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七年”北京大众的娱乐生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群众生活是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大众娱乐生活能从某个层面上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北京作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七年”时期北京大众的娱乐生活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全国群众娱乐生活的一个典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群众娱乐生活的大概状况。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洗礼,沉浸在新中国建立的蓬勃生机中的北京大众娱乐生活,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娱乐形式的革新性和延续性并存,反映出群众生活方式的进一步现代化倾向;娱乐内容的积极向上,体现出群众饱满的精神状态;娱乐生活的整体状况和个体真正享受到的娱乐两者之间的相对繁荣性,反映出娱乐生活发展过程的曲折多变;同时,国家意识形态贯穿于娱乐生活的始终,折射出“十七年”鲜明政治性的时代特征。
     “十七年”的北京大众娱乐生活之所以具有如此复杂的特征,是因为,当时的娱乐生活在活动内容、形式和目的上继承了革命时期的文艺传统,在市场需求上顺应了工农群众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程度的要求,在发展方向上紧紧围绕国家领导人的文艺思想和国家的文艺政策,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受到国内外政治局势的牵制,同时,频繁的政治斗争也给娱乐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群众的娱乐生活与国家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娱乐行业如此繁荣发展的情况之下,考察“十七年”大众的娱乐生活,借此探讨群众娱乐生活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People’s lif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and the masses’entertainment life can reflect the nature of society to some extent. Beijing, as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centre of New China, the entertainment life of Beijing masses of Seventeen-Year period was undoubtedly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whole country’s entertainment life, and it basically showed the general status of the masses’entertainment life. After the revolution and the war, Beijing masses’entertainment life, which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China began to turn on a series of advancing features of the time, such as: coexistence of innovation and continuity of entertainment form, which reflected the further modernization trend of people’s life style; positivity of entertainment’s content, which manifested spiritual status’s satiety of people; comparative prosperity between the whole status of entertainment and the personal entertaining life, which told the twisted and change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tertainment life and the nation’s ideology running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ntertainment life, which expressed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feature of Seventeen-Year.
     The forming of complicated features of the entertainment life of Beijing masses of Seventeen-Year period owed to, the entertainment life of that tim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literature of the revolution period in the aspect of the content, form and purpose of activity, met the need of psychological feature and civilization degree of workers and farmers in the aspect of market requirements, and it followed the thought of literature of leaders and the literature policy of the nation, held down by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frequent political conflicts also had a bad effect on the entertainment life. To certain degree, entertainment life attached tightly to political life. Considering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entertainment life nowadays, it’s well worth analy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s entertainment life and the country’s policies by means of the entertainment life of Beijing masses of Seventeen-Year period.
引文
①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4页。
    ②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3-286页。
    ③纪晓岚:《论城市本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④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⑤(美)Harold·Vogel:《娱乐产业经济学——财务分析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Pxviii页。
    ⑥参见(美)埃尔·李伯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娱乐营销革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宋卫忠:《民俗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风俗趣闻》,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①马芷庠:《老北京旅行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①马芷庠著,张恨水审定:《老北京旅行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78页。
     ①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风俗趣闻》,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21页。
    ①转引自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
    ②《电影放映网的发展情况》,《北京市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49-1958》,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ZH007-001-00002,第15页。
    ③靳先:《京津、东北各地影院参观记》,《大众电影》,1951年第二十四期,第20页。
    ①靳先:《京津、东北各地影院参观记》,《大众电影》,1951年第二十四期,第21页。
    ②《我国第一座宽银幕影院建成》,《人民日报》,1957年6月29日。
    ③《立体电影是怎么回事》,《北京日报》,1960年11月30日。
    ④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戏剧志、曲艺志、电影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11页。
    ⑤此处指中国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参考《电影业公会和第四区第三次人代会关于电影票价等问题的文件》,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22-012-00576。
    ⑥《1958年北京市总工会改进流动放映队电影收费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101-001-00690。
    ⑦访谈资料,未刊录,第2页。
    ⑧参考《专业电影院的增减变化,兼映性电影院一览》,《北京市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49-1958》,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ZH007-001-00002,第18-20页。
    ①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戏剧志、曲艺志、电影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页。
    ②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戏剧志、曲艺志、电影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23页。
    ③《北京市各项文化事业发展概况(一)》,《北京市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49-1958》,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ZH007-001-00002,第1页。
    ④《尽力做好电影放映的宣传解说工作》,《大众电影》,1952年第五期,第32页。
    ⑤徐如中、林放:《农村放映队宣传工作经验介绍》,《大众电影》,1954年第17期,第32-33页。
    ⑥徐如中、林放:《农村放映队宣传工作经验介绍》,《大众电影》,1954年第17期,第33页。
    ①徐如中、林放:《农村放映队宣传工作经验介绍》,《大众电影》,1954年第17期,第33页。
    ②《加强影片的宣传解释工作是很重要的》,《大众电影》,1952年第五期,第32页。
    ③《把工矿农村中的电影放映工作提高一步》,《光明日报》,1955年7月14日。
    ④《农民迫切要求文艺食粮——记本报召开的农民文艺座谈会》,《人民日报》,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⑤《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概况》,《北京市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49-1958》,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ZH007-001-00002,第4页。
    ⑥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戏剧志、曲艺志、电影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09页。
    ①沙浪:《苏联电影与中国观众》,《中国电影》,1957年11、12月号合刊,第81页。
    ②《电影周(月)一览》,《北京市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49-1958》,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ZH007-001-00002,第90页。
    ③谢力鸣:《学习苏联电影的艺术成就》,《大众电影》,1956年第20期,第3页。17
    ④新华社:《苏联影片在我国放映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已被当作学习苏联的重要工具》,《人民日报》,一九五0年三月九日。
    ①魏庚:《抗美援朝电影宣传月在北京》,《新电影》,一九五一年第一卷第二期,第44页。
    ①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②《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人民日报》,1954年1月12日。
    ①季明:《新片<上甘岭>在首都上映受观众热烈欢迎》,《大众电影》,1957年第5期,第30页。
    ②季明:《新片<上甘岭>在首都上映受观众热烈欢迎》,《大众电影》,1957年第5期,第30页
    ③陈荒煤:《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人民日报》,1958年12月2日。
    ①《电影艺术》资料室整理:《万紫千红,美不胜收—亿万观众盛赞新片展览月影片》,《电影艺术》,1959年12月号第6期,第5页。
    ②杨眉:《电影“百花奖”办得好》,《人民日报》,1962年5月26日。
    ③杨眉:《电影“百花奖”办得好》,《人民日报》,1962年5月26日。
     ①《电影艺术》编辑部前言:《影片<革命家庭>观众反映的初步调查》,《电影艺术》,一九六一年第一期,第2页。
    ①《剧场的增加观众座位数的增加及专业剧场经营性质的变化,专业剧场及其经济类型一览》,《北京市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49-1958》,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ZH007-001-00002,第29页,第37页。
    ②《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人民日报》,1956年5月18日。
    ①王叔和、俞佳奇:《剧作家应熟悉观众的心理》,《剧本》,一九五六年十月号,第89页。
    ②谢鹤筹:《汉藏民族友谊的赞歌“文成公主”》,《民族画报》,1960年6月号,第23页。
    ③京华出版社编:《家居北京五十年》,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④刘信元:《北京市戏曲文艺界为郊区兴修水利的农民作慰问演出》,《北京文艺》,1958年2月号,第31页。
    ⑤刘厚明:《节日·及时雨——与市农村文化工作队下乡随感》,《北京文艺》,1963年7月号,第20页。
     ①参考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①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中国建立后至1993年外国杂技团体来华访问演出一览》,《北京志·文化艺术卷·音乐志、舞蹈志、杂技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页。
    ②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音乐志、舞蹈志、杂技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605页。
    ③《关于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的公告》,《人民日报》,1954年3月27日。
    ①文化部艺术局资料室:《一年来中苏音乐交流汇录》,《人民音乐》,一九五一年第三卷第三期,第17页。
    ②戴爱莲:《两年来新中国舞蹈的发展》,《文艺报》,一九五一年第四卷第十一、十二期,第51页。
    ③张庆军、孙晋云、戴雄、孙建军编著:《百年娱乐变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53页。
    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民族画报》,1964年11月号,第12页。
    ②《中外观众盛赞<东方红>》,《人民日报》,1964年10月14日。
    ③访谈资料,未刊录,第19页。
    ④《市府关于调查本市旧连环画工作及连环画调查工作总结》,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88-001-00059。
    ⑤参考《市府关于调查本市旧连环画工作及连环画调查工作总结》,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88-001-00059。
    ⑥《连环画应加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人民日报》,1960年11月16日。
    ⑦《谈谈连环画、年画、政治宣传画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人民日报》,1960年11月9日。
    
    ①廖华:《从新连环画<王秀鸾>的一个形象谈起》,《文艺报》,1951年第4卷第2期,第12页。
    ②《希望加强对古典小说阅读的辅导》,《读书月报》,1958年1月12日第1期,第14页。
    ①《希望加强队古典小说阅读的辅导》,《读书月报》,1958年1月12日第1期,第14页。
    ②《中国青年热爱苏联文学作品》,《读书月报》,1957年11月12日第11期,第6页。
    ③《中国青年热爱苏联文学作品》,《读书月报》,1957年11月12日第11期,第6页。
    ④《中国青年热爱苏联文学作品》,《读书月报》,1957年11月12日第11期,第6页。
    ⑤《中国青年热爱苏联文学作品》,《读书月报》,1957年11月12日第11期,第6页。
    ⑥《1957年出版了六十多部中篇、长篇小说》,《读书》,1958年第4期,第12页。
     ①刘子久:《要更好地帮助和指导职工群众的文艺活动》,《文艺学习》,1955年第5期,第3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6日。
    ②《新年画在全国已有很大的推广》,《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6日。
    ③《首都美术家为五亿农民创作新年画》,《人民日报》,1958年2月27日。
    ④刘春若:《新春联》,《北京文艺》,1959年3月号,第27页。
    ⑤心亘:《春节》,《人民画报》,1955年2月号,第5页。
    ⑥栩然:《新春联》,《北京文艺》,1959年3月号,第27页。
    ⑦受申:《新春联》,《北京文艺》,1956年1月号,第51页。
    ⑧金受申:《欢度春节》,《人民画报》,1953年3月号,第11页。
    ①本报记者:《热闹的厂甸市场》,《北京日报》,1963年1月28日。
    ②浣晶:《热闹的厂甸》,《人民画报》,1963年第4期,第9-11页。
    ③《厂甸市场昨天结束》,《北京日报》,1963年2月4日。
    ④《春节》,《人民画报》,1952年2月号。
    ⑤《首都人民兴高采烈过春节》,《人民日报》,1959年2月4日。
    ①《今年春节农村文娱活动将更加热闹》,《人民日报》,1958年1月31日。
    ②刘宝林:《京郊农村的春节文艺活动》,《北京文艺》,1958年3月号,第18页。
    ③刘宝林:《京郊农村的春节文艺活动》,《北京文艺》,1958年3月号,第18页。
    ④参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庄严的庆典——国庆首都群众游行纪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每年游行的群众人数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为50万人。
    ①苏竞存、王英杰、王汝英:《劳卫制的目的、任务和性质及修改现行劳卫制条例、项目标准的意见》,《体育文丛》,1958年第2期,第8页。
    ②《在足球迷的眼睛里》,《人民画报》,1958年6月号,第15页。
    ③《在足球迷的眼睛里》,《人民画报》,1958年6月号,第15页。
    ④《三轮工人组织了足球队》,《北京日报》,1958年2月3日。
    ①《新体育》综合稿:《广播体操在全国普遍热烈推行》,《新体育》,一九五二年一月第16期,第17页。
    ②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体育卷·体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③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体育卷·体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④《首都人民游泳场》,《人民画报》,1951年8月号第三卷第二期。
    ⑤《游泳》,《人民画报》,1952年7月号,第38页。
    ⑥《加强领导,发动和组织更多的人学会游泳》,《北京日报》,1965年5月24日。
    ①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体育卷·体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②曾锦贵:《首都冬季体育活动拾零》,《新体育》,1955年1月号,第17页。
    ③《千百个滑冰爱好者齐上场,首都今年冰上活动异常活跃》,《人民日报》,1958年1月11日。
    ④曾锦贵:《首都冬季体育活动拾零》,《新体育》,1955年1月号,第17页。
    ⑤《溜冰去》,《人民日报》,1959年12月30日。
    ⑥《千百个滑冰爱好者齐上场,首都今年冰上活动异常活跃》,《人民日报》,1958年1月11日。
    ⑦张青:《冰上运动》,《人民画报》,1952年2月号。
    ⑧张青:《冰上运动》,《人民画报》,1952年2月号。
    ⑨参考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体育卷·体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①参考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体育卷·体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②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体育卷·体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③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体育卷·体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④《文化活动大开展、迎接国庆十周年——市委文化部召开职工业余文化工作会议交流经验部署工作》,《北京日报》,1959年8月18日。
    ①参考坪生:《北京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半年来工作情况》,《文艺报》,1950年第2卷第3期,第19-20页。
    ②何显华:《今年的北京业余艺术学校》,《北京文艺》,1955年第4、5月号,第33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4年1月24日。
    ④《北京志文化馆部分(1949年-1959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01-012-00870。
    ⑤群艺:《介绍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文艺》,1955年8月号,第14页。
    ⑥《北京志文化馆部分(1949年-1959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01-012-00870。
    ⑦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图书馆志、文化艺术管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①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图书馆志、文化艺术管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②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图书馆志、文化艺术管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02页。
    ①沈鹏:《优秀的工人画》,《读书月报》,1956年第1期,第14页。
    ②王钺:《记北京业余艺术学校》,《文艺报》,一九五四年第十号,第13页。
    ③考诚:《北京工人的通俗文艺创作》,《说说唱唱》,1952年6月号,第28页。
    ①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图书馆志、文化艺术管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②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图书馆志、文化艺术管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③《北京志文化馆部分(1949年-1959年)》,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01-012-00870。
    ④考诚:《北京工人的通俗文艺创作》,《说说唱唱》,1952年6月号,第26页。
    ⑤路奇:《让群众的业余创作和评论更加繁荣起来》,《前线》,1960年第4期,第20页。
    ⑥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图书馆志、文化艺术管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①陈克寒:《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一些经验》,《前线》,1958年第3期,第12页。
    ②参考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广播电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③崔贵戌:《对广播电台教歌的几点意见》,《人民音乐》,一九五四年四月号,第38页。
    ①参考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广播电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②参考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广播电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页。
    ③《“五一”之夜观歌舞,北京电视台试播》,《北京日报》,1958年5月3日。
    ①京华出版社编:《家居北京五十年》,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②参考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广播电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页。
    ③京华出版社编:《家居北京五十年》,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59-460页。
    ④《公园管理委员会1950年工作总结》,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98-001-00002。
    ⑤《本局所属各公园游览须知》,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098-001-00255。
    ⑥《颐和园》,《人民画报》,1951年10月号第三卷第四期。
    ⑦张述天:《北京西郊公园》,《新观察》,1954年第11期,第23页。
    ⑧萧离:《北京的动物园》,《北京文艺》,1956年3月号,第26页。
    ①叶君健:《公园的早晨》,《人民画报》,1962年第11期,第13页。
    ②叶君健:《公园的早晨》,《人民画报》,1962年第11期,第14页。
    ③萧离:《首都新建的百货大楼》,《北京文艺》,1955年10月号,第8页。
    ④京华出版社编:《家居北京五十年》,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⑤京华出版社编:《家居北京五十年》,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①京华出版社编:《家居北京五十年》,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②《新建的百货商店》,《人民画报》,1955年12月号,第16页。
    ③萧离:《首都新建的百货大楼》,《北京文艺》,1955年10月号,第9页。
    ④萧离:《首都新建的百货大楼》,《北京文艺》,1955年10月号,第10页。
    ⑤萧离:《首都新建的百货大楼》,《北京文艺》,1955年10月号,第9页。
    ⑥《社会主义商业前进的标志——百货大楼》,《新观察》,1956年第1期,第11页。
    ⑦《新建的百货商店》,《人民画报》,1955年12月号,第16页。
    ⑧《新建的百货商店》,《人民画报》,1955年12月号,第16页。
    ⑨《社会主义商业前进的标志——百货大楼》,《新观察》,1956年第1期,第11页。
    ⑩董善元:《在王府井街头》,《前线》,1959年第2期,第24页。
    ①A·霍夫曼:《东安市场》,《人民画报》,1956年11月号,第23页。
    ②金受申:《东安市场》,《新观察》,1956年第18期,第32页。
    ③金受申:《东安市场》,《新观察》,1956年第18期,第33页。
    ④A·霍夫曼:《东安市场》,《人民画报》,1956年11月号,第23页。
    ⑤A·霍夫曼:《东安市场》,《人民画报》,1956年11月号,第23页。
    ①《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北京(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4页。
    ①易水:《鹿圈乡的文化生活》,《文艺报》,一九五五年第四号,第42页。
    ②陈勤等著:《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积极改进电影放映工作》,《人民日报》,1955年7月13日。
    ①访谈资料,未刊录,第4页。
    ②周长城等著:《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③周长城等著:《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④车乃刚:《拜群众为师》,《北京文艺》,1965年1月号,第4-5页。
    ①访谈资料,未刊录,第10页。
    ②访谈资料,未刊录,第15页。
    ③访谈资料,未刊录,第16-17页。
    ④访谈资料,未刊录,第12页。
    ⑤访谈资料,未刊录,第13页。
    ⑥访谈资料,未刊录,第8页。
    ①访谈资料,未刊录,第10页。
    ②访谈资料,未刊录,第16页。
    ③访谈资料,未刊录,第2页。
    ④参考傅谨著:《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
    ⑤张庚主编:《当代中国戏曲》第一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⑥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编印:《现在文艺问题的调查资料汇集之一》,未公开发表,文化部艺术局档案,1950年第7号。转引自傅谨著:《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⑦张梦庚:《破除“清规戒律”,丰富上演节目》,《北京文艺》,一九五六年七月号,第1页。
    ①张梦庚:《破除“清规戒律”,丰富上演节目》,《北京文艺》,一九五六年七月号,第1页。
    ②访谈资料,未刊录,第4页。
    ③访谈资料,未刊录,第5页。
    ①长庆、亦云:《看电影不是单纯的娱乐》,《大众电影》,1956年第1期,第43页。
    ②《首都文化界深入工矿农村开展群众文化运动》,《北京文艺》,1958年9月号,第20页。
    ③《丰富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北京日报》,1959年9月17日。
    ①刘厚明:《节日·及时雨——与市农村文化工作队下乡随感》,《北京文艺》,1963年7月号,第21-22页。
    ②王松声:《文艺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北京市农村文化工作队下乡演出的几点体会》,《北京文艺》,1963年10月号,第5页。
    ③郭德宏、柳建辉编著:《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④访谈资料,未刊录,第18页。
    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5页。
    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
    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6页。
     ①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1、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ZH007-001-00002。
    2、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001-012-00870。
    3、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022-012-00576。
    4、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088-001-00059。
    5、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098-001-00002。
    6、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098-001-00255。
    7、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101-001-00690。
    1、《人民日报》(1950年-1964年)
    2、《北京日报》(1958年-1965年)
    3、《光明日报》(1955年)
    4、《大众电影》(1951年-1957年)
    5、《中国电影》(1957年)
    6、《新电影》(1951年)
    7、《电影艺术》(1959年-1961年)
    8、《剧本》(1956年)
    9、《文艺报》(1950年-1955年)
    10、《北京文艺》(1955年-1965年)
    11、《文艺学习》(1955年)
    12、《民族画报》(1960年-1964年)
    13、《人民画报》(1951年-1963年)
    14、《人民音乐》(1951年-1954年)
    15、《读书月报》(1956年-1958年)
    16、《读书》(1958年)
    17、《体育文丛》(1958年)
    18、《新体育》(1952年-1955年)
    19、《说说唱唱》(1952年)
    20、《前线》(1958年-1960年)
    21、《新观察》(1956年)
    1、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戏剧志、曲艺志、电影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2、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图书馆志、文化艺术管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音乐志、舞蹈志、杂技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4、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体育卷·体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5、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广播电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常人春:《老北京风情记趣》,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4、常人春:《老北京的风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5、马芷庠著:《老北京旅行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6、吴建雍等人著:《北京城市生活史》,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年版。
    7、金受申:《北京通》,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习五一:《北京的庙会民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9、宋卫忠:《民俗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秦孝仪(台湾)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发展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1年版。
    11、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北京(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张庚主编:《当代中国戏曲》第一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郭德宏、柳建辉编著:《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
    16、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8、张庆军、孙晋云、戴雄、孙建军编著:《百年娱乐变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9、刘建美编著:《从传统消遣到现代娱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张静如等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李少兵、左玉河著:《民国百姓生活文化丛书》,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23、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陈勤等著:《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周长城等著:《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6、纪晓岚:《论城市本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28、(美)Harold·Vogel:《娱乐产业经济学——财务分析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美)埃尔·李伯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娱乐营销革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北京燕山出版社选编:《旧京人物与风情》,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31、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风俗趣闻》,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2、北京市东城区园林局汇编:《北京庙会史料统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33、京华出版社编:《家居北京五十年》,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庄严的庆典——国庆首都群众游行纪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1、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2、许敏:《晚清上海的戏园与娱乐生活》,《史林》,1998年第3期。
    3、陈晶晶:《近代广州城市活动的公共场所——公园》,《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4、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5、姜玢:《凝视现代性: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文化与好莱坞因素》,《史林》,2002年第3期。
    6、姜玢:《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院与社会文化》,《学术月刊》,2002年第11期。
    7、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张明明:《20世纪20年代北京电影市场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9、王荷英、陈群:《近代上海消闲娱乐风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6月。
    10、胡俊修:《近世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的解读与建构》,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1、张刚:《1949年革命与上海城市生活风格变迁》,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2、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3、楼嘉军:《20世纪初上海城市娱乐形态转型述评》,《探索与争鸣》,2005年8月。
    14、楼嘉军:《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文化地图解读》,《史林》,2005年第5期。
    15、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16、李微:《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以近代北京电影院为主要考察对象》,《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7、戴海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