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符号的修辞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广义修辞学为立足点,借鉴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小说《妻妾成群》中的符号作修辞阐释,主要选取小说篇名符号、意象符号和人物符号进行分析。首先,以小说篇名符号为切入点,论述了《妻妾成群》的篇名符号对小说语篇修辞建构的作用。其次,在小说意象符号的修辞解读过程中,认为季节意象符号是生存的隐喻,庭院意象符号是封闭恐惧空间的代码,而事物意象符号则是指向存在的残暴。最后,论述了《妻妾成群》中的五位主要女性人物的镜像关系。在颂莲、梅珊、雁儿、卓云和毓如五人中,以颂莲为中心,其她四位女性分别与颂莲形成了既相互否定又同时包含着认同的镜像关系,凸显了小说人物安排的镜像修辞意味。力图为从广义修辞学角度解读《妻妾成群》提供有益的参考。
This article is to keep a foothold in generalized rhetoric. It borrows symbols' theory by french semiologist Roland·Barthes and mirroring theory by french psychoanalyst Lacam. I select the symbol about novel's title, the symbols of images and the characters' symbols to explicate the symbols in Man with Many Wives by Su Tong of relating to rhetoric.Firstly, taking the symbol about novel's titl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expound itself playing a big role in organizing the novel.Secondly, in the process of explaining images in the novel, I think that the images of seasons are metaphors about survive, the images of courtyard are symbols about enclosure space of horror and the images of objects stand for the savage treatment. Finally, I try to analyze the mirror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each other in the novel. Among the five people, Songlian, Meishan, Zhuoyun, Yuru and Yan, as a center Songlian is, the other four women all have both negative and approbatory mirror relationship with Songlian. It highlights the mirror rhetoric means to cast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I hope this article could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in explicating Man with Many Wives of relating to generalized rhetoric.
引文
[1]杨书:《血腥的“厌女结”——对苏童“红粉意象群,,颂莲形象的析解》[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
    [1]杨书:《血腥的“厌女结”——对苏童“红粉意象群”颂莲形象的析解》[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
    [2]母华敏:《“昔日芙蓉花成断根草”——<妻妾成群>中的弃妇群像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期。
    [1]孟宪华:《从<妻妾成群>看苏童小说中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J].沧桑,2009年3期。
    [2]郭君:《只从鸦背看斜阳——<金粉世家>和<妻妾成群>女性形象的比较》[J].理论与创作,2006年4期。
    [3]郭荣:《男权社会中的婚姻与女性悲剧——兼论颂莲与郝维仙小姐形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期。
    [4]程桂婷:《反抗与奴从——小说<妻妾成群>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形象的对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
    [5]杜松楠:《<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两个不同的颂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5期。
    [6]王巧凤:《留得残荷听雨声——小说与电影中的颂莲》[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期。
    [7]韩璇:《凤楼人远萧如梦——谈颂莲形象的改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4期。
    [1]王倩:《生存困境的书写——<妻妾成群>中的女性悲剧解读》[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6月。
    [2]马会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悲剧命运——析苏童的<妻妾成群>》[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6期。
    [3]张小萍:《充满伤痛感的生存体验——读<妻妾成群>》[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期。
    [4]强军红:《<妻妾成群>中的女性悲剧》[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S1期。
    [5]洪永春:《透视中国女人命运的一面镜子——试论<妻妾成群>中的悲剧女人群体》[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期。
    [6]李凤兰:《一场女人的战争——析苏童的<妻妾成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期。
    [7]宋家宏:《畸形家庭中的悲凉人生——读苏童的<妻妾成群>》[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年3期。
    [8]韩开绯:《<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之比较》[J].学术交流,2004年4期。
    [9]罗小珊:《试论苏童<妻妾成群>中颂莲命运的抗争与妥协》[J].才智,2009年30期。
    [10]李清杰:《“五十步”与“百步”的现代诠释——由子君和颂莲的悲剧来看新女性逃逸者的命运悲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期。
    [11]陆燕:《无望的救赎——<妻妾成群>的文本分析》[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2期。
    [12]王文津:《从<妻妾成群>看女性生存的历史空间》[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3期。
    [13]王丽梅:《由性到情:<妻妾成群>的欲望发抒》[J].北方论丛,2007年6期。
    [14]郭颖杰:《<妻妾成群>:欲望和生命的悲情演绎》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7期。
    [1]蒋建强:《经典重评——<妻妾成群>再阐释》[J].小说评论,2008年S2期。
    [2]王冠一:《浅谈<妻妾成群>意象描写及女性想象的困境和突破》[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3]周凤华:《浅析<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意象上的不同侧重点》[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4]马钰滢:《浅析<妻妾成群>的心理描写艺术》[J].网络财富,2009年13期。
    [5]郭明生:《试析<妻妾成群>的艺术特色》[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1期。
    [6]王谦:《隐性的全知全能叙述手法——<妻妾成群>的另一种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刘军:《论苏童小说的女性叙述之演变——以<妻妾成群>、<蛇为什么会飞>、<碧奴>为例》[J].当代文坛,2007年4期。
    [8]易瑛:《从<妻妾成群>看苏童小说的叙述风格》[J].怀化师专学报,1995年4期。
    [1]柯晓兰:《电影改编:如何在“镣铐”中“舞蹈”——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对<妻妾成群>的改编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1期。
    [2]管晓莉:《小说<妻妾成群>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年3期。
    [3]王林海:《性别歧视在文学语言中的映射——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语言的文化内涵》[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期。
    [4]郭本思:《<妻妾成群>的男权意识》[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年8期。
    [5]李恒方:《简·爱、颂莲及其他——试论作家的性别视角、文化视角和妇女观》[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2期。
    [6]鲍红新:《“女性”与“历史,,:两个批评关键词——重读<妻妾成群>》[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4期。
    [7]潘文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指向——解读<妻妾成群>》[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期。
    [8]樊春喜:《原型与再生—<妻妾成群>读解》[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4期。
    [1]陈婷婷:《从接受美学论苏童小说的叙事魅力》,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指导老师:万燕,2009年。
    [2]刘君亚:《论苏童小说的死亡意识》,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指导老师:谢纳,2009年。
    [3]张华:《论苏童作品的女性世界》,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指导老师:胡绍华,2009年。
    [4]李义贞:《苏童小说与电影中女性形象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指导老师:张玲霞,2008年。
    [5]张翼:《苏童、莫言家族叙事比较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指导老师:赵树勤,2007年。
    [6]李文丽:《改编:从<妻妾成群>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指导老师:高力,2007年。
    [1]平雪美:《边缘化的女性叙事安妮塔.布鲁克娜<湖畔宾馆>和苏童<妻妾成群>中两个知识女性形象伊迪斯·霍普与颂莲之比较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指导老师:费小平,2007年。
    [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3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1](俄)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哲学笔记》[M]..3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2]刘云著:《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A].邢福义主编:《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C].23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刘云著:《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A].邢福义主编:《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C].24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刘云著:《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A].邢福义主编:《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C].25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314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32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罗刚:《叙事学导论》[M].14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58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1]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M].13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李钊平:《意象模式及其在唐宋传奇小说中的运用》[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7页,2000年4期。
    [3]王干、费振钟:《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A].汪政、何平编:《苏童研究资料》[C].107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1]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J].社会科学,113页,2003年2期。
    [2]苏童:《我的短篇小说病》[A].《寻找灯绳》[M].134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1]苏童:《我的短篇小说病》[A].《寻找灯绳》[M].134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2]汪晖:《反抗绝望》[M].41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A].汪政、何平编:《.苏童研究资料》[C].21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1]苏童:《妻妾成群》[M].1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苏童:《妻妾成群》[M].14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苏童:《妻妾成群》[M].1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2]陈晓明:《诡秘的南方》[A].《移动的边界一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M].142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苏童:《妻妾成群》[M].7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2]苏童:《妻妾成群》[M].1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3]苏童:《妻妾成群》[M].3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李泽厚:《美的历程》[M].15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1]苏童:《妻妾成群》[M].17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2]苏童:《妻妾成群》[M].39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德)费尔巴哈著,中央编译局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第460页,上海:三联书店,1962年。
    [2]苏童:《妻妾成群》[M].4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3]苏童:《妻妾成群》[M].27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M].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1](日)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凡译:《拉康:镜像阶段》[M].43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杜声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M].129页,香港:三联书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2]苏童:《妻妾成群》[M].12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苏童:《妻妾成群》[M].1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2]苏童:《妻妾成群》[M].3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3](德)帕格尔著,李朝晖译:《拉康》[M].2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施岩:《重返镜像——作为王朔创作转折点的<看上去很美>》[J].学苑撷英,137页,2009年10月。
    [2]苏童:《妻妾成群》[M].1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3]苏童:《妻妾成群》[M].9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施岩:《重返镜像——作为王朔创作转折点的<看上去很美>》[J].学苑撷英,137页,2009年10月。
    [2]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M].317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1]刘晓华:《超越镜像化自我实现:对<黑王子>的解读》[J].国外文学,106页,2009年3期。
    [1]苏童:《妻妾成群》[M].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314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1](法)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德)帕格尔著,李朝晖译:《拉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刘丽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4]谢之君编著:《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张凤:《文本分析的符号学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6]汪政、何平编:《苏童研究资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8]祝敏青:《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9](意)翁贝尔托·埃科著,王天清译:《符号学与语言哲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10]邢福义主编:《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12]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赵衡毅主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15]苏童:《妻妾成群》[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16]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M].317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17]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日)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凡译:《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詹姆斯·费伦著,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21]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2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23]陈晓明:《移动的边界—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4]汪晖:《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5]罗兰·巴特著,屠友祥译:S/Z[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祝敏青:《小说辞章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
    [28]罗刚:《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29]苏童:《寻找灯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30]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31]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89年。
    [32]杜声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M].香港:三联书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33][美]布斯著,付礼军译:《小说修辞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巴特著,董学文、王葵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3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37](俄)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