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精神损害赔偿诉讼随着人类对精神和心灵上的健康和安宁的日益重视而在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提出。诉讼的增多、范围的扩大、数额的提高是精神损害赔偿领域非常明显的一种发展趋势。
     本文从制度和实证两个角度,描述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在我国,侵犯人身权和受法律保护的人身利益均可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其中,侵犯受法律保护的人身利益的精神损害赔偿应该受到更多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多发生在侵犯物质性人格权的领域;并且发挥着弘扬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和谐等作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上有着不同的作法。在大陆法系国家内部,法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以损害为中心建构的;德国的精神损害是以权利为中心建构的,因此法国法上精神损害赔偿受到的限制比较少。英美法系国家的精神损害赔偿具有非常强烈的判例法色彩。他们将精神损害分为纯粹精神损害与其他类型的精神损害,并且给予了纯粹精神损害赔偿更多的关注。
     文章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论证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基础。依据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精神障碍具有较为明确的判断标准;精神障碍的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往往不考虑受害人自身特定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而采用客观标准来判断精神损害及其成因,“蛋壳脑袋理论”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上同样适用。在价值层面,“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思想是人格权和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源泉;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理论则为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正当性依据。
     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最直观的体现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财产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重大的作用,这是精神损害赔偿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概括而言,精神损害赔偿具有补偿、抚慰、惩罚和教育、调整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它们在不同的案件中有不同的体现。在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发挥了更多的制度之外的功能。
Sinc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ealth and peace of the heart and soul, they bring more and more litigation to get compensation for their mental damage. The increase of litigation, expansion of scope and the raise of the number are the obvious trends in the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area.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con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n systematic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 Invading personal right and personal interest protected by law will cause mental damage litigation, and the plaintiff may get.the compensation in China. But we should put more constraint on the compensation for the damage of personal interest protected by law.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litigation for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often brought in physical personality right area. This compensation takes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social moral and maintaining the social harmony. Civil law countries and common law countries take different measures in the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litigations. Within the civil law countries, French establish it's mental damage system centered on damage, while Germen establish it's mental damage system centered on right, so French law puts less constraint on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The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system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appears very strong case law characters. They divide the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nto pure emotional distress and others, and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ure emotional distress.
     The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legitimacy of mental damage in fact and value persp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medicine and psychology, we have specific standard for judging mental disorders. Although the causes of mental disorders are a little complex, there are some rules about it. In judicial practice, judges often do not consider the specific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 of victims themselves, and use the objective standard to judge mental damages and their causes.'eggshell skull'theory is also applicable in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n value perspective, the thoughts humanism and natural philosophy are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personality right and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corrective justice theory provide the legitimacy for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The function of mental damages compensation reflects the legitimacy of it in the most intuitive way. Property has a vital ro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world, ad thi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to display it's function. Generally speaking,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amage has four functions, they are compensation, comfort, punishment (education) and adjustment. They appear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cases. In judicial practice,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takes a lot functions beyond the system.
引文
①参见(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①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288页。
    ②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③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1998年第4辑(总第26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6页。
    ④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86页。
    ①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②See The Law of Damages, LexisNexis, London(2001) p.p.80-92.
    ③(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194页。
    ④《俄罗斯联邦民法典》,黄道秀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See Blackstone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 p.p.1586-1587.
    ②See Elizabeth A. Martin (ed), Oxford Dictionary of Law,5th ed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③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728页。
    ④杨立新:《侵权责任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⑤杨立新:《侵权责任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⑥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⑦“精神利益”的提法,最早见于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3-644页。该部分的执笔人为徐明先生。
    ①笔者认为,法人享有非财产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但是不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具体理由,将在下文中论述。
    ②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4页。
    ③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99页。
    ④曹康:《精神损害赔偿初探》,载《政法论从》1987年第4期;袁春:《论精神损害》,载《法学评论》,1989年第5期;张用江:《也谈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余延满:《我国<民法通则>并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载《法学评论》,1992年第5期。
    ①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①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293页。
    ②冉克平:《非财产损害概念的反思与我国立法的选择》,载《浙江法学》2005年第1期。
    ③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5页。
    ④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⑤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p.90.
    ①(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②(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
    ①张新宝:《从司法解释到侵权责任法草案: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载《暨南学报》2009年第2期。
    ②于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精神损害赔偿》,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杨立新:《精神损害的过错——以最高人民法院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为中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③2010年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的年会上,杨立新教授称,2001年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在《侵权责任法》通过之后,将基本沿用。
    ④张新宝、高艳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⑤张新宝、郭明龙:《论侵权死亡的精神损害赔偿》,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期。
    ⑥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余延满、冉克平:《违约行为引起的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⑦常鹏翱:《论物的损坏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易继明、周琼:《论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⑧潘维大:《第三人精神上之损害研究》,载《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曹艳春、董超格:《论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载《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参见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版。罗丽:《日本的抚慰金赔偿制度》,载《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1期。
    ②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夏琳:《英美法上精神痛苦损害赔偿研究——兼论对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启示》,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周琼:《论过失导致的纯粹精神损害——以美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5期。
    ③韩赤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德国民法典抚慰金条款的调整及其意义与启示》,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2期。
    ④鲁晓明:《论纯粹精神损害》,载《法学家》2010年第1期。
    ⑤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218页。
    ②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82页。
    ③张新宝:《人格权法的内部体系》,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6期。
    ④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阿克平:《一般人格权理论的反思与我国的人格权立法》,载《法学》2009年第8期。
    ②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6页。
    ③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④参见熊谞龙:《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再讨论》,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
    ①张明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笫2版,第59页。
    ②Cees Van Dam, European Tort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232.
    ③See Marc A. Franklin, Robert L. Rabin and Michael D. Gree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 Cases and Materials (8th ed.) Foundation Press New York,(2006).
    ①参见李响(编著):《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Danuta Mendelson, The Interference of Medicine and law:The history of liability for negligently caused psychiatric injury(nervous shock),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③Harvey Teff, Causing Emotional Harm:Reshaping the Boundaries of Legal Liability, 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2009).
    ④W. V. Horton Rogers,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⑤Cees Van Dam, European Tort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①易军:《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私法》,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②也有学者对这种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和从外部理解私法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应该从私法的工具主义论转向私法的道德论。参见(加拿大)欧内斯特·J·温里布:《私法的理念》,徐爱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参见王利明:《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②杨立新:《制定我国人格权法应当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报》2008年第3期。
    ①王利明:《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②对于监护权是否是一种权利,我国民法学界还存在着争论。
    ①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②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中圈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③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④参见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第二编第六章,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①(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②关于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的问题,参见易继明、周琼:《论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③Margaret Jane Radin, Property and Personhood,34 Stanford Law Review 959-961(1982).
    ④常鹏翱:《论物的损坏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
    ⑤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1998年第4辑(总第26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6页。
    ①Margaret Jane Radin, Property and Personhood,34 Stanford Law Review,p.967.
    ②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③参见新闻报道《北京一名犬遭遇车祸,主人请求精神赔偿》,http://www.jcrb.com/n1/jcrb194/ca110489.htm; 2007年1月25日访问。
    ①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0年第3辑(总第33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118页。
    ②Hughes, Reco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Overlooked Audience Interests,77 Texas Law Review (1999).
    ③也有学者质疑了知识产权的“人格财产一体性”,认为“人格财产一体性”的权利不可能存在,建议还原知识产权的财产权本性。参见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①参见[英]肖尔森·厄农常:《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肖国厚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16卷,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②参见何宝玉:《英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7-678页。
    ③姜作利:《美国合同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探析》,《法学论坛》2001年第6期。
    ④参见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①参见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②参见梁慧星:《民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20页。参见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5页。参见余延满、冉克平:《违约行为引起的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③参见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6页。
    ①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5年第1辑(总第5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268页。
    ①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页。
    ②参见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7页。
    ③李永军:《非财产性损害的契约性救济及其正当性——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二元制体系下的边际案例救济》,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6期。
    ①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①黄风:《罗马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②(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③朱塞佩·格罗素:《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④参见黄风:《罗马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⑤(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⑥易继明《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①关于这一点,本文将在后文中专门论述。
    ②(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③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P.87.
    ④1998年,《法国民法典》增加了第四编(二),用18个条文规定了“有缺陷的产品引起的责任”。
    ⑤《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张明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59页。
    ②张明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66贞。
    ③Cees Van Dam, European Tort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232.
    ④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p.p.88-89.
    ①何勤华(主编):《法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②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页。
    ③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p.p.89-92.
    ①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p.95.
    ②Cees Van Dam, European Tort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p.324.
    ①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p.97.
    ①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p.100.
    ②Cees Van Dam, European Tort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p.323.
    ③(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克布斯:《十九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②《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③参见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P109.
    ①参见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379页。
    ②(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③(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637页。
    ④刘长兴:《环境利益的人格权法保护》,载《法学》2003年第9期。
    ⑤(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页。
    ⑥(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69页。
    ②(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③(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④(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⑤在我国,人格权被分为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几乎已经成为了通说,但是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反对。参见薛军:《揭开“一般人格权”的面纱——兼论比较法研究中的“体系意识”》,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页。
    ②参见(德)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03、804页。
    ③(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④(德)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08页。
    ⑤薛军:《揭开“一般人格权”的面纱——兼论比较法研究中的“体系意识”》,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⑥(德)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08页。
    ⑦ See Basil S Markesinis and Hannes Unberath, The German Tort Law A Comparative Treaties,4th ed, Hart Publishing(2002), p.p.69-78.
    ⑧(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①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3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②韩赤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德国民法典抚慰金条款的调整及其意义与启示》,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2期。
    ③(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69页。
    ②参见薛军:《揭开“一般人格权”的面纱——兼论比较法研究中的“体系意识”》,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①参见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P112-113.
    ②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③迄今为止,英国法尚未承认独立的隐私权制度,隐私权还是通过名誉权的方法来保护。
    ①(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②关于该委员会的详细资料,参见其官网:http://www.lawcom.gov.uk/index.htm
    ③Vivienne Harpwood, Principles of Tort Law(4th ed.),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London(2000),p.47.
    ④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P.54.
    ①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②上述英国法上关于非财产损害的分类,参见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P.56.
    ③William J. Koch, et al. Psychological Injuries:Forensic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3.
    ④参见(英)阿拉斯泰尔·马里斯、肯·奥里芬特:《侵权法》(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5页。
    ①See Victorian Railways Commissioner v. Coultas (1886) 12 VLR 895.
    ②Vivienne Harpwood, Principles of Tort Law(4th ed.),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London(2000),p.50
    ③The Law Commission, Liability for Psychiatric Illness, p.10.
    ①See Alcock v Chief Constable of South Yorkshire Police[1992]1 AC 310,411.
    ①Vivienne Harpwood, Principle of Tort Law(4th ed.),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0),p.52.
    ②The Law Commission, Liability for Psychiatric Illness, p.22.
    ①Vivienne Harpwood, Principle of Tort Law(4th ed.),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0),p.436.
    ②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①Vivienne Harpwood, Principle of Tort Law(4th ed.),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0),p.439.
    ② See Blackstone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 p.p.1586-1587.
    ③(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笫26页。
    ①Richard A. Ep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8thed.), Espen Publisher (2003), p.775.
    ②William L. Prosser, Intentional Infliction of Mental Suffering:A New Tort.37 MICH. L. REV. (1939).
    ③Richard A. Ep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8thed.), Espen Publisher (2003), p.775.
    ④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2页。
    ⑤Robert L. Rabin, Emotional Distress in Tort Law:Themes of Constraint,44 Wake Forest Law Review, (2009).
    ⑥Marc A. Franklin, Robert L. Rabin and Michael D. Gree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 Cases and Materials (8th ed.) foundation press 2006, P972.
    ①Se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of Torts(first,§46,21-34,48.
    ②潘维大(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9页。
    ②Marc A. Franklin, Robert L. Rabin and Michael D. Gree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 Cases and Materials (8th ed.) foundation press 2006, P912.
    ①Se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of Torts(second), §47.
    ②(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③Dan B. Dobbs, The Law of Torts, west publish co.2000,p.827.
    ④See Mitchell v. Rochester Ry. Co.45 N.E.354 (N.Y.1896).
    ①See Ward v. West Jersey & Seashore R.R. Co.47 A.383 (N.J.1900).
    ②Marc A. Franklin, Robert L. Rabin and Michael D. Gree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 Cases and Materials (8th ed.) foundation press (2006).p.265.
    ③See Porter v. Delaware Lackawanna & W. R. R. Co.63 A.860(N. J.1906).
    ①Dan B. Dobbs, The Law of Torts, West Group (2000), p836.
    ②See Robb v. Pennsylvania R.R.,210 A.2d 709-715 (Del.1965).
    ③See John C. P. Goldberg, Anthony J. Sebok, Benjamin C. Zipursky, Tort law Responsibilities and Redress(2nd edition) Wolters Kluwer(2008), p.p.701-705.
    ①See Ferrara v. Galluchio,152N.E.2d 249,252 (N.Y.1958).
    ②See Stafford v. Shultz,270 P.2d 1,8 (Cal.1954).
    ③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82页。
    ①Molien v. Kaiser Foundation Hospitals,27 Cal.3d 916; 616 P.2d 813; 167 Cal. Rptr.831; 1980 Cal.
    ②Dan B. Dobbs, Undertakings and Special Relationships in Claims for Negligent Infliction of Emotional Distress, Arizona Law Review (Spring 2008).
    ①Nancy Levit, Ethereal Torts, Vol 61 Geo. Wash. L. Rev. p.136.(1992).
    ②See Smolla, Let the Author Beware:The Rejuvenation of the American Law of Libel, Vol 132 U. PA. L. REV.1 passim (1983).
    ③See Stanley Ingber, Rethinking Intangible Injuries:A Focus on Remedy, Vol 73 Calif. L. Rev. p.772 (1985).
    ①See John Diamond, Rethinking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istress:a Critique of the Restatement (Third) §§ 45-47, Virginia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and the Law (Fall2008).
    ②斯蒂芬·D.·苏格曼:《20世纪人身伤害法的演变》,高建学、张颖坤译,载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①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石宏、郝倩、刘相文、许开辰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272页。
    ②See James Q. Whitman, The Two Western Cultures of Privacy:Dignity Versus Liberty",113 The Yale Law Journal(2004).
    ③Marc A. Franklin, Robert L. Rabin and Michael D. Gree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 Cases and Materials (8th ed.) foundation press 2006, P1122.
    ④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
    ②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4页。
    ①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吉_峰(编著):《变态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马伟娜(主编):《异常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②吉峰(编著):《变态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顾瑜琦、马莹:《变态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第68。
    ①顾瑜琦、马莹:《变态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第70-72页。
    ②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③顾瑜琦、马莹:《变态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④张新宝、高艳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⑤夏琳:《英美法上精神痛苦损害赔偿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⑥张新宝、高艳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⑦Harvey Teff, Causing Psychiatric and Emotional Harm, Hart Publishing (2009), front matter.
    ⑧Gillian Kelly,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Mental Injury and the Law,2nd Edition, Thomson Round Hall Ltd
    ①The Law Commission, Liability for Psychiatric Illness, p.17.
    ②Gillian Kelly,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Mental Injury and the Law,2nd Edition, Thomson Round Hall Ltd (Ireland),2008.P.P.105-115.
    ③卡尔弗特·马格鲁德:《侵权法领域中对精神和情感的侵犯》,李俊译,载徐爱国(组织编译):《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④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The "Eggshell Plaintiff'Revisited:Causation of Mental Damages in Civil Litigation. 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y Law Reporter(2003).
    ①参见J.施皮尔(主编):《侵权法的统一:因果关系》,易继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7-88页。
    ②在H省J市中院的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判决中,这种做法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果有数个行为人需要对损害的发生承担责任,那么法官会依据他们造成人身损害的原因力来划分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比例。参见(2007)鄂荆中民二终字第40号。第二,如果受害人本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亦要承担责任,法官会依据损害的严重程度等确定一个赔偿数额,然后再在受害人和行为人之间按照责任比例来划分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当然,在第二种情况下,法官有时候也会两部并作一步,直接依据行为人过错程度来确定一个赔偿数额。
    ③Gillian Kelly,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Mental Injury and the Law,2nd Edition, Thomson Round Hall Ltd (2008).P.116.
    ④转引自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页,注释314.
    ⑤徐长苗:《精神损害的类型严重程度的界定及赔偿原则》,载《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①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页
    ②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③陈瑞领(主编):《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郭敬波:《人身伤害中精神损害与赔偿的法医学界定》,载《法医学杂志》2000年第1期。
    ②张伯源(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①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②陈瑞领(主编):《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页。
    ①(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美)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页。
    ①侯健、林艳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②参见(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112页。
    ①张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②马俊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③参见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④薛军:《人的保护:中国民法典编撰的价值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⑤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⑥(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6月第1版,第46页。
    ⑦(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林荣远校,商务印书馆1991年9月第1版,第50页。
    ①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载《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③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①Cees Van Dam, European Tort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126-127.
    ①孙玉红:《侵权法功能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②(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③(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1页。
    ④关于财产权之于人生的幸福问题,参见易继明:《财产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5辑第2卷(总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⑥Ronald Dworkin, A Matter of Principl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p.245.
    ⑦佟柔等(主编):《民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7页。
    ⑧申政武:《论人格权及人格损害的赔偿》,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⑨佟柔等主编:《民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7页。
    (10)于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精神损害赔偿》,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233页。
    ①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②奚晓明、王利明(主编):《侵权责任法裁判要旨与审判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③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258页。
    ①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②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页。
    ①(日)圆谷寂:《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权行为法》,赵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①祝铭山(主编):《典型案例与法律适用: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国法制出版社1-87,1-88页。
    ①(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①王常青:《同伴遇车祸死亡,受刺激精神失常案》,资料来源:人民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04/12/110879.shtml,访问日期2010年10月8日。
    ①Robert L. Rabin, Emotional Distress in Tort Law:Themes of Constraint,44 Wake Forest Law Review, (2009).
    ①Calvert Magruder, Mental and Emotional Disturbance in the Law of Torts,49 Harvard Law Review.1033 (1936).
    ②(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7页。
    [1](加)欧内斯特·J·温里布:《私法的理念》,徐爱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1998年第4辑(总第26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5]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7]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8](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杨立新:《精神损害的过错——以最高人民法院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为中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0]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728页。
    [11]杨立新:《侵权责任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6](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8]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9]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胡雪梅:《英国侵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5]张明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6]李响(编著):《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8]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0]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1](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焦美华译,张新宝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2]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0年第3辑(总第33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34]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1998年第4辑(总第26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35]何宝玉:《英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37]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8]梁慧星:《民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9]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5年第1辑(总第5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41]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2]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2年第2辑(总第40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43]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1年民事审判案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44]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5年第1辑(总第5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45]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黄风:《罗马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7](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8]48、(意)朱塞佩·格罗素:《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易继明:《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1]张明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版。
    [52]何勤华(主编):《法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3](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克布斯:《十九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5](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6](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57](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8]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英)阿拉斯泰尔·马里斯、肯·奥里芬特:《侵权法》(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0]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1]潘维大(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2](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石宏、郝倩、刘相文、许开辰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64]钱铭怡(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吉峰(编著):《变态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马伟娜(主编):《异常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7]顾瑜琦、马莹:《变态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
    [68]J.施皮尔(主编):《侵权法的统一:因果关系》,易继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9]陈瑞领(主编):《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0]张伯源(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71](澳)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汪志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73](美)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页。
    [74]侯健、林艳梅:《人文主义法学思潮》,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5]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76](德)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7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林荣远校,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78]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9]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载《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张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1]孙玉红:《侵权法功能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2](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3]佟柔等(主编):《民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7页。
    [84]奚晓明、王利明(主编):《侵权责任法裁判要旨与审判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85]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6](日)圆谷寂:《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权行为法》,赵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7]祝铭山(主编):《典型案例与法律适用: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88](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曹康:《精神损害赔偿初探》,载《政法论从》1987年第4期。
    [2]袁春:《论精神损害》,载《法学评论》1989年第5期。
    [3]张用江:《也谈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
    [4]余延满:《我国(民法通则)并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载《法学评论》1992年第5期。
    [5]冉克平:《非财产损害概念的反思与我国立法的选择》,载《浙江法学》2005年第1期。
    [6]张新宝:《从司法解释到侵权责任法草案: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载《暨南学报》2009年第2期。
    [7]于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精神损害赔偿》,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张新宝、高艳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9]张新宝:《人格权法的内部体系》,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6期。
    [10]张新宝、郭明龙:《论侵权死亡的精神损害赔偿》,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期。
    [11]余延满、冉克平:《违约行为引起的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2]常鹏翱:《论物的损坏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
    [13]易继明、周琼:《论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4]潘维大:《第三人精神上之损害研究》,载《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5]曹艳春、董超格:《论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载《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6]罗丽:《日本的抚慰金赔偿制度》,载《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1期。
    [17]夏琳:《英美法上精神痛苦损害赔偿研究——兼论对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启示》,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8]周琼:《论过失导致的纯粹精神损害——以美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5期。
    [19]韩赤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德国民法典抚慰金条款的调整及其意义与启示》,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2期。
    [20]鲁晓明:《论纯粹精神损害》,载《法学家》2010年第1期。
    [21]冉克平:《一般人格权理论的反思与我国的人格权立法》,载《法学》2009年第8期。
    [22]熊谓龙:《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再讨论》,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
    [23]杨立新:《制定我国人格权法应当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报》2008年第3期。
    [24]易军:《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私法》,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5]王利明:《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6]王利明:《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27]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8](英)肖尔森·厄农常:《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肖国厚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6卷,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29]姜作利:《美国合同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探析》,《法学论坛》2001年第6期。
    [30]刘长兴:《环境利益的人格权法保护》,载《法学》2003年第9期。
    [31]李永军:《非财产性损害的契约性救济及其正当性——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二元制体系下的边际案例救济》,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6期。
    [32]薛军:《揭开“一般人格权”的面纱——兼论比较法研究中的“体系意识”》,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33]韩赤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德国民法典抚慰金条款的调整及其意义与启示》,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2期。
    [34]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载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5]斯蒂芬·D.·苏格曼:《20世纪人身伤害法的演变》,高建学、张颖坤译,载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6]卡尔弗特·马格鲁德:《侵权法领域中对精神和情感的侵犯》,李俊译,载徐爱国(组织编译):《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7]徐长苗:《精神损害的类型严重程度的界定及赔偿原则》,载《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8]郭敬波:《人身伤害中精神损害与赔偿的法医学界定》,载《法医学杂志》2000年第1期。
    [39]薛军:《人的保护:中国民法典编撰的价值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0]马俊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41]易继明:《财产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5辑第2卷(总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The Law of Damages, LexisNexis, London(2001).
    [2]Blackstone Law Dictionary(8th edition,2004).
    [3]Elizabeth A. Martin (ed), Oxford Dictionary of Law,5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W. V. Horton Rogers (ed), Damage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1).
    [5]Cees Van Dam, European Tort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6]Marc A. Franklin, Robert L. Rabin and Michael D. Gree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 Cases and Materials (8th ed.) Foundation Press New York(2006).
    [7]Danuta Mendelson, The Interference of Medicine and law:The history of liability for negligently caused psychiatric injury(nervous shock),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8]Harvey Teff, Causing Emotional Harm:Reshaping the Boundaries of Legal Liability, 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 (2009).
    [9]Margaret Jane Radin, Property and Personhood,34 Stanford Law Review (1982).
    [10]Hughes, Reco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Overlooked Audience Interests,77 Texas Law Review(1999).
    [11]Basil S Markesinis and Hannes Unberath, The German Tort Law A Comparative Treaties,4thedition, Hart Publishing(2002).
    [12]Vivienne Harpwood, Principles of Tort Law(4th ed.),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London(2000).
    [13]William J. Koch, et al. Psychological Injuries:Forensic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4]Victorian Railways Commissioner v. Coultas (1886) 12 VLR 895.
    [15]The Law Commission, Liability for Psychiatric Illness.
    [16]Alcock v Chief Constable of South Yorkshire Police [1992] 1 AC 310,411.
    [17]Richard A. Ep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8thed.), Espen Publisher (2003)
    [18]William L. Prosser, Intentional Infliction of Mental Suffering:A New Tort,37 Michigan. Law Review (1939).
    [19]Robert L. Rabin, Emotional Distress in Tort Law:Themes of Constraint,44 Wake Forest Law Review, (2009).
    [20]Restatement of the Law of Torts(second), §47.
    [21]Dan B. Dobbs, The Law of Torts, West Group (2000).
    [22]Mitchell v. Rochester Ry. Co.45 N.E.354 (N.Y.1896).
    [23]Ward v. West Jersey & Seashore R.R. Co.47 A.383 (N.J.1900).
    [24]Porter v. Delaware Lackawanna & W. R. R. Co.63 A.860(N. J.1906).
    [25]Robb v. Pennsylvania R.R.,210 A.2d 709-715 (Del.1965)
    [26]John C. P. Goldberg, Anthony J. Sebok, Benjamin C. Zipursky, Tort law Responsibilities and Redress(2nd edition),Wolters Kluwer(2008).
    [27]Ferrara v. Galluchio,152 N.E.2d 249,252 (N.Y.1958).
    [28]Stafford v. Shultz,270 P.2d 1,8 (Cal.1954).
    [29]Molien v. Kaiser Foundation Hospitals,27 Cal.3d 916; 616 P.2d 813; 167 Cal. Rptr.831; 1980 Cal.
    [30]Dan B. Dobbs, Undertakings and Special Relationships in Claims for Negligent Infliction of Emotional Distress, Arizona Law Review (Spring 2008)
    [31]Nancy Levit, Ethereal Torts, Vol 61 Geo. Wash. L. Rev. p.136.(1992).
    [32]Smolla, Let the Author Beware:The Rejuvenation of the American Law of Libel, Vol 132 U. PA. L. REV.1 passim (1983)
    [33]Stanley Ingber, Rethinking Intangible Injuries:A Focus on Remedy, Vol 73 California Law Review (1985).
    [34]Dillon v. Legg,441 P.2d.912,914,920-921 (Cal.1968).
    [35]John Diamond, Rethinking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istress:a Critique of the Restatement (Third)§§45-47, Virginia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and the Law (Fall2008).
    [36]James Q. Whitman, The Two Western Cultures of Privacy:Dignity Versus Liberty",113The Yale Law Journal, (2004).
    [37]Restatement of the Law of Torts(first).
    [38]Gillian Kelly,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Mental Injury and the Law,2nd Edition, Thomson Round Hall Ltd (2008).
    [39]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The "Eggshell Plaintiff" Revisited:Causation of Mental Damages in Civil Litigation. 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y Law Reporter(2003).
    [40]Ronald Dworkin, A Matter of Principl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41]Sapolsky, Taming stress, Science American,September(2003)
    [42]Ye Huada,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2)
    [43]Calvert Magruder, Mental and Emotional Disturbance in the Law of Torts,49 Harvard Law Review (1936).
    [1]《俄罗斯联邦民法典》,黄道秀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3]《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意见》
    [4]《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