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
     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著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
     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
     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The large-scaled western medicine application of current China initi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which was attributed mostly to the efforts of missionaries. The preliminary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western medicine was to lead Chinese to convert to the gospel of Christ. However, the outcome turned to be another kind of historical picture:a large number of missionary doctors lifted the mysterious veil of the "Gospel maid" and began to use hospitals as the places of charity. Since then, many western missionaries in China established schools, western social associations, translated western books and founded western newspapers. These modern tools of communication not only transmitted western medicine to China but also added some modern factors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specially the wide-spread use of newspapers broke ordinary communicating limitations with its unique charm and value and greatly enhanced the effect of spreading of Western medicine which not only opened a prelud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ress but also brought the mass media and patterns of transmission to China. It symbolized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nsmitting tradition.
     If western missionaries opened a prelude of transmitting the western medicine by the press, the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enlightening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founded by local western medical groups and medical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broke the situation that foreigners manipulating the western medicine transmission and opened a new chapter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Although from the aspects of scale and impact, running the enlightening press cannot be compared with the missionary press but objectively accelerated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spreading of western medicin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ing the national spirits, seeking good policy, eliminating church medicine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Especially a young man called Chen Yuan, tightly linked his individual prospect with the national safety and actively supports recovering the right of medical education campaign. He was good at utilizing the power of newspaper propogating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opened a unique way of saving the country by medicine he used the press as the tool to announce the ideas of saving the nation, protecting people and transmitted the ideas of saving the nation in wider spread.
     From the view of time and spac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medicine was developed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compared with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reflected by the increase of the amount of newspapers. Despite the frequent war and social unrest hinder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the western medicine developed toughly.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eight-year war and the liberation war, the amount of newspapers reached the maximum than ever. The centre of transmission had changed its location for several times eventually, which formed a multi-center network and further enhanced the spread of western newspaper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main body of communication, the emergence of magazines from medical schools,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s, specialized field indicates that the pattern of multi-agent communication has already formed,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finally been the main form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First of all, medical school magazines are significant medium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important way of teachers/students'scientific activities. Besides, the coexistence of civic organizations and magazines is a landscape of Chinese medic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communities, and magazines concerning western medicine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forms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 of medic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one about specialized medical field, which makes concrete preparation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medical theory and foundation of modern medical system. What is more, supplements of magazines, which are generally easier, are common to people, and this indicates western medical communication is from the elite to ordinary people. Also, the government magazines, which are always used to express government viewpoints, are playing key roles in directing public opinions. Definitely, they are an important guide for western medical communications.
     The Revolutionary Base is located in the remote countryside with poor sanitation and backward education, and diseases are the serious threat to the health. But the Revolutionary Base overcame difficulties and made the extensive use of newspapers, journals, and professional press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to carry out fruitful health education campaign. With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hard work of soldiers and civilian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each period had been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The succes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left a lot of valuable experience.
     What did the prosperity of western medical communication in multiple communication style bring to Chinese modern medical science? The article gives a close look at the result of western medic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medical school magazines and academic magazines. Firstly,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 government decreed for many times about holding back the education sovereignty, carrying out educational system revolution, replacing medical schools founded by churches private medical schools. The government became the largest western medical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s, and prepared large amounts of talent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edical communities. Secondly, the influx of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indicates that western medical communication had already transferred from information intake to system construction—localiz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al mode. The emergence of academic community and magazines provides organizational insurance and system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western medical system in China,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enlarged western medical communities. Thirdly, western medical communities were not only the producers and carriers of modern med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but also recommend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modern medical work. It was the basic character of public medical work that government donated, society participated, and people enjoyed.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public medical system was actually a process of nationalization, soci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fact, western medical communities cared very much about the nationalization, soci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public medical worked when they learned the advanced medical system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herefore, we can see the key point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future medical work.
引文
①参见王风:《图书馆工作实用手册》,白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605-607页;蔡莉静、陈晓毅:《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戴文葆:《编辑工作基础教程》,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280-281页。
    ②周兴棵:《中国报刊资料与近现代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29-35页。
    ①参见王吉民:《中国医药期刊目录》,《中华医学杂志》,1934年第1期,第57页。
    ①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996年、1999年版。
    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⑤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⑨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①《医药学》,1929年第9期。
    ②《卫生周报》,1930年11月52期。
    ③《医药评论》,1930年1月第25期。
    ④《中华医学杂志》,1934年第1期。
    ⑤曹炳章:《中国出版月刊》1934年第4期。
    ⑥宋大仁,沈警凡:《中西医药》,1935年第1期;1935年第3期。
    ⑦谭卓垣:《岭南学报》1935年8月第3期。
    ⑧汪浩权:《华西医药杂志》,1946年第1期。
    ⑨夏锦涛:《社会月刊》,1947年第11-12期。
    ⑩《中华新医学报》,1950年第5期。
    11王吉民:《医史杂志》,1952年第1期。
    12蔡恩颐:《中华医史杂志》,1953年第3期。
    ①刘泽霖:《较早的<中国卫生杂志>》,《天津卫生史料》,1987年第6期。
    ②陈新谦:《中国近代药学书刊的出版工作》,《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第1期。
    ③周大成著:《中国口腔医学史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
    ④刘燕萍,霍杰:《中国第一份护理刊物——<中国护士四季报>创办始末》,《当代护士》,1998年第1期。
    ⑤万芳,赵曦:《<中华药学杂志>创刊初期回顾》,《中国药学杂志》,1999年第9期。
    ⑥《科技编辑研究》,2006年第3期。
    ⑦贺诚口述,冯彩章记录整理:《<健康报>的诞生》.《健康报》,1981年第3期。
    ①天津出版社1932年。
    ②1936年商务印书馆。
    ③1940年中华医史学会。
    ④甄志亚:《20世纪中国近代医学史研究》,载王渝生:《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第470页。
    ⑤《中西医药》,1946年第4期。
    ⑥《食货》,1936年第5期。
    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年版。
    ⑧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⑨朱潮,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⑩龚纯,世界出版公司1998年版。
    ①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
    ②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
    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⑤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⑧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⑨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12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苏州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14复旦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参见《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马伯英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397页。
    ②戴文锋:《<海关医报>与清末台湾开港地区的疾病》,《思与言》,1995年第2期。
    ③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版。
    ①《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3期。
    ②《史林》,2006年第6期。
    ③胡一峰:《建设“新医”的努力——<医学周刊集>与丙寅医学社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第122-134页。
    ④张哲嘉:《妇女杂志》中的《医事卫生顾问》.《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4年第12期,第145-168页。
    ①参见殳俏:《回眸近代上海霍乱大流行》,《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3期;宋忠民:《上海公共租界的狂犬病防治》,《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5期;安克强:《公共卫生政策与殖民主义放任政策的对立——上海租界的性病与卖淫》(徐新华译),马长林:《租界里的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罗苏文:《上海传奇——文明嬗变的侧影(1553-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朱德明:《近代上海租界卫生史略》,《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第1期;Kerrie Macpherson, A Wilderness of Marshes:the 0 rigins of Public Health in Shanghai,1843-1893,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Chieko Nakajima, Health, Medicine and Nation in Shanghai, ca.1900-1945,Ph. 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4.
    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③胡勇,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④吴文清,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博士论文。
    ⑤赵文青,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⑥钟丽,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⑦刘雪芹,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⑧刘岸冰,东华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⑨李娴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⑩苏智良:《鉴往知来和谐发展(代序)》,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1李忠萍:《“新史学”视野中的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研究述评》,《史林》,2009年第2期,第173-174页。
    12黄庆林:《国民政府时期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论略》,《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黄虹:《试论“重庆大轰炸”中的卫生应急机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孙语圣:《新生活运动再审视——从卫生防疫角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参见熊月之主编:《西制东渐——近代制度的嬗变》,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265页。
    ④郝先中:《民初西医学术权威在中国的渗透与凸显》,《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第6期。
    ⑤郝先中:《兼容与并行:清末民初中国医界之二元格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
    ⑥文庠:《南京国民政府<中医条例>述评》,《民国档案》,2004年第4期。
    ⑦文庠:《南京政府时期中医政策法规述评》,《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⑧文庠:《试论民国时期中医开业管理政策法规与实施》,《民国档案》,2007年第4期。
    ①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②《读书》,2004年第3期。
    ③左玉和:《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④杨念群:《“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28-32页。
    ⑤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⑥尹倩:《分化和融合:论民国医师团体的发展特点》,《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⑦张斌、张大庆:《浅析民国时期的医事纠纷》,《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年第6期,第22-24页;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222页。
    ⑧《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8期。
    ①《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范守渊:《这也算是一场医讼》,《时事新报》1936年11月6日。
    ③拙文《从<申报>“医讼”案件看20世纪30年代医界的“失序”与“失语”(1934-1937)》,待刊稿。
    ①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版。
    ②雷祥麟:《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新史学》2003年第l期;李建民:《生命与医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梁碧莹:《“医学传教”与近代广州西医业的兴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86-91页。
    ②关于传教士行医传教的研究文献和相关成果参见杨厚军、谭树林:《马礼逊与医药传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第31-32页;
    何小莲:《晚清新教“医学传教”的空间透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期:第95-105页;
    邱广军:《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东北施医布道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何小莲:《藉医传教与文化适应——兼论医学传教士之文化地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94-97页;
    李传斌:《医学传教与近代中国外交》,《南都学坛》2005年第4期,第27-30页;
    张琳:《郭士立的医药传教思想与实践》,《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6-19页;
    王晓平:《医药传教之先驱——伯驾》,《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7-80页;
    卞浩宇:《基督教新教早期在华“医药传教”剖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4期,第45-50页。
    ③关于马礼逊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除上述文献外,还见于(英)梅益盛著,周云路译述:《马礼逊传》,广学会1924年版;
    (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艾莉莎·马礼逊编著《马礼逊回忆录》(1、2)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
    (英)马礼逊(Morrison, R.)著:《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英)汤森(WillianJohnTownsend)著,王振华译:《马礼逊-在华传教士的先驱》,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苏精:《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版;
    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顾梦飞:《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以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及其参与英国对华外交政治为例》,《金陵神学志》,2007年第1期,第92-112页。
    ④ Wong.K.Chim in.&Wu.LienTeh.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1932, p:170.
    ⑤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3页。
    ⑥杨厚军、谭树林:《马礼逊与医药传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第31-32页。
    ⑦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5页。
    ① Charles Henry Robinson History of Chrishian Missions.New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5,p.35.
    ②参见:梁碧莹:《嘉约翰与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125页。
    ③梁碧莹:《“医学传教”与近代广州西医业的兴起》,《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版,第86-91页。
    ④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⑤[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⑥刘明翰:《世界中世纪史新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8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2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52-855页。
    ②高晞:《传教和行医:不同道不相为谋》,《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18卷第4期,第39-46页。
    ③ W.W.Cadbury and M.H.Jones, At the Point of Lancet,One Hundred Years of Canton Hospital, 1835-1935.Shanghai:1935,P.28-29.
    ④李浩:《从“福音的婢女”到政治的婢女——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医生伯驾评介》,《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第75-78页;谭树林:《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华医疗事业影响述论》,《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第34137页。
    ①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②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5页。
    ③[清]李刚己辑录:《教务纪略》,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④ Bridgman, ElizaJ.G.,ed.,The Pioneer of American Mission to China:The Life and Labors of Elijah Coleman Bridgman,NewYork,1864.130-134.
    ⑤邓铁涛主编:《中医近代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4-94页。
    ⑥ G.B.StevensW. Markwick.TheLife.Letters and Journals of the Rev.and Hon.Peter Parker.1972,119。
    ①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 George H.Danton,The Culture Contac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The Earliest Sino-American Culture Contacts 1784-1844,NewYork,1931,P.45.
    ③爱汉者等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4-406页。
    ④ G.B.Stevens W..Markwick.The Life,Letters and Journals of the Rev.and Hon.Peter Parker.1972,132-133。
    ⑤ Chinese Repository,VolⅫ,p.190.
    ⑥杨家骆:《中国近代史文献汇编》,《鸦片战争文献汇编》(二),台北鼎文书局1973版,第491-492页;
    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2-243页。
    ⑦刘圣宜、宋德华:《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⑧陈邦贤:《中国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89-190页。
    ⑨《中华监理公会年议会五十周年纪念刊》,1935版,第10页。
    ⑩杨廷栋:《记苏州福音医院》,《东方杂志》,第12卷第16号。
    ①杨廷栋:《记苏州福音医院》,《东方杂志》,第12卷第16号。
    ②程之范:《中外医学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③参见:郝先中:《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会认同》,《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第73-79页;郝先中:《清代中医界对西洋医学的认知与回应》,《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37-40页;高晞:《晚清政府对西医学的认知过程》,《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5期,第45-55页。
    ④何小莲、张哗:《藉医传教与文化适应——兼论医学传教士之文化地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92-95页。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①陶文钊,梁碧莹:《美国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8页。
    ② Report of the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Chinese Repository,1843,12,p.188.
    ③[美]爱德华·V·吉利克(EdwardV.Gulick):《伯驾与中国的开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129页。
    ④ Rev.W.Scarborough, Medical Missionary, The Chinese Record,1874,5,p,130.
    ⑤ J.Dudgeon,Medical Missionary Work as an EVANGELISTIC Agency,The Chinese Record,1884,15,p,1-13.
    ① Report of the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Chinese Repository,1843,12,p.188.
    ② W.W.Cadbury and M.H.Jones,At the Point of Lancet,One Hundred Years of Canton Hospital,1835-1935.Shanghai:1935,P.98.
    ③ E.C.B.,College's Ophthalmic Hospital at Macao,Chinese Repository,1833,2,p.270.
    ④ William Lockhart, The Medical Missionary in China, A Narrative of Twenty Years Experience, London:1861,p.Ⅲ (Preface).
    ① ParkerP.Ophthalmic Hospital at Canton:First Quarterly Report, from the 4th of November 1835 to the 4th of. February 1836 Chinese Repository,1836,4,p.462.
    ②颜宜葳、张大庆:《中国早期教会医院中的眼病与治疗》,《自然利学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9-202页。
    ③《瞽目复明》,《点石斋画报三集·匏一》,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①李志平等主编:《中西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②关于牛痘传入情况的研究参见彭泽益:《广州洋货十三行行商倡导对外洋牛痘法及荷兰豆的引进与传播》,《九州岛学刊》(1991第4卷第1期),第73-83页。廖育群:《牛痘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杂志》,1988年第2期,第36-44页;黄启臣:《人痘西传与牛痘东渐——丝绸之路文化效应之一》,《海交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34-40页;董少新:《论邱熺与牛痘在华之传播》,《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34-140页。
    ③[清]王韬著:《瀛壖杂志》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页
    ①卢嘉锡总主编,廖育群:《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8页。
    ②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73页。
    ③参见张之杰:《<点石斋画报·医疫奇效>释解》,《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第1期,第67-72页。
    ④[清]尊闻阁编:《医疫奇效》,《点石斋画报五集·忠一》,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⑤参见夏东民、龚政、张孝芳:《博习医院(苏州)始末》,《中华医史杂志》,1997年第2期,第82-85页;王国平:《从苏州博习医院看教会医院的社会作用与影响》,《史林》,2004年第3期,第85-91页。
    ⑥童鹰:《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4页。
    ①《宝镜新奇》,《点石斋画报五集·利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②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③参见戴吾三:《1897年苏州博习医院引入简易X光机》,《中国科技史料》,2002年第3期,第47-50页。
    ④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6页。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制度的肇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28-34、123页。
    ①熊月之主编:《西制东渐近代制度的嬗变》,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264页。
    ②谭树林:《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华医疗事业影响述论》,《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第34-37页。
    ③ G.B.StevensW.F.Markwick.The Life,Letters and Journals of the Rev/and Hon.Peter Parker. Boston and Chicago,1972,162.
    ④马伯英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409页。
    ①转引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90页。
    ② Chinese Repository,1837,5,P.32.
    ③ EdwardV.Gulick, Peter Parker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73,P.150.
    ④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8-69页。
    ⑤慕景强:《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11页
    ⑥程之范:《中外医学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①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筹备委员会编:《广州博济医院创立百周年史略》,广州岭南大学1935年,第21-22页。
    ②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307页。
    ③李经纬主编:《中外医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①朱潮主编:《中外医学教育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9-71页。
    ②程之范:《中外医学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③李经纬主编:《中外医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页;史全生著:《中华民国文化》,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④ H.Balme.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1926,8,p.701.
    ①合信:《全体新论》,海山仙馆丛书1851年。
    ②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时务报馆代印本,第4页。
    ③徐维则:《东西学书录》“例目”,光绪25年3月。
    ④侯毅:《英国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的桥梁——斯当东与<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121-122页。
    ⑤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华东医务生活社1953年版,第147页。
    ⑥周济:《新医东渐史之研究》,《中西医药》,1936年第2卷第4期,第264页。
    ⑦鲁德馨、张锡武:《新医来华之医学文献》,《中华医学杂志》,1936年第11期,第1108页。
    ⑧合信:《全体新论》“序”,海山仙馆丛书1851年。
    ⑨参见高晞:《“解剖学”中文译名的由来与确定---以德贞<全体通考>为中心》,《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第80-191页。
    ①徐寿(原署徐雪村):《医学论》,《格致汇编》,第一年第三卷(1876年)。
    ②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1859年5月2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1页。
    ③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5页。
    ④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91页。
    ⑤《论新译(西药略释)》,《格致汇编》,第一年第三卷(1876年)。
    ⑥关于合信德译著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参见赵璞珊:《合信<西医五种>及在华影响》.《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第67-83页;刘泽生:《合信的<全体新论>与广东士林》,《广东史志》,1999年第1期,第54-55页;马伯英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文汇出版社1993版,第372-380页。张大庆:《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外科学的传入——以合信的<西医略论>为例》,载黄爱平、黄兴涛:《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80-588页。
    ⑦梁碧莹:《嘉约翰与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载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8-316页;王尊旺:《嘉约翰与西医传入》,《中国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第92-96页;廖悦清、李浩:《事业之光大,声名之崇高——记美国医药传教士嘉约翰》,《南方文物》,2005年第3期,第131-133页。
    ①鲁德馨、张锡五:《新医来华后之医学文献》,《中华医学杂志》,1936年第22卷第10期,第1108-1111页。
    ② William Warder Cadbury and Mary Hoxie Jones.At the Point of A Lancet: One Hundred Years of the Canton Hospital 1835-1935,ShangHai:1935.190.
    ③陶文钊、梁碧莹:《美国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9-311页;李传斌:《近代来华新教医学传教士的西医译、著》,《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第117-121页。
    ④高晞:《德贞的西医学译著》,《中华医史杂志》,1995年第4期,第242-246页;高晞:《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⑤张功臣著:《洋人旧事: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① Thirteenth Annual Report of Peking Hospital for1874.The Chinese Recorder 1875,6,p.236.
    ②德贞:《西医汇抄序》,《万国公报》,第20册,1890年。
    ①Wang & Wu,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The Tients in Press.1932,p.328.转引自高晞:《德贞的西医学译著》,《中华医史杂志》,1995年第4期,第242-246页。
    ②德贞:《续西医举隅》,《万国公报》,第14册,1881年。
    ①李传斌:《近代来华新教医学传教士的西医译、著》,《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第117-121页。
    ②赵静涵:《万国药方》“后序”,《格致汇编》,第六年第三卷(1891年)。
    ③许力以:《中国出版百科全书》,书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668-672页。
    ④参见顾长声:《“广学会”在维新运动时期的宣传活动》,载蔡沿思等著:《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李巍:《季理斐在广学会活动述评》,《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第80-87、157页。
    ①《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转引自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②胡浩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刊载的科学知识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28卷5期,第86-87、11页。
    ③张琳:《郭士的医药传教思想与实践》,《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6-19页。
    ④转引自李志刚:《香港基督教会史研究》,道声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⑤转摘自吴义雄著:《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①旧译为《澳门月报》,或译为《中国文库》,也有译为《中华见闻录》或《中华丛刊》。
    ②吴志良、杨允中主编:《澳门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8页。
    ③方汉奇:《中国近代期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④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①许清茂:《<遐迩贯珍·布告篇>》始末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4期,第89-92、97页。
    ②黄瑚:《<遐迩贯珍》介绍》,《新闻大学》,1985年第9期,第93-95页。
    ③《遐迩贯珍小记》,《遐迩贯珍》,1854年12月。
    ④转引自夏春平:《文化色彩》,龙门书局1997年版,第207页。
    ⑤李雄燕:《近代新教教会中文报刊的本土化》,《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2期,第118-121页。
    ①吴义雄著:《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318页。
    ②爱汉者等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7页。
    ①爱汉者等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4-406页。
    ②王健:《西方政法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心》,《法律科学》,2001年第3期,第31-42页。
    ③爱汉者等编,黄时鉴整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5页。
    ④参见张海林:《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探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94-104页
    ⑤张剑:《<中西闻见录>述略——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的传播》,《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57-62页。
    ①洪武姓、宋慈、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2-615页
    ①参见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②王扬宗:《<格致汇编>之中国编辑者考》,《文献》,1995年第1期,第237-243页;王扬宗:《<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1期,第36-47页。
    ①《万国公报》第314、323卷;转引自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②蔡文婷、刘树勇:《从<格致汇编>走出的晚清科普》,《科普研究》,2007年第1期,第59-65页。
    ③王铁军:《傅兰雅与<格致汇编>》,《哲学译丛》2001年第4期,第75-79页。
    ①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359页。
    ②傅兰雅:《化学卫生论序》,《格致汇编》,第三年第一卷(1878),第14页。
    ③李经纬、孙学成编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及续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401页。
    ④李经纬、孙学成编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及续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402页。
    ①孙邦华:《寓华传播的又一次尝试——傅兰雅在上海所编<格致汇编>述论》,《华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第58-63页。
    ②徐寿(原署徐雪村):《医学论》,《格致汇编》,第一年第三卷(1876年)。
    ①徐寿(原署徐雪村):《医学论》,《格致汇编》,第一年第三卷(1876年)。
    ②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转引自来新夏著:《邃谷文录——来新夏自选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页。
    ③徐寿(原署徐雪村):《医学论》,《格致汇编》,第一年第三卷(1876年)。
    ④参见:赵洪钧编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622页;吴文清:《徐寿与“中西医汇通”主张的由来》,《中华医史杂志》,2001年第4期,第240-241页。
    ⑤徐建寅:《论血内铁质之功用》,《格致汇编》,第五年第四卷(1880)。
    ⑥徐建寅:《论吸鸦片成瘾之理及危害》,《格致汇编》,第五年第四卷(1880)。
    ①熊月之、洪泽:《<格致汇编>与西学传播》,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研究论丛》(第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页。
    ②赵荣光、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
    ①周峥嵘:《上海近代中文报纸的最早一页——<上海新报>》,《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第56页。
    ②王樊逸:《<上海新报在华传播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2期,第76页。
    ③胡道静:《<上海新报的二十年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年,第153页。
    ①何小莲著:《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③《仁济医馆标贴》,《中外新闻七日录》(第138号),1867年(同治六年)8月29日。
    ①参考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218页。
    ②《六合丛淡小引》,转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75页。
    ①参见赵晓兰:《从传播西教到传播西学》,《学术月刊》,2008年第12期,第92-97页。
    ②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339页。
    ③王红霞:《晚清华人了解西医的窗口——《万国公报》》,《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3期,第254-264贝。
    ①以上资料见王红霞:《晚清华人了解西医的窗口——《万国公报》》,《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3期,第254-264页。
    ②魏泉:《为历史打开一扇奇妙小窗——从<触摸历史>到<图像晚清>》,《博览群书》2002年第7期,第24-26页。
    ③[清]尊闻阁编:《剖腹出儿》,《点石斋画报二集·竹九》,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④《剖割怪胎》,《点石斋画报?集·文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⑤王苹、邓绍根:《<点石斋画报>记载的中国近代剖腹产手术》,《中华医史杂志》2004年第2期,第122-124页。
    ⑥《宝镜新奇》,《点石斋画报五集·利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①[清]尊闻阁编:《开膛相验》,《点石斋画报五集·辛十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②[清]尊闻阁编:《妙手割瘤》,《点石斋画报四集·御一》,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③[清]尊闻阁编:《疡医受骗》,《点石斋画报初集·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④[清]尊闻阁编:《稳婆讹诈》,《点石斋画报五集·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⑤转引自:[苏]А.И.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与情报学》,徐新民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64-65页。
    ①王吉民、伍连德:《中国医史》,天津出版社1932年。
    ②黄光壁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9页。
    ①目前对《海关医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戴文锋:《<海关医报>与清末台湾开港地区的疾病》,《思与言》,1995年第33卷第2期,第157-213页;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279页。
    ②王吉民:《谈中国最早第一种医药期刊<西医新报>》,《医史杂志》,1952年第1期,第29页。
    ③蒋建国著:《报界旧闻:旧广州的报纸与新闻》,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68-69页。
    ④参见王吉民:《谈中国最早第一种医药期刊<西医新报>》,《医史杂志》,1952年第1期,第27.30页;蔡恩颐:《民元前后之中国医药期刊考》,《中华医学杂志》,1953年第3期,第162-164页。
    ①王吉民:《谈中国最早第一种医药期刊<西医新报>》,《医史杂志》,1952年第1期,第29页。
    ②王吉民:《谈中国最早第一种医药期刊<西医新报>》,《医史杂志》,1952年第1期,第29页。
    ③蔡恩颐:《民元前后之中国医药期刊考》,《中华医史杂志》,1953年第3号,第162-164页。
    ① 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1891-1926.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本。
    ②雷雨田主编:《近代来粤传教士评传》,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①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②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③赖光临:《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1983年版,第38页。
    ④赵晓兰:《19世纪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历史演变及其近代化进程》,《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第121-127页。
    ⑤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2页。
    ①《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8页。
    ②庹继光著:《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144页。
    ①陈垣:《与毕业同学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与北京师大历史系本届毕业生谈话纪要》,《中国青年》1961年第16期,第2页。
    ②叶慧博:《送陈君援庵之北京序》,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419页。
    ①陈智超:《陈垣早年著作初探》,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1990年江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131页:陈乐素:《陈垣同志的史学研究》,陈乐素:《求是集》(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②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赵璞珊:《陈垣先生和近代医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
    赵璞珊《陈垣先生和医学史》,《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4页;
    陈智超:《陈垣早年著作初探》,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1990年江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131页;
    刘泽生:《近代中国医史奠基人陈垣在广州》,龚书铎主编:《励耘学术承习录》(纪念陈垣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0页。
    刘贤:《清末陈垣医学文章叙论》,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89-606页;
    孙邦华:《陈垣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反清反帝活动与思想》,《历史档案》,2006年4期,第77-82页;
    陈占标:《陈垣教授爱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1990年江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93页;
    李玉梅:《陈乐素<陈垣同志的史学研究>中之习医延释——迈向不见人影的历史》,
    张其凡、范立舟主编;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103页。
    ①参见刘泽生:《早期医史学者——尹端模》,《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第3期,第171-173页。
    ②刘泽生:《早期医史学者——尹端模》,《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第3期,第171页。
    ③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398页。
    ④刘祺:《马根济与西医在近代天津的传播》(1879-1888),《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4期,第64-68页。
    ⑤陆肇基:《中国最早的官立西医学校》,《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4期,第25-30页。
    ⑥徐宗亮:《天津府志》(卷七)“恤政”,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⑦李传斌:《李鸿章与近代西医》,《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第21-25页。
    ⑧李颖:《伦敦会传教士马根济简论》,《中华医史杂志》,2004年第4期,第221-224页。
    ⑨ Editor.Diary Events in the Far East.Chinese Recorder 1894,Vol.25.49.
    ⑩李颖:《伦敦会传教士马根济简论》,《中华医史杂志》2004年第4期,第221-224页。
    ①黄彦、李伯新:《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7页。
    ②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398页。
    ③尹端模译,嘉约翰校:《医理略述》,《格致汇编》1891年第6年第4卷,第40-41页。
    ④毕乃德:《记天津医学堂》,陈元晖主编: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附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83-584页。
    ⑤原载《中西日报》,《广东文物》(上册),广东文物展览会编,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1941年版)影印其底本,转引自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99页。
    ⑥黄光壁:《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⑦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8页。
    ⑧原载《中西日报》,《广东文物》(上册,广东文物展览会编,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1941年版)影印其底本,转引自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99页。
    ①蔡恩颐:《民元前后之中国医药期刊考》,《中华医史杂志》,1953年第3号,第162页。
    ②王吉民:《尹端模传》,《医史杂志》,1951年第1期,第47页。
    ③邓铁涛:《中医近代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46页。
    ④甄人主编:《广州之最》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和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广州市志》(卷十五)认为是1894年。
    ⑤陈垣:《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发刊词》,《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一期,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转引自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74-75页。
    ⑥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2页。
    ⑦罗刚编:《中华民国国父实录》(1册),财团法人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年版,第187页。
    ⑧刘泽生:《早期医史学者——尹端模》,《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第3期,第171页。
    ①原载《中西日报》,《广东文物》(上册),广东文物展览会、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1941年版)影印其底本,转引自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99页。
    ②张磊主编:《孙中山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46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2页;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香港旧事见闻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249页。
    ④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249页。
    ①陆丹林:《革命史谭:尹文楷自认不能做官》,《组织》,1943年第6期,第15页;陆丹林、丁士源:《革命史谭:梅楞章京笔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52页。
    ②单纯:《基督教日报<大光日报>的创办》,《新闻研究资料》,1989年第4期,第149页。
    ③方积根、王光明编著:《港澳新闻事业概观》,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④王吉民:《尹端模传》,《医史杂志》1951年第1期,第50页。
    ⑤单纯:《基督教日报<大光日报>的创办》,《新闻研究资料》,1989年第4期,第149-157页。
    ⑥尹端模:《新闻:教会之部:香港尹文楷致发起宗教自由请愿诸君函》,《真光报》,1911年第4,第59-60页。
    ①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1896年第1期,第1-2页。
    ②China Mission Year Book,1913,p.358.转引自单纯:《基督教日报<大光日报>的创办》,《新闻研究资料》,1989年第4期,第154页。
    ③单纯:《基督教日报<大光日报>的创办》,《新闻研究资料》,1989年第4期,第155-157页
    ④黎一乐:《黎纪南二三事》,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总第36辑),第142页。
    ⑤孙文:《大光年刊题词》,载《香港大光报庚申增刊》,香港大光报印务公司1920年版,转引自黄彦编:《孙文选集》(中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3-664页。
    ①王明泽《陈垣事迹著作编年》,载《纪念陈坦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②冯自由:《革命逸事》第4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2版,第241页
    ①参见陈智超:《陈垣早年著作初探》,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1990年江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131页。
    ②陈智超:《陈垣简谱》,载陈垣:《陈垣来往书信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王明泽著:《陈垣事迹著作编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④孙邦华著:《身等国宝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⑤陈智超:《陈垣简谱》,载陈垣:《陈垣来往书信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⑥据陈智超先生查证,陈垣曾参加同盟会并任广东支部评议员,见广州《中国同盟会杂志》,1912年8月,第3期,孙邦华著:《身等国宝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①陈垣:《陈垣来往书信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06页。
    ②《民国元年复刊的<广州时事画报>》,吴群著:《中国摄影发展历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204页;尹韵公主编:《中国新闻界人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70、346页。
    ③陈垣:《陈垣忆<时事画报>》,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381页。
    ④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⑤刘乃和、周少川、王明泽、邓瑞全:《陈垣年谱配图长编》(上),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⑥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⑦刘乃和:《陈垣同志解放前已刊论著目录系年》,《史学史研究》1979年05期
    ⑧陈垣:《陈垣忆<时事画报>》,陈坦著,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381页。
    ①参见刘乃和、周少川、王明泽、邓瑞全:《陈垣年谱配图长编》(上),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7页;刘乃和:《陈垣同志己刊论著目录系年》,载王明泽著:《陈垣事迹著作编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221页;王明泽:《陈垣己刊论著系年补正》,《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61-66页。
    ②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102-103页。
    ③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71页。
    ④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⑤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
    ①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②陈垣:《美国从来就是我们的敌人——四十五年前的回忆》,(《人民日报》,1950-12-08),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
    ③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④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2),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234-235页。
    ⑤李以庄:《梁培基与发冷丸》,寿乐英主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4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369页。
    ⑥参见潘拙庵口述、伍锦整理:《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第26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152页。
    ①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0页;
    李盛平主编:《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652页;
    梁尚:《为“发冷丸”起家的梁培基药厂经营小史》,广州市荔湾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荔湾文史》(第2辑),1990年版,第81-86页;
    李伯坚:《梁培基的悬念广告——“发冷丸”》,李晃春、唐侬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桂海遗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3-115页:
    宋绪:《梁培基妙计招徕顾客》,《岭南文史》,1993年第1期,第27页;
    黄碧琴:《爱国医卫先辈梁培基》,杨万秀主编:《广州名人传》,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202页;
    李以庄:《梁培基是怎样学医的》,李俊权、黄炳炎主编、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岭峤拾遗》,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3-24页。
    ②“发冷丸”广告原刊《时事画报》1907年第37期,参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旧粤百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晚清画报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页。
    ①潘拙庵口述、伍锦整理:《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第26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152页。
    ②张耀荣:《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③张耀荣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史》,广东高等教育山版社2002年版,第120-122页。
    ④刘泽生:《近代中国医史奠基人陈垣在广州》,龚书铎主编:《励耘学术承习录》(纪念陈垣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0页。
    ⑤陈垣:《广东光华医学院故校长郑君纪念碑》,转引自刘乃和:《陈垣年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⑥《陈述教授谈陈垣先生教育青年治学的几件事》,文史哲编辑部编:《治学之道》,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86页。
    ⑦刘乃和:《陈垣年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刘乃和:《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8页。
    ①陈智超:《陈垣早年著作初探》,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1990年江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陈智超:《陈垣与胡适》,龚书铎主编:《励耘学术承习录》(纪念陈垣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244页。
    ②黄碧琴:《爱国医卫先辈梁培基》,杨万秀:《广州名人传》,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页。
    ③刘乃和、周少川、王明泽、邓瑞全:《陈垣年谱配图长编》(上),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①陈垣:《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发刊词》,《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一期,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转引自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74-75页。
    ②
    参见陈智超:《陈垣早年著作初探》,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1990年江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131页,刘乃和、周少川、王明泽、邓瑞全:《陈垣年谱配图长编》(上),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7页;刘乃和《陈垣同志已刊论著目录系年》,王明泽著:《陈垣事迹著作编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221页;王明泽:《陈垣已刊论著系年补正》,《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61-66页。
    ①该书目前尚未发现,参见陈智超:《陈垣早年著作初探》,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1990年江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②本书收入《中国荒政全书》第四辑(第四卷)。
    ③郭之文主编:《抗疫史话》,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第89页。
    ④刘乃和:《陈垣年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①#12
    ②刘乃和:《日记手稿》,‘转引自刘乃和、周少川、王明泽、邓瑞全:《陈垣年谱配图长编》(上),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③梁启超:《医学善会序》《时务报》第三十八册,光绪23年8月11日出版;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4),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9页。
    ④刘桢麟:《富强始于卫生论》,《知新报》(第39册),1897年11月11日。
    ⑤《广布卫生书籍以强种类说》,《东方杂志》,第1年第8期,光绪30年8月25日(1904年10月4日)。
    ⑥林汝耀:《苏格兰游学指南》,《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第一册,第631页。
    ①《新法育婴图》,《时事画报》,1907年第11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旧粤百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晚清画报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②《时事画“赞育医社宣传西法接生”中的“演说词”》,《时事画报》,广州1906年。
    ③李焕真:《岭南书画考析》,《李焕真美术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175页。
    ④陈垣:《从事教育工作六十年》(未刊稿),陈智超:《史学家陈垣传略》,《晋阳学刊》,1980年第2期,第61页。
    ⑤陈垣:《丁未旧作》,丁守和、方行:《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4-306页。
    ⑥《医学卫生报》,1908年第1期;王明泽著:《陈垣事迹著作编年》,广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①陈乐素:《陈垣同志的史学研究》,陈乐素:《求是集》(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②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戴逸、李育民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辛亥革命5),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557页。
    ③《非学问无以建设》,黄彦编:《孙文选集》(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④《国父全集》(第2册),(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第515页。
    ①叶慧博:《送陈君援庵之北京序》,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419页。
    ②叶慧博:《送陈君援庵之北京序》,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附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419页。
    ①《民政部奏德国举行万国卫生博览会遴员派充监》,《政治官报》,宣统2年(第978期),第5-6页。
    ②《万国学校卫生会》,《教育杂志》,宣统2年(第6期),第40-42页。
    ③《万国卫生会》,载《医学卫生报》第八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252-253页。
    ④郑豪:《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末》,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415页。
    ⑤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6页。
    ⑥叶慧博:《送陈君援淹之北京序》,《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九期,民国二年(1913)五月出版,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419-420页。
    ⑦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6页。
    ①《释医院》,载《医学卫生报》第七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240-241页。
    ②《医事杂评:请增疯院名额》,《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一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322-323页。
    ③《记普通征兵身体检查法》,《医学卫生报》第八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256页。
    ④《医事摘评:第四回万国精神病者看护学会》,《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二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342-343页。
    ⑤《医事批评》之《医生产婆痘师注册》,载《医学卫生报》第八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249-250页。
    ⑥刘贤:《清末陈垣医学文章叙论》,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95页。
    ⑦《医事批评》之《警道示预防时疫》,载《医学卫生报》第八期,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243-244页。
    ①贾静涛:《中国古代法医学史》,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176页;《医事批评》之《奏设检验吏已咨行到粤》,载《医学卫生报》第九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284—285页。
    ②《医事批评》之《奏设检验吏已咨行到粤》,载《医学卫生报》第九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284-285页。
    《医事批评》之《美医生副检交涉命案》,裁《医学卫生报》第九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291页。
    《医事批评》之《美医生副检交涉命案续》,载《医学卫生报》第九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307-308页。
    ③《医事批评》之《美医生副检交涉命案续》,载《医学卫生报》第九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307-308页。
    ④参见赵璞珊《陈垣先生和近代医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
    赵璞珊《陈垣先生和医学史》;《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年学术论文集》,第17—3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陈智超:陈垣早年著作初探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1990年江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118-131.&刘泽生近代中国医史奠基人陈垣在广州,
    龚书铎主编:《励耘学术承习录》(纪念陈垣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0页;
    刘贤:《清末陈垣医学文章叙论》,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89-606页;
    李玉梅:《陈乐素<陈垣同志的史学研究>中之习医延释——迈向不见人影的历史》,张其凡,
    范立舟主编;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103页。
    ①陈垣:《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发刊词》,《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一期,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转引自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74-75页。
    ②《黄绰卿像题词》,载《医学卫生报》第五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203-204页。
    ③《日本德川季世之医事教育》,载《医学卫生报》第四期,见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版,第195页。
    ④刘乃和:《陈垣年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①
    曾撰在《高嘉淇传》(《光华医事卫生杂志》1910年9月第2期)
    ①王吉民:《我国早期留学西洋习医者黄宽传记》,《中华医史杂志》,1954年第2期,第98-99页;孙石月,樊华:《我国第一位留学欧美的西医大夫——黄宽》,《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18-20页。
    ②褚季能:《甲午战前四位女留学生》,《东方杂志》,’1934年6月(第31卷第11号),第11-14页。
    ③蒋纯焦:《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46-51页。
    ④《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游学译编》,第6期(1903年4月),见张枬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391页。
    ⑤《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①[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
    ②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三,戊辰民国十七年刊本。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2),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5页。
    ④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13-314页。
    ⑤唐培堃:《中国最早的留日学士唐宝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63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177页。
    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译序”,谭汝谦、林启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⑦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416页。
    ⑧富士川游:《日本医事年表》,《日本医学史》,东京形成社1972年版,第93页。
    ⑨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154页;医药学会:《留学日本医药学校同人姓名调查录》,《医药学报》,光绪33年11月(1907年第6期),第1-4页;沈殿成:《中国人留学日 本百年史》(上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212页。
    ①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页。
    ②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154页。
    ③医药学会:《留学日本医药学校同人姓名调查录》,《医药学报》,光绪33年11月(1907年第6期),第1-4页。
    ④医药学会:《留学日本医药学校同人姓名调查录》,《医药学报》,光绪33年11月(1907年第6期).第1-4页。
    ⑤见《学会记事·游学计划》,《官报》第8-9期,转引自吕顺长:《清末留日学生从量到质的转变——关于清末“五校特约”留学的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83-88页。
    ⑥吕顺长:《清末留日学生从量到质的转变——关于清末“五校特约”留学的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88页。
    ⑦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47页。
    ⑧牛亚华:《清末留日医学生及其对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贡献》,《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3期,第228-36页。
    ⑨吕顺长:《清末浙江与日本》,《中日文化研究文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124页。
    ①三崎裕子:《东京女医校及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中国人留学生名簿》,周一川著:《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199页。
    ②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291页。
    ③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57页。
    ④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57页。
    ①靳士英:《日本反废止汉方医与中国反废止中医之斗争及其比较》,《中华医史杂志》1993年第1期,第45-51页。
    ②郑津舟:《第三代中医论丛—前途·命运·思考》,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③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57页。
    ①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55-456页。
    ②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③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56页。
    ④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孙中山选集》,人们出版社1957年版,第199页。
    ⑤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48-449页。
    ①田正平:《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奏——以留日学生刊物<浙江潮>为个案的考察》,《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第71-77页。
    ②刘步青:《言论:中华民国药学会略史》,《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第1期,第79页。
    ③刘步青:《言论:中华民国药学会略史》,《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第1期,第79页。
    ④刘步青:《言论:中华民国药学会略史》,《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第1期,第79页。
    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李经纬、程之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②王吉民:《中国新医事物纪始》,《中华医学杂志》,1945年第5-6期合刊,第286页。
    ③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49页。
    ④《时报》,1907年4月24日。
    ⑤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⑥《时报》,1907年4月24日。
    ⑦《本会告白》,《医药学报》,1907年第4期。
    ①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49页。
    ②刘步青:《言论:中华民国药学会略史》,《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第1期,第79页。
    ③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4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08页。
    ④刘步青:《言论:中华民国药学会略史》,《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第1期,第79页。
    ⑤《药事新闻:中华药学会上海分会发行<中华药刊>》,《上海市药师公会年报》,1939年第3期;《医药消息:中华药刊出版(药学会上海分会发行)》,《民生医药》,1939年第39期。
    ①《中国国民卫生会叙文》,《南方报》,1907年6月7日;《专件:中国国民卫生会叙文》,《振华五日大事记》,1907年7月14日第19期,第19-21页。中国国民卫生会:《中国国民卫生会叙文》,《女报》,1909年2月第1卷第2号,第14-16页。
    ②王吉民《中国新医事物纪始》,《中华医学杂志》,1945年第5-6期合刊,第285页。
    ③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④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1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页。
    ⑤记工编著:《历史年鉴》(1907),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⑥《神州日报》,1907年7月11日。
    ①周维海:《安徽卫生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3页。
    ②参见:张秉伦:《安徽科学技术史稿》,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72-373页;黄攸立:《西方医学在安徽的传播张秉伦等主编》,《科技集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陆翔、陆兵:《我国近代医学教育家汪自新传略》,《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19卷第6期,第10-11页;汪自新:《中华全国医界联合会会员一览表》,《医学世界》,1913年第23期,第·1-3页。
    ③胡乐丰供稿、曹增之整理:《汪惕予创办上海自新医院及其它》,政协绩溪县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绩 溪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版,第215-21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编辑:《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4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编辑:《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4页;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③曹丽娟:《人体解剖在近代中国的实施》,《中华医史杂志》,1994年第3期,第54页。
    ④汪自新:《汪氏医学汇编书目》,《医学世界》,1913年第23期“附”。
    ⑤《续赠<医学世界>》,《神州日报》,1908年7月31日。
    ⑥陆肇基:《一代学者丁福保》,《中华医史杂志》,1985年第2期,第92-94页;牛亚华、冯立异:《丁福保与近代中日医学交流》,《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4期,第315-329页.
    ①丁福保:《畴隐居士学术史》,上海诂林精舍出版社1949年版,第167-168页。
    ②张德成:《上民政部禀》,《中西医学报》,1910年第1期,第2-5页。
    ③《丁氏医学丛书序》,林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④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53-455页。
    ⑤张德成:《上民政部禀》,《中西医学报》,1910年第1期,第2-5页。
    ①张德成:《上民政部禀》,《中西医学报》,1910年第1期,第2-5页。
    ②《丁氏医学丛书序》,林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③张德成:《上民政部禀》,《中西医学报》,1910年第1期,第2-5页。
    ④张德成:《上民政部禀》,《中西医学报》,1910年第1期,第2-5页。
    ⑤叶晓青、许立言:《清末中西医学研究会》,《中国科技史料》,1981年第2期,第77-79页。
    ⑥叶晓青、许立言:《清末中西医学研究会》,《中国科技史料》,1981年第2期,第77-79页。
    ⑦陈邦贤:《中西医学研究会总会与分会联络简章》,《中西医学报》,1910年第5期,第1-3页。
    ①史和等:《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②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53页。
    ③卢谦:《论说:论日本解剖学之历史》,《中西医学报》,1913年第5期,第1-4页。
    ④参见《国药新声·创刊号发刊词》1939年,《国药新声》丁福保创办,1939年4月在上海正式出版,参见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安科技出版1989年版,第180页。
    ⑤参见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安徽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页。
    ⑥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
    ①《卫生白话报》第一期广告,《时报》1908年7月7日。
    ②浙江省图书馆藏有第1-2期,参见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55页。
    ③参见陈荣广(伯熙):《老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年,第50页;邬国义:《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92页。
    ④史和等:《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⑤《丙午纪卫生学会告成并出阅报事》,《卫生学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正月第1册,第10页;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①《丙午纪卫生学会告成并出阅报事》,《卫生学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正月第1册,第10页;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②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③吴庆棠:《新加坡华文报业与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2-53页。
    ④《卫生开新报》“启”,《新闻报》,1901年6月9日。
    ①汪佩琴周长发:《中医之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45-47页。
    ②康有为:《上海强学会序》,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4),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85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学会》,《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④谭嗣同:《报涂儒篙书》,《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4页。
    ⑤《郴州学会禀》,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4),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66页。
    ⑥《湖南龙南致用学会章程序》,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4),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65页。
    ①陈垣:《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发刊词》,《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一期,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转引自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74-75页。
    ②张德成:《上民政部禀》,《中西医学报》,1910年第1期,第2-5引。
    ③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④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⑤民政部督院抚院批准立案:《中西医学研究会简章》,《中西医学报》,1910年第1期,第6-8页。
    ⑥叶晓青、许立言:《清末中西医学研究会》,《中国科技史料》,1981年第2期,第77-79页。
    ①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②谯枢铭等著:《上海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172页。
    ③李经纬、鄢良编著:《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医学思潮》,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6页。
    ④郝先中:《兼容与并行:清末民初中国医界之二元格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95-198页。
    ⑤李平书:《李平书七十自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4-55页。
    ⑥周雪樵:《敬告病家》,《医学报》,1904年第6期。
    ①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页。
    ②王拭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3页。
    ③严复译:《穆勒名学按语》,王栻编:《严复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47页。
    ④严复:《听中医之言什有九误——与甥女何纫兰》,王思义编:《生斯世何必无情严复家书》,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⑤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3页。
    ⑥张世镳:《论说:中医救亡刍言》,《中西医学报》,1914年第8期,第1-3页。
    ⑦周雪樵:《惠书汇复》,载《医学报》1904年第5期,转引自盛增秀等编写、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室编著:《中西医汇通研究精华》,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⑧《中国医学会章程》,《医学报》,1907年第72期,转引自盛增秀等编写、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室编著:《中西医汇通研究精华》,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①何廉臣:《绍兴医药学报·发刊辞》,转引自盛增秀等编写、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室编著:《中西医汇通研究精华》,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②梁启超:《医学善会序》,《时务报》第三十八册,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十一日出版。
    ③刘桢麟:《富强始于卫生论》,《知新报》(第39册),1897年11月11日。
    ④《新法育婴图》,《时事画报》,1907年第11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旧粤百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晚清画报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⑤《广布卫生书籍以强种类说》,《东方杂志》,第1年,第8期,光绪30年8月25日(1904年10月4日)。
    ①林汝耀:《苏格兰游学指南》,《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第一册,第631页。
    ②《医学卫生报》,1908年第一期,王明泽著:《陈垣事迹著作编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③《二十世纪之<医学世界>出现》,《时报》,1909年7月2日。
    ④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①正如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言:“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报春鸟”“,参见:陈岱荪、季羡林、张岱年、业治铮、陈荣悌、茅家琦:《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报春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第24页。
    ①转引自蒋贤斌、彭善民:《公共卫生与城市现代性:1898—1949年的上海》,《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97-101页。
    ①参见Hagerstrand T. 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②林涛:《国民经济区域调控中心城市调控模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参见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第592-593页;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年),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8-100页。
    ①张沛:《区域规划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②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479页。
    ③胡代光、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40、928页。
    ①贺少华:《区域发展学》,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267页。
    ①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128页。
    ①《北华捷报》,1963年2月1日。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全国实业调查报告》(江苏卷),1933版。第34页。
    ③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页。
    ④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⑤上海市医药公司等:《上海近代西药行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页。
    ⑥张仲礼:《长江沿岸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1页。
    ⑦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①马伯英等著:《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50-455页。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00年》(代前言),见方汉奇:《世界新闻传播1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③施振国主编:《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④王建辉著:《出版与近代文明》,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⑤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年),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8-100页。
    ⑥资料来源:上海卫生志·第十篇医学教育·第一章高等医学教育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 node67643/node67657/node67734/node67908/userobject1ai65242.html,2006-3-14/2009-6-6.
    ①资料来源:上海卫生志·第十四篇医药卫生团体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7643/ node67661/node68136/index.html,2006-3-14/2009-6-6.
    ②陈方之:《上海市公共卫生问题》,《新医与社会汇刊》第1集,第107页。
    ③苏智良、彭善民:《公厕变迁与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为例》,《史林》,2006年第3期,第12-19、125页。
    ④马长林:《上海的租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118-119。
    ①《上海公共租界的卫生事业》,《新医与社会汇刊》第1集,第116-120页。
    ②何小莲:《冲突与合作:1927-1930上海公共卫生》,《史林》,2007年第3期,第页126。
    ③阮笃成:《租界制度与上海公共租界》,杭州永宁院法云书屋,1936年版,第135页。
    ④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91-292页。
    ⑤胡成:《“不卫生”的华人形象:中外间的不同讲述——以上海公共卫生为中心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第56期,第1-37页。
    ⑥参见蒋贤斌、彭善民:《公共卫生与城市现代性:1898-1949年的上海》,《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第97-101页。
    ①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金宝善文集样本》 1991,161-163;龚纯著:中国历代卫生组织及医学教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1998,157
    ②禹公:《谈谈上海的医药刊物》,《上海生活》,1938年5期,第19页。
    ③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第104页。
    ④俞松筠:《卫生行政的意义》,《社会卫生》,1946年第3期,第1-4页。
    ⑤民国17年7月3日依特别市组织法改称上海特别市卫生局,民国19年7月1日又按组织法改称上海市卫生局。
    ①胡鸿基:《公共卫生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2页。
    ② Chieko Nakajima: Health, Medicine and Nation in Shanghai, ca.1900-1945 Proquest and Learning Company,2004.p.156.
    ③《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晓渝各饮食店白话布告》,《卫生月刊》,第1卷第1期,第35页。
    ④《上海市卫生局本年预防霍乱之经过》,《卫生月刊》第6卷第11期,第536页。
    ⑤李廷安:《上海市之公共卫生行政》,《卫生月刊》第4卷第1期,第24页。
    ⑥《第十二届运动报告》,《卫生月刊》第4卷第2期,第87-88页。
    ⑦江上峰:《上海特别市卫生局卫生试验所》,《卫生月刊》,第1卷第1期,第20页。
    ⑧吴利国:《视察饼干糖果食物厂报告》,《卫生月刊》第1卷第7期,第8-211页。
    ⑨《高桥茶馆大扫除》,《卫生月刊》第4卷第4期,第178页。
    ⑩《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市兴办之卫生事业》,《卫生月刊》第4卷第2期,第84页。
    11孙家齐:《上海市卫生局学校卫生史》,《卫生月刊》第4卷第6期,第241页。
    ①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①禇鸣皋:《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护士之重要》,《中央日报》,1934年8月5日,第3张第2版。
    ①资料来源:《七七事变后我国教育界的损失》,彭明、武月星、杨若荷:《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册,1937-1945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32-635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364,372-377页。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抗日战争》(第2卷军事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八一三”后上海教育文化机关遭受日军破坏情形调查统计表》(1937年10月21日)、《教育部编报的抗战以来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财产损失统计表》(1938年8月)、强重华编著,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1931-1945),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347页。
    ②张玲:《抗战时期四川公共卫生事业述论》,《史学集刊》,2009年第1期,第107页。
    ③彭承福:《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②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南京印书馆1947年版,第1页。
    ③贵州省卫生处卫生月刊编辑委员会:《发刊词》,《贵州卫生》,1942年第1卷第1期,第1页。
    ④吴鼎昌:《勖卫生工作》,《贵州卫生》,1942年第1卷第1期,第3页。
    ⑤姚克方:《今后之贵州卫生设施》,《贵州卫生》,1942年第1卷第1期,第11页。
    ⑥崔海雷等:《抗日战争与贵州近代化》,《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第87、88、90页。
    ⑦湖南省卫生处工作报告(1940-1948),湖南省档案馆,全宗号74,卷号49:26。
    ①金宝善:《我国卫生行政的回顾与前瞻》,《社会卫生》,1944年第3期,第1-7页。
    ②金宝善:《我国县卫生行政之发展及其问题》,《县政学报》,1944年第1期,第12页。
    ③《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卫生公报》,1929年第1期,第52-53页。
    ④一说,7个省设立卫生(试验)处,参见龚纯著:中国历代卫生组织及医学教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1998,157-158。
    ⑤金宝善、许世道:《各省市现有公共卫生设施之概况》,《中华医学杂志》,1937年第11期,第1235页。
    ①此前社会贤达虽有乡村卫生之尝试,政府也在汤山镇、江宁县、河北定县清河镇、山东邹平以及浙江兰溪进行过卫生工作,但多属于试验性质,不具有制度意义和普遍意义。参见金宝善:《我国县卫生行政之发展及其问题》,《县政学报》,1944年第1期,第12页。
    ②金宝善:《我国县卫生行政之发展及其问题》,《县政学报》,1944年第1期,第12页。
    ③蒋国宏:《种子革命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品种改良研究》(1927-1937),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见杨叔吉:《本处成立周年纪念感言》,《陕西防疫处—周年纪念特刊》民国22年,第26页。
    ②刘俊凤:《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与社会生活变迁——以民国时期陕西防疫处的活动为考察中心》,《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03期,第96-103页。
    ③杨叔吉:《本处成立周年纪念感言》,《陕西防疫处—周年纪念特刊》民国22年,第26页。
    ④石解人:《西京医药的使命》,《西京医药》,民国22年创刊号,第1页。
    ⑤王崇智:《谈谈分食与合食的利弊》,《陕西卫生月刊》,民国25年第二卷(1),第17页。
    ⑥何仁均:《怎样普及乡村卫生》,《陕西卫生月刊》,民国24年第一卷(8),第35页
    ⑦陕西省教育厅健康教育委员会:《卫生教育与宣传》,《陕西卫生月刊》,民国25年第二卷(2),第56页。
    ⑧刘俊凤:《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与社会生活变迁——以民国时期陕西防疫处的活动为考察中心》,《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03期,第96-103页。
    ⑨张育仁:《中国现代转型悲壮进程中的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0页。
    ①张玲:《抗战时期四川公共卫生事业述论》,《史学集刊》,2009年第1期,第107-114页。
    ②汪元臣:《抗战二年来之医学教育》,《医育》第3卷2、3合期,第11页。
    ③张玲:《抗战时期国人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评议——以抗战时期卫生期刊上的言论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3-117页。
    ④俞松筠:《论医药救济》,《社会卫生》,1944年创刊号,第6页。
    ⑤刘冠生:《战后我国公医制度的展望》,《社会卫生》,1944创刊号,第23页。
    ①申晓云:《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258页。
    ②《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5编高等教育,第一章概述,第86-89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助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④黄茂、曾瑞炎:《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期,第34-55页。
    ①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8页。
    ②王世杰:《发刊词》,《医育》,1935年第1期,第1页。
    ①宋国宾:《改进医学教育之意见》,《医育》,1935年第8期,第3-5页。
    ②王世杰:《发刊词》,《医育》,1935年第1期,第1页。
    ③胡长庚:《医师所负的责任》,《医育》,1935年第3期,第21-26页。
    ①《中国卫生教育社组织概况表与工作概况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集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98-805页。
    ②陈志潜:《发刊词》,《卫生通讯》,1941年第1期,第13-15页。
    ③《发刊词》,《战时医政》,1938年第1期,扉页。
    ④编者:《复刊辞》,《战时医政》,1939年第1期复刊特大号,第1页。
    ①池子华:《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②潘小萼:《创刊赘言》,《会务通讯》1941年创刊号,第1页。
    ③池子华:《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④《创刊辞》,《社会卫生》,1944年创刊号,第1页。
    ①《教育公报》,1938年第10卷4、5、6期,第15页。
    ②《教育公报》,1938年第10卷4、5、6期,第17页。
    ③《教育法令汇编》,1939年第4辑,第30页。
    ④《教育部公报》,1940年第12卷15期,第2页。
    ⑤王世杰:《发刊词》,《医育》,1935年1卷1期,扉页。
    ⑥王睿、井小梅、姚远:《医学教育的开山之刊<医育>》,《编辑学报》,2002年第5期,第333-335页。
    ⑦《提案》,《卫生通讯》,1941年第2期,第13-15页。
    ①《四川省第二届卫生行政技术会议纪详》(成都区),《卫生通讯》,1943年第32期,第5页。
    ②《四川省第二届卫生行政技术会议遂宁区重要提案汇录》,《卫生通讯》,1944年第34期,第17页。
    ③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政府训令》,《卫生通讯》,1944年第38期,第10页。
    ④侯子明:《再论如何解决现阶段中县地方卫生事业之严重问题》,《卫生通讯》,1944年第35期,第4-9页。
    ⑤陈万里:《谈医政(一)》,《社会卫生》,1944年第3期,第8-9页。
    ⑥陈万里:《谈医政》(续),《社会卫生》,1945年第4-5期,第23.24页。
    ⑦陈万里:县卫生院往何处去》,《社会卫生》,1944年第1期,第14-17页。
    ⑧黄良骏:《读<县卫生院往何处去>以后》,《社会卫生,1944年第4、5期合刊,第59-60页。
    ⑨《上海市新药业同业公会紧要宣言》,《医药评论》,第42期,第4页;转引自蒋贤斌、彭善民:《公共卫生与城市现代性:1898-1949年的上海》,《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97-101页。
    ⑩《创刊辞》,《社会卫生》,1944年创刊号,第1页。
    ①《华西医讯》,1945年第3、4期,第96、140页。
    ②李娇娇:《抗战期间贵州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72-75页。
    ③陈廷湘:《抗战时期基督教会在川康的医疗卫生事业》,《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1-468页。
    ①宋国宾:《公医刍议》,《医药评论》,1935年第3期,第1页。
    ②颜福庆:《中国医事事业前途》,《中华医学杂志》,1935年第11期,第1187-1191页。
    ③金宝善:《我国卫生行政的回顾与前瞻》,《社会卫生》,1944年第3期,第1-7页。
    ④杨鹤庆:公医制度建立之急要》,《战时医政》,1940年第6期6,第1-3页。
    ⑤俞松筠:《论医药救济》,《社会卫生》,1944廿第1期,第6-13页。
    ⑥严霈章:《卫生建设应循的途径》,《社会卫生》,1944年第1期,第26-29页。
    ①彭家璋:《中央苏区时期卫生防疫宣传工作》,《兰台世界》2007年第21期,第64-65页。
    ①涂通今:《关于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确立和实施的历史回顾》,《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第1期,第1-4页。
    ②涂通今:《“预防为主”方针溯源》,《人民军医》,2007年第7期,第392页。
    ③刘圣清:《中国新闻纪录大全》,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92页。
    ④贺诚生前口述:《健康报,从红色瑞金走来》,载王东胜、黄明豪:《民国时期健康教育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7页。
    ⑤贺诚口述、冯彩章记录整理:《<健康报>的诞生》,《健康报》,1981年9月3日,第1版。
    ①陈立明等:《中国苏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40页。
    ②高恩显:《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历史简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③高恩显:《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历史简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④王国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辞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3页。
    ⑤孙隆椿、高金声、杨鹤鸣:《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下),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①项英:《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红色中华》1932年1月13日,第1版。
    ②王东胜、黄明豪主编:《民国时期健康教育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③《加紧防疫卫生运动》,《红色中华》,1933年2月13日。
    ④范一农:《我们要怎样来预防瘟疫》,《红色中华》,1932年2月10日。
    ①李振之:《新四军的卫生工作》,载中共盱眙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纂:《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67页。
    ①参见丁洪章主编:《中共党员大辞典》,华龄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页。
    ②《新四军第二师暨淮南军区卫生工作发展概况》,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2005年版,第35页。
    ③王朱:《宫乃泉生平述略》,《中华医史杂志》1989年第2期,第95页。
    ④杨乃坤、刘艳君:《“他象一把斧头”——记原沈阳军区卫生部长宫乃泉》,《党史纵横》,1994年11期,第26页。
    ⑤杨丹平:《白衣战士宫乃泉》,载政汕、江苏省盱眙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盱眙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5年版,第51页。
    ⑥胡田成:《宫乃泉同志与医学图书馆的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1986年第2期,第91-94、84页。
    ⑦杨乃坤、刘艳君:《“他象一把斧头?,——记原沈阳军区卫生部长宫乃泉》,《党史纵横》,1994年11期,第27页。
    ①胡田成:《宫乃泉同志与<医务生活>》,《中华医史杂志》,1983年第2期,第79-80页。
    ②资料来源:胡田成编:《忆宫乃泉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321页。
    ①胡田成编:《忆宫乃泉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②胡田成编:《忆宫乃泉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③王海印:《宫乃泉:军事医学科学的奠基人》,《纵横》2005年第2期,第31页。
    ①中共盱眙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纂:《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67-768页。
    ②胡田成编:《忆宫乃泉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③胡田成:《宫乃泉同志与<医务生活>》,《中华医史杂志》,1983年第2期,第79页。
    ④吴之理著:《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
    ①吴之理:《颅骨骨折》,《国立上海医学院季刊》,1936年第2期。
    ②吴之理:《动脉注射消毒剂以治疗四肢传染法》,《中华医学杂志》,1937第1期,第97页。
    ③吴之理:《休克为肠梗阻致死之因》,《中华医学杂成》,1937年第1期,第98页。
    ④吴之理著:《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
    ⑤吴之理著:《吴之理医学文集》(《文集)简介),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
    ⑥《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工作简史》,三师卫生工作史资料组、徐锡成、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 《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2005年,第57页。
    ⑦《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工作简史》,三师卫生工作史资料组、徐锡成、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2005年,第49页。
    ①吴之理:《改进我们的战伤救护机构》,《先锋医务》,1945年第l卷第8期,转引自吴之理:《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②资料来源:吴之理著:《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③吴之理:《反对乩打针》,《先锋医务》,1944年第1卷第2期,转引自吴之理:《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④吴之理:《怎样做扩创术》,《先锋医务》,1944年第1卷第6期,转引自转引自吴之理:《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1页。
    ⑤吴之理:《切开排脓》,《先锋医务》,1945年第1卷第11期,转引自转引自吴之理:《吴之理医学文集》,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2页。
    ①《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工作简史》,三师卫生工作史资料组、徐锡成、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2005年,第55页。
    ②《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工作简史》,三师卫生工作史资料组、徐锡成、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2005年,第45页。
    ③《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工作简史》,三师卫生工作史资料组、徐锡成、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2005年,第57页。
    ④吴之理:《门诊工作人员应有的认识和责任》,《先锋医务》,1944年第1卷第16期,转引自转引自吴之理:《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8页。
    ①转引自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编:《江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16页。
    ②《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工作简史》,三师卫生工作史史资料组、徐锡成、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2005年,第49页。
    ③《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5册),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第2920页。
    ④张一民:《艰苦创粘 恩泽齐鲁》,载《白备伍伍纪念文集》编辑组编:《白备伍纪念文集》,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①《罗荣桓年谱》(初稿),《罗荣桓传》编写组、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第6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内部发行),第255页。
    ②张一民:《艰苦创业 恩泽齐鲁》,载《白备伍纪念文集》编辑组编:《白备伍纪念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③罗桓:《罗荣桓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96-303页。
    ④罗荣桓:《罗荣桓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96-303页。
    ①白备伍:《反对乱处方》,《白备伍纪念文集》编辑组编:《白备伍纪念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304页。
    ②怡然:《活在人民心中的人》,《白备伍纪念文集》编辑组编:《白备伍纪念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①张一民:《艰苦创业 恩泽齐鲁》,载《白备伍纪念文集》编辑组编:《白备伍纪念文集》,是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9页。
    ②怡然:《活在人民心中的人》,《白备伍纪念文集》编辑组编:《白备伍纪念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56页
    ①烟台卫生志编委会:《烟台卫生志》,烟台市卫生局(内部资料),第392页。
    ②烟台卫生志编委会:《烟台卫生志》,烟台市卫生局(内部资料),第392页。
    ①张一民:《<胶东医刊>发刊词》,《胶东医刊》1944年创刊号,转引自山东省出版总社出版志编辑室编:《山东出版志资料》(第8辑),1989年版,第108页。
    ②张一民:《<胶东医刊>发刊词》,《胶东医刊》1944年创刊号,转引自山东省出版总社出版志编辑室编:《山东出版志资料》(第8辑),1989年版,第108-111页。
    ③张文阁:《<胶东医刊>创刊号》,《烟台晚报》,200年午9月7日.第18版。
    ①滕长富:《山东解放区最早的医学杂志》,《齐鲁晚报》2008年4月3日,第B3版。
    ②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③陕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陕甘宁边区医家传略》(1),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④陂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陕甘宁边区医家传略》(1),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⑤饶正锡:《军委卫生部在陕北》,《革命回忆录》(11),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⑥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⑦饶正锡:《军委卫生部出陕北》,《革命回忆录》(11),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5页。
    ①马寒冰:《陕甘宁边区军事系统卫生工作概况》(1941年11月26日),《解放日报》,1941年11月16日。
    ②陕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陕甘宁边区医家传略》(1),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82页。
    ③陕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陕甘宁边区医家传略》(1),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④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⑤饶正锡:《军委卫生部在陕北》,《革命回忆录》(11),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114页。
    ⑥唐正芒等:《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5页。
    ⑦《抗战三年来八路军卫生部门的工作》(1940年12月25日),饶正锡、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2),金盾出版社1991年版,第211页。
    ⑧本书编委会:《白衣战上的光辉篇章 回忆延安中央医院》(1939.4-1950.8),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①孙忠年:《陕西医药期刊述略(1909-1949),》《中华医史杂志》1991年第2期,第97页。
    ②王茂泽等:《实用健康教育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③孙忠年:《陕西医药期刊述略》(1909-1949),《中华医史杂志》1991年第2期,第97页。
    ④[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⑤《发刊词》,《卫生》(附《解放日报》)第1期,1941年11月24日第4版;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252页。
    ⑥孙忠年:《陕西医药期刊述略》(1909-1949),《中华医史杂志》1991年第2期,第97页
    ①廖沫沙:《从“切实”两字做起——关于保护婴儿问题》,《新华日报》,1943年3月20日,第3版。②左昂:《漫谈疥癣》,《新华日报》,1943年6月14日,第2版。
    ①朱克文等:《中国军事医学史》,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376页。
    ②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馆藏山东地方史志文献选目》,1983年版,第18页。
    ③《山东解放区善后医院卫生复兴计划》,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1),1986年版,第102页。
    ④《山东解放区善后医院卫生复兴计划》,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1),1986年版,第103页。
    ⑤《怡然关于建议健全医务工作给郭秘书长的信》,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1),1986年版,第192页。
    ①《结束语》,《山东医务杂志》,1945年第10期,参见山东省出版总社出版志编辑室编:《山东出版志资料》(第8辑),1989年,第125-128页。
    ②《发刊词》,《山东卫生》,1946年第1卷创刊号,参见山东省出版总社版志编辑室编:《山东出版志资料》(第8辑),1989年,第125-128页。
    ③刘信、高耀国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卫生工怍史》(解放战争时明),2000年版,第262页
    ①《医学书籍杂志报纸出版工作总结》(1949-1948年),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358页
    ②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
    ③刘信、高耀国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卫生工作史》(解放战争时期),2000年版,第262-263;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页。
    ④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
    ⑤刘信、高耀国主编:《中国人民解军沈阳军区卫生工作史》(解放战争时期),2000年版,第262页。
    ①贺诚:《为<健康>报复刊而作》(1946年8月15日),高恩显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资料选编》(1945年8月-1950年5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②马荆宇《在战火中重生——记1946年健康报的复刊》,王东胜、黄明豪主编:《民国时期健康教育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笫478页。
    ③孙仪之:《新战略阶段的卫生勤务》,《健康报》,1947年8月15日。
    ④刘信、高耀国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卫生工作史》(解放战争时期),2000年版,第264页。
    ①贺诚:《在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1948年1月29日),载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页。
    ②《广泛开展卫评》,《健康报》,1948年4月15日。
    ③贺诚:《在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1948年1月29日),载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蓝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278页。
    ④涂通令:《新法治伤在松江各医院实施的结果》,《健康报),1947乍6月25日。
    ⑤贺诚:《在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1948年1月29日),载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294页。
    ⑥刘信、高耀国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卫生工作史》(解放战争时期),2000年,第265页。
    ①冯彩章、李宝定:《贺诚传》,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②《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编:《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1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③载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页。
    ④贺诚:《在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1948年1月29日),载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会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301页。
    ⑤《关于总卫生部布置严防鼠疫的报》,《健康报》,1947年9月25日。
    ⑥刘信、高耀国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卫生工作史》(解放战争时期),2000年版,第265页。
    ①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16页。
    ②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16-417页。
    ③黄树则、林士笑主编:《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61-462页。
    ④东北军区后勤卫生部出版科:《医学书籍杂志报纸出版工作总结》(1946-1948年),载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会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360页。
    ⑤刘信、高耀国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卫生工作史》(解放战争时期),2000年,第265页。
    ①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21页。
    ②东北军区后勤卫生部出版科:《医学书籍杂志报纸出版工作总结》(1946-1948年),载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359页。
    ①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416页。
    ②高恩显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史资料选编》(1945年8月-1950年5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页。
    ③《野战卫生》,1949年7月20日,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①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页。
    ②高恩显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资料选编》(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页。
    ③胡田成编:《忆宫乃泉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④《发刊词》,《战士卫生》1946年创刊号,载山东省出版总社出版志编辑室编:《山东出版志资料》(第8辑),1989年版,第133-134页。
    ①李永璞、林治理:《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②朱克文等:《中国军事医学史》,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页。
    ③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1),会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页。
    ④一说1949年1月5日创刊,李永璞、林治理:《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⑤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⑥朱克文等编著:《中国军事医学史》.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页。
    ⑦王东胜、黄明豪:《民国时期健康教育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⑧李永璞、林治理:《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页。
    ⑨朱克文等编著:《中国军事医学史》,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页。
    ⑩刘信、高耀国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卫生工作史》(解放战争时期),2000年版,第265页。
    11高恩显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资料选编》(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年版,第421页。
    ①《东北帅范大学图书馆中文期刊目录中文期刊目录》(1889-1979),第14页。
    ②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颜吉鹤(卷)主编:《北京志100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期刊志》,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③李永璞、林治理:《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0页。
    ④李永璞、林治理:《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页。
    ⑤一说1949年创刊,李永璞、林治理:《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①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1945.8-1950.5),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421页。
    ②孙忠年:《陕西医药期刊述略》(1909-1949),《中华医史杂志》,1991年第2期,第94-97页。
    ③王睿、姚远:《近现代陕西医学期刊的起源和发展》,《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年第4期,第78页。
    ①孙隆椿主编:《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从》(上),人民卫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②孙隆椿主编:《健康之路》,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③孙隆椿主编:《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④《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4页。
    ①项英:《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红色中华》1932年1月13日,头版。
    ②高恩显等:《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资料选编》(一),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
    ③傅连嶂:《中央红色医院的创立》,原载《红旗飘飘》,第11集;转引自中共龙岩地委纪念“两个五十周年”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闽西的春天革命回忆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1页。
    ④《毛洋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⑤高恩显等:《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资料选编》(一),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①徐持立:《卫生展览会的重要意义》,《解放回报》1944年8月13日。
    ②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③《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3),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①冯彩章、李葆定著:《红医将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②孙隆椿主编:《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③《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编:《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1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1页。
    ④顾鑫伟:《试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23-24页。
    ⑤田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卫生防疫运动》,《北京党史》2007第3期,第10-13页。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从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②罗惠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公民健康权的体制保障》,《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3期。第28-34页。
    ③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6页。
    ④高恩显等:《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资料选编》(一),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⑤王东胜、黄明豪主编:《民国时期健康教育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5页。
    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简章》,《红色卫生》第3期,1933年9月24日。
    ⑦《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⑧中共赣东北省“一大“:《关于苏维埃工作决议案》,1931年9月。
    ①高恩显等:《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资料选编》(一),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年版,第44-45页。
    ②邓铁涛:《中国防疫史》,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14页。
    ③陈明光主编:《中国卫生法规史料选编》(1912-1949.9),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甘肃人民出版社)第一辑,第87页。
    ①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57页。
    ②丁星、郭加复主编:《新四军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③转引自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编:《江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16页。
    ④《新四军第三师卫生工作简史》,载三师卫生工作史资料组、徐锡成、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编:《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2005年,第49、124页。
    ⑤朱克文等主编:《中国军事医学史》,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页。
    ①高恩显等编:《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资料选编》(一),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①《医务工作与宣传工作配合进行:边署召集宣教机关讨论》,《解放日报》,1945年5月18日。载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②福建省龙岩地区文化局:《闽西革命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0-161页。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页。
    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8页。
    ③郑保卫主编:《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185页。
    ④《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8、151页。
    ⑤涂通今:《关于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确立和实施的历史回顾》,《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第1期,第1-4页。
    ⑥四川省通江县卫生局编:《通江卫生志》(1912-1985)通县印刷厂1988年,第85页。
    ⑦高恩显主编:《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资料选编》(一),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页。
    ⑧严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页。
    ①马荆宇:《在战火中重生——记1946年健康报的复刊》,王东胜、黄明豪主编:《民国时期健康教育文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8页。
    ②贺诚:《为<健康>报复刊而作》(1946年8月15日),高恩显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资料选编》(1945年8月-1950年5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①胡田成:《宫乃泉同志与医学图书馆的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1986年第2期,第91-94、84页。
    ②杨乃坤、刘艳君:《“他象一把斧头”——记原沈阳军区卫生部长宫乃泉》,《党史纵横》,1994年11期,第27页。
    ③黄瑶、张惠新编著:《一个人写的人罗生特在中国》,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78贝。
    ④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7页。
    ①冯彩章、李宝定:《贺诚传》,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②冯彩章、李宝定:《贺诚传》,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③《发扬民族革命中卫生工作的精神》,《卫生通讯》(干部扩大会议辑),转引自卢希谦、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④贺诚:《在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1948年1月29日),载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278页。
    ⑤贺诚:《在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1948年1月29日),载后师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 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294页。
    ①马豫章:《延安市平年来的群众卫生工作》,《解放日报》1944年8月13日。
    ②《吕清均、李树芳当选为模范卫生员》,《大众日报》,1944年5月21日第4版。
    ③《野战军后方医院工作人员艰苦卓绝爱护伤员,大批伤愈重上自卫战场》,《大众日报》,1946年9月26日第1版。
    ①继先:《横沟村疫病已破治之现在全村都不信神》,《大众日报》,1946年3月19日,第1版。
    ②《鲁中滨海时疫蔓延,各地军政机关要紧急动员防疫》,《大众日报》,1945年3月19日,第1版。
    ③孙隆椿主编:《健康之路》,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292页。
    ④《关于医院工作座淡会的报道》.《健康报》,1947年7月25日。
    ①《红色中华》,1932年2月10日。
    ②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编:《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文献资料选编》(1937-1949),1982年版,第271-272页。
    ①文金宽、赵可亮主编:《医德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①吴之理:《改进我们的战伤救护机构》,《先锋医务》,1945年第1卷第8朗,转引自吴之理著:《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第22-23页。
    ②罗荣桓著:《罗荣桓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296-303页。
    ①吴之理:《医务十部中几个不正确的倾向》,《先锋医务》,1945年第1卷第10期,吴之理著:《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8页。
    ②吴之理:《不应该告诉病人的事》,《先锋医务》,1945年第1卷第11期,吴之理著:《吴之理医学文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0页。
    ③贺诚:《在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1948年1月29日),载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6),金盾出版社1992年版,第294页。
    ①吕东清:《70年前的一张卫生布告》,《文史博览》,2003年第10期,第51页。
    ②吕东清:《70年前的一张卫生布告》,《文史博览》,2003年第10期,第51页。
    ③《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70-71页.
    ①《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1319页。
    ②张一民:《<胶东医刊>发刊词》,《胶东医刊》1944年创刊号,转引自山东省出版总社出版志编辑室编:《山东出版志资料》(第8辑),1989年版,第108-111页。
    ③诸福棠:《餒养儿童的经济方法》,《医务生活》1948年第5卷第5期,第页229-243页。
    ①郭涛:《羞坏了兰英——月经的故事》,《解放日报》,1942年9月5日。
    ②叶永烈:《科学王国漫步》,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③叶永烈:《科学王国漫步》,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程民主编:《科学小品在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136页。
    ④孙忠年:《陕西医药期刊述略》(1909-1949),《中华医史杂志》1991年第2期,第97页。
    ⑤东方濛:《闲话救命新药》,《新华日报》,1944年3月7日,第4版。
    ⑥石西民、范剑涯等编:《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9页。
    ⑦北野:《癌——人体的法西斯》,《新华日报》1943年5月11日,第4版。
    ①刘荣地:《最佳写作·演讲开头结尾2500例》,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①周葱秀、涂明著:《中国近代文化期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②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页。
    ③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73页。
    ①参见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页。
    ②李刚编:《口腔预防与社会医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③周大成著:《中国口腔医学史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④参见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517页。
    ⑤牛惠生图书馆存第1、2、3卷第1-6期,范行准:《中华医学会牛惠生图书馆中文医书目录》,1949年,第116页。
    ⑥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①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198页。
    ②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
    ③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
    ①李刚:《口腔预防与社会医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②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①龚德才:《中国新闻事业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编:《新闻研究资料》(总第59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
    ③王吉民曾指出:“民国八年,上海时报发行医学周刊,随报分送,此为医学副刊之最早者。”参见王吉民:《中国医药期刊目录》,《中华医学杂志》,1932年第20卷第1期,第55页。
    ④天笑:《医学周刊发刊词》,《时报》,1919年5月14日,第4版。
    ①姚福申、管志华:《中国报纸副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①诵穆:《谈医药副刊——书报评介之六》,《中医新生命》1936年19期,第30页。
    ②编者:《发刊词》,《申报·医药周刊》,1932年12月19日,第4张第15版。
    ①诵穆:《谈医药副刊——书报评介之六》,《中医新生命》1936年19期,第31页.
    ②林语堂:《申报的医药附刊》,《宇宙风》1936年6月1日第18期,第270-271页。
    ③诵穆:《谈医药副刊——书报评介之六》,《中医新生命》,1936年19期,第31页。
    ④暗然:《新医界之中文出版物》,《医学周刊集》,1932年1月5日。
    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李经纬、程之范册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②龚纯:《我国近百年来的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杂志》,1982年第4期,第209-215页。
    ①《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章程》,《教育公报》1920年第12期, 第13-17页。
    ②《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沿革略》(1928年3月),转引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③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90-491页。
    ④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26-527页。
    ①薛愚:《中国医药史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第358页。
    ②黄菊盛:《张謇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档案与建设》,2003年第3期,第35-35页。
    ①记者:《教育部聘定医学教育委员》,《医药评论》,1929年第24期,第28页。
    ②前者培养较高级的医务工作者,专门从事研究的人才,而后者培养一般的专业医师和实用卫生的人才。参见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页。
    ③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页。
    ④《教育部有关医学教育的建议的意见疑问等文书》(民国25年2月29日),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5-14892。
    ⑤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编订:《医学专科学校教材大纲》,1935年。
    ⑥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94-495页。
    ⑦龚纯:《中国历代卫生组织及医学教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1998年版,第176页。
    ①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②关于西医派别之争参见李涛:《医学史纲》,中华医学会出版委员会1940年;李涛:《民国二十一年度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杂志》,1933年第5期;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54年版;金宝善:《民国以来卫生事业发展简史》,《医史杂志》1948年第1、2合期。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362页。
    ④《我国医学院校最近概况》,《中华医学杂志》,1937年第8期,第1129-1130页。
    ①参见慕景强:《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摘要;秦永杰、王云贵:《民国时期中国高等西医学教育的简要评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第3期,第18-19.39页。
    ①《公布普设农医工专科学校方案令》,《法令周刊》1931年第52期,第5页。
    ①《东南医刊》,1932年第3期、第4期。
    ②熊庆来:《<云大医刊>发刊词》,转引自张建新、董云川:《云大文化史料选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①《同济杂志社启事》,《同济杂志》,1921年第1期。
    ①《我国医学院校最近概况》,《中华医学杂志》,1937年第8期,,第1129页。
    ②《教育部公报》第1年第5期。
    ③陈伦会:《本社成立纪事》(附《同济杂志社》简章),《同济杂志》1921年第1期,第7页。
    ④罗绮园:《<同济杂志>发刊辞》,《同济杂志》1921第1期,第1页。
    ⑤尹志伊:《宣言》,《同济杂志》1922年第13期,第1-2页。
    ①转引自杨德生、崔智林、姚远:《西北大学教育理念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②黄万武:《中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学报发展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③翁智远:《同济大学史》(第1卷1907-1949),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④熊庆来:《<云大医刊>发刊词》,转引自张建新、董云川:《云大文化史料选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⑤原载《西大医刊》1949年9月1日第1卷第1期,第1页,参见杨德生主编崔智林姚远副主编:《西北大学教育理念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王睿,井小梅:《<西大医刊>开创的学术新风尚》,《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496-498页。
    ①《同济》1918年第1期《发刊词》。
    ②《同济》1918年第1期《本杂识宣言》。
    ③《同济》1918年第1期《发刊词》。
    ④《同济》1918年第1期《本杂识宣言》。
    ⑤《同济》1918年第1期《发刊词》。
    ⑥朱德明:《浙江医药史》,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①陈志潜:《丙寅医学社》,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话说老协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42-443页。
    ②贾晓慧:《<大公报>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221页。
    ③陈志潜:《发刊漫谈》,《大公报·医学半月刊》1929年7月3日第1期。
    ④《读者之声》,《大公报医学半月刊》,1929年10月19日第8期。
    ⑤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218页。
    ①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173页。
    ②纪石:《二十年来的丙寅医学社》《医潮》,1947年第1期。
    ③胡一峰、尹媛萍:《建设“新医”的努力—<医学周刊集>与丙寅医学社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第125页。
    ④纪石:《二十年来的丙寅医学社》《医潮》,1947年第1期。
    ⑤江绍原:《序》,《医学周刊集》(第3卷),丙寅医学社1930年。
    ⑥尹倩:《近代中国西医群体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87页。
    ①郑杭生:《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40页。
    ②段治文:《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110页。
    ③何亚平:《科学社会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④夏禹龙:《科学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页。
    ①参见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8页。
    ②刘远明:《中华医学会与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体制化》,《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164页。
    ①王吉民:《中国新医事物纪始》,《中华医学杂志》1945年第5-6期(合刊),第286页。
    ② W.W.Cadbury and M.H.Jones,At the Point of a Lancet,One Hundred Years of the Canton Hospital,1835-1935.Shanghai,1935,pp.135.
    ③李传斌:《中华博医会初期的教会医疗事业》,《南都学坛》,2003年第1期,第34页。
    ④王吉民:《中国新医事物纪始》,《中华医学杂志》,1945年第5-6期(合刊),第286页。
    ⑤程之范:《中外医学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523页;张大萍、甄橙、陈丽云:《中外医学史纲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页。
    ⑥转引自黄光壁:《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8-1079页。
    ⑦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523页。
    ⑧李传斌:《中华博医会初期的教会医疗事业》,《南都学坛》,2003年第1期,第35页。
    ①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523-524页。
    ②刘远明:《中华医学会与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体制化》,《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164页。
    ③ K.Chiminwong,Wu Lien-The.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TieTsin Press,LTD,1932:401-402.转引自钱益民、颜志渊:《颜福庆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以上资料参见黄贻清辑录:《本会创立二十年来大事记》,《中华医学杂志》,1934年第1期,第143-169页;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历届大会简介》,《中华医史杂志》,1985年第4期,第216-222页;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七十年大事记(1915—1984)》,《中国科技史料》,1987年第3期,第48-57页。
    ①黄贻清辑录:《本会创立二十年来大事记》,《中华医学杂志》,1934年第1期,第143页。
    ②《中华医学会宣言》,《中华医学杂志》,1915年第1期,第15页。
    ③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历届大会简介》,《中华医史杂志》,1985年第4期,第216-220页。
    ④张大庆:《中国近代的科学名词审查活动:1915-1927》,《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5期,第47页。
    ⑤《科学名词审查会第一次化学名词审定本·序》,《东方杂志》第17卷第7期(1920年4月)。
    ①《科学名词审查会记》,《中华医学杂志》,1921年第3期,第175-177页。
    ②张大庆:《早期医学名词统一工作:博医会的努力和影响》,《中华医史杂志》1994年第1期,第15-19页;李传斌:《医学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西医翻译名词的确定和统一》,《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4期,第50-56页。
    ③俞风宾:《医学名词意见书(二)》,《中华医学杂志》,1916年第3期,第16页。
    ④俞风宾:《医学名词意见书(一)》,《中华医学杂志》,1916年第1期,第1-15页。
    ⑤陈新石、袁桂清、徐弘道等:《中华医学杂志的发展与历史回顾》,http://www.nmjc.net.cn/three.asp? id=994#,2010-4-11/2010-4-11.
    ⑥《科学名词审查会之发达》,《中华医学杂志》,1919年第2期,第65页。
    ⑦黄贻清:《本会创立二十年来大史记》,《中华医学杂志》,1935年第1期,第144页。
    ①王完白:《中华医学会会务会议补志》,《中华医学杂志》,1925年第6期,第477页。
    ②张玉琴:《中华医学会的公共卫生工作》,《中华医史杂志》,1986年第3期,第152页。
    ③黄贻清:《本会创立二十年来大史记》,《中华医学杂志》,1935年第1期,‘第144页。
    ④《本会第七次大会纪略》,《中华医学杂志》,]928年第1期,第67页。
    ⑤黄贻清:《本会创立二十年来大史记》,《中华医学杂志》,1935年第1期,第157页。
    ⑥黄贻清:《本会创立二十年来大史记》,《中华医学杂志》,1935年第1期,第153页。
    ⑦《卫生署署在本杂志内附设公共卫生栏》,《中华医学杂志》,1932年第3期,第513-514页。
    ⑧《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市兴办之卫生事业》,《卫生月刊》,1934年第4卷第2期,第86页。
    ⑨黄子方:《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报告》(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九年四月),《中华医学杂志》,1940年第7期,第549页。
    ①以上资料参见陈新石、袁桂清、徐弘道等:《中华医学杂志的发展与历史回顾》,http://www.nmjc.net.cn/ three.asp?id=994,2010年4月6日。
    ①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508页。
    ②参见甄橙:《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1880-1930年),《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355-364页。
    ③王瑛:《在艰辛历程中发展壮大的中华护理学会》,《当代护士》2006年第8期,第17-18页。
    ④王斌全、赵晓云:《中华护理学会易名史》,《护理研究》2007第8期(下旬版),第2255页。
    ⑤王吉民:《中国新医事物纪始》,《中华医学杂志》1945年第5-6期(合刊),第286页。
    ①甄橙:《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1880-1930年),《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361页。
    ②甄橙:《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1880-1930年),《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361页。
    ③关于《中华护士四季报》的创刊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海,刘燕萍、霍杰:《中国第一份护理刊物——<中国护士四季报>创办始末》,《当代护士,1998年第1期,第38页。一说是汉口,参见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508页。
    ④范湘鸿、王小东:《现代护理管理知识问答》,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5页。
    ①甄橙:《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1880-1930年),《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361页。
    ②刘燕萍、霍杰:《中国第一份护理刊物——<中国护士四季报>创办始末》,《当代护士》1998年第1期,第38页。
    ①王志均:《既开风气又为师——林可胜先生传》,王志均、陈孟勤:《中国生理学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243页;曹育:《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林可胜博士》,《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1期,第26-41页。
    ②陈民:《杰出的华侨生理学家林可胜》,载宋嘉沛:《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659页,转引自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林可胜时期”》(上),《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页。
    ①方汉奇、史媛媛、赵永华:《中国新闻事业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2-85页。
    ②杨雄里:《历史可以作证——纪念<生理学报>创刊80周年》,《生理学报》,2007年第3期,1-1。
    ①《<中国生理学杂志>和<生理学报>六十年》,《生理学报》1987年第6期,第1-3页。
    ②刘步青:《中华民国药学会略史》,《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第1期,第79页。
    ③渠时光:《中国药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3页。
    ④张辅忠:《发刊辞》,《中华药学杂志》1936年第1期,第1页。
    ①万芳、赵曦:《<中华药学杂志>创刊初期回顾》,《中国药学杂志》,1999年第9期,第634页。
    ②万芳、赵曦:《<中华药学杂志>创刊初期回顾》,《中国药学杂志》,1999年第9期,第633-635页。
    ③曹晖:《中国药学会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订》,蔡仲德、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编:《中药研究论文集》,(1993),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①陈新谦:《中国近代药学书刊的出版工作》,《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第1期,第30页。
    ②陈新谦、张天禄编:《中国近代药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页。
    ③袁宝华、翟泰丰:《中国改革大辞典》(公元前21世纪-1992年5月),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290页。
    ④陈新谦、张天禄:《中国近代药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175页。
    ①发刊词,《药识》,1946年第1期,第1页。
    ②陈新谦:《中国近代药学书刊的出版工作》,《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第1期,第30-36页。
    ①毕汝刚、郭祖超:《公共卫生》,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第1-2页。
    ②黄建始:《什么是公共卫生?》,《中国健康教育》,2005年第1期,第20页。
    ③廖果等:《东西方医学的反思与前瞻》,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④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①程之范:《中外医学史》,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页。
    ②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③黎伯概:《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草案批评书》,《国医公报》,1933年5期,第79页。
    ④杨敷海:《近数年来国内卫生行政之观察暨以后施政方针》,《中国卫生杂志》1931年第17期,刘泽霖:《较早的<中国卫生杂志>》,《天津卫生史料》,1987年第6期,第93页。
    ⑤金宝善:《民国以来卫生事业发展简史》,《医史杂志》1948年第1、2合期,第25页。
    ⑥余新忠:《另类的医疗史书写——评杨念群著<再造“病人”>》,《中国近代史》2008年第2期,第112页。
    ①李忠萍:《“新史学”视野中的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研究述评》,《史林》,2009年第2期,第182页。
    ②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528页。
    ③朱敏彦、上海通志馆编:《上海防疫史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④中华卫生教育会:《中国妓业之流毒》,《社会学杂志》,1922年第1期,第1-8页。
    ①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②范讳:《论中国青年会》,《万国公报》第212册,第24629页,转引自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③参见侯杰、王文斌:《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和谐——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为例》,《史林》2007年第4期,第40-47页。
    ④王正廷:《青年会对于新中国之贡献》,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周年纪念册》(1885-1935),青年协会书局,1935年,第29-30页。
    ⑤《申报》1920年5月12日。
    ⑥张鸣岛:《上海卫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1998年出版,第256页。
    ⑦《申报》1920年7月2日。
    ⑧《申报》1924年5月8日。
    ①徐庆誉:《我所希望于青年会》,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周年纪念册》(1885-1935),青年协会书局,1935年,第24页。
    ②李丽娟:《二十年代妇女节制会在上海的活动》,林克:《上海研究论丛》(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97-306页。
    ③池子华、郝如一:《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前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杨红星、池子华:《近年来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综述》,《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8页。
    ④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23-128页。
    ⑤参见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林可胜时期”》(上、下),《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3期。
    ①沈新路:《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救护总队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红会救护总队),1987年,第59页。
    ②杨红星:《留美医学生与抗战救护》,郝如一、池子华:《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124页。
    ③张建俅:《近代中国政府与社团关系的探时——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1912-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47期,第55页
    ①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史料》(第1辑),1983年,第39页。
    ②《防痨检查报告》,《医药评论》,1936年第11期,第18页。
    ③《防痨检查报告》,《医药评论》,1936年第11期,第18页。
    ④《附录:中国预防痨病协会章程》(1933年),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史料》(第1辑),1983年,第158页。
    ⑤《附录:中国防痨协会章程》(1948年),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史料》(第1辑),1983年,第161页。
    ⑥颜福庆:《中国防痨协会三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后计划》,《医药评论》,1936第12期,第13页。
    ①“中国防痨史料”编写组:《中国防痨协会在沪成立》,《结核病健康教育》,1993年第2期,第33页。
    ②颜福庆:《中国防痨协会三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后计划》,《医药评论》,1936第12期,第14页
    ③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史料》(第1辑),1983年,第42页。
    ④颜福庆:《中国防痨协会三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后计划》,《医药评论》,1936第12期,第14页。
    ①颜福庆:《中国防痨协会三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后计划》,《医药评论》,1936第12期,第14-15页。
    ②颜福庆:《中国防痨协会三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后计划》,《医药评论》,1936第12期,第15页。
    ③范守渊:《劝止吐痰与防痨》,《防痨》,1935年第9期,第511-515页。
    ④颜福庆:《中国防痨协会三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后计划》,《医药评论》,1936第12期,第15页。
    ⑤王忠仁、张本、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中国结核病学科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①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史料》(第1辑),1983年,第44页。
    ②志:《社论:处理麻疯病人之新策》,《麻疯季刊》,1935年第3期,第3页。
    ③张国华:《中华麻疯救济会之呼吁》,《麻疯季刊》,1927年第1期,第8页。
    ④参见梁其姿:《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第3-14页。
    ⑤凌鸿铭:《香港支会之成立及目前概况》,《麻疯季刊》第1卷第1期,第40页。
    ⑥参见梁其姿:《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第3-14页。
    ①周增苞:《铲除中国麻疯之方案》,《麻疯季刊》1931第第3期,第32-33页。
    ②《中华麻疯救济会简章》,《麻疯季刊》,1927年第1期,第47页。
    ③江澄:《我国最早的麻风杂志——<麻风季刊>》,《中华医史杂志》,1992年第4期,第64页。
    ④邬志坚:《近年来吾国铲除麻疯运动之进展》,《麻疯季刊》,1933年第4期,第5页。
    ⑤邬志坚:《一年来工作之检讨》,《麻疯季刊》,1936年第1期,第24-29页。
    ⑥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509页。
    ⑦《麻疯之管理》,《公共卫生月刊》1937年第9-10期,第754页。
    ⑧《中华麻疯救济会简章》,《麻疯季刊》,1927年第1期,第47页。
    ⑨邬志坚:《中国扑灭麻疯运动》,《麻疯季刊》,1935年第3期,第27-28页。
    ①曾宪琳:《铲除中国麻疯之方案》,《麻疯季刊》1933年第1期,第24-27页。
    ②罗爱思:《中国铲除麻疯运动的前瞻》,《麻疯季刊》,1933年第1期,第4页。
    ③罗爱思:《中国铲除麻疯运动的前瞻》,《麻疯季刊》,1933年第]期,第3页
    ④邬志坚:《中国扑灭麻疯运动》,《麻疯季刊》,1935年第3期,第28页。
    ⑤邬志坚:《参见一年来工作之检讨》,《麻疯季刊》,1936年第1期,第24-26页。
    ①邬志坚:《麻疯十事》,《麻疯季刊》,1939年第2期,第20页。
    ②邬志坚:《谈中国患麻疯症者》,《麻疯季刊》,1933年第l期,第47页。。
    ③《从中华麻风疗养院到遵义医院》,政协上海市宝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市宝山区卫生局:《宝山卫生史话》,1990年版,第14页。
    ④邬志坚:《麻疯病院》,《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34-1936年,第13期,第164-165页。
    ⑤邬志坚:《中国扑灭麻疯运动》,《麻疯季刊》,1935年第3期,第28页。
    ⑥《中央卫生署通令普通医院收治麻疯病人》,《麻疯季刊》,1936年第2期,第41页。
    ⑦《通令转饬各医院酌量收治麻疯病人》,《广东省政府公报》,1936年第328期,第43-44页。
    ⑧刘家峰:《福音、医学与政治:近代中国的麻风救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第88-99页。
    ①参见江澄:《麻风病人创办的杂志——《晨光季刊》,《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92年第1期,第44-45页。
    ①周作人著,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2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①赵婧:《1927-1936年上海的妇幼卫生事业——以卫生行政为中心的讨论》,《史林》,2008年第2期,第133页。
    ②梁景和:《五四时期“生育节制”思潮述略》,《史学月刊》,1996年第3期,第68页。
    ③蔡元培:《请美国山格尔夫人到北大讲演启事》,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四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7页。
    ④山额大人:《生育制裁的什么与怎样》,小峰、矛尘笔译,胡适日译,《晨报副镌》,1922年4月22日。
    ⑤陈海澄:《会见山额夫人以后底杂记》,《学灯》,1922年5月17日。
    ①王雪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节制生育思潮与实践——以桑格夫人来华为中心的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34-41页。
    ②[韩]俞莲实:《民国时期关于“生育节制”的四大论战》,《史林》,2008年第5期,第128-148页。
    ③潘光旦:《北平妇婴保健会成绩》,《华年》,1933年12月9日。
    ④陈永生,《雷洁琼教授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节制生育》,《民主》,2006年第11期,第29页。
    ⑤杨红星、王华玲:《留美医学生杨崇瑞与中国妇婴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9页。
    ①兰安生:《节制生育与中国》,《中华医学杂志》,1936.第5期,第354页。
    ②《一个提案》,《北平晨报·人口副刊》1935年11月3日第43期,第5版。
    ③王逸慧:《节育委员会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37年第5期,第634-636页。
    ④《本会出售节育泡沫粉》,《中华医学杂志》,1937年第1期,第108页。
    ⑤《上海节育研究社》,《上海医事周刊》1940年10月7日第41期。
    ⑥[韩]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345页。
    ①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4·胡适文存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3-646页。
    ②蒋介石:《我对于中华慈幼协会的希望》,《慈幼月刊》,第5期,第9页。
    ③《孔庸之会长之全国慈幼大会开幕词》,《现代父母》1936年第7期,第38页。
    ④《中华慈幼协会与全国慈幼领袖会议》,《申报》1934年10月9日。
    ⑤罗运炎:《慈幼运动与中国的建设》《罗运炎文集》(卷1)1931年,第169-171页。
    ①《儿童卫生运动》,《申报》,1931年6月19日。
    ②《儿童卫生运动昨日提灯游行》,《申报》1931年6月20日。
    ③《儿童卫生运动》,《申报》1931年6月24日。
    ④《儿童卫生运动作日开会表演》,《申报》,1931年6月21日。
    ⑤《儿童卫生运动》,《申报》,1931年6月24日。
    ①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4·胡适文存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3-646页。
    ②蔡元培:《中华慈幼协会六周年纪念会演说词》,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66页。
    ③蔡元培:《慈幼的新意义》,原载《现代父母》1935年第6期,转引自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84-585页。
    ①中华慈幼协会:《中国儿童节的由来——叙述呈请经过》,《新教育杂志》,1947年第1期,第49页。
    ②《中华慈幼协会儿童年开幕日宣言》,《现代父母》,1935年第6期,第6页。
    ③《全国慈幼领袖会议筹备经过之始末》,《全国慈幼领袖会议实录》,1934年,第185页。
    ①赵宝爱:《国家主义视野下的儿童保护问题》(1928-1937),载丛晓峰主编:《社会法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页。
    ①高晞:《传教和行医:不同道不相为谋》,《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18卷第4期,第39-46页。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格致汇编
    东方杂志(1904-1948)
    科学杂志(1941-1942)
    科学大众月刊社.科学大众(1937-1950)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
    汪自新.医学世界
    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医校刊(1932)
    内政部卫生署医疗防疫队总队部.医防通讯(1939)
    河北省立医学院.医光(1947-1948)
    平湖县医师公会出版委员会,平湖医刊(1947)
    清华大学医文学社.医文(1936)
    医界春秋社.医界春秋(1926-1937)
    东南医刊社.东南医刊(1929-1931,1948)
    全国医师联合会.医事汇刊(1930-1936)
    战时医政旬刊社.战时医政(1938-1944)
    北平大学医学院医光社.医光汇刊(1930)
    何管章.广西医刊(1941-1944)
    李涛.医文摘要(1947-1948)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年刊社.国立北平大学医学年刊(1932)
    艾酉学会.医事月刊(1923-1925)
    中国医事改进社.医事公论(1933-1937)
    汪元臣.医育(1935-1941)
    北京中央防疫处.卫生杂志(1925)
    汉口市政府卫生科.汉口卫生(1948)
    浙江吴兴卫生事务所.吴兴卫生(1937)
    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附设卫生事物所.通俗卫生(1940-1941)
    青海省卫生实验处.卫生专刊(1935)
    上海工人联合医务处.31业卫生通讯(1944)
    中央防疫处.通俗卫生月刊(1922)
    广西百色卫生区卫生事务所,广西百色卫生区省立医院.百色卫生(1940)
    上海特别市卫生局,中华卫生教育会.卫生月刊(1928-1943)
    北平特别市卫生局.卫生公报(1928-1929)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卫生(1947-1948)
    汉口卫生局.卫生月报(1929)
    北京第一卫生区事务所.大众卫生(1935-1937)
    广东省卫生处.广东卫生(1939-1943)
    广州市政府卫生局.广州卫生(1935-1936)
    谢筠寿.社会卫生(1944-1947)
    四川省卫生处.卫生通讯(1941-1944)
    贵州省卫生处卫生月刊编辑委员会.贵州卫生(1942)
    行政院卫生署.卫生署医药证照公告月刊(1936-1937)
    卫生部总务司第二科.卫生公报(1929-1930)
    北京市卫生局卫生月报编辑室.卫生月报(1939-1943)
    华北卫生研究所.华北卫生研究所年报(1941-[?])
    康健周刊社.康健周刊(1933)
    李尊权.康健世界(1935-1937)
    上海中法大学药科毕业同学会学术股.药识(1946)
    中华药学会南京分会药友社.药友(1936-1937)
    台湾国医药报(1946-1947)
    上海市药师公会.上海市药师公会年报(1935)
    苏报、时报、申报、民报、新闻报、上海报、大晚报、新夜报、文汇报、 神州日报、新申报、新中华、健康报、解放日报、时事新报、民众日报、社会日报、时代日报、新闻夜报、大美晚报、社会晚报、华美晚报、生活日报、中美日报、中华日报、中央日报、安徽日报、东南日报、晨报(上海)、大公报(上海)、大公报(天津)、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南京)、中央日报(屯溪)、点石斋画报
    上海市医务工作者工会.档案号.C3
    上海牙医专科学校.档案号.Q260
    上海市制药工业同业公会.档案号.S65
    上海市卫生局.档案号.B242
    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档案号.B256
    上海市卫生局.档案号.J22
    上海市卫生局.档案号.Q400
    日伪上海特别市卫生局.档案号.R50
    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8年印行.
    内政部年鉴编篡委员会编.内政年鉴19364卫生篇.商务印书馆,1936.
    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上海市年鉴.中华书局,1936.
    第一次教育年鉴(1934)
    第三次教育年鉴(1945)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程千帆,徐有富.校雌广义·目录篇[M].济南:齐鲁书社,1988.
    程千帆,徐有富.校雌广义·版本篇[M].济南:齐鲁书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雌广义·校勘篇[M].济南:齐鲁书社,1999.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范行准.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中华医史学会[M].民国32年刊本.
    范行准.中华医学会牛惠生图书馆中文医书目录[M].上海:上海中华医史学会,1949年铅印本.
    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61.
    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补充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增订本[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目录(1862-1949)[M].上海:上海图书馆,1957.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2(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2(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2(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3(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3(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82;1983;1986:198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文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数据库,(1857-1949)[M].上海:上海文达信息有限公司.
    上海市报刊图书馆编辑.上海市报刊图书馆中文期刊目录(1881-1949)[M].上海:上海市报刊图书馆,1957.
    北京图书馆报纸刊编目组.北京图书馆馆藏报纸目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旧期刊目录(上,中)[M].北京:北京大学 图书馆,1956.
    北京图书馆.中国医药书目[M].北京:北京图书馆,1954.
    伍杰.中文期刊大词典(上,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期刊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期刊目录(1889-1979)[M].1982.
    戴国林.江苏地区期刊与方志综录(上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六十年来中医报刊目录(1905-1965)[M].北海: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中国图书馆.中国协和医学院图书馆期刊目录[M].北京:中国协和医院图书馆,1957.
    上海医学图书馆协会.上海市各医学图书馆所藏期刊联合目录[M].1952.
    四川省重庆市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各图书馆馆藏中文旧期刊联合目录(初稿1884-1949第4卷)[M].重庆:四川省重庆市四川大学图书馆1959.
    周晓晴等.四川大学图书馆报刊目录(1876-1949)[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地区期刊联合目录(第2辑中文刊之部1904-1948)[M].济南:山东省图书馆,1958.
    张明义,王立行,段柄仁.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期刊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6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北京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卫生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医疗卫生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等.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上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地区期刊联合目录,(第2辑中文刊之部1904-1948)[M].济南:山东省图书馆,1958.
    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济南市卫生局编志办公室.山东卫生历史报刊资料 选编(第3辑济南市专辑)[M].1986.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卫生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1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史和等.中国近代报刊名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俞凤宾.学校卫生要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胡宣明.中国公共卫生之建设[M].上海:东亚图书馆,1928.
    胡鸿基.公共卫生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沙古山.都市卫生[M].上海:中华印刷公司,1930.
    胡安邦.国医开业术[M].上海:上海胡氏医室,1933.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潘光旦.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薛建吾.中国乡村卫生行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胡定安.民族与卫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李廷安.中外医学史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7影印.
    俞松筠.卫生行政概要[M].台北:正中书局,1947.
    范守渊.青年卫生讲话[M].台北:正中书局,1947.
    王韬.瀛蠕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广州博济医院创立百周年史略[M].广州:广州岭南大学,1935.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妇婴卫生常识[M].新华书店,1947.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833-1949中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M].北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姚远.中国大学科技刊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姚远等.中国近现代科技期刊(1792-1949)[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姚远,王睿.姚树峰等.中国科技期刊源流[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倪延年,吴强.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周佳荣.苏报与清末政治思潮[M].香港:昭明出版社,1979.
    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池子华,郝如一.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池子华,郝如一.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池子华.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郑师渠,史革新.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熊月之.西制东渐近代制度的嬗变[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料[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M].1996.
    李长莉.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刘明翰.世界中世纪史新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
    杨家骆.中国近代史文献汇编鸦片战争文献汇编(二)[M].台北:台北鼎文书局,1973.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卢嘉锡总主编,廖育群.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李晃春,唐侬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桂海遗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李俊权,黄炳炎,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岭峤拾遗[M].中华书局,2005:23-24.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7.
    黄爱平,黄兴涛.西学与清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8.
    黄彦,李伯新.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董光壁.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
    罗刚.中华民国国父实录(1册)[M].财团法人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
    张磊.孙中山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方积根,王光明.港澳新闻事业概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文史资料,(第26辑)[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助会议.抗战时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66.
    张耀荣.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吴庆棠.新加坡华文报业与中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第2卷军事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王栻.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王思义.生斯世何必无情严复家书[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谯枢铭等.上海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彭明,武月星,杨若荷.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册,1937-1945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强重华,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战争时重要资料统计集,(1931-1945)[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童鹰.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1859年5月2日)[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樊洪业,王扬宗:西学东渐——科学在中国的传播[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季羡林,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上海卫生志编篡委员会.上海卫生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薛愚.中国药学史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995.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汤清.中国基督教百年史[M].[M].香港:道声出版社,1987.
    李经纬,程之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李经纬,鄢良.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医学思潮[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上海市医药公司等.上海近代西药行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傅维康.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
    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金宝善文集(样本)[M].北京.1991.
    陈新谦.中国近代药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马伯英,高唏,洪中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邓铁涛.中医近代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M].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2002.
    何小莲.宗教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廷猷.中国药业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李志刚.基督教早在华传教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活动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3.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北海:复旦大学出版社,[M].2001.
    刘圣宜,宋德华.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陶文钊,梁碧莹.美国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李志平等.中西医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
    蒋建国.报界旧闻:旧广州的报纸与新闻[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暨南大学.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1990年江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陈乐素.求是集(第二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龚书铎.励耘学术承习录(纪念陈垣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其凡,范立舟,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王明泽.陈垣事迹著作编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孙邦华.身等国宝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陈垣.陈垣来往书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早年文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
    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陈垣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彭承福.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罗荣桓.罗荣桓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大事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1)[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李永璞,林治理.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高恩显等.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资料选编(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
    高恩显.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历史简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
    高恩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资料选编(1945.8-1950.5)[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烟台卫生志编委会.烟台卫生志[M].烟台:烟台市卫生局(内部资料).
    白备伍纪念文集,编辑组.白备伍纪念文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陈立明等.中国苏区辞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M].2005.
    胡田成.忆宫乃泉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盱眙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陕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陕甘宁边区医家传略(第1辑)[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唐正芒等.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刘信,高耀国.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卫生工作史(解放战争时)[M].2000.
    冯彩章,李宝定.贺诚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冯彩章,李葆定.红医将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孙隆椿.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编委会.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1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王东胜,黄明豪.民国时健康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陈明光.中国卫生法规史料选编(1912-1949.9)[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三师卫生工作史资料组,徐锡成,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新四军卫生工作史话[M].2005.
    朱克文等.中国军事医学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M].北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严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黄瑶,张惠新.一个大写的人罗生特在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卢希谦,李忠全.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吴之理.吴之理医学文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
    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6)[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
    叶永烈.科学王国漫步[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程民.科学小品在中国[M].科学出版社,2009.
    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周庆山.文献传播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胡申生等.传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英]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意]卡斯蒂廖尼.程之范主译[J].医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美]罗伊·波特.张大庆等译.剑桥医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英]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等.疾病改变历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英]马礼逊夫人,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英]艾莉莎·马礼逊.马礼逊回忆录(1,2)[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英]马礼逊(Morrison,R.).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美]爱德华·V·吉利克.伯驾与中国的开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王吉民.中国医报调查表[J].医药学,1929,9.
    王吉民.杭州医药刊小史[J].卫生周报,1930,52.
    王吉民.中国医药期刊目录[J].中华医学杂志.1934,1.
    王吉民.谈中国最早第一种医药刊《西医新报》[11].医史杂志,1952,1.
    汪企张.回顾三十年来对于定刊物之感想[J].医药评论,1930,25.
    蔡恩颐.民元前后之中国医药期刊考[J].中华医史杂志,1953,3.
    曹炳章.中国医药月报调查[J].中国出版月刊,1934,4.
    宋大仁,沈警凡.全国医药期刊调查记[J].中西医药,1935,1.
    沈警凡,宋大仁.全国医药期刊调查记[J].中西医药,1935,3.
    谭卓垣.广州定刊物的调查[J].岭南学报,1935,3.
    汪浩权.抗战间全国医药期刊调查录[J].华西医药杂志,1946,1.
    最近医界刊物调查[J].中华新医学报,1950,5.
    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J].社会科学辑刊,2001,6.
    王先明.近代新学与社会文明转型的几点思考[J1.天津社会科学,2001,6.
    陈小卡.中国近代医学在广东地区发端的历史原因[J].岭南文史,1997,1.
    张鸣.旧医,还是中医?——七十年前的废止中医风波[J].读书,2002,2.
    邓文初.“失语”的中医[J].读书,2004,3.
    甄志亚.试论中国近代医学的文化背景、特点与趋势[J1.中华医史杂志,1995,1.
    左玉和.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5.
    朱晓光.国民党中央内部围绕“中医条例”的中医废存之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6.
    聂精葆.科学主义笼罩下的20世纪中医[J].医学与哲学,1995,2.
    张剑.《中西闻见录》述略——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的传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王扬宗.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J].中国科技史料,1996,1.
    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六)[J].中华医史杂志,1953,1.
    李任先,刘小斌.中医近代史述评1840-1949[J].中华医史杂志,1992,22(1).
    赵洪钧.中西医汇通思想初考[.1].中华医史杂志,1986,22(1).
    彭平一.洋务运动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杨厚军,谭树林.马礼逊与医药传教[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2
    夏锦涛.上海市新闻纸通讯社及杂志二年来登记概况[J].社会月 刊,1947,11-12.
    刘步青.中华民国药学会略史[J].中华药学杂志,1936,1.
    赵璞珊.西洋医学在中国的传播[J].历史研究,1980,3.
    赵璞珊.陈垣先生和近代医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6.
    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1912-1926)[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1988,17.
    李剑.民国时的医史学术团体[J].中华医史杂志,1992,2.
    李剑.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的创立,活动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科技史料,1993,3.
    雷祥麟.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的转变[J].新史学,1995,6.
    田涛.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J].近代史研究,1995,5.
    王建辉.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1999,3.
    王建辉.思想文化史上的近代出版[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梁碧莹.“医学传教”与近代广州西医业的兴起[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5.
    陈建明.近代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J].宗教学研究,2000,2.
    祖述宪.胡适对中医究竟持什么态度[J].中国科技史料,2001,1.
    何小莲.晚清新教“医学传教”的空间透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
    何小莲.藉医传教与文化适应——兼论医学传教士之文化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何小莲.西医东传.晚清医疗制度变革的人文意义[J].史林,2002,4.
    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J].学术月刊,2003,2.
    何小莲.略论晚清西医的文化穿透力[J].社会科学,2003,3.
    李传斌.晚清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J].史学月刊,2002,10.
    李传斌.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3.
    李传斌.李鸿章与近代西医[J].安徽史学,2001,3.
    李传斌.近代来华新教医学传教士的西医译,著[J].中华文化论坛,2005,1.
    牛亚华.清末留日医学生及其对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贡献[J].中国科技史料,2003,3.
    牛亚华,冯立异.丁福保与近代中日医学交流[J].中国科技史料,2004,4.
    邱捷.近代报刊与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以研究清末民初的广东为例[J].民国档案,2003,4.
    王国平.从苏州博习医院看教会医院的社会作用与影响[J].史林,2004,3.
    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郝先中.清代中医界对西洋医学的认知与回应[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郝先中.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会认同[J].学术月刊,2005,5.
    王红霞.晚清华人了解西医的窗口——《万国公报》[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3.
    李传斌.20世纪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2006,4.
    李传斌.医学传教与近代中国外交[J].南都学坛,2005,4.
    苏智良,彭菩民.公厕变迁与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为例[J].史林,2006,3.
    邱广军.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东北施医布道探析[II].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张琳.郭士立的医药传教思想与实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王晓平.医药传教之先驱——伯驾[J].滨州学院学报,2006,1.
    卞浩宇.基督教新教早.在华“医药传教”剖析[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4.
    卞湘川,陈申如.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J].史林,1988,2.
    商颖.论马礼逊学校西式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07,3.
    顾梦飞.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以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及其参与英国对华外交政治为例[J].金陵神学志,2007,1.
    戴文锋.《海关医报》与清末台湾开港地区的疾病[J].思与言,1995,2.
    梁碧莹.嘉约翰与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黄菊盛.张謇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II].档案与建设,2003,3-
    高晞.晚清政府对西医学的认知过程[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5.
    高晞.德贞的西医学译著[J].中华医史杂志,1995,4.
    高晞.传教和行医:不同道不相为谋[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4.
    高晞.“解剖学”中文译名的由来与确定——以德贞《全体通考》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8,6.
    李浩.从“福音的婢女”到政治的婢女——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医生伯驾评介[J].江西社会科学,2003,7.
    谭树林.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华医疗事业影响述论[J].历史教学,2005,9.
    颜宜葳,张大庆.中国早教会医院中的眼病与治疗[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2.
    廖育群.牛痘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8,2.
    黄启臣.人痘西传与牛痘东渐——丝绸之路文化效应之一[J].海交史研究,1999,1.
    董少新.论邱熺与牛痘在华之传播[J].广东社会科学,2007,1.
    张之杰.《点石斋画报·医疫奇效》释解[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1.
    夏东民,龚政,张孝芳.博习医院(苏州)始末[J].中华医史杂志,1997,2.
    张海林.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蔡文婷,刘树勇.从《格致汇编》走出的晚清科普[J].科普研究,2007,1.
    孙邦华.陈垣在辛亥革命时的反清反帝活动与思想[J].历史档案,2006,4.
    刘泽生.早期医史学者——尹端模[J].中华医史杂志,1998,3.
    刘祺.马根济与西医在近代天津的传播(1879-1888)[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4.
    陆肇基.一代学者丁福保[J].中华医史杂志,1985,2.
    陆肇基.中国最早的官立西医学校[J].中国科技史料,1991,4.
    李颖.伦敦会传教士马根济简论[J].中华医史杂志,2004,4.
    单纯.基督教日报《大光日报》的创办[J].新闻研究资料,1989,4.
    姚远,亢小玉.陕西近代科技期刊史略[J].科技编辑研究,2004,3.
    孙忠年.陕西医药期刊述略(1909-949)[J].中华医史杂志,1991,2.
    刘乃和.陈垣同志解放前已刊论著目录系年[J].史学史研究,1979,5.
    宋绪.梁培基妙计招徕顾客[J].岭南文史,1993,1.
    曹丽娟.人体解剖在近代中国的实施[J].中华医史杂志,1994,3.
    叶晓青,许立言.清末中西医学研究会[J].中国科技史料,1981,2.
    陈岱荪,季羡林,张岱年,业治铮,陈荣悌,茅家琦.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报春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2.
    刘远明.中华医学会与民国时的医疗卫生体制化[J].贵州社会科学,2007,6.
    刘仲翔.20世纪30年代定县的卫生保健运动[J].河北学刊,2006,4.
    冯志阳.媒体,瘟疫与清末的健康卫生观念.以《大公报》)对1902年瘟疫的报道为中心[J].史林,2006,6.
    钟少华.略论中国近代卫生观念与卫生事业的起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
    蒋贤斌,彭善民.公共卫生与城市现代性.1898—1949年的上海[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刘俊凤.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与社会生活变迁——以民国时陕西防疫处的活动为考察中心[J].社会科学评论,2008,3.
    慕景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颜福庆医学教育思想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3,4.
    慕景强.颜福庆预防医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4,2.
    任学丽.简论近代中国民众卫生教育[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张育仁.中国现代转型悲壮进程中的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黄茂,曾瑞炎.论抗战时医学高校的迁川[J].抗日战争研究,2005,1.
    张玲.抗战时四川公共卫生事业述论[J].史学集刊,2009,1.
    张玲.抗战时国人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评议——以抗战时卫生刊上的言论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彭家璋.中央苏区时卫生防疫宣传工作[J].兰台世界,2007,21.
    白茅.《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报刊资料辑录》出版[J].中华医史杂志,2004,3.
    涂通今.关于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确立和实施的历史回顾[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1.
    王朱.宫乃泉生平述略[J].中华医史杂志,1989,2.
    胡田成.宫乃泉同志与医学图书馆的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1986,2.
    王海印.宫乃泉.军事医学科学的奠基人[J].纵横,2005,2.
    罗惠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公民健康权的体制保障[J1.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3.
    杨乃坤,刘艳君.“他象一把斧头”——记原沈阳军区卫生部长宫乃泉[J].党史纵横,1994,11.
    顾鑫伟.试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田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卫生防疫运动[J].北京党史,2007,3.
    吕东清.70年前的一张卫生布告[J].文史博览,2003,10.
    刘轶强.革命与医疗.太行根据地医疗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J].史林,2006,3.
    高晞.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D].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韩]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
    慕景强.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牛亚华.中日接受西方解剖学之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孙毅.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科学期刊的创办[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吴姣.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西医论争的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刘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近代山东西医科学[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李传斌.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与近代中国社会[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袁媛.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胡一峰.医学与国家——丙寅医学社之新医学运动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