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牟宗三的美学思想发生于对康德美学的评述与超越之中,立足于传统儒学“道德良知”的理论观点与思想内核,形成了以此为哲学基础与逻辑起点的道德论美学思想体系。针对学界在牟宗三学术思想研究中,道德哲学、人伦观念和心性之学等成为了重点或显学,而美学思想的言说和分析却略显薄弱的现状,论文选取了“牟宗三美学思想”这个主题,对道德论美学在道德形而上学这个整体中,零散分布与思路连贯相统一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对其具有的本质特性进行了集中地呈现。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两点创新之处:其一,对牟宗三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独立、系统和全面地厘定,将与议题相关的大量一手资料、文献作为论文本身之观点形成、思路推进和层次划分的依据,通过构建道德论美学的发生论、本体论、范畴论、意义局限论等几大部分内容,力图较为完整地展现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内容和面貌。其二,注意将牟宗三的美学思想放在与康德美学的比较之中、放在整体性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当中来进行考察,努力以开阔的视野、对话的精神追溯美学思想的精神义理;以儒家“道德良知”作为贯穿论文始终的核心概念与中心线索,力求文气连贯、层次分明。
     第1章“导言”部分是对议题的先行阐释和背景交代。首先以地域为划分的标准对港台和国内的“牟宗三学术思想”研究现状作了扼要述评并引出“牟宗三美学思想”这个主题及其研究的可行性,接着对“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的必要性和学术价值进行交代,最后概述了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第2章“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发生论”是简要勾画道德论美学的发生、发展状况。牟宗三的美学思想产生于他对康德美学的翻译、评析和批判过程之中,故康德美学决定了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发生由来、发展完善和道德精神的凸现。古典美学和新儒家美学对牟宗三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亦十分显著,其中古典美学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熊十力的“生命本体论”为牟宗三直接继承并转化为美学思想中的人文情怀和伦理精神,道德与审美在“生命”和“人伦”的关节点上获得了统一的契机,审美成为培养道德生命、完善道德人格的重要方式。
     第3章“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则主要是从形而上的层面详尽考察美学思想以“道德良知”为本体论基石所形成的内涵义理、理论构成与理性品格。其中第一节主要以比较的方法展示了牟宗三以“道德良知”为本体的审美品格与康德美学的道德精神之间的差异。他们均以“道德”作为审美的价值引领和最终旨归,但由于“道德”概念上的理解偏差直接导致了二人美学思想的差异。康德美学的道德精神演历如下:“道德”内涵:自由意志一“自由意志”的公设性决定审美地位“中介说”形成→审美精义上对“崇高”和“震撼”的倾向→“超越性”审美教育观的产生。而牟宗三以“道德”为本体则形成了如下审美品格:“道德”内涵:良知→“良知”的呈现性、经验性决定审美地位“合一说”形成→审美精义上重“静观”而轻“震撼”→审美教育上重“实用”而轻“超越”。通过比较展现了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基本品格和定位,亦为本章其他部分的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接着分析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结构层次、性质特征和价值内涵等内容,其中结构层次是对道德本体论美学具有的现象、分别说的审美表象与本体、合一说的无相之美进行区分,并剖析了两个层面的象征关系;性质特征是对审美在道德良知的主导下形成的附庸性、独立性进行分析;价值内涵则是对道德本体论美学形成的整体性精神追求和价值意义进行思考。
     第4章主要是从具体、形而下的层面,通过中西比较的方法对美学思想涵盖的“智的直觉”“圆满的善”“审美判断”三大概念范畴进行梳理。其中智的直觉与审美体验共同以“道德良知”为外在性价值引领、以“真我”为内在性主体条件,故智的直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圆满的善是道德至善理想的达成,亦是真、善、美融合为一的状态,审美以道德为主导和提挈的基本定位使得“圆善”不仅是道德行为的理想境界,也是审美活动的理想境界。牟宗三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则蕴含了审美本质论见解。他通过将审美判断的性质定为“目的性”,审美判断的原则定为“无相”,最终将美的本质界定为“美善合一”。可以说,对三大审美范畴蕴含的独特义理的探析,成为了道德论美学在完成本体论理性定位之后、在具体内容与结构上的进一步充实与深化。
     第5章是将牟宗三的道德论美学放在道德形而上学的整体中考察其具有的理论意义,联系当下热点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探讨其具有的现实意义,最后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为出发点,指出了牟宗三美学思想中存在的理论误区及思想局限。
In order to criticise and exceed Kant' s esthetics,MOU Zong-san' s created his own esthetic thoughts with Chinese classic philosophy wisdom.He based his esthetic thoughts on "goodness",which is the concept from Chinese ancient Confucianism.According to it' s central meaning,MOU Zong-san arrange his scattered thoughts about esthetics and art toa system."Goodness " is not only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but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s whole esthetic theories.In recent years,MOU Zong-san' s moral metaphysics,moral ethics and the doctrine about heart and nature have become a research hot in philosophical studies, but the research in esthetic thoughts still remain rare and frail.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esent state,we regarded "MOU Zong-san' sesthetic thoughts" as the main topic in this dissertation.From that on,we hope the research work can inspect the moral esthetic thoughts' status which exist scattered but consistent in whole moral metaphysics,can present the basic essence of esthetic thoughts focally.The research work has two original thinking points:firstly,the dissertation concentrate on MOU Zong-san' s esthetic thoughts independently and the standpoint,train and arrangement of it come from all kinds of materials relevant to the topic.The dissertation attempt to display the topic' s contents and appearance completely and systematically,which need to by means of discussing the occurrence theory,ontology and category theory of moral esthetics.Secondly,the comparison of MOU Zong-san' sesthetic thoughts and Kant' s esthetic thought,of moral esthetics and moral metaphysic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writing.We need chase the argumentation of his esthetic thoughts in a expansive and distinct circumstance. "goodness" is the kernel concept and main clue of the whole article, which could make the coherence of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ently and the rank order of the dissertation clearly.
     Chapter 1 is "introdu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which supplies explanations in advance and sets up backgrounds for the research.In this part,we reviews relevant studies both domestic and nong Kong,Taiwan on it,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academic value of the topic,summarizes the main thinking train and study method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2 outlines the history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U Zong-san' s esthetic thoughts.On one hand,MOU Zong-san' s esthetic thoughts formed gradually during the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critique and judgment on Kant' s esthetics.So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moral spirit' s outstanding of his esthetic thoughts are influenced by Kant' sviewpoint on esthetics and art.On the other hand,Chinese classic esthetics and Neo-Confucianism' esthetic thought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him.For example,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classic esthetics and the "life ontology" of XIONG Shi-li were inherited by MOU Zong-san and both of them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humanities state and ethical spirits existed in MOU' s esthetic thoughts.Because of this transference,moral and esthetics could harmonize at the point of "life" and "ethics" Esthetics has became the important method to cultivate moralized life and enrich moralized character.
     Chapter 3 is the "ontology of MOU Zong-san' s esthetic thoughts" Its mission is mainly detailed to investigate the argumentation, structure and theoretic characters of the esthetic thoughts from the metaphysics level,which based on the "goodness" theorem.Firstly,we compare the status of moral spirit in each esthetic thoughts between MOU Zong-san and Kant.Both of them selected "moral" as the leader and goal to personal taste.But i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comprehensions to "moral" makes difference styles in each esthetic thoughts.Kant' s train of thought:the main idea of "moral":free will→a pure transcendental postulation of "free will" decide the "inner connection" of esthetics→"sublime" have the prior location to "beauty" emphasizing "transcendental character" on esthetical education.But MOU Zong-san has different trains about this problem:the main idea of "moral ":goodness→the immanent and presentation principle of "goodness" decide the "synthetic unity" of esthetics→"beauty" have more important location than "sublime"→emphasizing "realizing and empirical character" one sthetical education.We can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theoretical pursuit through comparison,which is the premises to the whole chapter.Secondly,we must display the structure,essence and value pursuit of the esthetic thoughts.The structure of esthetics can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phenomena level and thing-in-itself level, and the phenomena level is the "symbol" of the thing-in-itself level. The essence of esthetics is analyzing the 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of esthetical behavior.Value pursuit of esthetics is talking about the spiritual goal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oughts in a whole sight.
     Chapter 4 exhibits "anintellectual intuition" "the highest good" and "esthetic judgment" these three esthetic categories through a comparison method in concrete and empirical level.Intellectual intuition and beauty experience regard "goodness" as outer spiritual leader,regard "the I that intuits itself" as inner subjective conditions commonly,so that intellectual intuition is a kind of beauty experience in a certain meaning."The highest good " means the transcendental moral ideal has completed.It represents the state that truth,good and beauty have synchronized to a harmony whole.The highest good is not only the idealist state about moral behavior but the perfect state of esthetic behavior because beauty and taste are leaded by moral in MOU Zong-san' s moral metaphysics.He also criticize Kant' s "esthetic judgment" theory and gave some special insights on the substance of beauty.While believing the character of esthetic judgment is "purposiveness" and the principle of esthetic judgment is "reflective",he ha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ubstance of beauty is coherent to good.In a word,th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n these three esthetic categories are the further enrichment in concretely contents and structures after the moral esthetics fixed on the ontology reasonably.
     Chapter 5 puts moral esthetic thoughts not only in the background of moral metaphysics to inquire it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but in the connection with present hot study topics and social problems to investigate its realizable significance.At last,with the departure point of dialectics philosophy,we pointed out the theoretical faults and thinking limitations existed inMOU Zong-san' s esthetic thoughts.
引文
[1]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页。
    [1]蔡仁厚:《牟先生的思想及其对文化学术的贡献》,《鹅湖》1990年第176期。
    [2]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7-68页。
    [1]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出版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2]蔡仁厚:《国史拟传》,《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6页。
    [3]刘述先:《牟宗三先生论“智的直觉”函》正文前之缀语,《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9年第九卷、第四期。
    [1]参见王兴国:《契接中西哲学之主流--牟宗三哲学思想渊源探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2]对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早期评价为:1936年孙道升对他的第一步学术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元学及道德哲学》的评论,以及1947年贺麟在《当代中国哲学》一书中对牟宗三哲学的评价。
    [3]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49页。
    [4]参见本节开头对于港台地区从事“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人员类型的划分。
    [1]蔡仁厚:《牟先生的思想及其对文化学术的贡献》,《鹅湖》1990年第176期。
    [2]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6页。
    [3]蔡仁厚:《学思的圆成--牟先生七十以后的学思与著作》,《鹅湖》1989年第168期。
    [1]萧振邦:《系统美学建构之可能:以唐君毅美学思想为核心的考察》,《国立中央大学人文学报》1995年第13期。
    [2]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8页。
    [3]参见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3页。
    [4]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94页。
    [5]参见王兴国:《契接中西哲学之主流--牟宗三哲学思想渊源探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206页。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19页。
    [2]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页。
    [3]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45页。
    [1]王元骧:《文艺本体论研究的当代意义》,《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1]牟宗三:《历史哲学》(增订版自序),《牟宗三先生全集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5页。
    [2]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8页。
    [1]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27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8页。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三),《鹅湖》1999年第293期。
    [3]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1]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译者之言),《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页。
    [1]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译者之言),《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页。
    [2]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译者之言),《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页。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4页。
    [2]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8页。
    [3]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译者之言),《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一),《鹅湖》2000年第301期。
    [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2]蔡仁厚:《牟先生的思想及其对文化学术的贡献》,《鹅湖》1990年第176期。
    [3]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1]蔡仁厚:《牟先生的思想及其对文化学术的贡献》,《鹅湖》1990年第176期。
    [2]参见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4-106页。
    [3]参见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目录”部分,《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
    [4]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5]朱光潜:《诗论》(抗战版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15页。
    [2]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35页。
    [3]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28页。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22页。
    [2]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60页。
    [1]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2]牟宗三:《生命的学问》(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牟宗三:《生命的学问》(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1-302页。
    [1]转引自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2]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42页。
    [1]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28页。
    [2]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30页。
    [1]《论语·颜渊第十二》,【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71页。
    [2]《论语·八佾第三》,【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85页。
    [3]《孟子·尽心章句下》,【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68页。
    [4]《孟子·尽心章句上》,【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44页。
    [1]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44页。
    [2]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4页。
    [3]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5页。
    [4]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5]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5页。
    [1]王阳明:《传习录》,《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2]王阳明:《传习录》,《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2]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8页。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四),《鹅湖》2000年第304期。
    [1]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9页。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2]【德】庶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二),《鹅湖》1999年第292期。
    [1]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20、223页。
    [2]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序),《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
    [3]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序),《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
    [4]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25页。
    [1]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9页。
    [2]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30页。
    [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四),《鹅湖》2000年第304期。
    [1]王元骧:《再论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未发表。
    [1]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34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2]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9页。
    [1]杨祖汉:《牟宗三先生的圆善论与真美善说》,《鹅湖》1997年第267期。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言),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言),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3]参见【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59、81页。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2000年第298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2000年第298期。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二),《鹅湖》1999年第292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二),《鹅湖》1999年第292期。
    [1]王元骧:《再论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未发表。
    [1]王元骧:《再论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未发表。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2000年第298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2000年第298期。
    [4]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三),《鹅湖》1999年第293期。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三),《鹅湖》1999年第293期。
    [2]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11页。
    [3]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11页。
    [4]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27页。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28页。
    [2]王元骧:《再论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未发表。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页。
    [4]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四),《鹅湖》2000年第304期。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一),(鹅湖》1999年第291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九),《鹅湖》2000年第299期。
    [1]王元骧:《再论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未发表。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四),《鹅湖》2000年第304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四),《鹅湖》2000年第304期。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鹅湖》2000年第300期。
    [4]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鹅湖》2000年第300期。
    [1]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9页。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七),《鹅湖》2000年第297期。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2000年第298期。
    [4]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43页。
    [1]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0页。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2页。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鹅湖》2000年第300期。
    [1]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32页。
    [2]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34页。
    [1]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8页。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四),《鹅湖》2000年第304期。
    [3]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1]牟宗三:《超越的分解与辩证的综合》,《鹅湖》1993年第220期。
    [2]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47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58页。
    [2]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2页。
    [3]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99页。
    [4]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7页。
    [5]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7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9页。
    [2]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8页。
    [3]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0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1页。
    [1]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3页。
    [1]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1]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2]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0页。
    [3]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1]按:此“现实功利目的”主要指尚未超出经验、现象层面的个体化“物质渴求”或“一己私欲”,从而与3.4.3.节的“道德功利目的”相区别。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5页。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4]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上),《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54页。
    [1]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9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二),《鹅湖》1999年第292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二),《鹅湖》1999年第292期。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2000年第298期。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九),《鹅湖》2000年第299期。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1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57页。
    [2]【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页。
    [3]按:此“现象”对应引文中的“显像”,因牟宗三在相关著作中都使用“现象”概念来表示“物自身” 这个本体在感性世界的表征及对应,因此论文亦使用“现象”这一译法。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1]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0页。
    [2]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8页。
    [3]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6页。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24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9页。
    [2]《孟子·告子章句上》,【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26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9页。
    [2]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9页。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1页。
    [1]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96-97页。
    [2]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22页。
    [3]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8页。
    [4]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6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8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2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74页。
    [2]参见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10页。
    [3]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17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20页。
    [2]参见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32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11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35页。
    [1]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11页。
    [1]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5页。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33页。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2页。
    [2]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36页。
    [3]按:此处是根据王一川先生关于审美体验论发生结构的划分,并联系自身的研究对象,即牟宗三先生“智的直觉”范畴中蕴含的“审美体验”内容,而进行的关于审美体验层次的界定。王一川在著作《审 美体验论》的“审美体验的发生结构”章中提出审美体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历构层、临构层和预构层。其中历构层是过去的活动图示的历次内化建构物,临构层是现在的活动图示的临景内化建构物,而预构层则是不存在的未来的活动图示的预先内心建构物。此处提出的“感官趣味层”与王先生的“历构层”内涵相似,主要指群体或个体凭借经验的积累或历史的积淀而在美的对象世界中获得的“审美经验”,侧重对美的表象、形式、结构等外在要素进行关照;“反思期盼层”则与王先生所言“临构层”、“预购层”对应,既包含对隐藏在审美事实背后的深沉意蕴的反思,又指代人们在审美体验中获得的对于未来的构想、愿望和批判,侧重对美的内涵、义理、价值等内在要素进行观照。
    [1]按:依据陶东风在著作《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中关于大众文化的界定与文化研究的评价概括。详情参见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304页。
    [2]【法】莫里斯·梅洛-庞帝:《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9-105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七),《鹅湖》2000年第297期。
    [2]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4页。
    [3]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50页。
    [1]邓晓芒:《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智的直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参见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9页。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22页。
    [2]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22页。
    [3]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25页。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23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2000年第298期。
    [2]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6页。
    [3]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全集2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59页。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36页。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7页。
    [1]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73页。
    [2]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8页。
    [1]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173页。
    [2]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75页。
    [3]按:概括自牟宗三以儒家心性观,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说”为理据而对康德“圆善论”的解析。在此,牟氏对于康德论述“圆善”达成的条件,即善恶的真正区分必须超越个人的感性层面和对象的逻辑层面,而直接以先验道德法则为逻辑起点和归宿,这一思想表示了赞同,认为以先验道德法则为出发点的实践理性行为将带来“圆善”在现实生活的达成。但是对于康德将先验道德法则看作一大公设,无法为经验主体去认识和利用,从而导致“圆善”仅是一个停留在彼岸世界的假设,却表示反对。因为他认为依据儒家思想的义理,能够将先验的道德法则与经验主体相连接,从而使得“圆善”落实于现 实生活。详情参见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05-221页。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34页。
    [2]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2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3页。
    [2]概括自牟宗三对“圆善”的定义,原文为“单说德是不够的,一定要加上幸福,才可称为圆满。”参 见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32页。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页。
    [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4]【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7页。
    [1]参见王元骧:《“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学思想辩证》中关于康德美学性质及特征的分析,《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61页。
    [2]王元骧:《康德美学的宗教精神与道德精神》,《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1]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00页。
    [2]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45页。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4页。
    [4]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3页。
    [5]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45页。
    [1]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45页。
    [2]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19页。
    [3]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41页。
    [1]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5页。
    [2]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41页。
    [3]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35页。
    [1]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6页。
    [2]杨祖汉:《牟宗三先生的圆善论与真美善说》,《鹅湖》1997年第267期。
    [1]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三),《鹅湖》1999年第293期。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 第1146页。
    [1]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2]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55页。
    [3]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 第1035页。
    [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95页。
    [1]王元骧:《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36页。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三),《鹅湖》1999年第293期。
    [3]《论语·先进第十一》,【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61页。
    [4]《孟子·告子章句上》,【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17页。
    [5]转引自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三),《鹅湖》2000年第303期。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2000年第298期。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2000年第298期。
    [2]王元骧:《文艺理论:工具性的还是反思性的?》,《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2]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4页。
    [3]参见本论文3.1.2.1.节关于“本心”性质的论述。
    [1]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34页。
    [2]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1]参见康德关于“先验幻象”的论述,【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261页。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6页。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3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51页。
    [2]“因”源于佛家用语“因缘”“因故”,本意是解释人们在成佛悟道中那种偶然性、机缘性以及瞬间超脱自我的状态,在此使用,显示了他将审美的无相超越与佛家的“顿悟”智慧来进行类比的意图。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五),《鹅湖》1999年第295期。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五),《鹅湖》1999年第295期。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4]按:此处依据牟宗三原话概括,即“分析部说审美不依靠任何概念,并没有特指不依靠决定性的概念。所以,要考虑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必然性要脱离这种方式”。这里牟宗三认为康德在第四契机为证明美的必然性提出“非决定性概念”与第二契机中说美不依靠任何概念发生了矛盾。详情参见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五),《鹅湖》1999年第295期。
    [5]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 第60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四),《鹅湖》1999年第294期。
    [2]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3页。
    [3]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2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六),《鹅湖》1999年第296期。
    [2]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4页。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八),《鹅湖》1999年第298期。
    [4]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四),《鹅湖》2000年第304期。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一),《鹅湖》2000年第301期。
    [1]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4页。
    [2]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19》,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24页。
    [1]转引自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1页。
    [1]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9页。
    [2]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2页。
    [1]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73页。
    [2]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73页。
    [1]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3页。
    [2]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3]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1]牟宗三:《超越的分解与辩证的综合》,《鹅湖》1993年第220期。
    [2]牟宗三:《超越的分解与辩证的综合》,《鹅湖》1993年第220期。
    [3]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19页。
    [4]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97页。
    [5]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00页。
    [6]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2页。
    [1]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50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9页。
    [1]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8页。
    [2]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7页。
    [3]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7页。
    [1]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2页。
    [1]王元骧:《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2]王元骧:《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发展趋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王元骧:《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一),《鹅湖》1999年第291期。
    [3]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5页。
    [1]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5页。
    [2]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6页。
    [3]牟宗三:《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6页。
    [4]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83页。
    [1]王元骧:《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2]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3]阎国忠:《超越之美与人的救赎》,《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1]杨春时:《文学本质的言说如何可能》,《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2]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6-107页。
    [1]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17页.
    [2]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5页。
    [3]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7页。
    [4]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5页。
    [5]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7-78页。
    [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2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1024页。
    [2]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79页。
    [3]牟宗三:《五十自述》,《牟宗三先生全集3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3页。
    [4]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6页。
    [2]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6页。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8页。
    [2]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9页。
    [3]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十六),《鹅湖》2000年第306期。
    [1]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5页。
    [1]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六),《鹅湖》1999年第296期。
    [2]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六),《鹅湖》1999年第296期。
    [3]牟宗三:《康德“判断力之批判”》(卷首),《牟宗三先生全集1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86页。
    [1]邓晓芒:《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智性直观”》(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王元骧:《何谓“审美”?--兼论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理解和评价问题》,《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全集28》,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24页。
    [1]参见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2]彭高翔:《康德与牟宗三之圆善论试说》,《鹅湖》1997年第266期。
    [3]牟宗三:《圆善论》,《牟宗三先生全集2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第334页。
    [4]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5]牟宗三:《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鹅湖》1999年第287期。
    1.Liu,Shuxian.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e-Confucian philosophy[M].Westport,Conn.:Praeger Publishers,2003.
    2.Umberto,Bresciani.Reinventing Confucianism:the he,Confucian movement [M].Taipei:Taipei Ricci Institute,2001.
    3.Cheng,Zhongying.New Dimensions of Confucian and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M].Albany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
    4.Joesph,B.T.& Linda nsueh,L.C.Modernization,globalization,and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societies[M].Westport,corm,:Praeger Publishers,2002.
    5.Yao,Xinzhong.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ism[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Debary,W.T.The message of mind in Nee-Confucianism[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
    7.Debary,W.T.Nee-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8.John,H.& Evelyn N.B.Confucianism:a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Oneworld Pubishers,2000.
    9.Nicolas Zufferey.To the origins of Confucianism:the Ru in pre-Qin times and during the early Han dynasty[M].Bern:Peter Lang,2003.
    10.Carsun,Chang.The development of Nee-Confucianism[M].New York:Bookman Associates,1962
    11.Tucker,M.E.Moral and spiritual cultivation in Japanese Nee-Confucianism:the life and thought of Kaibara Ekken[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9.
    12.Chan,Wing-tsit.Chu His and Neo-Confucianism[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
    13.Debary,W.T.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M].New York:University of Columbia Press,1975.
    14.Daniel A.& Bell H.C.Confucianism for the modern world[M].New York: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2003.
    15.noffman,F.J.Towards a philosophy of Buddhist religion Preview,[J].Asian Philosophy,1991,1(1).
    16.Song,Y.B.Crisis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Fast Asia:on the meaning of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age of globalisation[J].Asian Philosophy,2005,12(2).
    17.Yu,Jiyuan.The beginning of ethics:Confucius and Socrates[J].Asian Philosophy,2005,15(2).
    18.Riley,J.Review,Article:Ethical Pluralism and common Deoency[J].Journal of Moral Philosophy,2004,1(2).
    19.Timmermann,Jens.Simplicity and Authority:Reflection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Kant's Moral Philosophy[J].Journal of Moral Philosophy,2007,4(2).
    20.Bloomfield,Paul.Is There Moral High Ground[J].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03,41(4).
    21.Jones,Todd.What' s done here--Explaining behavior in terms of customs and norms[J].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07,45(3).
    22.Velleman,J.D.A Theory of Value[J].Ethics,2008,118(3).
    23.牟宗三.名家与荀子[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24.牟宗三.才性与玄理[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25.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 事业公司,2003
    26.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下)[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27.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28.牟宗三.历史哲学[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29.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学[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0.牟宗三译.康德“判断力之批判”(上)(下)[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1.牟宗三译.名理论[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2.牟宗三.牟宗三先生译述集[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3.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上)[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4.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5.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6.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7.牟宗三.圆善论[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8.牟宗三..时代与感受[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39.牟宗三..时代与感受续编[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40.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上)[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41.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42.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4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44.牟宗三.五十自述[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45.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6.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7.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8.牟宗三.人文讲习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9.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0.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2.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3.牟宗三著,陈克艰选编.寂寞中的独体[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54.牟宗三.以合目的性之原则为审美判断之超越的原则之疑窦与商榷[J].鹅湖,1992,204
    55.牟宗三主讲,王财贵整理.超越的分解与辩证的综合[J].鹅湖,1993,220
    56.牟宗三主讲,谭宝珍整理.两重“定常之体”[J].鹅湖,1995,242
    57.牟宗三主讲,樊克伟整理.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J].鹅湖,1999,287
    58.牟宗三主讲,卢雪昆记录.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一)-(十六)[J].鹅湖,1999,291至2000,306
    59.牟宗三述,刘述先整理.牟宗三先生论“智的直觉”函[J].中国文哲研究 通讯,1999,9(4)
    60.[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1.[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2.[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3.[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4.[德]康德著,李秋零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5.[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6.[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7.[德]康德著,李秋零译.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8.[德]席勒著,张玉能译.散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9.[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0.[法]莫里斯·梅洛-庞帝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1.[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72.[宋]陆九渊,[明]王守仁.象山语录 阳明传习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3.熊十力.新唯识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74.熊十力.体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78.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台北:台北正中书局,1994
    79.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
    80.张君劢.儒家哲学之复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1.张君劢.义理学十讲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2.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83.王元骧.审美反应与艺术创造[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84.王元骧.文艺理论与当今时代[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85.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86.王元骧.文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88.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89.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90.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9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2.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93.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94.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95.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96.蔡仁厚.国史拟传[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97.蔡仁厚.牟宗三先生著作编年目录[A].牟宗三先生全集[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98.蔡仁厚.中国哲学史大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
    99.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00.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1.张玉能。西方美学思潮[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02.周来祥.中西比较美学大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03.邓晓芒.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04.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5.李咏吟.诗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6.李咏吟.解释与真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07.李咏吟.审美与道德的本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8.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9.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哲学批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10.景海峰.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111.南 帆.文学理论新读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112.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3.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引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14.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15.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16.吴 光.当代新儒学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7.刘宗贤、蔡德贵.当代东方儒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8.殷小勇.道德思想之根--牟宗三对康德智性直观的中国化阐释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19.王兴国.契接中西哲学之主流--牟宗三哲学思想渊源探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120.朱 刚.发展中的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未来发展--兼论后实践美学中的超越主义及其实质[J].刘纲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5辑[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1.王元骧.文艺理论的现状与未来之我见[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0(5)
    122.王元骧.应该怎样理解审美的“无利害性”[J].文史哲,2005,2
    123.王元骧.探寻文艺学的综合创新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124.王元骧.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J].浙江学刊,2006,6
    125.王元骧.文艺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7,37(5)
    126.王元骧.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发展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27.王元骧.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J].文艺争鸣,2007,11
    128.王元骧,当今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文学评论,2008,1
    129.王元骧.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J].文艺研究,2008,1
    130.王元骧.文艺理论:工具性的还是反思性的?[J].社会科学战线,2008,4
    131.王元骧.美学研究:走向两大系统融合之路[J].学术月刊,2008,5
    132.王元骧.再论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未发表
    133.蔡仁厚.学恩的圆成:牟宗三七十以后的学思与著作[J].鹅湖,1989,168
    134.蔡仁厚.牟宗三的思想及其对文化学术的贡献[J].鹅湖,1990,176
    135.杨祖汉.牟宗三先生学思简介[J].鹅湖,1995,238
    136.杨祖汉.牟宗三先生的圆善论与真善美说[J].鹅湖,1997,267
    137.彭高翔.康德与牟宗三之圆善论试说[J].鹅湖,1997,266
    138.方克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J].哲学研究,1995,11
    139.邓晓芒.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智的直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1
    140.邓晓芒.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先验的”[J].社会科学战线,2006,1
    141.潘知常.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证[J].学术争鸣,1998,11
    142.杨春时.文学本质的言说如何可能[J].学术月刊,2007,2
    143.阎国忠.超验之美与人的救赎[J].学术月刊,2008,5
    144.侯 敏.牟宗三美学思想探论[J].学术交流,2004,12
    145.胡伟希.“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以康德与牟宗三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5)
    146.王兴国.成于乐的圆成之境--论牟宗三的美学世界及其与康德美学的不同[J].孔子研究,2005,1
    147.戴明玺.新儒家文化馆的嬗变历程:从熊十力到杜维明[J].山东社会科学,200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