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风流娘们”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十七年红色经典中乡村风流娘们这群异类的女性进行新的审视,如陈登科《风雷》中的羊秀英,柳青《创业史》中的素芳,浩然《艳阳天》中的孙桂英,孙犁《风云初记》中的蒋俗儿,《铁木前传》中的满儿,赵树理的《登记》中的小飞娥等。这类女性区别于传统的反面、落后、放荡等界定,类似于传统文化中狐仙型女性形象,她们具有淫、媚、诱的外在形象特征,但此类女性的生动形象和独有的“世俗”特性,传达出人性更丰富的内容,这些风流娘们不是传统意义上“恶”的化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被认为是悖理于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的,是不被时代认可的有“罪”的人,这种罪在时代的特殊语境观照下就慢慢地由不被人认可的“罪”变成了一种被时代所摒弃的“恶”。通过对其形象隐喻之义的分析,包括:从人的自然属性层面而言,体现了被压抑的情欲等世俗性;从社会属性层面而言,代表着被规训的落后性;以及作家层面而言,在十七年政治意识形态高扬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作家女性观潜态的曲折表达。用当下的人的解放以及女性主义的视角,风流娘们对道德的背叛,对婚姻的抗争、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及对命运的体悟,体现出自觉的个体意识和懵懂的女性意识。此类女性形象在新时期以来的部分乡村文学中继续延续和深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意义。
Seventeen years in the rural Red Classics merry wives heterogeneous group of women look at the new,such as "wind" of the yangXiuying who was writen by chendengke,Liuqing "business history" of Sufang,noble "Yanyang days "in the sunguiying,Sun Li," recorded in early Fengyun "vulgar abuse of Chiang," iron wood prequel "The Man-yee,Zhao Shuli's" registration ".These women from the traditional negative backward,fast and so defined,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emale fox image,they have sex,charm,induced features of the external image,but the vivid image of such women and the unique "secular" identity,convey a richer content of human nature,which is not a traditional romantic sense Chick "evil" the embodiment,in a certain sense,they are in the era of "crimes" of the people,the crimes of the times Light of the special context slowly becomes obsolete and a serious "evil." Image through its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metaphor,including:property from the person's natural level, reflects the suppressed sexual desires,such as secular;from a social attribute level, represented by the backwardness of discipline;and writer level In the seventeen years the special high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background,concept of potential state of women writers of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expression.With the liberation of people present,as well as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Chick Merry moral betrayal of the struggle for marriage,the bold pursuit of lov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fate of shows individual self-awareness and awareness of silly women.The image of such women in the new era since the literature of some of the villages continue and deepen show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significance.
引文
[1]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1]陈顺馨:《中路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1]选自纪宇诗歌集《风流歌》,1986年。
    [1]陈翠平:《身体、革命与性别--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鲁迅:《男人的进化》收录于《准风月谈》集,转引自《报刊荟萃》,2005年第3期。
    [1]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古籍出版社。
    [1][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第24页。
    [1]谢纳:《“十七年”女性义学的伦理学思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法]西蒙尼-波伏娃(simone beauvoir):《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97页。
    [2]Dorothy Kelly,"gender and rhetoric",chp.2,infictionalgenders;roles and representation in 19~(th) c,French narrative,u of nebrasa press,1989.
    [3]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1]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2]柳青:《〈创业史〉作品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2]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88页。
    [1]黄子平:《革命、性、长篇小说》,节选于《“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2]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论1950、1960年代的红色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4页。
    [1]谢纳:《“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吴秀明:《论“十七年文学”的矛盾性特征--兼谈整体研究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
    [2]高虹:《赵树理与孙犁比较论纲》,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3]孙犁:《孙犁文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5页。
    [1]孙犁:《孙犁文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8页。
    [1]蓝爱国:《乡村社会主义的政治选择与冲突--重读<创业史>》,《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1]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2页。
    [2]傅书华:《慕然回首--从个体生命视角重说十七年小说》,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姚玳玫:《想象女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2]傅书华:《慕然回首--从个体视角重读十七年小说》,河南大学博士生论文,2004年。
    [3]马静:《成长中的夏娃》,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王建斌:《十七年作家主体精神初论》,兰州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6年。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1]埃列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转引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03页。
    [2][法]西蒙尼-波伏娃(simone beauvoir):《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63页。
    [1]西惠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91页。
    [2]刘莉莉:《战争语境下的女性苦难与成长》,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Dorothy Kelly,"gender and rhetoric",chp.2,infictional genders;roles and representation in 19~(th) c,French narrative,u of nebrasa press,1989.
    [4]王宇:《现代性与被叙述的乡村女性》,杨子江评论,2007年第5期。
    [5][法]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4页。
    [1]韩元红:《对母性主题的重新阐释》,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5页。
    [1]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1、陈惠芬、马元曦主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姚玳玫:《想象女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西惠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贝蒂弗里丹(美):《女性的奥秘》,丁兆敏、林无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5、王红旗:《中国女性在对话》,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
    6、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7、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述和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9、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田泥:《走出塔的女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巴合著:《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1979年。
    1、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4、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6、牛运清:《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7、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论1950、1960年代的红色小说》,三联出版社,2004年。
    8、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年。
    10、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苏虹:《不爱红装爱武装》,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2、王烟生:《十七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彭永强:《妖冶狐媚的罂粟花--论红色经典中荡女人形象》,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刘莉莉:《战争语境下的女性苦难与成长》,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5、傅书华:《慕然回首--从个体生命视角重说十七年小说》,河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6、武陵生:《莫让红色变桃色》,中国艺术报,2004年5月21日。
    7、曾令存:《十七年文学研究与历史叙述的重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付小悦:《新时期文化语境中的罂粟意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9、宋小梅:《遍地罂粟--新时期女性作品中的罂粟意象探析》,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3期。
    10、王建斌:《十七年时期作家主体精神初论》,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1、季伟:《革命认同叙事下的欲望言说-解放区小说潜在的话语解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3期。
    12、杨经建、易娟:《反思与重释:“红色经典论”》,社会科学战线当代文学,2006年第6期。
    13、王宇:《现代性与被叙述的乡村女性》,杨子江评论,2007年第5期。
    14、武新军:《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绪论》,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2期。
    15、熊元义、彭松乔:《道德批判的搁置和回归》,《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16、丁帆、王世沉:《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唯实》,1999年第1期。
    17、叶继群:《论十七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浙江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18、曾令存:《十七年文学研究与历史叙述的重构》,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9、严家炎:《创业史--第一部的突出成就》,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2期。
    20、王建斌:《十七年时期作家主体精神初论》,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
    21、马静:《成长中的夏娃》,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2、吴秀明:《论“十七年文学”的矛盾性特征-兼谈整体研究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
    23、毕光明:《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
    24、谢纳:《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5、董之林:《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赵树理小说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孙犁:《孙犁文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2、陈登科:《风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3、浩然:《金光大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
    4、赵树理:《赵树理小说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5、孙犁:《风云初记》,作家出版社,1963年。
    6、管桦:《辛俊地》,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
    7、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8、孙犁:《铁木前传》,作家出版社,1981年。
    9、柳青:《创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0、冯德英:《苦菜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0年。
    11、周立波:《山乡巨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2、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
    13、冯德英:《迎春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