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名语素构成复合词的语义类组合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汉》(第5版)中所收录的所有形、名语素构成的双音复合词,首先对这类复合词中的形、名语素进行语义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形名组合进行双向选择分析,即分析哪些语义类的形语素与哪些语义类的名语素是强势组合,哪些是弱势组合,由此得出形名组合在语义类选择上的强弱等级序列
     我们得出形语素类12个,分别为[+度量/形貌/质地/知觉/颜色/评价/心理/时间/情状/程度/体验/方向]类;名语素类9个大类,分别为[+属人/物/事/构件/现象/状态/信息/时间/空间]类,在各个名语素大类下面分出相应的次类。
     文章按照五个原则进行形、名语素义类的组合分析,即“透明度”原则、“属性范畴深度”原则、“类对类”原则、“质/量”原则与“倾向性”原则。
     在上述原则的控制下,文章对“形名”序和“名形”序类复合词进行形、名义类的组合分析。首先以名语素类为组合对象,分析与各个形语素类组合的名语素类,得出各类形语素选择名语素类的强弱序列;再以形语素义类为选择对象,分析各个名语素语义类所选择的形语素义类,得出组合的强弱序列。
     我们认为这种形、名语素义类双向选择组合的强弱等级序列,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世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过程中,对属性和属性体关系认定的倾向性,即越处于序列左边的语义类,在人们与世界的互动中的认知显著度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进入形名组合。
     文章还对形名组合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从“词汇化”中的范畴选择、“标尺两极”规律及“属性值与属性体关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文章最后讨论了语言世界、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三个方面对形名组合的制约作用。
This paper analyses one kind of compound words with adjective-noun morphemes construction and to explores its semantic build-up relation.
     In this paper,all double syllable compound words with a-n construction from《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5th edition)a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Then we lable the a-n morphemes with corresponding semantic categories and make mutual option analysis.It intends to get the preferential option rank that which adjective semantic category inclines to slect which noun semantic category.
     Twelve adjective semantic categories are classified,including "[+measurement/ shape/attribute/perception/color/appraisal/mentality/time/status/degree/experience/ direction]".And 9 noun semantic categories are further divided,including[+humanity/ nature substance/circs/component/phenomenon/state/time/information/space]. There are also some sub-classes.
     The semantic categories mutual option is explored according to 5 principles: transparence;character category depth;category to category;quality and quantity; tendency.
     On the basis of the five principles,this theise studies which the noun/adjective semantic categories select which adjective/noun semantic categories respectively,and reaches the preferential option rank.
     According to the preferential option rank,it reflects the tendency that people cogni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ttribute and its carrier in the process of classifying the world.It is held that the more it locates in the left,the more salience it is in the cognization,and also it is much easier to enter the a-n compound words.
     This paper also talks about the rules and its restriction of a-n construction.The rules ar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categories selection in the lexicalization;the rule of "ruler in two poles";the relation pattern of abbtibute and its carrier.
     At las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of a-n construction from language word,human word and nature word.
引文
1.奥田宽1982《论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强制性联系和非强制性联系》,《南开大学学报》第3期。
    2.白俊耀1982《形名结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3.陈覆攒1955《修饰语和名词之间的“的”字的研究》,《中国语文》10月号。
    4.C.J.FillMore 2003《框架语义学》(詹卫东译),《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七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5.陈保亚2006《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
    6.程娟1999《试论〈金瓶梅〉单音形容词的构词特征》,《古汉语研究》第2期。
    7.陈群秀1996《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语义分析体系的设计思想》,《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8.陈群秀1998《一个在线义类词库:词网WordNet》《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9.陈若愚1997《试谈合成词语素义和构词方式的确定》,《内江师专学报》第1期。
    10.陈小荷1998《一个面向工程的语义分析体系》,《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11.陈一1993《形动组合的选择性与形容词的下位类》,《求是学刊》第2期。
    12.陈宇涵、任汇江2003《现代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模式》,《山东工商学院学报》第4期。
    13.储泽祥1996《“满+N”与“全+N”》,《中国语文》第5期。
    14.崔艳蕾2004《性质形容词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续集》胡明扬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5.戴昭铭1988《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关系》,《语文研究》第4期。
    16.董秀芳2002《主谓式复合词成词的条件限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2期。
    17.董振东、董强2001《面向信息处理的词汇语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18.范继淹1958《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5月号。
    19.范晓2001《现代汉语的名词及其再分类》,《语文论丛》上海市语文学会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房艳红2001《名-谓型复合词的结构方式及其与语素义选择限制的关系》,《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第3期。
    21.傅爱平2003《汉语信息处理中的单字的构词方式与合成词的识别和理解》,《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22.符淮青1983《语素“红”的结合能力分析》,《语文研究》,第2期。
    23.何元建、王玲玲2005《汉语真假复合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24.黄国营、石毓智1993《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中国语文》第6期。
    25.黄月圆1999《复合词研究》,《国外语言学》第5期。
    26.贾宝书1994《论语素系统》,《淄博师专学报》第3期。
    27.贾宝书1995《词义和语素义的理论阐释》,《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第4期。
    28.李葆嘉2003《汉语的词语搭配和义征提取》,《兰州大学学报》第6期。
    29.李敏2002《形容词下位分类研究述评》,《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30.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
    31.铃木庆夏2000《形名组合不带“的”的语义规则初探-兼论形容词的区别性》,《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务印书馆。
    32.刘丹青1987《形名同现与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第3期。
    33.刘叔新1990《复合词结构的词汇属性——兼论语法学、词汇学和构词法的关系》,《中国语文》第4期。
    34.刘晓红1994《汉语语素的来源》,《邢台师专学报》第4期。
    35.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第2期。
    36.刘炎1998《空间类形容词的功能分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
    37.刘月华1984《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38.陆丙甫1988《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合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9.鲁川2003《汉语的根字和字族——面向知识处理的汉语基因工程》,《汉语学习》第3期。
    40.陆俭明1989《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41.陆俭明1991《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刚》,《汉语学习》第1期。
    42.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43.吕叔湘1966《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44.马庆株1991《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
    45.马庆株1995《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次序》,《中国语文》第5期。
    46.彭迎喜1995《几种新设立的汉语复合词结构类型》,《清华大学学报》第2期。
    47.彭容1996《名词和名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48.沈怀兴1998《汉语偏正式构词探微》,《中国语文》第3期。
    49.石安石1993《论语素的结合能力与-川语素》,《语文研究》第1期。
    50.石毓智1991《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形容词》,《中国语文》第3期。
    51.邢福义2003《说‘生、死'与‘前'的组合》,《中国语文》第3期。
    52.苏宝荣2007《论语素的大小与融合、层级与变异》,《中国语文》第3期。
    53.谭景春1996《一种表破损义的隐现句》,《中国语文》第6期。
    54.田英华2005《表领属的“名+名”偏正结构词的内部语义关系》,《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55.王洪君1998《从与自由短语的类比看“打拳”、“养伤”的内部结构》,《语文研究》,第4期。
    56.王洪君2005《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组构两字的结构模式》,《语言研究》,第3期。
    57.王金鑫、卢莹2002《可比较性与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类别》,《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
    58.于树斋1993《汉语复合词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汉语学习》第2期。
    59.王希杰2002《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扬州大学学报》第5期。
    60.于晓平1990《汉语语素组合的灵活性及其构词的能产性》,《江西大学学报》第4期。
    61.王政红1992《名形语素构词格分析:复合词构成格式研究之一》,《南京师大学报》第4期。
    62.王政红1997《论双音复合词的构词格式》,《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第6期。
    63.王惠等2006《现代汉语语义词典的结构及应用》,《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64.相原茂1990《谈信息名词》,《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65.叶文曦2005《汉语语义范畴的层级结构和构词的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九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66.俞理明2006《语义标记和汉语构词的不对称性》,《汉语学习》第6期。
    67.尹斌庸1984《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68.俞敏1984《化石语素》,《中国语文》第1期。
    69.苑春法等1998《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70.詹卫东2001《确立语义范畴的原则及语义范畴的相对性》,《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71.张博1992《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中国语文》第2期。
    72.张博2007《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及其成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73.张伯江1997《性质形容词的范围和层次》,《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北京:商务印书馆。
    74.张国宪1995《论单价形容词》,《语言研究》第1期。
    75.张国宪1996《单双音节形容词的选择性差异》,《汉语学习》第3期。
    76.张国宪:2005《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当代语言学》第1期。
    77.张国宪2006《性质形容词重论》,《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78.张谊生1996《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79.赵洛生1994《关于汉语复合词》,《南京社会科学》第6期。
    80.郑家恒等2001《二字词词义细合推理方法的研究》,《中文信息学报》第6期。
    81.周荐1991a《复合词语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语言研究论丛(第六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82.周荐1995《复合词构成的语素选择》,《中国语言学报》第7期。
    83.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1.陈保亚1999《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董秀芳2004《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4.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北京:语文出版社。
    5.贾彦德1999《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利奇1987《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黎良军1995《汉语词汇语义学论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黎锦熙1992《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9.林杏光1999《词汇语义与计算语言学》,北京:语文出版社。
    10.刘叔新2005《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1.刘顺2003《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12.陆志韦1957《汉语的构词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13.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14.吕叔湘2002《汉语语法分析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5.马建忠2000《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菜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6.马庆株1998《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7.潘文国、叶步青、韩洋2004《汉语的构词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8.苏宝荣2000《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石毓智2001《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石安石1993《语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21.苏新春1997《汉语词义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2.王艾录、司富珍2001《汉语的语词理据》,北京:商务印书馆。
    23.王惠2004《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4.王珏2001《现代汉语名词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5.王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26.王启龙2003《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7.徐通锵1997b《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8.杨锡彭2002《汉语语素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9.张国宪2006《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30.张家骅等2003《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31.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2.张志毅等2001《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33.赵元任2005《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34.周荐1998《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北京:语文出版社。
    35.周荐2006《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36.朱德熙198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37.朱彦2004《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8.C.J.FillMore 2005《“格”辩》(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9.Packard,J.L 2004.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1.姜自霞2005《基于义项的语素构词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祁峰2003《定中式“A单+N”中“形名组合”的选择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杨梅2005《汉语复合词构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赵春利2006《形名组合的静态和动态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李行健主编1998《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2.林杏光、菲白1987《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3.梅家驹等1996《同义词词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郑怀德、需庆海编2003《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