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知识经济进一步密切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课程改革回应社会的需求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在以往社会需求与大学课程的关系研究中,从社会对大学课程影响的角度研究较多,而大学内部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社会需求的认知、回应的研究较少;从市场或政府对大学课程的单因素研究较多,而从市场、政府、第三部门综合研究较少。本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从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个社会需求的主体入手,选取了江苏省苏南、苏北不同区域,“985工程”、“211工程”和省属普通大学不同层次,以及综合性、以工科为主等不同类型共6所大学作为案例,分析了大学内部成员对社会需求认知、理解和回应的过程与机制。
     在收集6所案例大学相关文本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校—院—系三个层次,分别对案例大学的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兼学术人员和学术人员等三类共18人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访谈和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强势政府在大学课程改革中居于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市场和第三部门在大学课程改革中应有的作用;招生市场和院校之间市场竞争对大学课程影响不大,各校为了应对就业市场在课程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尽管存在一些消极应付行为;第三部门对大学课程的影响微乎其微。总体而言,我国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虽已形成了一定的互动,但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来自校内外的困难和阻力。
     借助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互动的概念模型。该模型揭示,在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大学内部成员对社会需求的认知和回应是大学对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观念和制度这三个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协调关系的综合考虑的—个能动、能知的决策过程。大学课程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大学内部成员对这三个因素的价值判断和甑别的选择性回应,而不是机械的或复制式回应。
     根据影响大学内部成员对社会需求的认知和理解因素的分析,论文建议在今后我国大学课程改革中要依法减少政府对大学课程改革的过度干预,加快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课程新模式,并积极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从而达成行政与学术、学科与市场的平衡,实现政府、市场与大学的良性互动和共赢。
Knowledge economy has ma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s and the society much closer, and it has become an overwhelming trend that college curriculum should respond to social needs.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needs and college curriculum focused more on the influence which the society had had on college curriculum, but less on the perception and response which colleges within themselves made to social needs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ar reform; more on the effect of markets or governments as a single factor on college curriculum, but less on that of markets, governments and the third sector together as comprehensive fact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which began from the mid-1990s and taking markets, governments and the third sector as three main bodies of social needs, this research has chosen six colleges as the cases from the north and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at such levels of colleges as"985 project", "211 project" and general ones, and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such as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technology ones,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in which the members of colleges perceive,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social needs.
     On the basis of the collected relative text materials of these six colleges, the researcher has interviewed deeply 18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of colleges, administrative and academic personnel of schools, and academic personnel of departments, who have various discipline backgrounds. Through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our mighty government plays the leading role in college curricular reforms, which to some degree expels the due influence of markets and the third sector in college curricular reform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rolment markets and colleges has less effect on college curriculum, and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passive reactions, every college has ever tried positive reforms in curriculum in order to cope with employment markets; and the third sector has little effect on college curricular. Generally speaking, th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 curriculum and social needs has formed in our country, there exist the hardships and obstacles which come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of colleges.
     Depending on Giddens' structuration theory, the research constructs a concept model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 curriculum and social needs. The model reveals that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 curriculum and social needs, the perception and response of college personnel to social needs, is an active and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which colleges consider such three factors as their owned resources,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ir graduates, and notions and system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and negotiations among them. The response of college curriculum to social needs is a selective response of college personnel to such three factors, instead of a mechanical or duplicative respon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college personnel's perceiving and understanding social needs, it is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that we should reduce our governments' excessive interference with college curriculum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curricular reform,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model of college curriculum which adapt to social needs, and actively motivate teachers into participating in curricular reform, thus keeping the balance between administration and academy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markets, and realiz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win-win of governments, markets and colleges.
引文
①[美]沃尔特·范伯格,乔纳斯F.索尔蒂斯.学校与社会(第4版)[M].李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Ⅴ.
    ②本部分市场化内容参见:徐高明.正确认识和驾驭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力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11.
    ③[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①[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4.
    ②[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乔佳义编译.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3.
    ③李敏谊.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面对的挑战与选择——市场力量的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01(9):63-64.
    ④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1.
    ①对科技革命的具体表现形态的描述和时间段的划分,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事实上也很难得出一个标准答案。然而,大致承认的说法之间还是比较接近的。人们一般认为迄今发生了四次科技革命,前三次分别为: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端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主导技术标志,英国实现了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科技中心;19世纪70年代电磁学的发展引起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技术革命为主导,工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19世纪末,并且在20世纪的前数十年间持续进展,以电子管和原子能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了电子技术时代。参见:顾肃.第四次科技革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13.
    ①顾肃.第四次科技革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5.
    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大趋势形塑教育[M].赵中建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64.
    ③George keller.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ew society.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8, p.36-37.
    ①[美]E.L.波伊尔.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A].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4.
    ②[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内容升级和扩充版)[M].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0版序言.
    ③[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内容升级和扩充版)[M].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序.
    ①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3.
    ②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 Paris:OECD.
    ③国家汉办.关于孔子学院/课堂.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2011-2-4)
    ①[美]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
    ②[英]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C].周倩,高耀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2.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4.
    ②[美]莫顿·凯勒,菲利斯·凯勒.哈佛走向现代化:美国大学的崛起[M].史静寰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ⅩⅣ-ⅩⅤ.
    ③[美]莫顿·凯勒,菲利斯·凯勒.哈佛走向现代化:美国大学的崛起[M].史静寰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93.
    ④[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锻造一所国家大学[M].程方平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3.
    ①[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92-193.
    ②[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07-208.
    ①[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导言.
    ②[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③[美]R.伯尔达.一个美国经验——社会服务中的研究型大学[A].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3-116.
    ①徐同文.经营与品牌:区域高校的时代选择——纪念临沂师范学院建校65周年[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
    ②陈敏,文相辅.整合大学内外资源促进校地互动发展——临沂师范学院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60-69.
    ③[美]查理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6.
    ①参见:[美]彼得·D·赫肖克等.变革中的教育[M].任友群,杨光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
    ②[美]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3.
    ③郭德红.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
    ④张圻福.大学课程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序.
    ⑤[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①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04.
    ②[美]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6.
    ③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16年后的2009年9月,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考察北京三十五中时发表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温总理依然提出了教育的“两个不适应”:“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里的“学校教育”和“教育”当然是包括大学在内的教育。
    ①[美]博德斯顿等.管理今日大学[M].王春春,赵炬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②[美]伯恩斯坦等.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46.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15.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17.
    ②[美]弗兰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③[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第五版)[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
    ①[美]亨利·埃兹科维茨等.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4.
    ②[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
    ③[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2.
    ④[美]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
    ①[美]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9.
    ②杨兴林.关于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再审视[J].江苏高教,2009(1):17-20.
    ①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118-127.
    ②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瞿葆奎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③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0-392.
    ④[法]P.布尔迪约.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18.
    ①[美]佛雷斯特·W.帕克.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第七版)[M].谢登斌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0-68.
    ①Paul L. Dresse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urriculum(second edition). Berkeley: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1, p.3-7.
    ②Paul L. Dresse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urriculum(second edition). Berkeley: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1, p.315-318.
    ①DJoan S. Stark and Lisa R. Lattuca. 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Academic Plans in Action. Boston:Allyn & Bacon,1997, p.15-17.
    ②Jerry G. Gaff and James L. Ratcliff. Hang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urposes, structures, and change.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97, p.118-131.
    ③Arthur M. Cohen.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High Education.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98, p.4.
    ①Frederick Rudolph. Curriculum: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636.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78.
    ②Harry Hubball, Neil Gold. The Scholarship of Curriculum Practic and Undergraduate Program Reform:Integra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Peter Wol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Faculty-Driven Processes and Practices.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2007, p.7.
    ③[美]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胡美馨,刘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2-53.
    ①[美]罗伯特·M·戴尔蒙德.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M].黄小苹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8-55.
    ①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28.
    ②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法、英、德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219.
    ③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①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大学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0-65.
    ③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91.
    ④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9.
    ①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41.
    ②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202.
    ③郭德侠.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57.
    ④鲍嵘.学问与治理:中国大学知识现代性状况报告(1949-1954)[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①[美]伯恩斯坦等.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46.
    ①王艳玲.教育研究的实证框架:一个案例分析——香港教育学院罗厚辉博士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12):3-6.
    ②[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43.
    ①刘少雪.我国近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6(3):84-91.
    ②莫家豪,罗浩俊.市场化与大学管制模式变迁:香港与台湾比较研究[A].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1.
    ①参见:徐高明.正确认识和驾驭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力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11.
    ①张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8.
    ②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98-399.
    ①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60.
    ②[葡]P.泰克希拉等.理想还是现实——高等教育中的市场[M].胡咏梅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①敖双红,王龙飞.“第三部门”失灵——以工会为例[J].政治与法律,2009(8):69-76.
    ②[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78-181.
    ①[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6.
    ②[日]矢野真和.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M].张晓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9.
    ①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4-67.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2.
    ①史静寰.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础及走向[M].现代大学教育,2008(1):62-68.
    ①鲍宗豪.社会需求与社会和谐[J].中国社会科学,2007(5):49-53.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64-73.
    ②杨静.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思想与西方公共产品理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9(8):35-39.
    ①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64-73.
    ②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26.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29.
    ①[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4.
    ②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③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7):47-52.
    ①Rudolph, F. Curriculum: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636[M]. Jossey-Bass Publishers,1977.p.ⅰ.
    ②Kerr, Clark.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with a new chapter and prefa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th edition), p.216.
    ③这是我国港台地区的普遍译法,我国大陆多译为“课程”
    ④美国著名课程论学者L. Stark提出用‘'Academic plan”表示课程体系,但这在高校实践中并不常见。"Education program"在我国港台地区多译为“课程计划”
    ⑤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0(5):67-72.
    ①廖哲勋.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6(8):3-7.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17.
    ③[英]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
    ④[英]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4.
    ⑤旋天颖.美国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9):43-45.
    ①Siggelkow N. 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 50(1):20-24.
    ①参见: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othods(2nd ed). Thousand Oaks:Sage,1994;林一钢.中国大陆学生教师实习期间教师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陈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转引自: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97-398.
    ③[美]罗伯特·K.殷(Robert K.Yin).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M].周海涛主译.重庆市: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2.
    ①Yin R K. The case study crisis:some answ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1,26: 58-65.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7.
    ① Stake, R. E.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5.
    ②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77.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7-108.
    ②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目前“985工程”高校共有39所。参见:百度百科.985工程.http://baike.baidu.com/view/59436.htm. (2011-2-6)
    ③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目前“211工程”高校共有121所。参见:百度百科.211工程.http://baike.baidu.com/view/7085.htm. (2011-2-6)
    ④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6.
    ①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介绍,在“大众化”阶段,一般又将毛入学率达到15%—35%称为“前大众化”阶段,达到36%-50%时称“后大众化”阶段。2000年,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迈入了“大众化”门槛;2008年毛入学率达到38%,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参见:江苏:高教“后大众化”大学毛入学率已达40%[EB/OL].http://news.163.com/10/0314/09/61NQ2ON1000146BC.html.(2010-09-28)
    ②[美]维尔斯曼(Wiersma,W.).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34.
    ①[英]普林(Pring, R.)教育研究的哲学[M].李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8.
    ②[英]贝尔(Bell, J.)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M].马金标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2-143.
    ③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6.
    ①[美]维尔斯曼(Wiersma, W.).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39.
    ①余源培等.怎样才能获得真理[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93.
    ①陈霜叶.当大学遇到市场:中国两所大学新增本科专业的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6.62.
    ①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1.
    ①[英]普林(Pring, R.).教育研究的哲学[M].李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3.
    ①陈学飞.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J].探索与争鸣,2010(9):63-66.
    ②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103.
    ③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7.
    ①[美]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任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②[美]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6.
    ①[美]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7.
    ②[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46.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②程星.细读美国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
    ③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2007.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EB/OL]. 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Gen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pdf. (2010-5-10)
    ④世界级名校校长热议:中国大学急需补“短板”[EB/OL]. http://www.jsjyt.gov.cn/html/wszb/dsjzwdxxzlt/mtbd/76648.html. (2010-5-10)
    ①[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
    ①[美]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任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44.
    ①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44.
    ②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2007.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EB/OL]. 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Gen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pdf. (2010-5-10)
    ③陈骏.深化教学改革,让杰出人才“冒”出来[N].中国教育报,2010-10-18.
    ① Jerry G. Gaff and James L. Ratcliff. Hang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urposes, Structures, and Change.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97, p.124.
    ①国家教委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A].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全书(第4册)[G].北京:兵器工业出版.2001.1709.
    ②蔡曙山.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学科制度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79-80.
    ③樊平军.专业设置:一种官方知识的控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7):40-44.
    ④孙琛辉王心怡.大学专业目录修订能否推动高校自主办学[N].科学时报,2010-10-20
    ①樊平军.专业设置:一种官方知识的控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7):40-44.
    ①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Z].2001-10-25
    ①转引自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6.
    ②教育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Z].教高厅[2006]3号附件2.
    ①周济.周济部长在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211.64.120.1/jgzy/zlpgbgs/upfile/2007-4-374.doc (2010-10-23)
    ②夏鲁惠.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回顾与展望[EB/OL]. http://www.edu.cn. (2010-06-03)
    ③有关立项文件包括:《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范研制”项目建设的通知》(教高司函[2009]169号);《关于继续开展“专业规划研制”项目建设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207号);《高等教育司关于划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经费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57号);《关于开展专业规范研究制订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88号)等。
    ④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学类)本科专业规范[EB/OL].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10). http://www.crct.edu.cn/Communication/index.aspx?y=2010&m=10. (2010-11-05)
    ①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微观深层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9-91.
    ②周川.关于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的思考[J].阅江学刊,2011(1):19-23.
    ③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简介[EB/OL]. http://www.pgzx.edu.cn/zxgk/zxgk.htm. (2010-05-31)
    ①张斌.本科教学评估中的权力运行机制[EB/OL]. http://www.hie.edu.cn/jyjx/news.asp?new=1337. (2010-09-03)
    ①李进才.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估指标体系,切实搞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EB/OL]. http://www.pgzx.edu.cn/upload/files/zxwd/whdxljc.pdf. (2010-05-31)
    ①援引自B大学2008年3月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第105页。
    ①张婕.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及其改进——对117名地方高校领导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2010(8):40-44.
    ②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 [EB/OL].http://166.111.180.5/.(2010-06-01)
    ③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jpkcnet.com/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3. (2010-06-01)
    ①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 OL]. http://www.jpkcnet.com/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3. (2010-06-01)
    ②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试行)[EB/OL]. http://www.tech.net.cn/smallpic/200842416240358.doc. (2010-06-01)
    ①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EB/OL].http://166.111.180.5/.(2010-06-01)
    ②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EB/OL].http://166.111.180.5/.(2010-06-01)
    ③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2010)[EB/OL] http://www.jpkcnet.com/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59.(2010-06-01)
    ①各案例大学精品课程的评价均援引自各大学精品课程网站(2010-11-05)
    ①周光礼,张文静.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七年回望——一个政策评价框架的初步运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36-45.
    ①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2-93.
    ①[美]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叶赋桂,罗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②“我们称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为学术资本主义”。参见:[美]斯劳特,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黎丽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③[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5-226.
    ①陈霜叶.当大学遇到市场:中国两所大学新增本科专业的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6.87.
    ②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7):47-52.
    ①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29-139.
    ①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29-139.
    ②曹明乐.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行为探析——基于南京工业大学08级新生志愿选报调查[J],文教资料,2009(35):121-123.
    ①陈霜叶.当大学遇到市场:中国两所大学新增本科专业的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6.125.
    ②大学专业“空壳化”原指,即便制定了完备的教学和培养计划,受限于师资、课程的各种条件与能力,首先未必能实现计划的培养目标与结果,其次未有时间以及经验的累积,具体课程实施中的师资能力与教学质量未必可以保证。即使满足指标要求,也非真正的教育。大学所提供的专业已经“空壳化”了。在本研究中进行了借用和窄化,仅指专业缺乏课程这一内容支撑的现象。参见:陈霜叶.当大学遇到市场:中国两所大学新增本科专业的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6.150.
    ①Office of Admissions, Harvard College. Fields of Concentration[EB/OL]. http://www.admissions.college.harvard.edu/about/learning/concentrations.html.(2011-01-01)
    ②何振波等.高考考生志愿填报的信源与关注点的调研——以杭州地区两所高校的新生问卷调查为例[J],企业家天地,2008,(10):240-241.
    ①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8.
    ②王洪菊.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与我国国家精品课程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大 学,2010.6.
    ①[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7-128.
    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大趋势形塑教育[M].赵中建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4.
    ③陈霜叶.当大学遇到市场:中国两所大学新增本科专业的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6.86.
    ①袁贵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01129/t20101129_545556.shtml(2011-01-06).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大趋势形塑教育[M].赵中建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
    ①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蒋凯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①蒋凯.劳动力市场视角的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提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5(6):107
    ①[美]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0.
    ①Ding Yinmin. China Broadens Training for Elite Students. Science,2001,293:1515-1516.
    ①[美]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A].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3.
    ②第三部门的内涵参见:秦晖.NGO在中国:全球化进程与社会转型中的第三部门[EB/OL]. http://news.163.com/05/1122/17/236974JU0001124T_3.html. (2011-4-5)
    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14-22.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9-122.
    ①吴志成.中国公民社会:现在与未来——与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学术对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16-29.
    ②参见:李晋.第三部门普遍“傍大款”“跑龙套”[EB/OL].http://news.163.com/11/0228/00/6TUIQH3B00014AED.html. (2011-4-5)
    ③敖双红,王龙飞.“第三部门”失灵——以工会为例[J].政治与法律,2009(8):69-76.
    ①刘杰,田毅鹏.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及道路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10(5):88-94.
    ②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About Carnegie and Staff Directory [EB/OL]. http://www.carnegiefoundation.org. (2011-4-5)
    ①本刊记者.宗旨:促进人类的教学进步——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舒尔曼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1999(8):66-69.
    ①教育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z].教高厅[2006]3号附件2.
    ②夏鲁惠.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回顾与展望[EB/OL]. http://www.edu.cn/jxyj_5154//20060703/t20060703_186707.shtml.(2011-4-4)
    ①本刊记者.宗旨:促进人类的教学进步——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舒尔曼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1999(8):66-69.
    ②李政云,徐辉.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机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6):98-104.
    ①[美]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26.
    ②[美]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
    ①庄丽君,刘少雪.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8(6):70-76.
    ②周川.关于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的思考[J].阅江学刊,2011(1):19-23.
    ①Altbach P. G.. Differentiation Requires Definition:the Need for Classification in Complex Academic Systems.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Winter,2002.1-2.
    ②[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等.新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挑战与创新理念[C].陈艺波,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1.
    ①[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②Diamond R M. Designing and Assessing Courses and Curricula:A Practical Guide.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1998.转引自巩建敏等.框架模型:课程体系编制研究与实践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11(1):84-88.
    ①[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②有人说学校存在3种经济模式:一种是计划经济,本科教育就是计划经济;还有一种就是市场经济,搞科研的就是市场经济,根据社会需求走;然后还有一种就是研究生教育,它就是计划和市场并轨的(D-I-10)。计划经济是任务式的,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市场经济是随行就市,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①高等学校究竟应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信息?这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领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计划体制下,高等学校的这方面信息几乎完全来自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而不必自己去获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迫使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市场去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的信息,以求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渠道包括:政府各部门、主管部门、社会用人部门、学生家长、学生自己以及人才市场等。但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往往相互之间很不一致,而且不同高校对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同,加上有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找不到适当的渠道传递给学校,出现了所谓“信息阻滞”。因此,人们常常感到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不确定。而如何建立一种运行机制来适应这多变的经济社会,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的真实性和获得渠道的畅通,是高等教育决策者和理论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任务。参见:王伟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
    ①经济发展信息的“测不准现象”: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变化速度快。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产业结构的频繁变动,使新的部门不断出现,旧的部门不断消失。目前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各种预测,特别是这一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信息的预测,在准确性上,对于设置和编制高等学校课程来说都是不充分的。而且有迹象表明,以人才预测作为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唯一依据的思路,很可能是一条死胡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信息的“失真现象”:由于传播信息主体的认识不同以及信息渠道干扰因素的存在,高等学校所获取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有时并未真实地反映这些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因此,如何辨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信息的真伪,应当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参见:王伟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
    ①朱新梅.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44.
    ①周川.关于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的思考[J].阅江学刊,2011(1):19-23.
    ②陈霜叶.当大学遇到市场:中国两所大学新增本科专业的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6.146.
    ①[美]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4-195.
    ②[美]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③[美]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④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3.
    ⑤有关大学品牌的论述主要参考:徐高明.高校品牌理念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76-77.
    ①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9-140.
    ①A大学称为“通识通修课程”,B大学称为“通识教育基础课”,C大学称为“通识教育课程”,D大学称为“通识教育课程”,E大学称为“通识通修平台”
    ①徐高明,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0(6):61-66.
    ②朱九思.似曾相识燕归来——评《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2):1-2.
    ③王义遒.大学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8.
    ④张岂之.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4(4):1-3;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7.
    ①李红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J].哲学动态,2004(11):7-13.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89.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89-9 0.
    ②[美]J.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563.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何为社会科学[J].于海译.社会,2001(11):12-17.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田佑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7.
    ①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6-81.
    ①[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5.
    ②于光远.经济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082.
    ③郭春甫.试论政策时滞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94-96.
    ④方福前.缩短政策时滞,提高宏观调控水平[J].教学与研究,2009(7):5-10.
    ⑤[美]彼得·D·赫肖克等.变革中的教育[M].任友群,杨光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序.
    ①[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导言.
    ②[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导言.
    ③George keller.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ew society.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8, p.77-78.
    ①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法、英、德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219-220.
    ②[英]帕特里克·迪克松.洞悉先机:全球化的六个方面[M].孙雪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③[英]帕特里克·迪克松.洞悉先机:全球化的六个方面[M].孙雪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①[日]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M].徐国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
    ①戚业国.面向21世纪西方大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6(4):21-25.
    ②龚放.教育家要“我行我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6.
    ①王艳玲.教育研究的实证框架:一个案例分析——香港教育学院罗厚辉博士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12):3-6.
    ②[美]沙沃森,汤.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③[英]贝尔(Bell, J.).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M].马金标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2.
    ①[美]沙沃森,汤.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中文版序.
    ①[美]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
    ②朱新梅.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4.
    ③朱新梅.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④转引自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63.
    ①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2-93.
    ②孙琛辉,王心怡.大学专业目录修订能否推动高校自主办学[EB/OL]. http://www.anhuinews.com/zhuyeguanli/system/2010/11/01/003419149.shtml.(2011-2-19)
    ③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6.
    ①[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5.
    ①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2007.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EB/OL]. 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Gen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pdf. (2010-5-10)
    ②Goals and Outcomes[EB/OL]. http://generaleducation.appstate.edu/.(2011-2-19)
    ③Requirements and Opportunities[EB/OL]. http://college.harvard.edu/icb/icb.do?key word=k61161&pageid=icb.page284442(2011-01-04)
    ④Welcome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EB/OL]. http://generaleducation.appstate.edu/.(2011-2-19)
    ①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2007.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EB/OL]. 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Gen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pdf. (2010-5-10)
    ②Welcome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EB/OL]. http://generaleducation.appstate.edu/.(2011-2-19)
    ③参见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130.
    ①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2007.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EB/OL]. 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Gen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pdf. (2010-5-10)
    ②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2-93.
    ① Clifton F. Conrad.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Guide to Innovation and Reform. 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78. p.127.
    ②Mary Lopez. Incorporating Service-Learning into the Economics Curriculum. Rev Black Polit Econ,2009 (36):137-149.
    ③Mark S. Cracolice, Kelly Ward. Integrating Service Learning into the College Chemistry Curriculum. The Chemical Educator,1998(3):1-11.
    ①Paul F. Buller, William A. Stutl.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0(3):257-270.
    ②Jon Amundson, David Young, Warren Hall. A Desig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Liberal Arts:Cooperativ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Alberta, Canada. Alternative Higher Education,1977,Vol.2(1):25-36.
    ①Stark, J. S., Lowther, M. A., Bentley, R. J. etal., Planning Introductory College Courses:Influences on Faculty,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m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90A).转引自王伟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3.
    ①Joan S. Stark and Lisa R. Lattuca. 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Academic Plans in A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1997, pp.308.
    ①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2-93.
    ②[美]沙沃森,汤.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
    ③[美]沙沃森,汤.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4.
    ①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08.
    ②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的方法论[J].科研管理,2004,(2):107-112.
    ①陈春花,刘祯.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经典文献的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2):175-182.
    [美]沃尔特·范伯格,乔纳斯F.索尔蒂斯.学校与社会(第4版)[M].李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乔佳义编译.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美]E.L.波伊尔.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A].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内容升级和扩充版)[M].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美]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英]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C].周倩,高耀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美]莫顿·凯勒,菲利斯·凯勒.哈佛走向现代化:美国大学的崛起[M].史静寰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锻造一所国家大学[M].程方平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美]R.伯尔达.一个美国经验——社会服务中的研究型大学[A].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美]彼得·D·赫肖克等.变革中的教育[M].任友群,杨光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美]查理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M].范怡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英]帕特里克·迪克松.洞悉先机:全球化的六个方面[M].孙雪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日]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M].徐国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美]阿尔巴赫,伯巴尔,冈普奥特.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C].陈舜芬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伯恩斯坦等.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美]博德斯顿等.管理今日大学[M].王春春,赵炬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美]伯恩斯坦等.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美]弗兰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第五版)[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叶赋桂,罗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等.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英]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法]P.布尔迪约.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美]佛雷斯特·W.帕克.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第七版)[M].谢登斌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美]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胡美馨,刘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美]罗伯特·M·戴尔蒙德.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M].黄小苹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美]罗伯特·K.殷(Robert K.Yin).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M].周海涛主译.重庆市: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美]沙沃森,汤.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英]贝尔(Bell, J.).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M].马金标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维尔斯曼(Wiersma, W.).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英]普林(Pring, R.).教育研究的哲学[M].李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阿普尔等.国家与知识政治[M].袁振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英]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美]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叶赋桂,罗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美]斯劳特,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黎丽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78-181.
    [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日]矢野真和.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M].张晓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伯顿·克拉克,等.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美]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葡]P.泰克希拉等.理想还是现实——高等教育中的市场[M].胡咏梅等译.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8.
    [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美]程星.细读美国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
    [美]J.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田佑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A].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美]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顾肃.第四次科技革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大趋势形塑教育[M].赵中建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于光远.经济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法、英、德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郭德红.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张圻福.大学课程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法、英、德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大学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郭德侠.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鲍嵘.学问与治理:中国大学知识现代性状况报告(1949-1954)[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张东海.美国联邦科学政策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A].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黄宇红.知识演化进程中的美国大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林一钢.中国大陆学生教师实习期间教师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余源培等.怎样才能获得真理[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莫家豪,罗浩俊.市场化与大学管制模式变迁:香港与台湾比较研究[A].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朱新梅.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7.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国家教委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A].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全书(第4册)[G].北京:兵器工业出版.2001.
    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蒋凯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陈霜叶.当大学遇到市场:中国两所大学新增本科专业的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6.王洪菊.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与我国国家精品课程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0.
    刘少雪.我国近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6(3):84-91.
    庄丽君,刘少雪.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8(6):70-76.
    周川.关于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的思考[J].阅江学刊,2011(1):19-23.
    徐高明.正确认识和驾驭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力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11.
    李敏谊.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面对的挑战与选择——市场力量的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01(9):63-64.
    徐同文.经营与品牌:区域高校的时代选择——纪念临沂师范学院建校65周年[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
    陈敏,文相辅.整合大学内外资源促进校地互动发展——临沂师范学院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60-69.
    郭春甫.试论政策时滞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94-96.
    方福前.缩短政策时滞,提高宏观调控水平[J].教学与研究,2009(7):5-10.
    戚业国.面向21世纪西方大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6(4):21-25.
    龚放.教育家要“我行我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6.
    杨兴林.关于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再审视[J].江苏高教,2009(1):17-20.
    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118-127.
    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0-65.
    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64-73.
    鲍宗豪.社会需求与社会和谐[J].中国社会科学,2007(5):49-53.
    杨静.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思想与西方公共产品理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9(8):35-39.
    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7):47-52.
    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0(5):67-72.
    廖哲勋.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6(8):3-7.
    旋天颖.美国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9):43-45.
    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的方法论[J].科研管理,2004(2):107-112.
    陈春花,刘祯.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经典文献的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2):175-182.
    陈学飞.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J].探索与争鸣,2010(9):63-66.
    郝明君,靳玉乐.课程结构的意识形态诠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5(18):22-24.王成善,周作宇.阿普尔课程知识话语解读:意识形态遮蔽与解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7):107-1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陈骏.深化教学改革,让杰出人才“冒”出来[N].中国教育报,2010-10-18.
    蔡曙山.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学科制度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79-80.
    樊平军.专业设置:一种官方知识的控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7):40-44.
    孙琛辉王心怡.大学专业目录修订能否推动高校自主办学[N].科学时报,2010-10-20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Z].2001-10-25
    教育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Z].教高厅[2006]3号附件2.
    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微观深层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9-91.
    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2-93.
    徐高明.正确认识和驾驭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力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11.
    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7):47-52.
    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29-139.
    曹明乐.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行为探析——基于南京工业大学08级新生志愿选报调查[J],文教资料,2009(35):121-123.
    何振波等.高考考生志愿填报的信源与关注点的调研——以杭州地区两所高校的新生问卷调查为例[J],企业家天地,2008(10):240-241.
    蒋凯.劳动力市场视角的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提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5(6):107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Z].
    巩建敏等.框架模型:课程体系编制研究与实践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11,(01):84-88.
    徐高明.高校品牌理念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76-77.
    徐高明,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0(6):61-66.
    朱九思.似曾相识燕归来——评《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2):1-2.
    王义遒.大学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8.
    张岂之.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4(4):1-3;
    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7.
    李红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J].哲学动态,2004(11):7-13.
    [英]安东尼·吉登斯.何为社会科学[J].于海译.社会,200 1(11):12-17.
    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76—81.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14-22.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9-122.
    吴志成.中国公民社会:现在与未来——与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学术对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16-29.
    刘杰,田毅鹏.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及道路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10(5):88-94.
    王艳玲.教育研究的实证框架:一个案例分析——香港教育学院罗厚辉博士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12):3-6.
    史静寰.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础及走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8(1):62-68.
    敖双红,王龙飞.“第三部门”失灵——以工会为例[J].政治与法律,2009(8):69-76.
    本刊记者.宗旨:促进人类的教学进步——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舒尔曼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1999(8):66-69.
    李政云,徐辉.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机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6):98-104.
    秦晖.NGO在中国:全球化进程与社会转型中的第三部门[EB/OL]. http://news.163.com/05/1122/17/236974JU0001124T_3.html. (2011-4-5)
    夏鲁惠.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回顾与展望[EB/OL]. http://www.edu.cn/jxyj_5154/20060703/t20060703_186707.shtml. (2011-4-4)
    国家汉办.关于孔子学院/课堂.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2011-2-4)
    百度百科.985工程[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9436.htm. (2011-2-6)
    百度百科.211工程[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085.htm. (2011-2-6)
    江苏:高教“后大众化”大学毛入学率已达40%[EB/OL]. http://news.163.com/10/0314/09/61NQ2ON1000146BC.html.(2010-09-28)
    世界级名校校长热议:中国大学急需补“短板”[EB/OL]. http://www.jsjyt.gov.cn/html/wszb/dsjzwdxxzlt/mtbd/76648.html. (2010-5-10)
    周济.周济部长在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211.64.120.1/jgzy/zlpgbgs/upfile/2007-4-374.doc (2010-10-23)
    夏鲁惠.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回顾与展望 [EB/OL].http://www.edu.cn.(2010-06-03)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学类)本科专业规范[EB/OL].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10).http://www.crct.edu.cn/Communication/index.aspx?y=2010&m=10.(2010-11-05)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简介[EB/OL].http://www.pgzx.edu.cn/zxgk/zxgk.htm.(2010-05-31)
    张斌.本科教学评估中的权力运行机制[EB/OL].http://www.hie.edu.cn/jyjx/news.asp?new=1337.(2010-09-03)
    李进才.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估指标体系,切实搞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EB/OL].http://www.pgzx.edu.cn/upload/files/zxwd/whdxljc.pdf.(2010-05-31)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EB/OL].http://166.111.180.5/.(2010-06-0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jpkcnet.com/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3. (2010-06-0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41/info25441.htm.(2010-06-01)
    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试行)[EB/OL].http://www.tech.net.cn/smallpic/200842416240358.doc.(2010-06-01)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EB/OL].http://166.111.180.5/.(2010-06-01)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EB/OL].http://166.111.180.5/.(2010-06-01)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2010)[EB/OL] http://www.jpkcnet.com/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159.(2010-06-01)
    袁贵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01129/t20101129_545556.shtml(2011-01-06).
    百度百科.反求工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86645.htm.(2011-01-22)
    百度百科.双师型教师[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54683.htm.(2011-1-29)
    George keller.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ew societ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8.
    Paul L.Dressel.College and University Curriculum(second edition).Berkeley: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1.
    Joan S.Stark and Lisa R.Lattuca.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Academic Plans in Action. Boston:Allyn & Bacon,1997.
    Jerry G. Gaff and James L. Ratcliff. Hang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urposes, structures, and change.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97.
    Arthur M. Cohen.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High Education.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98.
    Frederick Rudolph. Curriculum: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636.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78.
    Harry Hubball, Neil Gold. The Scholarship of Curriculum Practic and Undergraduate Program Reform:Integra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Peter Wol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Faculty-Driven Processes and Practices.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2007.
    Siggelkow N. 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 20-24.
    Rudolph, F. Curriculum: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636. Jossey-Bass Publishers,1977.
    Kerr, Clark.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with a new chapter and prefa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th edition)
    Frederick Rudolph. Curriculum: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636.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1978.
    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 Paris:OECD.
    Wing On LEE.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ong Kong after 1997:Tensions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Global Citizenship. D.L.Grossman et al. (eds.), Citizenship Curriculu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2008, pp.29-42.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2007.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EB/OL]. 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Gen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pdf. (2010-5-10)
    Jerry G. Gaff and James L. Ratcliff. Hang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urposes, Structures, and Change. San F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1997.
    Goals and Outcomes[EB/OL]. http://generaleducation.appstate.edu/.(2011-2-19)
    Requirements and Opportunities[EB/OL]. http://college.harvard.edu/icb/icb.do?key word=k61161&pageid=icb.page284442(2011-01-04)
    Welcome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EB/OL]. http://generaleducation.appstate.edu/.(2011-2-19)
    Clifton F. Conrad.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Guide to Innovation and Reform. 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78.
    Mary Lopez. Incorporating Service-Learning into the Economics Curriculum. Rev Black Polit Econ,2009 (36):137-149.
    Mark S. Cracolice, Kelly Ward. Integrating Service Learning into the College Chemistry Curriculum. The Chemical Educator,1998(3):1-11.
    Paul F. Buller, William A. Stutl.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0(3):257-270.
    Jon Amundson, David Young, Warren Hall. A Desig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Liberal Arts:Cooperativ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Alberta, Canada. Alternative Higher Education,1977,Vol.2(1):25-36.
    Joan S. Stark and Lisa R. Lattuca. 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Academic Plans in A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1997.
    Stake, R. E.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5.
    Ding Yinmin. China Broadens Training for Elite Students. Science,2001,293:1515-1516.
    Cohen, Arthur M. The Shaping ofAmerician Higher Education:Emergence and Growth of the Contemporary Syste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1998.
    Altbach P. G. Differentiation Requires Definition:the Need for Classification in Complex Academic Systems.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Winter,2002.1-2.
    Office of Admissions, Harvard College. Fields of Concentration[EB/OL]. http://www.admissions.college.harvard.edu/about/learning/concentrations.html.(2011-01-01)
    Yin R K. The case study crisis:some answ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1,26: 58-65.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About Carnegie and Staff Directory[EB/OL]. http://www.carnegiefoundation.org. (2011-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