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三维向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始终把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事业和战略任务。中共教育方针政策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要全面认识中国的教育事业,就必须充分理解中共的教育方针政策。建国初期,处于国家重建、社会重构、价值重塑的重大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在教育领域的结合,继往开来,积极探索,形成和发展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针政策。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认识,有助于当前及今后中国教育方针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也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相关问题。本文选取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实践和价值的三维向度,系统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实践脉络和价值取向,并从中得出其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对学界就此问题进行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考察。本章一方面对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概念、内涵、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马克思主义者教育理论的梳理,分析了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理论探索和理论发展。提出这一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特点是,注重坚持正确处理理论继承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注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对中国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注重坚持服务政治、服务经济与服务人的发展的统一
     第三章,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实践考察。本章首先通过对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考察,分析了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实践基础。着重对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实践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体制政策是建国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对旧教育的接管、改造是建国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起点,重视国民教育是建国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题,实行知识分子教育改造是建国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是建国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各类教育微观政策的实施是建国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化。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实践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凝练。
     第四章,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价值考察。本章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方法,从价值层面对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进行了考察。首先对价值和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辨析,之后对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价值取向的形成轨迹进行勾勒,对教育方针政策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进行考察,进而分析了这一价值取向的历史缘由。最后对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价值取向作出评价,提出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在于教育向工农劳动人民开放的选择,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教育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保证了新中国政权的稳定,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不足之处在于过度强调社会价值取向,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政治标准优先的价值取向导致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出现偏差。
     第五章,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个案研究——以高校德育方针政策为例。鉴于建国初期高校德育方针政策是中共意识形态重建的直接体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先导和引领作用,有着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并对当今社会转型有着现实借鉴意义,研究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中的高校德育方针政策具有特殊的意义。本章从建国初期高校德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背景出发,从切实加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建立专门的政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德育方法,尊重主体地位、加强目标引领、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等方面对高校德育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考察。由此分析建国初期高校德育方针政策具有政治教育为先、行政推动为主,目标的坚定性与探索的曲折性相伴并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融互通,方式方法的激进性与渐进性交织共存,解决政治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分层实施相衔接的特点。同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建国初期中共德育教育方针政策进行了评价。从积极方面来看,建国初期中共德育方针政策奠定了德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政治思想理论课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成才导向,开辟了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重要路径,培养了专兼结合的德育工作重要力量;从不足方面来看,建国初期中共德育方针政策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过度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简单化、孤立化、教条化等现象。
     第六章,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当代价值。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教育领域结合的具体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教育领域积极探索的必然结果,是基于国际国内具体情况作出的正确选择,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更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本章从高度重视教育方针政策在转型时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切实加强中共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因地制宜地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不懈追求教育方针政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牢固确立公平效率并重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阐述了建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有益启示。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da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ereafter) was founded, it has always deemed education as a principal revolutionary mission and a strategic task. To have an overall picture of the education in China, we should first have good knowledge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since they are universally understood as the core and soul of Chinese educational causes.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witnessed the country's gr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which the country was faced with the enormous task of post-war rebuilding, the society needed to be reconstructed and the value requires to be remodeled. In this period, the CPC adher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uilt upon our past achievements and brought the educational cause to a new high, and sought actively to explore and develop the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Against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study of this topic will hopefully help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policies of the CPC, help learn lessons from China's education policy-making process at the present time and in future, and help clarify corresponding issu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This research project selects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as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and makes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oretical origins, implement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is period from the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value-oriented dimensions. The results generated from this study will hopefully shed some light on contemporary China'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full text is comprised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ory part, which describes the basis on which the topic was select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opics, and combs through the current researches conducted on similar topics.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research design is proposed and innovative points are also specified.
     Chapter Two deals with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chapter defin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oncepts regarding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their connotations and mutual relationships. In the second place, on the basis of the clarification of Marxist educational theories proposed by Marx, Engels, Lenin, Stalin, Mao Zedong, Zhou Enlai, and Liu Shaoqi, this chapt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Finally, the chapter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is period. Specifically,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etical inheritan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veness, to the scientific making of strategic decisions based on the specific realities, an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particular, and to the developmental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functions in serving politics, serving economy and serving the people.
     Chapter Three examines the practice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e beginning years of New China. This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ree stages, namely,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War of Liberation, and analyzes the basis on which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beginning years of New China.
     By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details concerning how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were implemented, 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at the policies in the system of organization provided a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the takeov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education system constituted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the emphasis that the CPC placed o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became the theme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intellectuals was a key point to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the increased investment to improve the school facilities and conditions was a guarantee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and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cro-policies for the education of all levels deepene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Thereupon, the chapter finally summarizes and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lementations of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adopts the method of Marxism and explores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The basic procedures of such exploration include: discriminating and analyzing val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sketching the track of the form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e beginning years of New China; investigating the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values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and thereby uncovering the historical causes behi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mak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hoice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concluding that the positive sid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lies in the education being open to all the laboring people, which ensures their status of being masters in their own country, in the education being capable of serving to recover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which guarantees the stability of the new regime, and in New China's education policies putting into effect the idea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an all-around way, by which an enormous number of talents were cultivated in this period with both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e limitations of New China's education policies, if any, are that they overemphasize the orientation of social value and ignore the principal needs of the educatees. As a consequence, the education policies gave too much priority to political orientation, which in turn leads to the deviation of New China'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Chapter Fiv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designed to probe the CPC'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moral educ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Given that the CPC'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moral education directly reflec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PC's ideology, that they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whol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refore may enjoy a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continuing with the past and opening up the future, and that the CPC'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moral educ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may have som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o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oday's China, the special care for the CPC'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is therefore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the CPC'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moral educ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this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issues such as how to ensure the CPC's leadership over the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ow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in channel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how to build up special organizations of political work and the qualified teachers for those organizations, how to promote the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how to show respect for students' principal status, and lead them to the correct targets, and how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self-education, etc.
     The above investigation helps to summariz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PC'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moral educ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priority given to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or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means employed to promote moral education; the CPC's steadfastness in pursuing the objectives of moral education accompanied by the flexuosity in their exploration for the right track of moral education; the first classroom fused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the radical methods coexisting with the progressive methods in moral education; the solutions to political thought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solutions to practical problems, and the overall design of moral education linked up with its stratified implementations.
     This chapter also make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aluations on the CPC'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moral educ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On the positive side, the CPC'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establish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sserted the dominance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political thought theorie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ncouraged the the birth of all-arou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opened up the effective means of moral education. On the negative side, the CPC's moral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at period are characterized by excessive politicization, extensive emphasis on ideology, over-simplification, isolation from reality and dogmatization.
     Chapter Six is concern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value behind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are the tangibl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specific realities in education, and they are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CPC vigorous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he right choice made in that perio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pecific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y not only have a profound historical influence on China'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but are also of significant contemporary value.
     To sum up,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generated from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by analyzing and elaborating the effect of the CPC's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the CPC's strong leadership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proper use of ideological guide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 the making of the proper education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the CPC's persistent pursuit of the goal of education in promoting people's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e emphasis that the CPC has placed on moral education and on the main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in education, and the CPC's persistence in seeking for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qual stress on justice and efficiency, etc.
引文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十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第1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98页。
    ①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法规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适用大全》,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57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第159页。
    ③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23页。
    ④杨天平、陈小东:《简论教育方针的内容和结构》,《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⑤蔡卓倪:《建国以来国家的教育方针发展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参见成有信等:《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06-207页。
    ②王丽萍:《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徐凯旋:《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述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刘海南:《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②吴畏:《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第70页。
    ③徐凯旋:《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述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④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第8页。
    ①孙喜亭:《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维艰》,《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①梁伟:《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杨天平、陈小东:《简论教育方针的内容和结构》,《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①吴畏:《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第19页。
    ②王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中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30-43页。
    ①梁伟:《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吴畏:《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第17页。
    ③蒋华:《新中国历次教育方针变革及评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④蔡国春、仲兆华:《中国教育方针现象之考察—兼论“教育为人民服务”》,《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孙亚东:《论我党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7期。
    ②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百年论略》,《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1期。
    ③柴逢国:《对建国后(1946-1999)教育方针价值取向演变的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杨天平、吴根土:《党的三代领袖论教育方针》,《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年第5期。
    ②马秀莲、潘莉娟:《学习毛泽东思想,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③梁普卿:《也谈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嘉应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④于淑云:《从东西方教育目的演变看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划时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①汪高鑫:《周恩来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②吕小蓟、方晓东:《刘少奇对制定和实施新中国教育方针的贡献》,《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
    ③王令金、杜华:《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教育指导方针演变述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④王长乐:《我国教育方针的精神主旨及形成原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王丽萍:《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朱海风:《新中国50年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的变革及启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0年第1期。
    ①参见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第59页。
    ②参见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第4页。
    ③参见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法规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适用大全》,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57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第159页。
    ①参见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第63页。
    ②参见杨天平、黄昌表:《教育方针概念论》,《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第4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329-339页。
    ②胡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人民日报》,2006年8月31日,第1版。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98页。
    ②成有信等:《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7页。
    ③成有信等:《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④参见孙锦涛等:《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第392页。
    ④参见孙锦涛等著:《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2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7-8页。
    ①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49页。
    ②刘复兴:《教育价值的政策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2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34-5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2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370-3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65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第6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395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399页。
    ②《列宁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233页。
    ③《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461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68页。
    ①《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106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402页。
    ③《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402-403页。
    ①《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332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33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3,第286页。
    ②《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591页。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364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317页。
    ⑤《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317页。
    ⑥《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318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83页。
    ⑧《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17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第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226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55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46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8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26页。
    ④皇甫志芳:《简论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5期。
    ①《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116页。
    ②《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4页。
    ③《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2页。
    ④《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1页。
    ⑤参见《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412页。
    ⑥参见《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116页。
    ⑦参见《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407页。
    ①《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09页。
    ②《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50页。
    ③《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版,第3页。
    ④《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2页。
    ①《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51页。
    ②《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1页。
    ③《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8页。
    ④《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85-186页。
    ⑤《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5页。
    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11-312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14-315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14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24页。
    ①丁爱军:《中国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理论学刊》,2003年第3期,第114-115页。
    ②参见中央教育科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5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32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0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5页。
    ③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第3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4页。
    ①《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0--11页。
    ②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50页。
    ①参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第139—146页。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第156—157页。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第87页。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第96页。
    ③参见崔相录:《东方教育的崛起——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70年》,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第243页。
    ④《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396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12-113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80页。
    ③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第258页。
    ④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第261页。
    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7页。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第294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13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24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27页。
    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31页。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第508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16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26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第490-491页。
    ①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第345页。
    ①参见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一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61-64页。
    ①参见河南人民出版社:《老解放区学校教育资料选集》(第二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第4-6页。
    ②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一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60页。
    ①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第19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35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348页。
    ④唐正芒:《中共抗战教育思想与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湖湘论坛》,2005年第5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91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18-61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768页。
    ①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05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50-51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83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8页。
    ③参见杨宏雨:《困顿与求索—20世纪中国教育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5,第177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5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13页。
    ①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四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第741页。
    ①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29页。
    ②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四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第741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7页。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214页。
    ③李水山:《农村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第9页。
    ④李水山:《农村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第9页。
    ①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1-32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8页。
    ①杨宏雨:《困顿与求索——20世纪中国教育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5,第161页。
    ②王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中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35页。
    ③参见杨宏雨著:《困顿与求索——20世纪中国教育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5,第161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59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64-65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编写组编:《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37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3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8-1479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7页。
    ③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7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9页。
    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49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1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10页。
    ①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5页。
    ①李水山:《农村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第14-15页。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338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6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51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0页。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965-966页。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965页。
    ③《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239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9页。
    ②参见高齐:《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第306页。
    ③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09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4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编写组:《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2页。
    ①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05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09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62页。
    ①高齐:《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第316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6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1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20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8页。
    ①参见《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21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编写组:《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8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399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13页。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158-189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92页。
    ③《中国教育年攀》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79页。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125页。
    ②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7页。
    ③《中国财政年鉴2000》,中国财政杂志社,2000,第412-413页。
    ①资料来源,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
    ①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1页。
    ②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09页。
    ③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83页。
    ①参见《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106-107页。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546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6页。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553页。
    ③《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569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186页。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569页。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572页。
    ③《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482页。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8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组:《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3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9页。
    ①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中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171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1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59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45页。
    ①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8页。
    ②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8页。
    ①参见薛和昉:《新中国五年来文化教育的成就》,人民出版社,1954,第2-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47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26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0-31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57页。
    ①参见薛和昉:《新中国五年来文化教育的成就》,人民出版社,1954,第4页。
    ①参见薛和坊昉:《新中国五年来文化教育的成就》,人民出版社,1954,第30页。
    ②参见王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中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305-317页。
    ①金生铉:《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8期,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9-4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5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4,第9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4,第927页。
    ③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①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297页。
    ②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99页。
    ③参见陈理宣:《教育价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第87-8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1页。
    ②参见《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963-102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706-708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8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7页。
    ①俞家庆、于建福:《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
    ②《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55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31页。
    ①参见[日]牧野广义:《价值的本质与人的价值》,转引自王玉樑、[日]岩崎允胤:《价值与发展:<中日价值哲学新论>(续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29页。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686页。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24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0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5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7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6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8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9页。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965-966页。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966页。
    ③刘卫东:《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主导价值取向的分析与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7期。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17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7页。
    ③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人民教育》,1950年第1期。
    ④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58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8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10页。
    ③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1958,第12-13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8页。
    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55-56页。
    ①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第3页。②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第3页。
    ③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第4-5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90页。
    ⑤俞家庆、于建福:《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
    ⑥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第17-18页。
    ①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129页。
    ②参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5月),《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第32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123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78-91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T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5月),参见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第33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11页。
    ①《马叙伦部长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开幕词》,高等教育部办公厅编:《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年-1952年),1958,第11-12页。
    ②《人民日报》,1955年3月8日。
    ③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中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188-191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57页。
    ①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1958,第12-13页。
    ②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人民教育》,1950年第1期。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两周年纪念对全体选民的工作报告书》,《红色中华》,1933年10月27日。
    ②《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32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154页。
    ①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250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16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2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506页。
    ②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第24页。
    ①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第2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8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70页。
    ③《人民日报》,1948年8月3日第二版,转引自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61437页。
    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11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7475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3页。
    ②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第6页。
    ③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第12页
    ④张健:《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233页。
    ⑤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45页。
    ⑥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45页。
    ⑦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858页。
    ①石云霞:《新中国成里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105页。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6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25页。
    ②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4页。
    ①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90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884,第6页。
    ③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48页。
    ④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7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9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9页。
    ②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7-30页。
    ②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6-7页。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0页。
    ③参见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0-96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0页。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1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2页。
    ②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年-1952年),第99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321-322页。
    ④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2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5页。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7页。
    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8页。
    ④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1页。
    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4页。
    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9、49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4页。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46页。
    ③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572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63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6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94页。
    ①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728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22页。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3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44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9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35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42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5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71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3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3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0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2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88-89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2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60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1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54页。
    ①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3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42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2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25页。
    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87页。
    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92-193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03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04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12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13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2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226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87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88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30页。
    ②《毛洋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26页。
    ③《毛洋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84页。
    ④《毛洋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77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48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26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0-2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31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8页。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8页。
    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3页。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2页。
    ②[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45页。
    ③马叙伦:《马叙伦部长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年-1952年),第1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117118页。
    ②石国亮:《青年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范式——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组织》,2007,人民出版社,第39-42页。
    ③唐少杰:《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沉思》,《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
    ①《人民日报》,1950年11月12日。
    ①参见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档案,《一九五五年政治工作总结》。
    ②参见李刚:《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中国改革》,2003年第8期。
    ③《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966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70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75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75176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4页。
    ①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第96页。
    ②凯洛夫著,沈颖、南致善等译:《教育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第65页。
    ③凯洛夫著,沈颖、南致善等译:《教育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第227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6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47-248页。
    ②雅克·哈拉克,游莉莉、徐贵平译:《投资十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第74-75页。
    ①肖贵清:《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几个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①1952年至1957年国家用的教育支出总的来说是跟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具体教育支出情况可参见第二章相关章节。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2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2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3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61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95页。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第66页。
    ①俞良早:《全球化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①刘诚:《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04页。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310页。
    ①参见吴仁林:《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抉择的重要取向》,《教育探索》,2006年第2期。
    ②秦宣:《平等与效率: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①《人民教育》第1卷,第1期,第12页。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第9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4、《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版。
    5、《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7、《斯大林全集》,第1—13卷,人民出版社,1953—1956年版。
    8、《斯大林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版。
    12、《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7、《周恩来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1984年版。
    1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9、《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0、《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1、《刘少奇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5年版。
    22、《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5、《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靳希斌:《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原理简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田玉敏等:《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3、张同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叶庆科:《毛泽东教育思想初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周立平:《邓小平教育思想概述》,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陈章龙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陈理宣:《教育价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刘复兴:《教育价值的政策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王坤庆:《现代教育价值论探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5、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陈佑清:《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7、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成有信等:《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崔相录:《东方教育的崛起——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70年》,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科所:《中国现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2、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3、董孟怀等:《百年教育回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4、傅统先等:《教育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5、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6、高齐:《中国现代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7、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8、郭笙:《新中国教育四十年》,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9、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五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郝克明等:《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1、郝克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2、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3、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金东海:《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金一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6、凯洛夫著,沈颖等译,《教育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
    37、李国钧等:《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李剑萍:《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李水山:《农村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0、廖其发:《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41、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43、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4、鲁洁等:《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5、鹿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6、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8、朴胜一:《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展望》,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9、祁型雨:《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0、石国亮:《青年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范式——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组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宋恩荣等:《当代中国教育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孙锦涛等,《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孙绵涛:《教育政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孙喜亭:《教育学问题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7、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8、王明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9、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60、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中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吴畏:《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2、吴志平:《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萧宗六:《教育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刘诚等:《周恩来与新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5、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66、薛和防:《新中国五年来文化教育的成就》,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67、雅克·哈拉克著,游莉莉、徐贵平译:《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8、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69、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杨宏雨:《困顿与求索——20世纪中国教育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71、叶上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2、贻峰等:《教育政策法规要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3、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4、喻本伐等:《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5、袁振国:《对峙与融合——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6、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7、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8、袁振国等:《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9、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0、张健:《中国教育的方针与政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1、张俊洪:《回顾与检讨——新中国四次教育改革论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2、张维平等:《教育政策法规专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83、赵世平等:《教育政策法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84、郑金洲等:《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版。
    86、卓晴君等:《中小学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87、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8、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89、双传学:《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0、[美]Dan E.Inbar,Wadi D.Haddad,Terri Demsky,Andre Magnen,John P.Keeves著,史明洁等译:《教育政策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美]迈克尔·富兰著,赵中建等译:《教育变革新意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3、[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94、[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5年版。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7、《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http://gaige.rednet.cn/c/2008/06/19/ 1533296.htm。
    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年版。
    10、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4、江西档案馆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中国财政年鉴2000)),中国财政杂志社,2000年版。
    16、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7、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年-1952年,1958年版。
    18、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9、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民族教育文件选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0、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法规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适用大全》,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国家教育政策委员会法规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教育文献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4、河南人民出版社:《老解放区学校教育资料选集》第二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5、胡克定:《培养社会主义的新人》,共青团中央档案处文件。
    26、胡耀邦:《热爱新的一代是共产主义的美德》,共青团中央档案处文件。
    27、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baike.baidu.com/ view/4098213.htm#4。
    28、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年。
    29、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1、劳凯生等:《中国成人教育政策法规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32、刘海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教育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3、刘寿华等:《教育政策法规》,广东省教育厅,1996年版。
    34、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5、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
    36、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7、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8、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档案,《一九五五年政治工作总结》。
    39、新华通讯社国内资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0,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40、贞峰等:《教育政策法规要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1、郑立新:《现代政策研究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42、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编委:《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4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方针有关文献资料摘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0、周惠英:《中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大事记》1930—1993,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2、蔡国春等:《中国教育方针现象之考察—兼论“教育为人民服务”》,《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蔡军:《当代中国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教育导刊》,2009年第1期。
    4、刘诚:《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
    5、曹国胜:《论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坚持和创新》,《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2期。
    5、车百千:《贯彻教育方针,明确培养目标》,《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6、陈宝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法规建设》,《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7、陈厚丰:《为人民服务党的教育方针的新亮点》,《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9期。
    8、陈景普:《试谈我国的教育方针及其心理昭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9、陈立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海教育》,2004年第20期。
    10、陈沙麦:《试论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表述》,《高等教育研究》,1986年第4期。
    11、陈文心:《论邓小平对“教劳结合”思想的新贡献》,《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12、陈晓红:《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程谈高职发展政策》,《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3、肖贵清:《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几个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14、陈信泰:《关于红与专关系的探讨》,《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
    15、陈义华:《“三个面向”与教育方针》,《教育科学研究通讯》,1985年第4期。
    16、程志宏:《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几个问题》,《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17、丁爱军:《中国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理论学刊》,2003年第3期。
    18、杜德栋等:《江泽民对我国教育方针的丰富与发展》,《教育探索》,2002年4期。
    19、段作章:《对教育方针内涵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3期。
    20、方晓东:《从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看邓小平的历史贡献》,《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
    21、谷桂华:《教育价值观的理性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2、顾明远:《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江苏教育》中学版,1982年第1期。
    23、顾明远:《有必要科学地准确地表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中国教育学刊》, 1990年第3期。
    24、郭殿文:《略论建国五十年来教育方针的演变》,《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25、郭红兵:《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关系浅探》,《银川师师专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4期。
    26、郭金哲:《试论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7、韩清林:《教育政策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7期。
    28、昊翼鉴:《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与内涵的探讨》,《江西教育科研》,1990年第5期。
    29、何宝安:《“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江苏教育研究》,1992年第4期。
    30、洪宝书:《关于教育目标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1988年第6期。
    31、侯才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论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32、皇甫志:《简论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5期。
    33、黄凤漳:《新时期对我国教育方针的研究》,《广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1期。
    34、黄济:《对教育方针的重新学习》,《教育研究》,1982年第2期。
    35、姜崇廊:《解析教育方针新内涵》,《促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6期。
    36、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11期。
    37、姜树卿:《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和教育创新》,《人民教育》,2003年第8期。
    38、蒋华:《新中国历次教育方针变革及评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9、蒋华:《新中国历次教育方针变革及评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0、金生鈜:《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8期。
    41、金铁宽:《50年来民办教育政策回眸》,《北京观察》,1999年第6期。
    42、靳乃铮:《重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关于培养目标》,《教育研究》,1981年第7期。
    43、康宁:《试论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44、劳凯声:《中国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公平性问题》,《人民论坛》,2005年第12期。
    45、乐传永:《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5期。
    46、俞良早:《全球化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47、雷世平:《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政策手段的背离及矫正》,《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4期。
    48、雷世平:《对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理性思考》,《职教通讯》,2003年第3期。
    49、李栋材:《论马克思主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50、李刚:《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中国改革》,2003年第8期。
    51、李海生:《教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问题研究》,《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第4期。
    52、李建刚:《新时期教育方针及其表述》,《教育评论》,1989年第4期。
    53、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54、李孔珍等:《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55、李孔珍等:《教育政策决策研究的四种模型及存在的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0期。
    56、李庆平等:《教劳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山东教育》,2001年第5期。
    57、李韧竹等:《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发展》,《党的文献》,1994年第3期。
    58、李尚卫:《试析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一种新的教育价值体系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2期。
    59、李延平:《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60、李英:《我国教育方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天府新论》,2004年第12期。
    61、厉以贤:《关于教育工作方针的几个理论问题》,《教育研究》,1982年第2期。
    62、厉以贤:《教育方针的内涵及表述》,《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第2期。
    63、梁普卿:《也谈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嘉应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64、林泽龙:《关于教育方针的内容及其表述》,《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1期。
    65、刘保明:《周恩来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周恩来百年纪念论文集》,1999年第1期。
    66、刘春生等:《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67、刘德恩:《职业教育政策的理论模式分析》,《理论研究》,1999年第10期。
    68、刘复兴:《教育政策的边界与价值向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69、刘海南:《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70、刘建时:《对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的几点思考》,《警官文苑》,2006年第1期。
    71、刘茗等:《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72、刘卫东:《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主导价值取向的分析与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7期。
    73、秦宣:《平等与效率: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文史哲》,2006年第1期。
    74、刘艳琳:《浅论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辩证关系》,《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2期。
    75、陆启光:《教育政策是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换的中介和推动力量》,《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第9期。
    76、吕小蓟等:《刘少奇对制定和实施新中国教育方针的贡献》,《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
    77、罗国杰:《对我国教育方针几个问题的探讨》,《玉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1期。
    78、麻建科等:《陕甘宁边区与各抗日根据地国防教育初探》,《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79、马秀莲等:《学习毛泽东思想,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80、马依沙等:《对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回顾》,《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81、茅国华等:《政策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期。
    82、米俊魁等:《如何看待毛主席年提出的教育方针》,《前沿》,1997年第10期。
    83、牛 征:《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6期。
    84、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85、彭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文化教育政策》,《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86、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人民教育》,1950年第1期。
    87、邱忠信:《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特点》,《社会科学战线》,2006 年第4期。
    88、周建超:《周恩来与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89、周一平:《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90、任钟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教育观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意义》,《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第7期。
    91、茹宗志:《浅析我国教育方针的丰富与发展》,《教育探索》,2004年第10期。
    92、舒荣江等:《江泽民对教育方针的论述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93、苏甫:《关于新时期教育方针研究的思考》,《普教研究》,1989年第3期。
    94、孙绵涛等:《错位与复归——当代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7期。
    95、孙清萍:《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96、孙喜亭:《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维艰》,《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97、孙小荣:《关于统一教育指导思想的一点看法》,《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年第2期。
    98、孙亚东:《论我党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7期。
    99、孙运明:《教劳结合的哲学思考》,《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00、覃壮才:《市场化及其危机——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基本取向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101、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102、唐少杰:《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沉思》,《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
    103、唐卫民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解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4、汪高鑫:《周恩来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05、王秉琦:《论教育方针新内容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06、王长乐:《我国教育方针的精神主旨及形成原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07、王汉松:《重新诊释马列主义教劳结合理论》,《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08、王令金等:《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教育指导方针演变述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09、王令金等:《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教育指导方针演变述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10、王润平:《国内外教育方针内涵表述的比较》,《上海教育科研》,1991年第2期。
    111、王坍:《“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辨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年第4期。
    112、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上,《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13、王先俊:《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变化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5期。
    114、王学义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哲学理念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1期。
    115、温梁华:《对我党教育方针的溯源和思考》,《云南高教研究》,1987年第3期。
    116、温梁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教育方针内涵初探》,《现代教育科学》,1988年第3期。
    117、文辅相:《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标思考》,《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118、吴福生:《关于教育指导思想的表述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第1期。
    119、吴青松:《党的教育政策——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灵魂》,《教育探索》,2003年第3期。
    120、吴仁林:《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抉择的重要取向》,《教育探索》,2006年第2期。
    121、吴畏:《关于教育方针的几点认识》,《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3期。
    122、吴贻谷:《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当议》,《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4期。
    123、吴翼鉴:《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与内涵的探讨》,《江西教育科研》,1990年第4期。
    124、吴政富等:《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Z1期。
    125、萧宗六:《简论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表述》,《江西教育科研》,1990年第4期。
    126、萧宗六:《现行教育方针应该修改》,《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10期。
    127、萧宗六:《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3期。
    128、肖健冰:《教育方针研究》,《云南高教研究》,1989年第4期。
    129、徐海鹰:《教育方针的现实考察》,《上海教育科研》,1988年第1期。
    130、徐建文:《<新民主主义论>的文化观内涵及现实意义》,《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31、徐杰舜等:《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
    132、徐志京:《对<“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辨析>一文的商榷》,《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1期。
    133、徐志伟:《解读十六大对教育方针的新表述》,《教育与现代化》,2004年第1期。
    134、杨东平:《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20期。
    135、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百年论略》,《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1期。
    136、杨天平等:《简论教育方针的内容和结构》,《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37、杨天平:《后教育管理时代我国的教育方针》,《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0期。
    138、杨天平:《教育方针基本理论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6期。
    139、杨天平:《教育方针述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
    140、杨天平:《厘清对现行教育方针的几个认识》,《教育导刊》,2002年第11期。
    141、杨天平:《论教育方针的基本规律》,《浙江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42、杨天平:《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五十年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143、杨天平:《世纪中国教育方针的百年之旅》,《学术研究》,2002年第1期。
    144、杨天平等:《党的三代领袖论教育方针》,《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年第5期。
    145、杨天平等:《教育方针概念论》,《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第4期。
    146、姚晓春:《论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5期。
    147、叶朗:《关于把美育正式列入我国教育方针的建议》,《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1期。
    148、于淑云:《从东西方教育目的演变看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划时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49、余立:《教育方针问题讨论综述》,《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年第1期。
    150、余秀兰:《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江苏高教》,2007年第1期。
    151、俞家庆等:《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152、俞家庆等:《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
    153、袁振国:《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年第1期。
    154、袁振国:《科学发展观与教育政策选择》,《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155、翟喆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方针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1989年第2期。
    156、詹鑫:《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57、张承先:《准确表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3期。
    158、张辉:《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探析》,《卫生职业教育》,2001年第11期。
    159、张力:《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青年教师》,2006年第1期。
    160、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效度分析》,《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2期。
    161、张新平:《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能》,《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第1期。
    162、张新平:《教育政策概念的规范化探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63、赵炳坤等:《论新时期教育方针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年第1期。
    164、赵民:《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理论与政策》,《满族研究》,2005年第4期。
    165、赵敏政:《对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应如何理解》,《教育研究》,1981年第2期。
    166、赵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与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探索前线》,2003年第11期。
    167、钟毅:《试论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1期。
    168、周惠英:《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讨论纪要》,《教育丛刊》,1981年第1期。
    169、周立人:《“三个面向”与立体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2期。
    170、朱德全:《素质教育层次结构与“教育理想”》,《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年第4期。
    171、朱登武:《论党的教育方针的与时俱进》,《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7期。
    172、朱海风:《新中国50年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的变革及启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0年第1期。
    173、[英]Angela Little,严陵译:《教育与发展——宏观关系与微观文化》,《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3期。
    1、蔡卓倪:《建国以来国家的教育方针发展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2、柴逢国:《对建国后(1949-1999)教育方针价值取向演变的分析》,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曹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嬗变及其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张国兵:《支持联盟与政策过程——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研究》,北京大学,2004年。
    6、陈永莲:《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教育政策论析》,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何光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方针沿革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江彦桥:《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蒋小丰:《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二十年(1985—2004)》,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李军:《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1、李维善:《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论析》,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2、梁伟:《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3、刘卫东:《当代中国教育主导价值取向的考察与反思》,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4、刘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5、庞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价值取向》,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6、朱磊:《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7、濮岚澜:《中国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研究——一个信息互动的视角》,北京大学,2004年。
    18、浦云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考》,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9、涂春燕:《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0、王建珍:《我国高等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理念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
    21、王丽萍:《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2、王凌凌:《教育政策的人文性价值取向问题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3、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4、徐凯旋:《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述论》,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5、闫锋:《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湘潭大学,2005年。
    26、赵翠:《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7、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