的本质与环境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4)。
    32.许健等.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9,(02).
    33.(美)罗伯特·雷彼托.环境保护真的会抑制生产率的增长吗?[J].伍红译.经济译文,1997(04).
    34.熊惠平.公司社会责任思想演化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商业时代,2008,(01).
    35.余谋昌.儒家环境哲学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意义[J].中国哲学史》2006,(01).
    36.赵春福、都爱红.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J].齐鲁学刊,2001,(02).
    37.徐民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06).
    38.桂起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哲学思想[J].河池学院学报,2004,(03).
    39.王国聘.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考察[J].现代哲学,2001,(02).
    40.刘金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2.)
    41.熊俊.企业社会责任的法理分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41.[日]西川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J].早稻田政治经济学杂志,1992,(311).
    43.黎友焕、王凯.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wTO经济导刊,2007,(01).
    44.郭秀华、王冠宇.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外法学, 2008,(01)45.白平则.论公司的环境责任[J].山西师大学报,2004,(04).
    46.贾成中.企业生态责任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7.王红.企业的环境责任研究-基于系统辩证学的视角[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8.赵丰年.企业社会责任的宏观经济动因与促进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9.侯丽敏.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研究-基于品牌资产构建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0满河军.企业社会责任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
    51.霍季春.企业公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匡正与超越[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
    52.赵成.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对生态文明观的马克思主义分析[D],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3.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4.王艳梅.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5.方世南:《生态文明与企业的环境责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06)。
    56.曹孟勤.企业生态责任生成的内在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08,(08).
    57. F.A.E.Merrick Dodd,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Harvard law Review (VoL.45,7, May 1932).1145-1163.
    58.Hayek.The Corporate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whose Interest Ought It and Will It Be Run? In H.I. Ansoff (ed.). Business Strategy. Harmondworth 1996 266.
    59.R.E.Freeman,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Boston:Pitman (1984)
    60.T.Donaldson, and L.Prest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995).
    61.A.F.Alkhafaji, A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Managing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Westport, CT:Quorum books (1989).
    62.R.Mitchell.B.Agle, and D.Wood Towards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2 (4) (1997), pp 853-886.
    63.Dr Saleem Sheik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y:Law and PracticeM,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1996.
    64.Katarina K. Bumoer, United Musical Instruments v.The Steel Company:the Conflict Over the Safety of Our Communities and the Emerg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 Right-to-Know Act,91 Nw. U. L. Rev.1599 (1997)
    65.Nancy Perkins Spyk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at the New Millennium:Structuring New Spheres of Public Influence,26 B. C. Envtl.AffL.Rev.263 (1999).
    66.Krista Green, An Analysis of the Supreme Court's Resolution of the Emerg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 Right-to-Know Act Citizen Suit Debate,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we (1999).
    67.Karol Boudreaux and Bruce Yandle:Public Bads And Public Nuisance:Common Law Remedies For Environmental Decline,2002.14 Fordham Envtl.LawJ.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