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想。他的理论既是对弗洛伊德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同时又在后者的基础上对人类潜意识及其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荣格的文艺理论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发现了埋藏于个体潜意识之下更为深层的集体无意识精神,而且揭示了人类心灵同宇宙和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荣格的文艺思想对于拯救现代人的精神危机、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关系以及文学作品的生态转向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主要从自然、人类心灵以及文学的角度研究荣格的文艺心理学思想。在他的生态思想中,这三者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也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自然是文学和人类心灵的基础,自然不仅积淀了文艺作品的集体精神,而且决定了作家的创作心理。从人类集体心灵的广义层面上来说,自然对文学的影响是其对人类集体心灵影响的体现,文艺作品中表现的生态精神产生于人类集体灵魂深处。这些思想也构成了荣格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首先概述荣格的文艺心理学思想。以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情结理论对文学作品和作家心理的影响为核心,并从生态的角度初步考察荣格文艺思想对于文学艺术的价值和意义。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情结理论是荣格文艺心理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分别从作品心理和作家心理两个角度体现荣格的精神生态思想。一方面,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来自自然。文学中的原型意象表现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尤其是在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上,原型意象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原型的心理内容涵盖了这个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另一方面,情结是作家心理特征的呈现,但是,它超越了作家个体无意识的范畴,是作家心灵对民族精神、甚至人类精神的关照。同时,作家的心理情结又是对生态精神的投射。从生态角度来看,荣格文艺思想对弗洛伊德的超越就在于荣格文艺心理学理论中的精神生态思想。在精神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荣格对集体无意识的发现,超越了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的视域。在否定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心理取向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心灵同自然以及宇宙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进化论和现代人类学理论,荣格回溯了原始人的生存智慧,并认为原型象征了人类最初的生存智慧,自然在人类心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原型意象正是此种心灵智慧的显现。
     在概述荣格文艺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自然在荣格心理学中的地位问题。在荣格文艺心理学思想中,自然与人类心灵密切相关,自然以及自然精神对人类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情结理论)当中,它们共同反映荣格对人类精神的关注,尤其是现代人的精神病症。其作用在于疗救现代人的精神问题,重新修正人类心灵当中自然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来说,荣格认为,自然在人类心灵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精神来自于最原始的自然精神,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而言,人类精神与生态精神是不可分离的。
     正因如此,荣格的生态精神恰恰落实在原型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文艺作品的影响。与理性和科学不同,文学所反映的并非是人类意识和理智的需求,而是意识之下深层潜意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和宇宙精神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它的最初形态,如神话传说、古代仪式以及梦幻等,都源自于自然。一方面,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象征人类心灵与自然最原初的关系,并反映自然在人类集体记忆深处留下的印迹。另一方面,从人类心灵角度来看,文学作品本身来源于自然,它产生于受自然影响的人类集体无意识心理,即生态无意识心理。生态无意识作为生态思想与荣格集体无意识思想的结合,对于解释文学作品与自然和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原型批评作为荣格心理学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也体现了丰沛的精神生态思想。
     荣格生态思想对文学的影响还反映在他对人类心灵(包括作家心理)与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入探索。首先是对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作家的创作活动实际上是受到生态无意识心理影响的,无论是回归意识还是逃避情结,都来自于作家心灵对自然的“感应”。其次是对人类集体心理的影响,荣格清楚地看到现代人的心灵危机源于人类对自我灵魂的迷失,这也同建设性的后现代思想不谋而合。在大卫·格里芬所代表的许多后现代哲学家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荣格精神的影响。因此,荣格的生态思想对后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文学的生态转向而言,荣格的生态思想激发了人们灵魂深处对自然的回归和向往之情,文学转向自然和生态恰恰表明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内在关系。在集体无意识精神指引下,人类的哲学思想、文学精神以及心灵都朝着一个新的方向转变,这个新的价值转向的核心便是人类同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新关系。
     最后,论文对荣格生态思想在文学实践中的应用做了具体研究。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经验。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博尔赫斯的诗歌等。可以说,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通过大量的文艺创作活动实践了荣格的生态思想,并且从集体无意识的深处挖掘人类精神同整个自然精神之间的联系。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将人类历史、民族命运以及梦幻、神话同自然和宇宙精神结合起来,塑造出神奇怪诞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它们容纳了作家对人类精神世界和自然宇宙的深度体验,反映作家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而这一切又都受到生态无意识心理对作家灵魂的影响。同时,这些作品富含生态思想,反映真正具有生态情怀的文学家对人类命运、民族命运以及自然精神和宇宙精神的关注。
As one of representatives of Psychoanalytic School, Jung proposed many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thoughts.His theories inherited from Freud's psychological thoughts,at the same time,he made deeper study in human unconsciou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conscious and Nature and Universe.Jung's literary theories had a profound impact in literature.He not only found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at buried under the individual unconscious,but elaborated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mind and Universe and Nature.Jung's literary though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ave the spiritual crisis of modern man,remodel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mind and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eco-turn of literature, etc.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Jung's literary psychological though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ature,human mind and literature.In his ecological thoughts,the status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three are the crux problem.Nature which is the base of literature and human mind, not only accumulate the collective spirit of literary works,but determine authorr's writing psychology. From generalized dimension of human collective mind,the impact of Nature on literature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human collective mind,the ecological spirit of literature comes from human collective soul.All these thoughts compose the elements of Jung's ecological thoughts.
     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overviews Jung's literary thoughts.The core is that 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ory and complex theory on literature and authers' psychology.And initially studi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Jung's literary thoughts on literature and arts in ecology.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ory and complex theory are two important theories in Jung's psychological thoughts,they express Jung's spirit ecological thoughts in psychology of works and authors' psychology.On the one hand,the main content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 is archetype,archetypes come from Nature.The archetype images of literature express the impact of Nature on human mind.Especially in the level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archetype images embody a nation's spirit,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ents of archetype cover the nation's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Universe.On the other hand,complex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auther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it is beyond authers' individual unconscious,and it is the care of authers' mind on nation's spirit and even human spirit.At the same time,authers' complex is the projection of eco-spirit.From an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transcendence of Jung's literary thoughts to Freud is the spirit of ecological thoughts in Jung's literary psychology theories.On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irit and Nature,the discovery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 by Jung is beyond the horizon of Freud's individual unconscious theory.On the basis of negative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of anthropocentrism, study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mind and spirit of Nature and Universe.Through Evolution and modern anthropological theory,Jung traced the living wisdom of primitive.He thought that archtype is the symbol of living wisdom of primitive,and Nature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uman soul. Archtypes in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works are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wisdom.
     On the basis of an overview of Jung's literary psychological thoughts,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the status of Nature in Jung's literary psychological thoughts.In Jung's literary psychological thoughts, N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uman mind,Nature and Nature spirit have a major impact on human mind.The impact is reflected in two important theories of Jung's(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ory and complex theory), which reflect the spirit of Jung's concern for human mind,especially modern psychiatric disease.The effect is a treatment for modern psychiatric disease, and revises the status of Nature in human min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 other species of Nature.Furthermore,in Jung's view,N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human mind.Human spirit is from the most primitive natural spiri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human spiri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cological spirit.
     So, Jung's eco-spirit is manifested in ecological thought of archetypes and the influence of which in the literary works.Different from ration and science, literature is not reflected in the needs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intellect, but the contents of the unconscious, which is depends largely on the influence of Spirit of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on human soul.Its original form, such as legends, ancient ritual, and fantasy and so on, are all derived from nature. On the one hand, archetypes in literature symbolize initial relationships of human mind and Nature,and reflect the blot in human collective memories left by Nature. On the other hand, from human mind, literary works come from Nature,they are from human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at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ure, it can be called Ecological unconscious. As the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thought and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ecological unconsciou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ain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terary works and Nature and ecology.Furthermore, a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Jung's psychological thoughts in literary criticism, archetypal criticism manifests many spirit ecological thoughts.
     The influence of Jung's ecological thoughts is reflected in his study on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s of human mind(including the authers' psychology) and Nature.Firstly, for authers' psychology.The authers' writing activities are impacted by ecological unconscious.Whether regression conscious or escape complex,both come from the induction of authers to Nature.Secondly, for the influence on human collective psychology.Jung clearly saw that the crisis of modern mind was from the lost of human soul by themselves.The thoughts coincide with the post-modern theory.In many of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philosophers represented by David Griffin, we can also see the influence of the spirit of Jung. So, Jung's ecological thoughts have deep impact on postmodern thoughts.For the eco-turn of literature,Jung's ecological thoughts excite regression and longing for the Nature in the depth of human mind, literature turns to Nature and ecology express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s of Nature and human mi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unconscious spirit,human philosophy, literature spirit and soul shift to a new direction, the core of the new value shift is the new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At last,the dissertation makes study on the literary practice of Jung's ecological thoughts.A typical example is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of magic realism authors.For example,Garcia Marquez's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Borges’s poems,etc.It can be said that the Latin American magic realism authors take many literary activities to put Jung's ecological thoughts in practice,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human spirit and Nature spirit in the depth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In the writing process,they always combine history, destiny of the nation, as well as fantasy, myth with the spirit of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create magical and grotesque literary images These imag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distant past, with Highly symbolic. They accommodate the doubl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r on the human spiritual world and nature and the universe,reflect the exploration of author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all are also depend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logical-unconscious on the soul of authorr. At the same time, these works have many ecological thoughts,and reflect the attention of ecological authors to the destiny of human and nation and the spirit of Nature and Universe.
引文
1.[瑞士]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2.[瑞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张敦福、赵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3.[瑞士]荣格:《荣格性格哲学》,李德荣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4.[瑞士]荣格:《人及其表象》,张月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5.[瑞士]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6.[瑞士]荣格:《天空中的现代神话》,张跃宏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7.[瑞士]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8.[瑞士]荣格:《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杨儒宾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塔维斯托克讲演》,成穷、王作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瑞士]荣格、[德]卫礼贤:《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通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1.[瑞士]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卢晓晨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12.[瑞士]荣格:《心理类型学》,吴康、丁传林、赵善华译,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3.[瑞士]荣格:《性与梦——无意识精神分析原理》,梁绿琪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14.[瑞士]荣格:《荣格谈心灵之路》,梁凤雁编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版。
    15.[德]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高宪田、黄水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6.[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李以洪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戴维·罗森:《荣格之道》,申荷永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威尔默:《可理解的荣格:荣格心理学的个人方面》,杨韶刚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9.[美]阿瑟·科尔曼、莉比·科尔曼:《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刘文成、王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0.[美]艾伦·奇南:《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刘幼怡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1.[美]斯坦因:《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论道德、合法性和正义感的心理基础》,喻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2.[美]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荣格心理学纲要》,张月译,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3.[美]R.比尔斯克尔:《荣格》,周艳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24.[英]温森特·布罗姆:《荣格:人和神话》,文楚安译,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5.[英]汉娜:《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传记体回忆录》,李亦雄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6.[英]汉娜、[美]弗兰茨编:《猫、狗、马》,刘国彬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7.[英]理查德·诺尔:《荣格崇拜——一种有超凡魅力的运动的起源》,曾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28.[英]安东尼·斯托尔:《荣格》,陈静、章建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9.[日]河合俊雄:《荣格:灵魂的现实性》,赵金贵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日]铃木大拙·弗洛姆:《禅与心理分析》,孟祥森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版。
    31.冯川:《荣格的精神——一个英雄与圣人的神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3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3.刘耀中、李以洪:《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34.刘耀中、李以洪:《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5.刘耀中:《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
    36.施春华:《神秘的原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杨韶刚:《神秘的荣格》,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德]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李维、沈烈敏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美]卡伦·荷妮:《我们内心的冲突》,王作虹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3.[美]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4.[美]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5.[美]D.M.巴斯:《进化心理学》,熊哲宏、张勇、晏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美]B.F.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陈维纲、王映桥、栗爱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美]杜·舒尔茨:《应用心理学》,钟锦泉等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8.[美]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美]盖尔·戈德温:《心的简史》,彭亦农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0.[美]约翰·麦克道威尔:《心灵与世界》,刘叶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2.[美]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3.[英]乔治·弗兰克尔:《性革命的失败》,宏梅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14.[英]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15.[英]乔治·弗兰克尔:《未知的自我》,刘翠玲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16.[英]乔治·弗兰克尔:《探索潜意识》,华微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17.[奥]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9.[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凯祥、罗达仁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20.[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1.[奥]阿兰·瓦尼埃:《精神分析心理学导论》,怀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瑞士]卡斯特:《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朱刘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
    23.[瑞士]卡斯特:《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王青燕、俞丹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
    24.[瑞士]卡斯特:《依然故我》,刘覃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
    25.[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意]鲁伊基·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张敏、王锦霞、米卫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俄]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之恐惧心理》,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
    28.申荷永:《心灵与境界》,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申荷永编:《灵性:意象与感应》,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0.申荷永:《心理分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1.张雷:《进化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2.秦晓利:《生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美]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尤金·哈格洛夫:《环境伦理学基础》,杨通进、江娅、郭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3.[美]阿诺德·柏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刘悦笛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7年版。
    4.[美]阿诺德·伯林特:《环境之美》,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5.[美]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6.[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美]彼得·S·温茨:《现代环境伦理》,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美]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美]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共处》,王喜六、王文江、陈兰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彼得·休伯:《硬绿——从环境主义者手中拯救环境·保守主义者宣言》,戴星翼、徐立青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共处》,王喜六、王文江、陈兰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贾雷德·戴蒙德:《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江滢、叶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3.[美]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梅雪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5.[英]基思·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1500-1800年间英国观念的变化)》,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16.[英]威廉·内纳特、彼得·科茨:《环境与历史(美国和南非驯化自然的比较)》,包茂红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17.[英]斯蒂芬·R.L.克拉克:《生物学与基督教论理学》,李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曹建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9.[英]简·汉考克:《环境人权:权利、伦理与法律》,李隼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20.[加]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加]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2.[法]米歇儿·柯南:《穿越岩石景观——贝纳尔·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赵红梅、李悦盈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3.[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黄玉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芬]约·瑟帕玛:《环境之美》,武小西、张宜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5.[澳]薇尔·普鲁姆德:《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马天杰、李丽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26.[巴西]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黄凤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7.尹绍亭、[日]秋道智弥主编:《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余谋昌:《生态哲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0.余谋昌:《生态文化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1.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鲁枢元编:《自然与人文》,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3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鲁枢元:《精神守望》,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35.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36.杨通进编:《生态二十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王晓华:《生态批评——主体间性的黎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常杰、葛滢编:《生态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丁先来:《自然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德]伊曼努尔·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美]威廉·亚当斯:《人类的哲学之根》,黄剑波、李文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严撷芸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6.[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7.[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潘光旦、胡寿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8.[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9.[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英]J·G·弗雷泽:《金枝》,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11.[英]罗宾·布里吉斯:《与巫为领——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雷鹏、高永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丁国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3.[英]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14.[英]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6.[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9.[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0.[法]亨利·伯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荷虾H嗣癯霭嫔纾?005年版。
    22.[法]马赛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日]石田英一郎等:《人类学》,金少萍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4.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5.程金城主编:《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26.吴汝康:《古人类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27.庄礼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王列生:《文艺人类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29.朱泓主编:《体质人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年版。
    30.孙振玉主编:《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德]舍勒:《舍勒选集》,刘小枫编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德]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著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所,1989年版。
    4.[德]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德]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钦文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颜、逸飞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0.[德]彼得·克斯罗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1.[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洪天富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14.[德]恩斯特·卡西勒:《卢梭问题》,[美]彼得·盖伊编,王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1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6.[德]叔本华:《人生为何不同》,梁波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18.[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9.[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0.[美]浦嘉珉:《中国与达尔文》,钟永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美]罗伯特·赖特:《道德的动物》,陈容霞、曾凡林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22.[美]利奥·博萨尼著:《弗洛伊德式的身体》,潘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3.[美]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4.[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5.[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6.[美]乔治·桑塔耶纳:《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张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8.[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9.[美]曼弗雷德·S·弗林斯:《舍勒的心灵》,张志平、张任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0.[美]诺曼·N·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潘国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1.[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境》,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2.[美]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3.[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34.[美]欧文·埃德曼:《艺术与人》,任和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35.[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6.[美]罗伯特·皮平:《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主义》,阎嘉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7.[美]米勒德·J·艾利克森:《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叶丽贤、苏欲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的困境》,王志宏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9.[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0.[美]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1.[美]约瑟夫·纳托利:《后现代性导论》,潘非、耿红、聂昌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2.[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44.[美]凯利:《卢梭的榜样人生》,黄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45.[美]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6.[英]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紫辰、合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7.[英]罗宾·乔治·柯林伍德:《艺术哲学新论》,卢晓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48.[英]马丁·约翰逊:《艺术与科学思维》,傅尚逵、刘子文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49.[英]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0.[英]A·N·怀特海:《观念的冒险》,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2.[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法]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4.[法]米歇尔·福柯:《癫狂与文明》,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5.[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6.[法]吉尔·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杨凯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7.[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8.[法]德日进:《人的现象》,李弘祺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59.[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60.[法]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61.[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荒谬与反抗论集)》,杜小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2.[法]勒格罗博士:《敬畏生命》,太阳工作室编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63.[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64.[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65.[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66.[荷]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7.[希腊]尼萨的格列高利:《论灵魂与复活》,张新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8.[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英]R·E·拉萨姆英译,邢其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9.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70.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2.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彭锋:《回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年版。
    74.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尚杰:《归隐之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6.刘宗坤:《原罪与正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谢地坤:《走向精神科学之路(狄尔泰哲学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德]赫尔曼·黑塞:《堤挈诺之歌(散文、诗与画)》,窦维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2.[德]歌德:《论文学艺术》,范大灿、安书祉、黄燎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美]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4.[美]梭罗:《梭罗日记》,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6.[美]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批评》,张德兴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华富、陈昭全等编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8.[美]J·希里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美]巴恩斯通:《博尔赫斯八十忆旧》,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10.[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探讨别集》,王永年、黄锦炎、陆经生、潘仲秋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1.[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2.[阿根廷]豪尔赫·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诗论艺》,凯林-安德·米海列斯库编:陈重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3.[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口述》,王永年、屠孟超、黄志良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4.[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口述》,王永年、屠孟超、黄志良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5.[阿根廷]J·L·博尔赫斯、F·索伦蒂诺:《博尔赫斯七席谈》,林一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6.[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7.[阿根廷]豪尔赫·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话录》,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8.[法]勒克莱齐奥:《战争》,李焰明、袁筱一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9.[法]勒克莱齐奥:《乌拉尼亚》,紫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法]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许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1.[法]勒克莱齐奥:《金鱼》,郭玉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2.[法]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3.[法]法布尔:《昆虫记(第二版)》,陈筱卿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
    24.[法]勒内·基拉尔:《双重束缚——文学、摹仿及人类学文集》,刘舒、陈明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5.[加]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6.[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高长荣译,北京:北京市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7.[奥地利]里尔克:《里尔克诗选》,绿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8.[南非]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9.[俄]E.M.梅列金斯基:《英雄史诗的起源》,王亚民、张淑明、刘玉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0.鲁枢元:《文艺心理阐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32.王诺:《生态与心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7年版。
    33.盖光:《文艺生态审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盖光:《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35.叶舒宪:《阉割与狂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6.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叶舒宪编选:《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8.陈众议:《南美的辉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
    39.陈众议:《加西亚·马尔克斯传》,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40.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41.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2.程金城:《西方原型美学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44.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5.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46.夏光武:《美国生态文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47.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8.残雪:《解读博尔赫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张国培编:《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50.马汉广:《西方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王宁:《文学与精神分析学》(《王宁文化学术批评文选之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方文开:《人性·自然·精神家园——霍桑及其现代性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美]R·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黎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梅利沙·斯图尔特:《雷切尔·卡森》,傅霞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美]斯蒂芬·J·派因:《火之简史》,梅雪芹、牛瑞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英]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6.[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历史讲稿》,刘北成、刘研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7.[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8.钟肇郑编译:《史怀泽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C.G. Jung:Four Archetypes,Ts,R.F.C.Hull,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2.Steven F.Walker:Jung and The Jungians on Myth,New York: Routledge,2002
    3.Joseph Campbell:The Portable Jung,Ts,R.F.C.Hull,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71
    4.Adrian G.Marshall:The Ecology of Ectoparasitic Insects,London:Academic Press,1981
    5.Andrew Benjamin(ed.):The Problems of Modernity, London:Routledge,1989
    6.Arno F.Wittig,Gary S.Belkin: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1977
    7.B.F.Skinner: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New York: Alfred A.Knopf,1971
    8.BlakeBurleson:Jung in Africa:The historical record,London: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No.2,Vol.53,2008
    9.Charles Darwin:on Nature Selection,New York:Penguin Group,2005
    10.C.G. Jung:Freud and Psychoanalysis,Ts,R.F.C.Hull, USA: Bollingen foundation, 1961
    11.C.G.Jun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Ts,R.F.C.Hull,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Cheng Books LTD,1999
    12.David L.Hull,Michael Ruse(eds.):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3.Edith Kurzweil:Freudians and Feminists,Oxford:Westview Press,1995
    14.Frank Cioffi:Wittgenstein on Freud and Frazer,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5.Gerald L.Schroeder:God According to God,New York:HarperOne,2009
    16.Hilary Kornblith:Inductive Inference and Its Natural Ground: An Essay in Naturalistic Epistemology, London:MIT Press,1993
    17.Hugh J.Silverman, Donn Welton: Postmodernism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8
    18.Jerrold Seigel:The Idea of The Self,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9.John Lechte: Fifty Key Contemporary Thinkers-From structuralism to postmodernity, London:Routledge,1994
    20.Julia Berryman.etc.:Psychology And You, Oxford: BPS Blackwell,2006
    21.Marshall Brown (ed.):Literary Criticism Volume V Romanticis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2.Monica R.Gale:Myth and Poetry in Lucretiu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3.Polly Young-Eisendrath, Terence Dawson(ed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4.Rachel L. Carson:Silent Spring,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2
    25.Rachel L. Carson:The Edge of The Sea,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55
    26.Rachel L. Carson:The Sea Around U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27.Rachel L. Carson:Under The Sea-Wi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1
    28.Rebecca K.O'Connor(ed.):How Should The World Respond to Natural Disasters?,Farmington Hill:Thomson Gale,2006
    29.Steven Connor(ed.):Postmodernis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0.Sahotra Sarkar:Bio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31.Timothy Bewes:Cynicism and Postmodernity, London: Verso,1997
    32.William McGuire(ed.):The Freud/Jung Letters,Ts,Ralph Manheim, R.F.C.Hull,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1
    1.许均:《勒克莱齐奥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追踪——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02期。
    2.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第04期。
    3.陈侃、申荷永:《荣格与保利:原子与原型的探索》,广州:《学术研究》,2007年第09期。
    4.赵冬梅,申荷永:《解释学与荣格心理分析》,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1期。
    5.申荷永:《荣格与中国文化》,广州:《学术研究》,1996年第07期。
    6.郑荣双、车文博:《荣格心理学的东方文化意蕴》,上海:《心理科学》,2008年第01期。
    7.冯川:《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荣格心理学入门>)》,北京:《读书》,1987年第04期。
    8.冯川:《荣格“集体无意识”批判》,成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02期。
    9.王岳川:《深生态学的文化张力与人类价值》,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2009年第01期。
    10.王岳川:《生态文化启示与精神价值整体创新》,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04期。
    11.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2期。
    12.王岳川:《女性歌吟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复归》,天津:《文学自由谈》,2004年第04期。
    13.余谋昌、鲁枢元:《生态学与文艺学——余谋昌与鲁枢元的对话》,锦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6期。
    14.余谋昌、鲁枢元:《余谋昌与鲁枢元关于“生态精神”的通信》,郑州:《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01期。
    15.鲁枢元:《自然哲学与诗歌的性灵》,上海:《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02期。
    16.鲁枢元:《生态批评视域中“自然”的涵义》,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
    17.鲁枢元、张守海:《勒克莱齐奥与我们》,长春:《文艺争鸣》,2009年第01期。
    18.鲁枢元:《关于文学与社会进步的反思——兼及“退步论”文学评估》,长春:《文艺争鸣》,2008年第05期。
    19.鲁枢元:《生态批评的视阈》,锦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0.鲁枢元:《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北京:《文学评论》,2007年第01期。
    21.鲁枢元:《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北京:《文学评论》,2005年第04期。
    2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北京:《文艺研究》,2002年第05期。
    23.鲁枢元:《开发精神生态资源——<生态文艺学>论稿》,南宁:《南方文坛》,2001年第01期。
    24.鲁枢元:《文学艺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序位——《生态文艺学》论稿之一》,五指山:《琼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01期。
    25.鲁枢元:《文学艺术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开放系统——<生态文艺学>论稿之一》,郑州:《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01期。
    26.鲁枢元:《大地和云霓——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长春:《文艺争鸣》,1988年第01期。
    27.鲁枢元:《论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上海:《上海文学》,1982年第09期。
    28.张雅玲:《精神的追问——精神分析学说与现当代中国文学精神的流变》(博士论文),指导老师:鲁枢元教授,2007年。
    
    1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2这里所谓的“幻觉”并非指对现实的歪曲,相反,它是另一种对世界的更贴近自然的理解和认识。
    
    1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2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3参见,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4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5参见,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页。
    1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1荣格认为,精神分析具有灵魂治疗的作用。参见,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305页。
    2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页。
    1米歇儿·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21页。
    2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3参见,Steven Connor(ed.): Postmodernis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37~138.
    1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4页。
    2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4页。
    1威廉·贝纳特、彼得·科茨:《环境与历史(美国和南非驯化自然的比较)》,包茂红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2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5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2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2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2页。
    
    1卡斯特:《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王青燕、俞丹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48~80页。
    2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3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275页。
    2 Douglasa.Davis: Freud, Jung, and psychoanalysis, in Polly Young-Eisendrath, Terence Dawson(ed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P40,"The story of Jung and Freud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Freud and psychoanalysis.The theory of erotic and aggressive longings illustrated by the Freud-Jung relationship is, in my view,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each man for the other."
    
    1斯蒂芬·R·L·克拉克:《生物学与基督教论理学》,李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2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3斯蒂芬·R·L·克拉克:《生物学与基督教论理学》,李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1鲁伊基·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张敏、王锦霞、米卫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2鲁伊基·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张敏、王锦霞、米卫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3鲁伊基·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张敏、王锦霞、米卫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1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凯祥、罗达仁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1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凯祥、罗达仁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2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凯祥、罗达仁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3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凯祥、罗达仁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4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凯祥、罗达仁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5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凯祥、罗达仁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1利奥·博萨尼:《弗洛伊德式的身体》,潘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9页。
    1 William McGuire(ed.):The Freud/Jung Letters, Ts, Ralph Manheim and R.F.C.Hull,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P73,"I would now like to ask you for an explanation:do you regard sexuality as the mother of all feeling?Isn't sexuality for you merely one component of the personality(albeit the most important),and isn't the sexual complex therefo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frequent component in the clinical picture of hysteria?Are there not hysterical symptoms which, though co-determined by the sexual complex, are predominantly conditioned by a sublimation or by a non-sexual complex (profession, job, etc)?"
    2 William McGuire(ed.):The Freud/Jung Letters, Ts, Ralph Manheim and R.F.C.Hull,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P74, "As for your question, a ream of this paper would not suffice for an answer. Not that I know so much, but there are so many equally valid possibilities. For the present I do not believe that anyone is justified in saying that sexuality is the mother of all feelings.Along with the poet, we know of two instinctual sources. Sexuality is one of them..."
    3 William McGuire(ed.):The Freud/Jung Letters, Ts, Ralph Manheim and R.F.C.Hull,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 P53~54 , "But I beg of you, don’t sacrifice everything essential for the sake of paedagogic tact and affability, and don’t deviate too far from me when you are really so close to me, for if you do, we may one day be played off against one another."
    1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王永年、林之木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3页。
    2 William McGuire(ed.):The Freud/Jung Letters, Ts, Ralph Manheim and R.F.C.Hull,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 P52, "So there has been no sexual failure, more likely a social one."
    1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1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导言》,高宪田、黄水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1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导言》,高宪田、黄水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2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导言》,高宪田、黄水乞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3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4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5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1德日进:《人的现象》,李弘祺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2布克哈特:《历史讲稿》,刘北成、刘研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页。
    3叔本华:《人生为何不同》,梁波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1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2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
    3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2 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梅雪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305页。
    2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2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4石田英一郎:《人类学》,金少萍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彭锋:《回归》,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9年版,第247页。
    2卡洪:《现代性的困境》,王志宏译,周宪、许均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12页。
    1丹尼尔·J·布尔斯廷:《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严撷芸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2马丁·约翰逊:《艺术与科学思维》,傅尚逵、刘子文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08页。
    1马丁·约翰逊:《艺术与科学思维》,傅尚逵、刘子文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2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5~206页。
    1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6页。
    2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70页。
    
    1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蒂利希》(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554页。
    2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蒂利希》(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54页。
    3罗宾·乔治·柯林伍德:《艺术哲学新论》,卢晓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1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4页。
    2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版,第369页。
    3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1页。
    4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5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1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2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3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4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1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1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李秋零译,刘小枫主编,《尼采注疏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2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
    3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1米歇儿·福柯:《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症》,孙淑强、金筑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2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李秋零译,刘小枫主编,《尼采注疏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12页。转引自,施特劳斯:《旧信仰和新信仰:一种表白》,第367-268页。
    1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2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51页。
    1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58页。
    2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07页。
    3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07页。
    4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13~214页。
    5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在此文中,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宗教思想比作一种幻想,是个人力比多对于外在超我的反抗,但同时,宗教之神又成为控制自我的内在超我。
    6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P215页。原始的偏执狂: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裂。
    
    1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2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3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1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2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3理查德·诺尔:《荣格崇拜——一种有超凡魅力的运动的起源》,曾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4秦晓利:《生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9~70页。
    
    1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28页。
    2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0页。
    3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9~10页。
    4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2页。
    5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4页。
    6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4页。
    1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6页。
    2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48页。
    3这里所谓的“真理”,即费希特所宣称的:我认为人类的使命在于促进文化的不断进步,在于使人类的一切天资和需求获得同等的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里我赋予研究这种进步和同等发展的阶层,以很光荣的地位。参见,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7页。
    4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8页。
    
    1转引自,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梅雪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2舍勒:《舍勒选集》,刘小枫编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1参见,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195页。
    2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6页。
    3荣格:《未发现的自我》,张敦福、赵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17页。
    4钟肇郑编译:《史怀泽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5钟肇郑编译:《史怀泽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1勒格罗:《敬畏生命》,太阳工作室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2勒格罗:《敬畏生命》,太阳工作室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页。
    3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1约翰·麦克道威尔:《心灵与世界》,刘叶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2 Julia Berryman, etc.: Psychology And You, Oxford, BPS Blackwell, 2006, P193, "In our own terms, we are undoubtedly the most intelligent animal,but we should not ignore or disregard qualities in other animals simply because we do not share them."
    3 Julia Berryman.etc.:Psychology And You, Oxford, BPS Blackwell, 2006, P190, "animals are farmed for food and a range of other products such as wool and silk."
    
    1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2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4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2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2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2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2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1阿恩奈斯:《深层生态学运动:一些哲学观点》,桑靖宇、程悦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3页。
    2阿恩奈斯:《深层生态学运动:一些哲学观点》,桑靖宇、程悦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P51页。
    3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W.福克斯:《深层生态学: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新哲学吗》,肖俊明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该文指出,所谓“人本主义的傲慢”,即认为非人类世界完全是人类目的的工具。
    4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奈斯》(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63~764页。
    1 W.福克斯:《深层生态学: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新哲学吗》,肖俊明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2余谋昌:《可持续发展关与哲学范式的转换》,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1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马季芳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87~88页。
    2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马季芳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3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马季芳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4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马季芳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5彼得·辛格:《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江娅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1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辛格》(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99~800页。
    2彼特·辛格:《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江娅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3汤姆·雷根:《关于动物权利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观点》,江娅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4汤姆·雷根:《关于动物权利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观点》,江娅译,杨通进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5尤金·哈格洛夫:《环境论理学基础》,杨通进、江娅、郭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我们的态度事实上来源于对野生动植物和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的审美兴趣,这涉及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而且我们是把动物当做好像是某种不同寻常的艺术品的样本来对待的”。
    6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从美到责任:自然美学和环境论理学》,刘悦笛等译,阿诺德·柏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154页。
    1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从美到责任:自然美学和环境论理学》,刘悦笛等译,阿诺德·柏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P152页。
    2彼得·S·温茨:《现代环境伦理》,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51页。
    4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53页。
    5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参见,“第三章,生态学对道德范围的扩展”。
    6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7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参见,“第一章,从天赋权利到大自然的权利”。
    1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2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1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2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3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4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1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2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论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3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摩尔根在序言之前引用了威廉·德怀特·惠特尼《东方学和语言学研究》中的话,借以证明,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心灵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人类社会之所发展到今天的状况,跟心灵同自然的相互影响是分不开的。
    4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5页。在这本书中,赫西俄德以神话故事作为隐喻,规劝人们努力工作,以获得幸福。文中提到史前人类曾经历过黄金时代。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2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3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5~458页。
    4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3页。
    1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页。
    2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8页。转引自,J.Seed, Deep Ecoloy Down Under, in C.Plant and J.plant (eds.), Turtle Talk:Voice from a Sustainable Future, Philadelphia, 1990.
    3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0页。
    1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0页。
    2威廉·亚当斯:《人类的哲学之根》,黄剑波、李文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3威廉·亚当斯:《人类的哲学之根》,黄剑波、李文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4威廉·亚当斯:《人类的哲学之根》,黄剑波、李文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5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史怀泽》(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28页。
    6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奈斯》(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30页。
    7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8页。
    1朱坦主编:《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2丹尼尔·J·布尔斯廷:《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严撷芸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395页。
    3李培超:《自然与人文的和解——生态伦理学的新视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1朱坦主编:《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178页。
    2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120页。
    3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4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5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6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2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1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荒谬与反抗论集)》,杜小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2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页。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页。
    1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130页。
    2参见, Joseph Campbell:The Portable Jung,Ts,R.F.C.Hull,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71, P52 ,“In this 'deeper' we also find the a priori,inborn forms of‘intuition’, namely the archetypes of perception and apprehension,which are the necessary a priori determinants of all psychic processes.”他对荣格原文中archetypes一词做了如下注释:This is the first occasion on which Jung uses the term "archetype"(Archetypus).(此处,荣格第一次使用了原型一词。)
    1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243页。威尔伯认为,荣格对无意识的解释近乎于视其为本能,但是在他看来,原型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体验得到。他也因此对荣格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假如每个人都对原型具有深切地体验,那么“大量庸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了。”但是,他的观念自身也存在着问题,假如原型并非作用于每个个体灵魂,那么我们便无法解释人类中那些优秀者是如何通过作品(文学或艺术作品)来感染大多数人的。同时,他对造成神话在原始人和现代人灵魂中不同地位的原因的解释也很难自圆其说。所以,按照荣格思想来看,准确地说,原型应当是存在于每个个体的灵魂深处,只是它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有所差异。
    2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黄玉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显然,莫斯科维奇在这里所说的“生命意识”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是一致的。
    3本能与遗传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此可以参见Joseph Campbell:The Portable Jung,Ts,R.F.C.Hull,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71, P50,荣格认为:“Only those unconscious processes which are inherited, and occur uniformly and regularly, can be called instinctive."(仅仅是那些通过遗传、并且是一贯地、有规律地发生的无意识过程才能够称为本能。)
    1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51页。
    1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荣格:《天空中的现代神话》,张跃宏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1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2歌德:《论文学艺术》,范大灿、安书祉、黄燎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0页。
    1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251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1989年版,北京,华夏出版社,第85页。
    2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1989年版,北京,华夏出版社,第88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1989年版,北京,华夏出版社,第89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1989年版,北京,华夏出版社,第97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1989年版,北京,华夏出版社,第100页。
    2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1989年版,北京,华夏出版社,第103~104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1989年版,北京,华夏出版社,第104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1989年版,北京,华夏出版社,第104页。
    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86页。
    1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96~297页。
    2“两种观点”分别指拒斥后现代主义的“保守”(格林伯格式)观点,和把后现代主义等同于文化消费主义的“激进”(新马克思主义)观点。参见,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17页。
    3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17页。
    1欧文·埃德曼:《艺术与人》,任和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2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3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4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5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2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1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紫辰、合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3页。
    3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3页。
    4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1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2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8页。
    3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导言),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84页。
    2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6~407页。
    3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6~408页。
    1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5页。
    2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5页。
    3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8页。
    4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李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页。
    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李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5页。
    2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李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2页。
    3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李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7页。
    4对此,可以参见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周宪、许均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2页。大卫·库尔珀引用笛卡尔《方法谈》所说,人类将成为“地球的主人和主宰”。
    1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周宪、许均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页。
    1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周宪、许均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4~395页。
    1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周宪、许均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05~406页。
    2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页。
    
    1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2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1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导言),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2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导言),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3大卫·格里芬:《和平与后现代范式》,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版,第174页。
    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版,第99页。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版,第99页。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版,第102页。在韦伯看来,这一精神,主要来自西方中世纪和古典时期的传教士。
    3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4大卫·格里芬:《引言:科学的返魅》,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1大卫·格里芬:《引言:科学的返魅》,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2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0页。
    1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2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0页。
    3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页。
    4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1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2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4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查尔斯·伯奇:《后现代对生物学的挑战》,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2查尔斯·伯奇:《后现代对生物学的挑战》,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3查尔斯·伯奇:《后现代对生物学的挑战》,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4查尔斯·伯奇:《后现代对生物学的挑战》,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5转引自,福雷德里克·费雷:《宗教世界的形成与后现代科学》,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1福雷德里克·费雷:《宗教世界的形成与后现代科学》,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2福雷德里克·费雷:《宗教世界的形成与后现代科学》,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3福雷德里克·费雷:《宗教世界的形成与后现代科学》,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4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1冯川:《荣格的精神——一个英雄与圣人的神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1冯川:《荣格的精神——一个英雄与圣人的神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2布赖恩·斯温:《宇宙的创造故事》,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79页。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版,第99页。
    4理查德·诺尔:《荣格崇拜——一种有超凡魅力的运动的起源》,曾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参见,John Ross Schroeder: A Belief in God Can Protect Against Disasters, in Sahotra Sarkar(ed.): Bio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114~121.
    2布赖恩·斯温:《宇宙的创造故事》,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3布赖恩·斯温:《宇宙的创造故事》,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4布赖恩·斯温:《宇宙的创造故事》,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69页。
    1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2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7页。
    3布赖恩·斯温:《宇宙的创造故事》,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4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1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2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3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4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5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6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1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6~67页。
    2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2~83页。
    3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1库切:《动物的生命》,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120页。
    1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8页。
    2所谓“破坏美学”,可参见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252页。
    1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1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2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3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4李章印:《自然的沉沦与拯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305页。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2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七席谈》,林一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2 Monica R.Gale:Myth and Poetry in Lucretiu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229,"Primitive man(he hypothesizes) was faced with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which he could not answer. His solution was to combine his accurate apprehension of the divine nature with his accurate observa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The product was myth: a body of stories portraying the gods as acting in and controlling the natural world."
    3 Steven F.Walker: Jung and The Jungians on Myth, New York, Routledge,2002,P5. "In Jungian terminology, mythes are ultimately expressions of archetypes."
    4转引自,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2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3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1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223页。
    
    1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张承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
    2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74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页。
    2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1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张承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92页。
    2 Paul Kugler:Psychic imaging: a bridge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Polly Young-Eisendrath, Terence Dawson(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P77, "For Jung the world of psychic reality is not a world of things.Neither is it a world of being. It is a world of image-as-such."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4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2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3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页。
    1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1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75页。
    2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
    3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1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1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224页。
    1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2转引自,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305页。
    
    1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70页。
    2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页。
    3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
    1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4~65页。
    2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
    1 Helmut J.Schneider: Nature, in Marshall Brown (ed.) : Literary Criticism Volume V Romantici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92, "Of all idea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Romanticism in the arts, the idea of nature is perhaps the most inclusive and the most evocative".
    2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1丹尼尔·J·布尔斯廷:《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严撷芸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1 Sahotra Sarkar: Bio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32, "Far more troubling than the myth of the lost futures is the myth of the golden age. Characterized broadly, and glossing over many historical caveats,this myth goes back at least to Rousseau and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uman society communal state that brings out the best in all humans. All modern societies have fallen from that state.For Rousseau, private property in the form of enclosed land epitomiz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ommunal to the fallen state."
    2梭罗:《梭罗日记》,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页。
    3梭罗:《梭罗日记》,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1梭罗:《梭罗日记》,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申荷永:《心理分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5页。
    2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3梭罗:《梭罗日记》,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转引自,卡西勒:《卢梭问题》,彼得·盖伊编,王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2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7页。
    1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96~97页。
    1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1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2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587页。
    1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宋丽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1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2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弗莱写道:“文学中常把一个神祗之死与暮秋或日落联系起来,这不一定就意味着他是草木之神或太阳之神,而仅表示不管这神祗归属于哪个领域,都不免一死”。
    
    1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2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171页。
    1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2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1罗宾·布里吉斯:《与巫为领——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雷鹏、高永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1罗宾·布里吉斯:《与巫为领——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雷鹏、高永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斯蒂芬·R·L·克拉克:《生物学与基督教论理学》,李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卢晓晨、晏玄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2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卢晓晨、晏玄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3荣格:《荣格自传》,刘国彬、杨德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37页。
    1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2芭芭拉·汉娜:《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传记体回忆录》,李亦雄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228页。
    
    1芭芭拉·汉娜:《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传记体回忆录》,李亦雄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2程金城主编:《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48~61页。
    1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1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3页。
    2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3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4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16页。
    5转引自,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6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139页。
    1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2卡西勒:《卢梭问题》,彼得·盖伊编,王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3“同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一样,德·曼也认为本质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的终结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参见,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1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8页。
    2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0页。
    3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6页,他认为,“美国的后现代派承认的是著名的先驱,处在最前列的有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和贝克特。然而,这三位作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在欧洲,在法国,人们习惯于把他们与现代派,与米歇儿·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罗伯-格里耶、米兰·昆德拉等列在一起,而这些作家在美洲,明显都被当作后现代派……在美洲,文学方面凡1945年以来,即在T.S.艾略特之后发生的都被认为是后现代的”。
    
    1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李维、沈烈敏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
    3威廉·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李维、沈烈敏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4页
    4王晓华:《生态批评——主体间性的黎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1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黄玉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2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体验》,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3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体验》,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4 Charles Darwin:on Nature Selection,New York,Penguin Group,2005,P1,"Nothing is easier than to admit in words the truth of the universal struggle for life,or more difficult - at least I have found it so - than constantly to bear this conclusion in mind."P18~19, "The land may be extremely cold or dry, yet there will be competition between some few species, or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species, for the warmest or dampest spots."
    1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体验》,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2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体验》,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3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体验》,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4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体验》,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1巴恩斯通编:《博尔赫斯八十忆旧》,西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页。
    3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页。
    4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七席谈》,林一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1 C.G. Jung: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 Ts ,R.F.C. Hull ,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P6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高长荣译,北京,北京市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85~386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3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0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3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0~71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6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3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4~75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3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1参见,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125页。
    2参见,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下)》,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2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孔长安、丁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页。
    1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141页。
    1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黄玉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2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黄玉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1冯川:《荣格的精神——一个英雄与圣人的神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9~10页。
    
    1荣格:《荣格文集》,冯川、苏克译,冯川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2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3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