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福乐智慧》健康史料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福乐智慧》于公元11世纪产生在我国西域的喀喇汗王朝(公元840~1212年),是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于回历462年(公元1069年)写成的一部长篇诗体著作,是研究喀喇汗王朝时期政治、法律、伦理、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情况的重要文献。“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福乐智慧》多种版本的问世,产生了大量研究著述。国际学术界对《福乐智慧》及其所反映的古代维吾尔社会、历史文化、伦理思想展开了不懈探讨,形成了被国内外学者称之为‘福乐智慧学’的专门研究领域”。②但时至今日,《福乐智慧》仍有领域尚未涉及,属于空白状态。本研究采用历史学、民族学和健康学相结合的多元方法,从健康学视角解析《福乐智慧》并进行系统研究,以开创《福乐智慧》学术价值的新层面并提供研究效益,其目的皆在于探讨11世纪喀喇汗王朝时期古维吾尔民族的身心活动史及社会发展史,将古代少数民族散乱的健康观构建成一种社会及人生健康的指导系统,为现今国家与民族的实际问题服务。
     本文从《福乐智慧》中古维吾尔民族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健康思想渊源以及健康思想影响等六个层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新观点如下:
     第一章,《福乐智慧》的身体健康思想与实践方法
     《福乐智慧》涉及病种病症40种,治疗法则4类,治疗方法10余种,治疗方剂及药物20余味,它从四个角度阐述了身体健康观点:一是重视自然界“四大物质”及“人体体素”之作用、规律、性质,概括出疾病概由此二者紊乱所致之理,并依此整理出“因身心发展规律治则”、“因时治则”、“因病种治则”、“因病程治则”四大法则;二是循据《福乐智慧》所供膳食养生史料,发掘出其“凉性”、“热性”、“温性”、“营养性”、“祝由性”等依病情辨证之食养法;三是发掘了《福乐智慧》性健康观点,表达了情欲系内外部刺激之生理心理反应,强调了节欲养生及以理控欲之价值;四是《福乐智慧》强调了富有伊斯兰教性质的卫生防御手段,如祈祷、礼拜、净身、割礼等。这是特色健康习俗。
     第二章,《福乐智慧》的心理健康思想与实践方法
     首先《福乐智慧》论及人格秉性的内容,这是心理健康之主旨。它认为“人格”是由先天血统、知识训练和后天养育方式塑造而成,这种用生物观和文化观诠释人格的二元论超越了真主天定的宗教观,是合理的辨证认识。其次,《福乐智慧》提出喜、乐、恼、忧、怒“五情说”,书中疾病发生多与情志有关,认可心理因素对于躯体健康之影响作用,并将此观点贯穿于病因考察、诊断分析和辨证施治等环节上。其三,《福乐智慧》认为,“心”、“脑”、“肝”是承担“心理活动”的功能器官,此说否定了《黄帝内经》确立的“心为君主之官论”之见解。依据《福乐智慧》阐发的心身健康思想之脉络,本研究发掘其养心方法为一律六法:以心身发展规律养心、以智养心、以情养心、以静养心、以香养心、以祝由养心、以梦养心。这些方法独具古民族特色。
     第三章,《福乐智慧》的社会健康思想与实践方法
     《福乐智慧》是一部治国安邦的思想纲领与实施方案,治国安邦即社会健康。书中从第二十八章至第三十七章,论及国王及各类官臣的地位和职责,而后从第五十一章至第六十一章,论及各类行业人员的地位和职责,其活动均围绕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理想社会与幸福关系之主题而进行,并提出了运用仁德、公正、礼仪等思想规范社会的一系列改革主张,凸现了爱民亲仁的人本思想、公正守序的法制思想和礼仪社会的发展思想。《福乐智慧》有孔子“仁爱”儒学思想,但在思想境界上有所开拓,它倡导善待贫苦大众,建立“安居乐业”的社会。这种人本治国思想比西方“人本主义”早800余年。虽然《福乐智慧》提倡“绵羊和野狼,一池清水同饮”的社会不可能实现,但其为刚刚脱离游牧社会不久的喀喇汗王朝,设计出构筑在“人本”观念上的社会健康思想之方向是正确的。
     第四章,《福乐智慧》自然和谐的健康思想与实践方法
     喀喇汗王朝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构成了以热、寒为基础的干燥性气候。自然环境威胁生存,死亡率极高。《福乐智慧》涉及病症40种:血脉不通、消化不良、痰多之症、脑热头痛、神经错乱、驼背弓腰、双眸昏眊、身体消瘦、头昏头疼、胸闷气喘,等等。故此,古维吾尔民族崇拜自然界中一切对健康有益之物,认为生命过程就是人体与环境相互和谐与积极利用过程。《福乐智慧》史料中显见四个基本自然健康理念:一是喀喇汗王朝自然地貌形成独特的“环境疗疾法”、“用土疗疾法”、“用树疗疾法”;二是构成一套顺应天时的“季节健康理论”及保健方法;三是形成了特色的生态保健意识;四是利用特定的地理优势将中原、印度和阿拉伯等健康文化和健康物质集于自身积极利用。
     第五章,《福乐智慧》健康思想的渊源
     喀喇汗王朝位于祖国中原、印度和阿拉伯文化汇流之中间地带,古维吾尔民族依据这一地理优势,中外交流频繁。喀喇汗王朝通往中原的玉石之路、香料之路、药材之路,其规模、数量和品种之多均超越前代。同时,它与印度和阿拉伯等国家也交流频繁,《福乐智慧》所提“龙脑香、“薰香”、“谢莱赛”等,均为来自印度和阿拉伯之进口药材。古维吾尔民族兼容并蓄,广泛吸收了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健康思想及健康方法,产生融合混成之势以为已用,而更为重要的渊源则出自其本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健康观念与方法,这是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各民族的健康经验之结晶。
     第六章,《福乐智慧》健康思想的影响与局限性
     《福乐智慧》已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和健康生活准则,对维吾尔民族及邻近地区各民族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书中阐述了幸运与幸福、智慧与幸福、正义与幸福以及知足与幸福之关系,通过这些关系解答了生存目标及民族发展之意义。其“四大物质”、“体素调节”、“寒热施治”、“膳食养生”、“卫生防御”、“人格健康”、“性健康”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健康理论与实践方法,更是融入维吾尔民族的生存理念中,引导民族的价值取向、净化民族的精神以及塑造民族的健康性格。《福乐智慧》产生于11世纪,其健康观难以超越时代,故其中也表现出人贵论血统思想、轻现世重来世的病幻思想以及轻视女性的不平等思想。这系时代使然。
     研究结论:《福乐智慧》在反映喀喇汗王朝时期古维吾尔民族政治、法律、伦理、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情况的同时,亦反映了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之主体内容。故本研究认为,《福乐智慧》虽不是一部健康学专著,但书中深蕴健康思想和诸多实践方法均可纳入健康学范畴中,《福乐智慧》是一部阐发古维吾尔民族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自然和谐之书,是一部维吾尔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健康启示录的经典之作。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which appeared in the Karahanilar Dynasty lying in the Western Regions is a full-length poetry style book in Huihe language. It i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that studies politics, laws, morals, philosophy, culture, economy and religion etc. in the Karahanilar Dynasty" over a century, with the multi-versions publishment of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quite a few research books or articles appeared. International academia had been discussing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by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until now, there are still fields of study uninvolved. The study explains and analyses the book from health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es it systematically. In addition, the study gives research results for thorough learning history of lif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Uyghurr nationality in the Karahanila Dynasty in 11 century and overally shows the new aspect of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on academy.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social health,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the origin of health thoughts and the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s of health thoughts. Its content and new standpoint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the physical health thoughts and the ways to practice
     The book involves 40 kinds of diseases, 4 kinds of treatment principles, over 10 kinds of treatment methods and more than 20 kinds of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and medicines. It elaborates the standpoints of physical health from 4 respects:
     1.On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unctions, rules and nature of "the four substances" and "four kinds of Ti su" in nature. It is abstractly generalized that all of diseases are caused by disorder of "the four substances" and "four kinds of Ti su."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four great principles" is sorted out. They are "cur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 "curing with different seasons," "curing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and "curing with different stages."
     2.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terials to keep in good health with foods provided by the book, the concrete methods such as "cool food therapy," "hot food therapy," "warm food therapy," "healthy food therapy" and "food therapy by saying prayers"etc, are induced.
     3.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introduces the healthy-sex standpoints that keep health body and proper sex activities. It elaborates the viewpoints from 3 aspects:(1) Sensual desire is reaction to the stimulation inside or outside, which is the physical need of human being to act that is stimulated by "beautiful poses," which is a kind of living atates or mental appearance. (2) The book explains sex through the meaning of mankind breeding, which gives affirmation for the meaning of sex. (3) The happiness comes from sex. "If the wishes to beg for beauty and loyal are fulfilled, they will get married," which emphasizes that sensual desire is the basis of "health life."
     4.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emphasizes the means of hygiene defense. In the boom, there are several records about healthy care, such as "clean body, containing and gargling," "moveing more and sleeping less," and "controling feelings reasonably" etc.. This reflects that the ancient Uyghurr had true lord to the godliness and the healthy habits.
     Qhapter 2, The mental health thoughts and the ways to practice in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Firstly, human being's nature which is the gist of mental health, is dealt with in this book. It is believed that "personality" is shaped by innate bloodline, knowledge and parenting style. Personality is explained not only in the biological views, but also in the cultural views. The above idea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religious ideas that human being's nature is completely decided by divinity and Allah, which seems to deny the theology on human being's nature.
     Secondly, most of the 20 diseases recorded in this book are related to "feelings and will," which approves that spirit factors exerted influence upon body health. The idea is penetrated in the desease which causes invertiga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other links.
     Thirdly, it is believed that "heart,'"' liver" and "brain" are considered as function organs. The research summarizes one rule and six methods of mental health maintenance according to the book: the rule is to adjust ourselv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regulations; the six methods with special features are to maintain mental health by intelligence, feelings, calm, muskiness, supplication, faith and dream.
     Chapter 3, The social health thoughts and the ways to practice in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This book has been considering as an ideological programme and enforecment scheme of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well to ensure national secuity.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subjects of the book are mainly to elaborate life, life value, living way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deal society and happiness. From chapter 28 to 37, the book deals with to establish "an ideal society" and mainly talks about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king, the ministers at all levels. From chapter 51 to 61, the book presents that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all kinds of trade staff. A series of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book including basic social criteria of justice, legality, virtuousness and benevolence. Based on the social views of health, in this book, a set of measures of society reformation are put forward that the faith, order, legality, morals are taken as basic behavior norms, which stresses not only the restraint of laws, but also the restraint of spirit and are put into practice by education. The society which sheep and volves drink together recommended in the book is realized impossibly, however, the social health theory on four political perceptions "justice, luck, wisdom, content" for the Dynasty just divorced from nomadic society is right.
     Chapter 4, The health thoughts and the ways to practic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in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the Karahanilar Dynasty are complicated. The mountains, desert, Gobi, oases, plateaus and forest cause the climate with hot and cold weather. Human being are tested harshly b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lives are threatened; so the death rate is very high. Hence, the ancient Uyghurr nationality adored all of the plants and animals which are good for health. They consider life is the process that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re mutual harmony and positive utilization and propose Laws of God, Laws of nature and humanities are interlinked. They believe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s a whole and life process is a mutually harmonious process of body and environment. Depending on a great deal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book, four basic health concepts are concluded: the first is that unique health keep methods of the ancient Uyghurr nationality are shaped by the natural geography of western regions, such as "soil treatment," " tree treatment," and "sand treatment" etc.; the second is that the health theory invloving four seasons in one year and health methods with conformation to climate are formed. The third is that the special superiority and methods of living health and temple health are shaped. The fourth is that taking advantages of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health culture and substanc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India and Arab are formend and utilized positively.
     Chapter 5, The source of health thouths in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The Karahanilar Dynas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middle district of the culture convergency of India and Arab. The ancient Uyghurr nationality resorted to geographical strengths to make frequent communication. In Karahanilar Dynasty, the king dispatched emissaries to Central Plains more than 40 times. "Common Borneo Camphor, fumigant" and "Xielaisai" mentioned in the book are all drugs from India and Arab. The health thoughts from the Han nationality, Confucianism, Indian Buddhism, Arab Islamism are absorbed in the book, which show the fixation trend to constitute unique health thoughts and methods with a long history.
     Chapter 6, The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s of health thoughts in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has been single standard and guidelines of health life, which has influenced the Uyghurr nationality and other natioanlities living in neighboring regions. The book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luck and happiness, wisdom and happiness, justice and hpainess as well as contentment and happiness.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 developmnet and life goals is explained through the four ralatoins. The health theory and the ways to practice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four substances," "the health and guard against diseases," "the health of personality" come from the Uyghurr nationnality's belief about life, which lead their orientation of values, hearts purification and brave temperament building.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appeared in 11 century; so the outlook on human being's life and health are limited to the age. The health thoughts in the book have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even some are not correct, such as blood lineage thought, the ill thougt to belittling this life and to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later time and the unequal thought of looking down upon women. But these factors are made by the history limitations, so they are unavoidable.
     The conclusion: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reflects the ancient Uyghurr nationality's politics, laws, morals, philosophy, culture, economy and religion etc. in the Karahaniliar Dynasty as well as the main content of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social health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So the study presents that although 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is not the book about health, health thoughts and the ways to practice described in the book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health theory. It is a book that deals with physical—mental—social health—harmony at ancient Uyghurr nationality as well as a classic one with health enligh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yghurr nationality.
引文
① 公元840年至1212年,西迁回鹘在原唐朝的北庭和安西两都护府所辖的大部分地区,即现今我国的新疆北部和南部与苏联的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东半部这一广大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从公元1041年分为东西两个汗国。1095年,西部王朝沦为塞尔柱附庸,1128年东部王朝沦为西辽附庸。1141年,塞尔柱被西辽战败,西部王朝亦由塞尔柱附庸转为西辽附庸。随后,西辽1211年亡,东、西喀喇汗王朝也于1211年和1212年相继灭亡,王朝存续372年。参见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页、第88-89页。
    ② 老舍.《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56年。参见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译者序》汉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③ “古称维吾尔为袁纥、韦纥、乌护、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都是由‘Uyghur’这一名称或与Uyghur同源的一个字转来的”。“维吾尔”仍为“Uyghur”一词。冯家昇、程溯洛、穆广义编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1-3页。本文为行文便利,文中统称为“古维吾尔民族”。
    ④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4月第二版。
    ① 郎樱.《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页。
    ② 薛宗正.《<福乐智慧>的多元文化色彩》.《<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③ 陈延琪.《<福乐智慧>成书年代和优素甫生年的考证》.同上,357-368页。
    ④ (土耳其)R·R·阿拉特著,刘宾译.《<福乐智慧>土耳其文译本导言》.同上,第19页。
    ⑤ (苏)A·H·科诺诺夫著,李琪译.《优素甫·巴拉萨衮的长诗<福乐智慧>》.《<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页。
    ⑥ Y·麦迈塔洪诺夫著,刘宾译.《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同上,第284页。
    ① 陈延琪.《<福乐智慧>成书年代和优素甫生年的考证》,《<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页。
    ② 阿·迪拉卡尔.《福乐智慧研究》.安卡拉出版,1972年,第23页。
    ① 魏良弢.《南疆喀喇汗王朝遗迹走访散记》,《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第127-131页。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就读的可能是罕勒克麦德来斯.即皇家教经堂,专为贵族们教学经文的地方。
    ② 《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12页。此文考查“麦德利斯”遗址在泽普县伊玛乡瓦普恰卡村东100米处。1989年重新维修,予以加固。
    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哥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① 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译者序》汉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② (土耳其)R·R·阿拉特著,刘宾译.《<福乐智慧>土耳其文译本导言》.《<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2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0页。
    ② 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译者序》汉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① (苏)Y·麦迈塔洪诺夫著,刘宾译.《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0页。
    ② 许浩福、陈鹏译,陈伟校.《国外突厥学研究概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① 李琪编译.《苏联有关<福乐智慧>的研究著述目录》.《<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5页。
    ② (苏)Y·麦迈塔洪诺夫著,刘宾译.《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0页。
    ③ (土耳其)R·R·阿拉特著,刘宾译.《<福乐智慧>土耳其文译本导言》.同上,第1页。
    ④ 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译者序》汉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① (美)罗伯特·丹柯夫著,韩琳译.《<福乐智慧>英译本导言和注释》.《<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页。
    ② 许浩福、陈鹏编译,陈伟校.《国外突厥学研究概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65页。
    ③ (土耳其)R·R·阿拉特著,刘宾译.《<福乐智慧>土耳其文译本导言》.《<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④ 李琪.《国际学术界研究<福乐智慧>概况》.《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第113-115页。
    ⑤ (苏)A·H·科诺诺夫著.李琪译.《论优素甫·巴拉萨衮之<福乐智慧>》.《<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8页。
    ⑥ “马斯纳维”,即用阿鲁孜格律的木塔卡里甫韵律写成的一种诗体。每个诗段是由双行押韵的诗组成。这种诗段在阿拉伯、波斯——塔吉克以及操突厥语各民族的文学中,又称为“别依特”。
    ① (苏)A·H·科诺诺夫著.李琪译.《优素甫·巴拉萨衮的长诗<福乐智慧>》.《<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63页。
    ① 许秀芳.《1979年以来国内关于<福乐智慧>研究综述》,《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第46-53页。
    ② 牛汝极.《莎车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阿拉伯语法律文书与<福乐智慧>研究》,《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第99-104页。
    ③ 世界各国学者对《福乐智慧》是用什么语言写成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基本有五种认识:回鹘语、阿拉伯语、东突厥语、葛逻禄语、混合语。
    ① 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译者序》汉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①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页。
    ②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页。
    ① (德)穆斯特伯葛(Munstetberg).《心理学和历史学》,1899年,柏林出版,第223页。
    ① 普里查克著,魏良弢译.《关于喀喇汗王朝若干有争论的问题》,《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版),1984年,第2期,第40-54页。
    ① 狄奥苏非特·西摩卡塔,《历史》第5卷,莫斯科出版,1957年,第161页。引自薛宗正.《古突厥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第139页。
    ①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② 阿布都热依木·哈德尔.《维医四大物质学说浅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5年,第1期,第10-11页。
    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④ 同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第22页。
    ①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①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3页图,此图有修改。
    ① W.H.S·琼斯译.《希波克拉底》英文版,第2卷.纽约出版,1923年,第175页。
    ①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2版,第30页。
    ② 放血——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
    ③ 刺糖——由骆鸵刺的渗出液凝结成的结晶体,可作药用。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22《素问·至真要大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43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4《异法方宜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② (清) 顾观光著,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① (唐) 魏徵等.《隋书》卷34《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47-1048页。
    ②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③ 同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第7页。
    ④ 同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第8页。
    ⑤ 公元9世纪左右,高昌回鹘王朝时期,由回鹘文写成的医学内容于抄本。该抄本被第三次“德国吐鲁番探险队(1905年12月—1907年4月)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现存于柏林。它是一部珍贵的回鹘文医药健康文献。此文献曾经德国学者研究并撰写成论文,以德文发表在《普鲁士科学院会议录》上,该文献曾被国内多位学者译出。本文引用均来自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29-530、547-549页。
    ① 国家文物局编.《2001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69-72页。
    ② 周伟洲.《关于维吾尔族族源问题》.《西域研究》,1991年,第2期,第15-27页。
    ③ 刘义堂.《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出版社,1998年。
    ④ 张宏超.《〈福乐智慧〉多元文化结构的成因》.《西域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8-112页。
    ① (元) 脱脱等.《辽史》卷14《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6页。
    ②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成书于公元982年的波斯文史籍).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69页。
    ③ (宋)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369页。
    ①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 王孝先.《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1页。
    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④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2页。
    ① 新疆自治区文物普查办等.《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12页(第4页)。
    ②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③ 同上,第4-9页。
    ④ 王孝先.《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5页。
    ⑤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⑥ 王孝先.《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⑦ 王登正等.《维吾尔医学发展概述》,《新疆中医药》.1989年,第2期,第30页。
    ①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344、374页。
    ① 宋兆麟.《巫与巫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
    ① 周菁葆.《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16页。
    ② (清) 沈德潜选.《古诗源》,《羽林郎》云:“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鈩。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鬓何窕窕,一世良无所。”中华书局,1977年,第60页。
    ③ 《全唐诗》卷24《少年行》,云:“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3页。《全唐诗》卷162《前有樽酒行》,云:“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似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86页。
    ④ 《全唐诗》卷426《胡旋女》,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余里,中原自有胡旋者。”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92-4693页。
    ⑤ 刘学杰著.《喀什噶尔民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部资料,《喀什日报》出版,2001年,第20页。
    ⑥ 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卷5《仲夏纪·古乐》.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284页。
    ⑦ (宋)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93、160、653、583页。
    ⑧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祉,2002年,第170、310页;卷1第185页。
    ⑨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570页。
    ①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②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③ 邓浩.《从〈突厥语大词典〉看回鹘的医药学》.《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第93-98页。
    ④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第140页。
    ① (唐) 李延寿.《北史》卷98《高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71页。
    ② 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多层文化结构》,《〈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9-144页。
    ③ (宋)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④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99页。
    ⑤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4页。
    ⑥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2.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67、368页。
    ⑦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①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6《真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44页。
    ① (宋) 范晔.《后汉书》卷26《伏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98页。
    ② 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卷17《审分览·勿躬》.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1078页。
    ① 麦高文.《中亚古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64页。
    ② (宋)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
    ③ (宋)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① (唐) 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19页。
    ②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 (元) 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页。耶律楚材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1234东归,他在撒马尔罕驻扎时期很长,写了许多描述当地景物人情的诗文,保存在《湛然居土文集》中,《西游录》于1228年写成,刊行于1229年。
    ② (元) 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页。
    ①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64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22《素问·至真要大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43页。
    ① (宋)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97页。
    ②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33页。
    ③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④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⑤ (宋)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①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36页。
    ②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③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5《谷部·蘖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548页。
    ④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468页。
    ⑤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428页。
    ⑥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⑦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550页。
    ⑧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⑨ (汉) 班固撰.(唐) 颜师古注.《汉书》卷96《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94-3895页。
    ⑩ (汉) 班固撰,(唐) 颜师古注.《汉书》卷96《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9页。
    ①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503页。
    ②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50页。
    ③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3《果部·葡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884页。
    ① (埃及) 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困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
    ② (埃及) 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③ 林新乃.《中华风俗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764页。
    ④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委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第617页。
    ① 文中“乌桓人”、“高车人”、“突厥人”、“回鹘人”均为古维吾尔先民之一,时期不同,称呼不同。
    ② (西晋) 陈寿.《三国志》卷30《乌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32页。
    ③ (北齐) 魏收.《魏书》卷130《高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7页。
    ④ (唐) 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7页。
    ⑤ (唐) 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9页。
    ⑥ 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42页。
    ⑦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成书于公元982年的波斯文史籍).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68页。
    ⑧ 驼羔——对人的爱称
    ①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162页。
    ②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5页。
    ③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④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9页。
    ⑤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9页。
    ⑥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9页。
    ⑦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64页。
    ⑧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
    ⑨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① (汉) 司马迁著.《史记》卷123《大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73页。
    ②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97《四夷》.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43页。
    ③ (清) 徐星伯.《汉书西域传补注》.光绪20年春二月廣雅书局本,第76页(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④ 《全唐诗》卷307《杂感》云: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485页。
    ⑤ 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围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6页。
    ⑥ (金) 元好问.《元遗山集》卷1《蒲桃酒赋》.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古籍阅览室,第11页。
    ① 新疆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12页。
    ②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00-104页。
    ③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例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卷3第119页、卷1第381、430页。
    ④ 李师郑编译.《世界医学史话》.台湾民生报社出版,1980年,第23页。
    ⑤ (汉) 班固撰,(唐) 颜师古注.《汉书》卷24《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82页。
    ⑥ (汉) 班固撰,(唐) 颜师古注.《汉书》卷24《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83页。
    ⑦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5《谷部·葡萄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568页。
    ⑧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5《谷部·葡萄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568页。
    ① (唐) 苏鹗.《杜阳杂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042册,第609页。
    ②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444页。
    ① 《注医典》由伊马都丁·喀什噶日著于11世纪前叶:《拜地依药书》由阿吉·再努勒·艾塔尔编写于1368年;《保健药园》由毛拉 阿日甫 忽炭尼成书于1590年;《阿日甫验方》由毛拉·阿日甫·忽炭尼成书于1594年。引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7、19-20页。
    ②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①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64页。
    ①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64页。
    ① (唐) 孙思邈.《急备千金要方》卷26《食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64页。
    ② (元) 忽思慧.《饮膳正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11页。忽思慧祖父是西域阿力麻力(今新疆伊犁)人,随元始祖来京参政。忽思慧1314~1320年,担任宫廷饮膳太医,“尝取奇珍异馔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曰《饮膳正要》”,书分三卷,第一卷为各种营养食品;第二卷为食品原料、饮料和“食疗”;第三卷为粮食、各种肉类和水果等。
    ③ (埃及) 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① (清)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22《告子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43页。
    ① 周菁葆主编.《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
    ② 周菁葆主编.《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
    ③ “收继婚”式婚姻,是指寡居的妇人可由亡夫的亲属收继为妻,亦称为“转房婚”。
    ④ (唐) 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8页。
    ⑤ 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63页。
    ⑥ (北齐) 魏收.《魏书》卷120《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7页。
    ⑦ (北齐) 魏收.《魏书》卷120《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3页。
    ⑧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1《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30页。
    ⑨ 唐长儒等.《吐鲁番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7册第8页;1990年,第9册第26-28页。
    ① 吴昌年.《论〈福乐智慧〉的哲学思想》,《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第51-56页。
    ② 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译者序》汉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③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4-55页。
    ④ 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3页。
    ①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25页。
    ①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4页。
    ② 李遇春.尼雅遗址的重要发现.《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第37~46页。
    ③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26页。
    ① (宋)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27《性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15页。
    ② (宋)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27《性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15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1《素问·上古天真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7《养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76页。
    ③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24《颜渊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21页。
    ④ (宋)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29《礼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34页。
    ① (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② 房事次晨用冷水冲洗全身为“大净”。
    ③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④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37页。
    ①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7页。书曰:“如果你们害病或旅行,或从厕所来,或与妇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们就当趋向清洁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脸和手。”土净程序:用双手拍打净七、净沙或净石一次,然后摸脸,再拍七摸手-手背-臂肘-转内侧-手腕。先左手摸右手,后右手摸左手,这样即完成“土净”仪式。
    ②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7页。书曰:“信道的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
    ③ (宋)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第218页。
    ④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2.北京:民族出版社,第26页。
    ⑤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2.北京:民族出版社,第326页。
    ⑥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2.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54页。
    ⑦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1、205页。
    ① (秦) 王嘉撰,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② (埃及) 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③ (埃及) 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④ 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⑤ (埃及) 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⑥ (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14《养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① (北宋) 文莹.《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4页。
    ② (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③ 同上,第24页。
    ④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317页。
    ⑤ 周宗歧.《我国历代的揩齿、刷牙和洁齿剂》,《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第2期。
    ① (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1833页。
    ② 此图摘录王惠民《敦煌壁画刷牙图考论》中图表.《敦煌研究》.1990年,第4期,第20-23页。
    ③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①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7《养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77页。
    ②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7《养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76页。
    ① 《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② (清)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12《藤文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19页。
    ③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礼记·儒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659页。
    ④ (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① (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5页。
    ① 鍾泰著.《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55页。
    ①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33《季氏》.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59页。
    ① 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多层文化结构》,《<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0页。
    ② 王家瑛.《<福乐智慧>与伊斯兰文化》,同上,第153页。
    ③ 蔡灿津.《<福乐智慧>的人生哲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第15-24页。
    ①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0、91页。
    ②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③ (苏)威廉·巴托尔德著,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根据希尔德斯海姆乔治·奥列姆斯书局1962年版译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④ (苏)威廉·巴托尔德著,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22页。
    ① (魏)刘邵.《人物志·九征》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掘明正德刻本影印本,民国二十五年,第18-21页(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②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10《藤文公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20页。
    ③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24《告子下》.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10页。
    ④ (战国)荀况著,北京大学注释组.《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89页。
    ⑤ (战国)荀况著,北京大学注释组.《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89页。
    ①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34《阳货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77页。
    ② (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第367页。
    ①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5《择母乳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74页。
    ①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7《养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76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22页。
    ① (战国)荀况著,北京大学注释组.《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71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6《素问·玉机真脏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③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7《养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77页。
    ④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4《素问·汤液醪醴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本神》.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6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3《索问·灵兰秘典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1《素问·金匮真言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③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12《素问·风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海论》.北京:中医古籍小版社,2004年,第645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海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5页。
    ③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3《素问·五脏生成》.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④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5《素问·脉要精微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⑤ 谢华主编.《故帝内经》卷3《素问·灵兰秘典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3《素问·灵兰秘典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4《素问·移精变气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③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7《养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78页。
    ④ 王登正等.《维吾尔医学发展概述》,《新疆中医药》.1988年,第4期,第45页。
    ① (清)孙诒讓,孙敞治点校.《墨子閒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314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8《素问·八正神明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
    ③ (战国)荀况著,北京大学注释组.《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70-271页。
    ① (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111页。
    ② (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361页。
    ③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口问》.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31页。
    ④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3《素问·灵兰秘典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⑤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邪客》.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59页。
    ⑥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12《素问·痿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14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9《素问·逆调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本神》.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6页。
    ③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本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82-683页。
    ④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29《礼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33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1《素问·生气通天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②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29《尽心下》.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17页。
    ③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7《养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76页。
    ④ (西汉)刘向著,赵宗乙译注.《淮南子·精神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9页。
    ① (唐)孙思邈.《奋急千金要方》卷27《养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476页。
    ① (宋)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118-119页。苏克“阿米药汁”,阿拉伯胶加麝香做的一种药。麝香挥发性极大,难以储存,而将麝香入在胶质里,做成各种形状,串成项链佩带,能长久地吸收麝香特有的幽香和健体作用。
    ② (宋)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③ 同上,《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93、347页。
    ④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9-180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4《素问·移精变气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4《素问·移精变气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③ (北齐)魏收.《魏书》卷130《高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9页。
    ④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高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2页。
    ⑤ (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167页。
    ⑥ (元)周致中.《异域忐》.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页。
    ① J.Hamilton,Le Colophon de lirq Bitig, Turcica, Ⅶ,Paris 1975.P7-19;张铁山、赵水红.古代突厥文(占卜书)译释.《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第31-42页。
    ② 杨富学.《敦煌本突厥文irq书跋》,《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第104-105页;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7-19页、第245-246页。
    ③ 郑炳林、羊萍.《敦煌本梦书》.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31页。
    ① (汉)许慎著、(宋)徐铉校、王宏源勘.《说文解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00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24《素问·方盛衰论》.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79页。
    ③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淫邪发紗》.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1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淫邪发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1页。
    ② 程云来.《医暇卮言》.长沙:岳麓书社《中国医学大成》第六册,1990年,第863页。
    ③ (明)江瓘.《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7年,第186页。
    ④ (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4.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①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11《素问·举痛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2页。
    ①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史》卷1.塔什干出版社,1955年。
    ② 普里查克.《从葛逻禄到喀喇汗王朝》,《德国东方学会杂志》第101卷,1951年。
    ③ 哈里·哈扎德编.《伊斯兰历史地图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2年。
    ④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的疆域及其境内民族》,《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第40-46页。
    ⑤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7页。书载:“人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其国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贡。”
    ⑥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8-89页。
    ⑦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5页。
    ① 魏良強.《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附页。
    ② O.meljam Pritsak:Die Karachaniden,Der Islam,N31(1),1953(柏林出版).引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第75页。魏良弢.《喀喇汗王朝政治史述略》,《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第16-47页。
    ③《B.B.巴尔托尔德文集》卷1.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3年,第330页。
    ①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176页。
    ②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8-89页。
    ③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6页。
    ④ 普里查克(O.Pritsak)在《喀喇汗王朝》一书中归纳了七说:维吾尔说、土库曼说、样磨说、葛逻禄说、葛逻禄-样磨说、处月说、突厥说。见O.Pritsak,Die Karachaniden,1953,p21-22.史学工作者还提出以下假说:样磨和处月说:突厥、回鹘说:葛逻禄、回鹘说:葛逻禄、样磨说、九姓乌古斯说。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页。
    ⑤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65-69页。
    ①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6-68页。
    ②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12页。
    ③ (苏)Y·麦迈塔洪诺夫著,刘宾译.《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8页。
    ④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7-154页;依不拉依-穆提依.《中亚地区三个重要民族及其语言》.《新疆历史论文续集》第63-84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耿世民.《试论塔里木盆地民族的融合与近代维吾尔族的形成》,《新疆历史论文续集》第259-273页;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6-69页。
    ⑤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76页。
    ① 冯家昇、程溯洛、穆广文编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96页。
    ② 斯坦因.《古代和阗——中国突厥斯坦考古探察的详细报告》.伦敦出版,1907年,第181页。
    ③ 蒋其祥.《阿图什、喀什、和田、喀喇汗朝遗迹调查》.《新疆文物》.1987年,第3期。
    ① 新疆自治区文物普查办等.《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12页。
    ② 刘志霄.《维吾尔民族历史》(上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56页。
    ① 冯家昇、程溯洛、暮广文编著.《维吾尔族史枓简编》 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40页。
    ②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8页。
    ① 吴昌年.《论<福乐智慧>的哲学思想》,《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第51-56页。
    ② 天昌年.《论<福乐智慧>的哲学思想》.《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第51-56页。
    ③ 刘志霄.《11世纪维吾尔社会思想与<福乐智慧>》,《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第25-29页。
    ④ 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详者序》汉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②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页。
    ③ 李琪.《国际学术界研究<福乐智慧>概况》,《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第113-115页。
    ① (苏)A·H·科诺诺夫著,李琪译.《优素甫·巴拉萨衮的长诗<福乐智慧>》.《<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② (苏)A·H·科诺诺夫著,李琪译.《优素甫·巴拉萨衮的长诗<福乐智慧>》.《<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③ 同上.《<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第48-49页。
    ④ (土耳其)伊·哈菲苏鲁.《<福乐智慧>及其在我们文化史上的地位》.伊斯坦布尔出版,1980年,第34页。
    ⑤ (土耳其)赛德尔·头合苏提·阿尔沙力《突厥史和法律》.伊斯坦布尔出版,1947年,第93-97页。
    ⑥ 李琪.《国际学术界研究<福乐智慧>概况》.《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第113-115页。
    ① (苏)A·H·科诺诺大著,李琪译.《优素甫·巴拉萨衮的长诗<福乐智慧>》.《<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页。
    ①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1《学而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7页。
    ①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25《颜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66页。
    ②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26《子路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11页。
    ③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26《子路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01页。
    ① 牛汝极.《莎车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阿拉伯语法律文书与<福乐智慧>研究》,《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第99-104页。
    ①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大学》.长沙: 岳麓书社,1991年,第1页。
    ① (唐)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03页。
    ①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綢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65页。
    ② (唐)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9页。
    ③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76、66、67、65、69、79页等。
    ④ (唐)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7页。
    ⑤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66页。
    ⑥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0-201页。
    ⑦ (埃及)艾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页。
    ①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66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24《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75页。
    ② (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卷2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40页。
    ③ (唐)幺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64页。
    ④ (唐)玄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83页。
    ⑤ (金)刘祁.《归潜志·北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8页。
    ⑥ 王博、黄小江、郭建国等.《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89年,第2期,18-19页。
    ① 王博、黄小江、张铁男等.《试谈山普拉古墓反映的几个问题》,《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10期。
    ② 韩儒林.《读阙特勤碑札记》,原载《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6卷第6期,1935年11月,收入林幹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12-530页。
    ③ (唐)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8页。
    ④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18页。
    ⑤ (唐)玄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85页。
    ⑥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68页。
    ⑦ 王柄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92-101页。
    ⑧ 何炳济、陈慧生主编.《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页。
    ①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3页。
    ② 周菁葆.《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87页。
    ③ (唐)李延寿.《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88页。
    ④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66页。
    ⑤ (元)周致中.《异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① (唐)玄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06页。
    ② 周菁葆.《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17页。
    ①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②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6页。
    ③ 周菁葆.《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0、488、540、541页。
    ④ 周菁葆.《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3、515、540页。
    ① (晋)郭璞注.《山海经》.山海经第二,清光绪三年,第1页(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②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6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7页。
    ④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50《兽部·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2787页。
    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50《兽部·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2787页。
    ⑥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972《外臣部·朝贡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423页。
    ⑦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972《外臣部·朝贡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424页。
    ⑧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⑨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产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⑩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9《禽部·雪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381页。
    11 杨学富.《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24-552页。
    ① (晋)郭璞注.《山海经》.山海经第二,济光绪三年,第17页(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② (晋)郭璞注.《山海经》.山海经第二,清光绪三年,第17页(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① 同上.《山海经》.山海经第二,清光绪三年,第22页(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② 同上.《山海经》.山海经第二,清光绪三年,第22页(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③ (宋)范晔.《后汉书》卷88《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917页。
    ④ (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12页。
    ⑤ (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人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3《果部·刺蜜》.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893页。
    ①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 同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③ 《回回药方》36卷,系维吾尔医药古籍,由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胡都优木汗阿吉(公元1567~1658年)主持编写完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利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① 朱谦之.《老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6页。
    ② 周箐葆.《丝绸之路岩画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47页。
    ③ (唐)幺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人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④ (唐)幺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人唐两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01页。
    ⑤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高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1-14112页。
    w.H.S·琼斯译.《希波克拉底》第2卷.纽约出版,1923年,第175页。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29-530、547-549页。
    ①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年。
    ②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7《土部·尿坑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438页。
    ③ 同上.《本草纲目》卷7《土部·尿坑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438页。
    ④ 同上.《本草纲目》卷52《人部·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2941页。
    ⑤ 同上.《本草纲目》卷52《人部·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2941页。
    ⑥ 同上.《本草纲目》卷7《土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426-432页。
    ⑦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7《土部·葬妇床头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451页。
    ① 吕小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卷3《季春纪·尽数》.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136页。
    ② (北齐)魏收.《魏书》卷120《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2页。
    ③ (唐)幺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30页。
    ④ (伊朗) 志费尼著,何高济译、翁独健校.《世界征服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入民出版社,1981年,第63、68页。
    ⑤ 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民族的麻札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⑥ 新疆自治区文物普查办等.《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1-112页。
    ① 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民族的麻札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87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四时气》.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99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8《素问·宝命全形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31页。
    ③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1《素问·四气调冲大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11页。
    (清)洪亮吉撰,李斛民点校.《备秋左传诂》卷11《成公·六年》.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53页。
    ①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4《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16页。
    ②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6-207页。
    ③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1-202页。
    ④ (唐)魏徴等著.《隋书》卷84《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64页。
    ⑤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第66、67、68页。
    ⑥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9-180页。
    ⑦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0页。
    ① 新疆自治区文物普查办等.《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12页。
    ②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8页。
    ③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6页。
    ① (德国)A·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② 冯家昇、程溯洛、穆广义编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③ 迦舍逝即疏勒(喀什噶尔),汉唐之际称“疏勒”为“竭石”、“竭叉”、“迦舍”等名。《人唐西域记校注》第996页。
    ④ (清)徐星伯.《汉书西域传补注》.光绪20年春二月廣雅书局本,第24页(陕两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⑤ 王育民.《汉代丝绸之路南北道疏勒会合论辩正》,《两北史地》.1987年,第4期,第1-5页。
    ⑥ (英)李约瑟.《中困科学技术史》第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707页。
    ⑦ 安作璋.《两汉与两域关系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96页。
    ① 步履.《汉唐时代中西交通概述》,《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第94-99页。
    ②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公路交通史从书·中国公路史》第l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
    ③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11页。
    ④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3页。
    ⑤ 张忠山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货币》.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① 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2页。
    ② ①指辽朝契丹人或泛指中国北部:②桃花石,指南宋或泛指汉地:③罗阇,古代印度君主称号。
    ③ (苏)B·B·巴尔托里德《蒙古人入侵前的突厥斯坦》,引郝关中等译《福乐智慧》,民族出版社,2003年,14-15页。
    ① 蒋其祥.《试论“桃花石”一词在喀喇汗王朝时期使用的特点和意义》,《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第17-23页。
    ② 张忠山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货币》.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③ 王涛.《新发现的一批桃花石可汗钱币》,《新疆钱币》.1996年,第3期。
    ④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8页。7世纪初,东罗马史学家席摩喀塔(Theophylactus Simocatta)著有《莫利斯(Maurice)》皇帝大事记,书中称中国为“Taugas” .(陶格司国),这是“桃花石”早期西方学者的拼写。
    ⑤ 白鸟库吉著,方状猷译.《东胡民族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30-132页。白鸟库吉所论土要根据7世纪东罗马史学家席摩喀塔《莫利斯黄帝大事记》一书关于中国的记载。
    ⑥ (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479页。
    ⑦ (苏)威廉·巴托尔德著,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根据希尔德斯海姆乔治·奥列姆斯书局1962年版译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01页。
    ⑧ 蒋其祥.《试论“桃花石”一词在喀喇汗王朝时期使用的特点和意义》,《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第17-23页。
    ① 蒋其祥.《试论“桃花石”一词在喀喇汗王朝时期使用的特点和意义》,《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第17-23页。
    ② 张忠山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货币》.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2页。
    ③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1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158页。
    ④ (苏)B·B·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亚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2页。
    ⑤ 张广达.《关于马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汇〉与见于该书的圆形地图》(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第2期,第40页。
    ⑥ (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 (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② (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③ 同上《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④ 阿·迪拉卡尔.《〈福乐智慧〉研究》.安卡拉版,1972年,第22页、148页。
    ⑤ 刘美松.《两唐书回纥传-回纥传疏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00、207页。
    ⑥ 吴玉贵著.《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29页。
    ⑦ 《全唐诗》卷199《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54页。
    ① 耿世民、魏萃一说有100多个,但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说有500个左右,见《福乐智慧》第6页。
    ② (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③ (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2、40页。
    ④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7页。
    ⑤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页。
    ⑥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2页。
    ⑦ 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94页。
    ⑧ 陈恒富.《〈福乐智慧〉与祖国传统文化》,《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第108-123页。
    ⑨ 陈恒富.《〈福乐智慧〉与祖国传统文化》,《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第108-122页。
    ① (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② 佛教源于印度,入华后与中国的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结构和颇具民族特色的宗教体系,称为“汉传佛教”。参见杨学富:《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75页。
    ③ 杨学富.《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75页。
    ④ 冯家昇.《冯家昇论著辑粹》.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78页。
    ⑤ 李遇春.《尼雅遗址的重要发现》,《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第37-46页。
    ⑥ 王博、黄小江、郭建国等.《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89年,第2期,第18-19页。
    ⑦ 李吟屏.《策勒县北沙漠中出土的两面铜镜》,《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40页。
    ⑧ (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3-89页。
    ①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25《洪范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0页。
    ② 同上.《王文公文集》卷25《洪范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1页。
    ③ 同上.《王文公文集》卷25《洪范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2页。
    ④ 参考夏雷鸣.《〈福乐智慧〉与古代维吾尔医学》,《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第47-57页。
    ① 甄忠亚主编.《中国医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第137页。
    ②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信使》.1980年12月号,第15页。
    ③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1《序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3页。
    ④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1《序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3页。
    ⑤ (唐)王涛.《外台秘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562页。
    ⑥ 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卷22《素问题·至真要大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43页。
    ①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官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1页。
    ② 谢华主编.《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官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2页。
    ③ (汉)司马迁著.《史记》卷150《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92页。
    ④ (汉)司马迁著.《史记》卷150《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93页。
    ⑤ 缪钺主编.《三国志选注·华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71页。
    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76《则天武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77页。
    ① 张侬、王文.《西北民间挑擦放寒方法的渊源及发展》.《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3期,第164-166。
    ② 《黄帝明堂灸经》(分一卷本和三卷本二种,内容相同),为唐代佚名氏撰.后由北宋书商改题此名刊行,至元代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
    ③ (明)杨继洲善.《针炙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第266-267页。
    ①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5页。
    ②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5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④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围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9页。
    ⑤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6页。
    ⑥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周六·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4页。
    ⑦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围六·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4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② (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09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围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6页。
    ④ (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人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⑤ (晋)郭璞注.《山海经》.山海经第二,清光绪三年,第17页(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⑥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8《金石部·玉》.北京:入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498页。
    ⑦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8《金石部·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498页。
    ⑧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⑨ (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① (宋)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卷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②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8《金石部·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498页。
    ③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四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14-7716页。
    ④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6页。
    ⑤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7页。
    ⑥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⑦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⑧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⑨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6页。
    ⑩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①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② (元)脱脱等.《宋史》卷185《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537页。
    ③ 朱希元.《永乐宫壁画题记录文》,《文物》.1963年,第8期。
    ④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围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⑤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吉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①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972《外臣部·朝贡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424页。
    ②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972《外臣部·朝贡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424-11425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④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0页。
    ⑤ (清)徐忪.《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⑥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⑦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⑧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⑨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围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①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②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③ (唐)李延寿.《北史》卷97《两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18页。
    ④ 夏雷鸣.《龟兹醍醐考》,《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第91-93页。
    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9《石部·石脑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570页。李时珍经27年努力,于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收药多达1800余种,新增药物374种,其中收载两域  近百种药物,如麻黄、柽柳、肉从蓉、阿魏、胡桐泪、刺蜜、葡萄、巴旦杏、红花、胡荽、胡罗卜、石榴、 两瓜等。戈壁沙漠里常见的黄羊,亦作为药物首次被《本草纲目》收载。
    ⑥ 契丹商队即从辽朝返回的喀喇汗商队:桃花石即中原汉地的锦缎。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0《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7-1048页。
    ②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③ 同上.《宋史》卷490《外周六·高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④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⑤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9页。
    ⑥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⑦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2页。
    ⑧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围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8页。
    ①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2页。
    ② 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94页。
    ③ 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94页。
    ④ 蒋其祥.《新疆阿图什县喀喇汗王朝钱币窟藏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2期,第26-32页。
    ⑤ 新疆自治区文物普查办等.《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12页。
    ⑥ 李华明.《从出土钱币看喀喇汗王朝的历史概况》.《新疆钱币》.2006年,第26-30页。
    ⑦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7页。
    ⑧ (元)脱脱等.《宋史》卷180《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384页。
    ⑨ 尉亚春.《北宋“钱荒”原因新探》.《新疆货币》.2006年,第45-49页。
    ⑩ 李华明.《从出土钱币看喀喇汗王朝的历史慨况》.《新疆钱币》.2006年,第26-30页。
    11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因六·十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9页。
    12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9页。
    ①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23页。
    ②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7-14118页。
    ③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④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⑤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⑥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⑦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1页。
    ⑧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2页。
    ⑨ 王孝先.《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5页。
    ⑩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4页。
    ①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于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7页。
    ②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722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天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5页。
    ④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
    ⑤ 任继愈.《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⑥ 李遇春.《新疆和田县买力克阿瓦提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81年,第1期,第33-37页。
    ⑦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18页。
    ⑧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4页。
    ⑨ 朱英荣.《龟兹壁画拾零》,《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第78-81页。
    ⑩ (唐)幺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① (唐)幺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95页。
    ②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天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4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天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06页。
    ④ 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⑤ 李遇春.《新辐和四县买力克阿瓦提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81年,第1期,第33-37页。
    ⑥ 蒋其祥.《阿图什、喀什、和田、喀喇汗朝遗迹调查》,《新疆文物》.1987年,第3期2
    ⑦ 新疆自治区文物普查办等.《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第1-112页。
    ① 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多层文化结构》,《〈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2页。
    ② 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多层文化结构》,《〈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2页。
    ① 徐梵澄.《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4年,第98页。
    ②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76页。
    ③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76页。
    ①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7.《大藏经》卷十六,No.665,第448a页、第424b页。
    ② (唐)魏徵等.《隋书》卷34《经籍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47-1048页。
    ① 卡斯蒂格略尼著,北京医科大学医史教研室译.《世界医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7-94页。
    ② 《大正新修大藏经》,《南海寄歸内法傳》卷1.中华书局,1997年,第209页。
    ③ 《大正新修大藏经》,《陀羅尼集經》卷8.中华书局.,1997年.第439、857页。
    ④ 《大正新修大藏经》,《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6.中华书局,1997年,第652页。
    ⑤ 《人正新修大藏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18.中华书局,1997年,第857页。
    ⑥ 《人正新修大藏经》,《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28.中华书局,1997年.第780页。
    ⑦ 《大正新修大藏经》,《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33.中华书局,1997年,第808页。
    ⑧ 《人正新修大藏经》,《摩訶僧祇律》卷16.中华书局,1997年,第357页。
    ⑨ 《大正新修大藏经》,《密教部》卷20.中华书局,1997年,第20页。
    ⑩ 《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1.中华书局,1997年,第713页。
    11 《大正新修大藏经》,《南海寄歸内法傳》卷1.中华书局,1997年,第208页。
    12 《大正新修大藏经》,《南海寄歸内法傳》卷1.中华书局,1997年,第208页。
    ① 《全唐诗》卷357《赠眼医婆罗门僧》.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028页。
    ② 《全唐诗》卷447《眼病两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031页。
    ③ (北宋):王溥.《唐会要》卷51《识量上》.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887页。
    ④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困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⑤ (唐)幺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1页。
    ⑥ 同上.《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5-186页。
    ① 同上.《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8页。
    ② (唐)幺奘 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7页。
    ③ 薛愚主编.《中国药学史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第203-204页。
    ④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61-362页。
    ⑤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62页。
    ① 马堪温.《阿拉伯医学——中世纪医学的灯塔》, 《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第2期,第104-113页。
    ② 容迪沙波原是亚利安人(Aryns)所建一座古城,从2世纪始,经波斯几个王国不断扩建,发展成为古代世界最人知识中心之一。约在340年,该城已有一所大学,聚集了精通希腊、波斯、印度、甚至中国的科学和哲学学者。5世纪在该城设立了医学校,教帅将上述国家的古典著作翻译成叙利亚文,容迪沙波大学医学生从而熟悉了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盖伦以及亚历山火利亚等医家的著述。636年,正当该大学处于极盛时期,阿拉伯人入侵并占领了容迪沙波大学。但是,阿拉伯人没有毁坏该大学,反而支持它的发展。马堪温.《阿拉伯医学——中世纪医学的灯塔》.《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第2期,第104-113页。
    ① 伊斯兰教徒死后埋葬,只用两块白布殓尸,不用其它殓物。
    ② 冯家昇、程溯洛、幕广文编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96页。
    ③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政治史述略》,《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第16-47页。
    ④ (日)两胁隆夫.《论〈福乐智慧〉的结构和形式》,《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第41-45页。《王书》 是一部史诗,是波斯诗人菲尔多西写成于10世纪末,它记述了波斯25代王朝,50位国王的历史事件,也收入了4000多年来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本书传播至整个中亚。《福乐智慧》在诗体风格与《王·书》相似,《王书》足国王对王子的告诫,《福乐智慧》是大臣对国王的告诫。(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② (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851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490《外国六·大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8页。
    ④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大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9
    ⑤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大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8页。
    ⑥ 同上.《宋史》卷490《外国六·大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22页。
    ⑦ 黄文弼.《新疆考古的发现——伊犁的调查》,《考古》.1960年第2期,第8-14页。
    ⑧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0页。
    ⑨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2页。
    ① A1-Ithad Newspaper, issued in abu dhabi, 10. 12.1997.
    ② 张星烺、朱杰勤.《中两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5-168页。
    ③ 英译《马尔瓦则论中国、突厥与印度》(Marvazi On China,The Turks and India),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印行,1942年,第17页。
    ④ 冯家昇、程溯洛、穆广义编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67页。
    ⑤ 《马尔瓦则论中国、突厥与印度》第18页。转引自冯家昇、程溯洛、穆广义编著.《维吉尔族史料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67页。
    ① 张星烺、朱杰勤.《中两交通史料汇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6、218页。
    ② (阿拉们)佚名.《中周印度见闻录》中译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8页。
    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④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1-22页。
    ① 阿维森纳(Avicenna).《医典》卷1.威尼斯刊印出版,中国影印本,1499年,第5页。
    ② 阿小都克里木·热合曼.《著名哲人伊本·西纳及其道德观》,《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43-45页。
    ③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1页。
    ④ 傅阿德·科甫柔鲁.《关于突厥文学的研究》.伊斯坦布尔版,1934年,第27页。
    ⑤ (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两域文化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3-89页。
    ① 塔吉克,指东部伊朗族人,此处泛指波斯人。
    ② (苏)A·H·科诺诺夫著.李琪译.《论优素甫·巴拉萨衮的长诗〈福乐智慧〉》.《〈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页。
    ③ (苏) 威廉·巴托尔德著,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根据希尔德斯海姆乔治·奥列姆斯书局1962年版译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39页。
    ④ 张宏超.《〈福乐智慧〉的艺术特色》,《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59-64页。
    ⑤ 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多层文化结构》,《〈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42页。
    ① 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译者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② (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③ (日)两胁降夫.《论〈福乐智慧〉的结构和形式》.《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第41-45页。
    ① (苏)A·H·科诺诺夫著.李琪译.《论优素甫·巴拉萨衮之<福乐智慧>》.《<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70页。
    ② (苏)威廉·巴托尔德著,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根据希尔德斯海姆乔治·奥列姆斯书局1962年版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41页。1909年在金帐汗国的故址萨拉伊乞克地方(Saraycik)深约6-7米处出士的一个陶土瓶上,上面刎录有《福乐智慧》一书的诗句。(十耳其)R·R·阿拉特著,刘宾译.《<福乐智慧> 土耳其文译本导言》.《<福乐智慧> 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页。
    ③ (宋)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8页。
    ④ 瓦衣提江等.《美好米白知识论 <福乐智慧> 的启蒙主义思想》.《喀什帅范学院学报》.1989年,6期
    ⑤ 阿·提·乌铁库尔.《维吾尔人民11世纪的人思想家、哲理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古甫》.《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朗,第107-121页。
    ① (苏) 威廉·巴托尔德著,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根据希尔德斯海姆乔治·奥列姆斯书局1962年版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40页。
    ② (清) 屠寄.《蒙兀尔史记》卷45《孟速思传》.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年,第350页。
    ③ (清) 屠寄.《蒙兀尔史记》卷45《孟速思传》.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年,第350页。
    ④ (元)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 卷22 《赦赐乞台萨理神道碑》,《大正藏》卷49,No.2036,第727。
    1 (元) 脱脱等.《辽史》 卷135 《月举连赤海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79页。
    2 “牟羽”是人名,“叶护”是一种高级官职或封号。
    ① 杨圣敏.《回纥史》.长春:吉林敦育出版社,1991年,第206页。
    ② 高永久.《两域古代伊斯兰敦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③ 岑仲勉.《突厥散集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81页。
    ①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0-91页。
    1 阿布里克木·亚森.《从<突厥语大词典>看中世纪维吾尔人的婚姻习俗》.《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72-78页。
    2 (金) 刘祁.《归潜志·北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8页。
    3 (苏) C·H·伊万诺夫著.李琪译.《论优素甫·巴拉萨衮之<福乐智慧>》.《<福乐智慧> 研究译文选》(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6页。
    [1] (佚名),谢华编.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 (战国) 荀况著,北京大学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 (战国) 吕不韦,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4] (战国) 孔子,程树德、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5] (汉)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6] (汉) 班固撰,(唐) 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7]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 (魏) 刘邵.人物志[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版。
    [9] (晋) 郭璞.山海经[M].清光绪三年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10] (唐) 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年版。
    [11] (唐) 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12]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
    [13] (唐)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4] (唐) 玄奘等著,季羡林校.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 (唐) 义净.金光明最胜王经[M].永乐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御制.
    [16] (唐) 李延寿等.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7] (北齐)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8] (宋)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9] (宋)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忡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0]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1]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2] (宋)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3] (宋) 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4] (宋)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5] (宋)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26] (宋) 洪刍.香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版。
    [27]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8] (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9] (宋)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30] (金) 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31] (元)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32] (元) 周致中.异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33] (元) 李志常著,党宝海释.长春真人西游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4] (元) 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1981年版。
    [35] (元) 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6] (明) 孙文胤.丹台玉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本,1984年版。
    [37] (明) 杨继洲.针炙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版。
    [38]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
    [39] (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40] (明) 江瑾.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
    [41] (清) 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42] (清) 顾观光著,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43] (清) 徐星伯.汉书西域传补注[M].光绪20年春二月赓雅书局本(陕西师范大学古籍阅览室)。
    [44] (清) 焦循,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45] (清) 孙诒讓,孙放治点校.墨子同诂[M].中华书局,2001年版。
    [46] (清) 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7] (清) 屠寄.蒙兀尔史记[M].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年版。
    [48] (清) 沈德潜.古诗源[M].中华书局,1977年版。
    [49] (清)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50] (清) 洪亮吉撰,李解民校.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51] 郎樱.《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2] 新疆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所编.《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二)[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3] 新疆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所编.《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一)[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4]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55] 魏良驶.喀喇汗王朝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6] 许浩福、陈鹏编译,陈伟校.国外突厥学研究概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7] 国家文物局编.2001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58] 刘义堂.维吾尔研究[M].台北:正中出版社,1998年版。
    [59] 王孝无,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0] 宋兆麟.巫与巫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1] 周菁葆丝绸之路岩画艺术[M].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2]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63] 麦高文.中亚古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64]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5]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66] 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7]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68]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 傅维康等.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70] 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1]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吐鲁番出土文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72] 鍾泰著.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3] 岑仲勉.突厥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74]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5] 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76] 克由木霍加等.古代回鹘医学文献[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7] 郑炳林、羊萍.敦煌本梦书[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78]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79]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0] 冯家昇、程溯洛、暮广文.维吾尔族史料简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81] 刘志霄.维吾尔民族历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82] 冯家昇.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院 出版,1953年版。
    [83] 林斡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84] 王柄华.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5] 何炳济、陈慧生主编.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6] 蔡灿津.《福乐智慧》哲学思想初探[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87] 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8] 安作璋.两汉与西域关系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89] 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民族麻札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公路交通史丛书·中国公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版。
    [91]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92] 张忠山.中国丝绸之路货币[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 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4] 张星娘、朱杰勤.中西交通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95] 刘美松.两唐书回纥传.回纥传疏证[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96] 冯家昇.冯家舁论著辑粹[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97] 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98] 甄志亚主编.中国医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
    [99] 刘戈、郭平梁.《回鹘史指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0] 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101] 任继愈.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2] 徐梵澄.五十奥义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4年版。
    [103]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04] 薛愚主编.中国药学史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
    [105] 杨圣敏.回纥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6] 高永久.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07] 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出版社,2003年版。
    [108] 杨富学.回鹘之佛教[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9]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O]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1]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112] 黄振华.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3] 何炳济、陈慧生主编.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4] 许浩福、陈鹏编译.国外突厥学研究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6] (德) 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7] 卡斯蒂格略尼著.北京医科大学医史教研室主译,世界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8] 胡杜德·阿勒·阿拉姆著,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域志[M].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印,1983年版。
    [119] (阿拉伯) 佚名.中国印度见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0] (伊朗) 志费尼著、J.A.波伊勒英译、何高济汉译.世界征服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1] (埃及) 艾合迈德·爱敏.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22] (埃及) 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 (苏) 威廉·巴托尔德著,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M].根据希尔德斯海姆乔治·奥列姆斯书局1962年版译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4] (苏) B·B·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亚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25] (美) W.H.S·琼斯.希波克拉底[M].纽约出版,1923年版。
    [126] (英) 斯坦因.古代和阗——中国突厥斯坦考古探察的详细报告[M].伦敦出版,1907年版。
    [127]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128] (日) 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9] (日) 白鸟库吉著,方献猷译.东胡民族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30] 郎樱.论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01,4:70-75。
    [131] 刘戈.喀啦汗王朝与中亚伽色尼王朝政治关系简述[J].新疆社会科学,1987,3:96-101。
    [132] 许秀芳.1979年以来国内关于《福乐智慧》研究综述[J].西域研究,1994,1:46-53。
    [133] 薛宗正.古突厥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J].世界宗教研究,1988,2:139。
    [134] 新疆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喀什地区文物普查队.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新疆文物[J].1993,3:61。
    [135] 王登正等.维吾尔医学发展概述,新疆中医药[J].1989,2:30。
    [136] 牛汝极.莎车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阿拉伯语法律文书与《福乐智慧》研究[J].西域研究,1999,3:99-104。
    [137] 李琪.国际学术界研究《福乐智慧》概况[J].新疆社会科学,1986,4:13。
    [138] 张宏超.《福乐智慧》元文化结构的成因[J].西域研究,1999,1:108-112。
    [139] 孙建德.维吾尔医学与丝绸之路[J].中华医史杂志,1982,3:184-186。
    [140] 任胜民.北宋时期的于阗[J].西域研究,1997,1:27-32。
    [141] 周伟洲.关于维吾尔族族源问题[J].西域研究,1991,2:15-27。
    [142] 吴昌年.论《福乐智慧》的哲学思想[J].新疆社会科学,1985,6:51-56。
    [143] 李遇春.和田县买力克阿瓦提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文物,1981,1:33-37。
    [144] 王惠民.敦煌壁画刷牙图考论[J].敦煌研究,1990,4:20-23。
    [145] 高自厚.宋代回鹘社会的分裂割据[J].西北民族研究,1988,1:131-138。
    [146] 杨富学.敦煌本突厥文irq书跋[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4:104-105。
    [147] 林梅村.粟特文买婢契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J].文物,1992,9:49-54。
    [148]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政治史述略[J].新疆大学学报,1982,2:16-47。
    [149]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的疆域及其境内民族[J].西北史地,1984,2:40-46。
    [150] 魏良弢.《福乐智慧》与喀喇汗王朝的文化整合[J].西域研究,2000,3:66-72。
    [151] 刘志霄.11世纪维吾尔社会思想《福乐智慧》[J].西域研究,1994,1:25-29。
    [152] 王博、黄小江、郭建国.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发掘报告[J].新疆文物,1989,2:18-19。
    [153] 陈恒富.《福乐智慧》与祖国传统文化[J].新疆社会科学,1990,4:108-123。
    [154] 阿·提·乌铁库尔.维吾尔人民11世纪的大思想家哲理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J],新疆大学学报.1982,3:107-121。
    [155] 蒋其祥.阿图什县喀喇汗王朝窟藏钱币清理简报[J].文物,1985,12。
    [156] 张广达.关于马哈木·喀什噶里的《厥语词汇》见于该书的圆形地图[J](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2:40。
    [157] 步履.汉唐时代中西交通概述[J],西北大学学报,1980,2:94-99。
    [158] 张侬.敦煌遗书中的针灸文献[J].敦煌研究,2001年,2:147-153。
    [159] 李遇春.尼雅遗址的重要发现[J].新疆社会科学,1988,4:37-46。
    [160] 陈宗振.回鹘文医书摘译[J].中华医史杂志,1984,4:233-235。
    [161] 张侬、王文.西北民间挑擦放寒方法的渊源及发展[J].中华医史杂志,2003,3:164-166。
    [162] 程之范.印度古代医学简介[J].中华医史杂志,1953,1:30。
    [163] 马堪温.阿拉伯医学——中世纪医学的灯塔[J].中华医史杂志,1982,2:104-113。
    [164] 黄文弼.新疆考古的发现——伊犁的调查[J],考古,1960,2:8-14。
    [165] 夏雷鸣.古楼兰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中国社会科学[J].1997,3:15-130。
    [166] 夏雷鸣.西域药物东传与中医药的繁荣[J].西域研究,1998,1:28-37。
    [167] 夏雷鸣.《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中的食疗[J].西域研究,2002,3:87-90。
    [168] 王继平、杨富学.唐宋时代回鹘社会的发展与转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版),2005,2:65-72。
    [169] 阿布都热依木·哈德尔.维医四大物质学说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5,1:10-11。
    [170] 阿不都热依木·吾铁库尔.论《福乐智慧》中人的精神完美主题[J].新疆社会科学,1989,6:37-41。
    [171] 郑金生、马继兴.宋代本草史[J].中华医史杂志,1982,1:62-64。
    [172] 李经纬.莎车出土回鹘文土地买卖文书释译[J].西域研究,1998,3:18-28。
    [173] 蒋其祥.阿图什、喀什、和田、喀喇汗朝遗迹调查[J].新疆文物,1987.3。
    [174] (俄) O.普里查克著,魏良弢译.关于喀喇汗王朝若干有争论的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版),1984,2:40-54。
    [175] (日)西胁隆夫.论《福乐智慧》的结构和形式[J].西域研究,1994,1:41-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