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游华日本人中国观的近代变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前,日本及日本人虽然出现过冷淡和疏离中国时期,但仍是以崇仰为主流。十九世纪中晚期,游华日本人的中国观逐渐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的社会、民众、文化等方面。游华日本人在上海和香港体验了中国的“西洋化”,对中国的近代化充满惊叹,在中国这种绝对“繁华光景”下,他们也看到中国一些地方所存在的列强与中国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关系。他们为中国近代化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强烈刺激,促使一部分日本知识分子分析总结中国的经验教训,寻求日本的发展道路,避免重蹈中国覆辙。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的十多年间,游华日本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态度由尊敬变为不甚尊敬,甚至鄙视,从此中国及中国人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一蹶不起。近代游华日本人在近代国家国民特征之下发现了中国人一系列的缺点,那就是毫无国家观念、缺乏勤劳观念、无知的卫生观念,他们把中国人的这些所谓“特质”看作是被殖民者的边缘化的特征。为此,游华日本人,始终表现出一种傲气凌人的态度。二十世纪前期,从小就有深厚汉学功底的一些游华日本人,在游历中国期间,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中国,而他们的中国观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结果他们的中国观处于一种跌宕起伏的变化之中。他们的中国观产生了一种分裂,他们虽然失望、绝望,但还是没有放弃寻求幻想中国的念头,就在这种情感变化中充分表现出了他们的中国“乡愁”。总的看来,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给予日本对华态度和政策以重大影响,所以正确认识近代游华日本人的中国观及变化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将是一个新的关键点。
Before modern times, Japan and the Japanese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China have experienced cool and alienation, but the mainstream is worshiping. From Modern times on, the view of China of Japanese travelers is changing gradually; during late nineteenth century,their major concern focused on China's society, people, and culture and so on. Japanese who has traveled to China experience China's Westernization in Shanghai and is full of amazing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 the so-called“Prosperous years ", they find“rulers and the ruled”relationship also existed between China and the powers 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which could also be seen everywhere in China. They are stimulated by the huge cos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which promotes some Japanese intellectuals to analyze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China, in order to seek the path of Japan’development and to avoid making the same mistakes at the same tim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view of china of Japanese travelers could be summarized that those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is shifted from respect to disrespect, even contempt. Since then, the position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eyes of the Japanese people has been devastated. In addition, the Japanese travel to China in modern times found a series of shortcomings of the Chinese people from pro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state, i.e., lack of state-conception, ignorance of diligence and health. They see the so-called Characteristics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onizer who is marginalized. For this reason, the Japanese travelers have always shown a bully attitude of arrogance. However, the Japanese travelers who has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Sinology since childhood, has witnessed a scarred China under Internal Disorder and Foreign Invasions. But their view on China remains in its previous state. Therefore, their view of China is experiencing a zigzag change. The view has created a division, although there is disappointment and despair, they do not give up the idea of searching for the illusion of China in their minds. This change in sentiment has fully demonstrated a nostalgia complex.
     Overall, the Japanese’s view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hange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Japan's attitude and policy towards China. Therefore, for u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modern time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 of those Japanese’s view on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will be a new key point.
引文
①史桂芳:《简论近代日本日中国观的演变及其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③[日]峰洁:《航海日录》,引自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吕超:《外国人的中国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②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
    ③徐志成,刘宁:《日本人的“中国观”》,《东疆学刊》,2008年第1期。
    ①史桂芳:《简论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变及其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严绍璗:《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岱宗学刊》,1999年第2期。
    ③[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
    ④[日]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⑤武继平:《佐藤春夫的中国观论考》,《浙江学刊》,2007年第5期。
    ①齐秀丽、郭艳芹:《评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的中国像和中国观》,《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②牛建科:《试析日本国学家的中国观》,《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③李雁南:《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④李雁南:《经典中国与现实中国——近代日本作家中国之行的想象与误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⑤[日]横山宏章:《1862年日本人眼中的上海——长崎派遣船“千岁丸”随员们的中国观》,《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2期。
    ①刘家鑫:《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70页。
    ②同上书,第154页。
    
    ①[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②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
    ③吕超:《外国人的中国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④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58页。
    
    ①范晔:《后汉书·岛丸鲜卑东夷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21页。
    ②陈寿:《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7页。
    ③[日]井上秀雄:《古代日本人の外国观》,东京学生社,1991年版,第84页。
    ④[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⑤王晓秋,大庭修:《中日文化交流大系》历史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⑥[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页。
    ⑦姚嶂剑:《遣唐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⑧[日]藤家礼之助:《日中交流二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①[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姚嶂剑:《遣唐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8页。
    ③[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1页。
    ④王晓秋,大庭修:《中日文化交流大系》历史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①中国日本史研究会编:《日本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67页。
    ②[日]片倉穰:《日本人のァヅァ观》,明石书店,1998年版,第21页。
    ③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
    ④[日]藤家礼之助:《日中交流二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
    ⑤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①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②[日]藤家礼之助:《日中交流二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③同上书,第119页。
    ④汪向荣:《古代的中国与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0页。
    ⑤吕超:《外国人的中国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7页。
    ⑥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⑦同上书,第144页。
    ⑧3次征日: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274年,第二次1281年,第三次因忽必烈的驾崩(1295年)而流产。日本史书称第一次战役为“文永之役”,第2次为“弘安之役”。
    ①[日]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②叶渭渠:《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③[日]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④[日]京大东洋史辞典编纂会编:《新编东洋史词典》,转引自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
    ①朱谦之:《日本哲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109页。
    ②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③[日]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東ァズア》,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版,第162页。
    ④冯天瑜:《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⑥严绍璗认为日本的近代中国观是在否定传统的中国观的过程中,从日本近代意识形态中成长起来的对中国的新的观念。参见严绍璗:《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岱宗学刊》,1999年第2期。
    
    ①解本亮:《凝视中国: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②[日]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页。
    ③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①刘建辉:《魔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英语词典中“Shanghai”一词的另外一种用法。如那个男人被上海了,意思是说,那个男人被拐骗到船上当了下等水手。准确的解释是,为了使某人充当水手,现将其灌醉,然后拐带到船上,胁迫其就范。一个城市的名字被当作动词来使用,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③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45页。
    ④[日]峰洁:《船中日录》前出,转引自横山宏章:《1862年日本人眼中的上海—长崎派遣船“千岁丸”随员们的中国观》,《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2期。
    ⑤同上。
    ①[日]名仓予何人:《海外日录》,转引自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乘员上海纪行文选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②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139页。
    ③[日]玉蟲左太夫:《航美日录》,转引自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59~60页。
    ④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版同上书,第80~81页
    ⑤同上书,第59~60页。
    ⑥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
    ⑦[日]小栗栖香顶:《北京纪事,北京纪游》,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5~96页。
    ①[日]纳福介次郎:《上海杂记》,转引自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乘员上海纪行文选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②[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页。
    ③[日]纳福介次郎:《上海杂记》,转引自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乘员上海纪行文选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④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⑤同上书,第119~120页
    ①[日]日比野宽辉:《赘肬录》,转引自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乘员上海纪行文选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②[日]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页。
    ③参见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4~85页。
    ④[日]小栗栖香顶:《北京纪游》,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0~101页。
    ①[日]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②[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0页。
    ③同上书,第185页。
    ④[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6~87页。
    ①[日]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2页。
    ②[日]内藤湖南,青木正儿:《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③同上书,第292页。
    ④[日]薄井田:《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⑤[日]沪友会编:《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0页。
    ⑥长沙天心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创立于天心阁北侧的古稻田,人们习称“稻田师范”。1924~1927年徐特立担任该校校长是其鼎盛时期。1938年长沙大火使稻田师范化为废墟。抗战胜利后,稻田校友杨慎宜在荷花池复建长沙师范,现在为长沙师范专科学校。
    ①[日]沪友会编:《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59~160页。
    ②[日]薄井田:《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③[日]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6页。
    ④[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4页。
    ⑤“中国情趣”的解释在日本主要有三种:一是中国人的趣味,二是日本人的汉学修养,三是日本人对中国的事物所发出的那种异国情调抱有憧憬之心,并十分热衷。前两种有片面之嫌,所以,笔者采用的是第三种解释。
    ⑥王守华,卞崇道:《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5页。
    ⑦[日]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2页。
    ①[日]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6~197页。
    ②[日]宇野哲人:《中国文明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页。
    ③“空论”:1893年德福苏峰发表在《国民之友》上的文章《中国改革不难》中说:“当吴越的荒野上升起煤烟、燕赵的郊区响起汽笛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政治、文学、商业、军队等诸般改革就会自然而然地来临了”。
    ④[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3页。
    ⑤同上书,第127页。
    ⑥[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7~259页。
    ①[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7~259页。
    ②[日]内藤湖南,青木正儿:《两个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2页。
    ④[日]宇野哲人:《中国文明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0页。
    ⑤[日]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0页。
    
    ①刘建辉:《魔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②胡令远,徐静波:《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②邢永凤:《前近代日本人的对外认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③沙莲香:《外国人看中国人一百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④[日]宇野哲人:《中国文明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5页。
    ⑤李雁南:《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浅析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⑥胡令远,徐静波:《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1页。
    ①[日]安藤彦太郎:《中国语与近代日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40页。
    ②[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走向亚洲的航踪》,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③[日]内山完造等:《三只眼睛看中国:日本人的评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④W·G·Beasley: The Meiji Restor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p75.
    ⑤刘家鑫:《日语中“支那”一词蔑视中国之意的历史成因》,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日]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页。
    ②刘家鑫:《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日本与中国的他者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④[日]后藤朝太郎:《今日中国的社会情况与文化》,文明协会,1927年版,第2页。
    ⑤[日]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8页。
    ⑥同上书,第52页。
    ①刘家鑫:《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②[日]夏目漱石:《满韩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0页。
    ③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④[日]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5~96页。
    ⑤[日]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2页。
    ⑥[日]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4页。
    ①[日]内藤湖南:《燕山楚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0页。
    ②[苏]弗·普罗宁可夫,伊·拉达诺夫:《日本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③[日]夏目漱石:《满韩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0页。
    ④[日]德富苏峰:《七十八日游记》,中华书局,第494页。
    ⑤[日]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4页。
    
    ①[日]内藤湖南:《燕山楚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8页。
    ②[日]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6页。
    ③同上书,第181页。
    
    ①[日]股野琢:《苇杭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2页。
    ②[日]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3页。
    ③[日]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2页。
    ④[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5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日本与中国的他者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①[日]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3页。
    ②[日]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③同上书,第89页。
    ④[日]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3页。
    ⑤[日]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页。
    ⑥[日]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1页。
    ⑦李雁南:《经典中国与现实中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日]股野琢:《苇杭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4页。
    ②同上书,第145页。
    ③[日]德富苏峰:《七十八日游记》,中华书局,第379页。
    ④[日]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页。
    ⑤四川劝工总会:又称四川劝工博览会,1905年由在四川的日本人主持创办,大多在三月举行,邀请在华各国参加的商品展览会,中国的商品也参加展览。
    ⑥[日]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4页。
    ⑦6家商店:指大阪公司支店(今之日清汽船会社支店)、瑞和洋行、日森洋行、太和洋行、有邻公司以及某火柴公司(公司名不详)。
    ①[日]山川早水:《巴蜀旧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②汪向荣:《日本教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③据汪向荣《日本教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④[日]山川早水:《巴蜀旧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80页。
    ⑤同上书,第433页。
    ①Conrad Schirokauer.Modern China and Japan,Harocurt Brace Jovanovich,Inc., 1982,p212.
    ②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③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①“风说书”:“风说书”是由来往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荷兰和清国商船所提供,其中中国商船提供的情报,称为“唐人风说书(又称清商口单)”,荷兰商船提供的情报,称为“阿兰陀风说书(又称兰风说书)”。另外,还有担任翻译的通事根据外国商人的口述或摘译外国报纸上的新闻,称为“别段风说书(又称特别风说书)”。
    ②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页。
    ③[日]纳福介次郎:《上海杂记》,转引自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乘员上海纪行文选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④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75页。
    ①万生桥: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横跨肇嘉浜河道,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材质石拱,1908年因修筑肇周路拆除。
    ②上海城:历史上,上海城有新旧之分,新城是指西方列强的租借地,旧城是指上海古县城。这里指的是上海古县城。
    ③[日]日比野宽辉:《赘肬录》,转引自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⑤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⑥[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7页。
    ⑦同上书,第391页。
    ①[日]小栗栖香顶:《北京记游》,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8页。
    ②K.H.Kim.Japanese Perspectives on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4,p35.
    ③[日]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页。
    ④[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6页。
    ①[日]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0页。
    ②同上书,第24页。
    ③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④[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9页。
    ⑤同上书,第156~157页。
    ①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②[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7~77页。
    ③目:日本传统的尺贯法,表示尺、称等的最小单位。大概其长度与米制的毫米相仿。
    ④[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4页。
    ①[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6页。
    ②[日]小栗栖香顶:《北京纪事》,中华书局,2008年年版,第196页。
    ④Conrad Schirokauer.Modern China and Japan,Harocurt Brace Jovanovich,Inc., 1982,p212.
    ⑤陈秀武:《日本大正时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⑥李雁南:《经典中国与现实中国——近代作家之行的想象与误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⑦[日]南博:《日本人论》,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①[苏]弗·普罗宁可夫,伊·拉达诺夫:《日本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②[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29页。
    ③同上书,第156~157页。
    ④[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4页。
    ①[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2页。
    ②[日]内藤湖南,青木正儿:《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118页。
    ③[日]南博:《日本人论》,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④杨宁一:《了解日本人:日本人的自我认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②[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15页。
    ③同上书,第38页。
    ④[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走向亚洲的航踪》,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⑤K.H.Kim.Japanese Perspectives on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4,p107.
    ⑥[日]溝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①[美]埃德温·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6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③[日]内藤湖南,青木正儿:《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101页。
    ④[日]内藤湖南,青木正儿:《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⑤[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中华书局,200年版,第131页。
    
    ①[日]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5~146页。
    ②[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页。
    ③[日]内藤湖南,青木正儿:《两个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97~98页。
    ①K.H.Kim.Japanese Perspectives on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4,p35.
    1.[日]井上秀雄.古代日本人の外国观[M].东京:学生社,1991
    2.[日]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ァズア[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8
    3.邢永凤.前近代日本人的对外认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日]片倉穰.日本人のァヅァ观[M].东京:明石书店,1998
    5.[日]后藤朝太郎.今日中国的社会情况与文化[M].东京:文明协会,1927
    6.[日]冈千仞.观光纪游[M].东京:ゆまに书房,1997
    7.[美]K.H.Kim. Japanese Perspectives on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M].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4
    8.[美]Vivien.W.Ng.Madn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M].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0
    9.[英]Conrad.Schirokauer.Modern China and Japan[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82
    10.[英]Moulder.Frances.V.Japan 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1.[美]W.G.Beasley.The Meiji Restoration[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1.[日]内山完造等.三只眼睛看中国:日本人的评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2.[日]内藤湖南,青木正儿.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日]沪友会编.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4.[日]薄井田.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5.[日]山川早水.巴蜀旧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6.[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日]内藤湖南.燕山楚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日]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9.[日]股野琢.苇杭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日]夏目漱石.满韩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日]中野孤山.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日]桑原骘藏.考史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日]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日]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七十八日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日]小栗栖香顶.北京纪事,北京纪游[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7.[日]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8.[日]宇野哲人.中国文明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吕超.外国人的中国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4.[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
    6.范晔.后汉书·岛丸鲜卑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
    7.姚嶂剑.遣唐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8.陈寿.三国志·魏书·倭人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
    9.[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王晓秋,大庭修.中日文化交流大系·历史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1.[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12.[日]藤家礼之助.日中交流二千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3.[日]南博.日本人论[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
    14.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卷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5.汪向荣.古代的中国与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6.[日]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7.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朱谦之.日本哲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
    19.解本亮.凝视中国:外国人眼里的中国[M].北京:人民族出版社,2004
    20.刘建辉.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1.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2.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3.陈湛颐.日本人与香港—十九世纪见闻录[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
    24.王晓秋.近代中日启示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25.沙莲香.外国人看中国人一百年[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6.[日]安藤彦太郎.中国语与近代日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7.[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8.平献明.日本人的外向意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29.刘家鑫.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0.汪向荣.日本教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1.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2.[日]溝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3.[美]埃德温·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4.[日]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5.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6.陈秀武.日本大正时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7.[苏]弗·普罗宁可夫,伊·拉达诺夫.日本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史桂芳.简论近代日本日中国观的演变及其影响[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高增杰.福泽谕吉与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思想史和国际关系的接点[J].北京:日本学刊,1993(1)
    3.严绍璗.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J].泰安:岱宗学刊,1999(2)
    4.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J].北京:日本学刊,2003(2)
    5.徐志成,刘宁.日本人的“中国观”[J].延边:东疆学刊,2008(1)
    6.牛建科.试析日本国学家的中国观[J].长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7.李雁南.经典中国与现实中国——近代日本作家中国之行的想象与误读[J].广州: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8.屈亚娟.福泽谕吉的中国观[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9.渠长根.幕末明治时代日本侵华思想检证[J].许昌:许昌学院学报,2003(1)
    10.[日]横山宏章.1862年日本人眼中的上海—长崎派遣船“千岁丸”随员们的中国观[J].上海:档案与史学,2004(12)
    11.李雁南.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浅析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12.刘家鑫.日语中“支那”一词蔑视中国之意的历史成因[J].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13.冯天瑜.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2000(5)
    14.武继平.佐藤春夫的中国观论考[J].杭州:浙江学刊,2007(5)
    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胡令远,徐静波.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与展望[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中国日本史研究会编.日本史论文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