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技术进步之经济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经济衰退、工业污染、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粮食危机、环境保护等问题,促成生物科技萌芽;农业发展迟滞、少子化、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盛行、医疗支出增加、化学合成新药瑞减、处方药缺少植物药等问题,与低碳经济、消费行为、全民健保、预防医学、人类基本需求、饮食习惯等演化趋势,促成中草药生物科技蓬勃;另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亦推动传统暨替代医学,而且台湾的库兹涅茨曲线亦已进入关键拐点,在盘整中有上升趋势,而加快中医药产业链技术进步亦是有效缩小分配不均的方法之一;尤其传统农业结合中医与现代生物科技成为知识农业,是小农国家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因此农业生技策略性产业之一的中草药生技产业突出。然而台湾最高行政部门财经咨询小组于2009年12月第18次会议中,却指出行政部门近三十年策略性推动生技产业,但中草药需求及产业发展仍然迟滞。
     基于一般产业技术进步之经济分析均着重市场面及供给技术面之配合探讨,而农作物加工产业是中医药产业链的关键产业,其原料及产品变动可反映上游农业供给及下游医药市场需求趋势,故为厘清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供需、关键子产业及要素、具发展前景的产品及技术等问题,我们首先就市场需求面,探讨消费者、产品及要素价格、投资等趋势。其次根据市场经济中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均衡,以及人们行为法则中的供给(需求)法则之物品供给量(需求量)与其价格间,成同向(反向)变动关系,而且总体经济学或个体经济学均强调技术进步主控经济成长,故再建立平减二次方程式之利润函数模型,估算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之要素需求链及四大子产业之要素产出贡献及效益、供给价格弹性、要素需求价格弹性、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等,并透过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之要素结构、技术效率、市场价格等变动,来了解供需失衡及生产要素之变化,探讨整体中草药生技产业及关键要素之发展方向及策略。
     经实证分析后,本研究主要发现有三点:
     第一点、实证分析之回归模型调整拟合优度Adjusted R Square达0.909~0.984时,可提高解释度,确保结论一致性及不偏差。
     第二点、经由产业之供给及要素需求函数估计结果中最大相关估计系数的组合,可得出产业之要素需求链,揭露各要素相互关连性并凸显产品结构及影响产出的因果。
     第三点、经由产业之供给及要素需求函数估计结果中净利贡献、供给贡献、需求变动趋势等估计值的比对,可得出产业之主要素投入及产出变动状态,揭露主要素投入效率并凸显营销、研发、生产等营运缺失。
     总结实证分析结论后,具体发展建议如下:
     就市场而言,根据消费、投资、产品需求、要素需求等趋势推估,中草药生技产品应朝具价格低廉优势及保健功能的植物药材食品发展。
     就供给及技术而言,根据要素需求链之推估,中草药生技产业整体获利之影响主因是益生菌保健食品供给过多,故保健食品产业应多用植物药材,少用葡萄糖。另外根据净利及供给之产出贡献及效益、供给及要素需求价格弹性、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等推估,为避免四大子产业沦为微利代工业,短期需引用外来技术,长期则提升研发效率及投入,开发自主技术,四大子产业之具体发展建议如下:
     一、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之关键子产业一保健食品产业首先应发挥生产投入的替代用途多、生产成本变动之敏感性低、要素边际生产力高、要素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低、要素配置效率高、产品开发期短等优势,多用植物药材并提升投入效率,少用葡萄糖,而且推动自动化、教育训练等提升药品人工投入技术之策略,其次,营销策略应针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产品,采取涨价策略增加获利,最后转型生产植物药材保健食品,并进一步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纪录,寻求增进全民健康的疗程规划,调整产品配方,突出疗效,藉以改善其近似净利规模贡献位居次小值、供给变动趋势位居次小值、技术变动趋势位居次小值、植物药材之净利产出贡献位居最小值等劣势。
     二、传统食品产业应多用营销及植物药材少用食品人工,尤其营销,需针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产品,采取降价策略增加需求。
     三、生技新药产业应推动自动化、教育训练等提升药品人工投入技术之策略,少用葡萄糖及化工原料。意即与既有具后段商业量产经济规模的国际大药厂策略联盟,转型为仅从事前段生技新药研发的专业群体。
     四、传统制药产业具规模经济,应多用植物药材,少用药品人工、化工原料、葡萄糖等,尤其占成本大宗的药品人工颇具改善空间。
     如今面对全球发展中草药生技产业着重研发投入及技术进步、美国大药厂的资本优势、FDA垄断单方药市场等环境,考虑台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研发落后、技术进步迟滞等条件。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整体发展策略之建议如下:
     一、短期先以保健食品产业结合农业及中医理论,寻求增进全民健康的疗程规划,多样少量生产复方中药食品,发挥范畴经济优势,培植成熟之市场需求。
     二、长期则委由传统食品产业大批量生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造就与西方主流医学并行的传统中医药,并培植由上游植物药材的生技农业、中游加工量产的保健食品及传统食品产业、下游医疗体系等具传统中医特色的中医药生技产业链。
     本文仅针对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进行技术效率及产业经济分析,期望藉由下游加工产业的植物药材需求,促使上游农业结合生物科技,转型种植医疗用途之高经济作物-植物药材,推动高新农业发展。更希望配合两岸搭桥项目,推动农业及中草药生技产业成长,促进人民健康,并使两岸企业合作,布局全球。
The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industrial pollution, water scarcity, greenhouse effect, the food cris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issues make the global biotechnology sprouting, Among them, more because of agricultural backwardness, declining birthrate, aging population, chronic disease prevalence, medical expenditures increase, chemical synthesis Swiss drug reduction, the lack of botanicals such issues as prescription drugs, and consumer behavior,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eventive medicine, basic human needs, eating habits and other global trends in the evolution, so that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 industry processes.
     In additi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ls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nd the Kuznets curve for Taiwan has also entered a critical turning point,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in the consolidation, so to accelerate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chain is also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duce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in particular,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to a knowledge of agriculture which is the strategic focus of the smallholder countrie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therefor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which is one of the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strategic industry is outstanding. However, the Financial Advisory Group of Taiwan's highes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pointed out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trategically to promote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nearly three decades, but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need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still hysteresis at its18th meeting, in December2009.
     Based o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gene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progress is focus on the market side and the technology side of supply, and the crop processing industry is a key industry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hain, its changes of raw material and product to reflect the upstream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ownstream demand for pharmaceutical market trends, therefore, to clarify Taiwan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supply and demand, the key sub-industries and elements, the promising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and other issues, first of all, we turn to the market demand-side, to explore the trend of consumer, product and factor prices, investment and other projects.
     Secondly, according to a market economy in the supply, demand and market equilibrium, and the supply (demand) rule in the rules of human behavior show goods supply (demand) and their prices into the same (reverse) relationship to the changes, and macroeconomics or microeconomics emphasis on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o control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we have established the profit function model of the normalized quadratic form, to estimate the production factor demand chain of the Taiwa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output contributions and benefits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 demand, the tendency of the progres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for the four sub-industries in the Taiwa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element struct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the market price, to investigate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overall Taiwa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fter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found three things:
     The first point, when the Adjusted R Square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or the regression model up to0.909-0.984, we can improve the degree of interpretation and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conclusions and without bias.
     The second point, results in a combination of the maximum estimated coefficients estimated by industry supply and factor demand functions, to come to the factor demand chain of industry, exposing the elements of 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highlighting the product structure and the output causal.
     The third point, compare the estimates of the net profit contribution, the supply contribution, changes in trends of demand, to come to a state of flux for the main factors inputs and outputs, exposing the input efficiency for the main factors and highlighting the lack of marketing, R&D, production and other operations.
     After summarizing the empirical conclusions, specific development proposals are as follows:
     As far as the market, based on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investment, product demand and factor demand,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s the medicinal plant food with low-cost advantage and health functions.
     As far as the supply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estimate of the element demand chain, the main cause for affecting overall profitabili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was health food oversupply, so the health food industry should put in more the medicinal botanicals, with less glucose.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estimate of the output contributions and benefits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 demand, the tendency of the progres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order to avoid the four sub-industries reduced to a small profit on behalf of industry, the short-term reference to foreign technology, the long term, enhance R&D efficiency and investment, to develop their own technology, specific development proposals for the four sub-industri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re as follows:
     1. A key sub-industries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aiwan-health food industry should first play the superiority of more alternative uses of production inputs, low sensitivity for the changes of production costs and high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factor, the low ratio for factor cost to total cost, high efficiency of factor allocation, short product development, to put in more the medicinal botanicals and enhance the input efficiency, with less glucose,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strategy with autom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enhance input technology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labor. Secondly, the marketing strategy should focus on the products with the small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to take prices to increase profitability, and finally transition to the production of the medicinal botanical health food, and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clinical records, to seek the treatment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general health for adjusting the product formulations to highlight the effica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scale of contribution for the approximate net profit, supply changes in trends, technological change trends, output contribution of net profit for the medicinal botanical and other disadvantages.
     2. The traditional food industry should put in more the marketing and medicinal botanicals less food artificial, with less the traditional food industry labor. In particular, marketing need to take the price-cutting strategy to increase demand for products with the greater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3. The biotech drugs industry should promote the strategy with autom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enhance input technology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labor, with less glucose and chemical raw materials. This means that with both a posterior segment of the commercial mass production economies of scale and the major pharmaceutical company strategic alliance. This means that alliance strategy with the major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transforme into the professional groups engaged only in the preceding biotech drug development.
     4. The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ith economies of scale should put in more the medicinal botanicals, with less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labor, glucose and chemical raw materials. In particula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labor accounting for the cost of bulk had rather room for improvement.
     Now the face of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focused R&D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pital advantage of the larg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DA's monopoly of a single prescription market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 of Taiwan's SMEs, industry structure, R&D backwar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ysteresis and other conditions, the recommendation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aiwa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re as follows:
     1. The short-term, health food industry should combine with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o seek the treatment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general health, diversification and a small amount of production for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food, to play the advantage with economies of scope, to cultivate a mature market demand.
     2. The long term, appointed by the traditional food industry for mass production play the advantage with economies of scale, bring u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rallel with the mainstream Western medicine and making the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industry chain propagated by the upstream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the midstream health food industry, downstream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etc.
     In this paper, we made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which was the only way to simultaneously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in Taiwan's Executive Yuan six emerging industries:the biotechnology, refined agriculture, medical care etc. Expectations of the demand of medicinal plants for downstream processing industries, will promote the upstream agricultural land with biotechnology planting the high cash crops-medicinal plants, to promote high-tec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the cross bridge project,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agricultural and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o promote people's health, to make cross-strait business cooperation an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引文
1 中办、国办印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今日中国中国要闻,2009年9月11日。
    2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378页。
    3 胡锦涛对台打出庶民经济牌。台湾工商时报社论,2010年2月21日。
    4 中国人大会议开幕重点讨论改善民生。美国之音,2010年3月5日。
    5 未来5年中国经济面临四大转型。中央社,2010年3月24日。
    6 邱莞仁。大陆将投资4,700亿元扶植生医药业。经济日报,2010年8月14日。
    7 21世纪的明星产业。卓越杂志第293-294期,http://www.ecf.com.tw/Search_detail.php?om_id=414。
    8 总统府财经咨询小组第18次会议结论。台湾总统府新闻稿,20091210。
    9 黄种金、陈姿伊、华杰(2001)。两岸食品生技调查与分析。台湾食品研究所2001/12/31出版。
    11 张雄辉、范爱军(2010)。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7卷,第5期,p5-9。
    12 简明哲(1997)。成本函数型态与规模经济及成本效率:以基层金融为例。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NSC85-2415-H005A-005研究计划。
    13 弗兰克.奥拉齐姆(Frank Orazem),约翰.多尔(John P. Doll)着,生产经济学翻译小组译,赵明强、詹士林总纂(1992)。生产经济学:应用理论。台北市:文化大学,p225。
    14 许松根、高志祥(2006)。进口生产要素对台湾总体经济影响之探讨。台湾,国民经济动向统计季报,2006,第52-58页。
    15 2003年生物技术产业年鉴,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IS计划出版。
    16 欧洲生技联盟EFB1989大会资料http://yearbook.stpi.org.tw/biotech/1-01-2.html。
    17 生物技术之世界趋势。国科会科资中心,2000年出版,网址:www.stic.gov.tw。
    18 生物科技定羲。生物科技主题网,台北市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推动小组,台北市政府,ibs.taipei-elife.net/biotechnology/info.asp·
    19 生物技术产业范畴。经济部生物医疗仪器技术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全球信息网,http://bpipo.moeaidb.gov.tw/2t2s/category.html
    20 2004年中草药产业年鉴。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IS计划出版。
    21 保健食品在中国。健康食品法规,美商wedar中国网健康图书馆http://health.wedar.com/show.asp?id=5243。
    22 国内保健食品产值及产业现况调查。经济部工业局中华毅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保健食品工业技术与辅导推广计划。
    N.GreGory MANKIW (2000)·Macroeconomics, Fouth edition。
    24 柯胜挥(2002)。迎战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先进国的前车之鉴。财经企管 台湾综合展望专栏,NO.4,P53-P60,2002年7月1日。
    25 美国新财经政策。国际经济情势双周报,第1677期第6页,2009年4月16日。
    26 朱兆文(2009)。2008年生技产业呈两极化发展。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IS信息网—产业评析专栏。
    27 刘常勇(2009)。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策略个案研究。台湾义守大学副校长。
    28 詹文男(2007)。2015年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策略。财团法人信息工业策进会信息市场情报中心网。
    39 孙智丽(2009)。2008台湾各产业景气趋势调查报告—探索篇第25章生技产业。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网站。
    30 第四次「中药全球化联盟」会议国卫院召开。台湾卫生研究院新闻稿2005年8月29日。
    31 孙智丽(2007)。因应生物经济(Bio-Economy)时代来临-全球生技产业发展现况与趋势。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网站。
    32 Heung Jin CHOI (2010)。韩国低碳绿色成长发展途径。韩国总统府绿色产业委员会气候变迁政策小组,2010节能减碳国际研讨会,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办,2010年1月20日。
    33 农业科技前瞻国际研讨会。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办,文化大学推广教育中心国际会议厅,2007年10月19日。
    34 2025农业科技前瞻与德菲调查巡回说明会。财团法人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主办,行政院农业委员会1011会议室,2010年3月31日。
    35 朱兆文(2009)。至2030年持续驱动生物经济发展的环境变迁因素。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 IS信息网产业评析专栏。
    36 全球老龄化人口趋势。联合国人口司UNPD (2006),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
    37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发布。
    38 超日赶美中国GDP世界第二。台湾工商时报2009年1月5日。
    39 刘翠玲(2008)。全球中草药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食品生技 2008 NO.14 p1-11。
    40 欧巴马的新财政政策。国际经济情势双周报,第1677期第11页,2009-04-16。
    41 陈秀宜、邓哲明、陈恒德、林治华(2006)。争取时机-加速药物发展:谈美国与台湾的因应策略。生技制药国 家型计划。
    42 陈丽敏(2008)。制药产业创新遭逢瓶颈,新药上市之路愈来愈艰难。生技中心ITIS计划,2008.12.16出版。
    43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话论坛新闻稿。行正院卫生暑中医药委员会主办,2004年9月4日,台湾大学医学院101讲堂。
    44 陶光恒(2006)。制药产业的结构调整趋势。工研院IEK-ITIS计划。
    45 2010全球风险报告。清华大学高层管理培训(EDP)-主页-总裁培训班-企业CEO课程及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cenet.org.cn),2010年1月18日。
    46 张方直、陈恒德(2002)。各国中草药新药研发法规现况与策略。财团法人医药品查验中心。
    47 江伟芬。科学化中草药法规政策与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政策报导2008年3月第2期p99-105。
    48 政策法规。中国大陆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2008年版加工贸易禁止类,2008年4月22日。
    49 我国中草药制剂冲破美国处方药防线。每日资讯,2007年2月1日,医药经济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50 大英百科全书网站,http://wordpedia.britannica.com/default.aspx。
    51 彭严燕(2007)。从2004至2006年全球药品使用趋势—分析全球疾病与用药发展。药学志第99期。
    52 肝癌患者一线生机:钇90微球体选择性体内放射疗法。KingNet国家网络医院。
    53 健乔肝癌标靶药物完成试验 多家医院将开始使用。中央社,2008年3月21日。
    54 钇九○微球体爆破肝癌。时报周刊vol.1570,2008年3月25日。
    55 肾癌新救星:提升存活率与降低复发解决治疗瓶颈。台湾辉瑞大药厂http://www.pfizer.com.tw/story/Story_detail.asp?NID=000018。
    56 标靶药物新疗效医学中心征末期肝癌病患。中央社2008年4月18日。
    57 曾令民。乳癌个人化治疗准则。台北荣民总医院。
    58 赖基铭(2010)。大肠癌病友治疗方式与开支费用调查报告。台湾癌症基金会。
    59 医疗支出膨胀势难遏。中央健保局电子报,第68期2008年2月25日。
    60 古巴医疗外交享誉全球。世界新闻报,2007年8月22日。
    61 谢启瑞(2007)。医疗支出的内生成长理论。中央研究院周报,第1147期。
    62 杨定一、马奕安(2010)。奈米细菌非细菌。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人月刊2010年第96期2月号。
    63 陈堂麒。科学中草药强登未来四大明星产业。生技时代,No.25,2003经济部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全球信息网。
    64 刘翠玲。全球中草药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食品生技2008 NO.14 p1-11。
    65 张晋贤(2010)。中医在整合医学中的角色。长庚医讯,医疗时论专栏,31卷3期2010年3月号P1-2。
    66 刘翠玲、黄奕儒(2008)。中草药产业未来发展可行性评估之调查与研究。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项目计划,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
    67 戴谦(2004)。科学园区生技产业之现况与展望。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2004年6月1日。
    68 张令慧。台湾发展生技产业应朝聚落型迈进,工商时报专题报导2001.05.28。
    69 廖美智(2007)。全球生技产业发展趋势。生技中心ITIS计划。
    70 2008年全球生技产业上市公司营收表现。Ernst & Young Global Biotechnology Report 2007,生物科技开发中心ITIS计划。
    71 杨明棋(2007)。生物科技展望。金鼎证券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72 廖美智(2008)。2008年全球及台湾生技产业的脉动。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 IS信息网,产业评析专栏。
    73 2005年生技产业年鉴,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IS计划出版。
    74 世界人口数、医疗保健支出与营养产品销售概况。联合国人口司(UNPD)、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 The Freedonia Group,2006;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
    75 全球保健食品市场概况。Global Industry Analysts,2008;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
    76 刘翠玲(2009)。全球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食品生技 2009NO.18 p1-8。
    77 廖巧敏(2006)。中草药材的生物转换。食品工业第38卷11期,P3-10,2006/12/01出版。
    78 2003年生物技术年鉴。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lS计划出版。
    79 全球草药与草本保健品市场规模概况。IMS,2007;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IS计划整理。
    80 江伟芬(2008)。科学化中草药法规、政策与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政策报导2008年3月第2期99-105页。
    81 全球各区域中草药品市场规模概况。The Freedonia Group,2006;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82 全球中草药品市场需求概况。The Freedonia Group,2006;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83 马维扬(2006)。世界各国发展生技聚落的经验与启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2005年度科技行政研究发展报告,P24-33。
    84 刘富善(1996)。台湾农民、农村及农民组织论丛。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85 台湾农业发展概述,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网站农业政策专栏之农业施政方针—健康、效率、永续经营之全民农业,2010年10月。
    86 权衡(2007)。台湾经济成长中的收入分配变迁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
    87 为什么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天下杂志387期2007年12月。
    88 库兹涅茨曲线-证实研究。人大经济论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89 林建甫。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证研究。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NSC 92-2415-H002-0062004年10月11日。
    90 人均GDP我超越英日韩。联合报2011年9月23日。
    91 2010民情调查,天下杂志437期2009/12。
    92 陈希煌着,台湾农业永续发展策略,台湾财团法人中华经济研究院2006年4月出版,p59。
    93 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着。农业经济论,中国农业出板社,2003年9月出版,p8。
    94 刘富善。中国大陆三农发展策略与措施有效规划及执行之我见。论坛论文精选之四,江苏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专题报导2009-5-22。
    95 刘富善(2008)。中国大陆三农发展策略与措施有效规划及执行之我见。国立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
    96 刘村铭(2003)。研究发展与总要素生产力贡献来源之关系。国立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97 杜林。技术创新是未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美国之音新闻网,2010年8月26日。
    98 罗正仁(2008)。综论台湾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现况与方向。食品工业杂志,专题报导,第40卷第10期。
    99 政策与计划专拦。台湾行政院官网。
    100 生物技术工业发展策略与措施,戴谦,2004。
    101 2005-2006年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况。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STPI,科技产业信息室网站之市场报导。
    102 台湾生技产业发展现况,生技中心ITIS计划调查2009。
    103 刘嘉瑜(2009)。瞄准台湾下个兆元产业?是那一明星产业。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电子报20090729第81期。
    104 农业生技专家在国际研讨会说明台湾科技计划。中央社5/9/2007。
    105 台湾产业研发创新现况与动向。2008年经济部技术处产业技术白皮书环境篇产业研发概况类。
    106 台湾在全球科研连结及知识扩散居重要角色。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综合计划处新闻稿,2010年3月3日。
    107 陈丽敏(2006)。2006年上半年生技产业回顾与展望。生技中心IT IS计划2006.08.29出版。
    108 2007年食品工业年鉴,台湾食品工业研究所。
    109 1999~2006年台湾保健食品市场总值食品所(2007);生物技术开发中心。
    110 李威着(2009)。台湾中草药产业面临的困境与契机。2009国际中草药产业发展研讨会。
    111 郑佩绮、董正玫(2009)。台湾OTC保健市场需求与趋势分析。工研院IEK,2009.07.31出版。
    112 台湾中药制剂产值分析工业生产统计月报;生技中心ITIS计划整理。
    113 台湾中药材进出口统计台湾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生技中心ITIS计划整理。
    114 孙智丽(2009)。全球中草药产业发展专题报告。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2009年3月10日出版。
    115 徐雅芬(2007)。台湾中草药产业2006年回顾与展望。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IS计划。
    116 2004年中华民国技术年鉴。第六章生技领域p194。
    17 张雄辉(2010)。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山东大学,国际贸易学,2010年,博士论文。
    118 姚领、谢家智、李文静(2010)。技术进步、资金投入与农业产出增长。金融理论与实践杂志,2010年第7期(总第372期),理论探索,P9-15。
    119 王栋(2010)。金融危机背景下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第27卷第6期,2010年3月,p4-7。
    120 黄台心、陈盈秀、王美惠(2009),台湾与东亚诸国总体生产效率与生产力之研究,经济论文从刊,37:4(2009),379-414,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出版。
    121 李学清(2009)。我国造纸工业技术进步贡献实证研究。中华纸业,第30卷第13期,2009年7月,P46-48。
    122 宋长鸣、胡兴明(2009)。桑蝅茧技术进步率的测定与分析。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2009年12月,研究与技术,p19-21。
    123 赵春荣(2009)。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商业文化杂志,2009年第6期,财经视点,p51。
    124 朱兰芬、万钟汶、陈吉仲(2007)。台湾农业生技厂商利润效率之实证分析。农委会计划,中兴大学应用经济系。
    125 许松根、高志祥(2006)。进口生产要素对台湾总体经济影响之探讨。国民经济动向统计季报,2006,pp52-58。
    126 岳书敬、刘朝明(2006),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127 郭斌(2005)。中国大陆软件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九届科际整合管理研讨会,2005年5月28日,PP416-424,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
    128 王美惠、黄台心(2005)。考虑技术与配置无效率下的银行业规模与多元经济分析。东吴经济商学学报,第五十期2005年9月p1-44。
    129 戴锦周、陈建宏(2005)。战后日本农家总要素生产力成长之分解及其影响因素之探讨。农业与经济(Agriculture and Economics),34 (2005),39-68台大农业经济学系出版。
    130 张静文(2004)。专利对农业生物科技厂商生产技术效率及市场价值之影响。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博士论文。
    131 邱永和、胡均立、曹嘉麟(2003)。生物科技厂商效率分析。农业与经济(Agriculture and Economics),31(2003),55-78,台大农业经济学系出版。
    132 陈唐平、杨世华、潘德芳(2001)。台湾菠萝农场技术效率之研究。中华农业研究,第50卷第3期,P88-97。
    133 游明敏、曹曾寿民(2001)。航空站生产技术变迁偏向之研究-以中正航空站为例。运输计划季刊第三十卷第一期2001年3月PP111-134,台大生木工程学系。
    134 陈忠荣、刘锦添、孙佳宏(2001)。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技术效率之估计与比较—台湾电子业四字段产业之实证研究。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民国九十年十月,十一卷四期,401413。
    135 杨世华、陈唐平、潘德芳(2000)。莲雾农场技术效率之分析。中华农业研究49(1);76-85(2000)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研究报告第2016号。
    136 简明哲(1999)。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对台湾基层金融机构之影响:技术变动之研究。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 会87-2415-H-005A-10研究计划,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经济学系。
    137 林灼荣(1989)。台湾农业产出结构、因素替代与技术改变关系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兴大学/管理学系系主任。
    138 朱启红(2009)。信息差异化模型和形成机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企业管理,2009年,博士论文。
    139 刘崇喜(2008)。建构高屏地区发展科技中草药产业链计划—中草药产值评估分析。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计划编号CCMP95-TP-049,中医药年报第26期第6册,P353-462。
    140 陈盛通(2007)。以分量回归方法在政府规模、工资不均与学习成就之应用。国立中兴大学应用经济学系博士论文。
    141 徐源清(2007)。台湾农产品进口政策偏好之经济分析。国立中兴大学应用经济学系博士论文。
    142 陈建良(2007)。台湾公私部门工资差异的拟真分解—分量回归分析。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论文35:4(2007),473-520。
    143 郑钦龙、陈重铭、陈莹达(2006)。台湾人工林疏伐成本之计量分析。中华林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Forestry) 39 (1):57-66 (2006)。
    144 叶金标、王冠闵、王泽谚(2006)。研发、人力资本与营收之关联分析:以新竹科学园区为例。国立勤益技术学院管理学术研讨会,台中,民国九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45 李尚肯、陈逸洁、李淑媛、张静贞(2006)。新回合农业谈判全面取消出口补贴对台湾农业部门之影响。第七届实证经济研讨会,嘉义大学应用经济系主办,2006.5.27。
    146 吴建德(2006)。台湾教育投资之经济分析(1980)--兼论扩张性教育政策之妥适性。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147 陆怡蕙、张静贞、杨谨纶。台湾食品加工业对外投资与产业空洞化之分析。94年12月(11卷112期)农业经济丛刊,台湾农村经济学会出版。
    148 黄圣茹(2005)。台湾毛猪批发价格组合预测之研究。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博士论文。
    149 张淑贞、刘钦泉(2003)。台湾液蛋生产之经济分析。农业经济半年刊73期2003年6月。
    150 杜芳秋、吴佳勋、杨了江、张国益、徐世勋(2003)。「新回合农业谈判对台湾农业影响之研究」。农业经济丛刊,第八卷第二期。
    151 颜木田、庄宗仁(2003)。线切割放电加工隅角粗加工轨迹补偿策略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台大工程J学刊第八十七期2003年2月,p109-117。
    152 林国荣、徐世勋、张静贞、李秉正(2001)。加入WTO对台湾农业就业冲击之动态一般均衡分析。农业经济丛刊。
    153 邵曰仁、林裕发。多重介入时间数列预测模式之个案研究。辅仁管理评论1998年9月第五卷第二期127-154。
    154 郑钦龙、陈重铭、陈莹达(2006)。台湾人工林疏伐成本之计量分析。中华林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Forestry) 39 (1):57-66 (2006)。
    155 罗绍麟(1999)。台湾地区混农林业经济价值之评估。林业研究季刊,第21卷第1号(1999.3.1)第21-36页。
    156 骆尚廉、萧代基、黄燕如、赖孚权(1992)。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成本函数与排放费率分析。中国环境工程学刊第二卷第一期第63-77页。
    157 游明敏、曹寿民(2001)。航空站生产技术变迁偏向之研究-以中正航空站为例。运输计划季刊第三十卷第一期2001年3月PPI11-134,台大土木工程学系。
    158 McFadden, D. "Cost, Revenue, and Profit Functions," In M. Fuss and D. McFadden (eds.) Production Economics:A Dual Approach to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1, North Holland,1978.
    159 Taylor, C. Robert,1984, "Stochastic dynamic duality:Theory and Empiri-cal Applica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p.351-357.
    160 Lau, L.J.,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ormalized Restricted Profit Fun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54 (1972), 281-289.
    161 简明哲(1997)。成本函数型态与规模经济及成本效率:以基层金融为例。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NSC85-2415-H005A-005研究计划。
    162 张雄辉,范爱军(2010)。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第27卷第5期,2010年3月,P5-9。
    163 罗绍麟(1999)。台湾地区混农林业经济价值之评估。林业研究季刊中文版,第21卷第1号(1999.3.1),第21-36页。
    164 张淑贞、刘钦泉(2003),台湾液蛋生产之经济分析,农业经济半年刊73期2003年6月。
    165 Lau, Lawrence J., and Pan A. Yotopoulos,1972,"Profit, Supply, and Factor Demand Fun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p.11-18.
    166 Weaver, R. D. and D. A. Lass,"Corner Solutions in Duality Models:A Cross Section Analysis of Dairy Production Decisions." Staff Paper No.52.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Sociolog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83.
    167 2003-2006年台湾生技投资项目比较经济部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2007。
    168 李维蔓、詹岱偷。SPSS统计分析与专题应用。学贯行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出版P2-13。
    169 Gujarati, Damodar, Essentials of Econometrics (Irwin:McGraw-Hill,2th ed,1999), pp 463-464.
    170 许瑞祯(2009)。台湾保健食品产业及市场现况。中华谷类食品技术研究所,2009年11月11日。
    171 陈冲:产业结构优化 订三大目标。经济日报,2012年4月11日。
    172 调整产业结构 经部推三业四化策略。经济日报,2012年4月11日。
    173 陈旭升(2009)。如何建构与评估经济理论模型:以一个汇率模型为例。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174 「中草药产业技术发展五年技画」之发展方向及各部会之任务分工。中草药产业技术发展总成果电子书,2007年4月。
    175 台湾中草药产业推动之相关措施与面临之挑战,IT IS中草药专栏。
    1.中国大陆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国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发布。
    2.中办、国办印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今日中国,中国要闻,2009年9月11日。
    3.李岳云。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2007年01期,现代经济探讨。
    4.李岳云、冯继康。“三农”难题成因:历史嬗变与现实探源。2005年3月12日,中国大陆研究服务中心。
    5.钟甫宁、胡浩(2008)。近一个世纪来中国农业经营变化之研究。农林经济管理高层论坛暨“农村改革与发展:面对21世纪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周应恒(2008)。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10月。
    7.周应恒、耿献辉。中国、美国、日本的涉农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农林经济管理高层论坛暨“农村改革与发展:面对21世纪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8.何晓群(1997)。回归分析与经济资料建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5月
    9.施正屏(1998)。中国大陆农产品成本与价格之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学会87年计划。
    10.施正屏(2008)。企业研究法。台湾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1.陈希煌(2006)。台湾农业永续发展策略。台湾财团法人中华经济研究院出版。
    12.刘富善。台湾农民、农村及农民组织论丛。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13.张清溪等(2004)。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4.弗兰克.奥拉齐姆(Frank Orazem),约翰.多尔(John P. Doll)着,生产经济学翻译小组译,赵明强、詹士林总纂(1992)。生产经济学:应用理论。台北市:文化大学,p225。
    15.王友金着。农业生产经济学。台北,国立编译馆出版,1966年10月。
    16.德不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17.普瑞纳布。巴德汉\克利斯托佛。尤迪,发展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10月。
    18.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9月。
    19.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378页。
    20.毛育刚译R.G.D.Allen着。数理经济学。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3年12月。
    21.李威着(2009)。台湾中草药产业面临的困境与契机。2009国际中草药产业发展研讨会。
    22. Heung Jin CHOI (2010)。韩国低碳绿色成长发展途径。韩国总统府绿色产业委员会气候变迁政策小组,2010节能减碳国际研讨会,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及中华经济研究院主办,2010年1月20日。
    23.利瓦伊蔓、詹岱伦。SPSS统计分析与专题应用。学贯营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出版。
    24.李尚肯、陈逸洁、李淑媛、张静贞。新回合农业谈判全面取消出口补贴对台湾农业部门之影响。第七届实证经济研讨会,嘉义大学应用经济系主办,2006.5.27。
    25.林国荣、徐世勋、张静贞、李秉正(2001)。加入WTO对台湾农业就业冲击之动态一般均衡分析。农业经济丛刊。
    26.林灼荣(1989)。台湾农业产出结构、因素替代与技术改变关系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兴大学/管理学系系主任。
    27.邱永和、胡均立、曹嘉麟(2003)。生物科技厂商效率分析。农业与经济(Agriculture and Economics),31 (2003),55-78,台大农业经济学系出版。
    28.吴建德(2006)。台湾教育投资之经济分析(1980)--兼论扩张性教育政策之妥适性。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29.柯胜挥(2002)。迎战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先进国的前车之鉴。财经企管 台湾综合展望专栏,2002年7月1日,NO.4 P53-P60。
    30.姚宏(2007)。利润操纵背景下上市公司价值增长评价模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论文。
    31.徐源清(2007)。台湾农产品进口政策偏好之经济分析。国立中兴大学应用经济学系博士论文。
    32.许松根、高志祥(2006)。进口生产要素对台湾总体经济影响之探讨。台湾,国 民经济动向统计季报,2006,第52-58页。
    33.陆怡蕙、张静贞、杨谨纶。台湾食品加工业对外投资与产业空洞化之分析。94年12月(11卷112期)农业经济丛刊,台湾农村经济学会出版。
    34.郭斌(2005)。中国大陆软件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九届科际整合管理研讨会,2005年5月28日,PP416-424,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
    35.叶金标、王冠闵、王泽谚(2006)。研发、人力资本与营收之关联分析:以新竹科学园区为例。国立勤益技术学院管理学术研讨会,台中,200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36.陈盛通(2007)。以分量回归方法在政府规模、工资不均与学习成就之应用。国立中兴大学应用经济学系博士论文。
    37.陈忠荣、刘锦添、孙佳宏(2001)。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技术效率之估计与比较—台湾电子业四字段产业之实证研究。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民国九十年十月,十一卷四期,401-413。
    38.陈建良(2007)。台湾公私部门工资差异的拟真分解—分量回归分析。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论文35:4(2007),473-520。
    39.陈郁蕙(2004)。基因生物与食品产业的经济分析。国立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教授。
    40.黄圣茹(2005)。台湾毛猪批发价格组合预测之研究。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博士论文。
    41.游明敏、曹寿民(2001)。航空站生产技术变迁偏向之研究-以中正航空站为例。运输计划季刊第三十卷第一期2001年3月PP111-134,台大土木工程学系。
    42.张静文(2004)。专利对农业生物科技厂商生产技术效率及市场价值之影响。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博士论文。
    43.张淑贞、刘钦泉(2003)。台湾液蛋生产之经济分析。农业经济半年刊73期2003年6月。
    44.张雄辉、范爱军(2010)。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7卷,第5期,p5-9。
    45.简明哲(1997)。成本函数型态与规模经济及成本效率:以基层金融为例。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NSC85-2415-H005A-005研究计划。
    46.杨志海科学园区厂商的专利决定因素--一般化分析法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淡江大学产业经济系
    47.郑钦龙、陈重铭、陈莹达(2006)。台湾人工林疏伐成本之计量分析。中华林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Forestry) 39 (1):57-66 (2006)。
    48.骆尚廉、萧代基、黄燕如、赖孚权(1992)。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成本函数与排放费率分析。中国环环境工程学刊第二卷第一期第63-77页(1992年)。
    49.罗绍麟(1999)。台湾地区混农林业经济价值之评估。林业研究季刊,第21卷第1号(1999.3.1)第21-36页。
    50.戴锦周、陈建宏(2005)。战后日本农家总要素生产力成长之分解及其影响因素之探讨。农业与经济(Agriculture and Economics),34 (2005),39-68台大农业经济学系出版。
    51.谢启瑞(2007)。医疗支出的内生成长理论。中央研究院周报,第1147期,2007年11月22日。
    52.权衡(2007)。台湾经济成长中的收入分配变迁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
    53.2003年生产技术产业年鉴。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IS计划出版。
    54.2004年中草药产业年鉴。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出版。
    55.2004年科学技术年鉴。国家实验研究院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出版。
    56.2005年生物技术产业年鉴。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出版。
    57.2007年食品工业年鉴。台湾食品工业研究所出版。
    58.2008年医药产业年鉴。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出版。
    59.2008年产业技术白皮书。经济部技术处出版。
    60.2009年科学技术年鉴。国家实验研究院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出版。
    61.杜宝恒(2001)。基因治疗的原理与应用。九州岛岛图书出版。
    62.钟丁茂(1999)。环境伦理思想评析。台北市:皇家出版社。
    63. Prescription for Nutritional Healing营养治疗的处方百科。Discovery频道丛书。
    64.江伟芬(2008)。科学化中草药法规、政策与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政策报导2008年3月99第2期99-105页。
    65.何玉铃、谢伯舟、萧文雄、高国清、张永勋(2007)。台湾市售中药材熏硫磺情况之调查研究。第二届海峡两岸(鼓浪屿)中医药发展与合作论坛,厦门。2007年7月1-3日。
    66.林绮芬。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全球第一份传统医学策略。医疗器材报导,2002年7月。
    67.徐雅芬(2005)。中草药产业现况与趋势。农业生技产业季刊。
    68.张永勋、何玉铃(2008)。建立中医药产业科技人才培训中心(机制)计划。2004-2007中药产业法规倡导暨中药用药安全环境计划成果发表会p158-166,台中,2008年3月8日。
    69.张晓青(2005)。内生技术进步与工资差异。南台科技大学/国际企业研究所。
    70.黄子晏(2004)。台湾制造业资本劳动及研究发展间替代或互补关系之探讨。南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
    71.彭严燕(2007)。从2004至2006年全球药品使用趋势—分析全球疾病与用药发展。药学杂志第99期。
    72.曾令民。乳癌个人化治瘵准则。台北荣民总医院。
    73.杨明棋(2007)。生物科技展望。金鼎证券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74.廖巧敏(2006)。中草药材的生物转换。食品工业第38卷11期,P3-10,2006/12/01出版。
    75.蔡甫昌。第四次医学革命。国家卫生研究院论坛生命暨医疗伦理委员会。
    76.赖基铭(2010)。大肠癌病友治疗方式与开支费用调查报告。台湾癌症基金会。
    77.刘嘉瑜(2009)。瞄准台湾下个兆元产业?是那一明星产业。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电子报20090729第81期。
    78.刘常勇(2009)。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策略个案研究。台湾义守大学副校长。
    79.罗正仁(2008)。综论台湾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现况与方向。食品工业杂志,专题报导,第40卷第10期。
    80.颜木田、庄宗仁(2003)。线切割放电加工隅角粗加工轨迹补偿策略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台大工程」学刊第八十七期2003年2月,p109-117。
    81.戴谦(2004)。科学园区生技产业之现况与展望。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2004/6/1。
    82.健康检查与身体保健。长庚医讯,30卷5期,2009年5月号P147。
    83.赖博雄(2002)。台湾投资发展生技产业之全球策略。统一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4.香港立法会CB(2)2460/06-07(01)号文件(2007)。
    85.为什么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天下究志387期2007/12。
    86.古巴医疗外交享誉全球。世界新闻报,2007-08-22。
    87.超日赶美中国GDP世界第二。台湾工商时报2009年1月5日。
    88.2010民情调查。天下杂志437期2009/12。
    89.2010全球风险报告。清华大学高层管理培训(EDP)-主页-总裁培训班-企业CEO课程及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cenet.org.cn),2010年1月18日。
    90.美国新财经政策。国际经济情势双周报 第1677期2009年4月6日,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发行。
    91.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9卷第三期。
    92.杜芳秋、吴佳勋、杨子江、张国益、徐世勋(2003)。新回合农业谈判对台湾农业影响之研究。《农业经济丛刊》,第八卷第二期。
    93.俞洪亮、蔡义清、庄懿妃。商管研究资料分析。华泰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出版。
    94.李城忠。应用统计学。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出版。
    95.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学习实务。经玮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出版。
    96.健乔肝癌标靶药物完成试验多家医院将开始使用。中央社,2008/03/21。
    97.傅夏仙。农业中介组织的制度变迁与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98.郑晓光、刘晓生译Gretchen C. Daily and Katherine Ellison着。新生态经济-使环境保护有利可图的探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99.胡景北译Frank Allis着。农民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100.方钦、梁捷、樊志译William Oliver Coleman(?)着。经济学及其敌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101.张秀含。工业经济学。世界书局1979年10月出版。
    102.各大财团争相投入350亿美金市场/科学中草药强登未来四大明星产业。生技时代第25期。
    103.预约下一个保健新星。生技与医疗器材报导第84期。
    104.医疗支出膨胀势难遏。中央健保局电子报第68期2008年2月25日。
    105.总统府财经咨询小组第18次会议结论。台湾总统府新闻稿,20091210。
    106.美国新财经政策。国际经济情势双周报,第1677期第6页,2009-04-16,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出版。
    107.经济部(2007)。国内中草药产业技术发展五年计划有成推向国际植物药市场。技术尖兵杂志。
    108.欧巴马的新财政政策。国际经济情势双周报,第1677期第11页,2009-04-16,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出版。
    109.台湾产业研发创新现况与动向。2008年经济部技术处产业技术白皮书环境篇产业研发概况类。
    110.标靶药物新疗效医学中心征末期肝癌病患。中央社2008/04/18。
    111.钇九○微球体爆破肝癌。时报周刊vol.1570, Tue,25 Mar,2008。
    112.温铁军(2003)。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2003年5月16日,中国农村网。
    113.生技中草药研发探讨全球生技产业发展动向与研发趋势。科技年鉴生技网,http://biotech.nsc.gov.tw/。
    114.台湾农业发展概述。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网页之农业政策栏,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7920&print=1。
    115.21世纪的明星产业。卓越杂志第293-294期,http://www.ecf.com.tw/Search_detail.php?om_id=414。
    116.科学月刊全文数据库(2008)。『医疗用材料的研究和发展』,http://chntlb.chshs.tpc.edu.tw/science/content/1976/00080080/0001.htm#texttop.
    117.肝癌患者一线生机:钇90微球体选择性体内放射疗法。KingNet国家网络医院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18951&category=%C2%E5%C3% C4%AFe%AFf&type=。
    118.肾癌新救星:提升存活率与降低复发解决治疗瓶颈。台湾辉瑞大药厂http://www.pfizer.com.tw/story/Story_detail.asp?NID=000018。
    119.中药新药研发。联合知识库/经济日报(2007),http://www.nbic.org.tw/newsDetail.aspx?NEWS_ID=504。
    120.欧美医疗体系改革。http://www.slidefinder.net/%E6%AD%90/%E6%AD%90%E7%BE%8E%E9%86%AB %E7%99%82%E9%AB%94%E7%B3%BB%E6%94%B9%E9%9D%A9/12505594.
    121.两岸开放交流2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交流杂志社主办,台北市圆山大饭店,2007年12月7、8日。
    122.农林经济管理高层论坛暨“农村改革与发展:面对21世纪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办,南京市江苏省会议中心,2008年10月11~14日。
    123.第六届国际人力教育与发展研讨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人力教育与发展研究所主办,台北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大楼,2008年10月28、29日。
    124.2008服务体验工程国际论坛。资策会主办,台北市科技服务大楼,2008年11月28日。
    125.2009中草药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办,花莲市花莲区农业改良场农业推广大楼,2009年1月8日。
    126.第三届抗体工程暨抗体药物国际研讨会。中央研究院、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台北市福华饭店,2009年3月2-5日。
    127.2009年预防医学国际研讨会。财团法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台安医院主办,台北市台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演讲厅,2009年3月29日。
    128.两岸农村治理与乡村发展国际研讨会。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大陆研究中心主办,国立政治大学国关中心国际会议厅,2009年4月24、25日。
    129.2009年管理科学暨经营决策国际学术研讨会。淡江大学管理科学暨经营决策学系暨管理科学研究所主办,淡江大学惊声国际会议厅,2009年5月30日。
    130.开放式创新与产业聚落国际论坛。AITI经济部技术处传统产业创新联盟主办,交通部运输研究所国际会议厅,2009年10月06日。
    131.2009医疗电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工业技术研究院主办,台北国际会议中心,2009年11月4、5日。
    132.2009农业信息科技应用国际论坛。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湾农业信息科技发展协会主办,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集思会议中心,2009年11月24、25日。
    133.全球金融风暴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及策略国际研讨会。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东南亚国家协会研究中心主办,中华经济研究院蒋硕杰国际会议厅,2009 年12月16、17日。
    134.节能减碳国际研讨会。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中华经济研究院主办,中华经济研究院蒋硕杰国际会议厅,2010年1月20、21日。
    135.2010年冬虫夏草国际会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主办,中国大陆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会议中心,2010年6月8-10日。
    136.海峡雨岸农业投资、农产贸易与行销物流学术研讨会。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台湾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中兴大学行销系主办,台北市,台湾大学校总区,农业经济学系农经大讲堂,2007/6/8~6/9。
    137.2007农业技术交易展。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办,台大医院国际会议中心,2007年7月19日。
    138.2008中草药及保健产品研发成果发表会。经济部生物医疗仪器技术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台大医院国际会议中心,2008年11月6日。
    139.学研研发成果交流平台会。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生物技术工业辅导与推广计划主办,南港软件园区G栋2楼—数字内容学院会议厅,2008年11月11日。
    140.现代高科技农业及精致农业研讨。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主办,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校总区,农业经济学系1F简报室,2008/11/19。
    141.2008农业信息科技应用研讨会。台湾农业信息科技发展协会主办,台北市,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森林保育大楼,2008/12/3。
    142.植物药新药产业发展策略论坛。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台北市生物产业协会主办,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讲堂,2008年12月12、13日。
    143.2008两岸中草药合作及技术交流论坛。工业技术研究院与生技医药研究所、中国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主办,台北圆山饭店10楼国际会议厅,2008年12月17、18日。
    144.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第三期结案成果发表会。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主办,台北市国科会科技大楼一楼,2009年3月24至28日。
    145.第三届海峡两岸园艺学术研讨会暨粤闽台园艺科技学术论坛。广东省科技厅、福建省科技厅、厦门市科技局、华南农业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嘉义大学、台湾文化大学、台湾屏东科技大学主办,广东省汕头市,帝豪大酒店,2009/4/15~4/16。
    146.2009年保健食品实务研讨会。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主办,台大集思会议中心,2009年9月10日。
    147.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促进农业企业机构研发辅导计划说明会。台湾经济研究院主办,2009年11月16日。
    148.两岸经济发展及转型研讨会。中华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华经济研究院蒋硕杰国际会议厅,2007年8月27日。
    149.第九届全国实证经济学论文研讨会暨粮食、能源及经济论坛。国科会社科中心、台湾经济学会、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主办,台湾大学农业综合馆,2008年5月17日。
    150.2008年农业经济学术研讨会。台湾农村经济学会主办,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大讲堂,2008年12月13日。
    151.台湾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2009年会暨研讨会。台湾经济学会、台湾健康经济学会、及北美华人经济学会(CEANA)主办,东吴大学城区部,2009年12月19日。
    152.纪念邢慕寰院士-经济发展研讨会。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主办2001年10月。
    153.台湾生物科技的机会与挑战。台湾中华财经策略协会主办,台北市,中华经济研究院蒋硕杰国际会议厅,2007/11/28。
    154. Alfa Laval 2008生技制药设备及技术研讨会。Alfa Laval台湾分公司主办,台北市,台大医院国际会议中心,2008/5/27。
    155.2008年度生物科技研发成果联合发表会。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暨国家卫生研究院主办,国立台湾大学凝态科学暨物理馆二楼国际会议厅,2008年10月30日。
    156.2009年度研发成果发表暨产学研合作说明会。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台大集思会议中心,2009年二月十二日。
    157.生技产业营销创新策略。台湾技术经理人协会主办,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建国本部大夏馆,2009年3月18日。
    158.生技创新·风险传播·质量社会学术研讨会。国立台湾大学生物产业传播暨发展学系主办,台大凝态中心R104演讲厅,2009年3月20日。
    159.2009年大中华地区个体化医学与健康会议。台北市生物产业协会、香港科技园、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澳门创新科技中心主办,台湾大学校总区集思会议中心国际会议厅,2009年6月22日、23日。
    160.京台企业领袖高峰会。中华海峡雨岸企业交流协会、中华中草药生技发展协会、北京市海峡雨岸民间交流促进协会主办,台大医院国际会议中心,2009年6月30日。
    161.苏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合作研讨会。苏台经贸文化促进会、中华民国全国工业总会主办,台北市晶华酒店三楼会议厅,2009年11月11日。
    162.从基础科学看奈米医学的发展研讨会。台北市生物产业协会主办,台湾大学第二活动中心—集思会议中心,2009年12月12日。
    163.2007台北国际发明暨技术交易展。台湾教育部主办,台北市,台北世贸中心,2007/9/27~9/30。
    164.台湾IT产业的技术与营运模式策略论坛(台湾WiMAX产业发展前景/服务科学与IT产业创新)。台湾经济部技术处主办,台北市,中华经济研究院 蒋硕杰国际会议厅,2008/10/2。
    165.2009二氧化碳减量研讨会。台湾清华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大学主办,台北市,台湾科技大学,综合研究大楼,2009/3/23~3/24。
    166.绿色经济与节能环境。台湾中华财经策略协会主办,台北市,中华经济研究院蒋硕杰国际会议厅,2009/3/27。
    167.廖美智(2007)。全球生技产业发展趋势。
    168.徐雅芬(2007)。台湾中草药产业2006年回顾与展望。
    169.廖美智(2008)。2008年全球及台湾生技产业的脉动。
    170.陈丽敏(2008)。制药产业创新遭逢瓶颈,新药上市之路愈来愈艰难。
    171.廖美智(2008)。2008年全球及台湾生技产业的脉动。
    172.朱兆文(2009)。至2030年持续驱动生物经济发展的环境变迁因素。
    173.朱兆文(2009)。2008年生技产业呈两极化发展。
    174.台湾中草药产业推动之相关措施与面临之挑战。
    175.孙智丽(2009)。全球中草药产业发展专题报告。
    176.刘翠玲(2008)。全球中草药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农业生技产业,食品生技2008 NO.14 p1-11。
    177.刘翠玲、黄奕儒(2008)。中草药产业未来发展可行性评估之调查与研究。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项目计划。
    178.刘翠玲(2009)。全球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农业生技产业季刊,食品生技2009 NO.18 p1-8。
    179.孙智丽(2009)。2008台湾各产业景气趋势调查报告—探索篇。第25章生技产业。
    180.2009年度台湾生技相关产业调查统计。
    181.孙智丽。因应生物经济(Bio-Economy)时代来临-全球生技产业发展现况与趋势。
    182.刘翠玲(2007)。全球保健食品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食品生技杂志之产业发展趋势专栏,2007年第十一期。
    183.2005-2006年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况。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STPI,科技产业信息室网站之市场报导。
    184.生物技术之世界趋势。国科会科资中心,2000年出版,网址:www.stic.gov.tW。
    185.欧洲生技联盟EFB1989大会资料。http://yearbook.stpi.org.tw/biotech/1-01-2.html。
    186.陈秀宜、邓哲明、陈恒德、林治华(2006)。争取时机-加速药物发展:谈美国与台湾的因应策略。生技制药国家型计划。
    187.陶光恒(2006)。制药产业的结构调整趋势。工研院IEK-ITIS计划。
    188.孙丽智、陈政祈(2009)。全球中草药产业专题报告。2009年3月10日,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系列丛书。
    189.张方直、陈恒德(2003)。各国中草药新药研发法规现况与策略。财团法人医药品查验中心。
    190.生技中心研发成果获美国FDA核发IND可进入第二期人体临床测试(2007)。台湾生技中心,http://www.dcb.org.tw。
    191.建构中药用药安全环境五年计划(2004-2008)。台湾行政院卫生署(2004),http://tcam.ccmp.gov.tw/file。
    192.徐雅芬(2007)。台湾中草药生产暨销售统计。经济部技术处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ITIS)项目办公室。
    193.刘常勇(2009)。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策略个案研究。台湾义守大学副校长。
    194.詹文男(2007)。2015年台湾产业发展愿景与策略。财团法人信息工业策进会,信息市场情报中心。
    195.马维扬(2006)。世界各国发展生技聚落的经验与启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2005年度科技行政研究发展报告,P24-33。
    196.郑佩绮、董正玫(2009)。台湾OTC保健市场需求与趋势分析。工研院IEK,2009.07.31出版。
    197.生物科技定义。生物科技主题网,台北市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推动小组,台北市政府,ibs.taipei-elife.net/biotechnology/info.asp。
    198.生物技术产业范畴。经济部生物医疗仪器技术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全球信息网,http://bpipo.moeaidb.gov.tw/2t2s/category.html。
    199.保健食品在中国。健康食品法规美商wedar中国网健康图书馆 http://health.wedar.com/show.asp?id=5243。
    200.国内保健食品产值及产业现况调查。经济部工业局中华毅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保健食品工业技术与辅导推广计划。
    201.黄种金、陈姿伊、华杰(2001)。两岸食品生技调查与分析。台湾食品研究所2001/12/31出版。
    202.NTIS美国国家信息服务中心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提供美国政府赞助之科学、科技、机械、及与商业相关之信息之最大之资源中心。
    203.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提供基础研究机构,及各研究领域信息服务。
    204.法国生物信息网(INFOBIOGEN):提供基因体信息、生物信息&分析工具及训练等信息。
    205.加拿大生技网Biotechnology Strategy:提供加拿大政府在生物领域上的投入与发展等信息。
    206.加拿大生命科学新闻简讯,加拿大驻台北贸易办事处,http://blog.biopharm.org.tw/canada/:提供加拿大生命科学相关的数据。
    207.新西兰贸易发展中心新闻简讯,新西兰商工办事处节录自NZBio (www.nzbio.org), http://blog.biopharm.org.tw/nz/:提供新西兰贸易相关的数据。
    208.国际生物数据库(?)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提供国际性的生物数据库,并建立公共数据库。http://yearbook.stpi.org.tw/biotech/10-02-01.html#3.
    209.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提供透过生物研究、教育、公共健康等活动来从事疾病防治及治疗工作的基金会信息。
    210.居里研究院(Institut Curie):提供整合医疗目的之机构,及以癌症研究、教学、治疗为研究主干之信息。
    211.日本厚生省网页,http://www.ron.gr.jp/law/eiyouka i.htm。
    212.香港贸易发展局,http://www.tdctrade.com/sme/chinese/chinamkt/chinafoo.htm。
    213. Biology Online:提供生物科技在线信息交流。
    214.台湾综合研究院http://www.tri.org.tw/。
    215.卫生署食品信息网,http://www.food.doh.gov.tw/。
    216.行政院卫生署网页,http://www.doh.gov.tw/。
    217.中医药信息网:行政院中医药委员会专属网站。
    218.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http://www.dcb.org.tw/。
    219.经济部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全球信息网。
    220.国家生技医疗网。
    221.经济部工业局全球信息网,http://www.moeaidb.gov.tw/。
    222.国家卫生研究院。
    223.工研院生技中心,http://www.bmec.itri.org.tw/。
    224.工业技术研究院ITIS产业评析网页,http://www.itri.org.tw/chi/services/ieknews/iek_news_archives.jsp/。
    225.WTO官网,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tif_e/fact4_e.htm。
    226.国科会科资中心:提供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信息。http://yearbook.stpi.org.tw/biotech/10-01-01.html#6.
    227.教育部顾问室:提供行政院「科学技术发展方案」科技人才培育信息。http://yearbook.stpi.org.tw/biotech/10-01-01.html#7.
    228.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提供农业生技研究计划成果及产业概况、政策法规、产业及技术等信息。http://www.coa.gov.tw/showindex.php。
    229.财团法人医药品查验中心网站。
    230.财团法人制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药技信息网。
    231.阳明生物信息中心。
    232.经济部智慧财产局:世界各国商标、专利、著作权及营业秘密的保护等数据检索。
    233.资策会科技法律中心:信息法务透析、知识产权管理等期刊查寻。
    234.财团法人亚太知识产权发展基金会:提供智权及专利相关信息服务、全球专利全文数据库、英国Derwent公司之全球专利索引(WPI, World Patent Index)、国内智权各式法规及论文资料检索服务。
    235.中华民国专利公报数据库检索:完整的专利数据库检索。
    236.行政院国科会科学技术数据中心:提供科学技术科技数据含国内外,在线数字图书馆及国科会电子期刊等。
    237.台湾国际专利法律事务所: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的国际诉讼事件分析及法律评论。
    238.中药全球化联盟CGCM网站,http://www.tcmedicine.org/en/default.asp。
    239.农业生技产业信息网:提供农业生技相关产业概况、政策与法规、厂商数据库、人才数据库、产业/技术信息、研究计划成果及网站资源等信息。http://yearbook.stpi.org.tw/biotech/10-01-01.html#16。
    240.华文生技网:提供台湾生物科技产业国际相关整合信息及资源等信息。http://yearbook.stpi.org.tw/biotech/10-01-01.html#9。
    241.全球生技互动网:提供高科技专业杂志出版、会议、展览、电子商务等信息。http://yearbook.stpi.org.tw/biotech/10-01-01.html#10。
    242.台湾农业信息网:提供农业产业化及信息化等信息。http://yearbook.stpi.org.tw/biotech/10-01-01.html#11。
    243.枢纽新闻电子报,枢纽科技顾问公司,http://blog.biopharm.org.tw/sinew/。:提供生医科技相关的信息。
    244.小泰的生物科技法律网站:提供生物科技相关的数据、讨论及有关之法律网站资源等信息。
    245.生物技术产业创业群:提供生技医疗产业社群网络服务平台、台湾生技与医疗产品开拓华南地区市场等信息。
    246. Bioclub.org:提供服务华人生医信息交流的在线智库,并提供生技医疗投资等信息。
    247.生物知识库&生物信息系统:提供各项研究网络与高速计算相关服务,及供各界研究人员研究之生物相关信息。
    248.中华民国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网站,http://www.tma.tw/。
    249.台湾国际贸易局,http://cwto.trade.gov.tw/mp.asp?mp=1。
    250.台湾生物芯片协会网站:提供国内生物芯片相关技术研讨。
    251.BIOLINKS:提供生物化学领域及市场媒合等信息。
    252.BIOSPACE:提供发展生命科学之科技解决方式与生命科学产业有关之网络产品及服务等信息。
    253.BIO ONLINE:提供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之实时信息&研究信息。
    254. BioWorld Onlin:提供世界性的生物科技&讯息的网站,另提供免费进阶搜寻供数据查阅。
    255. Life Science Market Online:提供有关生技电子报、市场信息等相关多元性信息。
    256. MedWebPlus:提供使用者一个快速放置&散播良好及可靠的所有健康科学范围信息。
    257. Biotech:提供开放给后段的学生及研究者之混合生物&化学之教育资源及研究工具等生物相关资源。
    258. BIOTECHWEB VIRTUAL LIBRARY:提供超过1,500笔包括公司、研究机构、大学、数据源和其他特定与生物技术及医药发展有关的领域之资料。
    259. LabVelocity:提供全球生命科学市场之科技服务信息等信息。
    260.BBC新闻网,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default.stm。
    261.贯通日本信息网,http://www.kantsuu.com/。
    262.日本健康产业流通新闻,http://www.him-news.com/shinbun-1/shinbun.html。
    263.日本健康产业速报,http://www.kenko-media.com/hi_newsflash/index.html。
    264. Bio Club生物科技俱乐部产业情报,http://www.bioclub.com.tw/tw/inform/industry.asp。
    265.生科新讯网:提供生命科学新知讯息。
    266.大英百科全书网站,http://wordpedia.britannica.com/default.aspx或 www.britannica.com。
    267.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268.葫芦网中草药信息网。
    269.长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健康信息网站http://www.cgb.com.tw/j2jO/cus/cusl/hel/hel_hel_dis.jsp。
    270.葡萄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健康信息网站http://soup.7aid.com/international_info.asp。
    271. F. Hoffmann-La Roche AG, http://72.14.203.132/translate_c?hl=zh-TW&sl=en&u=http://www.roche.com/index.ht m&prev=/search%3Fq%3DF.%2BHoffmann-La%2BRoche%2BAG%26hl%3Dzh-TW %261r%3D%26sa%3DG&usg=ALkJrhhYYR-wzsx5AE1XEIWP1nK0yNu8Xw。
    1. N.GreGory MANKIW (2000),Macroeconomics,Fouth edition.
    2. Lau, L. J.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ormalized Restricted Profit Fun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2 (1976):131-163.
    3. McFadden, D. " Cost, Revenue, and Profit Functions," In M. Fuss and D. McFadden (eds.) Production Economics:A Dual Approach to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1, North Holland,1978.
    4. Taylor, C. Robert,1984, "Stochastic dynamic duality:Theory and Empiri-cal Applica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p.351-357.
    5. Lau, L.J., "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ormalized Restricted Profit Fun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54 (1972),281-289.
    6. Lau, Lawrence J., and Pan A. Yotopoulos,1972, "Profit, Supply, and Factor Demand Fun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p.11-18.
    7. Weaver, R. D. and D. A. Lass, "Corner Solutions in Duality Models:A Cross Section Analysis of Dairy Production Decisions." Staff Paper No.52.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Sociolog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83.
    8. Alejandro C. M. de Oca, About the Economic Inefficiency of the State, Group of Theoretical Physics,Cuba。
    9. George S. Geis (1998), Business Outsourcing and Agency Cost Problem, University of Alabama。
    10. Hrabrin Bachev,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Sustainability of Farms,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Sofia,Bulgaria。
    11. Feng DAI, Analysis for Economical States and Economic Evolvement based On Development Power, Zhengzhou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12. Cecile Charasse-Pouele, Health Disparities Between Racial Groups in South Africa: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13. Alejandro C. M. de Oca, About the Economic Inefficiency of the State, Group of Theoretical Physics,Cuba。
    14. Tai-Jen George Chen & Tzong-Ho Bau, Reshaping the Global Risk Environment-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aiwan's Overall Securit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