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太谷学派在近代流播于江淮苏鲁一带达一百余年之久。一般认为它是一个近代儒学民间化、宗教化的典型个案。由于学派活动和思想内容的秘密性质,长期以来其真实面目不为主流学界所认识,以至于在其身上被罩上种种神秘色彩,并被冠之于多种宗教的名目。太谷学派到底是一学术流派还是一宗教团社是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论文对太谷学派的渊源、性质及发展变迁的过程作了探讨,分析了其由学术、到宗教、再到学术的独特演化过程,揭示了其即学术即宗教、最终一归于学术的本质特征。本论文着重探讨了学派重要传人黄葆年在学派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其自身较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揭示出正是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成功改造,才使学派终于脱出神秘和秘密的性质,完成了由宗教到学术的嬗变,才使学派日益被社会所接受,从而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儒学学派被学界所认可而成就其近代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太谷学派的发展演变过程。太谷学派作为后起的思想派别虽自认儒家传承的道统,实则受着儒、佛、道和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太谷学派的思想渊源是多线位的。神秘主义成为贯穿早期学派思想的红线。谶纬神学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被早期太谷学派所吸收和继承。由于太谷学派的长时段跨度,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面貌和组织行为特征。故本文对其性质作了阶段性的分析,而非非此即彼之定性。其早期更多地体现了宗教的性质,晚期表现为从宗教到儒学的回归。本文试图以太谷学派的民间宗教性质为论述的着力点,研究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发展演变的历史,以期找出该学派演化与社会、政治变迁的因应关系。本文把太谷学派分成四个阶段来考察其发展演化的进程:一阶段太谷学派的创成:周太谷与太谷教;二阶段太谷学派的兴盛:张积中与黄崖教;三,太谷学派的退却:李光炘与泰州教;四阶段太谷学派的转型:黄葆年和和名至实归的太谷学派。
     第二章主要论述黄葆年在太谷学派南北合宗中的核心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本章首先对黄葆年的生平进行了评述,揭示其成长发展的独特背景。黄葆年家世清贫,刻苦上进,终于科举成名。黄葆年拜从太谷学派和长期仕宦的经历对其一生思想发展有重要影响,其对太谷学派的忠诚是终生不渝的。在仕宦山东期间,黄葆年为推动学派南北合宗作了大量工作,居于领袖地位,发挥了核心作用。黄葆年晚年讲学归群草堂,影响及于大江南北,终使太谷学派一朝复兴而被世人看重。推动学派南北合宗和思想发展,以及讲学于归群草堂实为黄葆年在太谷学派发展史上的最大贡献。太谷学派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前期复兴于世,黄葆年对学派成功的组织领导和思想引导应居首功。
     第三章主要论述黄葆年对太谷学派宗教思想的继承与修正。黄葆年在推动学派南北合宗和主持归群草堂的过程中,对太谷学派的思想作了扬弃,接受了作为太谷学派主要修养方式的“心息相依”思想并有以发展之,摈除了学派早期的秘密活动方式和神秘主义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学派的宗教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黄氏以讲学大师的身份更多地突出了学派思想中的理学色彩,从而彰显了学派的学术本色,并使之作为一个学术团体被社会所接受。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黄氏对学派思想的修正,学派内部亦发生了思想分化。在形式上团结的情势下,学派已出现几个思想分支。本文把他们分为原教旨派、修正派或义理派、事功派和调和派四个思想分支,并分别对其作了分析,以期弄清学派思想变迁对学派整体面貌的影响。
     第四章、第五章主要论述黄葆年的思想。该两章对黄葆年的理学思想、政治思想、经学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进行了详实地梳理和分析。由于黄氏独特的出身、经历和学派的背景,从而使其思想具有自身的特色。黄氏理学家的立场决定了正统儒家的思想占据了其思想的主体地位。在太谷学派学人中,黄氏讲学的理学色彩最为浓厚。
     结论部分对太谷学派的性质作了论定,对黄葆年和太谷学派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作了评价,对黄葆年在太谷学派思想面貌转变中的作用作了强调。本文认为太谷学派作为一个近代民间儒学流派,走上了一条宗教化、政治化的道路。其民间宗教的特征十分明显,神秘主义的色彩异常浓厚。太谷学派的政治实践逾越了当时的政治许可。太谷学人在现实中遭遇残酷的碰壁之后,走向了一条逆向回归的路程:从政治发展和宗教发展的途路上退却,回复到学术发展的本色层面。这样,终于使之赢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同和学派的再一次复兴。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思想有继承、有发展,更有自己的思想特色。其对学派的改造,在太谷学派的思想演化和性质变迁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决定了学派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黄氏之思想影响并及于学派之外而被后起的新儒家引为同道。黄葆年一生的思想追求奠定了学派和其自身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黄葆年不愧为思想超迈且能身体力行的一代儒者。
In modern times,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had spread in Jiangsu,Anhui, Shandong and other areas for more than100years.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was one of the typical cases of popularized and religionized Confucian school. In consequence of the secret nature of the school of thought, its real face had not been understood by the mainstream academic circle for a long time. The Taigu school had many kinds of religious names due to its all sorts of mystical colors. This dissertation is expected to explore the origin,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vicissitude process of this school of thought, to analyze it from academic, to the religion, to arrive at the academic unique evolutionary process again, and reveal its nature:it was an academic school, also a religion, finally belonged to the academic nature. This dissertation has emphatically discussed the status of Huang Baonian, the important successor of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in the history of school and his ideology with his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lso present the research conclusion:as a result of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igu school by Huang Baonian,that enabled the school of thought to get rid of mystical and the secret nature finally,that completed evolutionary process from the religion to the academic, that caused the school of thought to be accepted day by day by the then society,and to be accepted as an Confucian school of thought by the academic circle,and that established its unique status in the modern philosophy history.
     Chapter One of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elaborats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This chapter is expected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analysis to the origin of the thought of the Taigu school,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 with other series of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 religious belieives such as the Confucianism,the Buddhism and the Taoism in the history.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clarification in its thought origin of the school, further studies will be make to illutrate the nature question of the Taigu school. Since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had the long time-intervaled features, which led to the different sub-thoughts i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it is natural that this dissertation will make the gradual analysis to its nature by stages. Therefore,the present paper will attempt to take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folk religious nature as the analysis angle of view, to study its history which developed under the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evolves, and further discover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of this school of thought to the society, and to the politics.
     Chapter Two mainly elaborats the key status of Huang Baonian in the mergence of the Northen and Southen Branches of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This chapter first will review the biography of Huang Baonian, to find out the unique context in which he grew up as a scholar.The experience of Huang Baonian, his being converted the Taigu school and serving 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for a long time had the material effect on his life thought development. The impetus to the mergence of the Northen and Southen Branches of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and his management of the Guiqun Cottage was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of Huang Baonian to the thought history of Taigu school. The reason why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could revive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was that, Huang Baonian's successful organization leading ability, and thought guidance to the school of thought had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Chapter Three main elaborates inheritance and revision by Huang Baonian to the thought of the Taigu school.In the process of impetus to North and South Branch of Taigu school mergence and management Guiqun Cottage, to the thought of Taigu school, he had developed the Confucian content and discarded the mystical aspect, and caused the religious appearance of the school to have a qualitative change,and caused it to be accepted as an academic community by the society.Because of social environment vicissitude and the thought revision by Huang baonian to the school of thought, Taigu School also had the differentiation in thought aspe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is school having the unity formally, it presented several thought branches. This chapter has made the analysis separately to the internal ideological difference of the school of thought, in order to clarify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thought development.
     Chapter Four and Chapter Five mainly elaborates the thought of Huang Baonian. In these two chapters,author has made detailed researches and analysis o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ought,the ethical thought, the political thought, the literature thought and the education thought of Huang Baonian. Because of mainly Huang baonian's moral philosopher's standpoint,legitimate Confucianist's thought occupied his main idea. As a result of his school background and unique family background, experience, his thought had hi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clusion part, author has formed the judgment on the nature of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has given an appraisal of status of Huang Baonian and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in the modern thought history, has emphasized prominently the function of Huang Baonian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gu school. In this dissertation,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as one modern folk Confucian school, carried on a process of religionization and politicalization. Its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religion was very obvious, and its features of mystical color thick. After a bitter experience with brutal disaster, successores of Taigu school of thought walked a return distance, retreated from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ligious development, regressed to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its primary appearance. Thus, Taigu School had obtained the acknowledgment of mainstream society and the school of thought revived after a destruction nearly. Huang Baonian inherited and developped the thought of the Taigu school, however he had his own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 pursuits of Huang Baonian had established his status in the Chinese thought history. As a thinker, Huang Baonian practiced his creed personally. Huang Baonian was an outstanding Confucianist in modern times.
引文
①劳思光:《论中国哲学史之方法》,见韦政通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①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②李世伟:《日据时代台湾儒教结社与活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254页。
    ③李世伟:《日据时代台湾儒教结社与活动》,第255页。
    ④汤一介:《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6页。
    ⑤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1页。
    ②(日)伊藤公雄、桥本满:《你好社会学:社会学是文化学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9页。
    ③(美)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新建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④(日)伊藤公雄 桥本满:《你好社会学:社会学是文化学习》,第166页。
    ①陈辽:《周太谷评传》,第9页。
    ②《龙川夫子年谱》,第12页。
    ③嵇文甫:《左派王学》,《嵇文甫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6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3页。
    ⑤《林子实录》,民国已卯(1938年)锦州尚阳书院重印本,第235页。
    ⑥大哀:《钱东平别传》,姜泣群:《虞初广志》卷三,上海书店1986年。
    ⑦《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20页。
    ⑧邓之诚:《泰州教》,《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68页。
    ①《遗书》第一辑(二),第74-75页。
    ②夏敬观:《窈窕释迦室随笔》,《同声》1944年第11期,引自《周太谷评传》,第9页。
    ③《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3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26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5页。
    ⑥《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22页。
    ⑦《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4页。
    ⑧(清)戴莲芬:《鹂砭轩质语》,卷一,《从书集成三编》,第66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页。
    ⑨陈辽:《周太谷评传》,第9页。
    ⑩《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8页。
    11王先谦:《东华录》,小方壶斋民国三年铅印本,第1页。
    ①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51页。
    ②萧天石:《刘止唐与四川刘门道》,《道海玄微》卷五,台北:自由出版社民国七十年,第589页。
    ③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1359页。
    ④(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00页。
    ⑤(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第200页。
    ⑥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93页。
    ①郑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111页。
    ②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475页。
    ③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13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29页。
    ⑤钱仪吉等:《碑传合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第2727页。
    ⑥盛成:《我的母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⑦汪宝树:《汪宝树黄崖游记》,见《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34页。
    ①戴莲芬:《鹂砭轩质言》,卷一,《从书集成三编》,第66册,第9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6页。
    ③《黄崖教匪》,《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4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26页。
    ⑤张积中:《松园讲学图序》,《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55页。
    ⑥《黄崖纪事略》,《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0页。
    ⑦张相文:《南园从稿》,中国地学会民国十八年,第884页。
    ⑧《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54页。
    ①卢前:《酒边集·太谷学记》,见卢前:《卢前文史论稿》,中华书局2006年,第167页。
    ②《山东军兴纪略·黄崖教匪》,《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4页。
    ③《山东军兴纪略·黄崖教匪》,《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5页。
    ④(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第69页。
    ⑤《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1页。
    ⑥《山东军兴纪略·黄崖教匪》,《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5页。
    ⑦詹石窗:《新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书店2002年,第600页。
    ⑧《汪宝树无题诗四首》补注,《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38页。
    ⑨《汪宝树黄崖游记》,《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34页。
    ①《黄崖纪事略》,《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1页。
    ②蒋逸雪:《刘鹦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第4页。
    ③(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与革命者》,池子华、刘平译,第102-104页。
    ④(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周育民等译,第48页。
    ⑤(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会黎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4页。
    ⑥指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⑦张积中:《寄杨蕉隐书》,《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57页。
    ⑧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七十三年,第67页。
    ①(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第157页。
    ②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第93页。
    ③《黄崖诬反案》,《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81页。
    ④《黄崖教匪》,《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7页。
    ⑤《黄崖诬反案》,《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83页。
    ①戴逸:《步入近代的历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7页。
    ②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中华书局1982年,第901页。
    ③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中华书局1982年,第1728页。
    ④胡思敬:《国闻备乘》,章伯锋《晚清民初政坛百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⑤姚永朴:《旧闻随笔》卷三,黄山书社1989年。
    ⑥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二五:阎敬铭、张之万、鹿传霖、林绍年》
    ⑦《王湘绮日记》,引自金梁:《近世人物志》,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辑》,第679册,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182页。
    ⑧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8辑78,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⑨(民国)杨钟义:《雪桥诗话续集》,卷八,《从书集成续编》,第20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1988年,第609页。
    ⑩高阳:《阎敬铭与黄崖教》,《同光大老》,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①《黄崖诬反案》,《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82页。
    ②《纪黄崖狱》,《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85页。
    ③(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会黎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页注1。
    ④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廖世德译,台北:文殊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年,第211页。
    ⑤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0页。
    ⑥梁启超:《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饮冰室合集》文集9,中华书局1989年,第44页。
    ⑦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79页。
    ⑧(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刘心勇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9页。
    ①黄育楩:《破邪详辨》卷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三辑,中华书局1982年。
    ②(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与革命者》,第61页。
    ③(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第133页。
    ④(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第4页。
    ⑤《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九九,见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第26页。
    ①朱继康:苏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黄崖山事件与太谷学派研究》,第218-219页。
    ②(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第203页。
    ③《黄崖教匪》,《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9页。
    ④(法)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56-57页。
    ①(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第154页。
    ②(美)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0页。
    ③阎敬铭:《与单为骢书札》,《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44页。
    ④程歗:《明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⑤(英)阿盖尔(Michael Argyle):《宗教社会心理学》,李季桦、陆洛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年,第255页。
    ⑥江地:《论黄崖事变》,《清史与近代史论稿》,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43页。
    ⑦(马来西亚)陈秉宏主编:《兴化文献新编》,太平兴安会馆1985年,第248页。该文还把三一教作为黄崖教的渊源。
    ①盛成:《我的母亲》,第11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页。
    ③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6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前言,第2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先生年谱》,第6页。
    ⑥《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47页。
    ⑦《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了年谱》,第37页。
    ⑧刘大钧:《<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铁云先生的轶事》,见魏绍吕:《老残游记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第105页。
    ⑨《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150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观海山房追随录》,第45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观海山房追随录》,第49页。
    ③《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56页。
    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990年,第71页。
    ⑤张相文:《南园丛稿》,第887页。
    ⑥《遗书》第二辑(二),《群玉山房诗钞》,第61页。
    ⑦《遗书》第二辑(二),《群玉山房诗钞》,第125页。
    ⑧《遗书》第二辑(二),《群玉山房诗钞》,第144页。
    ⑨(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蒙田或怀疑论者》,罗伯特·哈钦斯等主编:《哲学》(9),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662页。
    ⑩《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134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17-18页。
    ②夏敬观:《窈窕释迦室随笔》,《同声》1944年第11期,第45页。
    ③《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18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57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76页。
    ⑥《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41页。
    ⑦《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41页。
    ⑧《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41页。
    ⑨《遗书》第一辑(三),《归群宝笈目录》,第8页。
    ①文廷式:《文芸阁先生全集》,沈云龙《中国近代史料从刊》续辑,第132册,文海出版社,第190页。
    ②(美)杰克·D·道格拉斯、(美)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9页。
    ③夏春涛:《近代秘密社会研究评述》,《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4期,第49页。
    ④濮文起:《民间宗教与结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引言,第1页。
    ⑤马西沙:《民间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⑥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绪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第66页。
    ②王尔敏:《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之生态环境及社会功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第42页。
    ③蒋逸雪:《刘鹗年谱》,第36页。
    ①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469页。
    ②刘惠孙:《张石琴与太谷学派》,《辅仁学志》,1940年第1期,第120页。
    ③(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第17页。
    ④刘仞尼、段昌国等:《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六十五年,第343页。
    ①李世伟《《儒教课题之探讨及宗教史之意义》,《第二届台湾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1999年,第5页。
    ②吴雁南、冯祖贻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31页。
    ③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第148页。
    ①卓新平:《世界宗教与宗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57页。
    ②鲁迅:《小杂感》,见《鲁迅全集》卷三,《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③卓新平:《世界宗教与宗教学》,第158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92页。
    ②马令《南唐书》卷一:“改元升元,……以扬州海陵县为泰州。”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相传以取通泰之义。“泰州”之名由此而始。
    ③钟鸣主编:《泰州印记——地名文化集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佚名:《姜堰黄氏多诗人》,文化泰州网,2003-9-12。http://www.tznet.cn/folder34/folder37/folder52/2008/11/2008-11-271879.html。
    ②陈辽:《周太谷评传》,第169页。
    ③王星叔口述:《姜堰的私塾与黄门学派》,胡曦雯、李秋整理,《泰县文史资料》第七辑,第136页。
    ④(民国)王景涛修、单毓元纂:《泰县志》,卷二十七、人物十五,《黄葆年传》,凤凰出版社1991年,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⑤郑辅东修、王贻牟纂抄本:《续泰州志》卷十六,第674页。
    ⑥黄葆年:《王倩山先生诗集书后》,《遗书》第二辑(二),《归群草堂文集》,第100页。
    ⑦程恩洋:《海陵竹枝词》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三》,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667页。
    ①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88页。
    ②张仲礼:《中国绅士》,第189-190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47页。
    ④黄葆年:《龙川夫子诗扇书后》,《遗书》第二辑(二),《文集》卷二,第81页。
    ⑤黄葆年:《赠毛实君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94页。
    ⑥李光炘:《赠黄生隰朋》,《遗书》第二辑(二),《群玉山房诗钞》,第53页。《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一·鸡鸣歌》:“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南朝·陈)徐陵:《乌栖曲》之二:“惟僧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也。世贫贱,父为牛医。……宪少年好学,履洁怀清。”
    ⑦李光炘:《戊辰九月九日诸子集于海陵题牧马归群图》,《遗书》第二辑(二),《群玉山房诗钞》,第52页。
    ①黄葆年:《游永康寺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68页。
    ②黄葆年:《甲辰重九日会于归群草堂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92页。
    ③黄葆年:《壬戌重九同咏菊花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30页。
    ④黄葆年:《丙子冬夜集王岫生斋中》,《遗书》第二辑(二),《诗集》卷一,第34页。
    ⑤黄葆年:《何处我思君章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卷一,第61页。
    ⑥黄葆年:《诸子约游龙洞看红叶予以急欲南归不果》,《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04页。
    ⑦黄葆年:《丙申将去滕阳见杨花有感》,《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35页。
    ①黄葆年:《甲子元夜》,《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38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47页。
    ③《续纂泰州志》,卷三十四,第664页。
    ④黄葆年:《梦至子明家有不辞千里为君来之句,寤后即寄赠》,《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78页。
    ⑤黄葆年:《十忆吟》,《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54页。
    ⑥黄葆年:《口占》,《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59页。
    ⑦黄葆年:《何处我思君五章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60页。
    ⑧黄葆年:《始闻秋风有感蒋君子明》,《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73页。
    ①黄葆年:《赠仲杰》,《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38页。
    ②黄葆年:《走笔赠别仲杰》,《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58页。
    ③黄葆年:《客中忆龙川诸友人》,《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72页。
    ④黄葆年:《四思吟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51页。
    ⑤黄葆年:《十忆吟》,《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55页。明嘉站四十五年(1566)成书的《城固县志》谓:“汉有唐公昉,王莽居摄二年为郡吏。”唐公昉携“妻子,屋宅六畜”,得道升仙。《元丰九域志》引《汉中记》云:“秦唐公昉师事仙人李八百。”(晋)谯秀在《蜀记》中载:“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为蜀之八仙”《抱朴子》:“蜀有李阿者,穴居不食,号曰(八百翁)。”
    ①瞿冕良:《太谷学派人物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2期,第122页。
    ②黄葆年:《谢仲杰赠舄兼留别》,《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48页。
    ③黄葆年:《书怀赠仲杰》,《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85页。
    ④铨选,又称月选。“铨选者,以具有资格人员,列名于册,俟有适合之职位出缺时(升降、回避、丁忧、死亡等等),依其先后班次任之,同班有数人者,以掣签定之。”见徐道邻《清代考试与任官制度》,《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论集》,第三册,中华文化事业出版委员会,1954年。引自傅宗懋《清制论文集》(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58页。
    ⑤黄葆年:《济南幕秋客邸有怀》,《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02页。
    ①临淄区志编纂委员会:《临淄区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325页。
    ②民国《泰县志》,卷二十七。
    ③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兖州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8页。
    ④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德国公使绅坷又出面重提在兖州建教堂事,当时正逢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总理衙门表示同意。
    ①《山东巡抚张曜致总署函》,光绪十四年二月五日(1888年3月17日),见谦立之、王守中编:《义和团资料从编——山东教案史料》,齐鲁书社1980年,第292-293页。
    ②张振生等编:《聊城地区政权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③(清)吴式基等纂修:《朝城县乡土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年三月台一版(据民国九年重刊本影印),第19-20页。
    ④《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20页。
    ①(清)吴式基等纂修:《朝城县乡土志》,第194-198页。
    ②《朝城县志略》有光绪十七年稿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另山东省图书馆、华东师范人学图书馆各藏有清末抄本。见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15-112),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第962页。
    ③赵昶、贾铭恩等纂:《朝城县志续志》,民国九年重刊本,成文出版社1968年三月台一版,第74-75页。
    ④(清)吴式基等纂修:《朝城县乡土志》,成文出版社1961年三月台一版,第192-194页。
    ⑤莱阳市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莱阳古今杰出人物》,山东新闻出版局1998年,第4页。
    ①《光绪朝朱批奏折》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第600页。又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53·莱阳县志》卷二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03页。
    ②《民国莱阳县志》卷三三一上·人物·职官,第358页。
    ③(清)徐致祥等撰:《清代起居注册》,光绪朝第五十一册,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1987年,第25865页。又见《万国公报》光绪二十年,第72期,第17页。
    ④生克中:《滕县续志稿》,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59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山东巡抚李秉衡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第616页。
    ⑥于宗潼纂:《福山县志稿》烟台福裕东书局藏版,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690页。
    ⑦民国《泰县志》,卷二十七、人物十五,《黄葆年传》。
    ⑧黄葆年:《丁酉六月于役文登道中有作,归见诸子喜雨诗即书其后其二》,《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45页。
    ①民国《泰县志》,卷二十七、人物十五,《黄葆年传》
    ②孙鼎臣:《论治四》,载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二十四,第3-4页,见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③黄葆年:《壬辰七月七日武阳夜集》,《遗书》第二辑(二),第119页。
    ④《诗集》,第76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47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92页。
    ②王学钧:《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月第1期,第7页。
    ③李光炘:《再和石琴自题七律四首之三》,《遗书》第二辑(二),《群玉山房诗钞》,第16页。
    ①张积中:《阙题》,《白石山房遗集续编》,第19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26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539页。
    ④朱玉川:《怀赵君伯言》,《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140页。
    ⑤(日)伊藤公雄、桥本满:《你好社会学:社会学是文化学习》,第174页。
    ⑥(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会黎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4页。
    ⑦方宝川:《《归群词从》抄本考略》,宋一夫主编:《文史》第三辑,中华书局1999年,第278页。
    ①黄葆年:《赠黄崖学者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01页。
    ②黄葆年:《陪朱赵吴叶诸子游大明湖》,《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02页。
    ③黄葆年:《赠少仙》,《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03页。
    ①黄葆年:《留别黄崖学者》,《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14页。
    ②黄葆年:《录素心女史诗敬题二绝于后》,《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08页。
    ③花朝是江淮一带比较隆重的春季节日,一般在二月十二日。《泰兴县志》载:“二月‘花朝’,剪碎锦系花木中。见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512页。
    ④黄葆年:《前诗意有未尽续题四绝》,《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09页。
    ①《遗书》第二辑(四),蒋文田:《龙溪先生文钞》卷一,第5页。
    ②《诗集》,第107页。
    ③蒋文川:《寄黄锡朋书》,《遗书》第二辑(四),蒋文川:《龙溪先生文钞》,第13-15页。
    ④黄葆年:《辛卯冬至后一日,喜子明由北返南见过,赋九九消寒图即赠》,《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13页。
    ⑤蒋文川:《辛卯自朝城之京师留别黄锡朋》,《遗书》第二辑(四),蒋文川:《龙溪先生诗钞》,第38页。
    ①《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尚务印书馆1982年重印本)载:东武阳因县居武水之阳而得名,后汉初平二年,袁绍为表奖曹操封其为东郡太守,治所即东武阳。唐代名朝城。
    ②黄葆年:《壬辰七月七日武阳夜集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19页。
    ③蒋文田:《壬辰武阳七夕会诗序》,《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文钞》,第147页。
    ④朱玉川:《癸巳冬,黄希平先生由朝城调令莱阳,将行与蒋君子明遣使招予至署欢宴,即席口占》,《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39页。
    ⑤修禊是古老风俗。《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由女巫导演,于三月上巳沐浴除灾祈福。汉代应劭 《风俗通义》把禊列为祀典,说:“禊,洁也”。春日万物生长蠢动易生疾病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后汉书·礼仪志》即有“拔楔”(祓是古代除灾祈福仪式):“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后渐在文人雅士间流行,最著名的即土羲之兰亭修禊。
    ①黄葆年:《甲午三月三日昌阳亭山修禊并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23页。
    ②黄葆年:《吾友子明别久相见,数日倾谈,顿觉枯骨重春感而赋此》,《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25页。
    ③《遗书》第二辑(二),第127页。
    ④朱玉川:《怀赵鸣岐先生》,《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54页。
    ①黄葆年:《小诗代柬寄呈寄生学长兄心印》,《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30页。
    ②黄葆年:《同游芝阳洞记》,《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27页。
    ③黄葆年:《讲学》,《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43页。
    ④蒋文田:《寄达听香》,《遗书》第二辑(二),《四先生诗钞》,第57页。
    ①蒋文川:《送朱玉川归济南》,《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诗钞》,第6页。
    ②朱玉川:《同游芝阳洞》,《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55页。
    ③黄葆年:《和高星仲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47页。
    ④黄葆年:《戊戌八月送石溪南归兼示刘生颐仲》,《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50页。
    ⑤黄葆年:《泗水官舍同咏菊花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51页。
    ⑥太谷同人:《重九夜集赏菊即席联句》,《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53页。
    ①太谷同人:《己亥春夜宴集即席联句》,《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55页。
    ②黄葆年:《庚子第二花朝蝴蝶会诗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56-160页。
    ①黄葆年:《附庚子第二花朝蝴蝶会诗初稿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64页。
    ②蒋文田:《泗水第二花朝蝴蝶会诗》,《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诗钞》,第94页。
    ①朱玉川:《白济南旋里途中口占并序》,《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48页。
    ②朱玉川:《赠同学诸友》,《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60页。
    ③朱玉川:《庚子第二花朝蝴蝶会诗并序》,《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62页。
    ①黄葆年:《庚子浴佛日赠朱莲峰六十寿》,《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64页。
    ②黄葆年:《芍药盛开送子明之颖州平原旋邗》,《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65页。
    ③蒋文田:《颍州程氏宅题孙兰因扇》,《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诗钞》,第82页。
    ④黄葆年:《庚子第二花朝蝴蝶会诗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60页。
    ⑤蒋文田:《星泉程子归自塞外,今年秋问学于泗水,与予适相值也。将之太平,行有目矣,为诗以赠之》,《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诗钞》,第84页。
    ⑥蒋文田:《吴门花朝会诗》,《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诗钞》,第84页。
    ⑦黄葆年:《庚子冬月题扇赠王生荫香南归》,《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66页。
    ①黄葆年:《游永康寺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70页。
    ②黄葆年:《赠子明并示诸生志别》,《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73页。
    ③黄葆年:《赠顾诵芬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76页。
    ④朱玉川:《希平先生将南归感赋赠别》,《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63页。
    ①朱玉川:《寄怀希平先生》,《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
    ②光绪《泰兴县志》,卷九,《名迹》。吉人为雍乾时泰兴名流,有《拄笏草堂集》、《东皋草堂诗抄》传世。
    ③刘蕙孙:《刘铁云先生年谱长编》,第90页。
    ④刘蕙孙:《刘铁云先生年谱长编》,第89页。刘鹗该月二十五日记云:“早起即至愚园,应实君之约也。凡两席,老辈九人,中辈十人,议作《愚园雅集图》。”见《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第168-169页。
    ①刘鹗:《题愚园雅集图抚本后并序》,刘蕙孙标注:《铁云诗存》,齐鲁书社1980年,第20-22页。刘蕙孙文后注三:“诗序中所述诸人,称先生称公称君者,除徐月楼外,均龙川弟子。蔚青伯祖是否龙川弟子不详。称子者均归群弟子,并多龙川弟子子弟。”
    ②黄葆年:《题愚园雅集图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81-182页。
    ①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167页。
    ②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第163页。程氏时官浙江,为盐销事常来苏州。
    ③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第191页。
    ①归群同人:《重九日集归群草堂即席联句》,《遗书》第二辑(二),第185页。
    ②朱玉川:《寄虞季升书》,《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87-88页。
    ③刘鹗1905年《乙巳日记》载:“(二月二十二日苏州)请太谷夫子书法付石印,并由虞君积升(寄升)处请得七夫0子(按即张积中)墨宝拟同印也。”(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第221页。)
    ①朱玉川:《覆虞季升书》,《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92页。
    ②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③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第267页。
    ④严耕望:《钱宾四先生行谊述略》,见卞孝萱、唐文权:《民国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5年,第500页。
    ①叶昌炽:《缘督庐日记》,见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第210页。
    ②胡思敬:《屠光禄疏稿序》,见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7页。
    ③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第370页。
    ④丰子恺:《丰子恺自叙》,团结出版社1996年,第69页。
    ①刘蕙孙:《刘铁云先生年谱长编》,第93页。
    ②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第85页。
    ③陶凌云:《关于“苏州归群草堂”,《文汇报》,2008-09-07。
    ①陶凌云:《关于“苏州归群草堂”,《文汇报》,2008-09-07。
    ②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第86页。
    ③蒋文田:《寄黄锡朋书》,《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文钞》,第25页。
    ④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第87页。
    ⑤在《佛教念诵集》中显教作为“十小咒”之一,其内容如下:准提神咒: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愿慈悲垂加护。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⑥白衣咒即白衣大士神咒,《大藏》密部未列此咒,但《大藏》内《法苑珠林》第六十卷《咒术篇》第六十八“咒术部”有此咒文。名“随愿陀罗尼”咒文: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怛垤哆,唵。伽啰伐哆,伽啰伐哆;伽诃伐哆;啰伽伐哆,啰伽伐哆,娑婆诃。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⑦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第88页。
    ①圆庐:《李黄学派二题》,《泰州文史资料》第三辑,第99页。
    ②硕学通儒为清朝重要的举荐科目,被举荐者多得荣名高位。如陶葆廉优贡生出身,光绪末年因大臣屡以硕学通儒荐,得记名提学使。
    ③民国《泰县志》,卷二十七、人物十五。
    ④蒋逸雪:《刘鹗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第13页。
    ①张相文:《南园丛稿》,第885页。
    ②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第87页。
    ③刘德隆、朱禧、刘德平:《刘鹗小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1页。
    ①圆庐:《李黄学派二题》,《泰州文史资料》第三辑,第99页。
    ②刘蕙孙:《刘铁云先生年谱长编》,第90页。
    ③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第88页。
    ④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第89页。
    ①《陶渊明集》云:“晋太元中,武陵渔人入桃花源,既归,处处志之,诣太守刘歆说其事。”《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引南朝齐人黄闵所著《武陵记》云:“昔有临沉黄道真,在黄闻山侧钓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记。今山下有潭名黄闻,盖闻道所说,遂为其名也。”全诗见黄葆年:《癸卯第一花朝蝴蝶会并序》,《诗集》,第187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92页。
    ③黄葆年:《癸卯重九日集归群草堂》,《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89页。
    ④朱玉川:《癸卯归群草堂重阳会》,《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68页。
    ①黄葆年:《甲辰重九日会十归群草堂并序》,《诗集》,第192-196页。
    ②朱玉川:《甲辰重九会于归群草堂》,《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69页。
    ①朱玉川:《感怀江南诸友》,《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70页。
    ②黄葆年,《喜毛子实君至归群草堂》,《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09-210页。
    ③栗里是陶渊明故乡。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小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自诗歌全集》,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355页。)
    ④元结《自释》:“少居尚余山(在今河南鲁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为称:逃乱入猗玗洞(在今湖北大冶),始称‘猗玗子’:后家瀼滨(即瀼溪,在今江西瑞昌),乃自称‘浪士’”。(孙望:《元次山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11页。
    ⑤黄葆年:《退谷铭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13页。
    ①黄葆年:《壬子九月十二日会于后圃有作》,《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17页。
    ②政协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姜堰古镇风情录》,泰县县志办公室、泰县工商业联合会1990年,第235页。
    ③《瓜州续志》(民国十六年瓜州于氏凝晖堂铅印本,第497页)载:“十一月冬至节……例作九九消寒图,记阴晴雨雪。文人轮值作九九消寒会,饮酒赋诗。
    ④洪顺璋:《黄葆年的九九消寒诗》,《泰县文史资料》第七辑,第141页。
    ⑤黄葆年:《游庐山》,《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37页。
    ⑥黄葆年:《壬戌重九同咏菊花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30页。
    ①黄葆年:《甲子元夜》,《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37页。
    ②黄葆年:《和明湖六弟元夜诗》,《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38页。
    ③黄葆年:《和明湖六弟花朝诗》,《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39页。
    ④《遗书》第一辑(五),《归群宝笈目录》,第6页。
    ⑤陈辽:《周太谷评传》,第169页。
    ⑥《太谷学派在苏州》,《苏州市志》第三册第五十四卷,《杂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9页。
    ⑦张相文:《南园从稿》,第885页。
    ⑧贾铭恩:《县尊黄公传》,赵昶、贾铭恩等纂:《朝城县志续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台一版。
    ①王星叔口述:《姜堰的私塾与黄门学派》,胡曦雯、李秋整理,《泰县文史资料》第七辑,第136页。
    ②章子敦口述:《黄葆年的学生小考》,胡曦雯、李秋整理,《泰县文史资料》第七辑,第129-133页。
    ①王星叔口述:《姜堰的私塾与黄门学派》,胡曦雯、李秋整理,《泰县文史资料》第七辑,第137页。
    ②(民国)王景涛修、单毓元纂:《泰县志》,人物十六。
    ③(民国)王景涛修、单毓元纂:《泰县志》,人物七。
    ④黄葆年:《祭解琅文》,《遗书》第一辑(四),第599页。
    ⑤卢前:《太谷学记》附录,见《酒边集》,载《卢前文史论稿》,中华书局2006年,第202页。三尼之说见于道教经典。《心印集经》云:“青尼致中,仲尼时中,牟尼空中。”《三尼医世说述序》,闵一得《古书隐楼从书》,《藏外道书》第10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357页。
    ①方宝川:《刘大绅及其著述》,《太谷学派遗书》第二辑(七),前言。
    ②张德广:《归群宝笈目录》弁言,《遗书》第一辑(五),《归群宝笈目录》,第3页。
    ③张德广:《归群宝笈目录》弁言,《遗书》第一辑(五),《归群宝笈目录》,第6页。
    ④瞿冕良:《太谷学派人物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2期,第128页。
    ⑤卢前:《太谷学记》,见《酒边集》,载《卢前文史论稿》,第194页。
    ①马一浮:《马一浮集》,第三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87页。
    ②钱坤新:《冬饮先生行述》,载民国出版《南京文献》第21号。
    ③王焕镳:《因巢轩诗文录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④沈卫威:《“学分南北”与“东南学风”》,《中华读书报》,2004-07-14。
    ⑤金琤:《陆维钊书法艺术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⑥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①张其昀:《王冬饮先生遗稿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溧水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溧水古今》1997年,第15辑,第32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归群草堂语录》,第174页。
    ③常任侠:《从王伯沆老师学诗》,蒋路等主编:《史迹文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29-32页。
    ④http://14889.eduol.cn/archives/2006/117363.html.潘雨廷先生谈话录(五)。
    ①胡山源:《文坛管窥——和我有过来往的文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2页。
    ②瞿冕良:《太谷学派人物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2期,第128页。
    ③瞿冕良:《太谷学派人物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2期,第129页。
    ④瞿冕良:《太谷学派人物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2期,第126页。
    ⑤王焕镳:《因巢轩诗文录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
    ⑥瞿冕良:《太谷学派人物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2期,第127页。
    ⑦黄葆年:《和女生石复壬百花诗》,《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23页。
    ⑧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七十三年,第590页。
    ①蒋逸雪:《刘鹗年谱》,第36页。
    ②李根源:《雪生年录》,第102页,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正编,第二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
    ③许宝蘅:《巢云簃日记》“九月初六”条,《北京文史资料》第56辑,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03页。
    ①刘蕙孙:《刘铁云先生年谱长编》,第38-39页。
    ②章子敦口述、胡曦雯、李秋整理:《黄葆年的学生小考》,《泰县文史资料》,第七辑,第129-133页。
    ①汪秉性:《黄门家风目睹记》,《泰州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31页。
    ②王大鹏选编:《百年国士》第四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第130页。
    ③江恒源:《村治与农村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民国十七年印行,第55页。
    ①王星叔口述、胡曦雯、李秋整理:《姜堰的私塾与黄门学派》,《泰县文史资料》,第七辑,第136-137页。
    ①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〇,电牍六九,北平文华斋1920年,第3-4页。
    ②见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25页。
    ③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传版社2001年,第263页。
    ④田汉云:《中国近代经学史》,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①王大鹏:《百年国士》(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第158页。
    ②俞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6页。
    ③高明:《国立中央大学的传统精神》,张鸿生:《南大、南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①金天翮:《皖志列传稿》卷六,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三年,第485页。
    ②周太谷:《心庄子之心》《遗书》第一辑(一),第608页。
    ③《遗书》第一辑(一),第452页。
    ①李淳风:《乙巳占·战阵气象占·第六十一》云:“若白虹,若赤屈虹,见城上,其下必大战流血;赤气屈旋停住者,其下有兵血流。”杨昶:《占候解读》,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另李荃:《太白阴经·第八十八·占云气篇》云:“白虹或赤屈虹见城营上,其下大战流血。
    ②“雾白兵丧,青疾疫,黑暴水,赤兵火,黄土工。”见(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
    ③“圣人曰:‘乾坤成气,风行天地’。运动由风气成也。”见(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册,第79页。
    ④“立雷作威。”见(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册,第114页。
    ⑤孔子曰:“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青四日,青变为赤,赤变为黑,黑变为黄。”见(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册,第49页。
    ⑥《遗书》第一辑(二),第244-248页。
    ⑦《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70页。
    ⑧《遗书》第一辑(二),第136页。
    ⑨《遗书》第一辑(二),第208页。
    ⑩张积中:《示薛云璈》《遗书》第一辑(二),第256页。
    11《遗书》第一辑(二),第285页。
    12《遗书》第一辑(三),第17页。
    13《遗书》第一辑(三),第22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第27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37页。
    ③《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39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18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19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86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55页。
    ①萧天石:《道海玄微》,台北:自由出版社1981年,第32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36页。
    ③《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97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44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53页。
    ⑥《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87页。
    ⑦《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60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弟子记》,第85页。
    ②朱玉川:《致吴敬轩书》,《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202页。
    ③《遗书》第一辑(五),第92页。
    ④《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10页。
    ⑤萧天石:《道海玄微》,台北:自由出版社民国七十年,第32页。
    ⑥《遗书》第一辑(五),第91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85页、第553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前言,第12页。
    ③刘蕙孙:《太谷学派的遗书》,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621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前言,第3页。
    ⑤刘蕙孙:《太谷学派的遗书》,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第621页。
    ①《谢平原跋》,《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10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前言,第1页。
    ③李根源:《雪生年录》,第102页,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正编,第二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
    ④金天翮:《皖志列传稿》卷六,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493页。
    ①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会黎等译,第136页。
    ②方宝川:《汪全泰及其著述》,《遗书》第二辑(二),第4页。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据《江苏艺文志·扬州卷》定汪氏卒年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恐不确。
    ①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13页。
    ②江地:《论黄崖事变》,江地:《清史与近代史论稿》,第291页。
    ③黄葆年:《题王仲杰受经图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92页。
    ④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会黎等译,第116页。
    ⑤张玉法:《洪门及其反满活动》,见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三辑·辛亥革命》,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六十九年,第375页。
    ①吴吝白:《黄崖案的回忆》,《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65页。
    ②方宝川:《<归群词从>考略》,《文史》1999年,第3辑,第280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48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49页。
    ③《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50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56、57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58页。
    ⑥《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92页。
    ⑦《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5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25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26页。
    ③《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42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75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68-70页。
    ⑥《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70页。
    ⑦《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71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7-9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24页。
    ③《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74页。
    ④《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80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50页。
    ⑥《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73页。
    ⑦《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66页。
    ⑧《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56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10页。
    ②黄葆年:《丁未元旦吴门归群草堂同人公祝平原谢先生七十初度即场席赋赠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04页。
    ③方宝川:《<归群词从>抄本考略》,《文史》1999年第3辑,第279页。
    ④《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87、88页。
    ①刘鹗:《乙巳日记》,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221页。
    ②吴吝白:《黄崖案的回忆》,《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第165页。
    ③朱玉川:《覆虞季升书》,《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92页。
    ①刘德隆:《刘鹗生平业绩与师承关系研究——《刘鹗集》出版前言(节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三期。
    ②刘蕙孙标注:《铁云诗存》,齐鲁书社1980年,第49页。
    ③刘德隆等:《试析黄葆年给刘鹗的一封信》,《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103页。
    ④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168页。
    ①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188页。
    ②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300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561页。
    ①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第300页。
    ②王学钧:《蒋文田与李龙川》,《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二期,第95页。
    ③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第217页。
    ①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第220-221页。
    ②《续纂泰州志》卷三十四,第664页。
    ③黄葆年:《梦至子明家,有不辞千里为君来之句,寤后即寄赠》,《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79页。
    ④黄葆年:《十忆吟》,《遗书》第二辑(二),《归群草堂诗集》,第55页。
    ⑤陈辽:《周太谷评传》,南京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
    ①《遗书》第一辑(三),《龙川夫子年谱》,第92页。
    ②蒋文川:《寄黄锡朋书》,《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文钞》,第14、15页。
    ①蒋文田:《寄黄锡朋书》,《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文钞》,第20-22页。
    ②蒋文田:《寄黄锡朋书》,《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文钞》,第24-26页。
    ③黄葆年:《高辛仲诗集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53页。
    ④黄葆年:《和高星仲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48页。
    ⑤蒋文田:《寄高辛仲书》,《遗书》第二辑(四),《龙溪先生文钞》,第45页。
    ⑥黄葆年:《辛卯浴佛日书赠辛老学长》,《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88页。
    ①黄葆年:《何处我思君五章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60页。
    ②黄葆年:《口占》,《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59页。
    ③黄葆年:《梦至子明家,有不辞千里为君来之句,寤后即寄赠》,《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79页。
    ④朱玉川:《致赵伯言书》,《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83页。
    ⑤朱玉川:《致黄锡朋、蒋子明书》,《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74页。
    ①朱玉川:《寄虞淑美书》,《遗书》第一辑(五),《蒙养堂遗集》,第96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28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29页。
    ③《汉书·律历志》:“易九阨曰:初入元,百六,阳九。”孟康注:“易传也,谓阳九之阨。”
    ④《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36页。
    ①张德广:《归群宝笈目录》弁言,《遗书》第一辑(五),《归群宝笈目录》,第3页。
    ①施廷镛编:《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498页。
    ②方宝川:《张积中及其著述考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5期,第33页。
    ①《遗书》第一辑(一),第219页。
    ②卢前:《酒边集》,见《卢前文史论稿》,第194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409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107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256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189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311页。
    ⑧《遗书》第一辑(四),第223页。
    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8页。
    ⑩《遗书》第一辑(四),第345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337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250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401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423页。
    ⑤《孟子·告子上》。
    ⑥《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381页。
    ⑧《二程遗书》,卷二十一下。
    ⑨《遗书》第一辑(四),第158页。
    ⑩《遗书》第一辑(四),第249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250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251页。
    ③刘蕙孙:《太谷学派的遗书》,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第627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63页。
    ⑤《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中华书局1985年《从书集成初编》本。
    ⑥《遗书》第一辑(三),第8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54页。
    ⑧《遗书》第一辑(四),第43页。
    ⑨《遗书》第一辑(四),第521页。
    ①《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7页。
    ②《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7页。
    ③黄葆年:《濂溪—滴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20页。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⑤黄葆年:《题顾吉人先生拈花小象并序》,《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00页。
    ①黄葆年:《记卞双玉事》(代谢平原作),《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41页。
    ②杨时撰:《二程粹言》卷一,《论道篇》,从书集成初编本。
    ③《二程遗书·语录》。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320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157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158页。
    ⑦《二程遗书》,卷二
    ⑧《二程遗书》,卷十八。
    ⑨《二程遗书》,卷十。
    ①《二程遗书》,卷四。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119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163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341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349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87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153页。
    ⑧《遗书》第一辑(四),第334页。
    ⑨《遗书》第一辑(四),第334页。
    ⑩《论语·泰伯》。
    11《遗书》第一辑(四),第397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428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39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25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151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328页。
    ⑥《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83页。
    ⑦《二程遗书》,卷六。
    ⑧《二程遗书》,卷十八。
    ⑨《遗书》第一辑(四),第273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158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329页。
    ③《朱子文集·答郑子上》。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99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402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256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367页。
    ⑧《庄子·人间世》。
    ⑨张载:《正蒙·太和篇》。
    ⑩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1975年。
    ①《遗书》第一辑(一),第428页。
    ②《遗书》第一辑(三),第54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415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172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173页。
    ⑥朱熹编:《二程语录》卷六,商务印书馆,从书集成初编本,第77页。见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⑦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第21页。
    ⑧《遗书》第一辑(三),第94页。
    ①《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5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384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103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389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387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292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182页。
    ⑧刘宗周:《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
    ⑨《遗书》第一辑(四),第383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121页。
    ②《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602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179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117页。
    ⑤《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558页。
    ⑥《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614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179页。
    ⑧《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30页。
    ⑨《遗书》第一辑(四),第185页。
    ⑩《遗书》第一辑(四),第187页。
    11《遗书》第一辑(四),第254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417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455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496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34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35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39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546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25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27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543页。
    ⑤《遗书》第一辑(一),第305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82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209页。
    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8页):“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⑨《遗书》第一辑(四),第218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51、26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82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83页。
    ④黄葆年:《龙川夫子诗扇书后》,《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47、82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214页。
    ⑥《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64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216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221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491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563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193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238页。
    ⑥“父子之间不责善”(《孟子·离娄上》)。“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孟子·离娄下》)。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115页。
    ⑧《遗书》第一辑(四),第361页。
    ⑨《遗书》第一辑(四),第364页。
    ⑩“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见《中庸》。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207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509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205页。
    ④《诗经·小雅·鹤鸣》。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425页。
    ⑥《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47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415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541页。
    ②《遗书》第一辑(一),第281页。
    ③《遗书》第一辑(一),第319页。
    ④《遗书》第一辑(一),第323、389、474页。
    ⑤《遗书》第一辑(一),第325、329页。
    ⑥《遗书》第一辑(二),第313、381页。
    ⑦《遗书》第一辑(三),第162页。
    ⑧《遗书》第一辑(四),第218页。
    ①《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86页。
    ②《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327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31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89、348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349页。
    ⑥《论语·颜渊第十二》。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91页。
    ①《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173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314页。
    ③《孔子家语·辩政》,见冯国超主编:《孔子家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④《论语·卫灵公》。
    ⑤《二程遗书》卷十八。
    ⑥《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554页。
    ①《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593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143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314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369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356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150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166页。
    ⑧《遗书》第一辑(四),第350页。
    ⑨《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557页。
    ⑩《遗书》第一辑(四),第461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482页。
    ②《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584-588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146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147页。
    ②《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147页。
    ④《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237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244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247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165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399页。
    ③《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75页。
    ④黄葆年:《新修朝城碑记》,《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20页。
    ⑤《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235页。
    ⑥《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543页。
    ⑦《论语·里仁第四》。
    ⑧《孟子·梁惠王上》。
    ⑨《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⑩《荀子·大略第二十七》。
    ①《遗书》第一辑(一),第240页。
    ②《遗书》第一辑(二),第33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133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354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475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364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461页。
    ⑧《遗书》第一辑(四),第437页。
    ⑨《论语·述而第七》。
    ⑩《遗书》第一辑(四),第339页。
    11《遗书》第一辑(四),第435页。
    12《遗书》第一辑(四),第436页。
    13《遗书》第一辑(四),第365页。
    ①《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83页。
    ②《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84页。
    ③《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86页。
    ④黄葆年:《书曾子固宜黄县学记后》,《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87页。
    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②《遗书》第一辑(二),第134页。
    ①王惠荣:《陈澧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②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6页。
    ③屈守元:《经学常谈》,巴蜀书社1992年,第60页。
    ④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8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71页。
    ②《遗书》第一辑(五),第95页。
    ③《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17页。
    ④《遗书》第一辑(五),第95、96页。
    ⑤徐敬修:《经学常识》,大东书局民国二十二年,第90页。
    ⑥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诗类一,中华书局1997年,《毛诗正义》,第2页。
    ⑦胡朴安:《诗经学》,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04页。
    ⑧胡朴安:《诗经学》,第106页。
    ①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②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第30页。
    ③胡朴安:《诗经学》,第106页。
    ④毛诗诂训传:“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唐文治辑、(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诗经读本》卷一,民国13年施氏醒园本。
    ①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页。
    ②徐敬修:《经学常识》,第156页。
    ③徐敬修:《经学常识》,第164、168页。
    ④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中华书局》1981年,第210页。
    ①引自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第152页。
    ②王先谦:《虚受堂文集·读礼从钞序》,文海出版社,1982年。
    ③王先谦:《虚受堂文集·读礼从钞序》。
    ④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第204页。
    ⑤《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6页。
    ⑥《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7页。
    ⑦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①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8页。
    ②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第14页。
    ③《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984页。
    ④《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36页。
    ①《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42页。
    ②《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38页。
    ③《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958页。
    ④《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982页。
    ⑤《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974页。
    ⑥《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56页。
    ⑦《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56页。
    ⑧《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108页。
    ⑨《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123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34、37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38页。
    ③“刘沅曰:‘始终如一曰常,一再不已曰习。君子象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如水洊至,此习坎之实也。”,马振彪:《周易学说》,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险非一途,坎窞流行,盈 科而进,非习于坎不能进也。”马振彪:《周易学说》,第297页。
    ④“刘沉曰:‘此卦重坎,是天地所以交,而气质所以陷溺天良,习于坎而不 能复性,常人之所以流连而忘返;习于坎而保其天良,君子之所以立命而修身。’”马振彪:《周易学说》,第290页 。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293页。
    ⑥“吕大临曰:‘否闭之师,丑正恶直,不利乎君子之守正。”“本义云:‘ 收敛其德,不见于外,以辟小人之难。’”马振彪:《周易学说》,第132、134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295页。
    ⑧“刘沅曰:‘二气循环,革故易新。治历明时,非有所革也。人事必准天时 ,治历明之,天之革者可知,其不革者
    亦可知矣。’”,马振彪:《周易学说》,第472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303页。
    ②《遗书》第一辑(四),第467页。
    ③黄葆年:《濂溪一滴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7页。
    ④黄葆年:《镰溪一滴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7页。
    ⑤《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200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508页。
    ①《遗书》第一辑(四),第505页。
    ②《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4页。
    ③黄葆年:《送毛子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07页。
    ④《遗书》第一辑(二),第123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第465页。
    ⑥张正吾、陈铭主编:《近代诗文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第809页。
    ⑦《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71页。
    ①黄葆年:《小诗代柬寄呈寄生学长兄心印》,《遗书》第二辑(二),《诗集》,第130页。
    ②《二程集》,第187,见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第248页。
    ③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第12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177、178页。
    ⑤黄葆年:《古文存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9页。
    ①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朱明伦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2页。
    ②《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1页。
    ③《跋刘慈民先生诗集后》,《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96页。
    ④《曾巩集》卷十五,见《宋代文学思想史》,第85页。
    ⑤《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⑥朱熹:《曾南丰先生年谱序》,见刘壎:《隐居通议》卷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从书集成初编本。
    ⑦《唐宋八大家文钞·曾文引》,引自乔万民:《唐宋八大家·曾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⑧曾巩《南齐书目录序》谓司马迁“蔽害天下之圣法,是非颠倒而采摭谬乱”(曾巩:《曾巩散文全集》,中国建设出版社,1996年,第230页)。
    ⑨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曾文定公文钞引》,肖瑞锋点校:《唐宋八人家文钞》,中华书局1985年。
    ⑩黄远庸:《远生遗著·晚周汉魏文集序》,见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①《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3页。
    ②《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5页。
    ③黄葆年:《古文学余序》(代毛实君作)《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32页。
    ④《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239页。
    ⑤《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⑥《遗书》第一辑(三),第465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375页。
    ①《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41页。
    ②《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35页。
    ③《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37页。
    ④《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06页。
    ⑤指熊伯龙,顺治六年(1649年)榜眼。清人翁方纲题黄鹤楼联元:“千古题诗到崔李,本朝制艺在熊刘。”刘指与熊同科的状元刘子壮。
    ⑥黄葆年:《四书文存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23页。
    ⑦方苞:《抗希堂稿》,《礼之用,和为贵》文后引,见(香港)邝健行,吴淑钿编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15页。
    ⑧刘大櫆:《徐笠山时文序》,《海峰文集》,卷四,乾隆间醒园精刊本。
    ⑨姚鼐:《陶山四书义序》,《惜抱轩文集》文后集,卷一,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六十八年。
    ①邓云乡:“自乾隆二十二年开始,于乡、会试增加五言八韵诗一首,自后童试用五言六韵,生员岁考、科考及考试贡生与覆试朝考等,均用五言八韵。官韵只限一字,取用平声,诗内不许重字。”邓云乡《清代八股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②黄葆年:《八韵诗存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49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127页。
    ④《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681页。
    ⑤《遗书》第一辑(三),《礼记读本》,第683页。
    ①黄葆年:《送钱子范南归序》,《遗书》第二辑(二),《文集》,第112页。
    ②《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28页。
    ③《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10页。
    ④《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677页。
    ①《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679页。
    ②《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31页。
    ③《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47页。
    ④《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43页。
    ⑤《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31页。
    ⑥《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31-734页。
    ①《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43页。
    ②《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43页。
    ③《遗书》第一辑(四),第257页。
    ④《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12页。
    ⑤《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16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267页。
    ⑦《遗书》第一辑(四),第527页。
    ⑧《遗书》第一辑(四),第407页。
    ①《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56页。
    ②《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26页。
    ③《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26页。
    ④《遗书》第一辑(四),第209页。
    ⑤《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699页。
    ⑥《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03页。
    ⑦《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06页。
    ⑧《遗书》第一辑(四),第260页。
    ①《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24页。
    ②《礼记·学记》:“不学操縵,不能安弦。”陈澔:《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谓:“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学者手与弦未相得,故虽退息时,亦必操弄之不废,乃能习熟而安於絃也。
    ③《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06页。
    ④《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09页。
    ⑤《遗书》第一辑(四),第393页。
    ⑥《遗书》第一辑(四),第137页。
    ①《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691页。
    ②《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03页。
    ③《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④《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54-753页。
    ⑤《遗书》第二辑(三),《礼记读本》,第755页。
    ①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7页。
    ②郑逸梅:《人物和集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58页。
    ③熊十力:《与贺吕群书》,《天然》,第1卷,第7期,民国69年7月。引自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205页。
    ①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②朱云汉、彭怀恩:《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晚清思想》,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第204页。
    ③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第12页。
    ④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5页。
    ⑤(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房德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①(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房德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句内引文见费孝通《中国的绅士》,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3年,第74页。
    ②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
    ③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
    ④蒙培元,任文利:《国学举要·儒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54页。
    ⑤赵中孚:《近代中国军事因革与现代化运动》,《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第56页。
    ⑥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96页。
    ①竹内实:《日中关系研究》,程麻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
    ②竹内实:《日中关系研究》,程麻译,第285页。
    ③竹内实:《日中关系研究》,程麻译,第182页。
    ④竹内实:《日中关系研究》,程麻译,第439页。
    ⑤俞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①《论语·子略》。
    ②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思潮》,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217页。
    ③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近代儒学的新陈代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④马一浮:《马一浮集》,第三册,第1092页。
    ⑤刘梦溪:《传统的误读》,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42页。
    ⑥谢泳:《社会学家吴景超的学术道路》,《传记文学》2002年11月,第486期。
    ⑦廖作琦:《一代宗师陈寅恪夫妇灵骨奉安庐山记》,《传记文学》第八十四卷第1期,第77页。
    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一、二、三辑),扬州:广陵书社1997年、1998年、2002年版。
    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魏绍昌:《老残游记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谦立之、王守中:《义和团资料丛编——山东教案史料》,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清)张廷玉等修:《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民国)赵尔巽等修:《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马锡纯编:《泰州乡土志》二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民国)钱锡万编:《姜堰乡土志》,民国六年(1917年)文明书社石印本。
    (民国)王景涛修、单毓元纂:《泰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南京:凤凰出版社1991年版。
    (清)胡维藩修、卢福保纂:(宣统)续纂泰州志,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油印本。
    (民国)郑辅东修、王贻牟纂抄本:《续纂泰州志稿》,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民国)梁秉鲲等修、王丕煦等纂:《民国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2001年版。
    (民国)于宗潼纂:《福山县志稿》,烟台福裕东书局民国九年藏版,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
    (民国)李起元、王连儒修:《民国长清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2001年影印版。
    (清)赵昶、贾铭恩等纂:《朝城县志续志》,民国九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
    (清)吴式基等纂修:《朝城县乡土志》,民国九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1年年影印版。
    (民国)曹允源:《吴县志》,苏州:文新书局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兖州市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临淄区志编纂委员会:《临淄区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张振生等编:《聊城地区政权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 2期。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尹真人弟子撰:《性命圭旨》,屈丽萍点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董平、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袁承业辑:《王心斋先生遗集》,民初刻本。
    《王心斋全集》编委会:《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容肇祖整理:《何心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黄宣民点校:《颜钧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陈确:《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实录》,台北:华文书局1964年版。
    钱仪吉等:《碑传合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黄育楩:《破邪详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见《清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李详:《李审言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金天翮:《皖志列传稿》,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
    王先谦:《虚受堂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马一浮:《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民国)杨钟义:《雪桥诗话续集》,《丛书集成续编》,第20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
    李根源:《雪生年录》,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卢前:《酒边集》,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34年版。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
    郑州大学《嵇文甫文集》编辑组编:《嵇文甫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县文史资料》各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州文史资料》各辑。
    胡朴安:《诗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蒋逸雪:《刘鹗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顾颉刚:《史迹俗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版。
    王德威:《从刘鹗到王祯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版。
    王学钧:《刘鹗的自辩状—老残游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学钧:《刘鹗与老残游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学钧:《刘鹗·曾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瑞腾:《老残梦与爱:《老残游记》的意象研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版。
    陈辽:《刘鹗与老残游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陈辽:《周太谷评传》,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
    莱阳市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编:《莱阳古今杰出人物》,济南:山东新闻出版局1998年版。
    刘德隆:《刘鹗散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刘蕙孙:《中国文化史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刘鹗:《老残游记》,严薇青注,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版。
    简锦松编撰:《帝国的最后一瞥——老残游记》,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版。
    严薇青:《严薇青文稿》,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清)黄奭:《黄氏逸书考·易纬》,《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邓之诚:《骨董琐记》,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卢前:《卢前文史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焕镳:《因巢轩诗文录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杜维明:《论儒家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文海、孔祥吉:《清代人物传稿》,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吕思勉:《理学纲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屈守元:《经学常谈》,巴蜀书社1992年版。
    钱穆:《国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年版。
    唐兰:《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刘梦溪:《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导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韦政通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民国)千峰老人(赵避尘):《性命法决》,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林子秋、马伯良、胡维定:《王艮与泰州学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龚杰:《王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中华书局1940年版。
    田汉云:《中国近代经学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
    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洪汉鼎、傅永军:《中国诠释学》第三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汤一介:《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卢钟锋:《中国传统学术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马西沙:《民间宗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詹石窗:《新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国书店2002年版。
    吴雁南、冯祖贻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钟肇鹏:《谶纬论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唐君毅:《哲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版。
    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盛成:《我的母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戴逸:《步入近代的历程》,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章伯锋:《晚清民初政坛百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版。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
    刘仞尼、段昌国等:《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
    林富士:《台湾学者中国史论丛——礼俗与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荣捷:《朱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版。
    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廖世德译,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版。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金梁:《近世人物志》,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679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程歗:《明清乡土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江地:《清史与近代史论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
    李明辉编:《中国经典诠释系统》(二)(儒学),台北: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2年版。
    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世伟:《日据时代台湾儒教结社与活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朱云汉、彭怀恩:《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晚清思想》,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江峰:《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日)小野川秀美:《晚清政治思想研究》,林明德、黄福庆合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版。
    (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日)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日)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蒋国保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日)竹内实:《日中关系研究》,程麻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日)伊藤公雄 桥本满:《你好社会学:社会学是文化学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房德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与革命者》,池子华、刘平译,总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美)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杰克·D·道格拉斯、(美)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会黎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新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法)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德)《蒂利希选集》,何光沪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尹和重:《老残游记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 1960年。
    王瑞雪:《刘鹗及其老残游记研究》,东吴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1986年。
    方哲恒:《老残游记析论》,台湾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1987年。
    李基承:《老残游记研究》,东海大学硕士论文1986年。
    (日)淡岛高成:《刘鹗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1985年。
    朱季康:《黄崖山事件与太谷学派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王文清、赵宗来:《刘鹗的易学时世观管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王平:《论老残游记的文化内涵及其渊源与价值》,《齐鲁学刊》1995年第3期。
    王汎森:《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研究的回顾》,《新史学》5卷4期1994年。
    王学钧:《二巳传道考辩》,《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3、4期合刊。
    王学钧:《老残游记新解》,《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4期。
    孔一青:《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史哲》1994年第1期。
    吴振清:《刘鹗致祸原因考辨》,《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余杰:《棋局已残,吾人将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3期。
    汪叔子:《刘鹗及太谷学派与维新运动关系》《《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
    周新国:《刘鹗与太谷学派》,《江海学刊》1994年第6期。
    马幼垣:《清季太谷学派史事述要》,马幼垣:《中国小说史集稿》,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
    圆庐:《李黄学派二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张燕:《老残游记的隐寓手法》,《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程文超:《‘游’者的视线内外——老残游记的文化思考》,《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贾二强、王雪:《论清代的太谷教》《《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刘蕙孙:《我所知道的铁云先生与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刘怀玉:《刘鹦及老残游记资料摭拾》,《明清小说研究》2001第3期。
    戴立芳:《老残游记:刘鹗自恋情节的无意识显现》,《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谢冕:《一部小说的预告—刘鹗论》(上),《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
    谢冕:《一部小说的预告—刘鹗论》(下),《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
    魏泉:《老残游记的文化意蕴》,《东岳论丛》1998第4期。
    严薇青:《黄崖教案余闻点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第3期。
    严薇青:《刘鹦生平事迹资料二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第5期。
    戴莲芬:《黄崖教匪》,《鹂砭轩质言》卷一,上海:进步书局(光绪五年(1879年)十月序)。
    胡蕴玉:《张积中传》,《虞初近志》上海:广益书局1913版。
    (李)定夷:《黄崖流血记(清代轶闻·短篇小说)》,《小说新报》第2年第1期(1916年正月)。
    卢冀野:《泰州学派源流述略》,《东南论衡》(1926年)第1卷第7期。
    章士钊:《太谷教》、《孤桐杂记》,《甲寅周刊》第1卷第39号(1927-1-8)。
    金天翮:《泰州学案》,《甲寅周刊》第1卷第44号(1927-2-26)。
    丁洽明:《泰州教》,《甲寅周刊》第1卷第45号(1927-4-2)。
    卢冀野:《论太谷学派与宗教答章行严》,《国闻周报》第4卷第18期(1927-5-15)。
    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清学旁搜记》,《东方杂志》第24卷第14号(1927-7-25)。
    金天翮:《周太谷传》,《国学论衡》第2期(1933-12-1)。
    谢兴尧:《道咸时代北方的黄崖教》,《逸经》文史半月刊第3期(1936-4-5)。
    刘厚滋:《同治五年黄崖教匪案质疑》,《史学集刊》第2期(1936-10)。
    刘厚滋:《黄崖教案质疑补》,《史学集刊》第3期(1937-4)。
    刘厚滋:《张石琴与太谷学派》,《辅仁学志》第9卷第1期(1940-6)。
    《黄崖教匪》:《山东军兴记略》卷二十一,中国史学会主编《捻军》(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刘蕙孙:《太谷学派政治思想探略》,上海《文汇报》1962-10-11。
    盛成:《关于<老残游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徐允明:《太谷学说的传道书——《老残游记》》,《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4期。
    陈辽:《太谷学派:我国传统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益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
    樽本照雄:《井上红梅·大成教·刘铁云》,《清末小说から》第17号(1990-4-1)。
    王学钧:《刘鹦<题愚园雅集图抚本后并序>考辨——刘鹗与太谷学派之关系》,《文献》1990年第3期。
    王学钧:《“二巳传道”考辨——刘鹗与太谷学派关系论考之一》,《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3期。
    张纯:《关于<新泰州学案>》,《清末小说から》第13号(1990-12-1)。
    苏青:《首届太谷学派学术讨论会略记》,《文学遗产》1992年第4期。
    陈辽:《佛家思想和太谷学派》,《江淮论坛》1993年第4期。
    刘德隆:《试析黄葆年给刘鹗的一封信》,《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杨本义:《新旧泰州学派的几点惊人相似》,《泰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刘德隆:《黄葆年给刘铁云的一封信》,<清末小说から》第34号(1994-7-1)。
    严薇青:《“黄崖教案”余闻点滴——在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彭长卿:《震钧、李范之论泰州教》,《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3期。
    刘瑜:《试论太谷学派对刘鹗的影响》,《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美)林顺夫:《中国最后一部古典小说——论<老残游记>的境界和结构》,耿百鸣译,见李范文、陈奇酞等:《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Step Feuchtwang: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The Imperial Metaphor,Routledge Curzon Press,2001.
    Hubert Seiwert, Ma Xisha: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Heterodox Sects in Chinese History, Brill Press, Leiden·Boston,2003.
    Gregory, D.Alles:Religious Studies-A Global View, Routledge Curzon Press,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