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之一。当前,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其选拔任用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校长选任主体构成及其运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选拔任用过程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研究,力图解决大学校长选拔任用过程中“谁来选”、“选拔谁”、“怎么选”等关键问题,以希努力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同时,通过对江苏省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明晰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方向。
     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七章:
     第一章“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主要以现代大学制度为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探讨现代大学制度对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基本规定。首先分析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考察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最后,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和内涵,提出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需要改革完善的地方。文章认为,传统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责任要求大学校长素质综合化;现代大学多重社会角色要求大学校长选拔任用主体多元化;而现代大学章程要求大学校长选拔任用过程民主化。由此得出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第三章主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揭示国(境)外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特征及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演变轨迹,为当前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供参照系,从而进一步论证当前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及改革完善的路径。第二章“国(境)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基本概述”主要以具有代表性的美、英、德、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为考察对象,概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不同模式和特征,进而分析其可资借鉴之处。第三章“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主要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演进轨迹及主要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在选任主体、角色定位、选任指标、选任程序、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根据高等教育规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沿着“谁来选”、“选拔谁”和“怎么选”的理路,以建构科学规范的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第四章“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主体构成及其运行模式”首先考察了市场型、学术权威型和政府控制型等不同运行模式下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主体构成,分析了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认识前提,进而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运行模式,即“大学自主选拔加政府监督任用”模式。第五章“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指标体系构建”从分析大学校长应具备的政治方向的把握者、事业发展的谋划者、学术管理的主持者和学校事务的经营者四个角色入手,初步构建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一级评价指标,并根据一级指标的素质和能力内涵构建了24项指标特征。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并确定指标权重,从而对大学校长选拔任用指标体系构建做了初步探索。第六章“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过程及其保障机制”首先论述了大学校长选拔任用过程的基本原则,其次探讨了完善这一过程的基本路径,即健全选拔任用法规、优化选任操作技术、扩大选任范围、推动职业化进程、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最后考察了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第七章“江苏省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的实证研究”。江苏省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走在全国前列,是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总结江苏省公推公选高校领导干部的基本经验,客观分析其不足之处和需要完善的环节以及可资借鉴之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明晰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方向。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就推进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其主要观点:其一,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坚定政治理想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其二,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应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精神和内涵;其三,大学自主选拔加政府监督模式应是大学校长选任制度改革的可行路径;其四,科学设定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其五,优化大学校长的遴选过程是选拔优秀校长的重要保障。
     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一个开放的命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尊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以及借鉴发达国家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前进。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university principals is a crucial constituent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proper use of this mechanism is one of the best indications to whe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ld be sustainably developed in China. Yet currently, such a mechanism is far from being well-established and thereby needs further mod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Guided by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of Marxism,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and applies the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such as politics, sociology, pedagog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pertaining to the mechanism, a systematic study is conducted of the basic constituents of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mechanism together with its running mode,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working procedures, seeking to solve such key problems as "who selects","who to be selected", and "how to select" in the procedures of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set up a system suited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for the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of the princip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meanwhil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repor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leading cadres of Jiangsu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o were recommended and selected by general acclaim. The results generated from the study may hopefully provide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ongoing reforms in the mechanism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ory part and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titled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for mod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principals, probes in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for modern colleges in the mechanism.
     Throug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s, Chapter Two and Three disclo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mechanism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evolution of such a mechanism in China. This review works as a reference frame for the reforms of the current mechanisms in China, and also a suggestion for the necessity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mechanisms.
     From Chapter Four to Six, the author tried to construct the an ideal mechanism of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the problems of "who can decide","who to be selected", and "how to do" in mind.
     Chapter Seven repor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ublic recommend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college leading cadres in Jiangsu Province.The public recommendation and selection is a main part of the evolution of our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principals for the situation in Jiangsu is typical for the whole country. This chapter summarized our experience in the public recommendation and selection, pointed out the weaknesses of this mechanism and the offered some suggestion to improve. A mix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study blazed the trail in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mechanism for university principals in China.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 in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 part encompasses the present researcher's own reflections on the scientific, democratic and normalized approach to the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of the principal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researcher's viewpoin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of the principals must give priority to those who stick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ho stand firmly for their political ideas and have an international outlook. Secondly, the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of the principals must conform to the spirit and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ird, the mode of the universities' self-selectio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ment could be a feasible and practical route to the reform of the current mechanism. Four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assessment criteria may provide essential references for the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mechanism. Finally,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may provide a warrant for the selection of principals with high-caliber qualities.
     The mechanism for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university principals in China is an open-ended question, which certainly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 However, such an exploration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in China, should observe 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and should draw up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at regard.
引文
①尹辉等:《大学行政级别不要搞了》,《新快报》2009年3月9日。
    ①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高教探索》2002年第1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①[美]伯倾·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②转引自薛天祥:《关于大学校长角色的理性思考》,《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5期。
    ①马万华:《从伯克利到清华北大——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运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91页。
    ②Amanda H. Goodall:《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必须足科学家吗?》,孙蕾、沈悦青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①王东波:《美国大学校长选聘制的启示》,《江苏图书馆情报》2002年第6期。
    ②吴志功、徐蕾:《英国大学校长角色和职能考察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①刘宝存:《技术异化时代的大学校长》,《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5期。
    ②蓝劲松:《大学校长之学术背景——对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教育背景与工作背景之综合考察》,《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4期。该文对我国大学校长选拔的建议为:“(1)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选拔可以兼采‘内部选拔模式’与‘外部选拔模式’。(2)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选拔人选必须兼顾文理学科背景、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海内外组合等背景因素。(3)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上任年龄可以在保证合适人选的基础上降低年龄限制(如55岁以下),并适当延长任期。”
    ③许晓东:《大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的比较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④席四民等:《中外知名大学校长的比较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⑤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①魏士强:《美国大学校长的选拔及主要特点》,《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7期。
    ②许晓东:《大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的比较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③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十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④周英群、胥青山:《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江苏高教》2003年第1期。该文认为:“首先,除中国实行行政任命制外,其他五国都有一个民主选举的过程,因此在遴选过程中,可考虑教授选举和政府任命相结合的办法,扩大遴选的透明度。其次,要健全教育法规,建立一种依法治校的原则,对中央、地方、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有相应的法规,使校长的遴选做到有法可依。最后,不管是哪种遴选程序或制度,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⑤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相关研究还有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⑥关于大学校长任期的比较研究主要有樊华强《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任期比较研究》(《复口教育论坛》2006年第5期)、刘秀丽,张君辉《中外大学校长任期比较研究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佟欣《从大学发展的角度谈大学校长的任期——基于对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任期的比较研究》(《文教资料》2008年8月号下旬刊)、吕向虹《大学校长该任多久——对哈佛大学校长任期的考察及思考》(《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等。
    ①赵文华等:《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复口.教育论坛》2004年第3期。
    ②李建:《浅议职业型大学校长选拔任用》,《黑龙江高教》1999年第2期。
    ③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战略领导·职业管理·职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①章开沅、余子侠:《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②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周川、黄旭主编:《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④这些成果主要有:殷爱荪、周川主编:《校长与教育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邓小林、唐莉:《略论近代中国大学校长之任职资格与教师聘任》,《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等。
    ⑤殷爱荪、周川:《校长与教育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①邓小林、唐莉:《略论近代中国大学校长之任职资格与教师聘任》,《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②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该著作第二章全面探讨了近代大学校长的任用制度。首先,考察了近代大学校长的任用标准,作者不仅梳理了近代政府关于大学校长任用的规定、大学师生对大学校长任用的要求,还具体探讨了教会大学对华人大学校长的任用情况。其次,分析了近代大学校长的任期,作者分别对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进行考察,相对而言,私立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要长于国立大学。继而,探讨了近代大学校长任职时的年龄,无论是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的校长任职时均以中青年为主,而且私立大学校长任职时35岁以下的青年校长接近平数,这是近代私立大学校长任期较长的一个原因。此外,作者还论述了近代大学校长的待遇以及离职等情况。
    ③陈运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大学校长角色与制度的变迁与反思》,《复口.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作者通过回顾该时期几个影响大学校长治校活动的重要历史实践,对大学校长的角色与制度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我国近30年的大学校长角色具有位行政化、运行组织化和期待多元化等3个特点。同时,作者还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并计论了如何定位大学校长的角色、如何建构大学校长角色实现的制度保障体系、如何有效施行与有效监督大学校长的治校权力、如何有效建立大学校长的产生与退出机制等问题。
    ④蒋婷轶:《中国大学校长的学科偏向及其矫治》,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⑤李田:《大学校长选拔:误区与出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①许国动:《我国现代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②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十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③刘昌明:《大学校长为何难成教育家——对1312名高校管理十部的调查引出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第1期。
    ④黄明东等:《试论大学校长任期》,《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⑤周川:《大学校长角色初探》,《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6期。
    ⑥刘晶玉等:《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4期。
    ①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②王长乐:《关于选拔大学校长的思索》,《科技导报》2002年第6期。该文认为,“可以借鉴和吸收一些国外选拔大学校长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以此促进我国大学校长选拔方式的进步和成熟: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我国现在许多地方试验和采用的公开选拔副厅级、副处级领导干部的做法:再就是我国教育部前几年在同济大学试验的民主推选大学校长的办法,可以扩大实行的范围,从而使我国的大学校长选拔方式从过去的行政化方式中走出来,推进大学校长选拔方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使大学校长的选拔更符合大学的教育规律。”
    ③刘道玉:《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高教探索》2005年第2期。
    ④刘宝存:《技术异化时代的大学校长》,《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5期。
    ⑤周桂英:《大学校长职业化探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该文提出的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建议主要包括:转变观念,提高大学校长的职业认同度:健全大学校长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构建合理化的选人机制;建立大学校长的职业培训机制;健全对待大学校长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①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一份有关世界高等教育情况的报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报告指出,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一时间里翻了一番,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报告称,按照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计算,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2001年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规模,紧随其后的足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
    ②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0页。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43页。
    ②[美]菲利普.阿特巴赫:《全球化与国际化》,姜川、陈延柱译,《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③[美]菲利普.阿特巴赫:《全球化与国际化》,姜川、陈延柱译, 《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①樊华强:《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任期比较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5期。
    ②康健:《大学“去行政化”难在哪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3期。
    ①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科教兴国的动员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2页。
    ④马延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4页。
    ①专访:《为中国一流大学号脉》,《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0年第3期。
    ①陈敬良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和谐的方式参与经济全球化》,《汀苏高教》2001年第6期。
    ②[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③刘绍怀:《关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5月7日。
    ④王恒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精神重建》,《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第3期。
    ①陈颖:《论传统大学精神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江苏高教》2006年第1期。
    ②张应强:《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与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一般课题研究报告。
    ③王志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亟待走出误区》,《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5期。
    ④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4期。
    ⑤华中师范大学编:《现代大学制度专辑》,http://www.51space.net/showNews-24.aspx.
    ①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②[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③[美]伯倾·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④[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⑤[英]约翰·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王顾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②[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1、169贝。
    ③[美]欧内斯特·L·博耶:《关十美国高等教育的演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④[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⑤周光礼:《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①王洪才:《论现代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②许国动:《校长在大学与政府关系中的角色、职责与能力》,《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5期。
    ③Rosovsky,H.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W.W.Norton & Company,1990.269.
    ③[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④周济:《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第3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高教探索》2002年第1期。
    ②陈何芳:《论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校长”机制》,《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第1期。
    ③陈运超:《大学校长治校的机理探究》,《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2期。
    ④赵文华等:《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3期。
    ①赵文华等:《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3期。
    ②刘道玉:《中国怎样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③赵文华等:《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3期。
    ④周济:《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第3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刘念才、周玲:《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②黄达人:《中国大学管理的成本与效率》,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③[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0页。
    ①赵敏、刘献君:《我国大学校长与政府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
    ②韩映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
    ③许国动:《校长在大学与政府关系中的角色、职责与能力》,《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第3期。
    ①[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②[美]菲利普·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③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④[美]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王彦华、梁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⑤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①王一兵:《大学自主与大学法人化的新诉求——全球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②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③张文显、周其凤:《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0期。
    ④王国文、王大敏:《学校章程的法律分析》,《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⑤米俊魁:《大学章程法律性质探析》,《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1期。
    ①陈立荣:《法治进程中我国公立大学章程建设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2-23页。
    ②陈学敏:《关十大学章程的法律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③[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①[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②刘道玉:《民主选举校长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关色键》,《学习月刊》2010年第6期。
    ③何晓芳、周秀华:《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高等学校民主管理的理念与机制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9期。
    ①顾人峰:《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教授治学与校长治校》,《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②张斌、韩立新:《民主管理视角下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平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聚焦大学校长:大学校长素质大家谈》,《南方周末》2005年6月30日。
    ①引自吴忠魁:《私立学校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②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①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②马泓:《中美知名大学校长遴选机制比较研究》,四川大学研士论文,2006年。
    ③刘道玉:《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高教探索》2005年第2期。
    ①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89页。
    ①明薪:《美英中三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比较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第1期。
    ②祁品伟等:《英国大学校长的选拔和校长的作用》,《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2期。
    ③明薪:《美英中三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比较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第1期。
    ①付连兴:《大学校长选拔与任用的国际比较研究》,《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②袁国、陈金艳:《德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架构》,《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
    ⑨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①王勇:《法国、日本高等教育立法历史沿革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
    ②郭丽:《日本国立大学校长角色的历史演变述论》,《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①田爱丽:《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研究及启示——大学·政府·社会关系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70页。
    ②田爱丽:《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研究及启示——大学·政府·社会关系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72页。
    ①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①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②李树:《现代大学校长职业化已成趋势—中外大学校长身份定位比较》,《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6期。
    ①楼艳、顾建民:《香港科技大学崛起的成功之道》,《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11期。
    ①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教育法规汇编》,教育部发售前学部印存图书处1919年,第378-379页。
    ②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教育法规汇编》,教育部发售前学部印存图书处1919年,第379页。
    ③《国立大学校条例》,《教育公报》第8年第3期。
    ①高平叔:《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页。
    ②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9-60页。
    ①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华东现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②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③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④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8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4页。
    ②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7页。
    ①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8页。
    ②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1958年,第6页。
    ②《毛洋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70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各大行政区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1950年,第6页。
    ④许晓东:《大学校长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的比较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①《中央关于今后十部工作的方法的通知》,1957年2月8日。
    ②闫月勤:《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基创业——党政十部背景的大学校长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
    ③兰喜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①郝维谦、龙中正:《高等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②闫月勤:《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基创业——党政十部背景的大学校长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
    ③《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人民日报》1968年7月22日。
    ④《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共和国档案(1949-1996)》,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页。
    ⑤金一鸣编:《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页。
    ③宋晓明主编:《中共党建史:1976-1994》,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332页。
    ②沈士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制度研究(1977-1982)》,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
    ①沈士光:《当代中国政治发菜制度研究(1977-1982)》,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②李继之:《有关高校领导班子建改的几个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①何东吕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8页。
    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教育法律法规汇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①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任免的实施办法》,1987年3月17日。
    ②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校长任期制试行办法》,1987年3月28日。
    ①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②谢泳等:《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③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①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①牛维麟、詹宏毅:《我国大学校长均年龄52岁平均任期4.1年》,《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17日。
    ②吕向虹:《大学校长该任多久——对哈佛大学校长任期的考察及思考》,《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
    ①刘道玉:《中国应怎样遴选大学校长》,《高教探索》2005年第2期。
    ①贾万刚:《论国内一流大学校长的遴选》,《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①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②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①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①季诚钧:《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比较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周桂英:《大学校长职业化探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1页。
    ③季诚钧:《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比较分析》,《华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④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95页。
    ①王鲁捷、王佳:《试论大学校长评价》,《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9期。
    ②刘延庆、陈艳、刘华:《中国高校领导干部人才考评:反思与建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6期。
    ①刘晶下、任峥嵘:《大学校长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期。
    ①邬大光、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②[美]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王彦华、梁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③[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④[美]菲利普·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⑤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⑥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⑦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5期。
    ①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②[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0-71页。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①根据康涅狄格州1792年全民大会法案规定,10名理事的继任者8名当然理事(包括州长、副州长以及州委员会的6名高级助理)联合工作:1819年,6名资深助理被6名州高级议员所取代。但后来由于这些高级议员在参与校董事会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敷衍性和不可靠性,因此,1871年立法会剥夺了这些议员参与校董事会的资格,同时赋予校友以选举的权利,即校友可自行选举他们中的6名成员进入校董事会,校友董事每届任期为6年。
    ②[美]伯倾·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①[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6-37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②管华诗:《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1期,第21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①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②[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0页。
    ①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判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②陈翔:《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中西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比较》,《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①转引自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②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4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③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瑞]尤斯廷.P.托伦斯:《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教育展望》1999年第3期。
    ②从2002年开始,全国有些省份开始副校长公选制改革,由各级组织部统一安排,但足正校长还没有纳入
    到公选制范围之列。江苏曾经在2006年试行过一届,但足后面再没有试行,辽宁省2011年公开选拔正校长。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21/c_12244463.htm.
    ②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消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①吴琦:《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中的人事制度改革》,《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
    ①《南方科技大学暂时管理办法》,2011年5月24日。
    ②马陆亭、范文曜:《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框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5期。
    ③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④《南方科技大学暂时管理办法》,2011年5月24日。
    ①[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②康劲:《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为何喊累》,《信息导刊》2004年第33期。
    ①《哈佛校长祸从口出》,http://news.sina.com.en/w/2005-03-15/17406092820.shtml。
    ②朱海风:《新时期大学校长角色如何定位?》,《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5日。
    ①姚启合:《高等教育管理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②刘向兵、李立国:《大学领导者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7期。
    ③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释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①王洪才:《大学校长的理想类型》,《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
    ②[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③别敦荣:《论市场化体制下大学校长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3期 。
    ④转引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别敦荣,等译,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⑤冯向东:《经营大学办好教育——依托名校办分校的办学实践研究》,《复口.教育论坛》2004年第6期。
    ①赵炬明:《没钱如何办好学校:九江学院发展战略案例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②徐同文:《资源困惑中的地方大学管理与经营--以临沂师范学院为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①彭海斌:《公平竞争制度选择》,商务印馆2006年版,第1-3页。
    ①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②吴忠民:《关于程序公正的几个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①吴翰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义2001年,第66页。
    ①徐梦秋:《公平竞争的要件与形式》,《哲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①陈维嘉:《关于扩大民主参与公开选拔大学副校长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2期。
    ②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①《中国将在若干直属高校试行公开选拔大学副长》http//www.chinanews.cocom.cn/2002-9-28/26/227706.html.
    ②《江苏部属高校将公开招聘校长》,《现代快报》2011年8月31日。
    ①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消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②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①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②王英杰:《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5期。
    ①刘晶玉等:《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4期。
    ②李联明:《美国大学校长遴选与考核价值指标体系构建及价值借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②王继华:《校长走向职业化or走向专业化》,《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日。
    ①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战略管理·职业管理·职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②《西安交大向海内外公开选聘8名副校长》,《中国青年报》2004年4月12日。
    ③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于学强:《中国十部选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①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②李联明《我国大学校长遴选与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及价值借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李联明:《美国大学校长遴选与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及价值借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①丁敬、李晓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呼唤职业校长》,《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1期。
    ①《江苏省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公告》,《新华日报》2010年8月8日。
    ①因公推公选产生的高校领导干部也在江苏省委组织部的问卷调查中,本文没有作单独调查。
    ①《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发办(2009)43号。
    ②梁丽芝,韦朝毅:《公开选拔干部制度的制度秋变迁与发展趋势》,《中国行政管量》2010年第3期。
    ①邵鹏:《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的探索》,《党建研究》2008第8期。
    ②梁丽芝:《公务员流动机制与缋效管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转引自吕向虹:《我国大学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校长?》,《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1期。
    ②王长乐:《关于选拔大学校长的思索》,《科技导报》2002年第6期。
    ①高恒亮:《高等教育中的政治因索及对高等学校党委书记的素质要求》,《周口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②理查德·C·雷文:《大学校长的领导才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③转引自闫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初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赵文华等:《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3期。
    ②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高教探索》2002年第1期。
    ③顾人峰:《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教授治学与校长治校》,《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专题文集(1—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斯大林选集(上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东选集(1-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邓小平文选(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文选(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4-30.
    [12]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6-16.
    [13]江泽民.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摘录)[J].高校理论战线,2002(5)
    [14]江泽民.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5]江泽民.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16]江泽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正确政治方向一部分高校政工干部座谈江泽民同志国庆讲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89(5)
    [1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8]胡锦涛.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J].江海纵横,2007(1)
    [19]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1(10).
    [2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
    [2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
    [22]习近平.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12-19.
    [2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5]中共中央组织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人才[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2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7]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28]中央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29]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30]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教育法律法规汇编[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1]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任免的实施办法,1987-03-17.
    [32]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校长任期制试行办法,1987-03-28.
    [3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4]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2009-12-3.
    [3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
    [3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
    [3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至2008年.
    [3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2011年.
    [39]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法规文件选编[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陈章龙.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芮鸿岩.新中国初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的三维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秦宣.世界主要国家公务员制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刘诚.周恩来与新中国政治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刘诚.百年理论难题的破解和完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刘诚.1989-2002中国民主法治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双传学.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周建超.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焦文峰.走向公共生活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费迅.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创新和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1]周一平.毛泽东生平研究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12]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4]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6]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7]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第1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8]张楚廷.校长学概论[M].北京:北京帅范大学出版社,1994.
    [19]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0]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指导[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21]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2]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3]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4]张子云.公选公正论——中国公开选拔制度的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5]吴翰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6]李烈满.健全工部选拔任用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于学强.中国干部选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8]兰喜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9]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0]李红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31]常校珍.人才学基本原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32]彭海斌.公平竞争制度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3]沈士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制度研究(1977-1982)[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4]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5]刘德生.中国人事行政制度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6][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7]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8]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39]姚启合.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0]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1]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2]纪晓林.美国公共教育的管理和政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3]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4]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5]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6]侯光明,等.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7]马万华.从伯克利到清华北大——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运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8]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9]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0]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1]郝维谦,龙中正.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52]Amanda H. Goodall.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必须是科学家吗?[M].孙蕾、沈悦青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53]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4]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战略领导·职业管理·职业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11.
    [55]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6]章开沅、余子侠.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7]周川.百年之功——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8]殷爱荪,周川.校长与教育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9]徐育苗.中外政治制度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0]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6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6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帅范大学出版社,1999.
    [63]赵涌.培养精英[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64]孟湘砥.毛泽东教育思想探源[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65]腾纯.中国教育魂:从毛泽东教育思想到邓小平教育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66]杨德广.邓小平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7]沈健.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68]陈青州.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69][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70][加]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1][美]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2][美]迈克尔·D·科恩,詹姆斯·G·马奇.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美国大学校长研究[M].郝瑜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73][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4][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5][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76][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7][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8][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9][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80][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1][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82][美]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M].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83][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C].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5][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现代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6][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M].杭聪泽,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87][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版)[M].扶松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8][美]查尔斯.J.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楚艳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9][美]加雷思·琼斯,等.当代管理学(第3版)[M].郑风田,赵淑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9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9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1]陈章龙.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
    [2]石仑山.试论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J].甘肃理论学刊,1995(3)
    [3]梁丽芝,韦朝毅.公开选拔干部制度的制度变迁与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10(3)
    [4]李延保.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5]罗中枢.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探讨[J].党建研究,2008(9)
    [6]杨晖.关于规范高校干部任用提名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9).
    [7]朱玉先.高校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6(5)
    [8]张珍.关于建立和完善高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9]林晓梅.论高校干部选任的民主推荐制[J].江苏高教,1996(3)
    [10]孙正林.关于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11]尹鸿伟.公开选拔大学校长——对话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J].南风窗,2009(7)
    [12]季诚钧.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比较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13]刘道玉.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J].高教探索,2005(2)
    [14]刘道玉.职业化校长的三种类型[J].学习月刊,2005(5)
    [15]丁敬,李晓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呼唤职业校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16]蓝劲松.大学校长之学术背景——对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教育背景与工作背景之综合考察[J].科学中国人,2005(4)
    [17]李进才.关于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风格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5)
    [18]邓小林,唐莉.略论近代,中国大学校长之仃职资格与教师聘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19]许晓东.大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的比较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5(2).
    [20]许晓东.大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的比较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5(2).
    [21]刘秀丽,张君辉.中外大学校长仃期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12).
    [22]黄明东,等.试论大学校长任期[J].教育研究,2005(5)
    [23]樊华强.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任期比较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6(5)
    [24]魏十强.美国大学校长的选拔及主要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3(17)
    [25]王东波.美国大学校长选聘制的启示[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6)
    [26]刘宝存.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四大趋势[J].世界教育信息,2001(5)
    [27]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28]李延成.美国大学校长的角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1(4)
    [29]陈运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大学校长角色与制度的变迁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9(1)
    [30]周川.大学校长角色初探[J].上海高教研究,1996(6)
    [31]陈巴特尔.论大学校长角色的演变及其特点[J].云南教育,2002(6)
    [32]吴志功、徐蕾.英国大学校长角色和职能考察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33]李田.大学校长选拔:误区与出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4]许国动.我国现代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35]王长乐.关于选拔大学校长的思索[J].科技导报,2002(6)
    [36]王长乐.试论高校校长选拔体制与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2005(2)
    [37]王长乐.略谈高校校长的选拔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2(2)
    [38]刘昌明.大学校长为何难成教育家——对1312名高校管理干部的调查引出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39]周英群,胥青山.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3(1)
    [40]明薪.美英中三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41]袁国华,陈金艳.德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架构[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4).
    [42]王勇.法国、日本高等教育立法历史沿革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4)
    [43]黄福涛.法人化与日本国立大学内部管理改革[J].上海教育,2004(11)
    [44]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45]王英杰.大学校长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哈佛大学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1993(5).
    [46]王英杰.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J].科学中国人,2005(5).
    [47]季诚钧.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比较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48]别敦荣.论市场化体制下大学校长的作用[J].高校教育管理,2008(3)
    [49]王洪才.大学校长的理想类型[J].江苏高教,2005(4)
    [50]王洪才.论大学发展阶段与校长选择[J].江苏高教,2007(1)
    [51]陈闻晋,等.试论中国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87(4)
    [52]吴忠民.关于程序公正的几个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4)
    [53]徐梦秋.公平竞争的要件与形式[J].哲学研究,2005(10)
    [54]刘晶玉,等.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4)
    [55]李联明.美国大学校长遴选与考核价值指标体系构建及价值借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
    [56]刘晶玉,任峥嵘.大学校长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7]王鲁捷,王佳.试论大学校长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58]刘延庆等.中国高校领导干部人才考评:反思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59]眭依凡.学术自由理念与大学校长治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
    [60]别敦荣.美国大学学术管理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61]邬大光.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62]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J].高教探索,2002(1)
    [63]赵文华,等.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3)
    [64]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65][瑞十]尤斯廷·P·托伦斯.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J].教育展望(中文版),1999(3).
    [66]刘向兵,李立国.大学领导者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67]管华诗.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68]席酉民,等.中外知名大学校长的比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69]马陆亭,范文曜.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框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70]刘宝存.技术异化时代的大学校长[J].科学中国人,2005(5)
    [71]马怀德.欧洲大学校长选拔制度与治理结构[J].教育研究,2011(2)
    [72]陈伟,等.英美两国大学校长职能与选聘方式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9(3).
    [73]吴琦.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中的人事制度改革[J].日本问题研究,2003(3).
    [74]钱学军.中国农业大学公开选拔副校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3)
    [75]中纯高.中国传媒大学公开选拔副校长[J].新闻战线,2006(11).
    [76]蒋鲁坚.民主推举校长的实践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1995(3)
    [77]刘重春.公开选拔的公正考量[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78]王江红.当前干部公开选拔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学刊,2003(5)
    [79]辛鸣.制度研究的哲学视野选择及其问题梳理[J].哲学动态,2005(10)
    [80]王汉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分析[J].长江论坛,2004(3)
    [81]戴允康.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深层探究[J].理论与改革,1995(10)
    [82]熊维强.论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4).
    [83]卢卫红.毛泽东论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1).
    [84]贺瑞、王渤.列宁与邓小平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85]郭必恒.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3(11)
    [86]顾海良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
    [87]杨兆山.论毛泽东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6).
    [88]曾敏.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
    [89]居继清.略论邓小平关于选择和培养干部的理论[J].北方论丛,1998(5)
    [90]陈文光.论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J].理论与改革,1999(3)
    [91]巩联军.试论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J].理论学习与探索,1998(4)
    [92]李抒望.论江泽民同志的干部教育思想[J].党政干部论坛,2000(2)
    [93]张家胜.邓小平干部教育理论与跨世纪干部的培养[J].理论建设,1996(4)
    [1]蒋婷轶.,中国大学校长的学科偏向及其矫治[D].湖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10.
    [2]周桂英.大学校长职业化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6.
    [3]田爱丽.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研究及启示——大学·政府·社会关系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6.
    [4]马泓.中美知名大学校长遴选机制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6.
    [5]张朝瑜.华侨高校校长遴选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9.
    [6]唐铁寒.大学职业校长资质研究[D].吉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