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学的景观空间设计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城市建筑密度剧增。具体表现为城市高层建筑林立,绿地比例减少,交通拥堵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城市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城市环境的人文部分得不到充分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由一些从无考究的形式随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混乱的户外活动的城市空间。城市本身的特色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本文试图介绍城市景观类型学解决问题方案的发展,对类型学引入景观实践的概念和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了前人在景观设计中,全面系统的研究和类型学的主流理论。通过筛选和辨析景观发展的历史与案例,总结出一个真正适合城市景观的景观类型学基本指导理论。然后探讨数个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类型学应用和结合点,制定了一系列类型学实际操作步骤方法。
In Chinese fast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China urban architecture density sharp increase.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stands in great numbers for the urban high-rise construction, the green space proportion reduces, the transportation supports stops up heavily.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most serious influence is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 loses,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is destroyed, the urban arrangement cannot obtain inherits with develops. Tends to more and more as the urban important part's urban landscape space in each kind of element and each kind of style mixes in together, has formed the chaotic outdoor activity urban space. City's characteristic desalinates gradually even vanishes.
引文
①《当代景观营造类型学》张文英,2008.
    图片3 翁立.北京的胡同.[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11.
    图片4 翁立.北京的胡同.[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43
    图片5 来源eds-orient设计院
    图片6 来源作者自绘
    ①刘春,何艳.2006.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p5
    图片15 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16 来源作者自摄
    [1]吴家骅, 景现形态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蔡竞,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兼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J],四川环境,2002,21(2):P 86--88,
    [4]吴良镛、周干峙、林志群,我国建设事业的今天和明天,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5]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 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杜,2001,
    [7]马清远,类型概念及建筑类型学,建筑师,1990(12)
    [8]邓立丽.2006.黄浦江区岸线利用特征及功能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9]钱辰佳, 城市最观的结构与规划布局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3
    [10]徐怡涛, 试论城市景观和城市景观结构, 南方建筑,1998(4)
    [11]刘奇志,肖志中, 城市景观体系规则探讨[J]
    [12]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中国园林2005(6)
    [13]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4]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种城市设计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5]G·布罗德本特著,张韦译,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P260
    [16]Aldo Rossi著,施植明译,城市建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
    [17]Peter G, Rowe著,刘育东审订,王昭仁译,设计思考,台北: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1999
    [18]王丽方,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新建筑,1986(1)
    [19]杰拉尔德,迪克斯著,韩宝山译,城市设计中的空间、秩序和建筑,建筑学报,1990,3
    [20]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江坦校,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1985
    [21]梓人,百年轮回:建筑学中的历史主义,世界建筑导报,1993,(01)
    [22]邹德慈,当前英国城市设计的几点概念国外城布规划,1990,(4)
    [23]韩冬青,城市设计创作的对象、过程及其思维特征城市规划1997,(2)
    [24]王冬,类推设计的思维方法,时代建筑,1991,(3)
    [25]朱铭,新理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世界建筑,1992,(2)
    [26]阿尔多·罗西著,黄士钧译,城市建筑学,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7]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8]沈克宁,设计中的类型学,世界建筑,1991
    [29]俞孔坚,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0]埃德蒙·N, ·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著,俞孔坚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2]汉斯·尤那斯,生命现象,纽约Dell出版社,1968
    [33]凯文·林奇著,林庆怡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34]柯林·罗著,童明译,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5]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6]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7]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著,“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8]徐磊青杨公侠著,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9]米歇尔·柯南陈望衡编,城市与园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0]克利夫·茫福汀著,张勇刚译,街道与广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1]张凌,城市设计和类型学,华中理工大学硕士论文,1997
    [42]魏春雨,建筑类型学研究,华中建筑,1990,(2):P88
    [43]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4]范文著,潜意识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5]安东·埃伦茨威格著,肖聿,凌君,靳蜚译,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无意识知觉理论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6]霍尔等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北京:三联书店,1987:P80
    [47]JollnLobell原著,朱咸立译,静谧与光明——路易士·康建筑中的精神,台北:台北书局
    [48]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9]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北京和平出版社,1988
    [50]朱锫,类型学与阿尔多·罗西,建筑学报,1992(5)
    [51]M, ALaugierEssalsrtrl'Architecture, Duchcsne, Pais,1753:P12
    [52]王湘君,从理性的起源走向辩证的终极——读《辩证的城市》有感新建筑,2002(2):6568
    [5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54]李志刚历史街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新建筑,2003(增):29—32
    [55]汪丽君,舒平类型学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6]黄伟平,居住的类型学思考与探索,建筑学报,1994(11)
    [57]R,克里尔著,钟山等译,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
    [58]陈伯冲,建筑作为理性的形式,建筑师,1995(2)
    [59]王维仁,消失的街廓——中国当代城市设计范型,建筑师80期,1998,2
    [60]芦原义信著,常钟隽译,隐藏的秩序,建筑师52、53期,1993
    [61]Alejandra Zaera, Conversations withe Rafael Moneo, EL Croquis 64,1994
    [62]程越,朱颖,龙淘,建筑语言和迪朗的类型学差异,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
    [63]Rafael Moneo, "On Typology", Oppositions,,1978(13)
    [6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时间的种子,王逢振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65]Stanley Abercrombie著,吴玉成译,建筑的艺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