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神圣走向世俗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雪顿节世俗化与藏戏展演的相互关系,以2009年雪顿节田野作业获取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运用民俗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雪顿节世俗化、雪顿节藏戏展演以及代表民间戏班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藏戏展演加速了雪顿节世俗化的进程,同时,雪顿节世俗化又深深地反作用于藏戏。
     全文由导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梳理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田野点的选择依据及其文化生境。正文四章依次为:“世俗化”与雪顿节、节日语境中的藏戏展演、藏戏与雪顿节的世俗化、世俗化下的草根戏班。第一章界定“世俗化”的涵义,概括雪顿节世俗化的历史与现状;第二章分析藏戏展演在雪顿节中的地位和意义,指出藏戏研究必须置放于雪顿节的语境当中;第三章探讨雪顿节世俗化与藏戏展演的相互关系;第四章通过考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民间戏班的生存现状,进一步反思世俗化所带来的利与弊。结语部分回顾全文,指出本文的研究对于雪顿节与藏戏的保护传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In this paper we will main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Opera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Shoton Festival.Our thesis is based on firsthand information which obtained from the fieldwork at 2009 Shoton Festival.Combine with the literary theory,we use the method of folklore and anthropology.Through researching into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Shoton Festival,Tibetan Opera and the representative folk Tibetan Opera troupes,we have found that Tibetan Opera accelerates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Shoton Festival. Moreover, the secularization of Shoton Festival also reacts on Tibetan Opera.
     This artical is composed of preface,conclusion and four chapters.The preface produces the central point of the thesis and summarizes the past research results,then presents the basis for choosing the location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ts culture niche.The four chapters of the main text are "Secularization" and the Shoton Festival,Tibetan Opera Performance in the Festival Contex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Opera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Shoton Festival,the Folk Tibetan Opera Troupes Under Secularization.Chapter one makes a definition for "secularization",then summariz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Shoton Festival.Chapter two analyses the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ibetan Opera performance in Shoton Festival,then points out that we put Tibetan Opera analy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hoton Festival.Chapter thre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Opera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Shoton Festival.In chapter four,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two most representative folk Tibetan Opera troupes,we can se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ecularization clearly.The conclusion reviews the arguments stated above,and points out that our research is helpful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Shoton Festival and Tibetan Opera.
引文
①萧放著:《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6、57页。
    ②萧放著:《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9页。
    ③钟敬文:《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序》,见萧放著:《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
    ①关于“世俗化”,后文将会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探讨与界定。
    ①刘志群著有《藏戏与藏俗》一书,该书注意到了与藏戏相关的一些藏俗,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见解,给本文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极大的参考,但该书的视角仍然不是民俗学的或是人类学的。
    ②林继富:《2009年雪顿节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藏族雪顿节”课题,主持人:林继富,项目编号JRZ2009001。
    ①访谈对象:仓觉;访谈人:林继富,巴桑卓玛:访谈时间:2009年8月24日上午;访谈地点:拉萨八一农场仓觉家。
    ②林继富:((2009年雪顿节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藏族雪顿节”课题,主持人:林继富,项目编号JRZ2009001。
    ③访谈对象:索朗次仁;访谈人:林继富;访谈时间:2009年8月21日下午;访谈地点:拉萨罗布林卡。
    ④刘志群主编:《中国戏曲志·西藏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260页。(案:《中国戏曲志·西藏卷》自1984年11月开始编纂,历时五年半,固1990年代及以后的材料数据就不在其中了,再加上实际调查的难度和其他原因,此表应是一个不完全统计,例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藏戏队、林周县春堆藏戏队就没有统计在内)。
    ①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②孙尚扬著:《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138页。
    ③[美]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④[美]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译者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原文见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H.Gerth and C.Wright Mills, copyright 1946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①孙尚扬著:《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138页。
    ②[美]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③[美]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④转引自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孙尚扬著:《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⑤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201页。
    ①孙尚扬著:《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②[美]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②林继富、王丹著:《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①格鲁派由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创建,“格鲁”意味“善规”、“善戒”,格鲁派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严守戒律。宗喀巴在进行宗教改革时曾说过:“如果僧人不严守戒律,那和俗人有什么两样?”由于该派僧人头戴象征戒律的黄色僧帽,因此又被称为“黄教”或者“黄帽派”。
    ②杨贵明编著:《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①赤烈曲扎:《西藏岁时节日民俗概述》,《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①《西藏研究》编辑部编校:《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②[清]李梦皋著:《拉萨厅志》,1845年版,第8页。
    ③[日]山县初男编著:《西藏通览》,文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版,第96页。
    ④[法]石泰安著,耿异译,王尧审定:《西藏的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⑤林继富著:《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⑥杨贵明编著:《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166页。
    ⑦林继富著:《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①刘志群著:《中国藏戏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①刘志群著:《藏戏与藏俗》,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林继富著:《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②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开始算的话,雪顿节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但实际上它还要更加古老。
    ①曲六艺:《藏剧,重新显露出巨大艺术价值——1986年拉萨雪顿节藏剧演出述评》,《西藏艺术研究》,1987年第2期。
    ②边巴次仁、普布扎西:《拉萨雪顿节接待游客近51万人次》,http://www.xz.xinhuanet.com/zhuanti/2009-08/29/content_17542546.htm,访问于2009年9月15日。
    ③董昌俊:《42个项目59亿资金签约拉萨》,http://www.xz.xinhuanet.com/zhuanti/2009-08/27/content_17521248.htm,访问于2009年9月15日。
    ①访谈对象:尼珍;访谈人:查斌;访谈时间:2009年8月21日;访谈地点:拉萨罗布林卡。
    ①访谈对象:普布次仁,访谈人:查斌;访谈时间:2009年8月20日下午;访谈地点:西藏拉萨罗布林卡公园1号场地。
    ②访谈对象:仓觉,访谈人:林继富、巴桑卓玛;访谈时间:2009年8月24日上午;访谈地点:西藏拉萨八一农场仓觉家。
    ③访谈对象:索朗多吉,访谈人:林继富、巴桑卓玛;访谈时间:2009年8月21日上午;访谈地点:西藏拉萨宗角禄康公园。
    ①郭英德著:《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1页。
    ①容世诚著:《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刘志群著:《藏戏与藏俗》,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访谈对象琼达;访谈人:林继富;访谈时间:2009年8月22日;访谈地点:罗布林卡。
    ②[苏]米哈伊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①[苏]米哈伊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5页。
    ②林继富著:《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①[苏]米哈伊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②[苏]米哈伊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295页。
    ①访谈对象:刘志群;访谈人:林继富;访谈时间:2009年8月17日;访谈地点:西藏日报社报告厅。
    ①刘志群著:《藏戏与藏俗》,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403页。
    ②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①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页。
    ②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页。
    ①刘志群:《藏戏艺术及其美学特色》,《民族艺术》,1985年第1期。
    ①刘志群:《藏戏艺术及其美学特色》,《民族艺术》,1985年第1期。
    ②以下所例举藏戏故事情节,皆源自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参见佟锦华等编著的《藏族文学史》、王国祥《藏族和傣族的同源异流故事》、郑筱筠《藏族<诺桑王子>故事的印度渊源考》以及刘守华《一个佛经故事的传译与蜕化》中的相关论述。
    ①刘守华:《一个佛经故事的传译与蜕化》,《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访谈对象琼达;访谈人:林继富;访谈时间:2009年8月22日;访谈地点:罗布林卡。
    ①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3、54、55页。
    ②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①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页。
    ②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
    ①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页。
    ①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9页。
    ②拉毛措:《从藏戏<朗萨伟蚌>看古代藏族妇女的命运》,《西藏研究》,2000年第2期。
    ③访谈对象:仓觉;访谈人:林继富:翻译:巴桑卓玛。访谈时间:2009年8月24日;访谈地点:拉萨八一农场仓觉家。
    ①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②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①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②从2003年到2010年的历届雪顿节,其中2007年雪顿节藏戏演出节目单缺失,故只有7年的数据。
    ①刘凯著:《藏戏及乡人傩新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7页。
    ②如果把哲蚌寺展佛台和布达拉宫广场算在内的话,就有6个场所了,因为在这两个场地都有开幕式性质的短时藏戏表演。
    ①唐娜:《扎西雪巴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藏族雪顿节”课题,主持人:林继富,项目编号JRZ2009001。
    ①周和平主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页。
    ②访谈对象:觉木隆巴班主琼达;访谈人:林继富、巴桑次仁等;访谈时间:2009年8月14日上午;访谈地点:堆龙德庆县乃琼镇甲热村;录音整理:巴桑次仁,查斌。
    ①刘志群主编:《中国戏曲志·西藏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页。
    ②转引自索琼:《觉木隆人的藏戏故事》,《西藏文学》,2002年第6期。
    ③刘志群著:《藏戏与藏俗》,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④转引自索琼:《觉木隆人的藏戏故事》,《西藏文学》,2002年第6期。
    ①转引自索琼:《觉木隆人的藏戏故事》,《西藏文学》,2002年第6期。
    ②2002年首次参加雪顿节,2008年由于“3.14”事件影响停办雪顿节。
    ①刘守华《西藏节日文化·序言》,详见林继富著:《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1.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 赤烈曲扎著:《西藏风土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第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6. 多杰太等编:《藏戏剧本集锦》,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郭净著:《中国面具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 郭净著:《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9. 郭英德著:《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0.嘉雍群培著:《藏族文化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康保成著:《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12.李云、周泉根著:《藏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廖东凡主编:《神山之祖——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一)》,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林继富著:《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林继富著:《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林继富著:《永远的太阳——西藏节日文化觅踪》,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刘凯著:《藏戏及乡人傩新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18.刘志群主编:《中国戏曲志·西藏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19.刘志群著:《中国藏戏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20.刘志群著:《藏戏与藏俗》,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21.刘志群著:《西藏祭祀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德]鲁道夫·奥托著,丁建波译:《神圣者的观念》,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23.[美]梅·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4.[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5.容世诚著:《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索朗次仁主编:《中国曲艺志·西藏卷》,中国ISBN中心,2007年版。
    27.陶钝、沈彭年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28.佟锦华著:《藏族传统文化概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王辅仁编著:《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王尧译述:《藏剧故事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1.王沂暖译:《西藏王统记》,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32.萧放著:《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版。
    33.牙含章编著:《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4.张鹰编著:《西藏面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35.周和平主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1.刘志群:《论藏戏艺术的起源和形成》,《戏剧艺术》,1981年第3期。
    2.叶林:《从藏戏到舞剧——看藏族神话舞剧<卓瓦桑姆>》,《中国民族》,1981年第6期。
    3.刘志群:《藏戏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戏剧艺术》,1982年第3期。
    4.尼玛太:《试谈藏戏<诺桑王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5.洛桑多吉著,次多译:《谈西藏藏戏艺术》,《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
    6.刘志群:《藏戏艺术及其美学特色》,《民族艺术》,1985年第1期。
    7.刘志群:《藏戏的基本特征和艺术优势》,《民族艺术》,1986年第3期。
    8.曹娅丽:《盛开于青藏高原的雪莲花——藏戏艺术介绍》,《上海戏剧》,1986年第3期。
    9.边多:《还藏戏的本来面具——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西藏研究》,1986年第4期。
    10.刘志群:《西藏盛大的传统的雪顿节》,《西藏艺术研究》,1987年第3期。
    11.洛桑多吉著,居宗理译:《试论藏戏脸谱——“巴”》,《西藏研究》,1988年第1期。
    12.谢真元、姚宝瑄:《藏戏与宗教》,《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13.张平:《对当代藏戏现状的反思》,《西藏艺术研究》,1988年第4期。
    14.姚宝瑄、谢真元:《藏戏起源及其时空艺术特征新论》,《西藏研究》,1989年第1期。
    15.刘志群:《藏戏与藏区的傩艺术》,《民族艺术》,1989年第3期。
    16.赞丹卓尕:《关于当前的藏戏研究》,《西藏艺术研究》,1989年第3期。
    17.刘凯:《试论<诺桑王子>的流传及其在藏戏中的地位》,《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18.胡邦炜:《宗教祭祀与戏曲文化——与郑传寅先生商榷》,《四川戏剧》,1989年第6期。
    19.宁世群:《藏族传统节日》,《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20.刘志群:《论探藏戏的现代化》,《西藏艺术研究》,1990年第3期。
    21.郑传寅:《人欲横流——戏曲与宗教的悖逆》,《四川戏剧》,1990年第3期。
    22.刘志群:《少数专业、职业剧团和众多的业余戏班——藏戏概观之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23.刘志群:《藏戏和傩戏、傩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24.刘志群、彭措顿丹:《藏戏发展史综述(上)》,《西藏艺术研究》,1991年第3期。
    25.刘志群、彭措顿丹:《藏戏发展史综述(下)》,载《西藏艺术研究》,1991年第4期。
    26.林继富:《藏族宗教节日文化试论》,《民俗研究》,1991年第4期。
    27.边多:《藏戏艺术与民间文化与艺术的历史渊源》,《戏剧艺术》,1992年第1期。
    28.任丽璋、晓平:《藏戏与藏戏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29.赤烈曲扎:《藏族节日习俗》,《西藏民俗》,1994年第1期。
    30.次仁央宗:《佛教对传统八大藏戏中女性群像的影响极其客观效果》,《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4期。
    31.壬之:《民国时期西藏拉萨的传统节日活动》,《民国春秋》,1994年第4期。
    32.周润年、莫福山《藏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33.白玛玉珍:《雪顿节及其由来》,《西藏民俗》,1995年第2期。
    34.黎蔷:《藏戏溯源》,《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
    35.于一:《信仰民俗与戏剧、藏戏》,《西藏艺术研究》,1997年第3期。
    36.杜永彬:《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的反思》,《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37.林继富:《西藏节日与藏族历法》,《西藏艺术研究》,2000年第1期。
    38.林继富:《西藏民间信仰节日》,《西藏民俗》,2000年第1期。
    39.青措:《藏族节日文化探识》,《西藏民俗》,2001年第2期。
    40.尕藏加:《宗教世俗化和藏传佛教》,《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1.扎西多吉:《从觉木隆戏班——到全国著名戏剧表演团体——回顾近五十年来藏戏艺术的发展》,《西藏艺术研究》,2001年第3期。
    42.黎羌:《藏文佛学典籍与藏戏探源》,《佛学研究》,2002年第1期。
    43.康保成:《藏戏传统剧目的佛教渊源新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4.林凡:《藏戏的面具》,《戏剧之家》,2002年第6期。
    45.素穷:《觉木隆人的藏戏故事》,《西藏文学》,2002年第6期。
    46.林继富:《西藏节日源流》,《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1期。
    47.蓝山:《欢乐的雪顿节》,《对外大传播》,2003年第1期。
    48.马文慧、罗士周:《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刍议》,《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9.徐睿、胡冰霜、秦伟:《浅谈藏戏的群体整合功能》,《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50.李云:《古老藏戏谁传承?》,《中国民族》,2003年第3期。
    51.素穷:《觉木隆的藏戏人》,《中国西藏(中文版)》,2003年第3期。
    52.王娟:《藏戏和羌姆中的面具》,《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3.康保成:《羌姆角色扮演的象征意义及其与藏戏的关系》,《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54.次仁卓嘎:《雪顿节与藏戏》,《西藏民俗》,2003年第4期。
    55.何玉人:《藏戏剧作的审美风格》,《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
    56.马盛德:《藏族舞蹈在藏戏艺术中的运用与发展》,《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
    57.丹增次仁:《藏戏改革的思考》,《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
    58.刘志群:《藏戏研究的长足发展和有待深入、开拓的理论命题》,《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
    59.强巴曲杰:《略探藏戏舞蹈的审美特征》,《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
    60.雪康·索南塔杰著,何宗英译:《西藏各藏戏流派的艺术特征与琼结扎西雪巴白面具藏戏的起源》,《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
    61.次仁卓嘎:《雪顿节与藏戏》,《西藏民俗》,2003年第4期。
    62.娜仁卓玛:《藏族雪顿节》,《民族论坛》,2003年第6期。
    63.普布仓决:《论藏戏表现形态的独特性》,《西藏研究》,2004年第1期。
    64.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65.廖明君、康保成:《宗教、民俗与戏剧形态研究》,《民族艺术》,2004年第2期。
    66.刘兴武:《传统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的传播》,河北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0月。
    67.刘志群:《藏戏及其面具艺术辉彩》,《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年第3期。
    68.陈霓:《浅说宗教对藏戏的影响》,《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9.刘守华:《一个佛经故事的传译与蜕化——也说<善财与悦意>和<诺桑王子>》,《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0.罗桑开珠:《藏族节日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1.邢莉:《藏戏与藏族的民间信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2.杜永彬:《论当代藏传佛教的发展路向》,《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3.洲塔等:《论藏族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宗教世俗化问题》,《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
    74.赤烈曲扎:《西藏岁时节日民俗概述》,《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5.洲塔、齐德舜:《藏传佛教世俗化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6.刘盛福:《一个普通农妇的藏戏情结》,《中国西藏(中文版)》,2007年第5期。
    77.切排、杨燕霞:《浅谈现代化背景下的藏传佛教世俗化问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78.旺宗等:《浅析拉萨地区节日的分类与特点》,《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79.旺宗:《拉萨地区节日的发展演变及其民俗文化内涵分析》,西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4月。
    80.杨嘉铭、杨环:《藏戏及其面具新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81.彭砚淼:《传统藏戏情节的故事形态学分析》,《戏剧文学》,2008年第4期。
    82.华热·多杰:《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及其动因刍议》,《中国藏学》,2009年第2期。
    83.达宝次仁:《信仰与理性——浅谈藏传佛教信仰五十年变迁》,《西藏发展论坛》,2009年第2期。
    84.王世韦:《藏传佛教节日世俗化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85.高丙中:《节日传承与假日制度中的国家角色》,《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6.陈建华:《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87.筱文:《欢乐的拉萨雪顿节》,《百科知识》,2009年第6期。
    88.李悦:《藏族的宗教文化与戏剧艺术》,《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