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问责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03年以来,中国行政问责实践取得了长足进展,一大批官员被问责,从而形成了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的“问责风暴”。与此同时,中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之门也逐步开启,从地方到中央,有关行政问责的规定纷纷出台。中国政府在推进行政问责方面,其决心和毅力超乎寻常。为何选择这样的时机,如此努力推动行政问责的进程,本文将试图进行分析。
     在目前行政问责的过程中,有行政体系内部的等级问责,表现为“上问下责”模式;也有来自行政体系外部的问责,即来自公民的“个体否决”模式,以及媒介的“跨地域”模式。由于政治传统和政治架构的影响,使得等级问责与行政体系具有较高契合性,因此“上问下责”成为当前行政问责的主要模式,并且制度化进程得到一定推进,当前所说的“行政问责制”基本也是指有关等级问责的制度。与此同时,行政体系之外的问责呼声也日渐高涨。从公民到大众传播媒介,无不发出了对于问责权的诉求。他们利用压力型体制的特点,不断寻觅开展行政问责的政治空间,并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行政问责的行为,即公民的“个体否决”模式与媒介的“跨地域”模式。这样的问责行为,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责任政府的建构,促使政府官员更好地对民众负责,但另一方面,缺少制度化的无序问责,也带来了种种弊端。
The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China since 2003. A large number of officials were censured, which creates a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the "accountability crisis." In the meantime,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 China is becoming more institutionalized gradually. Relevant provisions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have been introduced from local to central authoriti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ws extraordinary determination and perseverance in pushing the executive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t is worth considering wh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akes effort to push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t this point.
     Top-down accountability is recognized, in the government system, as the methodology. It's also the main accountability pattern specified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However, increasing calls for accountability beyond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re emerging. Accountability power is widely demanded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to the mass media. They 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surized system, constantly looking for political space to carry out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d have practically begun the behavior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This sort of accountability has contradictory effects. On one hand, it contributes to the fulfillment of government's due diligence and prompts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be more responsi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ordered accountability, due to its lack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brings many defects. Based on this concern, this study analyzes several main modes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 China and tries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引文
1转引自:周育仁,詹富尧,从课责观点探讨内阁制下政府负责机制的设计与运作,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政研究报告,宪政(研)097-015号,2008年3月.
    Barbara, S. Romzek. Enhancing accountability. James L. Perry.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cond Edition)[Z].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1996:100-103.
    3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9-31.
    4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9.
    5周黎安,官员晋升锦标赛与竞争冲动,新华网2010年5月18日.
    6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5.
    Lars Lindkvist, Sue Llewellyn. Accountability, responsibility and organization. Scandinavian[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 (19):252
    Lee Parker, Graeme Gould. Changing 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critiquing new directions [J]. Accounting Forum,1999,23, (2):117.
    9杜文娟,依法治理理念加快构建政府问责制——与南京大学教授黄健荣谈政府问责与人大监督,人民日报2004年7月7日.
    10宋涛,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J],深圳大学学报,2005(3):42-46.
    11韩剑琴,建立责任政府的新探索——行政问责制,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8期,20页.
    12余望成,刘江南,行政问责制:由来、困惑与出路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33-35页.
    13宋涛,行政政治问责的再分析,社会科学2007年第六期,102-109.
    1(意)萨内尔·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6.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83.
    3世界各国法律大典总编译委员会,美国法典:宪法行政法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5.
    4周光辉,彭斌,理解代表——关于代表的正当性与代表方式合理性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1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5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人民出版社,1972:274.
    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1094.
    9程洁,宪法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83.
    10(美)李普赛特,政治人一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5.
    11(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2.
    12(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5-36.
    13(美)西摩·马J·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0.
    14(美)西摩·马丁·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5.
    15林尚立,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98.
    1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5.
    18(美)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6.
    19(美)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6.
    20(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4.
    2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1.
    2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65.
    23(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9.
    24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1.
    2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1.
    26(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4-123.
    27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284.
    2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9日人民网-《人民口报》.
    30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7.
    31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1996年3月5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32(美)沃尔夫,合法性的限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7.
    33(美)沃尔夫,合法性的限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64.
    34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6月1日第11期.
    35贺先平,努力构建新时期我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57页.
    36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382.
    37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6.
    38(美)加里·方斯莱等,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节选自《黑堡宣言》)[J].中国行政管理,2002,200(2):26-29.
    39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8.
    40(美)弗朗西斯·福山,2010年12月19日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41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J].战略与管理,2001,(4):118.
    42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45.
    1(美)迈克尔·约翰斯顿,腐败症候群:权力和民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4.
    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90.
    3 SEBASTIAN, ECKARD,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FISCAL CONDI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CROSS-SECT10NAL EVIDENCE FROM INDONESIAY,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Public Admin. Dev.28,1-17 (2008).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1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5朱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北大法律网,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27412&Type-mod
    6黄相怀.解读东亚地区分权化报告:我地方分权化需要健全http://news.sina.com.cn/c/2005-09-13/10167754693.shtml
    7冯兴元,用财政联邦主义原则框定政府财政竞争,凤凰网财经专栏2010年11月15日.
    8两个比重是指全国财政收入占GD9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9周美多,颜学勇,中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政治逻辑[J].当代财经,2008年第9期.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0
    11(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67-273.
    12(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99.
    13朱批奏折,内政,职官,乾隆三十四年一月二十七日。
    14程维高与河北往事,摘自程维高回忆录《我在河北十四年》,标题为编者陈磊所加,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004期.
    15 James C.Scott,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6, No.1,1972.
    16陈尧,政治研究中的庇护主义一个分析的范式,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21873
    17萧功秦,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地方庇护网政治http://news.dayoo.com/szbz/news/node_34182/node_34186/200807/11/34186_3468447.h tm
    18(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73.
    19(美)迈克尔·约翰斯顿,腐败症候群:权力和民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3-174.
    20(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M].远方出版社,1998:138-139.
    21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3:105.
    2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4-285.
    232009年3月31日新文化报.
    24(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8.
    25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253.
    26(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2-13.
    27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245.
    28田兆阳,美国行政改革走势[J],中国公务员,1999,(3):47-48.
    29(美)阿尔蒙德,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54-158.
    30(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北京:三联书店,2001:86-87.
    3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8.
    1杜钢建,走向政治问责制[J],决策与信息,2003年第9期,总第226期.
    2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与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
    3Barbara, S. Romzek. "Enhancing accountability", in JamesL. Perry.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cond Edition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1996:102.
    4 Anne Marie Goetz, Rob Jenkins. Reinventing accountability:making democracy work for human development [M].New York:Palgrave Macmilian,2005.79-80.
    5(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566-567.
    6(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7-39.
    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18.
    8(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49.
    9(美)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孤独的人群——美国人性格变动之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0.
    10刘建军,“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J].《新华文摘》2001年第14期.
    11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144-153.
    12(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2-103.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900.
    14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4.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4.
    17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6.
    18(英)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53.
    19徐鸿武,从列宁到邓小平:民主理论发展轨迹[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08-209.
    20引自高永光课程讲义.
    2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9口《人民日报》.
    22(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宏观政治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52-53.
    23(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2.
    24(美)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7-58.
    25宋涛,行政政治问责的再分析[J].社会科学2007年第六期,102-109.
    26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31.
    27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37-738.
    28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4.
    2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1
    30国家信访局副局长:目前全国信访总量高位运行,http://news.sohu.com/20080724/n258351925.shtml.
    31海南去年信访总量6万余件次,网上信访增长迅猛,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1/03/31/012255122.shtml
    32综治维稳不力的领导,一票否决!南国早报,2009年9月22日.
    33张永和,张炜等,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34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J].凤凰周刊,2004年第32期,50—53.
    35御制大诰·耆民奏有司善恶第四十五.
    36御制大诰·乡民除患第五十九.
    3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25.
    38(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36.
    39山东新泰多名欲进京上访者被强送精神病院http://news.sina.com.cn/c/2008-12-08/015816800838.shtml.
    40墨池白水,北京,是上访人的天堂吗?http://www.fzcm.org/Article2_show.asp?id=2782.
    41花钱“销号”曝“信访寻租”乱象,http://news.sohu.com/20090825/n266218008.shtml.
    42信访洪流涌向中央地方政府迫于压力违规“劫访”,http://gb.cri.cn/3821/2004/11/16/301@360946.htm.
    43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
    1(英)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20.
    2(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
    3昝爱宗,第四种权力——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99.
    4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7.
    5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在其一次演讲中,将记者比喻为“扒粪者”(muckraker)。他引用作家班扬(Bunyan)的《天路历程》对“扒粪者”的描述,“带粪耙的人手拿粪耙,目无旁视,只知朝下看;他既不看天,也无视王冠,却仍然继续耙那地上的污秽”。西奥多·罗斯福借用“扒粪者”这个名词来形容老是喜欢政界、商界等各个社会领域内阴暗而的记者。
    6(美)林肯·斯蒂芬斯,新闻与揭丑——美国黑幕揭发报道经典作品集(Ⅰ)[M].海南出版社,2000:4-6.
    7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80-281.
    8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91-395.
    9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4.
    10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2-403.
    1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323.
    1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77.
    13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80.
    14胡耀邦,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一九八五年二月八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新华网新华资料.
    15新华社,北京1994年3月6日电.
    16人民日报1994年9月27日报道.
    17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90.
    18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84-185.
    19张荣华,议程设置理论与媒介民主的发生[J].新闻世界2010年第一期.
    20刘友芝,现代传媒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
    2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21-222.
    22戴文红,传媒商业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3李娜,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7.
    2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07-209.
    25雅各布斯(Jacobs),夏皮罗(Shapiro),政治传播、公共舆论和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体化研究趋向[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12),20-23.
    26钟大年,香港内地传媒比较[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12-113.
    27(英)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8-72.
    28(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29纪宁,媒介新动向[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359—-476.
    30传媒发展年会组委会,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新华网传媒频道,2011年1月16日.
    31崔保国,张晓群,2008: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总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2《大公报》2003年10月24日.
    33王毓莉,中国大陆《南方周末》跨地区新闻舆论监督报导之研究[J].新闻学研究100期.
    34(英)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8-72.
    35杨隽,媒介跨地域采访现象研究,人民网传媒频道2月14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06896/214122/13917502.html
    36(美)林肯·斯蒂芬斯,新闻与揭丑——美国黑幕揭发报道经典作品集(Ⅰ)[M].海南出版社,2000:66-67.
    37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49-251.
    1(英)简·埃里克·莱恩.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68.
    2 DAEIEL P. CARPENTER. The Forging of Bureaucratic Autonomy:Reputations, Networks, and Policy Innovation in Executive Agencies,1862-1928 [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17.
    3 DAEIEL P. CARPENTER. The Forging of Bureaucratic Autonomy:Reputations, Networks, and Policy Innovation in Executive Agencies,1862-1928 [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14.
    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
    5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5.
    6(美)加里·方斯莱等.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节选自《黑堡宣言》)[J].中国行政管理,2002,200(2):26-29.
    7(美)乔尔·阿伯巴奇等.两种人:官僚与政客[M].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8.
    8(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98:65.
    9(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5-107.
    LINDA DELEON. Accountability in a'reinvented' government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76. Autumn 1998:543-544.
    11(美)O.C.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
    12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J].文史哲2008年第3期、第4期连载.
    13(美)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6.
    14(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58-159.
    1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
    16武汉发改委主任请辞获批,称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时代周报2010年04月29日.
    17(美)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41.
    18林尚立.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上[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9年第四辑.
    19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
    20(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02.
    21徐家良,中国社团管理:制度安排、职能协调与影响力[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24-25页.
    22刘作翔:结社与社团管理,政治与法律[J].2008年第3期,第10-11页.
    23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9-92.
    1.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荣敬本等,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林尚立,国内政府问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胡伟,政治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邓正来等,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8.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0.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
    12.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5.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6.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7.周天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李和中,21世纪国家公务员制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陶学荣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谢庆奎,燕继荣,赵成根,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22.徐鸿武,从列宁到邓小平:民主理论发展轨迹[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23.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 出1版社,2005年版.
    24.孙彩虹,中国责任政府建构与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张贤明,论政治责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28.杨解君,秩序、权力与法律控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9.程洁,宪法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胡肖华,走向责任政府——行政责任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余晖,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33.沈荣华,金海龙,地方政府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4.谢玉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保护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李娜,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40.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1.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昝爱宗,第四种权力——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44.刘友芝,现代传媒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47.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8.张永和,张炜等,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9.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美)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2.(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54.(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5.(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6.(美)迈克尔·约翰斯顿,腐败症候群:权力和民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7.(美)沃尔夫,合法性的限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8.(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M].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59.(美)阿夫纳·格雷夫,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60.(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6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63.(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4.(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65.(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66.(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版.
    67.(美)乔尔·阿伯巴奇等,两种人:官僚与政客[M].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
    68.(美)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9.(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0.(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1.(美)罗伯特·阿格尔诺夫,迈克尔·麦圭尔[M].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美)全中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4.(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5.(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行行政责任的途径(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美)林肯·斯蒂芬斯,新闻与揭丑——美国黑幕揭发报道经典作品集(Ⅰ)[M].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77.(美)O.C.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9.(美)裴宜理,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0.(英)洛克,政府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1.(英)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2.(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83.(英)简·埃里克·莱恩,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8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6.(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87.(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2.(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93.(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5.(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97.(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98.(意)萨内尔·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9.(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00.(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102.(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宏观政治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03.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余望成,刘江南,行政问责制:由来、困惑与出路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赵素卿,问责制:民主执政的重要方式[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3.韩剑琴,建立责任政府的新探索——行政问责制[J].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8期.
    4.刘建军,“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J].《新华文摘》2004年第14期.
    5.(美)加里·方斯莱等,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节选自《黑堡宣言》)[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6.田兆阳,美国行政改革走势[J].中国公务员,1999年第3期.
    7.张贤明,官员问责的政治逻辑、制度建构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
    8.周光辉,彭斌,理解代表——关于代表的正当性与代表方式合理性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9.薄贵利,构建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J].公共管理科学,2006年第2期.
    10.薄贵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论纲[J].学术研究,2006年第5期.
    11.金太军,汪波,经济转型与我国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J].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12.金太军,金乐,引咎辞职的双重效应分析,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13.张国强,冯涛,政府间竞争、市场功能扩张性政策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5期.
    14.杨小云,邢翠微,西方国家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几种模式及启示[J].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5.邢方霞,李敏昌,中国行业协会现状与发展的路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年4月.
    16.孟祥科,西方问责思想探源,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967.html.
    17.周育仁,詹富尧,从课责观点探讨内阁制下政府负责机制的设计与运作,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政研究报告,宪政(研)097-015号,2008年3月.
    18.陈志玮,行政课责与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公共事务系、地方行政研究中心主办“第二节地方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
    19.史美强,府际治理能力与课责,府际关系研究通讯第一期,2008年3月.
    20.唐铁汉,我国开展行政问责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网2007年1月11口,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5269702.html.
    21.汪雷,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构建的路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8期.
    22.牛子宏,社会主义行政问责制的伦理基础[J].行政与法,2010年第3期.
    23.张创新,赵蕾,从“新制”到“良制”: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4.张创新,赵蕾,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初始建构与效能提升[J].探索,2004年第5期.
    25.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6.李志强,责任制政府:理论溯源及价值内核——兼论我国责任制政府的建构[J].行政论坛,2004年第11期.
    27.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及其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4期.
    28.孔凡河,刘渝梅,责任政府语境下的行政问责制常态化探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9.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30.宋涛,行政政治问责的再分析[J].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1.宋涛,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2.宋涛,中国官员问责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33.宋涛,行政问责模式与中国的可行性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34.宋涛,中国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问责制度的制度设计缺陷及影响[J].行政论坛,2007年第1期.
    35.刘祖云,论公共行政责任存在的逻辑前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6.钱继磊,赵晔,宪政视角下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7.康之国,行政问责制的法理逻辑与现实悖论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8.王秀红,西方发达国家行政问责制对我国的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39.沈强,论行政责任与问责制产生的基础[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4期.
    40.孔祥利,郭春华,试论异体多元行政问责制的价值理念及其建构[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1.贺小林,龚亮,困境与重构:行政问责制的完善路径[J].理论月刊 2008年第3期.
    42.何义强,从行政问责制走向民主问责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3.梁卫军,国外行政问责制的经验及启示[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44.黄健荣,梁莹.论问责新政:多维理论之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45.田志毅,德法西国公务员惩戒及救济制度比较[J].行政论坛,2006年第6期.
    46.王学军,论我国政府问责制之现代困境以及出路[J].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1期.
    47.司林波,释义问责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8.刘军宁,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问责制[J].领导文萃,2004年第7期.
    49.毛寿龙,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J].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50.毛寿龙,责任政府的理论及其政策意义[J].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51.周晓丽,毛寿龙,责任政府:理论逻辑与制度选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2.姚尚建,以责任政党保卫责任政府——国外政府理论的发展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53.纪培荣,刘继森,官员问责制与建设责任政府[J].理论学习,2006年第2期.
    54.韩莹莹,责任政府对行政伦理责任的内在诉求[J].行政论坛,2008年第4期.
    55.唐冰开,赵连章,责任政府视阈下的行政文化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1期.
    56.扶松茂,责任政府与政府改革[J].学术论坛,2002年第1期.
    57.程竹汝,传媒的公共问责功能与司法独立[J].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
    58.郭开怡等,论行政问责的救济缺失[J].长江论坛,2006年第6期.
    59.罗蓉,问责制实施的制度结构[J].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1期.
    60.汪永成,香港“高官问责制”审视[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1.杜钢建,走向政治问责制[J].决策与信息,2003年第9期.
    62.景跃进,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3.王焱,精英选拔机制与早期精英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64.邱晓万等,从精英主义看法国高级公务员制度[J].党政论坛,2008年2月号.
    65.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J].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66.徐小龙,帕累托的精英理论评析[J].理论观察,2007年第5期.
    67.常征,新加坡:权威主义,还是精英民主?[J].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4期.
    68.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5期.
    69.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70.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J].凤凰周刊,2004年第32期.
    71.班文战,我国信访制度救济功能的有效性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72.唐皇凤,回归政治缓冲: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理性审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73.秦后国,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其完善[J].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74.刘丽,陈邕凌,走出信访制度的困境[J].行政与法,2006年第1期.
    75.杨隽,媒介跨地域采访现象研究,人民网传媒频道2月14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06896/214122/13917502.html
    76.张荣华,议程设置理论与媒介民主的发生[J].新闻世界2010年第一期.
    77.戴文红,传媒商业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78.雅各布斯(Jacobs),夏皮罗(Shapiro),政治传播、公共舆论和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体化研究趋向[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12期.
    79.王毓莉,中国大陆《南方周末》跨地区新闻舆论监督报导之研究[J].新闻学研究100期.
    80.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J].文史哲2008年第3期、第4期连载.
    81.厉有国,网络话语权对行政问责制建设的意义分析,求实,2009年第1期.
    82.徐家良,中国社团管理:制度安排、职能协调与影响力[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3.刘作翔:结社与社团管理[J].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3期.
    84.林尚立,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85.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年6月1日第11期.
    86.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
    87.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J].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88.周美多,颜学勇,中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政治逻辑[J].当代财经,2008年第9期.
    89.田兆阳,美国行政改革走势[J].中国公务员,1999年第3期.
    90.程维高与河北往事[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004期.
    91.柴琳,黄泽勇,反思信访困境分解信访功能建设法治国家[J].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4期.
    92.朱国良.舆论监督是动力[J].新闻实践,2008年第3期.
    93.张慧,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责任政府建设探析[J].理论学刊,2009年第1期.
    94.毛铮,李海涛,政治文明视野中的网络话语权[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95.丁柏铨,新闻传媒:特殊的执政资源[J].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96.周美雷,完善我国公共事件行政问责制的思考[J].领导科学,2009年2月.
    97.陈党,行政公务人员的法律责任及问责原则,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2期.
    98.刘伟,范旭,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学习论坛,2006年第8期.
    99.王宝元,黎映桃,引咎辞职制度研究,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3期.
    100.徐元善,《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评介,行政与法,2006年第9期.
    101.刘仁文,“官员问责”呼唤制度化,学习月刊,2006年第3期.
    102.渝纪法,关于问责制有关问题的思考,探索,2005年第4期.
    103.文丽霞,领导干部问责制探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04.周仲秋,论行政问责制,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
    105.朱颖,新闻传媒对行政权监督之路径探析,新闻记者,2009年第4期.
    106.伍红杏,行政问责的伦理价值,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6期.
    107.梁丽芝,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9年第6期.
    108.施雪华,中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及完善对策,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6期.
    109.张喜红,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几点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110.马武玲,我国异体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理论导刊,2009年第9期.
    111.张建明,浙江省开展行政问责的主要实践,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8期.
    112.高萍,我国行政问责制研究综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13.张华民,我国行政问责的法制化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14.吴传毅,行政问责的制度困境及完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15.傅思明,我国行政问责体系建构刍议,新视野,2010年第5期.
    116.季燕霞,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公民社会的积极回应,理论导刊,2010年第11期.
    117.王一星,论党内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的协调发展,理论导刊,2010年第11期.
    118.金东日,论政府责任的合理性基础——以政策过程为中心,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19.傅广宛,行政问责制的源初、内涵及价值承载,行政论坛,2010年第4期.
    120.孙红竹,公民问责的新思考:依据、价值与路径解析,前沿,2010年第18期.
    121.王莉,官员复出与问责制的尴尬,领导科学,2010年第26期.
    122.高红艳,行政问责制的法制构建,河北法学,2010年第9期.
    123.马国清,媒体问责与政府诚信探析,新闻知识,2010年第7期.
    124.唐亚林,中国式无缝隙行政问责制度体系的构建,学术界2010年第6期.
    125.张钟兮,行政问责制度的“中国意义”:问责制、行政管理体制与中国政治体制研究述评,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3期.
    126.张晓磊,我国行政政治问责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127.张海波,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128.孙发锋,群体性事件中行政问责制的困境及对策,领导科学,2010年23期.
    129.施雪华,邓集文,西方国家行政问责制的类型与程序,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1.Lars Lindkvist, Sue Llewellyn. Accountability, responsibility and organiz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
    2. Lee Parker, Graeme Gould. Changing 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 critiquing new directions. Accounting Forum,1999.
    3. James C. Scott,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6, No.1,1972.
    4. B. Guy Peters, The Future of Governing:Four Emerging Model,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6.
    5. Jay M. Hafritz, Albet C. Hyde: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nd, The Dorsey Press, Chicago,1987.
    6. Barbara, S. Romzek. " Enhancing accountability ", in JamesL. Perry.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cond Edi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1996.
    7. Anne Marie Goetz, Rob Jenkins. Reinventing accountability:making democracy work for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Palgrave Macmilian,2005.
    8. DAEIEL P. CARPENTER. The Forging of Bureaucratic Autonomy:Reputations, Networks, and Policy Innovation in Executive Agencies, 1862-1928.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9. LINDA DELEON. Accountability in a'reinvented'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6. Autumn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