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修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影视修史,用视听语言梳理历史的发展历程,探索未来的前进方向,已成为近年来影视制作和历史研究领域的一种新趋势,而影视修史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文献纪录片。
     文献纪录片既不是“汇编片”、“政论片”,也不是“专题片”,而是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文献资料作为素材,辅以实地拍摄、现场采访等纪实手段,客观呈现历史原貌,并提炼出对历史新的认知和感悟的非虚构性纪录影片。
     中国文献纪录片分为重大革命历史纪录片、重要历史人物纪录片、人文历史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等四种类型,具有历史性、文献性、真实性、艺术性和当下性等五个基本属性。从1927年第一部文献纪录片作品诞生至今,中国文献纪录片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不自觉的发端期,被历史裹挟的发展期,自我意识觉醒后的蜕变期,回归本体的成长期和多元融合的成熟期。
     “解密历史真相、寻找文化归属、制造影视奇观、创造商业价值”成为多元融合期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理念。这一时期中国的文献纪录片创作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创作题材多元化、创作手法多元化、创作主体多元化。这其中,以金铁木为标志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以周兵为标志的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以任学安为标志的理论文献纪录片创作和以崔永元为标志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创作,分别代表了多元融合期中国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四个主要类型,并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而以南京电视台为代表的创作机构则以业界知名的“南京电视台现象”,为国内电视同行提供了关于文献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借鉴。
     自1927年至今,中国的文献纪录片创作者们将历史著述与当代社会互相映照,将现代传播技术与历史研究有机结合,用富有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的表现形式,承载起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担负起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示中国良好形象、传播中国主流声音的重要使命。
Historiophoty, recording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society with audio-visual language,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the field of film production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historiophoty is documentary telefilm.
     The documentary telefilm is neither a "compliation film","political commentator piece", nor a"feature film". It is a kind of non-fiction documentary film, focusing on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military or historical events, using text, pictures, video and other literature as the material, taking the way of fieldshooting, live interviews and other documentary means to present the historical appearance objectivly, and extract the new cognitive and perception of history.
     The documentary telefilm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in major:the Historical Revolution Documentary, thd Important Historical Figures Documentary,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ocumentaries, and the Theoretical Documentaries. From the birth of the first telefilm documentary works in1927, the Chinese telefilm documentary has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the originator period of unconsciou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cored by history,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self-consciousness, the growing period of reunification and the mature period of diverse fusin.
     "Decrypting historial truth, looking for cultural attribution, manufacturing film spectales, and creating commercial values" has become a basic idea of this diverse fusin period. And the documentary telefilm production in this period has shown these three main features:the diversification of film them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ilmmakers. Of which,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production maked by Jin tiemu, the cultural documentary production maked by Choubin, the theoretical documentary production maked by Ren xuean, the oral history documentary production maked by Cui yongyuan, is representing the four main types of Chinese documentary production in this period and showing different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ell-known production angency, Nanjing TV Station has created the "Nanjing TV Phenomenon", and afforde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of documentary telefilm-making for the domestic TV colleagues.
     Since1927, the Chinese documentary telefilm-makers use historical writing to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 societies, combine the modern cou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with historical research, use the expression form full of thoughtful, times, and artistics, to take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nation, and carry on the important mission to carry forward the main theme of the times, show the good image of China, and spread the mainstream sound of China.
引文
① 胡智锋:《论电视纪录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① [美]阿兰·罗森沙尔:《纪录片的良心》,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第5页。
    ① [美]阿兰·罗森沙尔:《纪录片的良心》,序言,1995年版。
    ②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1992年,第39页。
    ① [法]让·路普·巴赛克主编:《电影辞典》,法国: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第56页。
    ②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1992年,第39页。
    ③ 傅红星:《写在胶片上的历史》,《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483页。
    ① 方方:《中国纪录电影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② 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历程》, 《电影艺术》杂志2005年第6期。
    ③ [苏]格黎郭里耶夫等著:《论纪录电影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36页。
    ①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② [法]让·路普·巴赛克主编:《电影辞典》,法国: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第56页。
    ① 张君昌迟航主编:《影像中国当代纪录片理论争鸣与前沿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②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868页。
    ③ 《广播电视简明词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第76页。
    ④ 任远:《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和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5期。
    ⑤ 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演变》,《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⑥ 傅红星:《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483页。
    ① 傅红星:《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483页。
    ② 潘树广:《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③ 潘树广:《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① 陈若婵:《“纪录片之父”司徒兆敦:纪录片要有“真”的灵魂》,《江门日报》2008年6月12日。
    ② 司徒兆敦:《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97页。
    ③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① 陈光忠:《学谈新闻纪录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合编《电影艺术讲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311-312页。
    ② [美]阿兰·罗森沙尔:《纪录片的良心》,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第5页。
    ③ 马尚:《司徒兆敦:纪录片其实是在看自己》,《领域》2002年第3期。
    ①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1992年,第39页。
    ② 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历程》,《电影艺术》杂志2005年第6期。
    ③ 司徒兆敦:《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483页。
    ① 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演变》,《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① 傅红星:《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484页。
    ② 傅红星:《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485页。
    ②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206页。
    ③ 司徒兆敦:《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97页。
    ① 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演变》,《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② 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演变》,《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① 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演变》,《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① 中国网络电视台:《金铁木:从<复活的军团>到(圆明园)再到(大明宫)》,2011年11月2日。
    ② 中国网络电视台:《金铁木:从<复活的军团>到<圆明园>再到<大明宫)》,2011年11月2日。
    ①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② 周兵:《从(故宫>到(外滩)》,周兵在第17届上海电视节上的发言。
    ③ 周兵:《从<故宫)到(外滩)》,周兵在第17届上海电视节上的发言。
    ① 弗朗西斯·H·弗拉哈迪:《一个电影制作者的探索》,《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225页。
    ② 余楠:《任学安:如何<崛起>怎样<复兴>》,《南方人物周刊》第37期。
    ① 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② [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① 吴晓东:《崔永元:如果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国家一定很体面》,《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8日。
    ② 谢晓晶:《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
    ① [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的人声》,美国:《电影季刊》1983年春季号。
    ① [英]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501页。
    ① 张同道:《论纪录片的故事性》,《中国电视》2000年第7期。
    ② 邓艳玲:《周兵,从<故宫>到<敦煌>》,《中国周刊》2010年第6期。
    ③ 中国网络电视台:《金铁木:从(复活的军团>到<圆明园)再到(大明宫>》,新浪娱乐2011年11月2日。
    ① 周兵:《传承、创新、实验——<故宫>创作谈》,((2006中国电视纪录片前沿报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①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① [意]罗伯特·罗西里尼:《答记者问》,引自《写实主义的地位》,1952年版。
    ① 贡吉玖:《坚持“片不惊人誓不休”的时间》,引自中国纪录片网,2006年1月8日。
    ① 中国网络电视台:《金铁木:从<复活的军团)到(圆明园)再到<大明宫>》,2011年11月2日。
    ① 中国网络电视台:《金铁木:从<复活的军团)到(圆明园)再到(大明宫>》,2011年11月2日。
    ② 周兵:《从<故宫>到(外滩>》,周兵在第17届上海电视节上的发言。
    ③ 周兵:《从<故宫>到(外滩>》,周兵在第17届上海电视节上的发言。
    ④ 《金铁木:<圆明园>就是要用故事来吸引观众》,《北京晚报》2006年8月18日。
    ① 余楠:《任学安:如何(崛起)怎样复兴》,《南方人物周刊》第37期。
    ② 吴晓东:《崔永元:如果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国家一定很体面》,《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8日。
    ③ 王隽:《周兵:镜头记录传统》,《经济观察报》2011年1月21日。
    ④ 你好台湾网:专访《大明宫》导演金铁木,2009年09月18日。
    ⑤ 张同道 胡智锋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道》,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
    ① 《央视将开纪录片频道每年投资6亿每天播出4小时》,《法制晚报》2010年08月27日。
    ① 张同道 胡智锋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17页。
    ② 樊婧:《纪录片之春》,《环球企业家》2011年09月29日。
    ③ 张同道 胡智锋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道》,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94页。
    ① 周兵:《从<故宫>到<外滩>》,在第17届上海电视节上的发言。
    ② 周兵:《从<故宫>到<外滩>》,在第17届上海电视节上的发言。
    ① 边巍:《崔永元:期待建立一座口述历史博物馆》,《文化纵横》2010年12月20日。
    ② 边巍:《崔永元:期待建立一座口述历史博物馆》,《文化纵横》2010年12月20日。
    ① 黄慧英:《他用影像再塑历史——记电视编导吴建宁》,《档案春秋》2008年第1期。
    ① 沈三:《金铁木:历史中不缺乏好看的东西》,《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9月20日。
    ① 沈三:《金铁木:历史中不缺乏好看的东西》,《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9月20日。
    ② 沈三:《金铁木:历史中不缺乏好看的东西》,《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9月20日。
    ① 金铁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② 沈三:《金铁木:历史中不缺乏好看的东西》,《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9月20日。
    ③ 沈三:《金铁木:历史中不缺乏好看的东西》,《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9月20日。
    ④ 沈三:《金铁木:历史中不缺乏好看的东西》,《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9月20日。
    ① 中国网络电视台:《金铁木:从<复活的军团>到(圆明园>再到(大明宫)》,2011年11月2日。
    ② 金铁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① 金铁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② 金铁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① 金铁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① 金铁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② 沈三:《金铁木:历史中不缺乏好看的东西》,《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9月20日。
    ① 邓艳玲:《周兵,从<故宫>到<敦煌>》,《中国周刊》,2010年第6期。
    ① 周兵:《从<故宫>到<外滩>》,周兵在第17届上海电视节上的发言。
    ② 周兵:《从<故宫>到<外滩>》,周兵在第17届上海电视节上的发言。
    ③ 周兵:《从<故宫>到<外滩>》,周兵在第17届上海电视节上的发言。
    ① 邓艳玲:《周兵,从<故宫>到<敦煌>》,《中国周刊》2010年第6期。
    ② 引自CCTV网上商城对《故宫》的简介。
    ③ 周兵:《台北故宫》自序,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① 郭长虹:《一切诸法,缘会而生》,《台北故宫》,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①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② 余楠:《任学安:如何<崛起>怎样<复兴>》,《南方人物周刊》第37期。
    ③ 陈祥蕉:《<大国崛起>团队再出新作同名图书引发关注》,《南方日报》2010年9月21日。
    ④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⑤ 任学安:《<大国崛起>,一次艰难的跋涉》,新浪网,2006年12月5日。
    ⑥ 余楠:《任学安:如何<崛起>怎样<复兴>》,《南方人物周刊》第37期。
    ⑦ 余楠:《任学安:如何<崛起>怎样<复兴>》,《南方人物周刊》第37期。
    ① 刘玮:《<公司的力量>导演任学安:激活民族创造精神》,《新京报》2011年11月08日。
    ① 江胜信:《希望别误读<大国崛起>》,《文汇报》2007年12月7日。
    ② 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705页。
    ① 夏榆:《还原历史非一代人能完成》,《南方周末》2010年10月7日。
    ①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① [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② 夏榆:《还原历史非一代人能完成》,《南方周末》2010年10月7日。
    ② 那长春 顾旭光:《花落金陵——南京台大型文献纪录片创作态势引人注目》,《当代电视》2005年第2期。
    ① 黄慧英:《他用影像再塑历史——记电视编导吴建宁》,《档案春秋》2008年第1期。
    ① 黄慧英:《他用影像再塑历史——记电视编导吴建宁》,《档案春秋》2008年第1期。
    ② 谢晓晶:《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① 刘效礼:《电视纪录专题片是南京的名片》,2008年5月24日在《历史的记录与见证》研讨会上的讲话。
    1.陈国钦主编:《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三联书店2003年版
    3.刘效礼主编:《2007中国电视纪实节目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纪录片导论》
    4.张同道胡智锋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邱运平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石屹:《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任远编著:《纪录片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9.任远主编:《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10.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11.朱羽君、殷乐:《生活的重构——新里斯电视纪实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2.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3.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何苏六:《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陈汉元主编:《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暨论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16.谢晓晶:《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17.赖黎捷:《话语选择与理论来源——中国纪录片批评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张君昌迟航主编:《影像中国——当代纪录片理争鸣与前沿探索》,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19.任远编:《影像中的历史:世界纪录片精品档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20.汪流:《电影编剧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23.侯洪:《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高鑫、周文:《电视艺术概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6.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朱景和:《电视纪实艺术论》,华文出版社1988年版
    28.李彬:《传播边引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9.聂欣如:《纪录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31.李幸:《被遗忘的影像》,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年版
    32.杜书瀛:《文学原理:创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刘效礼主编:《2006中国电视纪录片前沿报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34.林少雄:《多元化视闽中的纪实影片》,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35.吴秀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37.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8.王亚维:《制作纪录片》,远流出版社2000年版
    39.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40.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41.金铁木:《帝国军团》,中华书局2004年版
    42.李幸、刘晓茜、汪继芳:《被遗忘的影像:中国新纪录片的滥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4.王明居:《通俗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周冠生:《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7.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李兴国:《中国电视纪录片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49.张利群主编:《文学批评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朱晓进等著:《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52.吴文光:《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纪录片与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3.任远编译:《海外名家谈电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54.陈晓卿、李继锋、朱乐贤:《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邵培仁主编:《艺术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6.周兵、李欢著:《千年菩提路:中国名寺高僧》,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57.陈晓卿:《百年中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58.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60.张广智:《影视史学》,台北扬智文化公司1998年版
    61.周文主编:《世界纪录片精品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
    62.《走向海洋》节目组编著:《走向海洋》,海洋出版社20012年版
    63.肖同庆:《影像史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谭桂林:《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5.曾伟祯译:《导演功课》,远流出版社2009年版
    66.赵微主编:《颐和园》,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67.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陆贵山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禹成明:《真相与谎言:纪录片揭秘的世界》,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0.朱日坤万小刚主编:《独立纪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71.欧阳友权主编:《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祁志祥:《中国当代人学史》,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73.唐晨光:《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
    74.倪祥保、邵雯艳:《纪录片内涵方法与形态--21世纪中国纪录片发展高峰论坛研究成果文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5.周忠厚主编:《文学批评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叶皓主编:《金陵文脉》,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77.张雅欣:《电视纪录片比较威客——民众文化的电视记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合编:《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79.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钱淑芳:《国内50部经典纪录片:翻阅中国50年思想相册》,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81.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82.胡智锋:《论电视纪录美学》,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83.宗白华:《美学的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4.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85.周兵:《台北故宫》,金城出版社2009年版
    86.金铁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87.任学安编:《大国崛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88.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9.《中国传奇2010之我的抗战》节目组著:《我的抗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版
    1.[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法]让·路普·巴赛克主编:《电影辞典》,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版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4.[法]理查德·巴赞:《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版
    5.[英]保罗·罗萨:《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6.[英]克里斯托弗·威廉姆斯编:《纪实主义和电影,英国电影学院研究读本1995年版
    7.[英]查理·奈恩:《影视语言及纪录片创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8.[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加]安德烈·戈德罗:《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0.[加]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年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1.[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12.[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走进真实》,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1992年版
    15.[美]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美]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詹尼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美]阿兰·罗森沙尔:《纪录片的良心》,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19.[美]阿兰·罗森沙尔:《纪录片编导与制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美]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比诺维茨:《当代叙事理论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2.[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 社1982年版
    23.[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4.[苏]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25.[苏]格黎郭里耶夫等著:《论纪录电影创作中的儿个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26.[荷]尤里斯·伊文思:《摄影机和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27.[日]小川绅介:《收割电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任远:《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的防线》,《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
    2.何苏六:《纪录片的责任和影响力》,《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3.贡吉玖:《变革与创新中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冷冶夫访谈录》,《声屏世界》2006年第2期
    4.刘红梅:《喧嚣尘世寂寞行者——康健宁谈话录》,《电视艺术》2002年第5期
    5.刘洁:《虚构——纪录片的一种影像表意》,《纪录》改版第1期
    6.单万里:《悬浮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纪录》改版第1期
    7.[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的人声》,美国《电影季刊》,1983年春季号
    8.晨光:《纪录片与历史:在互动与交流中整合》,香港《中国传媒报道》2003年第3期
    9.曹玮:《“电视台制造”纪录片的困境与出路》,《电视研究》2002年第10期
    10.孙凤毅:《试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国际化市场运作》,《电视研究》2003年第9期
    11.李曼:《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危机与对策》,《声屏世界》2006年第2期
    12.朱羽君、田维刚:《交往:纪录片的另类介入方式》,《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13.颜异:《<正在进行>对纪录片的启示》,《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2期
    14.欧阳宏生:《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电视研究》2003年第12期
    15.常仕本:《中国纪录片:与改革开放时代同行》,《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第1期
    16.何苏六:《真实高于月亮》,《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17.张广智:《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18.刘效礼:《纪录片要讲真话,说实话,要拍出中国人的尊严》,《电视研究》2004年第1期
    19.郭际生:《进步与反思——因“中国电视纪录片20年”所想》,《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4期
    20.张同道:《论纪录片的故事性》,《中国电视》2000年第7期
    21.朱羽君:《纪实,震撼人心的美》,《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22.应启明:《纪录片:娱乐时代来临》,《文汇报》2005年6月11日
    23.任远:《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和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5期
    24.刘敬东:《作为艺术,纪录片还能走多久?》,《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
    25.潘树广:《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6.刘景琦:《生存焦虑——关于纪录片命运的随想》,《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5期
    27.赵淑萍:《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世界电影》1994年第5期
    28.夏倩芳:《电视纪录片意义检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29.邓运瑞:《纪录片:回归或者突围》,《电视研究》2002年第12期
    30.辛艳、陈力:《鲁迅:由小说到电影的叙事变迁》,《剧作家》2004年第3期
    31.钱娓、林劲松:《伤逝的小说文本和镜头语言之比较》,职大学报2006年第3期
    32.胡铁强:《从改编电影看电影与小说的差异》,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33.张文红:《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34.申载春:《电影艺术与小说结构》,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5.张振华、孙玲:《中国电影伦理叙事的历史变迁》,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6.周颖:《电视叙事与电影叙事及小说叙事的差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7.余慕云:《香港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史话》,《电影欣赏》1991年第7期
    38.司徒兆敦:《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9.吕新雨:《让历史具有“风情”——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访谈》,《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5期
    40.周梁楷:《影视史学:理论基础及课程主旨的反思》,《台大历史学报》1999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