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主旨是阐释、论证、概括和揭示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的内涵、理论架构、特点、影响及其启示。全文分七个部分:
     第一章、葛兰西与历史主义。从词源学、理论渊源、内涵及其表现形态等方面介绍历史主义的概貌。分析葛兰西历史主义的来源、所属的思想流脉,包括对维科、黑格尔、拉布里奥拉和克罗齐等人的历史主义分析及其对葛兰西的影响。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揭示葛兰西历史主义情结的成因。
     第二章、批判与重建:葛兰西历史主义内涵。首先,分析和概括葛兰西对克罗齐思辨唯心历史主义和布哈林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葛兰西对两者共同理论缺陷的揭示: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主义原则。其次,阐释葛兰西历史主义内涵:实践哲学是自足的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简单地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是通过克服传统二元论,在论域和主题的转换中体现出它就是一种历史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历史主义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概言之,即哲学就是历史、哲学就是政治、哲学就是意识形态,通过发挥实践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使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子与群众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实践哲学是历史的产物,它历史主义地看待自身;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不仅重视对事物进行历时性或过程性的考察,而且强调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实践哲学:葛兰西历史主义理论构架。从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等维度,阐述历史主义在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具体表现。世界观上,实践哲学以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作为观察整个世界的视角,把脱离人类实践之外的外部世界当作宗教神学加以排斥;将物质纳入人类实践范围,视为实践的构成要素;从实践或历史的角度审视自然,视其为社会历史范畴。历史观上,视人类历史为实践基础上不断生成的过程,以实践批判机械决定论、庸俗进化论和超验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偶然性。辩证法上,批判克罗齐精神差异辩证法和布哈林机械唯物主义辩证法,揭示其共同缺陷在于将辩证法与现实历史相脱离;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为“合理辩证法”,即在实践基础之上探讨历史运动发展的辩证法,历史内容是辩证法探讨的对象;承认人化自然辩证法而否认自在自然辩证法。认识论上,坚持经验主义认识论,视认识为实践基础上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将认识活动和政治活动紧密结合,视争取认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为争取文化霸权的政治活动;将自然科学纳入上层建筑范围,并在将其历史化中,挖掘隐藏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
     第四章、人道性、内在性、总体性:葛兰西历史主义特征。本章将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历史主义特征概括为人道性、内在性和总体性。实践哲学的人道主义特征在于:在批判克罗齐人道主义的抽象性和揭示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从人的本质、价值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角度,揭示实践哲学历史主义中蕴含的人道性。实践哲学的内在论特征在于:尽管葛兰西、克罗齐都用内在论反对超验论,但与克罗齐把一切(包括理论)都内在于精神不同,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把理论看作内在于历史,是历史的产物并历史主义地看待自身。实践哲学的总体性特征在于:视总体性为阐释历史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总体性方法不仅包括各种要素间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且包括相互联系的要素整体的发展过程构成的历史整体;从历史主义视角运用总体性方法,阐释了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历史、知识分子与群众的辩证关系。
     第五章历史主义的同与异:葛兰西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上述各章对历史主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卢卡奇和柯尔施的历史主义,并与葛兰西相关思想进行比较,揭示葛兰西历史主义与早期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节,重点分析卢卡奇的历史主义。借助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卢卡奇在恢复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辩证法中,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反对第二国际自然主义的自然本体论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辩证法;而强调过程性、历时性的方法同样是卢卡奇历史主义的重要内容。第二节,集中阐释柯尔施的历史主义。在批判各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倾向中,柯尔施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内在联系,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在哲学与历史的关系上,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现实历史的一部分,并将哲学史根植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第三节,葛兰西历史主义和卢卡奇、柯尔施历史主义的比较分析。理论共同点在于:理论视角上,三者都反对自然主义倾向,强调从历史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以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革命本质;都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传统。在哲学与历史的关系上,三者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现实历史的观念表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在反对教条主义中历史主义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历史主义特征上,三者都具有人道性、总体性。其理论差异性在于:在人道性特征上,卢卡奇具有伦理抽象性;葛兰西历史主义则是现实实践的人道主义。在与黑格尔的关系上,柯尔施与卢卡奇,尤其是卢卡奇,具有将认识与实践等同的思辨性;葛兰西则立足实践,坚持理论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本体论根基上,尽管卢卡奇和柯尔施都强调历史主义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却是借助于总体性的辩证法去实现统一,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葛兰西则不仅把实践看作人的存在方式,而且看作现实感性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存在基础,并竭力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奠定于实践之上。
     第六章、历史主义与反历史主义:葛兰西与科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揭示和概括阿尔都塞对葛兰西历史主义的批判及其理论功过。首先,阿尔都塞肯定了葛兰西历史主义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历史的统一,但指责葛兰西只是在重复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观点。由于他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实践的理论”,而最终导致了其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其次,阿尔都塞责难葛兰西在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上的理论失误,是忽视了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认识论断裂”,以及将科学等同于意识形态而隶属于上层建筑,批判葛兰西因混淆宗教与马克思主义,而有导致贬低和误解马克思主义的危险。但阿尔都塞的批判本身却将科学与意识形态加以绝对对立。最后,阿尔都塞批评葛兰西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定上,仅仅将其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而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组成部分,批判了葛兰西对唯物主义的偏见。
     结尾:影响与启示:葛兰西历史主义的后世影响。分析葛兰西历史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的理论启示。葛兰西历史主义所体现出实践哲学的世俗性、现实性、批判性等本质特征,对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葛兰西历史主义中凸显的马克思主义现实性、实践性、群众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现实、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等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interpret, demonstrate, generalize and reveal the meaning, theoret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s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It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as follows:
     ChapterⅠ, Gramsci and historicism. To produce a profile of historicism from the etymological, theoretical original, connotative and manifestational points. Analyze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and the school of thought it belongs to, including the impact from Vico, Hegel, Labriola, Croce and so on. Explore the causes of Gramsci's complex of historicism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level.
     ChapterⅡ, Criticism and Reconstruction:contents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First, Gramsci criticizes the speculative idealist historicism of Croce and positivism Marxism of Bukharin, reveals their common theoretical flaw that deviates the integral principl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Marxism's historicism. Second, the illumin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Gramsci's historicism:praxis philosophy is self-contained, Marxism philosophy cannot be simply divided in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is a historical theory 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overcomes the dualism and changes the domain and themes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of praxis is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ne word, philosophy is history, philosophy is politics, philosophy is ideology. Not onl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also the intellectuals and masses are organic combination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ideology, so that attai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oretical criticism and practical criticism; Philosophy of praxis is the product of history, it changes with the history; As a methodology, historicism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diachronic or process but also requires the unity of logic and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ChapterⅢ, Philosophy of praxis:the structure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Elaborate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 historicism in Gramsci's philosophy of praxis From the view of world and history, dialectics and epistemology. In world view, praxis philosophy observes the entir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ociety and it's practice, to exclude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separates from human practice as a religion and theology, to take the material as an integrant element of human practice, to regard nature as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category while observe it from the respective of practice or history. In the view of history, to see history as a becoming process based on practice, with the mechanical determinism, vulgar evolutionism and transcendentalism replaced by the theory of practice; highlight the human su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or fortuity of history development. In dialectics, Gramsci Criticizes Croce's dialectics of distinction and Bukharin's mechan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s, reveals their common drawback that the dialectics is separated from reality; Marxist dialectics is a "rational dialectics" which researches the laws of history practically and takes history as its object; Gramsci only ackownledges the dialectic of humanized nature, while denies the dialectic of nature-in-itself. In epistemology, Gramsci adheres to empiricism that recognizes knowledge as continuous becoming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dvocate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cognitive activities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to take the fighting for objectivity and truth as political activities for culture hegemony. Science of nature which belongs to superstructure, can be historicized and excavated from the behind historical and culture factors.
     Chapter IV, Humanism, immanence, totality:the characters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The characters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are summarized as humanism, immanence and totality in this chapter. The humanism character consists in:While Gramsci criticizes the abstract humanism of Corce and the mechanical materialism that denies initiative of subject, he reveals implicit humanism from historicism of philosophy of praxi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human nature, values, practice, the view of history and so on. The character of immanence consists in:Both Gramsci and Croce use immanentism to criticize transcendentalism, but Gramsci's philosophy of praxis which considers theory as immanent in history and the product of history is different from Croce's immanentism which puts everything (including the theory) into the spirit. The character of totality consists in:Totality is an important methodology for exposition Gramsci's historicism. The methodology of totality not only includes an organic entirety which comprises linkages between various elements, but also includes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entirety; The character of totality is imbodied in the exposition of important issues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such as theory and practic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masses etc.
     ChapterⅤ, The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of historicism:Gramsci and the Early Western Marx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ism mentioned in previous chapters, the paper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s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and other early Western Marxists through analyzing the historicism of Lukacs and Korsch and comparing with Gramsc's. Section on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Lukacs's historicism. With Hegel's "entity is subject", Lukacs expects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rough reinstating Marxist dialectics of subject and object; Lukacs emphasizes that Marxist philosophy is historical ontology and historical dialectics in criticism of natural ontology insisted by naturalism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The stress on the method of procedure and diachronism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ukacs's historicism. Section two, aims to elaborate Korsch's historicism. By criticizing various tendencies which deny Marxist philosophy, Korsch reinstates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rxist dialectics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Marxist dialectic and Hegelian dialectic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Korsch thinks that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part of reality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 rooted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Section three, compares Gramsci's historicism with Lukacs and Korsch's. The identities of their theory are that: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ll of them object to the naturist trend and emphasize to interpret Marxist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is the Critical feature of Marxism, they all stress that Marxism is ideology; They all attach importance to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Marxism;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Marxist philosophy 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the reality. Marxist dialectics is historical dialectics; In the fight against dogmatism, they treat Marxist philosophy historically; They all stress the characters of historicism such as humanist, totality and so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theories are as follows:humanism of Lukacs's historicism is abstract ethical humanism, while Gramsci's historicism is practical humanism of reality;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Hegel, especially as far as Lukacs is concerned, he identifi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is full of speculative characteristic. While Gramsci insists that the theory comes from practice; In the aspect of ontological foundation, although Lukacs and Korsch stress that the essence of historicism is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y achieve this unity only with the help of dialectic of totality. rather than the practice which constitut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opinion of Gramsci, practice is not only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but also a foundation of perceptual world and human history,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based on practice.
     ChapterⅥ, historicism and anti-historicism:Gramsci and the scientific Western Marxism. To summarise and reveal Althusser's critiques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and generalize it's merits and defects from three aspects mainly. First, Althusser affirms that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is the essence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but he criticizes that Gramsci's opinion is only repeat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rxism. For Althusser adheres to Marxism as a "theory of theoretical practice", eventually resulting in his theory separate from practice. Secon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ideology, Althusser blames Gramsci's flaw that he ignores the epistemological break in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and identified science with ideology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superstructure. Althusser criticizes Gramsci's mistake that he confuses religion and Marxism which leads him to denigrating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but science and ideology are opposite absolutely in Althusser's critique. Finall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lthusser criticizes Gramsci's bias against materialism that Marxist philosophy is not understood a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but merel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end: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s:influence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to western of Marxism and the inspir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t theory. Secularity, realism, criticism and other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msci's historicism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post-modernism of Marxism. The prominence of realism, practicality and popularity in Marxism provides a useful inspirations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t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how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of Marxism and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a,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Marxist ide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m.
引文
①毛韵泽:《葛兰西——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140页。
    ②仰海峰:《实践哲学与霸权——当代语境中的葛兰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85页。
    ③梁树发:《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J].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06期。
    ① Thomas Nemeth, Gramsci's Philosoph——A Critical Study, the Harvester Press,1980, p.75.
    ② Thomas Nemeth, Gramsci's Philosoph——A Critical Study, the Harvester Press,1980, p.91.
    ③ Leonardo Salamini, The Sociology of Political Praxis——an introduction to Gramsci's theor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1981, p.39.
    ④ Chantal Mouffe, Gramsci and Marxist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p.7.
    ①[英]戴维·麦克莱伦著,李智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62页。
    ②[英]约尔著,郝其睿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葛兰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
    ①参见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1页。
    ②参见格奥尔格·伊格尔斯著,王晴佳译:《历史主义的又来及其含义》,[J].载《史学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
    ①参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82—297页。
    ②[英]波普尔著,何林、赵平等译:《历史主义的贫困》(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1957),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647页,关于这部著作的另一中译本(英)波普尔著,杜汝楫,邱仁宗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相对而言,historicism译成历史决定论更符合波普尔对历史主义的理解。
    ③ Karl R. Popper, The OPen Society Its Enemies, Ⅱ, London,1947, p.242.
    ④[英]杰·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①[波]沙夫(Adam Schaff)著,徐汝庄译 李国海校;《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J].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1期。
    ②[英]R.G.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88页。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②关于历史主义含义的讨论可以参见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3-204页;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王晴佳译,[J].载《史学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张建民《历史主义与历史认识》,[J].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
    ③[美]伊格尔斯著,彭刚、顾杭译:《德国的历史观》,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8页注释。
    ④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74页。也有的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理解为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可参见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3-204页。)
    ⑤[英]波普尔著,何林、赵平等译:《历史主义的贫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6—47页。
    ⑥[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页。
    ⑦[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页。
    ①参见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3-204页。
    ②[德]《狄尔泰全集》第七卷1961年德文版,第205页,转引自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1页。
    ①[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374页。
    ②[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3页。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5页。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②[意]维科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573页。
    ③[意]维科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35页。
    ①[英]R.G.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77页。
    ②[意]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③[英]R.G.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77页。
    ①[意]意维科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82页。
    ②[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②[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3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14页。
    ①[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03页。
    ②[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56年,第104页。
    ③[英]詹·约尔著,郝其睿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葛兰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①[意]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②[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页。
    ①谢幼伟:《现代哲学名著述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6页。
    ②彭刚:《精神、自由与历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③[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0页。
    ④[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3页。
    ⑤[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0页。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3页。
    ②[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③[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页。
    ④[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45页。
    ⑤[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3页。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页。
    ②[意]朱塞佩.费奥里著,吴高译:《葛兰西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3页。
    ②[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黄光华徐力源译:《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③[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1964年罗马版,第207页,转引自[苏]柳·阿·尼基奇切著,杨启潾等译:《拉布里奥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0页。
    ④[意]安·拉布里奥拉著,杨启潾等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8页。
    ⑤[意]安·拉布里奥拉著,杨启潾等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1页。
    ①[意]安·拉布里奥拉著,杨启潾等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页。
    ②Carl Boggs, Gramsci's Marxism, Plato Press,1976, p.21.
    ③[意]安·拉布里奥拉著,杨启潾等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2页。
    ①[意]安·拉布里奥拉著,杨启潾等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3页。
    ②[苏]柳·阿·尼基奇切著,杨启潾等译:《拉布里奥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①[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1964年罗马版,第207页,转引自[苏]柳·阿·尼基奇切著,杨启潾等译:《拉布里奥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0页。
    ②L·派金《安东尼奥·葛兰西与现代原则》1970年罗马版,第18页,转引自(苏)柳·阿·尼基奇切著,杨启潾等译:《拉布里奥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6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反对<资本论>的革命》,载《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70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77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8页。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08.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97页。
    ④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87.
    ⑤[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77页注释(19)。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77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③[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 页。
    ① Antonio Gramsci, Antonio Gramsci——Further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 by Derek Boothman, London,1995. p.385.
    ②[意]葛兰西《历史唯物主义和贝·克罗齐的哲学》,第216-217,转引自[意]恩内托斯·拉焦尼埃里编:《陶里亚蒂论葛兰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9页。
    ③[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7-118页。
    ④[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2页注释(58)。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英译本导言第4页。
    ④[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18页。
    ① Antonio Gramsc, Antonio Gramsci——Further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 by Derek Boothman, London 1995, p.414.
    ②[意]葛兰西著,田时纲译:《狱中书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4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91页。
    ④ Antonio Gramsci, Antonio Gramsci——Further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 by Derek Boothman, London,1995,p.357.
    ⑤ Antonio Gramsci, Antonio Gramsci——Further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 by Derek Boothman, London,1995,p.356.
    ②[瑞典]H·施密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关于布哈林的社会理论》,[J].载《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0页。
    ④[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35页。
    ①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55.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8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23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29页。
    ③《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7页。
    ④[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67页。
    ①[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33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0-111页。
    ③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p.420.
    ①Carl Boggs, Gramsci's Marxism, Plato Press,1976, p.17.
    ①[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杞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16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91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8页。
    ①[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杞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83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5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②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71.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0页。
    ①[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9页。
    ②[意]维科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331页。
    ①[意]黑格尔著,范扬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33页。
    ②[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页。
    ③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04.
    ④[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93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91页。
    ②[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1-3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5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1页。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②[苏]柳·阿·尼基奇切著,杨启潾等译:《拉布里奥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9-130页。
    ③[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1964年罗马版,第217页,转引自[苏]柳·阿·尼基奇切著,杨启潾等译:《拉布里奥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
    ①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60.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26, annotation⑥.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1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6页。
    ②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27.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导论第1-2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9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64页。
    ②Carl Boggs, Gramsci's Marxism, Plato Press,1976. p.63.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63页。
    ①[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杞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②Chantal Mouffe, Gramsci and Marxist Theor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Boston and Henley,1979,p.3.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②[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44—45页。
    ③谢幼伟:《现代哲学名著述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9页。
    ④[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50页。
    ([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1页。)
    ②[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1-392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0页。
    ①[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②[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③ Carl Boggs, Gramsci's Marxism, Plato Press,1976, p.16.
    ④ Leonardo Salamini, The Sociology of Political Praxis——an introduction to Gramsci's theory,,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1981, p.178.
    ⑤ Leonardo Salamini, The Sociology of Political Praxis——an introduction to Gramsci's theor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1981, p.178.
    ⑥《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1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48页。
    ②[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杞记》,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
    ①[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34-355.
    ①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99.
    ②葛兰西关于进步观念、平等观念和个人主义等问题的发生学的分析,具体可以参见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57. p.362. p.363.
    ①[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1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页。
    ①[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00-501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8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66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62-163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62页。
    ①[意]安·拉布里奥拉著,杨启潾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页。
    ②[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45页。
    ③[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④[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63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42—1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4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42—143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7-18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70-171页。
    ③比如弗朗科·里沃尔西在《葛兰西与左翼的政治文化》一文中指出,葛兰西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倒置是明显的,主观、意识的方面在操纵着客观的、经济的方面”。([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02页)意大利著名学者贝托·博比奥指出:“在葛兰西的著作中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行了两种颠倒:一是把上层建筑凌驾于经济基础之上;二是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把意识形态凌驾于组织结构之上”。(Chantal Mouffe, Gramsci and Marxist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p.36.)
    ①[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68页。葛兰西的这一表述是援引自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6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91页。
    ④[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97页。
    ①[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73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1页。
    ③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1971, p.358.
    ④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1971, p.358.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00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01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
    ①谢幼伟:《现代哲学名著述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6页。
    ①[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30-331页。
    ② Leonardo Salamini,, The Sociology of Political Praxis——an introduction to Gramsci's theory,,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1981, p.30.
    (参见[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第661页注释97)
    ④[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页。
    ⑤[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30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0页。
    ② Carl Boggs, Gramsci's Marxism, Plato Press,1976, p.23.
    ③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56.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42-143页。
    ①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05.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05-405.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8页。
    ①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63.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M].北京:作家出版,1958年,第44—45页。
    ②[苏]布哈林著,李光谟等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3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8页。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68.
    ①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1971, p.446.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①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68.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68.
    ③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66.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
    ②Martin Jay, Marxism and Total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p.170.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61页。
    ②[意]朱塞佩.费奥里著,吴高译:《葛兰西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7页。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5-76页。
    ②[意]朱塞佩·费奥里著,吴高译:《葛兰西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7页。
    ③David Forgacs(ed),The Gramsci Reader—Selectdd Writings1935,London:Lawence andWishart, 1988,p.15.
    ④[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70-171页。
    ①[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页。
    ②[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39页。
    ③[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页。
    ④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O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55.
    ⑤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52.
    ①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60.
    ②[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页。
    ③[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35页。
    ④[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26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4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40页。
    ①[意]维科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573页。
    ②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349.
    ①[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杞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13页。
    ②[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0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08页。
    ④ Antonio Gramsci, Further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erek Boothman,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95, p.372.
    ⑥[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9-50页。
    ①[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0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0-11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45页。
    ④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00.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61页。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04.
    ③[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③[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91页。
    ④[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02—103页。
    ①吴友军:《实践本体论基础的重申与外在设定——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J].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意]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0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36页。
    ④[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6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8页。
    ②[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83-84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88页。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55.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2页。
    ④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04.
    ⑤Leonardo Salamini, The Sociology of Political Praxis——an introduction to Gramsci's theor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1981, p.177.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0页。
    ②[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③ Leonardo Salamini, The Sociology of Political Praxis——an introduction to Gramsci's theor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1981, p.178.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09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0页。
    ②[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0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78页。
    ②[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92页。
    ③[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5页。
    ④[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91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5页。
    ②[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8页。
    ③[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0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9页。
    ②[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92页。
    ③[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9页。
    ④[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93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3页。
    ②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0-21页。
    ③[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18页。
    ④[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19页。
    ⑤[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7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0页。
    ②卢卡奇后期修正了其早期关于自然本体论和历史本体论对立的立场,以实践为基础把自然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相调和,赋予了自然以恰当的位置,即把自然本体理解为社会本体的前提,正如他所作的自我批判中指出,由于对自然与社会之间物质转换的中介“劳动“的遗忘,“不言而喻,这意味着,作为这种物质变化基础的自然的本体论客观性必然消失”。([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1页)但从卢卡奇的前后期的整个思想发展历程来看,他在坚持历史本体论方面仍具有一贯性,社会存在本体论仍是他的理论中心,从逻辑上看,社会本体论仍然优先于自然本体论,但从发生学的维度看,自然则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在自然与历史关系上看法的改变,卢卡奇也纠正了早期否认自然辩证法的错误倾向,“没有无机界和有机界相应的本体论前史,具有如此特性的辩证法在社会中式不可能存在的,也不可能发生作用。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辩证法,如果不是普遍的,那就是无意义的”。(《卢卡奇遗著述评》载于《新匈牙利季刊》英文版,1980年,77页,转引自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65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84页。
    ②[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3页。
    ③[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98页。
    ④[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98页。
    ①[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②[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③[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④[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页。
    ①[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②[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③[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71页。
    ①[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6页。
    ②[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1页。
    ③[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5页。
    ①[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40页。
    ②[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6页。
    ①[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③[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②[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2-53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07页。
    ②[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9页。
    ②[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71页。
    ③[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7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7页。
    ②[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8—39页。
    ③[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15页。
    ①[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79页。
    ②[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93页。
    ①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89页。
    ②可参见Paul Piccone, Gramsci's Hegelian Marmism, Antonio Gramsci: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olitical Pilosophyers, Volume ⅱ,Edited by James Martin,,Routledge, London,2002, p.36.
    ③[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92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2页。
    ②[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6页。
    ③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路向——重读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J].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④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331-332页。
    ⑤[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⑥徐琴:《柯尔施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及其存在论基础》,[J].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6期。
    ①[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5页。
    ②[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2-13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35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 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6-147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9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9-140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56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57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40页。
    ④[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 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
    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⑥[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40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2-153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18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40页。
    ②《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5期,[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第159-160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杜章智译:《列宁与哲学》,[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第29-30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1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5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3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9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4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25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②[英]佩里·安德森著,文贯中,魏章玲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6页。
    ③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2 期。
    ①丛大川:《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曲解的批判》,[J].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7页。
    ②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05.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 版社,2001年,第151页。
    ①[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p.468.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25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30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40页。
    ②《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5期,[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9-160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57页。
    ①《马列主义研究资料》[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期。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杜章智译:《列宁与哲学》,[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第48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杜章智译:《列宁与哲学》,[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第48页。
    ④[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杜章智译:《列宁与哲学》,[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第54页。
    ⑤[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杜章智译:《列宁与哲学》,[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62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①[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35-536页。
    ②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J].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5期。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杜章智译:《列宁与哲学》,[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第109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 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 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7-148页。
    ④[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0页。
    ①[德]霍克海默著,李小兵译:《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②[德]霍克海默著,李小兵译:《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1-12页。
    ③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①[法]雅克·德里达著,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3页。
    ①[英]佩里·安德森著,文贯中,魏章玲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16页。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1、[意]葛兰西著,徐崇温译:《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2、[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3、[意]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杞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意]葛兰西著,田时纲译:《狱中书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6、[意]恩内托斯·拉焦尼埃里编,袁华清等译:《陶里亚蒂论葛兰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7、[意]朱塞佩·费奥里著,吴高译:《葛兰西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8、[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黄光华徐力源译:《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9、[英]约尔著,郝其睿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葛兰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仰海峰:《实践哲学与霸权——当代语境中的葛兰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毛韵泽:《葛兰西——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年。
    12、[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3、[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4、[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15、[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16、[意]维科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7、[意]安·拉布里奥拉著,杨启潾译:《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4年。
    18、[苏]柳·阿·尼基奇切著,杨启潾等译:《拉布里奥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9、[英]R.G.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0、[匈]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21、[匈]卢卡奇著,沈耕等译:《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22、[德]卡尔·柯尔施著,王南湜,荣新海译:《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23、[德]卡尔·柯尔施著,熊子云,翁延真译:《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24、[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25、[德]黑格尔著,范扬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艺术馆,1961年。
    26、[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27、[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56年。
    28、[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9、[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30、[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杜章智译:《列宁与哲学》,[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31、[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32、[德]霍克海默著,李小兵译:《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33、[苏]布哈林著,李光谟等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34、[法]雅克·德里达著,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5、[英]波普尔著,何林、赵平等译:《历史主义的贫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6、[英]佩里·安德森著,文贯中,魏章玲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37、[美]詹姆逊著,张旭东译:《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38、[美]马尔库塞著,左晓斯等译:《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39、[德]施密特著,欧力同,吴仲译:《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0、[德]哈贝马斯著,李黎,郭官义译:《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41、[英]戴维·麦克莱伦著,李智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42、[加]本·阿格尔著,慎之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43、俞吾金:《实践诠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4、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5、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6、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47、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8、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9、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0、张一兵:《折断的理性翅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年。
    51、赵剑英,张一兵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6年。
    52、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53、郑忆石:《阿尔都塞哲学研究》,[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
    54、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55、欧阳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M].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
    56、王雨辰:《哲学与文化价值批判:解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7、《马列主义研究资料》,[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58、谢幼伟:《现代哲学名著述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59 彭刚:《精神、自由与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60、[英]杰·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61、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62、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1、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2、Antonio Gramsc, Further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erek Boothman,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95.
    3、Antonio Gramsci, A Gramsci Reader, edited by David Forgacs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88.
    4、Antonio Gramsci, Pre-prison Writings, edited by Richard Bella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1921-1926),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0.
    6、Antonio Gramsci, Gramsci's Prison Letters,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u Hamish Hendersom, London,1988.
    7、Chantal Mouffe, Gramsci and Marxist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8、Thomas Nemeth, Gramsci's Philosoph——A Critical Study, the Harvester Press, 1980.
    9、Carl Boggs, Gramsci's Marxism, Plato Press,1976.
    10、Leonardo Salamini, The Sociology of Political Praxis——an introduction to Gramsci's theor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1981.
    11、Teodros Kiros,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eory of Political Action; Antonio Gramsci,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5.
    12、Martin Jay, Marxism and Total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3、Antonio Gramsci: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olitical Pilosophyers, Volume ⅱ,Edited by James Martin, Routledge London,2002.
    1、[瑞典]H.施密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关于布哈林的社会理论》,[J].载《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1期。
    2、[波]沙夫(Adam Schaff):《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徐汝庄译李国海校,[J].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1期。
    3、[英]R.克尼:《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康立伟译,[J].载《世界哲学》1989年第6期。
    4、[意]诺伯特·博比奥:《葛兰西的和市民社会的概念》何增科译,[J].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3年第2期。
    5、[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主义的又来及其含义》王晴佳译,[J].载《史学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
    6、田时纲:《葛兰西与唯物主义》,[J].载《社会科学》1984年第12期。
    7、田时纲:《葛兰西在世界——国际葛兰西学术讨论会述略》,[J].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0年第1期
    8、田时纲:《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观》,[J].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
    9、田时纲:《葛兰西研究在中国》,[J].载《哲学动态》1990年第12期。
    10、田时纲:《论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J].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11、王雨辰:《略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载《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2、王雨辰:《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研究》,[J].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3、王雨辰:《略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涵和性质》,[J].载《企业导报》2000年第8期。
    14、徐崇温:《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J].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54 敦庸:《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吗?》,[J].载《复旦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16、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路向——重读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J].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17、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J].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5期。
    18、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2期。
    19、梁树发:《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J].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20、丛大川:《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曲解的批判》,[J].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21、王凤才:《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22、仰海峰:《葛兰西狱前思想发展中的四个阶段》,[J].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3、戚其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关于历史联系的科学》,[J].载《东岳论丛》1983年第3期。
    24、薛民:《葛兰西以后的葛兰西》,[J].载《哲学动态》1987年07期。
    25、杨伍栓:《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认识论思想》,[J].载《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3期。
    26、徐琴:《柯尔施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及其存在论基础》,[J].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7、张秀琴:《哲学、‘实践’与‘霸权’:柯尔施和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