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念的构建与落实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是享誉中国学术界乃至世界学术界的重要人物,被称为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三大重镇。目前,虽然海内外学界对他们的研究颇为重视,并且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但是对他们文化观作系统研究的著作还不多见。本文正是立足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的文化形上学基础,统观他们关于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尝试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横向比较,力图使他们的文化理念得以全面显现。同时,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以及对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阐释对中华文化的再认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Tang Junyi, Mou Zongsan and Xu Fuguan are known as three key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who enjoy high reputation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in the world academic field. At present, although scholars both in China and oversea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three figures and have made fruitful and striking achievements, no systematic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three thinkers’cultural conceptions. Therefore, it is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Mr.Tang, Mr. Mou and Mr. Xu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is selected on the base of the three men’s cultural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bserv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ir cultural thoughts holistically. 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make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their thoughts, trying to manifest their cultural ideas in an all-round way. At the same time, Tang Junyi, Mou Zongsan and Xu Fuguan are honored as the persons wh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ir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Confucian thoughts, and explanations 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play an enlightening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is study may provide valuable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In conclusion,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has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引文
①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3页。
    ③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长春出版社,2008,第273页。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261页。
    ②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5页。
    ③韦政通:《当代新儒家的心态》[A],见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5页。
    ④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5页。
    ①胡伟希:《传统与人文——对港台新儒家的考察》[M],中华书局,1992,第1页。
    ②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长春出版社,2008,第56页。
    ①方克立:《甲午之年的文化反思——关于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A],张世保编《大陆新儒学评论》[C],第186页。
    ②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1页。
    
    ①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7页。
    ②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64页。
    ③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8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10页。
    ①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编序第7-8页。
    
    ①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34页。
    ②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34-43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25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25页。
    ③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7-38页。
    
    ①徐复观:《我在文化上的反抗》,黄克剑编《徐复观集》[M],群言出版社,1993,第58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9页。
    
    ①徐复观:《我在文化上的反抗》,黄克剑编《徐复观集》[M],群言出版社,1993,第59页。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68页。
    ①启良:《新儒学批判》[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第48页。
    ②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37页。
    ③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49页。
    ①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41-49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的14页。
    
    ①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导读》第1页。
    ②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239页。
    ①刘建伟:《徐复观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1期。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序第5页。
    ①黄克剑编:《唐君毅集》[M],群言出版社,1993,第53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十版自序。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2页。
    
    ①景海峰:《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第219页。
    ②罗义俊:《新儒家传略》[A],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611页。
    ③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476页。
    
    ①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第252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9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0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0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0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0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2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3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3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4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5-56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7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7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7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8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9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0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0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0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0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0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1页。
    ⑤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页。
    ⑥樊志辉:《内在与超越之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78页。
    
    ①樊志辉:《内在与超越之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79页。
    ②樊志辉:《内在与超越之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79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3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3页。
    ⑤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3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5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5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5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5页。
    ⑤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9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5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6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7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7页。
    ⑤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7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1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9页。
    ③唐君毅:《人生之体验》[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6页。
    ②唐君毅:《人生之体验》,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7页。
    ③唐君毅:《人生之体验》[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7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7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82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82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82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83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83-89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0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0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2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82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2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3页。
    ⑤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3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5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6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00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8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01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1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2页。
    ⑤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3页。
    ⑥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1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3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3页。
    
    ①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2页。
    ②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3页。
    ①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3页。
    ②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3页。
    
    ①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22—25页。
    ②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25页。
    ③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27—28页。
    
    ①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545-546。
    ②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547页。
    ③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548页。
    ④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553页。
    ⑤樊志辉:《内在与超越之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150页。
    
    ①黄克剑:《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349页。
    ②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15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12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3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3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12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91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13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10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10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6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8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8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页。
    ④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0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1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1—12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2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6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6页。
    ④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6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7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8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8页。
    ④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9页。
    ⑤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9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9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9-310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11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11页。
    ②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11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47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92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15-316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4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5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6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7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7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③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④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1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6页。
    ③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17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17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17页。
    ③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自序》第6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18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18页。
    ③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19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20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27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35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99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35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36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59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37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37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38页。
    ④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65页。
    ⑤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54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65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38-339页。
    ③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39页。
    ④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3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0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2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6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7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9页。
    ①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61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2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③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④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59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07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25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6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9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0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1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1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1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3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3页。
    ③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3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3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29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29页。
    ③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29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28页。
    ②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28页。
    ③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6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6页。
    ②霍韬晦:《唐君毅著作选》编序[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页。
    ③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668页。
    ①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669页。
    
    ①霍韬晦:《唐君毅著作选》编序[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2页。
    ②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04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06页。
    ④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07页。
    ⑤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41-842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10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5页。
    ②唐君毅:《人生之体验》[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6页。
    ③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页。
    ④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0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1页。
    
    ①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50页。
    ②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4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1页。
    ②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1页。
    ③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4页。
    ④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7页。
    ⑤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9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9页。
    ②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01页。
    ③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04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7页。
    ②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5页。
    ③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5页。
    ④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5页。
    ⑤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5页。
    ⑥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5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6页。
    ②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6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78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10页。
    ②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11页。
    ③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11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①唐君毅:《人生之体验续编》[M],见《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3页。
    ①颜丙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第1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增订版自序》。
    ③蔡仁厚:《中国哲学史大纲》[M],台湾学生书局,1992,第259-261页。
    ④郑家栋:《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编序[Z],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第3页。
    ①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牟宗三集》[M],群言出版社,1993,第74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3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3页。
    
    ①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M]序,台湾学生书局,1969,第211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1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16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18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19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6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2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14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14页。
    ①郑家栋:《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第235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8-43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2-43页。
    ①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M],台湾学生书局,1969,第196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1页。
    ①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第416-417页。
    ②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第393-394页。
    ①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416页。
    ①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504页。
    ②关于此论点,杜保瑞在其《对牟宗三宋明儒学诠释体系的方法论反省》[J]中认为:牟氏有能够证成道德意识与整体世界的必然联系,不能算是儒学理论建构的终极完成。见《世界弘明哲学季刊》,2000年9月号。
    ③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82页。
    ①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292页。
    ②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66-67页。
    ①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66-67页。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51页。
    ③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67页。
    ①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68页。
    ②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68页。
    ③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68页。
    ①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69页。
    ②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70页。
    ①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70页。
    ②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71页。
    ③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71页。
    ④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72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4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370-371页。
    ①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第72页。
    ①牟宗三:《从儒家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16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新版序》第13-14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新版序》第14页。
    
    ①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0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48页。
    ③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49页。
    ④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49页。
    ⑤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49页。
    ①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0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9页。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1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82页。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4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2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3页。
    ③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7-88页。
    ④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8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8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8页。
    ③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8页。
    ④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3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84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3页。
    ③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4页。
    ④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5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5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98页。
    ③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98页。
    ④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99页。
    ⑤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3页。
    ⑥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5页。
    ⑦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6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5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9页。
    ③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8页。
    ④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9页。
    ⑤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10页。
    ⑥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03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12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12页。
    ③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12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15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15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16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16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页。
    ④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页。
    ⑤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5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9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1-12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2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4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4-15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6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8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0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0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2-43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3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3页。
    ④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A],郑家栋等编《新儒家评论》[C](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第336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新版序》,第8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新版序》,第11页。
    ③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之十四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0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2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4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6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0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8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8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9页。
    ③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59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0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2页。
    ③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4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7页。
    ②牟宗三:《历史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5页。
    ③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0页。
    ④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1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1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3页。
    ③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3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6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6页。
    ③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6页。
    ④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6-47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8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8-49页。
    ③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9页。
    ④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9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49-50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50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51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52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52-53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23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0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2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2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2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2页。
    ③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4页。
    ④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4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5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19页。
    ③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20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23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33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36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35页。
    ①牟宗三:《人文讲习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93页。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4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94页。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95页。
    ①牟宗三:《四因说讲演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1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48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99页。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99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0页。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1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2页。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03页。
    ①牟宗三:《圆善论》,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589页。
    ②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集》[M],群言出版社,1993,第494页。
    ③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集》[M],群言出版社,1993,第496页。
    
    ①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集》[M],群言出版社,1993,第495-496页。
    ②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集》[M],群言出版社,1993,第129页。
    
    ①[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0,第123页。
    ②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集》[M],群言出版社,1993,第546页。
    ③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53页。
    ①牟宗三:《圆善论》,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565页。
    ②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集》,群言出版社,1993,第564页。
    
    ①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58页。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24页。
    ③牟宗三:《四因说讲演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9页。
    ④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24页。
    ⑤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24页。
    ①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91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91页。
    
    ①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自序一》,第1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自序。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62-363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51-352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52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5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52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53页。
    ③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三版改名自序》第1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02-103页。
    ⑤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02页。
    ⑥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四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自叙第1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0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03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0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0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1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四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07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211页。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211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212页。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216--217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322-323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201-20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93-294页。
    ②李维武:《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第97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62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34页。
    ⑤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页。
    ⑥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2页。
    ⑦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3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3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序第2页。
    ③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211页。
    ④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211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M](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54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2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6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5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6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7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7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7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9页。
    ②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自序一》第3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0页。
    ④黄克剑:《百年心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285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87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85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90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93-194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91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19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94页。
    
    ①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自叙》第1页。
    ②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自叙》第1-2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75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序》第2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09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09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09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10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08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87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89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56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57-67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71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61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62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80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77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87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89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97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03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04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05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41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39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41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43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57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59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59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71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71-172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92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01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06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29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31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89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88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90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98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310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342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368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369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41页。
    ②黄克剑:《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358页。
    ③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263页。
    ④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30-231页。
    ⑤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自序三》第2页。
    ⑥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代序第1页。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代序第1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代序第3-4页。
    ③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代序第4页。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92页。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57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94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代序第2-3页。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代序第2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代序第4页。
    ③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代序第5页。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代序第6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94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②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39页。
    ②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40页。
    ③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51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50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57-159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67页。
    ②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67页。
    ③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67页。
    ④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71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85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01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03页。
    ②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03页。
    ③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04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05页。
    ②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35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41页。
    ②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24页。
    ③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48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25页。
    ②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58页。
    
    ①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第5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自序》第2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自序》第5页。
    ④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第7页。
    ⑤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自序》第4页。
    ①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第8页。
    ②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第7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5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8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6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7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1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3-44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9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56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61页。
    ③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第10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69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68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自序第3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6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97-198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91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89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89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92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03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15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56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53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00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02-203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66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79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76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68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1-11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2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自序第6-7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3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2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3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3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4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44-45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8-19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5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08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0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1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20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6-47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6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8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9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49页。
    ⑤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3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5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39-340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59页。
    ②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自序三》第4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再版序》第3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6页。
    ①徐复观:《什么是美国今日的根本问题》,《徐复观集》[M],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1993,第59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60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60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65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61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61-6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57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57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3页。
    ③李维武:《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导言》第3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34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3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3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4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6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6-127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7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3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7-128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8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59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63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63-164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65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65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68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69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69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70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70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70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06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06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06页。
    ④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1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71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5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6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1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33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6页。
    
    ①徐复观:《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徐复观集》[M],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1993,第109页。
    ②徐复观:《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徐复观集》[M],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1993,第109页。
    ③徐复观:《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徐复观集》[M],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1993,第109页。
    ④徐复观:《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徐复观集》[M],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1993,第109页。
    ⑤徐复观:《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徐复观集》[M],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1993,第110页。
    ①徐复观:《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徐复观集》[M],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1993,第110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1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2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93-294页。
    ②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53页。
    ③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徐复观集》[M],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1993,第136页。
    
    ①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徐复观集》[M],黄克剑等编,群言出版社,1993,第139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181页。
    
    ①参见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附录。
    ②黄克剑:《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346页。
    ③黄克剑:《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347-348页。
    
    ①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16页。
    ②黄克剑:《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350页。
    ③黄克剑:《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357页。
    ④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第263页。
    ①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第366页。
    ②韦政通:《现代儒家的挫折与复兴——中心思想的批判》[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第115页。
    ③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第60页。
    ①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第65页。
    ②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1页。
    ③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6页。
    ④牟宗三:《四因说讲演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22页。
    ⑤牟宗三:《四因说讲演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9页。
    ⑥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191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4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6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59页。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629页。
    ②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626页。
    ③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63页。
    ④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63页。
    ⑤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64页。
    
    ①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64页。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页。
    
    ①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页。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③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
    
    ①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9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181页。
    ③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188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62-163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163页。
    
    ①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420-421页。
    ②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421页。
    
    ①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第231页。
    ②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研究论集》(一)[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143页。
    
    ①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研究论集》(一)[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151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169页。
    
    ①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21页。
    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14页。
    ③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二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23页。
    ①刘述先:《哲学探索的机缘背景与实存体证》,景海峰编:《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558-583页。
    ①成中英:《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我的哲学教育与哲学探索》,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515-547页。
    ②成中英:《对五四以来反省中国哲学的回顾》,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①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86页。
    ②成中英:《现代新儒学建立的基础:“仁学”与“人学”合一之道》,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328页。
    ③成中英:《现代新儒学建立的基础:“仁学”与“人学”合一之道》,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342页。
    ④朱汉民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75页。
    ⑤朱汉民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79页。
    
    ①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268页。
    ①成中英:《对五四以来反省中国哲学的回顾》,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263页。
    ②成中英:《中国哲学现代化》,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1996,第364页。
    ③朱汉民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81-82页。
    ①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辛华、任菁编《内在与超越——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3页。
    ②余英时:《文化建设私议》,辛华、任菁编《内在与超越——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第86页。
    ③余英时:《文化建设私议》,辛华、任菁编《内在与超越——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87页。
    ④余英时:《文化建设私议》,辛华、任菁编《内在与超越——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87页。
    ⑤成中英:《现代新儒学建立的基础:“仁学”与“人学”合一之道》,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328页。
    ⑥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M],岳华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305页。
    ①成中英:《中国哲学的世界化》,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389页。
    ②朱汉民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71页。
    ①成中英:《中国哲学的世界化》,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389—390页。
    ②朱汉民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88页。
    ①朱汉民等编,《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88页。
    ②方克立:《甲午之年的文化反思——关于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A],张世保编《大陆新儒学评论》[C],线装书局,2007,第186页。
    ③李泽厚:《世纪新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第111页
    ①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1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新版序》第24页。
    ②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67页。
    ③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页。
    ①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58-59页。
    ①牟宗三:《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家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78页。
    ①李维武:《中国大陆儒学的走向、限制与出路》[A],张世保编《大陆新儒学评论》[C],线装书局,2007,第299页。
    ②李维武:《现代新儒学重建本体论的贡献与困境》[A],郑家栋等编:《新儒家评论》(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第93页。
    ①李维武:《现代新儒学重建本体论的贡献与困境》[A],郑家栋等编《新儒家评论》(一)[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第1012页。
    ②李维武:《现代新儒学重建本体论的贡献与困境》[A],郑家栋等编《新儒家评论》(一)[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第101-102页。
    ③张立文:《宋明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形上学之检讨》[A],郑家栋等编《新儒家评论》(一)[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第85页。
    ①黄克剑:《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第350页。
    ②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7页。
    
    ①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第205页。
    ②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第206页。
    ③蒋庆:《政治儒学——当代新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2003,《自序》第1页。
    
    ①蒋庆:《政治儒学——当代新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2003,第13页。
    ②蒋庆:《政治儒学——当代新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2003,第14-17页。
    ①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30页。
    ②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第206页。
    ①韦政通:《现代儒家的挫折与复兴》[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132-133页。
    
    ①启良:《新儒学批判》[M],上海三联书店,1995,第370页。
    ②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M],知识出版社,1991,第84-85页。
    ③韦政通:《现代儒家的挫折与复兴》[A],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120页。
    
    ①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420页。
    ②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429页。
    ③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474页。
    ④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375页。
    ①参看张锡勤:《论儒学在近代的命运》[J],哲学研究,2005(5),第39-45页。
    ②张锡勤:《论儒学在近代的命运》[J],哲学研究,2005(5),第45页。
    ③张慧彬:《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J],学习与探索,1987(5),第62页。
    ④魏义霞:《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旨趣——对“天人合一”的哲学诠释和深层思考》[J],学术交流,1996(5),第62页。
    ①魏义霞:《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旨趣——对“天人合一”的哲学诠释和深层思考》[J], 学术交流,1996(5),第67页。
    ②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编序》第4页。
    ①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376-378页。
    ①李维武:《中国大陆儒学的走向、出路与限制》[A],张世保编《大陆新儒学评论》[C],线装书局,2007,第309页。
    ②李维武:《中国大陆儒学的走向、出路与限制》[A],张世保编《大陆新儒学评论》[C],线装书局,2007,第309-310页。
    ③李维武:《中国大陆儒学的走向、出路与限制》[A],张世保编《大陆新儒学评论》[C],线装书局,2007,第309-310页。
    
    ①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长春出版社,2008,第122页。
    ②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475页。
    ③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第207页。
    [1]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一、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唐君毅.人生三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唐君毅.哲学概论(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唐君毅.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M].张祥浩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3]唐君毅.唐君毅集[M].黄克剑、林少敏钟小霖编.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4]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牟宗三.历史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8]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
    [20]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中、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2]牟宗三.四因说讲演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3]牟宗三.人文讲习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5]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之十四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6]牟宗三.牟宗三集[M].黄克剑、林少敏编.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27]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M].郑家栋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8]徐复观.徐复观文集(一至五卷)[M].李维武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9]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0]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1]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中、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3]徐复观.中国学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4]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35]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6]徐复观.徐复观集[M].黄克剑、林少敏编.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37]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M].李维武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38]徐复观.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徐复观自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研究论集(一)、(二)[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研究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4]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柴文华、陈红.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樊志辉.内在与超越之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张世保.大陆新儒学评论[C].北京:线装书局,2007.
    [8]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9]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0]李山、张重岗、王来宁.现代新儒家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1]李维武.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12]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3]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4]胡伟希.传统与人文——对港台新儒家的考察[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5]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黄克剑.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7]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杜维明的现代新儒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王兴国.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从逻辑思辨到哲学架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9]罗义俊编著.评新儒家[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0]陈代湘.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1]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2]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3]马亚男.唐君毅知识论思想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
    [24]蒋连华:学术与政治——徐复观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5]启良.新儒学批判[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6]启良.真善之间——中西文化比较答客问[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27]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8]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9]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0]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1]郑家栋.当代新儒学史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2]郑家栋:《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33]郑家栋、叶海烟.新儒家评论(一)[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34]国际儒学联合会主编.儒学现代性探索[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5]牟钟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M].济南:齐鲁书社,2001.
    [36]吴光主编.当代新儒学探索[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7]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38]杨明.现代儒学重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9]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引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40]张再林.中西哲学的歧异与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1]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2]朱汉民、肖永明编选.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43]成中英.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4]成中英.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45]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
    [46]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M].知识出版社,1991.
    [47]成中英.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李翔海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4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M].岳华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49]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M].曹幼华、单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50]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51]杜维明.杜维明文集[M].郭齐勇、郑文龙编,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52]刘述先.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M].景海峰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3]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4]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5]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56]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4.
    [57]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8]余英时.内在与超越——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M].辛华、任菁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9] [美]阿瑟·赫尔曼: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M].张爱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0]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郑大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1] [澳]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M].范道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2] [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3]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4] [美]郝大维、安乐哲.期望中国:对中西文化的哲学思考[M].施忠连、何锡蓉、马迅、李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65]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6]景海峰.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67]孙正聿.哲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68]黄俊杰.儒学与现代台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柴文华.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儒学:儒学的当代价值和命运[J].求是学刊,2006,(6).
    [2]柴文华.儒学与当代中国[J]求是学刊,2008,(1).
    [3]樊志辉.心性与社会批判[J]哲学研究,2006,(11).
    [4]林安梧.后新儒学及“公民儒学”相关问题之探讨[J].求是学刊,2008,(1) .
    [5]何仁富.唐君毅先生的生命与学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6]曾纪茂.文化精神的融合与文化重建的实践——唐君毅先生论中国文化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之长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
    [7]赖功欧.论唐君毅的“人文宗教”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1,(11).
    [8]龙佳解、杨常倩.“自觉地求表现”与“自觉地求实现”——评唐君毅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和照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9] [加拿大]梁燕城.后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化——从福珂到唐君毅[J].开放时代,1997,(1)
    [10] [韩国]李承模.唐君毅和牟宗三的中西文化精神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2006,(2).
    [11]张晚林.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基础性理解(上)[J].重庆社会科学,2005,(8).
    [12]张晚林.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基础性理解(下)[J].重庆社会科学,2005,(9).
    [13]何仁富.论唐君毅哀乐相生的人生哲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4]唐端正.唐君毅先生论儒佛之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15]史炳君、赵茂林.唐君毅对陆王心学的继承与超越——评唐君毅的心本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16]白欲晓.牟宗三禅教判释与禅教一致论探析[J].宗教学研究,2005(1).
    [17]赵卫东.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宋明理学三系说的形上根据[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8]杨泽波.先秦儒家与道德存有——牟宗三道德存有论献疑[J].云南大学学报,2004,(5).
    [19]王兴国.历史的诠释与创造的诠释——论牟宗三后期哲学中的“物自身”是价值意味概念的命题[J].孔子研究,2002,(3).
    [20]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2)[J].社会科学战线,2002,(2).
    [21]罗义俊.圆教与圆善:康德与牟宗三——读牟宗三先生《圆善论》[J].社会科学,2004,(3).
    [22]李翔海.论后牟宗三时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J].孔子研究,2002,(3).
    [23]陶悦.信仰与境界:试比较康德与牟宗三对圆善问题的解决[J].学术交流,2006,(3).
    [24]张晚林.大地的儿子与上帝的选民——徐复观、牟宗三对杜诗的不同评价的成因探析及其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5]王新春.牟宗三先生新儒家视野下的孔子[J].烟台大学学报,2005(2).
    [26]杨泽波.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27]杨泽波.“道德他律”还是“道德无力”——论牟宗三[J].哲学研究,2003,(6).
    [28]胡伟希.“一心开二门”与“一心开多门”:从康德、牟宗三到傅伟勋[J].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9]邓晓芒.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智性直观”(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1).
    [30]李维武.徐复观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03,(1).
    [31]刘启良.传统与现代之间——徐复观的忧患与两难[J].浙江社会科学,1997,(2).
    [32]李维武.徐复观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阐释[J].江海学刊,2002,(3).
    [33]龙佳解.“德治”能否消解政治——评徐复观对儒学德治主义的现代诠释[J].求索,2000,(1).
    [34]许纪霖.重建知识与人格的立足点——徐复观的知识分子论[J].学术月刊,2003,(8).
    [35]洪晓楠.中国文化的现代疏释——论徐复观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1,(3).
    [36]刘鸿鹤.抗争与妥协——徐复观论秦汉以来儒家政治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2,(2).
    [37]邓文金.试论徐复观民主政治观[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4).
    [38]肖滨.评徐复观对儒家道德政治理想的现代转进[J].学术研究,1997,(9).
    [39]芮宏明.徐复观——无畏护义是真儒[J].北方论丛,1999,(5).
    [40]若水.当代新儒家徐复观“忧患意识”探微[J].社会科学辑刊,1999,(3).
    [41]侯敏.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探论[J].学术探索,2004,(9).
    [42]张慧彬.传统文化与人格及现代人格的自觉建构[J].学术交流,1988,(5)
    [43]张慧彬.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点[J].学习与探索,1987,(5)
    [44]魏义霞.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命运——兼论文化的相递相续与传播解读[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1)
    [45]张锡勤.论儒学在近代的命运[J].哲学研究,2005,(5)
    [46]魏义霞.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旨趣——对“天人合一”的哲学诠释和深层思考[J].学术交流,199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