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五种句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初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俚曲)口语性非常突出,保留了明清时期许多的方言词语和方言句式,是近代汉语语法、特别是明末清初鲁中方言语法研究的重要文献材料,通过对其句法系统进行共时平面的详细描写和历时动态分析、研究,无论对汉语语法史研究还是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文着力研究俚曲中的述补结构句式、比较句式、把字句式、被字句式、正反问句式等五种句式。作为汉语句式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已经对上述五种句式进行了深入和多维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参照、借鉴的基础上,选取俚曲这种口语性强、时代性和地域性明确的文献资料,遵循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对这五种句式的句法构成和语义类型进行共时平面的定性、定量描写,从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俚曲五种句式的方言地域特征和语体特征;同时,联系这些句式的动态历时发展,贯穿汉语语法研究“打通古今”的研究意识,溯源探流,揭示这些句式的演变特点和演变轨迹,考察俚曲这五种句式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层次,借此更深入地把握淄川方言句式的消长变化特征,进一步理清这些句式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脉络,从而更全面地揭示整个近代汉语句法系统本身的某些发展特点和规律。
     本文第一次对俚曲的述补结构式从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平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讨论,对俚曲中的“V+(一)个+VP”结构的类型特点和语义特征以及在句法环境中的表现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本文从形式和语义入手,第一次按照平比句和差比句两大类别来全面考察俚曲的比较句系统。从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系统讨论了俚曲中的比较句的特点和发展脉络,特别指出“X十比拟动词+Y+比拟助词”所占比例少,而“X+像/如/似+Y”成为主流句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俚曲体裁的影响和制约,这种说唱体的文学形式要求在造句用字上考虑到尾字韵的和谐,而“X+比拟动词+Y+比拟助词”在语义表达上形成一个整体,这一结构特点跟戏曲的韵律要求发生矛盾,另一方面,“X+像/如/似+Y”结构的简洁灵活,则适应了俚曲语体的表达需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正反问句的类型,全面分析了正反问句各种类型的语义和语用特点,探讨了俚曲正反问句的消长变化的动因,认为当今山东淄川乃至整个山东中西部仍常用的“VP+Neg”、“VP+Neg+VP“以及带有语气词的的“VP啊不/没”以及新出现的如“A不/没AB”等等格式,正是在新旧形式、自产和外来形式的相叠共存,以及正反问句系统内部归并、简化过程中对各种格式的不同选择的结果。本文以俚曲的语料为依托,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类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察,结合语义和语用特点,对其在俚曲中的表现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同时通过认知分析,揭示这两种句式结构特征和表达功能的产生理据及发展动因,以求对俚曲乃至近代汉语后期的处置式和被动式研究有所裨益。
     论文主体由七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聊斋俚曲集》并说明其语言特点和语言价值,指出俚曲句法研究的意义,概述《聊斋俚曲集》的研究状况,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写作方法和所用符号。
     第二章讨论俚曲中的述补结构式。在对俚曲述补结构细致分类并进行定性定量的全面描写的基础上,探讨述补结构各语法形式与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述补结构的语法化机制。
     第三章讨论俚曲中的比较句式。本文在对俚曲比较句进行穷尽性考察和统计的基础上,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形式和意义,首先把俚曲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和差比句两大类,然后按照比较词的不同,对比较句中的每种类型都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对其中的各类形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根据考察,各类比较句在比较主体X上没有明显不同,区别主要表现在比较基准Y和比较结果项W上。因此,主要是从比较基准Y和比较结果项W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关注副词的使用情况,并对各类比较句在肯定、否定和疑问形式等句式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同时注意到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
     第四章讨论俚曲中的把字句。在对把字句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归纳分析,揭示把字句在俚曲中的形式、语义和语用特点,注重跟同时期山东白话文献中的把字句进行共时比较,同时也溯源探流,进行历时的比较,并对相关的处置式,如“将”字句和“拿”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讨论俚曲中的被字句。对被字句的结构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对俚曲中的被字句的语义和语用特点及在俚曲中的功能表达进行了分析说明,梳理了俚曲中被动式和处置式共现的句法类型,并考察了其历时演变情况,同时分析和讨论了相关的被动式。
     第六章讨论俚曲中的正反问句式。对俚曲中主要的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力求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和方言特点,从而探求正反问句系统的历史演变轨迹。
     最后一部分是余论,对各章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初步厘清了俚曲句式的变化特点,并对方言句式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说明论文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Liaozhai Folk Play Collection (short for Folk Play) is a novel written around the first start of Qing Dynasty by the famous literature writer Pu Songling. Folk Play is the important and valuable lingustic materials for us to study the later period of moder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Zichuan dialect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its spoken Chinese feature, it retains many dialectal words as well as dialectal sentence patterns that were widely used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sentence patterns system in Folk Play. From this, this study is valuable to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s as well as that of chinese dialect grammars.
     This study focused on five sentence patterns appeared in Folk Play, including predicate-complement patterns, comparative patterns, disposed pattern"(ba)把", passive pattern "(bei)被" and positive-and-negative question patterns, all of which are the hotspots of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research. On the basis predecessors and the principles of form and meaning combination, this study gives a synchronic plane, and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se sentence patterns in Folk Play. 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s the structures, the semantics and the pragmatics of these patterns. Meanwhile, by linking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changing features and the changing tracks of these sentence patterns by running through the consciousness that the study of chinese should get through the aged-old to today between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levels of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s that were used in Folk Play in the whole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diachronic leve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same kind of phenomenon of the other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literatures which reflect common language features, we can analysis and observe the regional dialect features and also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entence patterns in Folk Play.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ognitive analysis, to reveal the motivations and causes of different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the function of expressions, thus to further strength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research. It also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grows and declines of the Zichuan dialect sentence patterns more and deeper and further clarify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five sentence patterns from the modern chinese to present chinese. Thus to get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ertai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syntactic system itself and to get to know cognitive basis of some grammatical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from one profile. On the basis of the materials in Folk Play, this study explores problems which are still not resolved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and to get a detailed study and obser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udy in this area from one profile.
     This study consists seven parts.
     chapter1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which inclu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language value of Folk Play and a brief review of studies conducted by previous scholars, and also includ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hoosing this research topic as well as the methodology used in the study.
     chapter2is predicate-complement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the papar,discussed the inner link between the grammatical forms and the meanings and also the analogy between different grammatical forms in predicate-complement structure. We studye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mechanism of predicate-complement structure, too.
     chapter3is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patterns. Using the methods of quantity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es, the study analyse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every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in Folk Play, meanwhile, analyses each kind of sentence pattern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Based on different meaning, the study makes thorough investigations and overall descriptions to the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 in Folk Play. The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 include equality and superiority. The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ords used in these sentences, we can give the various form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some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According to our investigation,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mparative subject X in all kind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while th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benchmark Y and the comparative result W. Thus, we focus our study mainly on two aspects which are the benchmark Y and the comparative result W and at the same time pay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adverbs as well as to analyse and sum up the features that reflect in all kind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the affirmative, negative and question form, etc. What's more,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synchronic comparison and diachronic comparison.
     chapter4is a discussion of disposed pattern with“(ba)把”With the help of the calculator index technique, we described this pattern comprehensively and completely. This study also studyed the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that causes the form of "(ba)把”pattern to change.
     chapter5is a discussion of passive patterns'‘(bei)被”.With the help of the calculator index technique, we describe the pattern comprehensively and give a synchronic plane,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passive patterns "(bei)被”pattern of Folk Play. We tries to explain the reasions from the timeline and the types of writing.
     chapter6giv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and-negative question patterns in Folk Play, and strive to get the inner motiv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n get through the evolutive features of the positive-and-negative question patterns.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To get an overall review of the discussed issues in all the chapters, and to clear up the developing features of the five sentence patterns in Folk Play, as well as put forward personal attitude to the study of dialectal sentence patterns.
引文
① 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
    ① 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年版。
    ①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①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53年版。
    ① 冯春田:《聊斋俚曲中的“煞/杀”字结构及相关问题》, 《语言科学》2003年第2卷第4期第69页。
    ① 转引自冯春田: 《聊斋俚曲中的“煞/杀”字结构及相关问题》, 《语言科学》2003年第2卷第4期第69页。
    ① 转引自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3期,第197、200页。
    ①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2页。
    ①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3期,第203页。
    ② 王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第114页。
    ① 王绍新: 《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第119页。
    回吕叔湘《个字的应用范围,附论单位词前一字的脱落》,《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4月。
    ②王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第115页。
    ③赵日新:《说“个”》,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笫38页。
    ① 祝克懿:《析“动+个+形/动”结构中的“个”》, 《汉语学习》,2000年第3期,第19页。
    ①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98页。
    ① 刘月华主编:《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① 李晓琪:《关于能性述补结构式中的语素“得”》, 《语文研究》1985年第4期;杨平《“动词+得+宾语”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
    ①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72、83页。
    ①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中国社科院博十论文,2000年,未刊稿。
    ① 王力: 《汉语史稿》(中),中华书局,1980;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 《中国语文》2002年笫1期。
    ① 李宇明: 《论形容词的级次》, 《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商务印书馆,1997。
    ①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方言》2003年第3期。
    ②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全集》第一卷(1944/2002),第360页,辽宁教育出版社。
    ① 谢友仁:《“X不比YZ”三种语义类型的来源》, 《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
    ② 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 《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第217页。
    ①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69页。
    ① 江蓝生:《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 《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78页。
    ① 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9页。
    ① 黄晓惠:《<红楼梦>中差比句式的运用》, 《安徽师大学报》第24卷,1966年第1期。
    ② 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和演变》, 《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① 张赪:《汉语语序的历史发展》第69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 张赪:《汉语语序的历史发展》第69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 谢友仁:(2003)《汉语比较句研究》笫28页,北京大学博十学位论文。
    ① 冯春田: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53页。
    ② 这两处邹本作“起”。
    ① 罗福腾:《<聊斋俚曲>与淄川方言的比较句》, 《蒲松龄研究》1993年第1期第241-242页。
    ① 戚晓杰(2007)认为,“起”字句的“起”与“其”字句、“及”字句等声音相同、相近,可以视作同一轻读音节的不同语音变体或书写形式,本文也同意这种看法。而且比较标记“的(di)”与前三者读音相近,也属于此类情况。
    ② 罗福腾:《山东方言比较句的类型及其分布》, 《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第201-202页。
    ① 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1页。
    ② 石毓智: 《语言研究》2006年第3期第113—134页
    ③ 邵敬敏、赵春利: 《“致使把字句”和“省隐被字句”及其语用解释》, 《汉语学习》2005年第4期第14页。
    ①刘子瑜:《处置式带补语的历时发展》,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第123页。
    ① 张美兰:《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句式》, 《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第45-46页。
    ② 戚晓杰, 《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①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6页。
    ① 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页。
    ① 戚晓杰:《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2页。
    ① 刘子瑜: 《处置式带补语的历时发展》,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印第1期,第69页。
    。这6个用例皆转引自蒋绍愚: 《<元曲中>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论》, 《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第5页
    ① 张谊生: 《近代汉语“把个”句研究》, 《语言研究》2005年9月第25卷第3期。
    ② 同上。
    ① 刁晏斌:《近代汉语“把”字句与“将”字句的区别》,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
    ① 戚晓杰: 《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 李炜: 《加强处置/被动语势的助词“给”》,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第1期第58页。
    ③ 钱学烈:《试论<红楼梦>中的把字句》,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84页。
    ① 石毓智: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产生的影响》, 《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① 吴福祥:《再论处置式的来源》, 《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第1页。
    ①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 《中国语文》,1995第5期。
    ② 同上
    ① 石毓智: 《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语言研究》,2006第3期,第49页。
    ② 石毓智: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 同上,第202页。
    ④ 贝罗贝:《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 《语文研究》,1989年第1期。
    ⑤ 向熹: 《<水浒>中的“把”字句,“将”字句和“被”字句》, 《语言学论丛》(第2辑),新知识出版社(上海),1958年。
    ①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丛稿》,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137页。
    ① 唐钰明: 《唐至清的“被”字句》, 《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第462页。
    ① 唐钰明: 《唐至清的“被”字句》, 《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第462页。
    ① 唐钰明: 《唐至清的“被”字句》, 《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第462页。
    ② 唐五代七部作品的统计来自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载《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金瓶梅词话》的统计引自王明华: 《<金瓶梅词话>中的被字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114页。
    ① 钱曾怡: 《山东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304页。
    ① 唐钰明:《唐至清的“被”字句》, 《中国语文》1988第6期。
    ① 唐钰明、朱玉宾: 《汉语被动/处置共现句略论》,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55页。
    ① 唐万代七部作品的统计来自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载《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金瓶梅词话》的统计引自王明华:《<金瓶梅词话>中的被字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114页。
    ①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95页。
    ① 王明华: 《金瓶梅词话》中的被字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115页。
    ②王力: 《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2-433页。
    ③ 桥本万太郎: 《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 《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第80页。
    ① 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① 唐钰明:《唐至清的“被”字句》, 《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第130页。
    ② 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27页。
    ① 王力:《汉语史稿》第428页、第429页、第410页,中华书局1980年第1版。
    ①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第88至第89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② 连同下面所引例句转引自:《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第9页-14页。
    ③ 唐钰明: 《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 《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第221页。
    ①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① 罗福腾: 《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1996第3期,第229-230页。
    ② 引自傅惠均《关于正反问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1期,第71页。
    ① 徐正考: 《清代汉语选择疑问句系统》, 《吉林大学社科学报》1996年第5期。
    ② 张敏:《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十研究生论文,1990年,未刊稿。
    ③ 罗福腾: 《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 《方言》1996年第3期,第233页。
    ④ 傅惠均: 《关于正反问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 《古汉语研究》2006第1期,第69-71页。
    ① 这里所谓“曾然态”,即“来”的语法功能的扩大。在《醒世姻缘传》中“来”虽可以兼表多种语气,但主要的功能还是表“曾然”,所以,在《醒世姻缘传》中它只能出现在对说话时间以前的某个时段。
    ① 冯春田: 《近代汉语语法研宄》,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13-714页。
    ② 转引自李焱: 《<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博十论文,2003年未刊稿。
    ① 李焱: 《<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 《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第58-59页。
    ② 罗福腾: 《<醒世姻缘传>的反复问句》, 《语文研究》1996年第1期,第32页。
    ③ 岳立静认为,事态助词是指用来表示整个事件的状态、情貌的一类助词,主要表示的是事态的出现状况。事态助词“来”主要是用来表明某一事件、过程的状态是曾经出现过的,即说话时间以前的某个时间里所出现的事件或过程的状态,即“曾然”义。
    ① 李焱: 《<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 《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第58-59页。
    ② 徐时仪:《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张树铮: 《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助词》, 《方言》1995年第1期,第49-50页
    ① 李焱: 《<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 《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第58-59页。
    ② 傅惠均:《明清汉语正反问的分布及其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2期,第62页。
    ③ “K-VP”型问句是在VP前添加疑问副词所构成的问句。关于“K-VP’”是不是正反问句,学界大致有三种看法:第一,倾向十属于是非问,例如赵元任、刘丹青、李小凡等都持这种观点。第二,明确归属于正反问,例如朱德熙依据答话方式、语气词分布以及在系统中的地位,把它归入正反问。他的观点得到比较多的学者的认可。第三,另列一类“正反是非问”,例如徐烈炯和邵敬敏,认为它在形式上接近于是非问,功能上接近于正反问,换言之看作一种过渡型的问句,邵敬敏的疑问句系统更是把它跟是非问并列为“单项是非选择”和“双项是非选择”。通常认为这个在V之前表示疑问的“K-”是个疑问副词,在不同的方言里读音并不相同,写法也荇有差异。在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中部写作“可”。
    ④ 张敏:《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1990年,未刊稿.
    ① 章一鸣:《明代口语反复问句研究》, 《电大教学》,2002年第2期。
    ② 同上。
    ①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中国社科院博十研究生论文,2000年,未刊稿。
    ① 刘坚:《<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序》,1996年。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丁声树、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冯春田:《<聊斋俚曲>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江蓝生:《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刘月华主编:《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子瑜:《<朱子语类>述补结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孟庆泰、罗福腾:《淄博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01年版。
    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丛稿》,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1997年版。
    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张颥:《汉语语序的历史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树铮:《方言历史探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树铮:《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贝罗贝:《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1989第1期。
    冯春田:《聊斋俚曲中的“煞杀”字结构及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第4期。
    傅惠均:《关于正反问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2006第1期。
    傅惠均:《明清汉语正反问的分布及其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2期。
    黄晓惠:《<红楼梦>中差比句式的运用》,《安徽师大学报》,1966年第1期。
    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江蓝生:《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蒋绍愚:《<元曲中>中的把字句——把字句再论》,《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方言》,2003第3期。
    李思明:《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
    李炜:《加强处置/被动语势的助词“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第1期。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
    李晓琪《关于能性述补结构式中的语素“得”》,《语文研究》,1985年第4期。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未刊稿。
    李焱:《<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李宇明《论形容词的级次》,《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刘子瑜:《处置式带补语的历时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
    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全集》第一卷(1944/2002),第360页,辽宁 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个字的应用范围,附论单位词前一字的脱落》,《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罗福腾:《<醒世姻缘传>的反复问句》,《语文研究》,1996年第1期。
    罗福腾:《山东方言比较句的类型及其分布》,《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罗福腾:《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方言》,1996年第3期。
    梅祖麟:《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述补结构的发展》,《语言学论丛》,第16辑,商务印书馆。
    潘允中:《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
    戚晓杰:《〈醒世姻缘传〉“X+VP+比较标记+Y”式差比句研究》,《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戚晓杰:《〈醒世姻缘传〉“比”字句研究》,《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1期。
    钱学烈:《试论<红楼梦>中的把字句》,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桥本万太郎:《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
    邵敬敏、赵春利:《“致使把字句”和“省隐被字句”及其语用解释》,《汉语学习》2005年第4期。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第5期。
    石毓智:《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语言研究》,2006第3期。
    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产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唐钰明、朱玉宾:《汉语被动/处置共现句略论》,《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唐钰明:《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国语文》,1987,第3期。
    唐钰明:《唐至清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8第6期。
    王明华:《<金瓶梅词话>中的被字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王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 1期。
    吴福祥:《再论处置式的来源》,《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向 熹:《<水浒>中的“把”字句,“将”字句和“被”字句》,《语言学论丛》(第2辑),新知识出版社(上海),1958年版。
    谢友仁:《“X不比YZ”三种语义类型的来源》,《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
    谢友仁:《汉语比较句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未刊稿。
    徐时仪:《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徐正考:《清代汉语选择疑问句系统》,《吉林大学社科学报》,1996年第5期。
    杨平:《“动词+得+宾语”结构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
    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
    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
    岳俊发:《“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语言研究》,第2期。
    张美兰:《从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看近代汉语比拟式的发展》,《对外汉语的跨语言研究——汉语学习与认知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美兰:《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句式》,《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
    张敏:《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年,未刊稿。
    张树铮、孙韵珩:《<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语法特点的差异》,《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4期。
    张树铮:《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助词》,《方言》,1995年第1期。
    张树铮:《山东方言历史鸟瞰》(上)(下),《古汉语研究》,1996第2、3期。
    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3期。
    张谊生:《近代汉语“把个”句研究》,《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章一鸣:《明代口语反复问句研究》,《电大教学》,2002年第2期。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未刊稿。
    赵日新:《说“个”》,《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
    郑杰:《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周明强:《句子的停延和句法结构的关系》,《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
    祝克懿:《析“动+个+形/动”结构中的“个”》,《汉语学习》,2000年第3期。
    祝敏彻:《“得”字用法演变考》,《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