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机电视的大众传播媒介特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手机作为一种通讯终端不但使用户能够利用语音和短信进行人际交流,而且具有强大的多媒体综合传输功能,具备成为一种强势的信息传播和个人娱乐传播的工具,同时具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功能。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运用媒介分析理论对手机电视的传播功能予以审视,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信息接受者、传播效果及传播的反馈等方面对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通过对手机电视的媒介形态特性、传播特性、传播内容的分析,把握手机电视的信息传播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手机电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其对人类信息传受方式、信息流通以及物质消费、文化消费等方面的影响。
As one kind of communication terminal, mobile phone not only enables us to carry on interpersonal exchange with the sound and the short messages, but also has the formidable multimedia synthesis transmission function. There is a way to be one kind of strong tools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personal entertainment. At the same time, mobile phone has the func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examining th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mobile phone-television with the medium analysis theory. We will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out the mass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mobile media. For this, we discuss from the communicator, the channel, the ways, the information receiver, communication effect, the feedback and so 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edium shape characteristic,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tent, we will grasp the mobile phone-television rule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will still discuss its social fun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 the information circul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pense influence.
引文
[1]郭嘉:《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
    [2]匡文波:《手机动了电视的“奶酪”?》,《传媒》,2006年第5期。
    [3]吴长伟:《手机电视:面对四亿手机用户》,《中国记者》,2006年第5期。
    [4]董年初、熊艳红:《视听新媒体概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
    [5]杨春兰:(2005手机与他媒体:谁是待嫁的新娘》,《传媒》,2005年第12期。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1]童晓渝 蔡信 张磊:《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赵劲:《日本手机传播及媒介融合趋势考察》,《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6期。
    [3]这里所谓的媒介形态指的是媒介的生存状态(包括媒介的外部形态和作为内部结构的传播符号)、生存依据、媒介的传播方式方法(包括受众接触媒介信息的形式和途径)以及由此展示的媒介功能与特征。媒介形态又分为可视形态和潜在形态。可见形态是指媒介的状貌、外在的硬件,作为社会单位存在于世间的表象。潜在形态,是指内部形态,包括内部结构、媒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参见蔡凯如 黄勇贤:《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2]匡文波:《手机动了电视的“奶酪”?》,《传媒》2006年第7期。
    [3]郭炎生:《2007年广播电视热点技术面面观》,《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2期。
    [1]汪海天:《浅谈手机电视及其实现方式》,《广播电视信息》,2004年第11期。
    [1]张锦芳《中国青年报》2005年05月27日。
    [2]董年初 熊艳红:《视听新媒体概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
    [3]贺慧玲:《手机电视运营模式探讨》世界宽带网络2006年第6期。
    [1]《手机电视异军突起 视频增长最快》,《金融界》2007年08月16日,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8/16/content_6540472.htm.
    [1]贺慧玲:《合作创新利益共享——手机电视运营模式探讨》,《世界宽带网络》,2006年第2期。
    [2]《搭建全国手机电视网 加强试验管理》广电总局网站: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04/04/20070908131335520536.html.
    [1]蔡凯如 黄勇贤:《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第38页。
    [3]同上。
    [1][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中译本序”。
    [1][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1]信息产业部网站:《2007年6月通信行业统计月报》,http://www.mii.gov.cn/col/col27/index.html。
    [2]艾瑞咨询集团《2006年中国手机电视简版报告》,http://www.iresearchgroup.com.cn/html/Consulting/3G/Free_classid_7_id_972.html。
    [1]艾瑞咨询集团《2006年中国手机电视简版报告》,http://www.iresearchgroup.com.cn/html/Consulting/3G/Free_classid_7_id_972.html。
    [2][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闵大洪:《数字媒体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1]艾瑞咨询集团《2006年中国手机电视简版报告》,http://www.iresearchgroup.com.cn/html/Consulting/3G/Free_classid_7_id_972.html。
    [2]资料来源: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手机电视网站http://www.dragonnewmedia.cn/。
    [1]艾瑞咨询集团《2006年中国手机电视简版报告》http://www.iresearchgroup.com.cn/html/Consulting/3G/Free_classid_7_id_972.html
    [1]央视国际:《CCTV手机新媒体全面、全程、实时报道十七大盛况 推出首个手机视频杂志》,http://www.cctv.com/mobile/special/C19538/0000/09/index.shtml。
    [1]杨义先:《内容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点》,《北京通信信息协会会刊》,2005年第9期。
    [1]李晓明:《电视产业经营的核心问题》,《电视研究》,2005年第3期。
    [2]贺慧玲:《合作创新利益共享——手机电视运营模式探讨》,《世界宽带网络》,2006年第2期。
    [1]《试水新媒体 电视内容提供商纷纷玩“转身”》,《上海证券报》,2006年09月19日。
    [1]资料来源: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手机电视网站 http://www.dragonnewmedia.cn/。
    [1]资料来源: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手机电视网站,http://www.dragonnewmedja.cn/。
    [1]董林 栗国彦:《数字报业:中国报业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新闻战线》,2007年第5期。
    [1]郭炜华:《新媒体基本物质及发展趋势》,《中华新闻报》,2006年3月15日。
    [1]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06-07传媒主张》,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资料来源:《惠聪网》,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list/sjds.shtml。
    [1]赵渭荣 徐瑾:《当代大众传媒演变及其与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9期。
    [1]资料来源:艾瑞咨询集团《2006年中国手机电视简版报告》http://www.iresearchgroup.com.cn/html/Consulting/3G/Free_classid_7_id_972.html
    [1]彭兰:《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1]毛学麟:《手机广告“钱景”美妙,2008年将进入成长期》,《新财富》,2007年9月号。
    [1]资料来源:中国通信网,http://www.c114.net。
    [1]艾瑞咨询集团《2006年中国手机电视简版报告》,http://www.iresearchgroup.com.cn/html/Consulting/3G/Free_classid_7_id_972.html
    1.葛德 沈嵩生:《电影摄影技巧与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2.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4.[美]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5.[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
    8.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9.[美]赛佛林、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0.[美]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加]埃里克·麦克卢汉,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吴廷俊主编:《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蔡凯如 黄勇贤:《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7.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盛希贵:《影像传播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黄匡宇:《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Roger D.Wimmer,Joseph R.Dominick.《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童晓渝 蔡佶 张磊:《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25.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06-07传媒主张》,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26.蔡骐,蔡雯:《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郭嘉:《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
    28.匡文波:((手机动了电视的“奶酪”?》,《传媒》,2006年第5期。
    29.吴长伟:《手机电视:面对四亿手机用户》,《中国记者》,2006年第5期。
    30.董年初.熊艳红:《视听新媒体概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
    31.杨春兰:《2005手机与他媒体:谁是待嫁的新娘》,《传媒》,2005年第12期。
    32.赵劲:《日本手机传播及媒介融合趋势考察》,《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6期。
    33.郭炎生:《2007年广播电视热点技术面面观》,《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2期。
    34.汪海天:《浅谈手机电视及其实现方式》,《广播电视信息》,2004年第11期。
    35.张锦芳《中国青年报》2005年05月27日。
    36.贺慧玲:《手机电视运营模式探讨》世界宽带网络.2006年第6期
    37.《新华网》:《手机电视异军突起 视频增长最快》,《金融界》2007年08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8/16/content6540472.htm
    38.贺慧玲:《合作创新利益共享——手机电视运营模式探讨》,《世界宽带网络》,2006年第2期。
    39.《搭建全国手机电视网 加强试验管理》广电总局网站: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01/04/20070908131335520536.html。
    40.信息产业部网站:《2007年6月通信行业统计月报》,http://www.mii.gov.cn/col/co127/index.html
    41.艾瑞咨询集团《2006年中国手机电视简版报告》,http://www.iresearchgroup.com.cn/html/Consulting/3G/Free_classid_7_id_972.html。
    42.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手机电视网站 http://www.dragonnewmedia.cn/。43.央视国际:《CCTV手机新媒体全面、全程、实时报道十七大盛况 推出首个手机视频杂志》,http://www.cctv.com/mobile/special/C19538/0000/09/index.shtml。
    44.杨义先:《内容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点》,《北京通信信息协会会刊》,2005年第9期。
    45.李晓明:《电视产业经营的核心问题》,《电视研究》,2005年第3期。
    46.《试水新媒体 电视内容提供商纷纷玩“转身” 》,《上海证券报》,2006年09月19日。
    47.董林 栗国彦:《数字报业:中国报业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新闻战线》,2007年第5期。
    48.郭炜华:《新媒体基本物质及发展趋势》,《中华新闻报》,2006年3月15日
    49.《惠聪网》,http://www.hc360.com
    50.赵渭荣 徐瑾:《当代大众传媒演变及其与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9期。
    51.彭兰:《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52.毛学麟:《手机广告“钱景”美妙,2008年将进入成长期》,《新财富》,2007年9月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