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在影视文化领域的渗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出,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少数民族纪录片备受关注。近年来,少数民族纪录片在制作和公映上不断增长,同时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研究理论得到不断深化,为我们进行继续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文献分析、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结合社会历史批评、影视学、传播学、文化研究、审美研究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理论,具体运用十字结构综合分析法,将少数民族纪录片放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放在中国影视发展和世界影视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话语环境中,结合当前文化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对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演变、记录内容、文化意义、审美追求和生存策略做具体阐释和探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结论和本论。本论分为三章:第一章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生存语境、演变模式。对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做全新的概括和分类,指出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政治模式、艺术模式和文化模式这三种模式特征。第二章采用影视学、文化研究和审美研究等视域融合的方法,从影视艺术、文化表征、审美话语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做复调阐释。第三章探究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生存策略。分析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生存探索过程和当前发展困境,根据当前国内外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产业化运作提出相关对策。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的记录,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观念的变迁。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正以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深广的包容性建构中国影视和文化新形象,必然会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and propound of soft power of national culture, as a form of ethnic minorityconcern, Chinese minority documentary has w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recent years, minority documentary has continuous growing in the production andrelease. At the same time, minority documentary theory has been continuallydeepening, which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our continuing research. Thispaper us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analysis, comparative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combined with social history criticism, film andTelevision studies, communication studies, cultural studies, esthetic research andother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and theory,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e crossstructure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analyze Chinese minority documentary.The research will put Chinese minority documentary on Chinese cultural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development and worldtelevision developm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iscourse environment,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and need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explain anddiscuss minority documentary's development, recording content, culturalsignificance, aesthetic pursuit and survival strategie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five part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and Main discussion. Main part is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Chineseminority documentary film development course, the survival context, evolutionmodel. The paper gives new summary and classification to Chinese minoritydocumentary's history. And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minoritydocumentary's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have three models: political pattern,artistic and cultural models. The second chapter integrates the television science,cultural studies and esthetic research to give Chinese minority documentarypolyphonic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esthetic discourse.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Chineseminority documentary's survival strategy. The paper analyzes Chinese minoritydocumentary's exploring life in process of survival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dilemma.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domestic and foreign documentar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countermeasure to Chinese minority documentary's industrialization. Chineseminority documentary is not only a record of production and life of ethnicminority people in the region,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trend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ncept. Chinese minority withits strong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broad inclusive brings a new image toChinese movies and culture. And 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of China's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引文
①钟大年:《香港内地传媒比较》[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Morris Weitz:Aesthe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Art:The Analytic Tradition,Oxford:Black well,2004,p16。
    ②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500页。
    ③[美]南伊利诺伊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休斯顿大学,俄亥俄州大学:《电影术语辞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④[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148页。
    ⑤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研讨会:《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J],《电视研究》,1994年第9期。
    ⑥吕新雨:《中国纪录片:观念与价值》[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①[美]比尔尼可尔斯著,陈犀禾等译:《纪录片导论》[M],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美]比尔·尼可尔斯著,陈犀禾等译:《纪录片导论》[M],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③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569页。
    ④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67-68页。
    ⑤科林·迈克拉斯(Colin Mackerras):《中国的少数民族:20世纪的整合与现代化》[M],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①王志敏:《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一166页。
    ①陈卓,杨红雨:《浅析西部纪录片现状与价值》[J],《纪录片空间》,2005年第7期。
    ②王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展望——从〈鄂伦春族〉谈起》[J],《电视研究》,2009年第7期。
    ③方方:《珍贵的影像———电影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J],《中国民族》,2005年第12期。
    ④张阿利,高字民:《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西部电视纪录片之发展前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2期。
    ①施为民,王碧瑶:《浅议民族文化保存的影像记录——以纪录片<远山的瑶歌>和<以赤叨的诉说>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②王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展望——从<鄂伦春族>谈起》[J],《电视研究》,2009年第7期。
    ①刘宏:《电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②贾奎林:《谁在说——浅析话语权现状》[J],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页:http://www.cddc.net。
    ③[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睿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美]伊恩爱德肯:《纪录电影运动文献》[M],英国爱丁堡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②齐锡宝:《晶莹的记忆深切的思念》[J],《电影艺术》,1980年第4期。
    ③[法]阿尔都塞,汪民安,陈永国著,陈越译:《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①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前言第4页。
    ②柏生:《毛泽东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中国民族大团结>影片评介》[N],《人民日报》,1951年3月10日,第3版。
    ①转引自李德君:《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
    ③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J],《红旗》,1969年第11期。
    ④封敏:《中国电影艺术史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3页。
    ①吕欣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②[法]阿尔都塞,汪民安,陈永国著,陈越译:《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①[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①杨光海等:《努力摄制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第2期。
    ①[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81—82页。
    ②[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②刘德源:《纪录电影的反顾与取向》[J],《电影艺术》,1988年第11期。
    ①[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王惟红:《对纪录片栏目故事化现象的透视与反思》[J],《中国电视》,2008年第6期。
    ①[匈]伊芙特·皮诺,崔君衍译:《世俗神话——电影中的野性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①郑树森主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②安德鲁·希格森文,李小刚译:《民族电影的限制想象》[J],《世界电影》,2003年第1期。
    ③[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0页。
    ④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①“奥雅”是指黎族村寨中有威信的长者,德高望重的老者或是受人尊重的头人。
    ①单万里著:《中国纪录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500页。
    ①梁富林:《白裤瑶族的铜鼓崇拜》[J],《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②邱仁富:《文化变迁与认同——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文化现状身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2期。
    ①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法]克里斯丁·麦茨:《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M],李幼蒸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5页。
    ②[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四卷》[M],白春仁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页。
    ③The Impa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America (1979)st. Minnesota:west press,p17.
    ①[英]伊恩·艾肯德:《纪录电影文献运动文选》[M],英国艾丁堡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1]方方著:《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2]高峰、肖平著:《电视纪录片论语》,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
    [3]高峰著:《电视纪录片极其审美选择》,中国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4]高维进著:《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何苏六著:《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怀滨著:《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胡智峰著:《影视文化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8]景秀明著:《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9]姜依文著:《生存之境》(电视纪录片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0]冷治夫、马莉著:《电视纪实与创作》,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11]林旭东著:《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12]赖黎捷著:《话语选择与理论来源——中国纪录片批评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林少雄主编:《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4]林少雄著:《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刘洁著:《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林少雄著:《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纪实影片发展与执政党的文化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倪祥保邵雯艳著:《纪录片专题片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欧阳宏生著:《电视批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钱蔚著:《政治、市场与电影制度:中国电视变迁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任远、彭国立著:《世界纪录片史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21]单万里著:《中国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22]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23]宋杰著:《纪录片:观念与语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王辉著:《纪录片:想法与做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25]许明著:《新意识形态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谢晓晶著:《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27]杨莉萍著:《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8]尹鸿著:《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9]杨光海著:《民族影志田野纪录》,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0]张红军著:《纪录影像文化论》,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31]张雅欣著:《中外纪录片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张凤铸著:《影视艺术前沿·影视艺术本体和走向论》,1999年版。
    [33]钟大年、雷建军著:《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钟大年著:《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35]赵万里著:《科学的社会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6]翟学伟,甘会斌等编译:《全球化与民族认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7]张同道主编:《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同心出版社,2009年版。
    [38][美]埃里克·卡勒著,张德奎等译:《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39][美]阿瑟·阿萨·伯杰著,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美]爱德华索亚著,陆扬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2][美]本尼德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3][美]比尔·尼可尔斯著,陈犀禾等译:《纪录片导论》[M],北京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44][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5][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著,马丁译:《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美]乔纳森·弗里德曼著,郭建如译:《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7][法]乔治·杜萨尔著,徐昭、胡承伟译:《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48][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9][美]莎伦·谢尔曼著,张举文等译:《记录我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陈卓,杨红雨:《浅析西部纪录片现状与价值》[J],《纪录片空间》,2005年第7期。
    [2]方方:《珍贵的影像———电影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J],《中国民族》,2005年第12期。
    [3]梁富林:《白裤瑶族的铜鼓崇拜》[J],《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邱仁富:《文化变迁与认同——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文化现状身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2期。
    [5]任远:《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成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4期。
    [6]孙剑英,原丁,陆兴东,程春丽,崔屹平,王子军,罗文:《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问题的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7期。
    [7]王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展望——从〈鄂伦春族〉谈起》[J],电视研究,2009年第7期。
    [8]王竟成:《在纪录片中体会民族文化价值》[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9]王珏:《“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叙事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0]王惟红:《对纪录片栏目故事化现象的透视与反思》[J],《中国电视》,2008年第6期。
    [11]许鑫:纪录片《中国民族大团结》[J],《中国民族》,2009年第1期。
    [12]杨光海,魏治臻:《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简介》[J],《民族研究》,1980年第6期。
    [13]姚新勇,毛毳:《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叙事—以<红河谷>为例》[J],《暨南学报》,2004年第4期。
    [14]安德鲁·希格森文,李小刚译:《民族电影的限制想象》[J],《世界电影》,2003年第1期。
    《当代电影》
    《大众电影》
    《世界电影》
    《中国电影年鉴》
    《中国纪录片年鉴》
    中国纪录片网
    中国电视纪录片网
    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